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速测量实验示范报告

声速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超声波产生和接收的原理,加深对相位概念的理解。 2、 掌握声速测量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仪器

信号发生器,示波器、声速测量仪等。 三、实验难点 实验原理 、仪器调节。 四、实验原理

机械波的产生有两个条件:首先要有作机械振动的物体(波源),其次要有能够传播这种机械振动的介质,只有通过介质质点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够使机械振动由近及远地在介质中向外传播。发生器是波源,空气是传播声波的介质。故声波是一种在弹性介质中传播的机械纵波。声速是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果声波在时间t内传播的距离为s,则声速为

s

,由于声波在时间T(周期)内传播的距离为(波长),则vf ,可见,

Tt

只要测出频率和波长,便可以求出声速v。

v

本实验使用交流电信号控制发生器,故声波频率即电信号的频率,它可用频率计测量或信号发生器直接显示。而波长的测量常用相位比较法和振幅极值法(共振干涉法)。

1、 振幅极值法(共振干涉法)

声源产生的一定频率的平面声波,经过空气介质的传播,到达接收器。声波在发射面和接受面之间被多次反射,故声场是往返声波多次叠加的结果,入射波和反射波相干涉而形成驻波。在发射面和接受面之间某点的合振动方程为

yy1y22Acos(

2

x)cos(t) (2) 2

最大振幅(2A)处被称为驻波的“波腹点”,最小振幅(0)处被称为“波节点”。 波腹点位置:A(x)2A,即波节点位置:A(x)0,即

xk,xk

2

(k0,1,2,.....)

2

x(2k1)

2

,x(2k1)

4

(k0,1,2,.....)

可知,相邻两个波腹点(或波节点)的距离为

,当发射面和接受面之间的距离正好2

是半波长的整数倍时,即形成稳定的驻波,系统处于共振状态。

Lk

2

(k0,1,2,3.....) (3)

共振时,驻波的幅度达到极大,同时,接受器表面的振动位移应为零,即为波节点,但由于声波是纵波,所以声压达到极大值。理论计算表明,若改变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在一系列特定的距离上,介质将出现稳定的驻波共振现象。若保持声源频率不变,移动发射源,依次测出接受信号极大的位置L1,L2,L3,L4,,LLk1Lk

2

则可以求出声波

的波长,进一步计算出声速v。

2、 相位比较法

由声波的波源(简称声源)发出的具有固定频率f的声波在空间形成一个声场,声场中任一点的振动相位与声源的振动相位之差为



2L

2fL

(4) v

在示波器上可观测到发射波与接受波信号的垂直振动合成的李萨如图形。若发射波合接受波的信号为

xA1cos(t1)

(5) 

yAcos(t)22

则该李萨如图形,即合振动方程为

x2y22xy2

cos()sin(21) (6) 2122

A1A2A1A2

当210时,示波器上合振动轨迹为处于第一、第三象限的直线段;当

21

2

时,示波器上合振动轨迹为一正椭圆;当21时,合振动轨迹

为处于第二、第四象限的直线段。三种情况下的李萨如图形分别如图1所示。一般情况下为一斜椭圆。随着相位差从0变到时,李萨如图形会依次按如下变化:一、三象限直线段斜椭圆 正椭圆 斜椭圆 二、四象限直线段。

若在距离声源L1处的某点振动与声源的振动反相,则1为的奇数倍:

1(2k1)

(k0,1,2,) (7)

若在距离声源L2处的某点振动与声源的振动同相,则2为的偶数倍:

2L1

22k

(k0,1,2,) (8)

相邻的同相点与反相点之间的相位差为

21

2L2

相邻的同相点与反相点之间的距离为 LL2L1

2

将接收器由声源处开始慢慢移开,随着距离为反相或同相的点,由此可求波长。

Y

Y

3

,,,2,,可探测到一系列与声源22

Y

Y

XXXX

(a) (b) (c) (d)

图1

fx:fy1:1的李萨如图形

(a)210(b)21

2

(c)21 (d)21

的测定可以用示波器观察李萨如图形的方法进行。将发射器和接收器的信号,分别输入示波器的X轴和Y轴,则荧光屏上亮点的运动是两个相互垂直的谐振动的合成,当Y方

向的振动频率与X方向的振动频率比即fy:fx为整数时,合成运动的轨迹是一个稳定的封闭图形,称为李萨如图形。李萨如图形与振动频率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随着相位差的改变将看到不同的椭圆,而在各个同相点和反相点看到的则是直线。

