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俗读后感

《恶俗,或现代文明的种种愚蠢》读后感

在《恶俗,或现代文明的种种愚蠢》中,美国作家、文化评论家保罗•福塞尔开篇就给恶俗做出明确定义:就是虚假、粗陋、毫无智慧、没有才气、空洞且令人厌恶的东西,但不少美国人竟会被说服,相信它们是纯正、高雅、明智或迷人的。

福塞尔眼里的美国社会,恶俗现象比比皆是。本书中,他从日常事物、大众传媒、精神生活三个层面,分别对城市、餐馆、酒店、广告、杂志、报纸、人物、信仰、对话等共30个方面,逐一剖析恶俗现象的种种表现形态及危害。这本书延续了作者另一著作《格调》中独特的视角,凭借非凡的才智和对虚伪的敏锐嗅觉,以小短文的形式,精准地分析并揭露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种种恶俗事物,展现了现代文明社会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捕捉到了这个商业欺诈时代的特点——恶俗。或许,“恶俗”就是像空气一样充斥四周的,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域,或许更加污浊不堪。

阅读这本书之前,在我的脑海中想象了无数种我认为恶俗的事物,思考得越多就越好奇作者是以怎么样一种笔法和角度,来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恶俗,并且感受到恶俗它无处不在。而就在前几日,在公众号上看到了罗曼罗兰的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这句话直击到了我的内心深处,而现在我希望我能以这种心态去阅读《恶俗》这本书。

一、何为恶俗

糟糕与恶俗之间有什么区别呢?糟糕就像人行道上的一滩狗屎,一次留级,或一例猩红热病,总而言之,某种没有人会说好的东西。恶俗可就不一样了。恶俗是指某种虚假、粗陋、毫无智慧、没有才气、空洞而令人厌恶的东西,但是不少美国人竟会相信它们是纯正、高雅、明智或迷人的东西。劳伦斯·韦尔克是个低级的例子,而乔治·布什是个高级的例子。要想一样东西是真正恶俗的,它必须能显示出刻意虚饰、矫揉造作或欺骗性的要素。割破你手指的浴室笼头是糟糕的,可如果把它们镀上金,就是恶俗的了。不新鲜的食物是糟糕的,若要在餐馆里刻意奉上不新鲜的食物,还要赋之以“美食”之名,那就是恶俗了。在一个充满了闹哄哄地将空洞和垃圾似的物品标上高价的时代,保持高度警惕区分何为恶俗,是时下“生活乐趣”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恶俗是虚假、粗陋、毫无智慧、没有才气、空洞且令人厌恶的东西。相对应地,一样真正恶俗的事物,必然会显示出刻意虚饰、矫揉造作或欺骗性。明显糟糕的事物不仅种类丰富,它还历史悠久,但只有在你坚持糟糕的事物比其他事物更好时,才会变成恶俗。

每当举到现实例证时,作者总是透露出对美国弥漫着恶俗的一种鄙夷,一种不屑。看着看着,我不禁觉得他所定义的恶俗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隔着太平洋的遥远的美利坚合众国的故事,我没有感受到一丝的陌生感,这种恶俗是不是也在侵蚀着我们中国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些恶俗的套路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出现在我们周围,不管你乐意不乐意,它已经发生了„„

现在的中国飞速发展的同时又处在剧烈变动期,我们的文化内涵在各次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中被动摇,国人在汹涌的物质大潮和思想大潮中不知所措,而这个空隙被商人利用。比如有毒化学品处理黑木耳增重牟利、大白菜泡药水只为保鲜等等。最让人揪心的是,大多无良商家都集中在食品领域,更出现了种菜的不吃自己种的菜,养猪的不吃自己养的猪,卤菜的不吃自己家的卤菜这种“互害模式”。生搬硬套作者的理念来说,商人欺诈时代特有的现象,即恶俗。如果说这个浪潮会很快地结束吗?这其中的影响因素太多,人为因素、体制因素等等,我想答案应交由未来去回答。

