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心理学 期末

决策心理学感想

——论三国风云人物的决策艺术

张露 教科3班 2009090167

结束了一学期的决策心理学的学习,学到了很多,对决策有了基本系统的了解。以前,一直以为决策心理是用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学完决策心理学,知道,其实生活中的决策更多,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每个人每天都在作着无数的决策,其中不乏蕴含技巧、策略的。说到能把决策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的,就不能不提到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常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三国中的尔虞我诈,叱咤风云,就是决策艺术的体现。三国的英雄们,文臣武将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历史故事,留下了千古佳话。而在《三国演义》中,最具启发意义的、最引人入胜的,还是三国中的那些风云人物的决策艺术了。 数不胜数的三国英雄们在军事、政治、外交、经济领域的斗争过程中展现出的超人智慧,取得的卓越成绩都体现出了他们出神入化的和艺术化的决策水平与能力。他们的决策故事给了我们许多有价值的启示,在现今生活中如何决策,参考他们的决策经验,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之,三国领袖人物的决策故事给后人许多有价值的启示,足资借鉴,在现实中如何决策,参考古人的决策经验,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是我对三国中一些英雄人物的决策所作的一些肤浅的分析及感想。

(一)曹操:风险决策,当机立断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应该知道,曹阿瞒能成为魏蜀吴三国中的至强者,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他所做的几个重大决策。

第一, 也就是著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个决策必定是具有极大风险的。所以,曹孟德立刻聚集众谋士商量,是否要“奉迎天子都许”,即去救洛阳的汉献帝。荀彧等谋士便开始给曹操分析提议:现在有两种方案,一是不救天子,可能的结果是别人去救,如果被兵强马壮的袁绍所救,那么当前局势就会更有利于他,而不利于曹操。另一种方案是救,这样在政治上就掌握了主动权,不仅使自己的地位高出于一切文

臣武将,而且此后发号施令或是讨伐其他诸侯列强,都以汉献帝名义,名正言顺,能给自己的行动带来极大的方便。经过详尽周全的决策,曹操选择了第二种方案,结果是曹操独自喜得天时之利。

然而相反的是袁绍没有政治远见,不善谋断,当袁绍的谋臣也劝谏袁绍“迎大驾安宫邺都”,这样就可以“挟天子而令诸侯”时, 袁绍却刚愎自用,认为把皇帝接来邺城,反而会受其制约,于是袁绍做出了错误的决策,这预示着等待他的只能是失败。

一样的情况,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反映了两者政治远见,领导水平的差异,也为日后的胜败埋下了伏笔。从这件事看出,决策是通过思维活动进行的,因而决策主体思维的品质必然对决策的科学性产生重要影响。主体对问题的感知方式、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意愿、个人的价值观、情感和性格特征都会影响决策过程。因此,对于优柔寡断,没有远见的袁绍,虽然兵多将广,也最终败于当机立断、目光远大、知人善任的曹操。

曹操做的第二个重要决策发生在官渡之战中。当时,两军对峙官渡,正是人困粮缺的时候,曹操感到难以支撑下去,准备撤军,在荀彧的劝阻下,才又苦苦坚持,等待转机的出现。结果转机真的出现了,这就是袁绍的谋士许攸在自己的正确意见多次得不到采纳时,投奔了曹操。许攸给曹操带来了关于袁绍一方兵马粮草详细的情况,正是听到许攸的真实情报和真诚的劝告,曹操才转弱为强,反败为胜,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官渡之战。

不难发现,曹操真是个爱做风险决策的人。但是他的每一次风险决策又不是随意冒险,毫无依据的,他是在综合各方意见,分析当下形势之后,才做出的决策。所以虽奸诈、自私、多疑的曹操,才能扫荡群雄,统一北方,进而为统一全国打下基础,在众多决策中当机立断,确保正确无误。

(二)孔明决策:深谋远虑,稳步推进

诸葛亮是三国里典型的善于决策、精于决策的人物,但是他那经天纬地之才并非没有理由。诸葛亮的每次正确决策,都是建立在充分、准确、及时地掌握客观情况的基础上。在许多次作战之前,他或者派出

探子,或者利用降将俘兵,或者实地调查敌方兵力部署,探听敌方将领的心理,观察地势地形,然后才制定有利的作战方案,从而击败敌人。

最著名的就是他的隆中决策了。诸葛亮之所以对天下大事分析得那么精辟而中肯,其中凝结了他巨大而长期的劳动心血。胸怀大志而暂隐山林的诸葛亮,注意以各种方式,从各个方面搜集信息,了解社会、政治、军事的种种动向。他平时刻苦读书,涉猎较广,领悟较深。他注意交际,可以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的朋友都是都是博学多识、思想敏锐的非常人物。诸葛亮与这些人书信来往,聚首畅谈。诸葛亮还十分喜好云游,借以勘察山川地理、关梁扼塞,了解风俗民情、气候物产等。 因而,诸葛亮未出茅庐是假,已知天下却是真。这不是什么先知先觉,正是反映了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认识论真理。所有的这一且,都是孔明在决策前的准备,他必须收集大量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才能做出决定他人生的重大决策。

