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刘朝妮
山东省招远市西苑学校,山东 招远 265400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朗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6)02-0262-01
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1 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课文朗读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如我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秋天的雨》,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听范读,然后让他们练习朗读,通过训练,学生能读得惟妙惟肖。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朗读产生了兴趣。 (3)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如学生在读《秋天的雨》的第一自然段,讲秋天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来的,为什么会不知不觉?因为秋雨虽凉,但不冷,使人爽快,不大,润物无声;朗读的时候,声音要轻一些,要给人轻松舒服的感觉。没等我把话讲完,有的学生就朗读起来。除此以外,学生之间还可以经常进行朗读比赛。 2 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的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62
· 3 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理解 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内容离农村孩子的生活较远,这些课文学生比较难理解。对于此类课文老师可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课堂上,我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这些美景以及珍贵文物的图片,把学生带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充分理解后,这时学生就通过自己的朗读把
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体会表达了出来,学生的朗读水平无形中就得到了提高。因此,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一个重要手段。 4 加深理解,激发朗读情感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重点要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求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又在理解后的朗读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回顾近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我一直非常重视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在训练学生的朗读时,我一直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表达出来。例如:我在引导学生朗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
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这一句话时,我先问学生“同学们,在这样的园里漫步,你想出来吗?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第一个同学起来读的语速较快,我又问“谁比他更喜欢欣赏这些优美的景色,都不想出来了?”学生就明白了读这一句话语速要慢一点儿。我又问:“谁完全被这些优美的景色陶醉了,都忘了出来了?”这时,同学们朗读的兴趣都被激发出来了,都争着要来读并且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会读出来了。在语文课上,我坚持用这个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了一个较大的提升,也正是用这个方法
来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想互促进的。 5 开展活动,创造展示平台 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内,而应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经常开展一些诗朗诵、讲故事、演讲比赛等一些小型的班内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并及时的对一些表现好、进步大的同学提出表扬。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课外知识。同时也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更加轻松。 朗读教学贯穿了整个小学语文阶段的教学,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只要我们教师能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朗读培养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有耐心、有恒心,科学地进行朗读训练,我相信农村小学生朗读差的局面一定会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崔红英.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J].黑河教育,2011(09):28. [2]沈会玲. 语文课堂因朗读而精彩——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12):282.
教学研究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刘朝妮
山东省招远市西苑学校,山东 招远 265400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朗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6)02-0262-01
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 1 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以自己精彩的朗读,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好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欲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根据这一特点,在教课文朗读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然后再做好范读,让学生把重点句子读好。如我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七册第三组《秋天的雨》,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听录音、听范读,然后让他们练习朗读,通过训练,学生能读得惟妙惟肖。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朗读产生了兴趣。 (3)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如学生在读《秋天的雨》的第一自然段,讲秋天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来的,为什么会不知不觉?因为秋雨虽凉,但不冷,使人爽快,不大,润物无声;朗读的时候,声音要轻一些,要给人轻松舒服的感觉。没等我把话讲完,有的学生就朗读起来。除此以外,学生之间还可以经常进行朗读比赛。 2 教师范读 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的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己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62
· 3 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理解 语文课本中有一些课文内容离农村孩子的生活较远,这些课文学生比较难理解。对于此类课文老师可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课堂上,我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这些美景以及珍贵文物的图片,把学生带入课文,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充分理解后,这时学生就通过自己的朗读把
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体会表达了出来,学生的朗读水平无形中就得到了提高。因此,创设情境是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一个重要手段。 4 加深理解,激发朗读情感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重点要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求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又在理解后的朗读中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回顾近几年的语文教学生涯,我一直非常重视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在训练学生的朗读时,我一直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表达出来。例如:我在引导学生朗读“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
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这一句话时,我先问学生“同学们,在这样的园里漫步,你想出来吗?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第一个同学起来读的语速较快,我又问“谁比他更喜欢欣赏这些优美的景色,都不想出来了?”学生就明白了读这一句话语速要慢一点儿。我又问:“谁完全被这些优美的景色陶醉了,都忘了出来了?”这时,同学们朗读的兴趣都被激发出来了,都争着要来读并且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体会读出来了。在语文课上,我坚持用这个方法来训练学生的朗读,使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了一个较大的提升,也正是用这个方法
来让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想互促进的。 5 开展活动,创造展示平台 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内,而应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经常开展一些诗朗诵、讲故事、演讲比赛等一些小型的班内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并及时的对一些表现好、进步大的同学提出表扬。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让学生积累了更多的课外知识。同时也使自己的语文教学更加轻松。 朗读教学贯穿了整个小学语文阶段的教学,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只要我们教师能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朗读培养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有耐心、有恒心,科学地进行朗读训练,我相信农村小学生朗读差的局面一定会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1]崔红英.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J].黑河教育,2011(09):28. [2]沈会玲. 语文课堂因朗读而精彩——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12):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