二、恶俗的日常事物

《恶俗》描写的是一个恶俗的社会,而非恶俗的个案。只有当恶俗的事物环绕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恶俗的环境,这种情况才是福赛尔在《恶俗》中要批判和让世人警惕的。恶俗是不可能在知识或勇气面前趾高气扬的,但一旦形成了某种环境氛围,就会产生一种可怕的惯性力,让人们陷入泥沼般的境地。某些恶俗的酒店将问候成为一种过于谄媚的虚情假意,高档餐厅、咖啡厅等就餐场所五光十色充满异域风情,端上来的菜肴也是精致小巧或美轮美奂,但这些东西“是用眼睛来看的并非用嘴巴品尝的”,厨师拙劣的厨艺用“融合多种口味”来解释,“一切物品都散发着艺术的、社会的、或道德的意味,而人所染指的每一件物品似乎都是为了掩隐其糟糕或恶俗”,甚至菜谱的设计可以堂而皇之把顾客当作十足白痴,“雅致的”、“精美的”、“奶油般柔滑的”、“艺术感的”等假大空的词汇爬满了菜谱,甚至还会出现某种文学性—“三只煮好了的粉红色对虾在清淡的甜柠檬汁中愉快地飞旋它们的舞步”等等。这让我想起多年前春晚上的一个小品,一心追星的孙女用港台的腔调大叫给我一杯“冰水”,郭达一声大吼,其赶忙改口“给我弄杯凉白开”。当年小品的搞笑包袱,没想到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将《恶俗》中所有“美国”两字抠去而换成“中国”,我们会发现惊人的相似,就像石涛先生所说“恶俗的潮水终究无法阻挡,并且以极具中国特色的方式彻底充斥了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快速发展,但在“量”的迅速充实同时,“质”的问题始终是消费者的一块“心病”,如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食品和医药成了质量问题的重灾区,儿童奶粉市场更是在三鹿奶粉事件后拱手让与国外品牌。另一方面,电商的普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次性产品充斥着商品市场。众所周知,一次性商品价廉但并非物美,商家图的是价格优势,消费者图的则是简单应付,看似各取所需,实际

是不约而同对质量低劣达成的某种“共识”。极令人费解的是,在低劣商品充斥社会的同时,瞄准价位优势的“比劣”现象居然成为市场中的一股强大力量,“以质量至上”的理念反倒成为难以受到重视的“孤家寡人”。

就这类现象,作者保罗•福塞尔在本书中的批驳对象虽然是美国,但许多现象在现今的中国却“异曲同工”。福塞尔认为,在餐馆、酒店、电影、电视、大学、飞机等几乎各个行业,都充斥着一种恶俗的现象。福塞尔所指的恶俗与糟糕有着本质之别,他给糟糕的定义是,“某种没有人说好的东西”,而恶俗就是弄虚作假、装腔作势却恬不知耻,是以丑为美、以假为真、以浅薄为深刻、以愚昧为智慧。总而言之,就是以粉饰事物外在形态,以更具噱头的元素,去努力掩盖失去事物本真的面目。

从福塞尔的视角不难看出,网络上刮起的“晒老物件”的风潮,其实是网友们对现代生活中弥漫的“恶俗”之风的另一种方式的回击。当然,这也并不是说一定要回到过去那个物质高度稀缺、色彩极为单调的年代,而是我们的社会理应既能激励物质的丰富与美感,还应激励商品品质的提升,让公众能够从中品尝到被尊重的幸福。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城市夜景工程,使得小到各种县城大到北上广,一到晚上都是各种大楼上大黄或者五颜六色的刺眼的霓虹灯,光线发散又强,照得像地狱一般光怪陆离,大部分的设计可以说完全没有美感,全都是各种线条的堆积,又有较大的光污染,这样的吃力不讨好的景观为什么一直没有得到规制?国内有没有专门规划城市景观的机构?五六十年前昭和年间日本曾经也是大量在夜景中使用霓虹灯,不过也没有现在国内这么多,后来被东京的东京都都市的整备局进行规制,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很有设计感的灯箱作为了城市夜晚的照明存在。由社会学的某些观点来考虑,这种项目最终呈现的效果其实就侧面反映了集体审美的水平,是当局者充分考虑了他人接受度的折中体现,或者说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具象化。所以,个人的审美本身就是领先于集体审美的,恰恰在公共项目中又不得不去考虑集体的接受度而瞻前顾后求全求稳从而降低了审美品位,最终流于平庸甚至恶俗。

三、恶俗的大众传媒

由这个标题的名称,我们可以知道福塞尔是大众传媒的憎恨者队伍中的一员。“尽管不时会努力掩饰其羞耻心,还装腔作势,电视大体说来仍是贫民媒体。电视最善于推销假牙清洗剂、不能自理的人用的尿布、啤酒、通便剂、汽车和洗涤用品,一旦涉及书籍、思想、历史意义,以及文明对话中所有的复杂性、精妙性和讽刺性,电视就会死得很惨。”媒体制作是一种花哨而虚伪的形式,作者还列举出恶俗的电影演员,恶俗的广告,恶俗的报纸杂志,对整个恶俗的美国大众传媒的精辟概括:美国对这个世界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恶俗。

在“恶俗电影”章节,福塞尔尖锐地指出,以“‘荒岛’或‘丛林’题材的电影十有八九是蹩脚货”,“肌肉男也是烂片的信号之一”,大多数战争片只注重场面的火

爆与音响的震撼,“花在宣传上的钱比电影本身占据了更多的文化空间”。福塞尔笔下的美国恶俗电影,何尝不是时下中国电影的真实写照?当电影管理部门穷尽政策大力扶植国产电影时,虽然2011年国内票房突破130亿,生产各类电影高达791部,但国产电影却出现口碑急速滑坡的衰像,一些打着“大制作加明星”噱头、粗制滥造的影片竟相登场,结果也就自然难免这边刚刚拍竣,那边便不得不灰溜溜地塞进仓库。

