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政治知识点归纳

《哲学常识》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事物是普遍联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关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事物是发展变化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的世界。发展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如何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状态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5、内外因辩证关系(事物发展原因的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6、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途径的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优秀作品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支持新事物,培养创新精神;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7、矛盾的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正确对待矛盾,对优秀作品事物在优秀作品进修,都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从矛盾的两方面看问题,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8、矛盾特殊性原理

【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反对一种方法认识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原理】世界上优秀作品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两者在不同的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和工作方法。

10、主次矛盾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我们称此为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进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

【方法论】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时,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照顾一般。

11、矛盾主次方面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叫矛盾的姿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票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

12、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方法论】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人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决定认识(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实践对认识(理论)的决定作用原理

【原理】实践是人们发行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原理

【原理】人们在实践中要实现预想的目的,必须使自己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即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否则就会失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把主客观联贯起来的特性,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方法论】反对用实践以外的任何东西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4、认识辩证发展过程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法论】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四、人生观

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原理

【原理】个人活动是社会总活动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作用。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燕尾服起促进或失去作用;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方法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反对脱离社会需要的自我设计,也反对否定个人活动的作用。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科学社会意识的促进作用。

3、人生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贡献的原理

【原理】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客观条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扬顽强拼博的精神,立足本职,作出更大的贡献。

《政治常识》

一、我国的国家制度

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国家、国体、政体、民主与专政、国家职能、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与民主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结构形式与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一国两制”、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我国国家机构设置及职权、民主集中制、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的义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

(一)我国的国体

1、国家的性质和职能P6

(1)国家的含义

①任何国家都是由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组成。其中主权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国家具有主权属性。 ②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③国家还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责,因此,国家具有社会属性。

(2)国家的性质

①国体即国家的阶级性,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强调谁是统治者,谁掌握国家政权)

②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③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是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

(3)民主与专政

①民主是指在一定的阶级的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②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总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③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4)国家职能

①国家职能是指国家在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和功能。

②国家的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③国家具有对内外职能(国家的对内职能包括“政治统治职能—即维护阶级统治和政治稳定”、“社会管理职能—即国家对社会的经济和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对外职能包括“保卫职能和交往职能”)

2、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P12

(1)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我国的国体和政体。

(2)我国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我国国家性质(即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

(4)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

(5)人们民主专政的特点和优点

人民民主专政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民主,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的统一。表现在: ①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民主的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享受民主权利的广泛性;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②人民民主实行大多数人对少数敌人的专政。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是坚持国家专政职能的重要依据。

③人民民主专政,它在概念的表述上直接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辨证统一。

(6)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①重要性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②现阶段,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有新的时代内容。

③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加强国防建设。

3、◆我国的国家职能P17

(1)我国的国家职能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同时又是我国国家性质的反映。

(2)我国的国家职能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两个方面。

①对内职能主要有:

政治职能—国家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的职能;

经济职能—国家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文化职能—国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保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而且能够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职能。

②对外职能主要有: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三个方面。

结论:我国对内外职能的实施都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P20

(1)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2)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3)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的不同,在相同阶级掌握政权的条件下也会采用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

(4)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①君主立宪制在当代主要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形式;英国是典型。

②民主共和制分为议会制和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它们的典型是:美国。

与总统制共和制的比较:

(1)不同点:第一,元首产生办法不同。在议会制共和制下,国家元首由议会选举产生;在总统制共和制下,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第二,元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上表)。第三,元首、议会、政府(内阁)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同。在议会制共和制下,政府(内阁)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来组织,政府及其阁员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辞职或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如果新议会仍然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总辞职。在总统制共和制下,政府由当选的总统组织,政府及其阁员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总统不向议会负责,也不能解散议会,议会也不能以不信任案迫使总统辞职,只能在总统或政府成员有违法行为时提出弹劾。

(2)共同点:第一,两者都是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第二,两者的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是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

5、★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P24

(1)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说明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它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国家的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职权是: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③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其职权是:它是本行政区域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2)我国人大的性质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构成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他们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国家权力。

(4)我国的全国人大拥有四个最高权:立法、决定、任免和监督权。

(5)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P26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

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第一、它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第二、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第三、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结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确保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

6、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P26

(1)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

①人大代表的性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②人大代表的产生: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县级以上的由下级人大代表选举产生(间接选举);县级及其以下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分别是:五年、三年。

③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人大代表来自人民,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2)人民代表的权利主要包括:发言、表决免责权;提案权;质询权等。

(3)人民代表的义务主要包括: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等。

说明:少数民族代表不是代表少数民族;宗教界人士代表不是代表宗教界。他们都是代表人民。

说明:人大与党的关系

第一、在法律上,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党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全国人大有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对政党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应予以追究。

第二、在国家政治体制中,人大是在党的领导之下的,接受党的领导。体现在:

(1)党要实施对人大和国家的领导。

(2)党的领导也要遵守宪法和法律。

7、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P30

(1)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

(2)根据国家权力集中程度的不同,当代国家的结构形式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大类型。

(3)截至2002年,我国由23个省(包括台湾省)、4个中央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组成。这表明:我国是有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统一的主权国家,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P32

区分我国的中央政权机关和中央政府的不同:我国的中央政权机关是指我国的中央国家机关,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家主席、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央军委;我国的中央政府是指:国务院(国家最高的行政机关)

8、★“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P32

(1)“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它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2)“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 “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中央人民政府。②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将长期并存,互惠互利。③“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将享有更多的自治权)。此外,在国务院授权之下还可以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处理某些涉外事务。

(3)实行“一国两制”,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三)我国的国家机构

9、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P42

(1)国家机构

①国家机关的总和就是国家机构。

②组成:纵向看: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机关;

横行看: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机关。

③国家机构与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因为国家机构本质是统治阶级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其阶级性质与国家性质一致,并体现国家的阶级性质;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因为国家职能是国家机构设置的主要根据,而国家机构是国家职能的载体。国家机构的具体设置是应国家职能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国家职能的变化而变化。

(2)国家机构的组织体系——近现代国家,根据国家职能,一般都设有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暴力机关等。

①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在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国家元首不是个人权力的体现,而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机关,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机构中处于实质或象征性的首脑地位。

②立法机关是指有权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的机关,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行政机关又称国家管理机关,通常称为政府,是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按其管辖范围,又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④司法机关是国家行使审判、监督守法的机关,主要包括法院,广义上还包括检察院等机关。

⑤暴力机关是国家机构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包括国家的常备军、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关和设施。

10、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P45

(1)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

(2)我国的国家机构,按其类别可分为五部分: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按其层级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

(3)我国中央国家机关的职权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拥有最高的四大权——立法、行政、任免和监督权。 ②国家主席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④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属于司法体系P47

⑤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国家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

⑥中央军事委员会是我国最高的军事领导机关,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11、◆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P49

(1)民主集中制原则(树立民主意识)。是指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第一、在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方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第二、在国家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负责,受它监督。第三、在中央

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2)对人民负责原则(树立公仆意识)。这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第一、密切联系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第二、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的监督。第

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依法治国原则(见下分析)

12、★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3)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4)在我国,一切国家机关都是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组织和建立起来的,宪法和法律是国家机关存在的依据,也是其行使权力的依据。

(5)要求: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时对司法机关的最基本要求。

(四)我国公民与国家

13、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P54

(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P54

(2)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主要包括:第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第二、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第三、监督权,包括对国家权利机关组成人员即人民代表的监督和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P54-58

(3)国家不仅以宪法确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而且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表现在:第一、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第二、制裁和惩罚侵犯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的行为。

14、★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P60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①重要性:国家的统一,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②在于维护?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要做到:捍卫国家主权不被侵犯,与一切危害国家主权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坚决反对一切侵略、占领和割让、出卖国家领土的行为;捍卫国家政权及其统一,与颠覆国家政权和分裂国家政权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坚决反对一切民族歧视、民族分裂行为。

(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①重要性: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②怎样维护?维护国家安全应做到:严守国家秘密;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为国家安全机关执行工作任务提供便利条件和协助;发现危害国家安全行为应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报告。维护国家荣誉应做到:要增强民族自豪感;要增强民族自信心;要增强民族自尊心。维护国家利益应做到:努力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必须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进行斗争。

15、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P62

(1)重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公民同违法侵权和腐败现象做斗争的法律武器。

(2)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是指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和平等地适用法律。第一、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第二、如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的保护。第三、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制裁。(享有权利、履行义务、违法犯罪

受到的制裁都是平等的)

16、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P64

(1)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不可分的。

①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

②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使公民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更加自觉地履行公民的义务;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履行义务,必然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公民享有和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必须同时履行消费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①我们要珍惜公民权利。因为公民意识的核心是权利意识。