五、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

1、声波发射器和声波接收器的两个端面尽量调平行。 2、注意电路的正负极要接正确。

3、若信号源的输出频率不稳定,可取其平均值。输出电压有效值3伏。

4、信号源仪器误差为ff0.05%,游标卡尺仪器误差为0.02mm。 5、实验室温度从温度计读出。 六、数据记录与计算 f=37.XXXKHz, t=XX.X

3 2

v0331.45331.45346.9m/s



21

2.3622.3522.3802.3862.3600.9456cm 55

f37.2109.4610

3

3

25

351.5m/s



vv0v0

100%

351.5

346.9

100%

346.9

1.12Hz10

3 %1.

f

107.39c

0.005cm 1.32(m/s)

〔绝对不确定度保留一位有效数字,只进不舍〕

结果表达式:

Vcv351.52

352m2s( /)

〔真值的最佳估计值的修约为四舍六入五凑偶,末位和不确定度对齐〕

表2 相位比较法

f

22

f37.21032.341348.3m/s 55



vv0v0

100%

348.3346.9

346.9

100%0.5%

共振频率在36KHZ――38KHZ时,的值在2.45-2.25之间

声速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超声波产生和接收的原理,加深对相位概念的理解。 2、 掌握声速测量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仪器

信号发生器,示波器、声速测量仪等。 三、实验难点 实验原理 、仪器调节。 四、实验原理

机械波的产生有两个条件:首先要有作机械振动的物体(波源),其次要有能够传播这种机械振动的介质,只有通过介质质点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够使机械振动由近及远地在介质中向外传播。发生器是波源,空气是传播声波的介质。故声波是一种在弹性介质中传播的机械纵波。声速是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果声波在时间t内传播的距离为s,则声速为

s

,由于声波在时间T(周期)内传播的距离为(波长),则vf ,可见,

Tt

只要测出频率和波长,便可以求出声速v。

v

本实验使用交流电信号控制发生器,故声波频率即电信号的频率,它可用频率计测量或信号发生器直接显示。而波长的测量常用相位比较法和振幅极值法(共振干涉法)。

1、 振幅极值法(共振干涉法)

声源产生的一定频率的平面声波,经过空气介质的传播,到达接收器。声波在发射面和接受面之间被多次反射,故声场是往返声波多次叠加的结果,入射波和反射波相干涉而形成驻波。在发射面和接受面之间某点的合振动方程为

yy1y22Acos(

2

x)cos(t) (2) 2

最大振幅(2A)处被称为驻波的“波腹点”,最小振幅(0)处被称为“波节点”。 波腹点位置:A(x)2A,即波节点位置:A(x)0,即

xk,xk

2

(k0,1,2,.....)

2

x(2k1)

2

,x(2k1)

4

(k0,1,2,.....)

可知,相邻两个波腹点(或波节点)的距离为

,当发射面和接受面之间的距离正好2

是半波长的整数倍时,即形成稳定的驻波,系统处于共振状态。

Lk

2

(k0,1,2,3.....) (3)

共振时,驻波的幅度达到极大,同时,接受器表面的振动位移应为零,即为波节点,但由于声波是纵波,所以声压达到极大值。理论计算表明,若改变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在一系列特定的距离上,介质将出现稳定的驻波共振现象。若保持声源频率不变,移动发射源,依次测出接受信号极大的位置L1,L2,L3,L4,,LLk1Lk

2

则可以求出声波

的波长,进一步计算出声速v。

2、 相位比较法

由声波的波源(简称声源)发出的具有固定频率f的声波在空间形成一个声场,声场中任一点的振动相位与声源的振动相位之差为



2L

2fL

(4) v

在示波器上可观测到发射波与接受波信号的垂直振动合成的李萨如图形。若发射波合接受波的信号为

xA1cos(t1)

(5) 

yAcos(t)22

则该李萨如图形,即合振动方程为

x2y22xy2

cos()sin(21) (6) 2122

A1A2A1A2

当210时,示波器上合振动轨迹为处于第一、第三象限的直线段;当

21

2

时,示波器上合振动轨迹为一正椭圆;当21时,合振动轨迹

为处于第二、第四象限的直线段。三种情况下的李萨如图形分别如图1所示。一般情况下为一斜椭圆。随着相位差从0变到时,李萨如图形会依次按如下变化:一、三象限直线段斜椭圆 正椭圆 斜椭圆 二、四象限直线段。

若在距离声源L1处的某点振动与声源的振动反相,则1为的奇数倍:

1(2k1)

(k0,1,2,) (7)

若在距离声源L2处的某点振动与声源的振动同相,则2为的偶数倍:

2L1

22k

(k0,1,2,) (8)

相邻的同相点与反相点之间的相位差为

21

2L2

相邻的同相点与反相点之间的距离为 LL2L1

2

将接收器由声源处开始慢慢移开,随着距离为反相或同相的点,由此可求波长。

Y

Y

3

,,,2,,可探测到一系列与声源22

Y

Y

XXXX

(a) (b) (c) (d)

