[聊斋志异]中的"禽兽鱼虫戏"考

  摘 要:《聊斋志异》一书,不仅描绘了一幅鬼狐精怪的绚丽画卷,同时也用了大量笔墨,生动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民俗。其所记述的《鼠戏》、《蛙戏》、《木雕美人》等 “禽兽鱼虫戏”,皆属于清初民间的游艺娱乐内容。笔者将《聊斋志异》的“禽兽鱼虫戏”与其在史料文献中的记载相互印证,考其源流,进一步展示了聊斋所包含的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   关键词:聊斋;禽兽鱼虫戏;民俗;游艺娱乐   作者简介:张智文,男,1981年出生,学历:硕士研究生,所在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7-0-02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峰,蒲松龄用他的生花妙笔,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狐鬼精怪的画卷,而且其书本身也包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他广征博采,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都熔铸于一书,真实反映了清初社会人们的生存状态。虽然此书用了传奇的笔法,不无夸张、幻想的成分,但是其中关于民俗的记载却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就像一部清初社会的“百科全书”。他的某些小说,与史料相互印证,也充实了史料的内容。他所写的民俗涵盖了民间信仰崇拜、风物禁忌、乡谊节庆、婚丧嫁娶、游艺娱乐等。其中《鼠戏》、《蛙曲》、《木雕美人》、《蛇人》等篇描写了“百戏”之一的“禽兽鱼虫戏”,这些戏目在蒲松龄的笔下活灵活现,如同亲眼目睹,虽未传奇,更近于写实,而且这些戏目的记载并非空穴来风,有很多史料可以相互印证。   据杨荫深先生《中国游艺研究》一书考证,“禽兽鱼虫戏”起源甚早,不过“其初皆系伪作……故所谓戏舞鼓瑟吹笙等等,皆是人为而非兽真能戏的”。较早的真正兽戏是“马戏”,晋陆�所撰的《邺中记》中有猿骑之戏:“虎正会,殿前作乐……衣伎儿做猕猴之行,走马上,或在胁,或在马头,或在马尾,马走如故,名为猿骑”。1“猴戏”也出现的较早,隋唐之后直至明清,“猴戏”的演出一直很盛,《清稗类钞・戏剧类》载“凤阳韩七能弄猴。凡弄猴者,仅畜一二。七所畜多至十余,凡�狙�父之属,大小毕具,且不施羁勒。每演剧,生旦�丑,鸣钲者,击鼓者,奔走往来者,皆猴也,无一不备,而无一逃者。”2《燕京岁时记》也载:“耍猴儿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扬可听。古称沐猴而冠,殆指此也。”3聊斋中多次记载看猴戏的情形,如《巧娘》中的廉生“廉从师读。师偶他出,适门外有猴戏者,廉视之,废学焉。”4,可见,当时社会中“猴戏”之盛。   “猴戏”之外,“犬戏”也较为流行。考究历史,狗进入人的娱乐活动较猴为早,《战国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然而,杨荫深先生指出:“此走狗恐是狗的竞走……犹今的跑狗,而非狗的演戏”。真正在文献中记载“犬戏”的则较晚,明谢肇�的《五杂组》卷六载:“长安丐者,有犬戏猴戏”5,但是未有详细的描写,《聊斋志异》的《木雕美人》则有一则“犬戏”的生动描写:   商人白有功言:在泺口河上,见一人荷竹簏,牵巨犬二。于簏中出木雕美人高尺余,手自转动,艳妆如生。又以小锦鞯被犬身,便令跨坐。安置已,叱犬疾奔。美人自起,学解马作诸剧,镫而腹藏,腰而尾赘,跪拜起立,灵变不讹。又作昭君出塞,别取一木雕儿,插雉尾,披羊裘,跨犬从之。昭君频频回顾,羊裘儿扬鞭追逐,真如生者。6   这实际上已是“犬戏”与“木偶戏”的混合形式,从文本中可以看出,狗着戏服,在人的指令下与木偶相互配合,其技艺已经十分成熟。清何守奇在本则中评曰:“此技今亦有之”。可见蒲氏记载不虚。清末《清稗类钞・戏剧类》曾云:“光绪时,台州人某蓄一犬,能读书。初教以人语,渐能了解,乃授以书……于是携之四方,令献技为活。犬居于笼,至演技时则出,犬乃拜手者再,如拱鼠然。