②我们要自觉公民履行义务。即:履行对国家、社会和其他公民应尽的责任。

17、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P64

(1)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为公民着想,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公民也应该为国家着想,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国家利益。

(2)公民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也会产生一些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3)我国公民在对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应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法制的轨道上行使权利。

二、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及其地位与作用、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邓小平理论与党的基本路线、政党制度的类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人民政协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不能实行西方式的多党制

(一)政党与政权

18、政党的特征P71

(1)政党是指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执掌或参与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

(2)政党的特征主要有:第一、政党具有阶级性,这是政党的本质属性。判断政党的阶级性质,主要看它在实践活动中所体现的阶级利益。政党按其阶级属性,主要分为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第二、政党与政权紧密联系。政党一般都有政治纲领,夺取政权、维护政权,或参与、支持某种政权是政党的政治目标。政党和国家政权紧密联系是政党区别于一般政治组织、社会团体的根本标志。第三、政党具有组织纪律性。政党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系统,通过各级组织把党员聚集起来,以实现该党的纲领。政党都有成文或不成文的纪律,以约束其成员的行为。

19、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P72

(1)政党是当代国家政治生活中基本的和重要的力量,政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影响政府或组织政府、领导政府。

(2)现代各国一般由政党掌握国家政权。

①掌握国家政权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为实现本阶级的根本利益,政党必须把本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把政党的纲领、路线按法定程序变为国家的法律、政策,并依靠国家权力保证贯彻执行。

②政党具备掌握国家政权的条件。政党是一定阶级根本利益的代表者,有自己的政治纲领、组织纪律和领导集团等,这使它能够成为国家政权的执掌者。

20、当代政党制度的类型和作用P85

(1)政党制度-是指政党执掌、参与国家政权或干预政治的制度。

(2)当今世界共有两千多个政党活跃在各国的政治舞台上。政党按照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可划分为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两大类。政党制度按其性质,划分为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两种类型。

(3)由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不同,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存在不同形式,主要是两党制和多党制。

(4)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作用:

①用阶级的观点看: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工具。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政治统治。无论两党制还是多党制,都是资产阶级政党执政。其次,排斥和压制无产阶级

政党掌握政权。再次,调节资产阶级内部矛盾。

②用历史的观点看:实现两党制或多党制,各党轮流执政,可以防止出现各集团或个别人物的独裁,这较之封建专制统治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③用经济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两党轮流执政,或是多党联合执政,从根本上讲,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都是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执掌政权,都没有 改变政权的资产阶级性质,都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

2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P87

(1)我国是一个有多党存在的国家,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还有8个民主党派。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第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第三、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

第一、从政治地位上看: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第二、从政治基础上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第三、从基本方针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第四、从活动准则上看:中国共产党和个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②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注意:区分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性质上: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相互之间是亲密友党;政治上:他们之间是执政和参政、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是,中共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不能是思想和组织领导。组织上,他们是相互独立政治组织,不存在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法律地位上:他们在法律地位上平等的,都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进行民主协商、相互监督。

等同于我国的政党制度,人民政协是我国政党制度的组织形式。

(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知识

①性质——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最终目标、行动指南

②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地位——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

④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根本)、思想领导(灵魂)、组织领导(保证)

执政方式——科学、民主、依法执政

⑤建设——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民主集中制

⑥根本的工作路线——群众路线

⑦组织制度、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

2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P72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国共产党性质的表现:

①从阶级性上讲: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②从其代表性上讲: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从其最高理想向最终目标看:是实现共产主义。

④从指导思想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这是保持党的性质的决定因素。

2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领导地位P75

(1)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是由其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

(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4、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P77

(1)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①政治领导,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党的纲领、路线,确定奋斗目标,并通过法定程序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规范。

②思想领导,即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③组织领导,即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带动和影响人民群众,从组织上保证党的纲领、路线。国家的宪法、法律付诸实施;培养、选拔、考核和监督干部,并向国家机关推荐德才兼备的干部。

三大领导之间的关系: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统一不可分的。政治领导是根本,思想领导是灵魂,组织领导是保证。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其中依法执政是基本方式

①含义: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②三大执政的关系——是有机统一、相互相存的。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科学与民主执政互为条件,依法执政是科学和民主执政的保证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和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③重要性——坚持三大执政,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更好的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使命。

(三)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25◆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P77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好,使我们的党永葆先进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①所谓执政能力:是指执政党在领导、管理国家事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从总体上说:是指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本领。具体的说包括五个方面:第一、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第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第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第五、应对国际局势何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2)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

①突出党的思想建设: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因此要突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在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②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党的组织建设酔根本的是,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③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标反对和防止腐败。

(3)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强调:在党的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高度一致。

2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P79

(1)中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有两个显著特点:①具有总揽全局的指导性;②具有一定历史时期的稳定性。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原因:党的基本路线是一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合乎国情,深得民意的正确路线。必须长期坚持,百年不动摇。

(4)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①关键是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②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27★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P82

(1)形成:“三个代表”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存和发展。

(2)内容及相互关系:

①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经常把人民的改变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④“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地位和如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 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民族及其基本特征、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民族关系与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宗教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反对封建迷信和邪教

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8、民族的基本特征P98

(1)民族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民族的四个特征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

(3)关系:在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是首要的前提条件,为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而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又促进了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的发展。

(4)现阶段,在民族的四个特征中,共同心理素质有极大的稳定性,是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特征。

(5)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29、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P105

(1)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经由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

(2)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①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各个民族之间只有大小、强弱、发展程度上的区别,而绝无优劣之分。

②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民族的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关系,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为了维护民族团结,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指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都得到发展,民族素质得到提高。 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

30、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P112

(1)民族区域自治的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现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3)构成:民族区域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主要内容:第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的统一为前提的,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地方行政机关,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同时,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充分发挥民族自治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第二、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包括自治旗)三级。

(5)实行的原因: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有着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第一、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第二、我国民族状况的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适宜以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基础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三、我国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从而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6)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自治权利;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31、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P116

(1)宗教的本质: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虚幻和歪曲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在现实生活中宗教是一种(有组织、有教义教规、有仪式和专门神职人员、众多教徒)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2)客观的评价宗教的社会作用

①从历史的总过程来看,尤其是在阶级社会中,宗教主要起消极作用。

②宗教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范围内也起过一定积极作用。

32、我国的宗教政策P123

(1)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信不信由你”

(2)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

①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②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③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④宗教实行独立、自主、子办的方针。

(3)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国家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③把宗教和迷信、邪教区分开来,反对迷信和邪教。

(4)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必要性:符合宗教自身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

33、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P127

(1)关于封建迷信

①封建迷信活动是指:利用人们的鬼神、宿命观念等,使用占星、卜筮、看风水、算命等活动,以欺骗群众,索取钱财为目的的活动。

②正确处理封建迷信活动,对待迷信职业者的行为,必须依法惩处,加以取缔;对群众中一般迷信思想,通过批评教育的方法,普及科学知识,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意识,以不断消除封建迷信的影响。

(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①对全体人民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②树立科学世界观是科教兴国的需要;③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

(3)反对邪教,抵制邪教活动(邪教的本质: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

四、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主权国家及其权利、国际法、联合国与国际组织、和平与发展、国际竞争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我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基本原则

(一)当代国际社会

34★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P135

(1)国际关系主要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关系。

(3)国际关系的形式也是多方面的,可以表现为共处与竞争、合作与冲突、屈服与对抗、和平与战争等等。其中,合作与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4)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

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则是引起国家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

②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和实现国家目标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重要尺度。

(5)国际关系因其主权国家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变化而变化。

35、主权国家及其权利P136

(1)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基本成员,它由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四个要素构成。

①人口:时国家存在的基本要素;②领土:是主权国家存在的依据;③政权:时国家行使统治权的政权机关;

④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活,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

(2)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的基本权利主要有:第一、独立权。即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第二、平等权。即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的权利。第三、自卫权。即国家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第四、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

36、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P140

(1)国际组织

①国际组织是指若干国家或社会团体为特定目的,通过条约或协议建立的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②国家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③绝大多数国际组织在现代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

①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②原则是:主权国家一律平等、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使用武力、不干涉别国内政。③联合国设有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6个主要机构。④安理会实行“五大大国一致”的原则。

37、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P137

(1)国际法是各国公认的调整国家关系的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简单地说,就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

(2)国际法不是由一国单独制定的,而是各国在相互交往中通过协议方式制定的。

(3)国际法对国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它对于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有重要作用:第一、确立辩明国际问题是非曲直的标准和法律依据;第二、规定国际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减少国际纠纷;第三、在国际交往中建立各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以便明确国际责任。

