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合创]省渡头,我们共同的记忆

省渡头,我们共同的记忆

总策划:舞者    作者:子木  醉红颜

“摇咕傻(象声词,摇桡的声音),草个大老婆(草:娶),摇咕桡(摇桡时的声音),草个新新抱。(新新抱:新媳妇)”当这句久违了的童谣再次在耳边响起的时候,我们这些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东莞人定然浮想连篇。当年和小伙伴相互坐在对方的脚尖上,两手交叠地搭在对方的肩膀上,一边轻轻地唱着这段古老的歌谣,一边轻轻地摇起对方的双肩……曾经,我们是那样地陶醉在置于扁舟中的那种感觉,儿时的这个小游戏偶尔还在脑海里冒了个泡,却勾起了无限的遐想。

古老的东莞水乡河网纵横,乡间县城少不了“过渡”。隔着河,高呼一声:“渡……”撑渡的人或放下手中的水烟管从对岸大榕树下慢悠悠地驶来,或从河中央撑着长竹竿急匆匆赶过来,棹你过渡,然后收下1分钱或者2分钱……

老莞人印象最深刻的“渡”,大概就是“东莞省渡头”了。然而在东莞省渡头上船并不是“喊渡”,而是需要买票的。东莞省渡头实际上指上至脉沥洲尾(即与中兴路平行的河涌出口处,现在市文学院门前。),下至炮台(即今之炮台街,现在已经被拆迁。)段的数百米河岸。

  

下载 (31.4 KB)

2011-3-13 22:10

2010年2月28日拍摄的省渡头旧址

  

下载 (40.04 KB)

2011-3-13 22:10

2010年2月28日拍到的省渡头旧址,当时的带孔的石栓还在`

  

下载 (40.7 KB)

2011-3-13 22:10

2011年3月13日再到省渡头拍摄的时候,石栓已经被大理石封住了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

“‘省渡头’,因专门停泊往返于省城(广州)的渡船而得名。‘省渡’就是往返于省城广州的渡船,”莞城新华木器加工厂的叶生说道,“不仅停泊广州、县市的轮船,县内四乡的人力渡船也泊在岸边。60年代前开往广州、肇庆、江门的‘曙光’拖头花尾渡;通往新塘、潢涌、中堂的电扒(电扒:电机船)都停泊在这里。”

  

下载 (108.61 KB)

2011-3-13 22:10

2010年9月8日,叶生接受我们的采访时提到了省渡头

·   “老渡口在大榕树下。它一般停泊两艘平板船,一次可运载六部大汽车,用一艘汽船拖动,宽阔平稳。渡口离我家不过几十米,如果是水涨的夏天,渡轮随着江水一道推进离我家近了。即使是朦胧的早晨,站在河岸上也能看见在晨曦中薄如剪影的老渡口以及频繁往来的驳船;而船员则提着拴船的水淋淋的棕绳,嘴里含着铜哨子,使劲吹着,双手高高举起来作着手势,有条不紊地指挥着车辆沿码头慢慢驶上驳船。60年代的许多日子,就这样被来来往往的渡轮,一趟一趟载到江的那边去了。”这是万江文学会会长谭汉新先生在《老渡口》一文中站在万江岸边对“省渡头”的记忆。

其实,省渡头还可以追溯到清朝中叶以前。东莞的运输船舶主要靠人力摇橹或用风帆船航行,到了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东莞出现了第一艘小火轮船。这艘小火轮船是从国外进口的,为广东水师提督驻东莞虎门的中营统带使用。光绪十二年(1886年),东莞县有小火轮1艘,是东莞民用的第一艘机动船。(1995年版《东莞市志》)大约到了清朝末年,广东内河航行的客船都由这种形体较小的蒸汽小火轮船用绳索拖着航行。这种航行方式俗称“拖渡”。蒸汽火轮俗称“火船”或者“火船仔”。(【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东莞省渡鼎盛于上世纪30年代。那时候,省渡头不但停泊着从东莞往返于广州及各县市码头的“省渡”,本县四乡的人力渡船也停泊附近水域,形成了东莞水上主要交通枢纽。

东莞的省渡就是用火船仔拖大木船的。火船因要生火烧锅炉产生的蒸汽作动力,故火船中间有烟囱,船长大约十余米。不载人也不载货,只作牵拖动力。火船拖着一条木船并排而行,这条木船因为尾部有彩色的花纹图案,故美名其曰“花尾渡”。

当时东莞的花尾渡有两条。一条叫“和合”,另一条叫“合利”。花尾渡比火船大,长约十六、七米,宽约六、七米,平头、平底,船舷以上是双层客舱,中间通道的两侧设卧铺。解缆开航时,火船在外侧,木船在内侧,火船与木船先朝逆水方向并行,逐渐移至江心,然后调头顺水向,改拍拖为前后拖,拖缆约二、三十米长。在这段过程中,被拖船与火船的联系讯号均用声音互相传递。

“嘿,靓仔,你拍拖了没有?”这是一句比较常见的东莞话。因港台影视的传播,很多内地人也知道“拍拖”就是谈恋爱。但是知道“拍拖”来源于这种“火船拉省渡”的人并不多。

  

下载 (99.11 KB)

2011-3-13 23:04

  

  下载 (122.61 KB)