已而启箧,取《礼记》一册,读《檀弓》篇,能不爽一字。……读毕,仍入笼……其读书声极嘹亮,惟发音时稍强硬,不能如人语之便捷。……”7 此则是犬的另一类表演,着实令人惊叹。不过其真实性如何,尚存疑。   在明清时,“蛇戏”也较为流行,《聊斋志异》中的《蛇人》载:   东郡某甲,以弄蛇为业。尝蓄驯蛇二,皆青色,其大者呼之大青,小曰二青。二青额有赤点,尤灵驯,盘旋无不如意。……食已,随二青俱入笥中。荷去教之旋折,辄中规矩,与二青无少异,因名之小青。炫技四方,获利无算。……大抵蛇人之弄蛇也,止以二尺为率,大则过重,辄更易。8   遍观史料中,关于蛇的故事很多,而“蛇戏”的记载则很少。大抵因蛇不易驯服,再者蛇的分布北地少而南地多,是故通驯蛇者多为南人。《清稗类钞・方技卷》有证:“乾隆时,有南客馆京师,巫也,自言能拘蛇。(《巫拘蛇》)”9,又“南宁地卑湿,多烟瘴,蛇虺繁殖……有巫善持咒役蛇,可以招之来,挥之去。(《南宁巫能役蛇》)”10,可见训蛇之风在南地较为盛行。而作者在本篇中不但记述了“蛇戏”演出的情形,还记述了选择训蛇的标准:“止以二尺为率,大则过重,”,殊为难得。至于称呼青蛇为“大青”、“小青”、“二青”者,似为当时旧俗,与蒲松龄同时代的宋长白在《柳亭诗话》中曾云:“西山潭拓寺,有巨蛇二,呼大青、小青,闻磬声即出”。   除上述者外,民间盛行的还有“鼠戏”,明谢肇�《五杂组》云:“近有鼠戏,鼠至顽,非可教者,不知何以习之至是? ”11明王兆云《湖海搜奇》云:“又予在山东,见一人卖药。二大鼠在笼中。人求药,呼鼠之名曰:‘某为我取人参来!’鼠跃出笼,衔人参纸裹而至。又呼其一曰:‘某为我取黄连来!’亦复如是,百不失一。不知何以教导也。”对此,《聊斋志异》的《鼠戏》中也有记载:   又言:一人在长安市上卖鼠戏,背负一囊,中蓄小鼠十余头。每于稠人中,出小木架置肩上,俨如戏楼状。乃拍鼓板,唱古杂剧。歌声甫动,则有鼠自囊中出,蒙假面,被小装服,自背登楼,人立而舞。男女悲欢,悉合剧中关目。12   清但明伦在本则中有评:“人之学为鼠技者多矣,鼠之人立而舞,亦彼此效尤耳”,可知“鼠戏”在当时十分繁盛。另有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为证:“京师谓鼠为耗子。耍耗子者,水箱之上,缚以横架,将小鼠调熟,有汲水钻圈之技,均以锣声为起止。”13   此外,现在很少能够看到的“蛙戏”,也是当时非常受欢迎的剧种之一。《聊斋》中有《蛙曲》一文,十分形象地描写了一群青蛙的演出:   王子巽言:在都时,曾见一人作剧于市,携木盒作格,凡十有二孔,每孔伏蛙。以细杖敲其首,辄哇然作鸣。或与金钱,则乱击蛙顶,如拊云锣之乐,宫商词曲,了了可辨。14   作者所记的群蛙鸣乐,十分神异,此种境况前人笔记中早有记载。元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二》中曾云:“余在杭州日,……又见蓄虾蟆九枚,先置一小墩于其中,其最大者乃踞坐之,余八小者左右队列,大者作一声,众亦作一声,大者作数声,众亦作数声,既而小者一一作大者前点首作声,如作礼状而退,谓之虾蟆说法”15,而《清稗类钞》中也记载了几条“蛙戏”的内容:其一:“袁子才幼时居杭州之葵巷,尝见有售技者,身佩一布袋、两竹筒,袋贮虾蟆九,至市肆柜上,演其法毕,索钱三文,即去,一名虾蟆教书。其法,设一小木椅,大者自袋跃出,坐其上,八小者亦跃出,环伺之,寂无声。其人喝曰:‘教书。’大者应声曰:‘阁阁。’�皆应曰:‘阁阁。’自此连曰‘阁阁’,几聒人耳。其人曰:‘止。’即绝声。”16其二“同治时,有人于市上出一小木匣,启其盖,出横木一条,广半尺余,高寸许,下有四足,横列于柜。向匣中��而声,倏有一虾蟆跃出,以前两足按横木上,面南而跃,即有小蛙十余,一一跃出,依次以两足据横木,北面踞坐。既定,其人取小拍板击一下,于是虾蟆发声一鸣,诸小蛙辄以次齐鸣。�而虾蟆阁阁乱鸣,则小蛙亦阁阁鸣不已,久之,其人复击拍板一下,则虾蟆止不复鸣,诸小蛙亦截然而止矣。其人复��呼之,虾蟆仍跃入匣中,诸小蛙亦相随而入。” 17   从以上的几则摘录于不同时间的材料可以看出,“蛙戏”的表演内容都十分近似,可以推测此剧当时在民间应是受到广泛欢迎的剧目,可惜现在已经见不到了。如此一来,书上留下的记录就弥足珍贵了。   