在福塞尔所指的30种突出恶俗现象中,广告的恶俗化最令人感同身受。在福塞尔看来,广告早就脱胎于原始的信息传递,以想方设法刺激公众消费欲望为目标,异化为对商品毫无节制地渲染夸张。从经济角度看,消费可以拉动经济,但过度的消费必定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更主要的是,广告对公众造成的印象与其实际品质并不相称。

福塞尔笔下的种种恶俗现象原本指向美国社会,然而,在这个“世界变平”的时代,具有强烈传染魔力的恶俗迅速翻山越海,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现象。只要想想我们每天必须直面的网络、媒体、电影等,无一不与福塞尔笔下描绘的那些“恶俗”有着“异曲同工”之感。再来看看我们中国社会,我觉得我无时无刻不在一个平庸而又恶俗的社会中呼吸着,我一直觉得《一人我饮酒醉》这类“喊麦式”歌曲简直是恶俗至极,然而到处都是这首歌却随处都可以听到,这些所谓的神曲以雷人的编曲,纯粹刺激大众的神经。再到现在流行的表情包,人们用恶俗的表情包来代替文字传达信息,却被大众普遍接受使用,再到网红脸审美与毒鸡汤的怪圈,不仅造出一群时代的妖孽,锥子下巴和水汪大眼的“标准审美”使迷失掉自我的年轻人们沉沦。虚伪的广告标语宣传单,在娱乐圈中借出轨恋爱炒作自己的明星,更甚是是与网络媒体串通一气,以买热搜、删除评论、买水军的形式控制消费群体。把作者对恶俗的定义套用在这些上面,这又如何不是一个恶俗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现在看到的恶俗丝毫不少于作者笔下的美国。

而恶俗的大众媒介中又有曾经的恒源祥“12生肖”广告从原来的“羊羊羊”开始,又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牛牛牛”,“马马马”;太极急支糖浆让一个美女狂奔,一个豹子在后面拼命追,美女回头大叫“为什么追我”,豹子答“我要急支糖浆”;更甚者,许多明星在各类综艺节目“撕选手”、“撕嘉宾”、“撕主持”;另一方面,各大电视媒体利用粉丝效应靠真人秀中的剪辑,增加剧情,夺取收视率;另有各大主流网站首页前三条国内国际要闻之后,就开始各种猎奇的事故和刑事案件,剩余部分花花绿绿,除了娱乐明星每天无关痛痒的日常,再就是各种没出名的性感美女搔首弄姿的图片„„新浪新闻、网易新闻、头条新闻、澎湃新闻等各种网络新闻媒体,你以为他们做的是新闻,其实他们做的是流量产品。内容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会不会有点击率。

是的,大众传媒一旦完成了初级阶段的“媚俗化”,必将自主进化到全面的“恶俗化”,而精神生活的“恶俗化”与其进行着双向的发酵和催化,恶俗将升级为一种精神病毒,它将迅速传染蔓延,最终感染社会个体的语言、行为、想法、精神直至信

仰。感染后的社群将会把膨胀的虚荣心和畏缩的道德感在“恶俗”的强力胶水中死死粘合,于是更加堂而皇之的虚伪将丑化整整一个民族,他们时刻充满想要欺骗的冲动,想要遮掩不愉快的东西,或将普通的东西提升为令人崇敬或非凡的东西,通过矫揉造作的语言和行为试图抬高毫无价值的东西和空虚的自我。福赛尔让读者特别留意那些谈论自己打算要写的书的人,或留意那本他们说他们正在写作的书,十有八九,那会是一本糟糕的、乃至恶俗的图书,因为好书总是由那些爱写书甚于谈书的人们创作出来的。令人惊奇的是福赛尔认为他笔下的恶俗是美国所特有的本质恶俗,显然他都低估了中国发展的速度„„

四、恶俗的精神生活

“毒舌”似乎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毒蛇”像是里约狂欢节花车屁股后面的小丑,很卖力,也很热闹。而另一种人,他们或许也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然而却在向公知的方向有意无意地前行,作者保罗•福塞尔应该就是后者了,《纽约时报》称他是:“观点尖锐的文学学者、文化评论家,是影响力巨大的公共知识分子„„他具备写出博大精深又有趣的作品的才能,还敢于触犯一些势利的话题,比如等级、服饰、美国文化的愚蠢化等等”。这位美国现当代著名的作家、文化评论家,曾任教于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康涅狄格学院和拉特格斯大学,而且是门槛甚高的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他对现象的批判更像一种内核审慎,外延犀利的联合体。

在这一篇章的描述中,作者将恶俗的精神生活分别以人物、信仰、对话、行为、想法、语言、图书、音乐、诗歌及大学及学位服附录这几个方面分别陈述。在作者笔下所列举的恶俗人物多为知名人士或是些上层人物,他们都需要在公众面前表现出强烈的廉洁和美德,因此都会造成表象与实质之间的鸿沟,而这种鸿沟,正式恶俗的必备条件。比糟糕更遭的是,恶俗的信仰,因为他们代表了一种自负而强烈的欲望,要在不可改变的兼顾现实中实现自己的微不足道的愿望。正如中国的一种现象,即人设崩塌。近年来多有音乐人或知名演员等公众人物,喜于给公众塑造一种美好、善良、耿直、乐观等等优良品质,使得他们能够显得更加光芒万丈。而其中一马人则沉沦于恶俗行为无法自拔,知道“狗仔”这一群体对他们进行揭露,结果很是难堪。