2011-3-13 23:04

2010年11月20日,我们翻阅了《东莞文史》第30期关于省渡头航线航班的记录

2010年8月13日,我们在东莞市康华医院馨雅病房采访了86岁高龄的莞籍工程师张权。他在回忆小时候和母亲、哥哥带着佣人回东莞篁村的时候说:“那时,我们从广州大沙头坐船回东莞,有时从新塘上岸,有时则坐船到省渡头,再回篁村。每次从篁村到省渡头坐船回广州,阿爷和阿嫲都会亲自把我们送到省渡头,临别的时候总是要和我约好下次回来的时间,千叮万嘱我和哥哥要勤奋读书……”

2011年3月12日,我们文化发现之旅走进麻涌漳澎。80岁的黄先生指着一座老房顶对我们说:“我细路仔(细路仔:小男孩)的时候,经常爬到那瓦背上面玩。有一天,突然听到远处一阵‘轰轰’声。抬头一看,只见远处靠近莲花山的海域有日本鬼子的飞机往江面上掉炸弹,一条从广州开往东莞的省渡被炸了!船上的人纷纷跳到江中,很多伤者涌上岸走进我们村求医……当时,村里只有一男一女两名医生……那一次,我们漳澎就死了两个人!”

  

下载 (59.34 KB)

2011-3-13 22:10

80岁的黄老先生精神矍铄,他告诉我们当年在“瓦背”上看到的那一幕……

“以前从广州经过万江、莞城到虎门的公路上,有一条横跨万江的木桥。走日本(走日本:日本侵华,国人走难。)的时候被炸了。后来在七几年的时候才建了万江大桥……”我们从资料上得知,万江大桥于1979年5月建成通车,自此,省渡头慢慢退出了人们的视线。虽然年已八十七岁的卢婆婆牙齿快掉光了,但是记忆力非常好:“我以前住在炮台街。如果以那条新万江桥为界的话,下面是大汾、望牛墩、出广州,桥下是汽车渡船码头、紧挨着的是省渡头、港渡码头,再过去就是石龙那边方向了!”

  

下载 (35.29 KB)

2011-3-13 22:10

2011年3月5日拍摄的万江大桥

2010年9月10日,我们文化发现之旅走到阮涌尾的时候,42岁的梁先生给我们讲述了当年他在省渡头的一件往事:“那是我12、3岁的时候。有一次,我和邻居的一个孩子阿仔一起去省渡头那边游泳。

阿仔指着岸边的大船对我说,我们来比试一下,从船底潜水过去,看谁先到船的那一边?我一听感觉很好玩,随口就答应了。我们一起潜进了轮船的船底……

因为感觉船底是尖的,所以我没潜出多远就想把头冒出水面。谁知道头轻轻地顶到了船底。于是我继续向前摸了过去,这一回我觉得差不多了,可头还是顶到了船底。没办法,我身一缩,脚一伸,继续往前潜过去。可是等我想冒出水面的时候还是被船底顶住了,我透不过气来,只好呼了两口气继续潜水。不知道顶了多少次头,终于,头可以冒出水面了,我不禁重重地喘起气来,也呛进了好几口水。回头一看,刚才我们是从船头开始潜水的,没想到现在离开船尾已经很远了。我突然醒悟过来,原来船底是平的,我们潜水的时候由于受到水流的阻力,我们竟然随着水流从船头滑向船尾,所以我们从此明白在河涌里潜水的时候根本不可能是直线距离……这次经历,让我长了新见识,原来停靠在省渡头岸边的船都是平底的,可是我为了这个“新认识”差点丢了小命,实在是终身难忘啊!”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由省统一编名为“红星 X号”的客轮取代了“火船拉省渡”,“花尾渡”也成为了历史。人们亲切地称这种本身带着柴油发动机的客轮为“红星号”。红星号是当时水乡人“去城”(到莞城)的重要交通工具。然而随着陆路运输的发展,水运的省渡也终于门庭冷落,最终结束航行了。

  

下载 (44.17 KB)

2011-3-15 15:53

这是由阳光网友东莞寻梦提供、由莞泉收藏的石龙过江票与莞城到石龙的车票,在此,衷心感谢他们!

2009年10月3日,43岁的陈女士在凤岗镇的家里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我娘家是东莞糖厂的。我记得十来岁的时候,经常和几个小伙伴坐 ‘红星渡’从糖厂船站出发到莞城玩。‘红星渡’就是你们城里人说的红星号,我们农村人的叫法跟你们城里人不同,”陈女士说到这里有点腼腆。

不过,陈女士很快就自豪起来:“那时我们坐红星渡是不要钱的!”“不要钱?”我们不仅感到有些奇怪。

“是啊!当时像我们这样的年龄就是不收钱的。我们总会赶在周末的晚上10点上船,大约两个小时就到省渡头了。船靠岸之后,我们不能马上上岸,要在船上宿一夜,到第二天早上5点才被叫醒,要求马上上岸。”

“这么早上岸,天还没有亮啊?”我们有点着急地问。“是啊!不过没办法,船上不能呆。上岸之后,我们便在下市(下市:今中兴路)的骑楼下坐在那些商店门口,掏出预先准备好的面包、饼干,一边吃一边聊天一边盼着天亮,盼着那些店铺开门。”陈女士回忆起来十分的开心,仿佛捡到什么宝贝似的。(【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嗯,这样省一点钱,可是够辛苦了。”我们不时点了点头表示理解。陈女士却不以为然地说:“其实,真得没什么。当时我们都很年轻,大家都叽叽喳喳地说着闹着。很快,天就亮了。下市的很多店铺都是卖咸解的(咸解:零食),我们通常买回咸榄、话梅、甘应子等等一大包,然后一边吃一边走。走到振华路,我们有时会到城外百货大楼,买上一两段红胶绳,回家编个金鱼或者灯笼;有时到百货大楼对面那个卖雪条的老头那里花四分钱买一根雪条;又或者到大戏院去看一场电影……”