总之,《聊斋志异》一书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为鬼狐立传的范围,在其生动形象的民间游艺记述中,展示了清初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是民俗文化的真实写照,为后世的研究者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注释:   [1](晋)陆�.《邺中记》,商务印书馆,1937,第4-5页   [2](清)徐珂.《清碑类钞》,中华书局,1986,第5088页   [3](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第56页   [4]任笃行 辑校《聊斋志异(全校会注集评)》,齐鲁书社,2000,第376页   [5](明)谢肇�.《五杂组》,中华书局,1959,第160页   [6]任笃行 辑校《聊斋志异(全校会注集评)》,齐鲁书社,2000,第918页   [7](清)徐珂.《清碑类钞》,中华书局,1986,第5089页   [8]任笃行 辑校《聊斋志异(全校会注集评)》,齐鲁书社,2000,第67页   [9](清)徐珂.《清碑类钞》,中华书局,1986,第4564页   [10](清)徐珂.《清碑类钞》,中华书局,1986,第4565页   [11](明)谢肇�.《五杂组》,中华书局,1959,第160页   [12]任笃行 辑校《聊斋志异(全校会注集评)》,齐鲁书社,2000,第864页   [13](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第56页   [14]任笃行 辑校《聊斋志异(全校会注集评)》,齐鲁书社,2000,第863页   [15](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8,第270页   [16](清)徐珂.《清碑类钞》,中华书局,1986,第5091页   [17](清)徐珂.《清碑类钞》,中华书局,1986,第5091页   参考文献:   [1](清)徐珂.《清碑类钞》,中华书局,1986年版   [2](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   [3](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4](明)谢肇�.《五杂组》,中华书局,1959年版   [5]杨荫深.《中国游艺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摘 要:《聊斋志异》一书,不仅描绘了一幅鬼狐精怪的绚丽画卷,同时也用了大量笔墨,生动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民俗。其所记述的《鼠戏》、《蛙戏》、《木雕美人》等 “禽兽鱼虫戏”,皆属于清初民间的游艺娱乐内容。笔者将《聊斋志异》的“禽兽鱼虫戏”与其在史料文献中的记载相互印证,考其源流,进一步展示了聊斋所包含的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   关键词:聊斋;禽兽鱼虫戏;民俗;游艺娱乐   作者简介:张智文,男,1981年出生,学历:硕士研究生,所在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7-0-02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峰,蒲松龄用他的生花妙笔,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狐鬼精怪的画卷,而且其书本身也包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他广征博采,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都熔铸于一书,真实反映了清初社会人们的生存状态。虽然此书用了传奇的笔法,不无夸张、幻想的成分,但是其中关于民俗的记载却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就像一部清初社会的“百科全书”。他的某些小说,与史料相互印证,也充实了史料的内容。他所写的民俗涵盖了民间信仰崇拜、风物禁忌、乡谊节庆、婚丧嫁娶、游艺娱乐等。