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丨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都做了相同的致命决策,结果输掉了一场本该赢的战争

“ 1942年,英国皇家空军无论是在战机还是在飞行员战斗技巧方面,都比过去任何时候要强大。反观凯塞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位德国空军元帅)的空军力量,则是在不断衰落。德国空军没有得到补充,希特勒需要把所有可调用的飞机都投入到苏联前线去。德国空军战机的数量变得非常少。曾击落158架对手飞机的马尔赛尤(Marseille)上尉,这位“非洲上空的王者”,也被击落殒命。

(图)阿尔贝特·凯塞林(德语:Albert Kesselring,1885年11月30日-1960年7月16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位德国空军元帅。

当时,因为德国大部分运输船队都沿着西西里岛到班加西港的航线航行,这两个港口是德意两国军队的主要卸货港,所以马耳他岛再次成为一个重要基地,英军从这里攻击航行在意大利和北非之间的德国运输船队。由于这条运输航线离马耳他岛很近,英军可以轻易发起攻击。托布鲁克港的吞吐量远远不够。这导致的一个结果便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德国运输车队经常要冒着遭到英国皇家空军攻击的危险,将物资从港口运到阿拉曼阵地上,这些补给车队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燃料,由于车辆有限,需要运送的物资也超过了其运输能力。从托布鲁克通往前线的道路约有330英里长,从班加西港出发约有600英里,而从的黎波里港出发则超过1 200英里,很多补给也是在的黎波里港卸载的。而在英国方面,从亚历山大港到前线只有约55英里,苏伊士港距前线也只有200多英里。

所以,只要英国人手里还掌控着马耳他岛,德国向北非前线运送充足的补给物资肯定难以实现,除非凯塞林的空军实力加强到现在的几倍。但即便到了眼下这种情况,希特勒仍没有消灭这个海岛要塞的打算。他坚定认为通过克里特岛在阿拉曼的部队便能得到充足的补给,我们只需要通过发动猛烈的轰炸来让马耳他岛“安静下来”。这与1940年的敦刻尔克战役如出一辙。当时希特勒狂妄地说:“敦刻尔克交给空军来解决。”——英国远征军也因此而得救。

(图)二战的德国空军

任何明智的人在对1942年8月的形势进行战略评估时都必然会意识到,只要马耳他岛上的空军基地和海军基地还像肉中刺那样插在我们补给线的背后,那么前线的形势便不会发生明显改观,我们也不可能占领尼罗河三角洲,而英军在地中海东部的军事中枢正位于此地。隆美尔的部队在沙漠中央动弹不得,与补给港口也相距甚远,对方的空中优势也日渐体现出来。因此,要想提高部队的战斗效率或者哪怕是让精疲力竭的部队得到一些休整,其可能性都非常渺茫。

上述这些考虑可能会引发这样一个问题:尽管阿拉曼的阵地非常稳固,侧翼也很安全,不过德军适时向远方后撤不是更明智吗?这将使对方占领数英里毫无用处的沙漠,也会拉长他们的补给线。在更靠近补给基地的地方,例如塞卢姆地区,我们不会受到英军的侵扰,或许能够积蓄力量发动进攻;同时我们还能够对马耳他岛发起两栖攻击。这是隆美尔的个人观点。可对于希特勒而言,任何撤退的想法都是不能接受的,在他的眼里只有苏伊士运河。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既没有攻击马耳他岛,隆美尔的集团军也没有后撤。对阿拉曼前线而言,这是一个关系到德军命运的决定。我们的补给状况必然会变得极其严峻,占领尼罗河三角洲和苏伊士运河的所有希望也都因此而破灭了。德军还曾经计划发动一次大规模的钳形攻势,一个集团军将从乌克兰出发,穿过高加索南下,而另一个集团军从西部沙漠渡过苏伊士运河向北推进,目标是夺取中东的油田,之后进攻苏联宽阔的南翼,现在,这个幻想也随之破灭了。

(图)埃尔温·约翰尼斯·尤根·隆美尔(德语:Erwin Rommel),纳粹德国的陆军元帅,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之一

机会难得:阿拉姆哈勒法战役

固执的希特勒在此情况下仍然下令准备对尼罗河三角洲发起攻击。意大利最高统帅部也请求隆美尔无论如何都不要撤退。墨索里尼亲自跑来非洲,在德尔纳急切地等待着有一天能够在金字塔的影子下举行阅兵,接受轴心国的坦克部队的致敬。