“呵呵,有那么多的咸解可以吃。心情自然也就好了。”我们被陈女士的快乐感染了。

“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什么都不花费,干脆到高第街工人运动场逛一大圈(高第街、工人运动场:今莞城文化广场一带),或者到三角市(今市桥路、万寿路、新芬路的交汇处)那边闲逛。然后返回振华路民兵指挥部那边(民兵指挥部:现阮涌尾,俗称“雀仔街”路口,东方红照相馆对过。)吃个馄饨面或者吃碗道滘粥什么的。一直玩到下午5、6点才心满意足地走回省渡头坐上红星号回家……”陈女士的脸上漾溢着幸福而满足的微笑。

  

下载 (103.02 KB)

2011-3-13 22:10

2009年10月3日,正是中秋节,陈女士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回想省渡头曾经给她和她的伙伴们带来的快乐

对于在省渡头河段游泳的经历,相信很多老莞人都深有体会。2011年3月4日,我们采访了新村大汾某印刷厂老板张生。41岁的张生对我们说: “俗语说‘欺山莫欺水’,我在省渡头的经历真是毕生难忘!大约是读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抱着篮球到江里游泳。那时刚刚下过一场大雨,江中奔腾不息的‘流山水’。我从搬运站后面的埠头顺水而下,快到万江桥的时候,我突发奇想,要是用篮球撞一下桥墩应该很好玩!于是整个人就像上了发条一样飞也似地抱着篮球直冲了过去!”

“啊?你年龄这么小,胆子可真大啊!”我们十分惊讶张生的水性。

“东莞是游泳之乡,我们的水性自然不赖。但是,这次意外发生了!篮球顺着水势‘咚’地一声猛撞到桥墩,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力,我的双手根本就控制不了篮球,篮球弹向半空,我却被漩涡‘嗖’地一下卷进了江底,全身没有丝毫的无反抗之力。开始,我被吓懵了,一时不知所措,可很快就镇定了下来。我发现自己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到一堵水泥墙边,背像被吸在墙上一样,每挪动一下身子,粗糙的水泥墙就会把我的皮肤上狠狠地刮一下,江面的许多菜叶、稻草等垃圾同时被吸在了水泥墙上,把我围个水泄不通,”张生述说时,仍然是凝神静气,一脸肃穆,“江水早已没过了我的头,任凭我怎么用力也游不出头上的漩涡。我像被困在一个环形的牢笼中,要是再不能浮出水面,我必死无疑!怎么办?只有自救。”我们听得心惊肉跳,极想知道仅仅二年级的张生是如何脱脸的。

可张生偏偏不着急,竟然停了下来,点燃一枝香烟:“别急,我这不是好好的吗?当时啊,我提起双脚,慢慢地试探着周围的环境。我的脚能顶住桥墩,我用手向两边摸了一下,发现离自己不远处,靠背的水泥墙上有一个方形的洞。再沿着洞口边摸过去,我感觉到这是一堵由很多方格组成的‘墙’。原来我的靠背不是墙,而是保护桥墩的护栏!洞口其实是很多方格中的一个,我试图用头从方格中钻出去。因为那时候听人说过,头能过,身体就一定能过去!只有脱离了这道护栏,我才有浮出水面的可能!”

“当时的情况那么紧急,你那有时间想这么多啊?”我们忍不住插了一句。

陈生也笑了:“不管怎么说,当时我脑子的确反应极快。方格很小,我侧着头,小心翼翼地伸了出去,可是身体要出去就不是那么容易了,粗糙的混凝土把我的皮肤划得火辣辣的痛。我用脚踩着桥墩,猛力一撑,浑身像被荆条勒过一样,我顾不得疼痛,赶紧浮出水面,可是刚到水面,才呼了一口气,巨大的漩涡又把我卷进了江底。

要避开漩涡,就要从水底潜出去!刚才的经历让我有了经验。我奋力潜到了漩涡以外,终于在水面冒出了头。那会儿我只能顺江而下,再也没有力气游到岸上了!在江上不知道浮了多久,感觉自己的体力恢复了不少,我才慢慢地游到了岸上。”

“哟!真是惊险!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曲折离奇。果然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我们一时紧张地唏嘘不已,只剩下祝福张生的份了。

  

下载 (49.63 KB)

2011-3-13 22:10

张生在比划着当年惊险的一幕

还记得,现在住在博厦的阿良曾对我们说:“我小时候住在莞城抄纸前街。家就在省渡头附近。大约4、5岁的时候,有次跟着堂哥他们一起到省渡头那边搬运站后面的东江河段上游泳。那时大概是水干吧,只见岸边停着好几艘船。堂哥他们决定游到外面更远的地方,所以让年幼的我坐在埠头的石阶上,等他们先游一圈再回来教我游泳。看着堂哥他们游远了,我一个人不禁打起瞌睡来。这时,一个浪冲了过来,我被卷入了江中,我忽地惊醒了!我吓得连哭都不知道哭。心里想,这回肯定没命了!谁知道一根拴船的绳缆刚好把我挂住了,我拼命地抓住了绳缆。却没有办法自救。江水没过了我的嘴巴,我灌进了几口水。这时,岸上的搬运工人似乎看到了什么,于是扑通扑通地跳下水,拽着我的头发硬把我拉了上岸。到了岸上我也不知道哭,只是吓得直打哆嗦。至今,我和堂哥他们都没有再提起过这件事情。”阿良每每提起这件事,总是心有余悸,总是说永远不会忘记在省渡头发生的这件大事,也总是让他对水产生了自然而然的畏惧。