当刘备径直至卧龙岗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时,诸葛亮虽然表面推辞,其实是要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此后一段时间,他连日云游不归以至刘备、关羽、张飞两顾茅庐未果。他要要反复思酌,进一步补充最新的信息资源。当他高卧茅庐等待刘备的第三次到来时,他那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已经是勾划完整成竹在胸了。

任何决策的对象都是—个复杂的系统。系统是内部诸要素和内外环境间相互作用而发生变化的有机整体。 因此,决策不是对信息资料的简单汇总,而是要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对客观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这种分析应该遵循以下一些原则。一是要全面系统,相互比较;二是注意变化,动态分析;三是注意特殊性,具体地分析具体事物 ;四是上下反复,慎之又慎 。诸葛亮正是谨慎科学地遵循这每一条原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三)孙权决策:群体决策,稳扎稳打

曹操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样的话,可见孙权的确是个博学多才、足智多谋的人。虽然他比起刘备、曹操显得过于优柔寡断,总是定不下是打是降决心。但恰好可以说明他在没做一个决策时,都会深入分析每一种方案,谨小慎微,并且集思广益,全面听取众人的意见。即使有了自己的初步考虑,也还要摆一摆、想一想、听一听正面和反面的各种意见、特别是反面的意见。这样,经过反复思考研究,步步深入,把情况确实弄清。

比如说孙权在赤壁大战之前的决策。面对号称“雄兵百万,上将千员”的曹军,刚刚打了败仗的刘备,孙权不知该不该与刘备联盟,攻打曹魏。于是,他继续进行群体决策。鲁肃主张在曹操大军南下之时,以吊丧为名,往江夏游说刘备“同心一意,共破曹操”;而张昭等人主张降曹。其实,孙权内心是肯定不想投降的,但之所以迟迟下了了定论,是因为对于连胜数战士气正旺的曹军,东吴还不知虚实。因此,他希望通过不同意见的激烈争论,深入弄清各种情况,充分听取各种意见及其理由。于是,在公开场合下,不论是对鲁肃的主战言论,还是对张昭等人的主降言论,他只是“沉吟不语”从来不置可否。后经诸葛亮、周瑜从各个方面揭穿曹军势大的谎言,分析曹军的许多致命弱点,他才最终明确表示“亲与曹贼决战,更无他疑”。当强敌压境,事关东吴存亡之际,在做出决策之前,孙权反复探究,慎之又慎,应用“对演法”让各种意见充分发表。这样做,充分避免了组极化效应的发生,也是孙权的团体决策可取的地方。

当然,三国里除了这些智慧精彩的决策故事,善于决策的传奇人物,还是有很多错误的决策,导致了失败的不利结果。但是这些失败经验,同样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能给现在的我们一些深刻的启发。告诫我们什么决策是正确的,什么决策又是错误的。

比如说首因效应,是指决策者与决策对象第一次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的带有情感因素的一种认知倾向。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我们也知道第一印象往往是主观臆断的,但是难免不会犯这样的错。有很多人,表面看起来和内心是不一致的,我们不能以貌取人或者以情取人。必须深入了解他的内在品质,然后才能对他做出总体评价,这样的评价才是合理的。三国中的庞统因为相貌丑陋而不被刘备孙权看重,他们正是收了首因效应的影响,才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假如当时孙权听从了大都督鲁肃的建议,重用庞统,

或许三国最后的赢家还说不清是谁呢。这给我的启示是,不要让第一印象蒙蔽了双眼,与人交往要多了解对方后再作出评价,而不能以外表为全部依据来对别人妄下结论。

再者,即使是足智多谋的司马懿,也犯了晕轮效应的错误。在司马懿看来,诸葛亮是个遇事非常小心谨慎的人,他曾说:“孔明一生唯谨慎。”每次决策他都小心翼翼,广泛性征求意见,做到集思广益。因此,在司马懿率领十五万曹军向西城杀来时,却看见诸葛亮大开城门,坐于城楼之上,焚香抚琴。司马懿因为受晕轮效应的影响,认为诸葛亮生平谨慎,从不冒险,如此模样,必有伏兵,于是下令退兵。就这样,他中了孔明的空城计,失去了一次擒获诸葛亮的大好机会。了解了这个效应后,我觉得自己应该学会克服人事决策中的主观偏见,不要被晕轮效应给束缚,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人事决策。

除了上述,还有周瑜在吕蒙身上用到的罗森塔尔效应,陈宫辅佐吕布所表现出来的跨门槛效应等等,无论对错,无论大小,这些决策都让我们有所顿悟。

学完决策,我懂得要做出成功的决策,首先要注重调查研究,切实了解情况,收集准确有用的信息;接着要对所有的信息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最后要在几种意见中决择,几种方案中挑选最适合的一种。让我在做决策时更加懂得审时度势,抓住要害,全面分析。