隆美尔不久后也屈服于两位独裁者的意愿了。原计划用于进攻马耳他岛的部队作为增援力量被派到了隆美尔那里。隆美尔最终决定仅靠海运或空运来的几千吨燃料向阿拉曼防线发动进攻,突破这道防线到达苏伊士运河。隆美尔认为现在是进攻尼罗河三角洲的最佳时机,错过了就再也不会有了。

在8月27日举行的一场会议上,凯塞林陆军元帅和卡瓦勒罗(Cavallero)陆军元帅向隆美尔保证,他们将为其提供6 000吨燃料,其中1 000吨将由空运的方式送达。隆美尔说:“战斗的成败将取决于燃料能否及时运抵部队。”卡瓦勒罗元帅回答道:“元帅,您现在就可以发动进攻了,因为燃料已经在路上了。”

(图)希特勒和众将领

就在8月31日晚,隆美尔的部队发起了攻击。甚至在此时,在火炮、弹药和坦克方面,英军就已经占据了优势,英国皇家空军也掌握着绝对的制空权。德军极其缺少坦克和弹药。因此,任何从正面突破英军坚固防线的尝试都是不可能成功的。隆美尔只得采取了唯一的办法,即大规模包抄。他对战线北端发起了佯攻,并在中部发起了猛烈的次要进攻,主攻则在南面。隆美尔试图沿着卡塔拉盆地边缘突破英军薄弱的防线,随后在阿拉姆·哈勒法以东调转向北,进攻哈马姆的海岸线。隆美尔希望由此能够席卷英军的阵地,这正是他3个月前在加扎拉实施过的计划。如果此计划能够取得成功,他就可以包围英国第8集团军并切断其交通线。

亚历山大将军和蒙哥马利将军早已预料到了这一点。我们后来了解到,蒙哥马利将军一到西部沙漠,便在阿拉姆哈勒法重要的高地上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将很大一部分坦克部署在了这一区域进行防御。他甚至策划故意让我们获得了一幅带有标注的地图。根据这幅地图,阿拉姆·哈勒法南部的地形适合车辆行驶,而事实上那里是一片柔软的沙地,会给我们的轮式车辆造成无尽的麻烦。

在8月31日的上午,距发起进攻已过去了5个小时,而我们仍未占领英国的雷区,这完全出乎了我们的意料。但是“沙漠之狐”并没有失去他的本能,隆美尔敏锐的第六感一直对他有很大的帮助。当他意识到自己没能通过突袭击败对手时,立刻想要放弃这一计划。我亲自说服隆美尔让我继续向阿拉姆·哈勒法发动进攻[非洲军团司令奈宁(Nehring)将军在当晚的作战中身负重伤,由我代理奈宁将军的职务]。此时战场上刮起了沙尘暴,砂石向阿拉姆·哈勒法的守军迎面扑来。我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占领高地。

可是,这次进攻失败了。“沙漠之鼠”(英军第7装甲师)开始向我们的侧翼发动猛烈的攻击。英国皇家空军的轰炸机中队也没有遇到任何反抗,他们排成密集编队发动了地毯式轰炸,我们遭受了巨大的伤亡,士气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卡瓦勒罗元帅保证的燃料并没有送达。我们两艘最为宝贵的油轮在海上被击沉了,就在托布鲁克港口外,另一艘油轮又被鱼雷击沉。凯塞林元帅所保证的空运也没有出现。最终,隆美尔被迫停止了进攻。9月3日,严重的损失,特别是装甲部队的损失,极大削弱了我们的实力,于是,我们开始后撤。

▌摘自《远去的胜利:德军前线将领二战回忆录》,化学工业出版社悦读名品授权合作稿,点击可了解「投稿」详情

“ 1942年,英国皇家空军无论是在战机还是在飞行员战斗技巧方面,都比过去任何时候要强大。反观凯塞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位德国空军元帅)的空军力量,则是在不断衰落。德国空军没有得到补充,希特勒需要把所有可调用的飞机都投入到苏联前线去。德国空军战机的数量变得非常少。曾击落158架对手飞机的马尔赛尤(Marseille)上尉,这位“非洲上空的王者”,也被击落殒命。

(图)阿尔贝特·凯塞林(德语:Albert Kesselring,1885年11月30日-1960年7月16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位德国空军元帅。

当时,因为德国大部分运输船队都沿着西西里岛到班加西港的航线航行,这两个港口是德意两国军队的主要卸货港,所以马耳他岛再次成为一个重要基地,英军从这里攻击航行在意大利和北非之间的德国运输船队。由于这条运输航线离马耳他岛很近,英军可以轻易发起攻击。托布鲁克港的吞吐量远远不够。这导致的一个结果便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德国运输车队经常要冒着遭到英国皇家空军攻击的危险,将物资从港口运到阿拉曼阵地上,这些补给车队不仅浪费了大量的燃料,由于车辆有限,需要运送的物资也超过了其运输能力。从托布鲁克通往前线的道路约有330英里长,从班加西港出发约有600英里,而从的黎波里港出发则超过1 200英里,很多补给也是在的黎波里港卸载的。而在英国方面,从亚历山大港到前线只有约55英里,苏伊士港距前线也只有200多英里。