“唤起了点点记忆。省渡头于我的童年来说甚多趣事。关于流山水,省渡头旁边有个水闸,水大之时会放水入洲面坊内的小河涌内,之后水闸关闭。那一整段小河涌就是我们小孩子的乐园,周边居民60%都有一些各种各样的捕鱼工具,就是为迎接流山水季节的到来。开始时候水质跟东江一样时,稍大的孩子就会拿着一个忘了名的工具捕鱼,三角形的,正中用意根粗竹竿连接到底部,底宽约1.5米,装上渔网,在涌边石堤边离岸1米左右直插到涌底,再贴着石堤拉起来,十次有九次都会有收获,数量大小不一,多为虾蟹和一些叫 "LUN仔"的小鱼,这种鱼前些时候跟某些园内朋友讨论过,也时有巨物被捞起,往往会惹来一众艳羡眼光。

另一种比较少有的工具,比较复杂,一般大人操作,类似我们用吊车吊巨网放于河底捞鱼,所获大物甚多,但不知为何,捕鱼者往往不太友善,不喜欢旁观者。

又有一种好像叫鱼铲的工具,好像除了我们当地说的"蓝刀"别无所获,蓝刀应该就是省外叫白条的那种在水面活动的小鱼吧。

我父亲当时为帮补家计,学到一些捕鱼技巧,旁人多不懂,一流山水,我就会有大量现在非常金贵的野生白鳝吃,那种油和脆一般人领略不到,现在把其秘密公布,哈哈,听着!当时珊洲河中段有一个很大的排水口,可容成人轻松进出,山水季节,到了八点以后左右,当时算夜深了,父亲会带上大哥出动去装白鳝,注意,这个装不是挖陷阱的那个装,是拿箱子装东西的那装,工具很简单,就是一个萝一条绳,大哥拿绳一头在岸上,绳另一头绑住萝的两耳,父亲潜到水下先进排水洞,然后用萝封住排水口,再往里游,排水口会有大量白鳝聚集,受惊后会乱串,部分会涌向洞口进入萝内,父亲返身赶到,拉绳打信号,大哥在岸上猛力把萝往上拉,通常都会有七八条收获,最好成绩好像是17条吧。

文中叶生母亲甚亲我们一家小孩,我们夏天之时到其家讨得糖果之后往往会叫叶生的兄弟带我跟姐去省渡头游水,叶生的兄弟会带一鱼丝鱼钩,装饵扔江水里,然后我们再去码头等水情稳定的地方下水打闹,个把小时回程,鱼钩上多半都会挂上渔获,有鲤鱼,大肚鲇鱼,一种红眼的忘了名字的鱼,闻说对男人很补的,叫春鱼还是叫敢鱼?请高手正名,还有手腕粗的LUN鱼。当时东江一带水产之丰富可见一斑。”这是阳光网友“李国涛”对省渡头细腻而精彩的回忆。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阳光网友“踏浪逍遥士”的对省渡头的记忆颇为深刻,他在回帖中提到:“省渡头的候船大厅出门左边是拾级而上的防洪大堤,比马路高出约三米左右,堤顶宽约二米多,坭土做成,行走一段路便到蔗站码头,隔壁旁边便是,一次可运载六部大汽车的的平板船码头,称为《渡口所》不属省渡头管辖,是公路局名下单位。平板船上的帅哥手持双旗,只要向上一扬,口中银鸡鸣响,船上的吊桥马上高吊起来,载运汽车,渡江而去。也是当时一景。

后来,候船大厅前的马路,也曾为批发街,车水马龙,非常兴旺发达。 ”

……

其实对于省渡头,我们还有更多更丰富的记忆,毕竟她曾经与每一个家庭息息相关,也早已植根于每一个东莞人的心里。那些曾经尘封的记忆,或是乘渡船而去时的依依不舍,或是别后重逢的喜悦,或是畅泳嬉戏的乐趣,或是遇险自救的心有余悸……一切的一切,都被人们铭记在心底。

省渡头,一段曾经记录东莞水上交通繁荣的历史,一个曾经见证东莞经济发展的窗口,隽刻了多少莞人的过去、过去的过去的故事。我们相信,省渡头就是东莞人心中的一方不可磨灭的印记,就是萦绕在东莞人心头的一缕挥之不去的情丝。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省渡头,我们共同的记忆

总策划:舞者    作者:子木  醉红颜

“摇咕傻(象声词,摇桡的声音),草个大老婆(草:娶),摇咕桡(摇桡时的声音),草个新新抱。(新新抱:新媳妇)”当这句久违了的童谣再次在耳边响起的时候,我们这些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东莞人定然浮想连篇。当年和小伙伴相互坐在对方的脚尖上,两手交叠地搭在对方的肩膀上,一边轻轻地唱着这段古老的歌谣,一边轻轻地摇起对方的双肩……曾经,我们是那样地陶醉在置于扁舟中的那种感觉,儿时的这个小游戏偶尔还在脑海里冒了个泡,却勾起了无限的遐想。

古老的东莞水乡河网纵横,乡间县城少不了“过渡”。隔着河,高呼一声:“渡……”撑渡的人或放下手中的水烟管从对岸大榕树下慢悠悠地驶来,或从河中央撑着长竹竿急匆匆赶过来,棹你过渡,然后收下1分钱或者2分钱……