(二)当今时代的主题

38、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P145

(1)和平问题

①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②和平的重要性: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③和平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的含义:指和平具有现实可能性,世界大战有可能打不起来,战后世界和平是主流。 ④战后世界维持总体和平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第一、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第

二、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第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相互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2)发展问题

①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②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含义:是指发展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战后世界发展是主线。③当今世界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3)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39、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P

(1)随着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同时,由于国际矛盾复杂多变,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中重新组合,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大国实力的均衡化使国际格局向多极化转化。

(2)当前世界出现了若干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第三世界、中国。

(3)大国关系的最实质最核心的特征是:伙伴之间平等、不结盟、不针对、不损害第三国。

40◆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P151

(1)国际竞争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竞争、军备竞争、商业竞争、金融竞争和体育竞争等。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2)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它包括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和资源力七个方面,其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因素。

(3)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当今和未来的世界,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各国最关心的问题。

注意区别国际竞争的实质、重点、全部内容

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重点是:经济和科技竞争;全部内容是:除经济科技外,还有政治、军事等。

★(三)我国的对外政策

4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P154

(1)我国外交政策及其决定因素

①外交政策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它是国家对外职能的具体体现,是国家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P156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就国内来说,在外交活动中,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从国际方面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4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157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目标)。五项原则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44、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P159

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小结:我国外交政策的五个基本点

(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何为独立自主?》(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基本目标——维护独立主权、促进和平发展

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基本立足点——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

基本国策——对外开放

《经济常识)》

第一单元 商品和商品经济

1、 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的产生要具备两个条件:①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②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商品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商品及其基本属性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是没有人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3)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任何商品都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是不同商品相互比较、相互交换的基础,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和特有属性,价值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4)商品的交换价值。

任何商品都有价值,但商品的价值是不能自我表现的,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量的比例就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总之,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3、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1)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2)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短,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商品的价值

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最初的商品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物物交换不断扩大。交换越是经常,越是扩大,物物交换的缺点就越突出。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出现了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 ,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商品交换范围的不断扩大,客观上要求一般等价物能够固定在一种商品上,最后,一般等价物集中由贵金属金、银来充当,这就是货币。

(2)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5、 货币的职能:

(1)货币的职能就是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它们是在商品交换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逐步具备的。货币从产生的时候起,便具有两种基本职能。

(2)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用货币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就叫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观念的货币就可以了。

②流通手段。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以后,货币成了商品交换的媒介。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商品流通。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的货币。

6、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只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2)货币流通规律。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必须遵循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国家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但不能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为。

7、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从趋势上,商品交换必然要趋向于等价交换。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并不总与价值相一致,甚至可以说,经常是不一致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始终作为一种趋势,作为一个规律在贯彻着。

7、价值规律的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它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能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可以大体上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某个商品生产者如果率先改进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交换中就获利较多,反之,则获利较少甚至亏本。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各不相同。生产条件好的生产者,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就会不断地因优取胜,反之,则会在竞争中遭到失败,以至被淘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内容

①国有经济

国有经济,亦称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一种公有制。它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我国的主要经济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在控制力上。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②集体经济:亦称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它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农村的集体经济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③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属于公有制经济。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都可以利用。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①个体经济是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所有制经济。

②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

③外资经济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吸引外资建立起来的所有制形式。它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继续鼓励和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是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需要,也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我国一切经济潜力的一种政策。此外,随着产权流动和重组,混合所有制经济将会越来越多,在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在我国,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放弃和动摇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作法,都会脱离社会主义方向。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之外,还应积极发展各种股份制经济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等。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发展又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这就决定了我国不能建立整齐划一的公有制,必然要求多种所有制形式与之相适应。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践证明,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及其必然性

①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②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第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第三,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按劳分配以外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等。

①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是同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凭借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③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也属于非按劳分配。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

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其次,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生产要素是指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拥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应该取得相应的收入。允许属于个人的资金或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承认其合法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分配方式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市场和市场经济

①市场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有形市场。广义的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所谓无形市场,是没有固定交易场所的市场,买卖双方靠广告、中间商等交易形式,寻找货源或买主,实现交换。因此,广义的市场就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②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①平等性:是指在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②竞争性:是指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

③法制性: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④开放性:是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在一起。

5、国家的宏观调控

(1)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2)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由于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所以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一方面市场经济要高效地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要健康、有序地发展也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把“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结合起来。

(3)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目标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①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②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③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首先,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次,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

的需要。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第三单元 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2.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公司是依法成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法人。我国法定公司形式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购买股票是一种投资行为。

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

3.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前途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4.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指标。

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企业必须采用先进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在市场上依法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在竞争中,出现企业的兼并,联合和破产是必然的。

5.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它的法定代表人是厂长或者经理。我国的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厂长(经理)负责制指的是在国有企业中,建立以厂长(经理)为首的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厂长(经理)是企业的法定的代表人,在企业中处于中心地位,统一指挥、全面负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对企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负全面责任。厂长(经理)有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决策权和生产指挥权。企业的副厂长(副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和法律顾问,在厂长(经理)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并对厂长(经理)负责。厂长(经理)依法行使职权,受法律保护。

厂长(经理)负责制最明显的特征,是明确了厂长(经理)作为企业法人代表行使职权的地位和应负的责任,突出厂长(经理)在行政指挥中的作用。但是,厂长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指挥作用,必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

6.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在国有企业中,厂长(经理)作为经营者处于企业的中心地位。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要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

企业经营者既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要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任何企业经营者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经营者应当开展正当竞争,反对和抵制不正当竞争,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促进企业的发展。

第四单元 产业和劳动者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剩余农产品的不断增加,是社会其他

一切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共同基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下降而改变。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和要求的。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首先是要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现阶段农村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它适应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力的状况,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同时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贯彻落实“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在大力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大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规模和现代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最终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面貌。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它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能源和原材料,为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工业是国家积累资金的主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条件。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之外,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提高,是国民经济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之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是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之一,它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缓解经济生活中的多种深层次矛盾,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都具有重要意义。

4、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劳动者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是通过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体现出来的。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劳动者的义务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提高职业技能、遵守职业道德等是劳动者应履行的义务。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签订劳动合同,必须遵守平等自愿的原则、协商一致的原则和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的选择。首先,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第三,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维护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内容。我国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可靠保证。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要遵循既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要体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五单元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

社会总产品,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的总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货币所表示的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品扣除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余下的那部分。国民收入的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国民收入分配的状况,还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状况。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提示:(1)社会总产品与社会总产值两者价值量相等,但表示方法不同。前者以实物形式,后者以贷币形式来表示。(2)国民收入要进行分配,生产社会总产品时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是不能参加分配的,所以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3)比较三个概念: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4)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2、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的含义。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收支平稳和财政赤字。财政的作

用。

提示: ① 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 ② 区分预算和决算,搞清预算的功能、预算的内容、预算的特点。 ③ 明确财政收入的形式,财政支出的作用和种类。 ④ 对收支平稳,要做如下理解:A、如果财政收大于支,节余过多,则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国家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B、略有节余也未必是财政运行的最佳状态,如果连年节余,累计起来就会形成大量节余,对国民经济发展同样不利。我国财政收支平衡的要求之所以定位于“略有节余”,它是从一个较长期限来考虑的,经济运行过程中还客观存在着财政赤字的实际情况。可见,财政运行的最佳状态,应该是在一个较长期限内追求收支相抵这个最理想的结果。

C、如果财政支大于收,即财政赤字,就意味着财政支出要部分依靠借债来维持。当然,略有赤字也应视为财政收支大体平衡。D、如果赤字较高或过高,产生的结果,也要做具体的分析。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所采取的特定政策。首先,我国是通过发行国债来解决财政赤字问题的;其次,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是“商品过剩”不会出现抢购现象;再次,我国的财政赤字均低于国际警戒线。所以我国目前出现的财政赤字,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⑤ 熟记财政的作用,正确理解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明辨财政收入是否越多越好?