如前所述,我们要学会区分恶俗行为和纯属无害的糟糕行为,一旦糟糕行为变得具有侵犯性、装腔作势、虚伪或道德丑陋,就会变成恶俗,但不少人都觉得那种可怕的行为没有什么道德上的不妥,甚至还蛮不错,例如;去掉酒精饮料中的酒精、自我欣赏的慈善活动、追逐名流、引人注目地当众锻炼、对“幸运轮盘”、“家庭恩怨”一类电视秀滥施掌声、排队时挤来挤去、带传呼机参加聚会等等。作者在十年前所描述的这些竟能无缝对接到中国社会当中来,从前,健身这个词语似乎离我们很遥远,是专属于上流社会的娱乐活动。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健身成为了年轻人的新宠,更加为人们所接受,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秀健身餐、自拍时

着重突出留着汗水的部位至社交软件中,这可能也是作者口中的恶俗行为的一种映射。如果说当代市场经济环境中,逐利性是人们生存的物质支柱,那么信仰则是人类生存的精神支柱,从现在到未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将仍然继续生活在道德与信仰的废墟中,整个社会的信仰崩溃和道德失范的混乱状态仍将持续,“恶俗已经领先了一大步,任何力量也休想一下子让它慢下来”,这是一个必须接受的事实。在科技和经济双重膨胀,信仰和道德却双重畏缩的今天,保罗•福塞尔写作《恶俗》的意义也许就在于让我们认清狂欢季节的月之暗面,并获得某种毒舌的勇气,毕竟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嘲笑恶俗,如果连这个也不行的话,你就只好去独自哭泣了。”

在看这本书时,已经不会觉得是在看正面隔着太平洋背面隔着大西洋的美利坚国的故事了,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善于模仿的民族,那些恶俗的套路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出现在我们周围,不管你乐意不乐意„„

五、一种想法

风和日丽时的太平洋仿佛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我们自己的样子:央视的“大裤衩”因为过于“著名”成为了某种恶俗的符号,各地类似的符号也不胜枚举,邯郸元宝山山顶的巨大体量的金元宝、北京天子庄园内的“福禄寿三星”旅馆、沈阳直接以铜钱为建筑造型的方圆大厦„„至于福赛尔所言的各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工程事故„„也许著名出版人石涛在2012年《恶俗:或现代文明的种种愚蠢》再版时的一段话很能表达我们此刻的尴尬:“十二年前出版《恶俗》一书,是为了让国人警醒恶俗对中国社会的侵袭。然而恶俗的潮水终究无法阻挡,并且以极具中国特色的方式彻底充斥了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这样一种悲哀,即使是对美国的恶俗无比敏感的福塞尔先生,也难以想象了。”

读《恶俗》,最大的一个用处是读者从书中获取到一个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作者用犀利的言辞批判了美国社会的恶俗和美国人的愚蠢。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最好的揭下这个社会虚伪做作的面具。社会的恶俗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它将永恒存在。而读《恶俗》,这是让我们照一照社会这面镜子中自己的样子,找到自己的定位,遵从自己的本心。

《恶俗,或现代文明的种种愚蠢》读后感

在《恶俗,或现代文明的种种愚蠢》中,美国作家、文化评论家保罗•福塞尔开篇就给恶俗做出明确定义:就是虚假、粗陋、毫无智慧、没有才气、空洞且令人厌恶的东西,但不少美国人竟会被说服,相信它们是纯正、高雅、明智或迷人的。

福塞尔眼里的美国社会,恶俗现象比比皆是。本书中,他从日常事物、大众传媒、精神生活三个层面,分别对城市、餐馆、酒店、广告、杂志、报纸、人物、信仰、对话等共30个方面,逐一剖析恶俗现象的种种表现形态及危害。这本书延续了作者另一著作《格调》中独特的视角,凭借非凡的才智和对虚伪的敏锐嗅觉,以小短文的形式,精准地分析并揭露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种种恶俗事物,展现了现代文明社会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捕捉到了这个商业欺诈时代的特点——恶俗。或许,“恶俗”就是像空气一样充斥四周的,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域,或许更加污浊不堪。

阅读这本书之前,在我的脑海中想象了无数种我认为恶俗的事物,思考得越多就越好奇作者是以怎么样一种笔法和角度,来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恶俗,并且感受到恶俗它无处不在。而就在前几日,在公众号上看到了罗曼罗兰的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这句话直击到了我的内心深处,而现在我希望我能以这种心态去阅读《恶俗》这本书。