老莞人印象最深刻的“渡”,大概就是“东莞省渡头”了。然而在东莞省渡头上船并不是“喊渡”,而是需要买票的。东莞省渡头实际上指上至脉沥洲尾(即与中兴路平行的河涌出口处,现在市文学院门前。),下至炮台(即今之炮台街,现在已经被拆迁。)段的数百米河岸。

  

下载 (31.4 KB)

2011-3-13 22:10

2010年2月28日拍摄的省渡头旧址

  

下载 (40.04 KB)

2011-3-13 22:10

2010年2月28日拍到的省渡头旧址,当时的带孔的石栓还在`

  

下载 (40.7 KB)

2011-3-13 22:10

2011年3月13日再到省渡头拍摄的时候,石栓已经被大理石封住了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

“‘省渡头’,因专门停泊往返于省城(广州)的渡船而得名。‘省渡’就是往返于省城广州的渡船,”莞城新华木器加工厂的叶生说道,“不仅停泊广州、县市的轮船,县内四乡的人力渡船也泊在岸边。60年代前开往广州、肇庆、江门的‘曙光’拖头花尾渡;通往新塘、潢涌、中堂的电扒(电扒:电机船)都停泊在这里。”

  

下载 (108.61 KB)

2011-3-13 22:10

2010年9月8日,叶生接受我们的采访时提到了省渡头

·   “老渡口在大榕树下。它一般停泊两艘平板船,一次可运载六部大汽车,用一艘汽船拖动,宽阔平稳。渡口离我家不过几十米,如果是水涨的夏天,渡轮随着江水一道推进离我家近了。即使是朦胧的早晨,站在河岸上也能看见在晨曦中薄如剪影的老渡口以及频繁往来的驳船;而船员则提着拴船的水淋淋的棕绳,嘴里含着铜哨子,使劲吹着,双手高高举起来作着手势,有条不紊地指挥着车辆沿码头慢慢驶上驳船。60年代的许多日子,就这样被来来往往的渡轮,一趟一趟载到江的那边去了。”这是万江文学会会长谭汉新先生在《老渡口》一文中站在万江岸边对“省渡头”的记忆。

其实,省渡头还可以追溯到清朝中叶以前。东莞的运输船舶主要靠人力摇橹或用风帆船航行,到了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东莞出现了第一艘小火轮船。这艘小火轮船是从国外进口的,为广东水师提督驻东莞虎门的中营统带使用。光绪十二年(1886年),东莞县有小火轮1艘,是东莞民用的第一艘机动船。(1995年版《东莞市志》)大约到了清朝末年,广东内河航行的客船都由这种形体较小的蒸汽小火轮船用绳索拖着航行。这种航行方式俗称“拖渡”。蒸汽火轮俗称“火船”或者“火船仔”。(【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东莞省渡鼎盛于上世纪30年代。那时候,省渡头不但停泊着从东莞往返于广州及各县市码头的“省渡”,本县四乡的人力渡船也停泊附近水域,形成了东莞水上主要交通枢纽。

东莞的省渡就是用火船仔拖大木船的。火船因要生火烧锅炉产生的蒸汽作动力,故火船中间有烟囱,船长大约十余米。不载人也不载货,只作牵拖动力。火船拖着一条木船并排而行,这条木船因为尾部有彩色的花纹图案,故美名其曰“花尾渡”。

当时东莞的花尾渡有两条。一条叫“和合”,另一条叫“合利”。花尾渡比火船大,长约十六、七米,宽约六、七米,平头、平底,船舷以上是双层客舱,中间通道的两侧设卧铺。解缆开航时,火船在外侧,木船在内侧,火船与木船先朝逆水方向并行,逐渐移至江心,然后调头顺水向,改拍拖为前后拖,拖缆约二、三十米长。在这段过程中,被拖船与火船的联系讯号均用声音互相传递。

“嘿,靓仔,你拍拖了没有?”这是一句比较常见的东莞话。因港台影视的传播,很多内地人也知道“拍拖”就是谈恋爱。但是知道“拍拖”来源于这种“火船拉省渡”的人并不多。

  

下载 (99.11 KB)

2011-3-13 23:04

  

  下载 (122.61 KB)

2011-3-13 23:04

2010年11月20日,我们翻阅了《东莞文史》第30期关于省渡头航线航班的记录

2010年8月13日,我们在东莞市康华医院馨雅病房采访了86岁高龄的莞籍工程师张权。他在回忆小时候和母亲、哥哥带着佣人回东莞篁村的时候说:“那时,我们从广州大沙头坐船回东莞,有时从新塘上岸,有时则坐船到省渡头,再回篁村。每次从篁村到省渡头坐船回广州,阿爷和阿嫲都会亲自把我们送到省渡头,临别的时候总是要和我约好下次回来的时间,千叮万嘱我和哥哥要勤奋读书……”

2011年3月12日,我们文化发现之旅走进麻涌漳澎。80岁的黄先生指着一座老房顶对我们说:“我细路仔(细路仔:小男孩)的时候,经常爬到那瓦背上面玩。有一天,突然听到远处一阵‘轰轰’声。抬头一看,只见远处靠近莲花山的海域有日本鬼子的飞机往江面上掉炸弹,一条从广州开往东莞的省渡被炸了!船上的人纷纷跳到江中,很多伤者涌上岸走进我们村求医……当时,村里只有一男一女两名医生……那一次,我们漳澎就死了两个人!”