图1

fx:fy1:1的李萨如图形

(a)210(b)21

2

(c)21 (d)21

的测定可以用示波器观察李萨如图形的方法进行。将发射器和接收器的信号,分别输入示波器的X轴和Y轴,则荧光屏上亮点的运动是两个相互垂直的谐振动的合成,当Y方

向的振动频率与X方向的振动频率比即fy:fx为整数时,合成运动的轨迹是一个稳定的封闭图形,称为李萨如图形。李萨如图形与振动频率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随着相位差的改变将看到不同的椭圆,而在各个同相点和反相点看到的则是直线。

五、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

1、声波发射器和声波接收器的两个端面尽量调平行。 2、注意电路的正负极要接正确。

3、若信号源的输出频率不稳定,可取其平均值。输出电压有效值3伏。

4、信号源仪器误差为ff0.05%,游标卡尺仪器误差为0.02mm。 5、实验室温度从温度计读出。 六、数据记录与计算 f=37.XXXKHz, t=XX.X

3 2

v0331.45331.45346.9m/s



21

2.3622.3522.3802.3862.3600.9456cm 55

f37.2109.4610

3

3

25

351.5m/s



vv0v0

100%

351.5

346.9

100%

346.9

1.12Hz10

3 %1.

f

107.39c

0.005cm 1.32(m/s)

〔绝对不确定度保留一位有效数字,只进不舍〕

结果表达式:

Vcv351.52

352m2s( /)

〔真值的最佳估计值的修约为四舍六入五凑偶,末位和不确定度对齐〕

表2 相位比较法

f

22

f37.21032.341348.3m/s 55



vv0v0

100%

348.3346.9

346.9

100%0.5%

共振频率在36KHZ――38KHZ时,的值在2.45-2.25之间


相关文章

  • 声速测量实验报告
  • 声速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1.学会测量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的方法. 2.理解驻波和振动合成理论. 3.学会逐差法进行数据处理. 4.了解压电换能器的功能和培养综合使用仪器的能力. 实验仪器 信号发生器.双踪示波器.声速测定仪 实验原理 ...查看


  • 声速测量 实验报告 1
  • 声速测量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超声波产生和接收的原理: 2. 学习用不同的方式测量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 分析比较三种测量方式的优劣: 4. 用反射法测量挡板的距离并做误差分析. 二.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 见预习报告 三 ...查看


  • 超声光栅与透明液体中声速的测量
  • 中国石油大学 近代物理实验 实验报告 成 实验4-1 超声光栅与透明液体中声速的测量 [实验目的] 1.观察并体会液体中超声光栅衍射现象 2.学习一种测定透明液体中的声速的方法 3.了解产生超声波的方法 [实验原理] 超声波在液体中以纵波的 ...查看


  • 空气中声速测量方法的改进
  •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摩托车.秒表和卷尺测量空气中声速的新型实验方案,该方案原理简单,器材易得,操作可行性高,且实际测量结果较准确,适合初中生使用. 关键词: 空气中声速测量方法 改进 注意点 优点 一.常见空气中声速测量方法 声速的 ...查看


  • 水中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实验研究
  • 水中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实验研究 超声波是一种研究液体分子物理特性及其化学特性的简易方法, 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重视用超声波进行液体分子物理及其相关性质的研究[1-5],90年代又有不少研究报道 [6-9].但是声速随温度变化复杂, 需要 ...查看


  • 实验41 声光衍射法测定液体中的声速
  • 实验名称:声光衍射法测定液体中的声速 1 实验目的 1)了解声光相互作用的原理,观察声光衍射的现象: 2)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综合物理实验的能力: 3)学会使用超声光栅测量液体中的声速. 2 实验仪器 半导体激光器.声光衍射仪.科学工作室 ...查看


  • 多普勒效应及声速的测试与应用
  • 多普勒效应及声速的测试与应用 对于机械波和电磁波而言,当波源和观察者(或接收器)之间发生相对运动,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和波源的频率不同,这种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当波源.观察者不动,而传播介质运动时,或者波源.观察者.传播介质都在运动时,也 ...查看


  • 对驻波法测声速的讨论
  • 2011年第11期 物理通报 大学物理教学 对驻波法测声速的讨论* 康永刚 张秀娥 ()防灾科技学院 河北三河 065201 ()收稿日期:2011-04-11 摘 要:改变驻波法测声速的操作过程,区分出谐振频率和共振干涉频率,较准确地测量 ...查看


  • 超声波声速的测量
  • 超声波声速的测量 实验目的 (1) 进一步熟悉示波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2) 了解压电换能器的功能,加深对驻波及振动合成等理论知识的理解. (3) 学习几种测定声波传播速度的原理和方法. (4) 通过时差法对声波传播速度的测量,了解声纳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