3、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我国现阶段的几种主要税种。

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在我国,税收作为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国家实现对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在我国,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关税等是主要税种。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我国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纳税人”的意识。

提示:(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不是凭经济条件取得收入;税收是合法取得的收入,并不是随心所欲、没有标准;税收是无偿取得收入;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基本形式;税收是为国家实现其职能服务的。(2)强制性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前提,也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保证;税收不具有偿还性、返还性;税收的固定性既是对国家的约束,也是对纳税人的约束。税收的三个特征集中体现了税收的权威性。(3)纳税人与征税对象的区别。纳税人是纳税主体。征税对象即纳税对象,是指对什么东西征税,征税的客体。不同的税种,主要就是征税对象的不同。(4)税收作为一种分配关系(税收的本质),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具有共同点。而税收在社会制度和不同的国家中,反映了不同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属性,即税收的性质不同。(5)熟记并理解税收的作用。(6)每个公民应该具有“纳税人”,这种意识既然包括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同时也要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第六单元 银行和储蓄者

1、银行的产生、分类及其职能

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它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三类。

(1)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对此应注意把握三点:银行是金融机构,但不能把银行与金融机构等同起来;银行经营信贷业务,起的是信用中介的作用;银行是依照法律规定建立的金融机构。

(2)要弄清不同类型银行之间的关系:中国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的区别与联系。

2、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是银行的三大基本业务,支票、汇票、信用卡是转帐结算中的主要信用工具。 银行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巨大的作用:银行通过吸收存款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银行能够掌握反映社会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依据;银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1)要掌握转帐支票、汇票和信用卡的优点和缺点

(2)要正确理解银行的三个作用:银行作为全国的信贷、结算和现金出纳,外汇管理中心、集中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大部分货币收付,通过办理信贷和结算业务,银行就象一条纽带,把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

节联系起来,把工业、农业与其他产业部门联系起来。银行成了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和社会经济信息的总汇,并且越来越灵敏;银行通过第二个作用,对国民经济部门和企业起监督和管理作用,另外,银行可以通过多种经济杠杆,实现国家调控目标

3、储蓄的类型极其作用

广义的储蓄和狭义的储蓄

我国储蓄机构的基本业务是办理活期储蓄、定期储蓄和定活两便储蓄。

我国对公民的存款储蓄采取鼓励和保护的政策,实行“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的原则。 公民的个人存款储蓄,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在国家的经济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正确理解公民存款储蓄的作用: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调节市场货币流通;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4、债券与商业保险

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证据,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债券与股票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债券种类比较多,可以根据发行者的不用,可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

我国商业保险一般可以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

我国商业保险的职能和主要职务。

债券与股票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1)相同点:两者都是有价证券;都是国家和企业集资的手段;都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

(2)不同点:A、性质不同。债券是债务凭证,应限期偿还;股票是入股凭证,是股东投入公司的资金的所有权证书;B、收益权不同。债券是定期收取利息,不承担经营风险;股票可以获得股息和红利,企业经营的好坏决定着股票的效益。C、偿还方式不同。债券有明确的付息期限,必须偿还本金;股票的股金不能退出,只能出卖股票。

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的比较

(1)相同点:都属于债券的一种

(2)不同点:A、发行单位不同。政府债券由国家发行;金融债券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公司债券由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B、特点不同。政府债券信用度高、流通性强;金融债券安全系数比政府债券低,但比公司债券高,利率一般高于政府债券,可以进入一定市场流通转让,流通性较强;公司债券期限长,可转让,风险大,收益率最高。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比较

区别:A、内涵不同,社会保险是通过法律强制实施,为工薪劳动者在养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它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商业保险是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之上,把分散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用以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损失的一种措施。,它主要包括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B筹资方式不同。社会保险资金大多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商业保险完全由个人负担。C、保险的性质和作用不同。社会保险是解决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需要的最迫切的保险项目;商业保险项目广泛,是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D、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只保基本生活水平;而商业保险着眼于一次性经济补偿,给付标准高。

联系:它们都是一种投资行为,都是为了减少危险,防范后患、保障生活、安定社会。

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特点比较

A、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是目前我国居民的主要投资方式。

B、活期储蓄灵活方便,定期储蓄存期长,比较固定、积累性强,但收益率比股票低,与商业保险比较,存款储蓄对意外事故等风险不具有赔偿责任。

C、债券可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与储蓄相比,政府债券由国家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风险小,安全性好可以转让、抵押,利率也比储蓄要高;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比储蓄收益高,但有一定风险;与股票相比,受益权、偿还方法各不相同,风险也没有股票大;与购买保险比,债务方对债权方不具有意外事故赔偿义务。

(4)购买商业保险与其他投资方式相比,在风险发生时可以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5)购买股票风险最大,但收益也往往最高。

第七单元 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 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及特点

(1)商品服务市场的含义及内容

商品服务市场是商品、服务交易的场所。经营商品和服务的行业统称商业和服务业。

商品服务市场是由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服务市场构成的。

(2)消费品市场的含义及特点

含义:消费品市场是为个人提供最后的、直接的消费品的市场。

特点:第一,购买者人数众多,这就使得消费品市场广阔,设施分散,布局广泛;第二,商品品种繁多,花色多样,规格齐全,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第三,商品交易次数频繁,除批发业务外,一般每次交易的数量和金额较少;第四,供求关系复杂多变,购买力流动性大;第五,购买者容易受广告宣传促销活动的影响。

(3)生产资料市场的含义及特点

含义:生产资料市场是生产资料流通的场所,是提供生产资料以满足生产需要的市场。

特点:购买者以各类企业为主,商品交易数量大、金额多,属大宗购买和固定购买,因而购买的次数少,使用周期较长;商品的专用性强,技术服务要求高。

(4)服务市场的含义及特点

含义:服务市场是指买卖“服务”这种无形商品的场所。服务业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性劳动的国民经济部门。

特点:市场上交易的是无形的服务性活动;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地点上,通常是一致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时进行;服务门类繁多,功能多样,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5)商品服务市场的地位和作用

商品服务市场是基础市场,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前提。商品服务市场是人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商品和服务进行交换的载体。

2、市场交易的原则

(1)什么是市场交易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服务市场上的一切交易活动,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遵守一定的秩序。这种规则和秩序的根据,就是市场交易原则。

(2)市场交易原则的作用

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市场交易原则对于规范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交易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市场交易原则的内容

①自愿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强迫做不成买卖,自愿才能达成交易。强买强卖,就会破坏正常的市场交易规则,损害对方的利益,造成买卖双方之间的矛盾,使交易不能实现。

②平等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在商品服务市场上,尽管交易双方是以购买者和销售者的不同身份出现,但都是地位平等、机会均等的市场主体。销售者与销售者之间、销售者与购买者之间、购买者与购买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竞争、平等交换的关系。

③公平是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内容。所谓公平,就是公平交易,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作为市场灵魂的公平原则,是衡量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是否规范的试金石

④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诚实信用可以提高销售者的信誉为销售者带来效益。相反,如果缺乏诚实信用,市场交易秩序就得不到维护,正常的交易活动就无法进行。

(4)坚持市场交易原则的意义

坚持“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交易原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3、家庭消费的内容

(1)、家庭消费的含义

家庭消费又称居民消费或生活消费,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通过吃饭穿衣,文化娱乐等活动,对消费资料和服务的消费。

政治知识点归纳

《哲学常识》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事物是普遍联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关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事物是发展变化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的世界。发展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如何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4、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事物发展的状态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5、内外因辩证关系(事物发展原因的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6、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途径的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优秀作品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支持新事物,培养创新精神;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7、矛盾的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正确对待矛盾,对优秀作品事物在优秀作品进修,都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从矛盾的两方面看问题,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8、矛盾特殊性原理

【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反对一种方法认识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原理】世界上优秀作品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两者在不同的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和工作方法。

10、主次矛盾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我们称此为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进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

【方法论】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时,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同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照顾一般。

11、矛盾主次方面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叫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叫矛盾的姿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票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

12、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方法论】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人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实践决定认识(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实践对认识(理论)的决定作用原理

【原理】实践是人们发行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原理

【原理】人们在实践中要实现预想的目的,必须使自己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即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否则就会失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把主客观联贯起来的特性,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方法论】反对用实践以外的任何东西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4、认识辩证发展过程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深度上说,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从广度上说,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进程上说,认识必须向前推移。

【方法论】反对思想僵化、认识固定化的观点,反对一切停止、悲观、无所作为的观点。

四、人生观

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原理

【原理】个人活动是社会总活动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作用。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燕尾服起促进或失去作用;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方法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反对脱离社会需要的自我设计,也反对否定个人活动的作用。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科学社会意识的促进作用。

3、人生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贡献的原理

【原理】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

【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客观条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扬顽强拼博的精神,立足本职,作出更大的贡献。

《政治常识》

一、我国的国家制度

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国家、国体、政体、民主与专政、国家职能、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与民主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结构形式与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一国两制”、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我国国家机构设置及职权、民主集中制、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的义务、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

(一)我国的国体

1、国家的性质和职能P6

(1)国家的含义

①任何国家都是由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组成。其中主权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国家具有主权属性。 ②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③国家还具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责,因此,国家具有社会属性。

(2)国家的性质

①国体即国家的阶级性,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强调谁是统治者,谁掌握国家政权)

②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③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是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