所以,只要英国人手里还掌控着马耳他岛,德国向北非前线运送充足的补给物资肯定难以实现,除非凯塞林的空军实力加强到现在的几倍。但即便到了眼下这种情况,希特勒仍没有消灭这个海岛要塞的打算。他坚定认为通过克里特岛在阿拉曼的部队便能得到充足的补给,我们只需要通过发动猛烈的轰炸来让马耳他岛“安静下来”。这与1940年的敦刻尔克战役如出一辙。当时希特勒狂妄地说:“敦刻尔克交给空军来解决。”——英国远征军也因此而得救。

(图)二战的德国空军

任何明智的人在对1942年8月的形势进行战略评估时都必然会意识到,只要马耳他岛上的空军基地和海军基地还像肉中刺那样插在我们补给线的背后,那么前线的形势便不会发生明显改观,我们也不可能占领尼罗河三角洲,而英军在地中海东部的军事中枢正位于此地。隆美尔的部队在沙漠中央动弹不得,与补给港口也相距甚远,对方的空中优势也日渐体现出来。因此,要想提高部队的战斗效率或者哪怕是让精疲力竭的部队得到一些休整,其可能性都非常渺茫。

上述这些考虑可能会引发这样一个问题:尽管阿拉曼的阵地非常稳固,侧翼也很安全,不过德军适时向远方后撤不是更明智吗?这将使对方占领数英里毫无用处的沙漠,也会拉长他们的补给线。在更靠近补给基地的地方,例如塞卢姆地区,我们不会受到英军的侵扰,或许能够积蓄力量发动进攻;同时我们还能够对马耳他岛发起两栖攻击。这是隆美尔的个人观点。可对于希特勒而言,任何撤退的想法都是不能接受的,在他的眼里只有苏伊士运河。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既没有攻击马耳他岛,隆美尔的集团军也没有后撤。对阿拉曼前线而言,这是一个关系到德军命运的决定。我们的补给状况必然会变得极其严峻,占领尼罗河三角洲和苏伊士运河的所有希望也都因此而破灭了。德军还曾经计划发动一次大规模的钳形攻势,一个集团军将从乌克兰出发,穿过高加索南下,而另一个集团军从西部沙漠渡过苏伊士运河向北推进,目标是夺取中东的油田,之后进攻苏联宽阔的南翼,现在,这个幻想也随之破灭了。

(图)埃尔温·约翰尼斯·尤根·隆美尔(德语:Erwin Rommel),纳粹德国的陆军元帅,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之一

机会难得:阿拉姆哈勒法战役

固执的希特勒在此情况下仍然下令准备对尼罗河三角洲发起攻击。意大利最高统帅部也请求隆美尔无论如何都不要撤退。墨索里尼亲自跑来非洲,在德尔纳急切地等待着有一天能够在金字塔的影子下举行阅兵,接受轴心国的坦克部队的致敬。

隆美尔不久后也屈服于两位独裁者的意愿了。原计划用于进攻马耳他岛的部队作为增援力量被派到了隆美尔那里。隆美尔最终决定仅靠海运或空运来的几千吨燃料向阿拉曼防线发动进攻,突破这道防线到达苏伊士运河。隆美尔认为现在是进攻尼罗河三角洲的最佳时机,错过了就再也不会有了。

在8月27日举行的一场会议上,凯塞林陆军元帅和卡瓦勒罗(Cavallero)陆军元帅向隆美尔保证,他们将为其提供6 000吨燃料,其中1 000吨将由空运的方式送达。隆美尔说:“战斗的成败将取决于燃料能否及时运抵部队。”卡瓦勒罗元帅回答道:“元帅,您现在就可以发动进攻了,因为燃料已经在路上了。”

(图)希特勒和众将领

就在8月31日晚,隆美尔的部队发起了攻击。甚至在此时,在火炮、弹药和坦克方面,英军就已经占据了优势,英国皇家空军也掌握着绝对的制空权。德军极其缺少坦克和弹药。因此,任何从正面突破英军坚固防线的尝试都是不可能成功的。隆美尔只得采取了唯一的办法,即大规模包抄。他对战线北端发起了佯攻,并在中部发起了猛烈的次要进攻,主攻则在南面。隆美尔试图沿着卡塔拉盆地边缘突破英军薄弱的防线,随后在阿拉姆·哈勒法以东调转向北,进攻哈马姆的海岸线。隆美尔希望由此能够席卷英军的阵地,这正是他3个月前在加扎拉实施过的计划。如果此计划能够取得成功,他就可以包围英国第8集团军并切断其交通线。