  

下载 (59.34 KB)

2011-3-13 22:10

80岁的黄老先生精神矍铄,他告诉我们当年在“瓦背”上看到的那一幕……

“以前从广州经过万江、莞城到虎门的公路上,有一条横跨万江的木桥。走日本(走日本:日本侵华,国人走难。)的时候被炸了。后来在七几年的时候才建了万江大桥……”我们从资料上得知,万江大桥于1979年5月建成通车,自此,省渡头慢慢退出了人们的视线。虽然年已八十七岁的卢婆婆牙齿快掉光了,但是记忆力非常好:“我以前住在炮台街。如果以那条新万江桥为界的话,下面是大汾、望牛墩、出广州,桥下是汽车渡船码头、紧挨着的是省渡头、港渡码头,再过去就是石龙那边方向了!”

  

下载 (35.29 KB)

2011-3-13 22:10

2011年3月5日拍摄的万江大桥

2010年9月10日,我们文化发现之旅走到阮涌尾的时候,42岁的梁先生给我们讲述了当年他在省渡头的一件往事:“那是我12、3岁的时候。有一次,我和邻居的一个孩子阿仔一起去省渡头那边游泳。

阿仔指着岸边的大船对我说,我们来比试一下,从船底潜水过去,看谁先到船的那一边?我一听感觉很好玩,随口就答应了。我们一起潜进了轮船的船底……

因为感觉船底是尖的,所以我没潜出多远就想把头冒出水面。谁知道头轻轻地顶到了船底。于是我继续向前摸了过去,这一回我觉得差不多了,可头还是顶到了船底。没办法,我身一缩,脚一伸,继续往前潜过去。可是等我想冒出水面的时候还是被船底顶住了,我透不过气来,只好呼了两口气继续潜水。不知道顶了多少次头,终于,头可以冒出水面了,我不禁重重地喘起气来,也呛进了好几口水。回头一看,刚才我们是从船头开始潜水的,没想到现在离开船尾已经很远了。我突然醒悟过来,原来船底是平的,我们潜水的时候由于受到水流的阻力,我们竟然随着水流从船头滑向船尾,所以我们从此明白在河涌里潜水的时候根本不可能是直线距离……这次经历,让我长了新见识,原来停靠在省渡头岸边的船都是平底的,可是我为了这个“新认识”差点丢了小命,实在是终身难忘啊!”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由省统一编名为“红星 X号”的客轮取代了“火船拉省渡”,“花尾渡”也成为了历史。人们亲切地称这种本身带着柴油发动机的客轮为“红星号”。红星号是当时水乡人“去城”(到莞城)的重要交通工具。然而随着陆路运输的发展,水运的省渡也终于门庭冷落,最终结束航行了。

  

下载 (44.17 KB)

2011-3-15 15:53

这是由阳光网友东莞寻梦提供、由莞泉收藏的石龙过江票与莞城到石龙的车票,在此,衷心感谢他们!

2009年10月3日,43岁的陈女士在凤岗镇的家里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我娘家是东莞糖厂的。我记得十来岁的时候,经常和几个小伙伴坐 ‘红星渡’从糖厂船站出发到莞城玩。‘红星渡’就是你们城里人说的红星号,我们农村人的叫法跟你们城里人不同,”陈女士说到这里有点腼腆。

不过,陈女士很快就自豪起来:“那时我们坐红星渡是不要钱的!”“不要钱?”我们不仅感到有些奇怪。

“是啊!当时像我们这样的年龄就是不收钱的。我们总会赶在周末的晚上10点上船,大约两个小时就到省渡头了。船靠岸之后,我们不能马上上岸,要在船上宿一夜,到第二天早上5点才被叫醒,要求马上上岸。”

“这么早上岸,天还没有亮啊?”我们有点着急地问。“是啊!不过没办法,船上不能呆。上岸之后,我们便在下市(下市:今中兴路)的骑楼下坐在那些商店门口,掏出预先准备好的面包、饼干,一边吃一边聊天一边盼着天亮,盼着那些店铺开门。”陈女士回忆起来十分的开心,仿佛捡到什么宝贝似的。(【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嗯,这样省一点钱,可是够辛苦了。”我们不时点了点头表示理解。陈女士却不以为然地说:“其实,真得没什么。当时我们都很年轻,大家都叽叽喳喳地说着闹着。很快,天就亮了。下市的很多店铺都是卖咸解的(咸解:零食),我们通常买回咸榄、话梅、甘应子等等一大包,然后一边吃一边走。走到振华路,我们有时会到城外百货大楼,买上一两段红胶绳,回家编个金鱼或者灯笼;有时到百货大楼对面那个卖雪条的老头那里花四分钱买一根雪条;又或者到大戏院去看一场电影……”

“呵呵,有那么多的咸解可以吃。心情自然也就好了。”我们被陈女士的快乐感染了。

“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什么都不花费,干脆到高第街工人运动场逛一大圈(高第街、工人运动场:今莞城文化广场一带),或者到三角市(今市桥路、万寿路、新芬路的交汇处)那边闲逛。然后返回振华路民兵指挥部那边(民兵指挥部:现阮涌尾,俗称“雀仔街”路口,东方红照相馆对过。)吃个馄饨面或者吃碗道滘粥什么的。一直玩到下午5、6点才心满意足地走回省渡头坐上红星号回家……”陈女士的脸上漾溢着幸福而满足的微笑。

  

下载 (103.02 KB)

2011-3-13 22:10

2009年10月3日,正是中秋节,陈女士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回想省渡头曾经给她和她的伙伴们带来的快乐

对于在省渡头河段游泳的经历,相信很多老莞人都深有体会。2011年3月4日,我们采访了新村大汾某印刷厂老板张生。41岁的张生对我们说: “俗语说‘欺山莫欺水’,我在省渡头的经历真是毕生难忘!大约是读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抱着篮球到江里游泳。那时刚刚下过一场大雨,江中奔腾不息的‘流山水’。我从搬运站后面的埠头顺水而下,快到万江桥的时候,我突发奇想,要是用篮球撞一下桥墩应该很好玩!于是整个人就像上了发条一样飞也似地抱着篮球直冲了过去!”