(3)民主与专政

①民主是指在一定的阶级的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②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总是属于统治阶级的,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③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4)国家职能

①国家职能是指国家在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和功能。

②国家的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③国家具有对内外职能(国家的对内职能包括“政治统治职能—即维护阶级统治和政治稳定”、“社会管理职能—即国家对社会的经济和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对外职能包括“保卫职能和交往职能”)

2、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P12

(1)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我国的国体和政体。

(2)我国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我国国家性质(即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

(4)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

(5)人们民主专政的特点和优点

人民民主专政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民主,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的专政的统一。表现在: ①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民主的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享受民主权利的广泛性;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②人民民主实行大多数人对少数敌人的专政。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是坚持国家专政职能的重要依据。

③人民民主专政,它在概念的表述上直接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辨证统一。

(6)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①重要性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②现阶段,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有新的时代内容。

③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加强国防建设。

3、◆我国的国家职能P17

(1)我国的国家职能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同时又是我国国家性质的反映。

(2)我国的国家职能分为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两个方面。

①对内职能主要有:

政治职能—国家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的职能;

经济职能—国家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文化职能—国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保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而且能够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职能。

②对外职能主要有: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三个方面。

结论:我国对内外职能的实施都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P20

(1)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2)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3)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的不同,在相同阶级掌握政权的条件下也会采用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

(4)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①君主立宪制在当代主要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形式;英国是典型。

②民主共和制分为议会制和总统制民主共和制;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它们的典型是:美国。

与总统制共和制的比较:

(1)不同点:第一,元首产生办法不同。在议会制共和制下,国家元首由议会选举产生;在总统制共和制下,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第二,元首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上表)。第三,元首、议会、政府(内阁)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同。在议会制共和制下,政府(内阁)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来组织,政府及其阁员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辞职或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如果新议会仍然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总辞职。在总统制共和制下,政府由当选的总统组织,政府及其阁员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总统不向议会负责,也不能解散议会,议会也不能以不信任案迫使总统辞职,只能在总统或政府成员有违法行为时提出弹劾。

(2)共同点:第一,两者都是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第二,两者的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是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

5、★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P24

(1)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说明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它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国家的行政、审判和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职权是: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③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其职权是:它是本行政区域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2)我国人大的性质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构成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他们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国家权力。

(4)我国的全国人大拥有四个最高权:立法、决定、任免和监督权。

(5)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P26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

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

第一、它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第二、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第三、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结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确保国家权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

6、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P26

(1)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

①人大代表的性质: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②人大代表的产生: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县级以上的由下级人大代表选举产生(间接选举);县级及其以下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分别是:五年、三年。

③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人大代表来自人民,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2)人民代表的权利主要包括:发言、表决免责权;提案权;质询权等。

(3)人民代表的义务主要包括: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等。

说明:少数民族代表不是代表少数民族;宗教界人士代表不是代表宗教界。他们都是代表人民。

说明:人大与党的关系

第一、在法律上,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党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全国人大有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对政党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应予以追究。

第二、在国家政治体制中,人大是在党的领导之下的,接受党的领导。体现在:

(1)党要实施对人大和国家的领导。

(2)党的领导也要遵守宪法和法律。

7、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P30

(1)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

(2)根据国家权力集中程度的不同,当代国家的结构形式可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大类型。

(3)截至2002年,我国由23个省(包括台湾省)、4个中央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组成。这表明:我国是有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统一的主权国家,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P32

区分我国的中央政权机关和中央政府的不同:我国的中央政权机关是指我国的中央国家机关,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家主席、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央军委;我国的中央政府是指:国务院(国家最高的行政机关)

8、★“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P32

(1)“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我国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它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2)“一国两制”的主要内容包括:① “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中央人民政府。②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将长期并存,互惠互利。③“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将享有更多的自治权)。此外,在国务院授权之下还可以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处理某些涉外事务。

(3)实行“一国两制”,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三)我国的国家机构

9、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P42

(1)国家机构

①国家机关的总和就是国家机构。

②组成:纵向看: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机关;

横行看: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机关。

③国家机构与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因为国家机构本质是统治阶级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其阶级性质与国家性质一致,并体现国家的阶级性质;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因为国家职能是国家机构设置的主要根据,而国家机构是国家职能的载体。国家机构的具体设置是应国家职能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国家职能的变化而变化。

(2)国家机构的组织体系——近现代国家,根据国家职能,一般都设有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暴力机关等。

①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在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国家元首不是个人权力的体现,而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机关,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机构中处于实质或象征性的首脑地位。

②立法机关是指有权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的机关,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行政机关又称国家管理机关,通常称为政府,是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机关。按其管辖范围,又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④司法机关是国家行使审判、监督守法的机关,主要包括法院,广义上还包括检察院等机关。

⑤暴力机关是国家机构中的特殊组成部分,包括国家的常备军、警察、监狱等暴力机关和设施。

10、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P45

(1)我国国家机构的组成

(2)我国的国家机构,按其类别可分为五部分: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按其层级分为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

(3)我国中央国家机关的职权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拥有最高的四大权——立法、行政、任免和监督权。 ②国家主席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④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属于司法体系P47

⑤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国家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

⑥中央军事委员会是我国最高的军事领导机关,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11、◆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P49

(1)民主集中制原则(树立民主意识)。是指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第一、在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方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第二、在国家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负责,受它监督。第三、在中央

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2)对人民负责原则(树立公仆意识)。这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第一、密切联系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第二、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的监督。第

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依法治国原则(见下分析)

12、★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3)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4)在我国,一切国家机关都是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组织和建立起来的,宪法和法律是国家机关存在的依据,也是其行使权力的依据。

(5)要求: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时对司法机关的最基本要求。

(四)我国公民与国家

13、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P54

(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P54

(2)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主要包括:第一、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第二、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第三、监督权,包括对国家权利机关组成人员即人民代表的监督和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P54-58

(3)国家不仅以宪法确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而且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表现在:第一、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第二、制裁和惩罚侵犯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的行为。

14、★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P60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①重要性:国家的统一,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②在于维护?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要做到:捍卫国家主权不被侵犯,与一切危害国家主权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坚决反对一切侵略、占领和割让、出卖国家领土的行为;捍卫国家政权及其统一,与颠覆国家政权和分裂国家政权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坚决反对一切民族歧视、民族分裂行为。

(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①重要性: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②怎样维护?维护国家安全应做到:严守国家秘密;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为国家安全机关执行工作任务提供便利条件和协助;发现危害国家安全行为应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报告。维护国家荣誉应做到:要增强民族自豪感;要增强民族自信心;要增强民族自尊心。维护国家利益应做到:努力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必须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进行斗争。

15、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P62

(1)重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公民同违法侵权和腐败现象做斗争的法律武器。

(2)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是指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和平等地适用法律。第一、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第二、如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的保护。第三、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制裁。(享有权利、履行义务、违法犯罪

受到的制裁都是平等的)

16、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P64

(1)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不可分的。

①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

②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使公民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更加自觉地履行公民的义务;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履行义务,必然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公民享有和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必须同时履行消费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①我们要珍惜公民权利。因为公民意识的核心是权利意识。

②我们要自觉公民履行义务。即:履行对国家、社会和其他公民应尽的责任。

17、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P64

(1)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为公民着想,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公民也应该为国家着想,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国家利益。

(2)公民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也会产生一些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3)我国公民在对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时,应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法制的轨道上行使权利。

二、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及其地位与作用、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邓小平理论与党的基本路线、政党制度的类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人民政协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不能实行西方式的多党制

(一)政党与政权

18、政党的特征P71

(1)政党是指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执掌或参与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

(2)政党的特征主要有:第一、政党具有阶级性,这是政党的本质属性。判断政党的阶级性质,主要看它在实践活动中所体现的阶级利益。政党按其阶级属性,主要分为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第二、政党与政权紧密联系。政党一般都有政治纲领,夺取政权、维护政权,或参与、支持某种政权是政党的政治目标。政党和国家政权紧密联系是政党区别于一般政治组织、社会团体的根本标志。第三、政党具有组织纪律性。政党有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组织系统,通过各级组织把党员聚集起来,以实现该党的纲领。政党都有成文或不成文的纪律,以约束其成员的行为。

19、政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P72

(1)政党是当代国家政治生活中基本的和重要的力量,政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影响政府或组织政府、领导政府。

(2)现代各国一般由政党掌握国家政权。

①掌握国家政权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为实现本阶级的根本利益,政党必须把本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把政党的纲领、路线按法定程序变为国家的法律、政策,并依靠国家权力保证贯彻执行。