一、何为恶俗

糟糕与恶俗之间有什么区别呢?糟糕就像人行道上的一滩狗屎,一次留级,或一例猩红热病,总而言之,某种没有人会说好的东西。恶俗可就不一样了。恶俗是指某种虚假、粗陋、毫无智慧、没有才气、空洞而令人厌恶的东西,但是不少美国人竟会相信它们是纯正、高雅、明智或迷人的东西。劳伦斯·韦尔克是个低级的例子,而乔治·布什是个高级的例子。要想一样东西是真正恶俗的,它必须能显示出刻意虚饰、矫揉造作或欺骗性的要素。割破你手指的浴室笼头是糟糕的,可如果把它们镀上金,就是恶俗的了。不新鲜的食物是糟糕的,若要在餐馆里刻意奉上不新鲜的食物,还要赋之以“美食”之名,那就是恶俗了。在一个充满了闹哄哄地将空洞和垃圾似的物品标上高价的时代,保持高度警惕区分何为恶俗,是时下“生活乐趣”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恶俗是虚假、粗陋、毫无智慧、没有才气、空洞且令人厌恶的东西。相对应地,一样真正恶俗的事物,必然会显示出刻意虚饰、矫揉造作或欺骗性。明显糟糕的事物不仅种类丰富,它还历史悠久,但只有在你坚持糟糕的事物比其他事物更好时,才会变成恶俗。

每当举到现实例证时,作者总是透露出对美国弥漫着恶俗的一种鄙夷,一种不屑。看着看着,我不禁觉得他所定义的恶俗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隔着太平洋的遥远的美利坚合众国的故事,我没有感受到一丝的陌生感,这种恶俗是不是也在侵蚀着我们中国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些恶俗的套路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出现在我们周围,不管你乐意不乐意,它已经发生了„„

现在的中国飞速发展的同时又处在剧烈变动期,我们的文化内涵在各次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中被动摇,国人在汹涌的物质大潮和思想大潮中不知所措,而这个空隙被商人利用。比如有毒化学品处理黑木耳增重牟利、大白菜泡药水只为保鲜等等。最让人揪心的是,大多无良商家都集中在食品领域,更出现了种菜的不吃自己种的菜,养猪的不吃自己养的猪,卤菜的不吃自己家的卤菜这种“互害模式”。生搬硬套作者的理念来说,商人欺诈时代特有的现象,即恶俗。如果说这个浪潮会很快地结束吗?这其中的影响因素太多,人为因素、体制因素等等,我想答案应交由未来去回答。

二、恶俗的日常事物

《恶俗》描写的是一个恶俗的社会,而非恶俗的个案。只有当恶俗的事物环绕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恶俗的环境,这种情况才是福赛尔在《恶俗》中要批判和让世人警惕的。恶俗是不可能在知识或勇气面前趾高气扬的,但一旦形成了某种环境氛围,就会产生一种可怕的惯性力,让人们陷入泥沼般的境地。某些恶俗的酒店将问候成为一种过于谄媚的虚情假意,高档餐厅、咖啡厅等就餐场所五光十色充满异域风情,端上来的菜肴也是精致小巧或美轮美奂,但这些东西“是用眼睛来看的并非用嘴巴品尝的”,厨师拙劣的厨艺用“融合多种口味”来解释,“一切物品都散发着艺术的、社会的、或道德的意味,而人所染指的每一件物品似乎都是为了掩隐其糟糕或恶俗”,甚至菜谱的设计可以堂而皇之把顾客当作十足白痴,“雅致的”、“精美的”、“奶油般柔滑的”、“艺术感的”等假大空的词汇爬满了菜谱,甚至还会出现某种文学性—“三只煮好了的粉红色对虾在清淡的甜柠檬汁中愉快地飞旋它们的舞步”等等。这让我想起多年前春晚上的一个小品,一心追星的孙女用港台的腔调大叫给我一杯“冰水”,郭达一声大吼,其赶忙改口“给我弄杯凉白开”。当年小品的搞笑包袱,没想到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将《恶俗》中所有“美国”两字抠去而换成“中国”,我们会发现惊人的相似,就像石涛先生所说“恶俗的潮水终究无法阻挡,并且以极具中国特色的方式彻底充斥了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快速发展,但在“量”的迅速充实同时,“质”的问题始终是消费者的一块“心病”,如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食品和医药成了质量问题的重灾区,儿童奶粉市场更是在三鹿奶粉事件后拱手让与国外品牌。另一方面,电商的普及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次性产品充斥着商品市场。众所周知,一次性商品价廉但并非物美,商家图的是价格优势,消费者图的则是简单应付,看似各取所需,实际

是不约而同对质量低劣达成的某种“共识”。极令人费解的是,在低劣商品充斥社会的同时,瞄准价位优势的“比劣”现象居然成为市场中的一股强大力量,“以质量至上”的理念反倒成为难以受到重视的“孤家寡人”。