其中《鼠戏》、《蛙曲》、《木雕美人》、《蛇人》等篇描写了“百戏”之一的“禽兽鱼虫戏”,这些戏目在蒲松龄的笔下活灵活现,如同亲眼目睹,虽未传奇,更近于写实,而且这些戏目的记载并非空穴来风,有很多史料可以相互印证。   据杨荫深先生《中国游艺研究》一书考证,“禽兽鱼虫戏”起源甚早,不过“其初皆系伪作……故所谓戏舞鼓瑟吹笙等等,皆是人为而非兽真能戏的”。较早的真正兽戏是“马戏”,晋陆�所撰的《邺中记》中有猿骑之戏:“虎正会,殿前作乐……衣伎儿做猕猴之行,走马上,或在胁,或在马头,或在马尾,马走如故,名为猿骑”。1“猴戏”也出现的较早,隋唐之后直至明清,“猴戏”的演出一直很盛,《清稗类钞・戏剧类》载“凤阳韩七能弄猴。凡弄猴者,仅畜一二。七所畜多至十余,凡�狙�父之属,大小毕具,且不施羁勒。每演剧,生旦�丑,鸣钲者,击鼓者,奔走往来者,皆猴也,无一不备,而无一逃者。”2《燕京岁时记》也载:“耍猴儿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扬可听。古称沐猴而冠,殆指此也。”3聊斋中多次记载看猴戏的情形,如《巧娘》中的廉生“廉从师读。师偶他出,适门外有猴戏者,廉视之,废学焉。”4,可见,当时社会中“猴戏”之盛。   “猴戏”之外,“犬戏”也较为流行。考究历史,狗进入人的娱乐活动较猴为早,《战国策》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然而,杨荫深先生指出:“此走狗恐是狗的竞走……犹今的跑狗,而非狗的演戏”。真正在文献中记载“犬戏”的则较晚,明谢肇�的《五杂组》卷六载:“长安丐者,有犬戏猴戏”5,但是未有详细的描写,《聊斋志异》的《木雕美人》则有一则“犬戏”的生动描写:   商人白有功言:在泺口河上,见一人荷竹簏,牵巨犬二。于簏中出木雕美人高尺余,手自转动,艳妆如生。又以小锦鞯被犬身,便令跨坐。安置已,叱犬疾奔。美人自起,学解马作诸剧,镫而腹藏,腰而尾赘,跪拜起立,灵变不讹。又作昭君出塞,别取一木雕儿,插雉尾,披羊裘,跨犬从之。昭君频频回顾,羊裘儿扬鞭追逐,真如生者。6   这实际上已是“犬戏”与“木偶戏”的混合形式,从文本中可以看出,狗着戏服,在人的指令下与木偶相互配合,其技艺已经十分成熟。清何守奇在本则中评曰:“此技今亦有之”。可见蒲氏记载不虚。清末《清稗类钞・戏剧类》曾云:“光绪时,台州人某蓄一犬,能读书。初教以人语,渐能了解,乃授以书……于是携之四方,令献技为活。犬居于笼,至演技时则出,犬乃拜手者再,如拱鼠然。已而启箧,取《礼记》一册,读《檀弓》篇,能不爽一字。……读毕,仍入笼……其读书声极嘹亮,惟发音时稍强硬,不能如人语之便捷。……”7 此则是犬的另一类表演,着实令人惊叹。不过其真实性如何,尚存疑。   在明清时,“蛇戏”也较为流行,《聊斋志异》中的《蛇人》载:   东郡某甲,以弄蛇为业。尝蓄驯蛇二,皆青色,其大者呼之大青,小曰二青。二青额有赤点,尤灵驯,盘旋无不如意。……食已,随二青俱入笥中。荷去教之旋折,辄中规矩,与二青无少异,因名之小青。炫技四方,获利无算。……大抵蛇人之弄蛇也,止以二尺为率,大则过重,辄更易。8   遍观史料中,关于蛇的故事很多,而“蛇戏”的记载则很少。大抵因蛇不易驯服,再者蛇的分布北地少而南地多,是故通驯蛇者多为南人。《清稗类钞・方技卷》有证:“乾隆时,有南客馆京师,巫也,自言能拘蛇。(《巫拘蛇》)”9,又“南宁地卑湿,多烟瘴,蛇虺繁殖……有巫善持咒役蛇,可以招之来,挥之去。(《南宁巫能役蛇》)”10,可见训蛇之风在南地较为盛行。而作者在本篇中不但记述了“蛇戏”演出的情形,还记述了选择训蛇的标准:“止以二尺为率,大则过重,”,殊为难得。至于称呼青蛇为“大青”、“小青”、“二青”者,似为当时旧俗,与蒲松龄同时代的宋长白在《柳亭诗话》中曾云:“西山潭拓寺,有巨蛇二,呼大青、小青,闻磬声即出”。   除上述者外,民间盛行的还有“鼠戏”,明谢肇�《五杂组》云:“近有鼠戏,鼠至顽,非可教者,不知何以习之至是? ”11明王兆云《湖海搜奇》云:“又予在山东,见一人卖药。二大鼠在笼中。人求药,呼鼠之名曰:‘某为我取人参来!’鼠跃出笼,衔人参纸裹而至。又呼其一曰:‘某为我取黄连来!’亦复如是,百不失一。不知何以教导也。”对此,《聊斋志异》的《鼠戏》中也有记载:   又言:一人在长安市上卖鼠戏,背负一囊,中蓄小鼠十余头。每于稠人中,出小木架置肩上,俨如戏楼状。乃拍鼓板,唱古杂剧。歌声甫动,则有鼠自囊中出,蒙假面,被小装服,自背登楼,人立而舞。