②政党具备掌握国家政权的条件。政党是一定阶级根本利益的代表者,有自己的政治纲领、组织纪律和领导集团等,这使它能够成为国家政权的执掌者。

20、当代政党制度的类型和作用P85

(1)政党制度-是指政党执掌、参与国家政权或干预政治的制度。

(2)当今世界共有两千多个政党活跃在各国的政治舞台上。政党按照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可划分为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两大类。政党制度按其性质,划分为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两种类型。

(3)由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情不同,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存在不同形式,主要是两党制和多党制。

(4)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作用:

①用阶级的观点看:资本主义政党制度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工具。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政治统治。无论两党制还是多党制,都是资产阶级政党执政。其次,排斥和压制无产阶级

政党掌握政权。再次,调节资产阶级内部矛盾。

②用历史的观点看:实现两党制或多党制,各党轮流执政,可以防止出现各集团或个别人物的独裁,这较之封建专制统治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③用经济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两党轮流执政,或是多党联合执政,从根本上讲,是由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都是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执掌政权,都没有 改变政权的资产阶级性质,都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

2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P87

(1)我国是一个有多党存在的国家,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还有8个民主党派。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第一、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二、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第三、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

第一、从政治地位上看: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第二、从政治基础上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第三、从基本方针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第四、从活动准则上看:中国共产党和个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②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注意:区分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性质上: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相互之间是亲密友党;政治上:他们之间是执政和参政、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但是,中共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不能是思想和组织领导。组织上,他们是相互独立政治组织,不存在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法律地位上:他们在法律地位上平等的,都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进行民主协商、相互监督。

等同于我国的政党制度,人民政协是我国政党制度的组织形式。

(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知识

①性质——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最终目标、行动指南

②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地位——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

④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根本)、思想领导(灵魂)、组织领导(保证)

执政方式——科学、民主、依法执政

⑤建设——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民主集中制

⑥根本的工作路线——群众路线

⑦组织制度、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

2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P72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国共产党性质的表现:

①从阶级性上讲: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②从其代表性上讲: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从其最高理想向最终目标看:是实现共产主义。

④从指导思想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这是保持党的性质的决定因素。

2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领导地位P75

(1)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是由其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

(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4、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P77

(1)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

①政治领导,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党的纲领、路线,确定奋斗目标,并通过法定程序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规范。

②思想领导,即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③组织领导,即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带动和影响人民群众,从组织上保证党的纲领、路线。国家的宪法、法律付诸实施;培养、选拔、考核和监督干部,并向国家机关推荐德才兼备的干部。

三大领导之间的关系: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统一不可分的。政治领导是根本,思想领导是灵魂,组织领导是保证。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其中依法执政是基本方式

①含义: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②三大执政的关系——是有机统一、相互相存的。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科学与民主执政互为条件,依法执政是科学和民主执政的保证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和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

③重要性——坚持三大执政,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更好的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使命。

(三)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25◆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P77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以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好,使我们的党永葆先进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①所谓执政能力:是指执政党在领导、管理国家事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从总体上说:是指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本领。具体的说包括五个方面:第一、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第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第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第五、应对国际局势何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2)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

①突出党的思想建设: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因此要突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在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提高全党的马列主义水平,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②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党的组织建设酔根本的是,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③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标反对和防止腐败。

(3)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强调:在党的指导思想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高度一致。

2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P79

(1)中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有两个显著特点:①具有总揽全局的指导性;②具有一定历史时期的稳定性。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原因:党的基本路线是一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一条合乎国情,深得民意的正确路线。必须长期坚持,百年不动摇。

(4)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①关键是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②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27★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P82

(1)形成:“三个代表”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存和发展。

(2)内容及相互关系:

①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经常把人民的改变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④“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地位和如何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 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民族及其基本特征、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民族关系与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宗教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反对封建迷信和邪教

 (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8、民族的基本特征P98

(1)民族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基本特征。民族的四个特征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

(3)关系:在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是首要的前提条件,为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而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又促进了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的发展。

(4)现阶段,在民族的四个特征中,共同心理素质有极大的稳定性,是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特征。

(5)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29、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P105

(1)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经由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

(2)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①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各个民族之间只有大小、强弱、发展程度上的区别,而绝无优劣之分。

②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民族的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关系,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为了维护民族团结,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指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都得到发展,民族素质得到提高。 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

30、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P112

(1)民族区域自治的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现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3)构成:民族区域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主要内容:第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的统一为前提的,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地方行政机关,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同时,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充分发挥民族自治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第二、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包括自治旗)三级。

(5)实行的原因: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有着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第一、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第二、我国民族状况的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适宜以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基础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三、我国人民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从而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6)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自治权利;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31、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P116

(1)宗教的本质: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虚幻和歪曲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在现实生活中宗教是一种(有组织、有教义教规、有仪式和专门神职人员、众多教徒)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2)客观的评价宗教的社会作用

①从历史的总过程来看,尤其是在阶级社会中,宗教主要起消极作用。

②宗教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定范围内也起过一定积极作用。

32、我国的宗教政策P123

(1)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信不信由你”

(2)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

①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②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③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④宗教实行独立、自主、子办的方针。

(3)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国家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③把宗教和迷信、邪教区分开来,反对迷信和邪教。

(4)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必要性:符合宗教自身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

33、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P127

(1)关于封建迷信

①封建迷信活动是指:利用人们的鬼神、宿命观念等,使用占星、卜筮、看风水、算命等活动,以欺骗群众,索取钱财为目的的活动。

②正确处理封建迷信活动,对待迷信职业者的行为,必须依法惩处,加以取缔;对群众中一般迷信思想,通过批评教育的方法,普及科学知识,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意识,以不断消除封建迷信的影响。

(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①对全体人民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②树立科学世界观是科教兴国的需要;③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

(3)反对邪教,抵制邪教活动(邪教的本质: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

四、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核心概念与基本理论: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主权国家及其权利、国际法、联合国与国际组织、和平与发展、国际竞争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我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基本原则

(一)当代国际社会

34★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P135

(1)国际关系主要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关系。

(3)国际关系的形式也是多方面的,可以表现为共处与竞争、合作与冲突、屈服与对抗、和平与战争等等。其中,合作与冲突是其基本形式。

(4)国家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主要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

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相悖则是引起国家间摩擦或冲突的根源。

②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和实现国家目标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重要尺度。

(5)国际关系因其主权国家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变化而变化。

35、主权国家及其权利P136

(1)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基本成员,它由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四个要素构成。

①人口:时国家存在的基本要素;②领土:是主权国家存在的依据;③政权:时国家行使统治权的政权机关;

④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活,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

(2)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的基本权利主要有:第一、独立权。即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第二、平等权。即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的权利。第三、自卫权。即国家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第四、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

36、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P140

(1)国际组织

①国际组织是指若干国家或社会团体为特定目的,通过条约或协议建立的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②国家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③绝大多数国际组织在现代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

①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②原则是:主权国家一律平等、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使用武力、不干涉别国内政。③联合国设有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6个主要机构。④安理会实行“五大大国一致”的原则。

37、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P137

(1)国际法是各国公认的调整国家关系的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简单地说,就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

(2)国际法不是由一国单独制定的,而是各国在相互交往中通过协议方式制定的。

(3)国际法对国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它对于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有重要作用:第一、确立辩明国际问题是非曲直的标准和法律依据;第二、规定国际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减少国际纠纷;第三、在国际交往中建立各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以便明确国际责任。

(二)当今时代的主题

38、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P145

(1)和平问题

①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②和平的重要性: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③和平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的含义:指和平具有现实可能性,世界大战有可能打不起来,战后世界和平是主流。 ④战后世界维持总体和平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第一、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第

二、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某些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第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相互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2)发展问题

①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②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含义:是指发展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战后世界发展是主线。③当今世界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3)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39、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P

(1)随着东欧剧变、前苏联解体,同时,由于国际矛盾复杂多变,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中重新组合,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和大国实力的均衡化使国际格局向多极化转化。

(2)当前世界出现了若干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日本、欧盟、俄罗斯、第三世界、中国。

(3)大国关系的最实质最核心的特征是:伙伴之间平等、不结盟、不针对、不损害第三国。

40◆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P151

(1)国际竞争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竞争、军备竞争、商业竞争、金融竞争和体育竞争等。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2)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它包括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和资源力七个方面,其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因素。

(3)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当今和未来的世界,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各国最关心的问题。

注意区别国际竞争的实质、重点、全部内容

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重点是:经济和科技竞争;全部内容是:除经济科技外,还有政治、军事等。

★(三)我国的对外政策

4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P154

(1)我国外交政策及其决定因素

①外交政策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它是国家对外职能的具体体现,是国家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P156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就国内来说,在外交活动中,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从国际方面看,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4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157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目标)。五项原则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44、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P159