就这类现象,作者保罗•福塞尔在本书中的批驳对象虽然是美国,但许多现象在现今的中国却“异曲同工”。福塞尔认为,在餐馆、酒店、电影、电视、大学、飞机等几乎各个行业,都充斥着一种恶俗的现象。福塞尔所指的恶俗与糟糕有着本质之别,他给糟糕的定义是,“某种没有人说好的东西”,而恶俗就是弄虚作假、装腔作势却恬不知耻,是以丑为美、以假为真、以浅薄为深刻、以愚昧为智慧。总而言之,就是以粉饰事物外在形态,以更具噱头的元素,去努力掩盖失去事物本真的面目。

从福塞尔的视角不难看出,网络上刮起的“晒老物件”的风潮,其实是网友们对现代生活中弥漫的“恶俗”之风的另一种方式的回击。当然,这也并不是说一定要回到过去那个物质高度稀缺、色彩极为单调的年代,而是我们的社会理应既能激励物质的丰富与美感,还应激励商品品质的提升,让公众能够从中品尝到被尊重的幸福。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城市夜景工程,使得小到各种县城大到北上广,一到晚上都是各种大楼上大黄或者五颜六色的刺眼的霓虹灯,光线发散又强,照得像地狱一般光怪陆离,大部分的设计可以说完全没有美感,全都是各种线条的堆积,又有较大的光污染,这样的吃力不讨好的景观为什么一直没有得到规制?国内有没有专门规划城市景观的机构?五六十年前昭和年间日本曾经也是大量在夜景中使用霓虹灯,不过也没有现在国内这么多,后来被东京的东京都都市的整备局进行规制,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很有设计感的灯箱作为了城市夜晚的照明存在。由社会学的某些观点来考虑,这种项目最终呈现的效果其实就侧面反映了集体审美的水平,是当局者充分考虑了他人接受度的折中体现,或者说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具象化。所以,个人的审美本身就是领先于集体审美的,恰恰在公共项目中又不得不去考虑集体的接受度而瞻前顾后求全求稳从而降低了审美品位,最终流于平庸甚至恶俗。

三、恶俗的大众传媒

由这个标题的名称,我们可以知道福塞尔是大众传媒的憎恨者队伍中的一员。“尽管不时会努力掩饰其羞耻心,还装腔作势,电视大体说来仍是贫民媒体。电视最善于推销假牙清洗剂、不能自理的人用的尿布、啤酒、通便剂、汽车和洗涤用品,一旦涉及书籍、思想、历史意义,以及文明对话中所有的复杂性、精妙性和讽刺性,电视就会死得很惨。”媒体制作是一种花哨而虚伪的形式,作者还列举出恶俗的电影演员,恶俗的广告,恶俗的报纸杂志,对整个恶俗的美国大众传媒的精辟概括:美国对这个世界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恶俗。

在“恶俗电影”章节,福塞尔尖锐地指出,以“‘荒岛’或‘丛林’题材的电影十有八九是蹩脚货”,“肌肉男也是烂片的信号之一”,大多数战争片只注重场面的火

爆与音响的震撼,“花在宣传上的钱比电影本身占据了更多的文化空间”。福塞尔笔下的美国恶俗电影,何尝不是时下中国电影的真实写照?当电影管理部门穷尽政策大力扶植国产电影时,虽然2011年国内票房突破130亿,生产各类电影高达791部,但国产电影却出现口碑急速滑坡的衰像,一些打着“大制作加明星”噱头、粗制滥造的影片竟相登场,结果也就自然难免这边刚刚拍竣,那边便不得不灰溜溜地塞进仓库。

在福塞尔所指的30种突出恶俗现象中,广告的恶俗化最令人感同身受。在福塞尔看来,广告早就脱胎于原始的信息传递,以想方设法刺激公众消费欲望为目标,异化为对商品毫无节制地渲染夸张。从经济角度看,消费可以拉动经济,但过度的消费必定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更主要的是,广告对公众造成的印象与其实际品质并不相称。

福塞尔笔下的种种恶俗现象原本指向美国社会,然而,在这个“世界变平”的时代,具有强烈传染魔力的恶俗迅速翻山越海,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现象。只要想想我们每天必须直面的网络、媒体、电影等,无一不与福塞尔笔下描绘的那些“恶俗”有着“异曲同工”之感。再来看看我们中国社会,我觉得我无时无刻不在一个平庸而又恶俗的社会中呼吸着,我一直觉得《一人我饮酒醉》这类“喊麦式”歌曲简直是恶俗至极,然而到处都是这首歌却随处都可以听到,这些所谓的神曲以雷人的编曲,纯粹刺激大众的神经。再到现在流行的表情包,人们用恶俗的表情包来代替文字传达信息,却被大众普遍接受使用,再到网红脸审美与毒鸡汤的怪圈,不仅造出一群时代的妖孽,锥子下巴和水汪大眼的“标准审美”使迷失掉自我的年轻人们沉沦。虚伪的广告标语宣传单,在娱乐圈中借出轨恋爱炒作自己的明星,更甚是是与网络媒体串通一气,以买热搜、删除评论、买水军的形式控制消费群体。把作者对恶俗的定义套用在这些上面,这又如何不是一个恶俗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现在看到的恶俗丝毫不少于作者笔下的美国。