男女悲欢,悉合剧中关目。12   清但明伦在本则中有评:“人之学为鼠技者多矣,鼠之人立而舞,亦彼此效尤耳”,可知“鼠戏”在当时十分繁盛。另有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为证:“京师谓鼠为耗子。耍耗子者,水箱之上,缚以横架,将小鼠调熟,有汲水钻圈之技,均以锣声为起止。”13   此外,现在很少能够看到的“蛙戏”,也是当时非常受欢迎的剧种之一。《聊斋》中有《蛙曲》一文,十分形象地描写了一群青蛙的演出:   王子巽言:在都时,曾见一人作剧于市,携木盒作格,凡十有二孔,每孔伏蛙。以细杖敲其首,辄哇然作鸣。或与金钱,则乱击蛙顶,如拊云锣之乐,宫商词曲,了了可辨。14   作者所记的群蛙鸣乐,十分神异,此种境况前人笔记中早有记载。元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二》中曾云:“余在杭州日,……又见蓄虾蟆九枚,先置一小墩于其中,其最大者乃踞坐之,余八小者左右队列,大者作一声,众亦作一声,大者作数声,众亦作数声,既而小者一一作大者前点首作声,如作礼状而退,谓之虾蟆说法”15,而《清稗类钞》中也记载了几条“蛙戏”的内容:其一:“袁子才幼时居杭州之葵巷,尝见有售技者,身佩一布袋、两竹筒,袋贮虾蟆九,至市肆柜上,演其法毕,索钱三文,即去,一名虾蟆教书。其法,设一小木椅,大者自袋跃出,坐其上,八小者亦跃出,环伺之,寂无声。其人喝曰:‘教书。’大者应声曰:‘阁阁。’�皆应曰:‘阁阁。’自此连曰‘阁阁’,几聒人耳。其人曰:‘止。’即绝声。”16其二“同治时,有人于市上出一小木匣,启其盖,出横木一条,广半尺余,高寸许,下有四足,横列于柜。向匣中��而声,倏有一虾蟆跃出,以前两足按横木上,面南而跃,即有小蛙十余,一一跃出,依次以两足据横木,北面踞坐。既定,其人取小拍板击一下,于是虾蟆发声一鸣,诸小蛙辄以次齐鸣。�而虾蟆阁阁乱鸣,则小蛙亦阁阁鸣不已,久之,其人复击拍板一下,则虾蟆止不复鸣,诸小蛙亦截然而止矣。其人复��呼之,虾蟆仍跃入匣中,诸小蛙亦相随而入。” 17   从以上的几则摘录于不同时间的材料可以看出,“蛙戏”的表演内容都十分近似,可以推测此剧当时在民间应是受到广泛欢迎的剧目,可惜现在已经见不到了。如此一来,书上留下的记录就弥足珍贵了。   总之,《聊斋志异》一书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为鬼狐立传的范围,在其生动形象的民间游艺记述中,展示了清初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是民俗文化的真实写照,为后世的研究者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注释:   [1](晋)陆�.《邺中记》,商务印书馆,1937,第4-5页   [2](清)徐珂.《清碑类钞》,中华书局,1986,第5088页   [3](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第56页   [4]任笃行 辑校《聊斋志异(全校会注集评)》,齐鲁书社,2000,第376页   [5](明)谢肇�.《五杂组》,中华书局,1959,第160页   [6]任笃行 辑校《聊斋志异(全校会注集评)》,齐鲁书社,2000,第918页   [7](清)徐珂.《清碑类钞》,中华书局,1986,第5089页   [8]任笃行 辑校《聊斋志异(全校会注集评)》,齐鲁书社,2000,第67页   [9](清)徐珂.《清碑类钞》,中华书局,1986,第4564页   [10](清)徐珂.《清碑类钞》,中华书局,1986,第4565页   [11](明)谢肇�.《五杂组》,中华书局,1959,第160页   [12]任笃行 辑校《聊斋志异(全校会注集评)》,齐鲁书社,2000,第864页   [13](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第56页   [14]任笃行 辑校《聊斋志异(全校会注集评)》,齐鲁书社,2000,第863页   [15](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8,第270页   [16](清)徐珂.《清碑类钞》,中华书局,1986,第5091页   [17](清)徐珂.