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小结:我国外交政策的五个基本点

(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何为独立自主?》(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4)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基本目标——维护独立主权、促进和平发展

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基本立足点——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合作

基本国策——对外开放

《经济常识)》

第一单元 商品和商品经济

1、 商品经济的基本含义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的产生要具备两个条件:①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②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商品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商品及其基本属性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是没有人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3)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任何商品都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是不同商品相互比较、相互交换的基础,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和特有属性,价值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4)商品的交换价值。

任何商品都有价值,但商品的价值是不能自我表现的,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量的比例就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也就不能成为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总之,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3、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1)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2)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各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短,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商品的价值

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最初的商品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物物交换不断扩大。交换越是经常,越是扩大,物物交换的缺点就越突出。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出现了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就是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 ,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商品交换范围的不断扩大,客观上要求一般等价物能够固定在一种商品上,最后,一般等价物集中由贵金属金、银来充当,这就是货币。

(2)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5、 货币的职能:

(1)货币的职能就是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它们是在商品交换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逐步具备的。货币从产生的时候起,便具有两种基本职能。

(2)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用货币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就叫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观念的货币就可以了。

②流通手段。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以后,货币成了商品交换的媒介。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商品流通。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不能是观念的货币。

6、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1)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纸币只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2)货币流通规律。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必须遵循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例,而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国家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但不能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为。

7、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从趋势上,商品交换必然要趋向于等价交换。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并不总与价值相一致,甚至可以说,经常是不一致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始终作为一种趋势,作为一个规律在贯彻着。

7、价值规律的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它通过市场价格的调节,能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可以大体上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某个商品生产者如果率先改进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交换中就获利较多,反之,则获利较少甚至亏本。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各不相同。生产条件好的生产者,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就会不断地因优取胜,反之,则会在竞争中遭到失败,以至被淘汰。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内容

①国有经济

国有经济,亦称全民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一种公有制。它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我国的主要经济基础,是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在控制力上。第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②集体经济:亦称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生产资料归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它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农村的集体经济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③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所有制形式。这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都属于公有制经济。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都可以利用。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

①个体经济是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所有制经济。

②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所有制形式。

③外资经济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吸引外资建立起来的所有制形式。它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继续鼓励和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是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需要,也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我国一切经济潜力的一种政策。此外,随着产权流动和重组,混合所有制经济将会越来越多,在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在我国,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放弃和动摇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作法,都会脱离社会主义方向。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之外,还应积极发展各种股份制经济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等。

(3)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发展又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这就决定了我国不能建立整齐划一的公有制,必然要求多种所有制形式与之相适应。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践证明,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及其必然性

①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②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第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第三,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按劳分配以外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等。

①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是同个体经济相适应的分配方式。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凭借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③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也属于非按劳分配。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

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其次,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生产要素是指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拥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应该取得相应的收入。允许属于个人的资金或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承认其合法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分配方式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市场和市场经济

①市场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有形市场。广义的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所谓无形市场,是没有固定交易场所的市场,买卖双方靠广告、中间商等交易形式,寻找货源或买主,实现交换。因此,广义的市场就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②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①平等性:是指在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②竞争性:是指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

③法制性: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④开放性:是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在一起。

5、国家的宏观调控

(1)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

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2)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由于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所以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一方面市场经济要高效地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要健康、有序地发展也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把“无形的手”与“有形的手”结合起来。

(3)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目标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①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②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③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首先,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次,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

的需要。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第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第三单元 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2.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公司是依法成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企业法人。我国法定公司形式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最基本的特征是它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购买股票是一种投资行为。

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

3.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前途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4.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指标。

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企业必须采用先进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在市场上依法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在竞争中,出现企业的兼并,联合和破产是必然的。

5.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它的法定代表人是厂长或者经理。我国的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厂长(经理)负责制指的是在国有企业中,建立以厂长(经理)为首的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厂长(经理)是企业的法定的代表人,在企业中处于中心地位,统一指挥、全面负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对企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负全面责任。厂长(经理)有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决策权和生产指挥权。企业的副厂长(副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和法律顾问,在厂长(经理)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并对厂长(经理)负责。厂长(经理)依法行使职权,受法律保护。

厂长(经理)负责制最明显的特征,是明确了厂长(经理)作为企业法人代表行使职权的地位和应负的责任,突出厂长(经理)在行政指挥中的作用。但是,厂长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指挥作用,必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

6.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在国有企业中,厂长(经理)作为经营者处于企业的中心地位。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要正确处理企业与国家、企业与职工的关系。

企业经营者既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要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任何企业经营者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经营者应当开展正当竞争,反对和抵制不正当竞争,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促进企业的发展。

第四单元 产业和劳动者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剩余农产品的不断增加,是社会其他

一切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共同基础。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下降而改变。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和要求的。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首先是要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现阶段农村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这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实践证明它适应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力的状况,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同时走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贯彻落实“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在大力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大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规模和现代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它最终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面貌。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它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工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能源和原材料,为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工业是国家积累资金的主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条件。

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之外,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的提高,是国民经济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之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是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之一,它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缓解经济生活中的多种深层次矛盾,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都具有重要意义。

4、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由劳动者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劳动者履行的基本义务构成,是通过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体现出来的。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劳动者的义务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提高职业技能、遵守职业道德等是劳动者应履行的义务。

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签订劳动合同,必须遵守平等自愿的原则、协商一致的原则和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势在必行的选择。首先,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第三,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是维护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内容。我国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可靠保证。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要遵循既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要体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第五单元 财政税收和纳税人

1、国民收入的分配

社会总产品,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的总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货币所表示的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是社会总产品扣除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余下的那部分。国民收入的分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国民收入分配的状况,还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状况。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提示:(1)社会总产品与社会总产值两者价值量相等,但表示方法不同。前者以实物形式,后者以贷币形式来表示。(2)国民收入要进行分配,生产社会总产品时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是不能参加分配的,所以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值,称作国民收入。(3)比较三个概念: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4)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2、财政收入和支出 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的含义。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预算包括财政收入和支出。财政收支平稳和财政赤字。财政的作

用。

提示: ① 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 ② 区分预算和决算,搞清预算的功能、预算的内容、预算的特点。 ③ 明确财政收入的形式,财政支出的作用和种类。 ④ 对收支平稳,要做如下理解:A、如果财政收大于支,节余过多,则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国家职能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B、略有节余也未必是财政运行的最佳状态,如果连年节余,累计起来就会形成大量节余,对国民经济发展同样不利。我国财政收支平衡的要求之所以定位于“略有节余”,它是从一个较长期限来考虑的,经济运行过程中还客观存在着财政赤字的实际情况。可见,财政运行的最佳状态,应该是在一个较长期限内追求收支相抵这个最理想的结果。

C、如果财政支大于收,即财政赤字,就意味着财政支出要部分依靠借债来维持。当然,略有赤字也应视为财政收支大体平衡。D、如果赤字较高或过高,产生的结果,也要做具体的分析。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说,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所采取的特定政策。首先,我国是通过发行国债来解决财政赤字问题的;其次,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是“商品过剩”不会出现抢购现象;再次,我国的财政赤字均低于国际警戒线。所以我国目前出现的财政赤字,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⑤ 熟记财政的作用,正确理解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明辨财政收入是否越多越好?

3、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我国现阶段的几种主要税种。

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在我国,税收作为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国家实现对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在我国,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关税等是主要税种。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我国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纳税人”的意识。

提示:(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不是凭经济条件取得收入;税收是合法取得的收入,并不是随心所欲、没有标准;税收是无偿取得收入;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基本形式;税收是为国家实现其职能服务的。(2)强制性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前提,也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保证;税收不具有偿还性、返还性;税收的固定性既是对国家的约束,也是对纳税人的约束。税收的三个特征集中体现了税收的权威性。(3)纳税人与征税对象的区别。纳税人是纳税主体。征税对象即纳税对象,是指对什么东西征税,征税的客体。不同的税种,主要就是征税对象的不同。(4)税收作为一种分配关系(税收的本质),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具有共同点。而税收在社会制度和不同的国家中,反映了不同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属性,即税收的性质不同。(5)熟记并理解税收的作用。(6)每个公民应该具有“纳税人”,这种意识既然包括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同时也要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第六单元 银行和储蓄者

1、银行的产生、分类及其职能

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它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三类。

(1)银行是依法成立的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对此应注意把握三点:银行是金融机构,但不能把银行与金融机构等同起来;银行经营信贷业务,起的是信用中介的作用;银行是依照法律规定建立的金融机构。