“啊?你年龄这么小,胆子可真大啊!”我们十分惊讶张生的水性。

“东莞是游泳之乡,我们的水性自然不赖。但是,这次意外发生了!篮球顺着水势‘咚’地一声猛撞到桥墩,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力,我的双手根本就控制不了篮球,篮球弹向半空,我却被漩涡‘嗖’地一下卷进了江底,全身没有丝毫的无反抗之力。开始,我被吓懵了,一时不知所措,可很快就镇定了下来。我发现自己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到一堵水泥墙边,背像被吸在墙上一样,每挪动一下身子,粗糙的水泥墙就会把我的皮肤上狠狠地刮一下,江面的许多菜叶、稻草等垃圾同时被吸在了水泥墙上,把我围个水泄不通,”张生述说时,仍然是凝神静气,一脸肃穆,“江水早已没过了我的头,任凭我怎么用力也游不出头上的漩涡。我像被困在一个环形的牢笼中,要是再不能浮出水面,我必死无疑!怎么办?只有自救。”我们听得心惊肉跳,极想知道仅仅二年级的张生是如何脱脸的。

可张生偏偏不着急,竟然停了下来,点燃一枝香烟:“别急,我这不是好好的吗?当时啊,我提起双脚,慢慢地试探着周围的环境。我的脚能顶住桥墩,我用手向两边摸了一下,发现离自己不远处,靠背的水泥墙上有一个方形的洞。再沿着洞口边摸过去,我感觉到这是一堵由很多方格组成的‘墙’。原来我的靠背不是墙,而是保护桥墩的护栏!洞口其实是很多方格中的一个,我试图用头从方格中钻出去。因为那时候听人说过,头能过,身体就一定能过去!只有脱离了这道护栏,我才有浮出水面的可能!”

“当时的情况那么紧急,你那有时间想这么多啊?”我们忍不住插了一句。

陈生也笑了:“不管怎么说,当时我脑子的确反应极快。方格很小,我侧着头,小心翼翼地伸了出去,可是身体要出去就不是那么容易了,粗糙的混凝土把我的皮肤划得火辣辣的痛。我用脚踩着桥墩,猛力一撑,浑身像被荆条勒过一样,我顾不得疼痛,赶紧浮出水面,可是刚到水面,才呼了一口气,巨大的漩涡又把我卷进了江底。

要避开漩涡,就要从水底潜出去!刚才的经历让我有了经验。我奋力潜到了漩涡以外,终于在水面冒出了头。那会儿我只能顺江而下,再也没有力气游到岸上了!在江上不知道浮了多久,感觉自己的体力恢复了不少,我才慢慢地游到了岸上。”

“哟!真是惊险!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曲折离奇。果然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啊!”我们一时紧张地唏嘘不已,只剩下祝福张生的份了。

  

下载 (49.63 KB)

2011-3-13 22:10

张生在比划着当年惊险的一幕

还记得,现在住在博厦的阿良曾对我们说:“我小时候住在莞城抄纸前街。家就在省渡头附近。大约4、5岁的时候,有次跟着堂哥他们一起到省渡头那边搬运站后面的东江河段上游泳。那时大概是水干吧,只见岸边停着好几艘船。堂哥他们决定游到外面更远的地方,所以让年幼的我坐在埠头的石阶上,等他们先游一圈再回来教我游泳。看着堂哥他们游远了,我一个人不禁打起瞌睡来。这时,一个浪冲了过来,我被卷入了江中,我忽地惊醒了!我吓得连哭都不知道哭。心里想,这回肯定没命了!谁知道一根拴船的绳缆刚好把我挂住了,我拼命地抓住了绳缆。却没有办法自救。江水没过了我的嘴巴,我灌进了几口水。这时,岸上的搬运工人似乎看到了什么,于是扑通扑通地跳下水,拽着我的头发硬把我拉了上岸。到了岸上我也不知道哭,只是吓得直打哆嗦。至今,我和堂哥他们都没有再提起过这件事情。”阿良每每提起这件事,总是心有余悸,总是说永远不会忘记在省渡头发生的这件大事,也总是让他对水产生了自然而然的畏惧。

“唤起了点点记忆。省渡头于我的童年来说甚多趣事。关于流山水,省渡头旁边有个水闸,水大之时会放水入洲面坊内的小河涌内,之后水闸关闭。那一整段小河涌就是我们小孩子的乐园,周边居民60%都有一些各种各样的捕鱼工具,就是为迎接流山水季节的到来。开始时候水质跟东江一样时,稍大的孩子就会拿着一个忘了名的工具捕鱼,三角形的,正中用意根粗竹竿连接到底部,底宽约1.5米,装上渔网,在涌边石堤边离岸1米左右直插到涌底,再贴着石堤拉起来,十次有九次都会有收获,数量大小不一,多为虾蟹和一些叫 "LUN仔"的小鱼,这种鱼前些时候跟某些园内朋友讨论过,也时有巨物被捞起,往往会惹来一众艳羡眼光。