亚历山大将军和蒙哥马利将军早已预料到了这一点。我们后来了解到,蒙哥马利将军一到西部沙漠,便在阿拉姆哈勒法重要的高地上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将很大一部分坦克部署在了这一区域进行防御。他甚至策划故意让我们获得了一幅带有标注的地图。根据这幅地图,阿拉姆·哈勒法南部的地形适合车辆行驶,而事实上那里是一片柔软的沙地,会给我们的轮式车辆造成无尽的麻烦。

在8月31日的上午,距发起进攻已过去了5个小时,而我们仍未占领英国的雷区,这完全出乎了我们的意料。但是“沙漠之狐”并没有失去他的本能,隆美尔敏锐的第六感一直对他有很大的帮助。当他意识到自己没能通过突袭击败对手时,立刻想要放弃这一计划。我亲自说服隆美尔让我继续向阿拉姆·哈勒法发动进攻[非洲军团司令奈宁(Nehring)将军在当晚的作战中身负重伤,由我代理奈宁将军的职务]。此时战场上刮起了沙尘暴,砂石向阿拉姆·哈勒法的守军迎面扑来。我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占领高地。

可是,这次进攻失败了。“沙漠之鼠”(英军第7装甲师)开始向我们的侧翼发动猛烈的攻击。英国皇家空军的轰炸机中队也没有遇到任何反抗,他们排成密集编队发动了地毯式轰炸,我们遭受了巨大的伤亡,士气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卡瓦勒罗元帅保证的燃料并没有送达。我们两艘最为宝贵的油轮在海上被击沉了,就在托布鲁克港口外,另一艘油轮又被鱼雷击沉。凯塞林元帅所保证的空运也没有出现。最终,隆美尔被迫停止了进攻。9月3日,严重的损失,特别是装甲部队的损失,极大削弱了我们的实力,于是,我们开始后撤。

▌摘自《远去的胜利:德军前线将领二战回忆录》,化学工业出版社悦读名品授权合作稿,点击可了解「投稿」详情


相关文章

  • 3.2.1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练习)
  • 3.2.1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练习) 一.选择题: 1.法西斯一词最早出现于( ) A.古罗马 B.古代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希腊 2.下列国家中,最早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国家是( ) A.德国 B.意大利 C.西班牙 D.日本 3.德 ...查看


  • 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汇编
  • 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汇编 一.概述 时间(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于1939年9月1日德国和苏联入侵波兰开始,这次入侵行动随即导致以英国为首的大英帝国与法国向德国宣战.然而德国在入侵波兰后开始着手尝试在欧 ...查看


  • 二战重要事件时间表
  • 1939年 9月1日 德国进攻波兰 9月3日 英.法对德宣战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9月4日 日本政府声明不参与欧洲战争 9月5日 美政府声明美国在战争中保持中立 9月8-28日 华沙保卫战 9月12日 同盟国在阿贝维尔城召开第一次最高军事会 ...查看


  • 现代世界史1
  • <现代世界史>学习大纲 学习目的: 美国自学成功的计算机界奇葩詹姆斯•巴哈就说:"教育不是一堆事实的总和,也不是求学的年数,更不是标准答案,它是从你所学的东西中脱颖而出的'你'. 主要参考书 : 1. 吴于廑.齐世荣主 ...查看


  • 世界史大题
  • 1. 试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条件.胜利原因和历史意义. 前提条件 (一)国际条件: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前提(生产.管理和资本社会化) ...查看


  • 人教课标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二次时间大战的爆发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慕尼黑协定,德军闪击波兰,法国投降,德军闪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珍珠港事件.掌握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 2.能力目标:通过思考讨论二战 ...查看


  • 人教版战争与和平一战二战时间整理
  • 人教版<战争与和平>时间整理 1879德奥 同盟条约 1882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建立.德国成为三国同盟核心 1892法国俄国低阶军事协定,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1904和1907 英国分别与法.俄签订了协约 标志英 ...查看


  • 2.5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人教版)3
  • 第 5 课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教案 教 学 目 标 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 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党, 1929--1933 个性化处理 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德意日的打击,希特勒与纳粹党和德国法西 斯专政的建立,日本二.二六兵变,季米特洛夫,共产国际& ...查看


  •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
  •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 及芬兰.伊拉克.伪满洲国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