(2)要弄清不同类型银行之间的关系:中国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的区别与联系。

2、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是银行的三大基本业务,支票、汇票、信用卡是转帐结算中的主要信用工具。 银行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巨大的作用:银行通过吸收存款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银行能够掌握反映社会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依据;银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1)要掌握转帐支票、汇票和信用卡的优点和缺点

(2)要正确理解银行的三个作用:银行作为全国的信贷、结算和现金出纳,外汇管理中心、集中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大部分货币收付,通过办理信贷和结算业务,银行就象一条纽带,把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个环

节联系起来,把工业、农业与其他产业部门联系起来。银行成了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和社会经济信息的总汇,并且越来越灵敏;银行通过第二个作用,对国民经济部门和企业起监督和管理作用,另外,银行可以通过多种经济杠杆,实现国家调控目标

3、储蓄的类型极其作用

广义的储蓄和狭义的储蓄

我国储蓄机构的基本业务是办理活期储蓄、定期储蓄和定活两便储蓄。

我国对公民的存款储蓄采取鼓励和保护的政策,实行“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的原则。 公民的个人存款储蓄,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在国家的经济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正确理解公民存款储蓄的作用: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调节市场货币流通;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4、债券与商业保险

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证据,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债券与股票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债券种类比较多,可以根据发行者的不用,可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

我国商业保险一般可以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

我国商业保险的职能和主要职务。

债券与股票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1)相同点:两者都是有价证券;都是国家和企业集资的手段;都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

(2)不同点:A、性质不同。债券是债务凭证,应限期偿还;股票是入股凭证,是股东投入公司的资金的所有权证书;B、收益权不同。债券是定期收取利息,不承担经营风险;股票可以获得股息和红利,企业经营的好坏决定着股票的效益。C、偿还方式不同。债券有明确的付息期限,必须偿还本金;股票的股金不能退出,只能出卖股票。

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的比较

(1)相同点:都属于债券的一种

(2)不同点:A、发行单位不同。政府债券由国家发行;金融债券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公司债券由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B、特点不同。政府债券信用度高、流通性强;金融债券安全系数比政府债券低,但比公司债券高,利率一般高于政府债券,可以进入一定市场流通转让,流通性较强;公司债券期限长,可转让,风险大,收益率最高。

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比较

区别:A、内涵不同,社会保险是通过法律强制实施,为工薪劳动者在养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它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商业保险是建立在商业原则基础之上,把分散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用以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损失的一种措施。,它主要包括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B筹资方式不同。社会保险资金大多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商业保险完全由个人负担。C、保险的性质和作用不同。社会保险是解决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需要的最迫切的保险项目;商业保险项目广泛,是保险者个人意志的体现。D、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只保基本生活水平;而商业保险着眼于一次性经济补偿,给付标准高。

联系:它们都是一种投资行为,都是为了减少危险,防范后患、保障生活、安定社会。

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特点比较

A、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是目前我国居民的主要投资方式。

B、活期储蓄灵活方便,定期储蓄存期长,比较固定、积累性强,但收益率比股票低,与商业保险比较,存款储蓄对意外事故等风险不具有赔偿责任。

C、债券可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与储蓄相比,政府债券由国家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风险小,安全性好可以转让、抵押,利率也比储蓄要高;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比储蓄收益高,但有一定风险;与股票相比,受益权、偿还方法各不相同,风险也没有股票大;与购买保险比,债务方对债权方不具有意外事故赔偿义务。

(4)购买商业保险与其他投资方式相比,在风险发生时可以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

(5)购买股票风险最大,但收益也往往最高。

第七单元 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

1. 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及特点

(1)商品服务市场的含义及内容

商品服务市场是商品、服务交易的场所。经营商品和服务的行业统称商业和服务业。

商品服务市场是由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服务市场构成的。

(2)消费品市场的含义及特点

含义:消费品市场是为个人提供最后的、直接的消费品的市场。

特点:第一,购买者人数众多,这就使得消费品市场广阔,设施分散,布局广泛;第二,商品品种繁多,花色多样,规格齐全,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第三,商品交易次数频繁,除批发业务外,一般每次交易的数量和金额较少;第四,供求关系复杂多变,购买力流动性大;第五,购买者容易受广告宣传促销活动的影响。

(3)生产资料市场的含义及特点

含义:生产资料市场是生产资料流通的场所,是提供生产资料以满足生产需要的市场。

特点:购买者以各类企业为主,商品交易数量大、金额多,属大宗购买和固定购买,因而购买的次数少,使用周期较长;商品的专用性强,技术服务要求高。

(4)服务市场的含义及特点

含义:服务市场是指买卖“服务”这种无形商品的场所。服务业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性劳动的国民经济部门。

特点:市场上交易的是无形的服务性活动;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地点上,通常是一致的,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时进行;服务门类繁多,功能多样,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5)商品服务市场的地位和作用

商品服务市场是基础市场,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前提。商品服务市场是人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商品和服务进行交换的载体。

2、市场交易的原则

(1)什么是市场交易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服务市场上的一切交易活动,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遵守一定的秩序。这种规则和秩序的根据,就是市场交易原则。

(2)市场交易原则的作用

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市场交易原则对于规范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交易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市场交易原则的内容

①自愿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强迫做不成买卖,自愿才能达成交易。强买强卖,就会破坏正常的市场交易规则,损害对方的利益,造成买卖双方之间的矛盾,使交易不能实现。

②平等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在商品服务市场上,尽管交易双方是以购买者和销售者的不同身份出现,但都是地位平等、机会均等的市场主体。销售者与销售者之间、销售者与购买者之间、购买者与购买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竞争、平等交换的关系。

③公平是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内容。所谓公平,就是公平交易,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作为市场灵魂的公平原则,是衡量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是否规范的试金石

④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诚实信用可以提高销售者的信誉为销售者带来效益。相反,如果缺乏诚实信用,市场交易秩序就得不到维护,正常的交易活动就无法进行。

(4)坚持市场交易原则的意义

坚持“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交易原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3、家庭消费的内容

(1)、家庭消费的含义

家庭消费又称居民消费或生活消费,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通过吃饭穿衣,文化娱乐等活动,对消费资料和服务的消费。


相关文章

  •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最新个人年度总结
  •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工作岗位 =个人原创,有效防止雷同,欢迎下载= 转眼之间,一年的光阴又将匆匆逝去.回眸过去的一年,在×××(改成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岗位所在的单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工作岗位上,我始终秉承着"在岗一分钟,尽职六十秒&qu ...查看


  • 运用建构知识框架法学好高中政治
  • 摘 要: 高中生学习压力较大,同时高中阶段又是获取知识最丰富的一个阶段,自主高效的学习方法对高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高中政治科学有效的方法.作者认为建构知识框架,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提高解决问 ...查看


  •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小结类型探析
  •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小结对课堂教学极为重要且类型多样.笔者在查阅参考文献并结合自己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运用较为广泛的提纲式.反思式.实践式以及联想式四种课堂小结类型,并分别举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课堂 ...查看


  •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设计_刘爱华
  • 260 年 4月 第 19卷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A pr . , 206 第 4期 Journla of IneMr ongoail N orm al Un ivers ity ( E du cationla Scien ...查看


  • 高中政治教学工作总结
  • 高中政治教学工作总结 高一政治组苑士花 一. 学生现状 高一大多数学生都勤学好问,一般都能取得明显的进步,但不足之处仍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薄弱点很多,综合做题能力较差,在答题习惯和学习方法上仍然欠佳.答政治题时 喜欢漫 ...查看


  • [基于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 <基于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结题报告 常州市第八中学 翁明星 赵文金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科技的发展,综合国力的竞争,急需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全民创新精神和实 ...查看


  • 高中政治备课组工作总结
  • 高中政治备课组工作总结 霍红军 本学期,根据学科实际和学校工作安排要求,本备课组所有成员一如既往认真工作,搞好集体备课.个人复备课.上课.作业.检测.课外辅导等一系列教学环节,认真开展学科研究性学习.截止学期末,各项教学和研究性学习工作都已 ...查看


  • 高中教育学期教学总结
  • 学期总结 本人与2014年9月光荣的加入了xx市第x中学的大家庭,经过了一个学年的学习和生活,感触良多,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在工作业务方面,经过了初期的摸索学习,我对高中政治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高中政治的知识点,我有了系统 ...查看


  • 浅谈高中政治的答题思路与技巧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高中政治的答题思路与技巧 作者:李会 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年第06期 [摘 要]在高中的课程教学当中,政治教学相对来说是比较难的,因为对于年纪不大的高 ...查看


  • 教师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 教育教学经验总结 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空间 (响滩中学:吴柏林)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依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性别.特长,通过师生间.学生之间互动.讨论交流,来完成个人学习和团体学习的一种方式.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民主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