另一种比较少有的工具,比较复杂,一般大人操作,类似我们用吊车吊巨网放于河底捞鱼,所获大物甚多,但不知为何,捕鱼者往往不太友善,不喜欢旁观者。

又有一种好像叫鱼铲的工具,好像除了我们当地说的"蓝刀"别无所获,蓝刀应该就是省外叫白条的那种在水面活动的小鱼吧。

我父亲当时为帮补家计,学到一些捕鱼技巧,旁人多不懂,一流山水,我就会有大量现在非常金贵的野生白鳝吃,那种油和脆一般人领略不到,现在把其秘密公布,哈哈,听着!当时珊洲河中段有一个很大的排水口,可容成人轻松进出,山水季节,到了八点以后左右,当时算夜深了,父亲会带上大哥出动去装白鳝,注意,这个装不是挖陷阱的那个装,是拿箱子装东西的那装,工具很简单,就是一个萝一条绳,大哥拿绳一头在岸上,绳另一头绑住萝的两耳,父亲潜到水下先进排水洞,然后用萝封住排水口,再往里游,排水口会有大量白鳝聚集,受惊后会乱串,部分会涌向洞口进入萝内,父亲返身赶到,拉绳打信号,大哥在岸上猛力把萝往上拉,通常都会有七八条收获,最好成绩好像是17条吧。

文中叶生母亲甚亲我们一家小孩,我们夏天之时到其家讨得糖果之后往往会叫叶生的兄弟带我跟姐去省渡头游水,叶生的兄弟会带一鱼丝鱼钩,装饵扔江水里,然后我们再去码头等水情稳定的地方下水打闹,个把小时回程,鱼钩上多半都会挂上渔获,有鲤鱼,大肚鲇鱼,一种红眼的忘了名字的鱼,闻说对男人很补的,叫春鱼还是叫敢鱼?请高手正名,还有手腕粗的LUN鱼。当时东江一带水产之丰富可见一斑。”这是阳光网友“李国涛”对省渡头细腻而精彩的回忆。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阳光网友“踏浪逍遥士”的对省渡头的记忆颇为深刻,他在回帖中提到:“省渡头的候船大厅出门左边是拾级而上的防洪大堤,比马路高出约三米左右,堤顶宽约二米多,坭土做成,行走一段路便到蔗站码头,隔壁旁边便是,一次可运载六部大汽车的的平板船码头,称为《渡口所》不属省渡头管辖,是公路局名下单位。平板船上的帅哥手持双旗,只要向上一扬,口中银鸡鸣响,船上的吊桥马上高吊起来,载运汽车,渡江而去。也是当时一景。

后来,候船大厅前的马路,也曾为批发街,车水马龙,非常兴旺发达。 ”

……

其实对于省渡头,我们还有更多更丰富的记忆,毕竟她曾经与每一个家庭息息相关,也早已植根于每一个东莞人的心里。那些曾经尘封的记忆,或是乘渡船而去时的依依不舍,或是别后重逢的喜悦,或是畅泳嬉戏的乐趣,或是遇险自救的心有余悸……一切的一切,都被人们铭记在心底。

省渡头,一段曾经记录东莞水上交通繁荣的历史,一个曾经见证东莞经济发展的窗口,隽刻了多少莞人的过去、过去的过去的故事。我们相信,省渡头就是东莞人心中的一方不可磨灭的印记,就是萦绕在东莞人心头的一缕挥之不去的情丝。

(【麒麟合创】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子木/醉红颜,并注明出处,感谢关注!


相关文章

  • 泸州酒文化专题
  • 新闻来源:中国古典油纸伞网 在这个专题里,将以图文形式详细介绍了麒麟温酒器.泸州老窖.天宝洞.地宝洞.<百酒碑>.美酒河.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名家咏泸州诗等泸州酒文化内容: 麒麟温酒器出土于泸州纳溪区上马镇,原件系汉代青铜器,是 ...查看


  • 一座丰碑里的"精神"富矿(程麒麟)
  • 一座丰碑里的"精神"富矿 --参观"地质先驱纪念碑"有感 在这春日和韵.夏意萌动的季节,跟随大队团员青年的脚步,我第一次到江西宁都,去追寻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光辉足迹,触摸那个岁月的烙印,感受那段时代的 ...查看


  • 夜归鹿门歌
  •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孟浩然及古诗歌相关知识的文学常识:了解意象的特 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注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 ...查看


  • 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赏析
  •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赏析一] 此诗第一句点出送客是在渡口.它在一片婆娑的杨柳掩映之中,所以说"杨柳渡头".句尾的"行客稀"三字则写渡口的冷落.这其中隐 ...查看


  • 2012年全国普通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
  •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试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 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 ...查看


  • 麒麟的六大买点
  • 麒麟的六大买点 麒麟的六大买点 麒麟的六大买点Sample Text 1.短线买点之一就是 " 搏杀持股线"三线合一而股价放量上穿"搏杀生命线",这个时候可以买进! 2. 第二点很简单:就是当股价放量 ...查看


  • 201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真题word清晰版全
  • 201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真题word清晰版 绝密★启用前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 ...查看


  • 描写秋天的好段:描写中秋节的好段
  • 描写中秋节的好段 1.年过中秋,月当空,正如我的人生已过半,事不成业无绩唯独依楼听秋风,望明月,摘星辰,花无语,露重重,轻吟独唱还寝梦佳期. 2.今夜,千里之外的家人会好的,是的,不应有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感 ...查看


  • 中兴大汉王朝:鲜为人知的"麒麟阁十一功臣"
  • 西汉元狩年间,汉武帝在打猎中获得麒麟,因而将未央宫中的一处阁楼命名为麒麟阁.公元前51年汉宣帝刘询因匈奴归降,回忆往昔辅佐自己中兴大汉的有功之臣,于是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中国古代图写功臣的画像制度也自此开始.但人们往往熟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