而恶俗的大众媒介中又有曾经的恒源祥“12生肖”广告从原来的“羊羊羊”开始,又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牛牛牛”,“马马马”;太极急支糖浆让一个美女狂奔,一个豹子在后面拼命追,美女回头大叫“为什么追我”,豹子答“我要急支糖浆”;更甚者,许多明星在各类综艺节目“撕选手”、“撕嘉宾”、“撕主持”;另一方面,各大电视媒体利用粉丝效应靠真人秀中的剪辑,增加剧情,夺取收视率;另有各大主流网站首页前三条国内国际要闻之后,就开始各种猎奇的事故和刑事案件,剩余部分花花绿绿,除了娱乐明星每天无关痛痒的日常,再就是各种没出名的性感美女搔首弄姿的图片„„新浪新闻、网易新闻、头条新闻、澎湃新闻等各种网络新闻媒体,你以为他们做的是新闻,其实他们做的是流量产品。内容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会不会有点击率。

是的,大众传媒一旦完成了初级阶段的“媚俗化”,必将自主进化到全面的“恶俗化”,而精神生活的“恶俗化”与其进行着双向的发酵和催化,恶俗将升级为一种精神病毒,它将迅速传染蔓延,最终感染社会个体的语言、行为、想法、精神直至信

仰。感染后的社群将会把膨胀的虚荣心和畏缩的道德感在“恶俗”的强力胶水中死死粘合,于是更加堂而皇之的虚伪将丑化整整一个民族,他们时刻充满想要欺骗的冲动,想要遮掩不愉快的东西,或将普通的东西提升为令人崇敬或非凡的东西,通过矫揉造作的语言和行为试图抬高毫无价值的东西和空虚的自我。福赛尔让读者特别留意那些谈论自己打算要写的书的人,或留意那本他们说他们正在写作的书,十有八九,那会是一本糟糕的、乃至恶俗的图书,因为好书总是由那些爱写书甚于谈书的人们创作出来的。令人惊奇的是福赛尔认为他笔下的恶俗是美国所特有的本质恶俗,显然他都低估了中国发展的速度„„

四、恶俗的精神生活

“毒舌”似乎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毒蛇”像是里约狂欢节花车屁股后面的小丑,很卖力,也很热闹。而另一种人,他们或许也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然而却在向公知的方向有意无意地前行,作者保罗•福塞尔应该就是后者了,《纽约时报》称他是:“观点尖锐的文学学者、文化评论家,是影响力巨大的公共知识分子„„他具备写出博大精深又有趣的作品的才能,还敢于触犯一些势利的话题,比如等级、服饰、美国文化的愚蠢化等等”。这位美国现当代著名的作家、文化评论家,曾任教于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康涅狄格学院和拉特格斯大学,而且是门槛甚高的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他对现象的批判更像一种内核审慎,外延犀利的联合体。

在这一篇章的描述中,作者将恶俗的精神生活分别以人物、信仰、对话、行为、想法、语言、图书、音乐、诗歌及大学及学位服附录这几个方面分别陈述。在作者笔下所列举的恶俗人物多为知名人士或是些上层人物,他们都需要在公众面前表现出强烈的廉洁和美德,因此都会造成表象与实质之间的鸿沟,而这种鸿沟,正式恶俗的必备条件。比糟糕更遭的是,恶俗的信仰,因为他们代表了一种自负而强烈的欲望,要在不可改变的兼顾现实中实现自己的微不足道的愿望。正如中国的一种现象,即人设崩塌。近年来多有音乐人或知名演员等公众人物,喜于给公众塑造一种美好、善良、耿直、乐观等等优良品质,使得他们能够显得更加光芒万丈。而其中一马人则沉沦于恶俗行为无法自拔,知道“狗仔”这一群体对他们进行揭露,结果很是难堪。

如前所述,我们要学会区分恶俗行为和纯属无害的糟糕行为,一旦糟糕行为变得具有侵犯性、装腔作势、虚伪或道德丑陋,就会变成恶俗,但不少人都觉得那种可怕的行为没有什么道德上的不妥,甚至还蛮不错,例如;去掉酒精饮料中的酒精、自我欣赏的慈善活动、追逐名流、引人注目地当众锻炼、对“幸运轮盘”、“家庭恩怨”一类电视秀滥施掌声、排队时挤来挤去、带传呼机参加聚会等等。作者在十年前所描述的这些竟能无缝对接到中国社会当中来,从前,健身这个词语似乎离我们很遥远,是专属于上流社会的娱乐活动。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健身成为了年轻人的新宠,更加为人们所接受,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秀健身餐、自拍时

着重突出留着汗水的部位至社交软件中,这可能也是作者口中的恶俗行为的一种映射。如果说当代市场经济环境中,逐利性是人们生存的物质支柱,那么信仰则是人类生存的精神支柱,从现在到未来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将仍然继续生活在道德与信仰的废墟中,整个社会的信仰崩溃和道德失范的混乱状态仍将持续,“恶俗已经领先了一大步,任何力量也休想一下子让它慢下来”,这是一个必须接受的事实。在科技和经济双重膨胀,信仰和道德却双重畏缩的今天,保罗•福塞尔写作《恶俗》的意义也许就在于让我们认清狂欢季节的月之暗面,并获得某种毒舌的勇气,毕竟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嘲笑恶俗,如果连这个也不行的话,你就只好去独自哭泣了。”