《清碑类钞》,中华书局,1986,第5091页   参考文献:   [1](清)徐珂.《清碑类钞》,中华书局,1986年版   [2](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   [3](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4](明)谢肇�.《五杂组》,中华书局,1959年版   [5]杨荫深.《中国游艺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相关文章

  • 新人教(2016修订版)七上语文第五单元教学案及答案
  • 3. 自拟格言: [达标检测] 一.体会下面语句的情感,并分析. 1.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2.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3.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4.语句‚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 ...查看


  • [狼]中考题
  • 2008眉山市 比较阅读下面篇文言文,完成12-15题.(10分)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 ...查看


  • 小升初语文大集结重点复习内容
  • 小升初语文大集结重点复习内容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查看


  • 夸父逐日和狼的练习
  • <夸父逐日>练习题 1.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给予你怎样的形象? 2.<夸父逐日>选自哪里? 体裁是什么? 3.<夸父逐日>中的一个成语是什么?有什么意思? 4.本文体现了什么? <夸父逐日> &l ...查看


  • 文言文[狼]知识点梳理
  • 文言文<狼>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1.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山东淄川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出处:节选自<聊斋志异>中的<狼三则>.<聊斋志异>是我 ...查看


  • 狼字词归纳
  • 1.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 . 2.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 . 3. ,各领风骚数百年. 4. ,青山独归远. 5.正是江南好风景, . 6.春潮带雨晚来急, . 7.马 ...查看


  • [狼]教学案
  • <狼>教学案(一) 丁跃林 [第一板块]考纲(课标.目标) 1.理解并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2.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3.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重点). [第二板块]预习内容 1.给下列字词注音,通读课文. 一 ...查看


  • 30.狼导学案.
  • 广 兴 洲 中 七年级 备课日期:2012年 5月 24日 星期四 主备人:彭迪民 30.狼 学习目标: (1)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2)积累文言词汇:止.敌.顾.前.去.犬.意.洞.隧等 (3)理清情节结构,体会其中 ...查看


  • [狼]阅读试卷及答案
  • <狼>阅读测试卷及答案 蒲松龄 [原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