在看这本书时,已经不会觉得是在看正面隔着太平洋背面隔着大西洋的美利坚国的故事了,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善于模仿的民族,那些恶俗的套路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出现在我们周围,不管你乐意不乐意„„

五、一种想法

风和日丽时的太平洋仿佛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我们自己的样子:央视的“大裤衩”因为过于“著名”成为了某种恶俗的符号,各地类似的符号也不胜枚举,邯郸元宝山山顶的巨大体量的金元宝、北京天子庄园内的“福禄寿三星”旅馆、沈阳直接以铜钱为建筑造型的方圆大厦„„至于福赛尔所言的各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工程事故„„也许著名出版人石涛在2012年《恶俗:或现代文明的种种愚蠢》再版时的一段话很能表达我们此刻的尴尬:“十二年前出版《恶俗》一书,是为了让国人警醒恶俗对中国社会的侵袭。然而恶俗的潮水终究无法阻挡,并且以极具中国特色的方式彻底充斥了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这样一种悲哀,即使是对美国的恶俗无比敏感的福塞尔先生,也难以想象了。”

读《恶俗》,最大的一个用处是读者从书中获取到一个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作者用犀利的言辞批判了美国社会的恶俗和美国人的愚蠢。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最好的揭下这个社会虚伪做作的面具。社会的恶俗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它将永恒存在。而读《恶俗》,这是让我们照一照社会这面镜子中自己的样子,找到自己的定位,遵从自己的本心。


相关文章

  •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 飞到天上去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 "爱自由,爱生活,有一种鸟是关不住,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这句话是编辑对<自由在高处>的推荐语,也是<肖申克的救赎&g ...查看


  • [雏菊]观后感
  • 幸福那么近又那么远 --<雏菊>观后感 故事的发生地阿姆斯特丹是花的王国,爱的天堂.乡村的小路,美丽的田野,大片盛开的雏菊,象征着纯洁,象征着浪漫,象征着一份完美的爱情.而恰恰,就在那个秋天,就在那片田野,那一颗颗雏菊之下,三个 ...查看


  • 广告学毕业论文恶俗广告本科
  • 泉 州 师 范 学 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浅谈恶俗广告存在的原因 >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朱振宇 学 号 070111029 指导教师 职 称 完成日期 教务处 制 浅谈恶俗广告存在的原因 文传学院 广告学专业 07 ...查看


  • 声梦奇缘观后感
  • 声梦奇缘观后感 <声梦奇缘>>观后感(一) <声梦奇缘>是一部好莱坞大片,以前听人说过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可惜直到昨晚才在华臣一睹其'芳容'. 这部电影名起得很不错,声梦奇缘四字已道尽电影的情节和意境.声 -- ...查看


  • 烟花爆竹是当今世界最卑鄙无耻的恶俗公害
  • 民俗有两种:良俗和恶俗.所谓良俗是指民众喜闻乐见有益于社会文化进步而无害他人的民俗.而恶俗则是指部分民众喜闻乐见而有害于社会祸及他人且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民俗.春节首日短短的23个小时竟然出现了近6000起火灾,今年沈阳大火首当其冲.整个春节 ...查看


  • 恒源祥现象:恶俗广告背后的品牌堕落
  • 有专家表示.十几年来.大部分中国顾客已经对恒源祥品牌有一定的记忆,现在如果在品牌营销上还是走十几年前的路子――仅为让顾客记住,那就是不进步反退步了. 起家情结至今难忘 节后的网民尤其是上班族,相互传播最多的内容除了陈冠希和各大女星的艳照,就 ...查看


  • [狼少年]观后感 1
  • 狼少年观后感第1篇 今天的这部<狼少年>依然讲述着人与狼孩之间的感情童话,似乎这些现实中不存在的异类情感却更能够激发起我们心底的感触.影片过程中虽然存在着诸多疑点.漏洞和缺陷,但是却让我们不反感,细细的去品味着剧情进展.动物的思 ...查看


  • 谁用了史玉柱的"脑白金"式营销?
  • 脑白金以极短的时间迅速启动了市场.创造了十几亿元的销售奇迹,是营销领域的一个成功典范.以"广告密集轰炸"等方式为核心的本土化产品定位等一系列营销策略也被称为"脑白金式营销". 据九个头条网报道,从20 ...查看


  • 大学选修课广告鉴赏论文
  • 广告赏析 一 濮存昕奥运公益广告--文明 (一)广告描述 整个广告围绕着濮存昕说的话来进行视频的播放,濮存昕:有人这样问过我,播出的一条公益广告,能不能改变我们生活中的那些陋习呢?我说不,公益广告对于社会中的那些不文明的现象,也许不可能药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