决策心理学感想

——论三国风云人物的决策艺术

张露 教科3班 2009090167

结束了一学期的决策心理学的学习,学到了很多,对决策有了基本系统的了解。以前,一直以为决策心理是用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学完决策心理学,知道,其实生活中的决策更多,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每个人每天都在作着无数的决策,其中不乏蕴含技巧、策略的。说到能把决策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的,就不能不提到四大名著《三国演义》。常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三国中的尔虞我诈,叱咤风云,就是决策艺术的体现。三国的英雄们,文臣武将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历史故事,留下了千古佳话。而在《三国演义》中,最具启发意义的、最引人入胜的,还是三国中的那些风云人物的决策艺术了。 数不胜数的三国英雄们在军事、政治、外交、经济领域的斗争过程中展现出的超人智慧,取得的卓越成绩都体现出了他们出神入化的和艺术化的决策水平与能力。他们的决策故事给了我们许多有价值的启示,在现今生活中如何决策,参考他们的决策经验,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之,三国领袖人物的决策故事给后人许多有价值的启示,足资借鉴,在现实中如何决策,参考古人的决策经验,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是我对三国中一些英雄人物的决策所作的一些肤浅的分析及感想。

(一)曹操:风险决策,当机立断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应该知道,曹阿瞒能成为魏蜀吴三国中的至强者,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他所做的几个重大决策。

第一, 也就是著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个决策必定是具有极大风险的。所以,曹孟德立刻聚集众谋士商量,是否要“奉迎天子都许”,即去救洛阳的汉献帝。荀彧等谋士便开始给曹操分析提议:现在有两种方案,一是不救天子,可能的结果是别人去救,如果被兵强马壮的袁绍所救,那么当前局势就会更有利于他,而不利于曹操。另一种方案是救,这样在政治上就掌握了主动权,不仅使自己的地位高出于一切文

臣武将,而且此后发号施令或是讨伐其他诸侯列强,都以汉献帝名义,名正言顺,能给自己的行动带来极大的方便。经过详尽周全的决策,曹操选择了第二种方案,结果是曹操独自喜得天时之利。

然而相反的是袁绍没有政治远见,不善谋断,当袁绍的谋臣也劝谏袁绍“迎大驾安宫邺都”,这样就可以“挟天子而令诸侯”时, 袁绍却刚愎自用,认为把皇帝接来邺城,反而会受其制约,于是袁绍做出了错误的决策,这预示着等待他的只能是失败。

一样的情况,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反映了两者政治远见,领导水平的差异,也为日后的胜败埋下了伏笔。从这件事看出,决策是通过思维活动进行的,因而决策主体思维的品质必然对决策的科学性产生重要影响。主体对问题的感知方式、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意愿、个人的价值观、情感和性格特征都会影响决策过程。因此,对于优柔寡断,没有远见的袁绍,虽然兵多将广,也最终败于当机立断、目光远大、知人善任的曹操。

曹操做的第二个重要决策发生在官渡之战中。当时,两军对峙官渡,正是人困粮缺的时候,曹操感到难以支撑下去,准备撤军,在荀彧的劝阻下,才又苦苦坚持,等待转机的出现。结果转机真的出现了,这就是袁绍的谋士许攸在自己的正确意见多次得不到采纳时,投奔了曹操。许攸给曹操带来了关于袁绍一方兵马粮草详细的情况,正是听到许攸的真实情报和真诚的劝告,曹操才转弱为强,反败为胜,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官渡之战。

不难发现,曹操真是个爱做风险决策的人。但是他的每一次风险决策又不是随意冒险,毫无依据的,他是在综合各方意见,分析当下形势之后,才做出的决策。所以虽奸诈、自私、多疑的曹操,才能扫荡群雄,统一北方,进而为统一全国打下基础,在众多决策中当机立断,确保正确无误。

(二)孔明决策:深谋远虑,稳步推进

诸葛亮是三国里典型的善于决策、精于决策的人物,但是他那经天纬地之才并非没有理由。诸葛亮的每次正确决策,都是建立在充分、准确、及时地掌握客观情况的基础上。在许多次作战之前,他或者派出

探子,或者利用降将俘兵,或者实地调查敌方兵力部署,探听敌方将领的心理,观察地势地形,然后才制定有利的作战方案,从而击败敌人。

最著名的就是他的隆中决策了。诸葛亮之所以对天下大事分析得那么精辟而中肯,其中凝结了他巨大而长期的劳动心血。胸怀大志而暂隐山林的诸葛亮,注意以各种方式,从各个方面搜集信息,了解社会、政治、军事的种种动向。他平时刻苦读书,涉猎较广,领悟较深。他注意交际,可以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的朋友都是都是博学多识、思想敏锐的非常人物。诸葛亮与这些人书信来往,聚首畅谈。诸葛亮还十分喜好云游,借以勘察山川地理、关梁扼塞,了解风俗民情、气候物产等。 因而,诸葛亮未出茅庐是假,已知天下却是真。这不是什么先知先觉,正是反映了认识来源于实践的认识论真理。所有的这一且,都是孔明在决策前的准备,他必须收集大量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才能做出决定他人生的重大决策。

当刘备径直至卧龙岗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时,诸葛亮虽然表面推辞,其实是要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此后一段时间,他连日云游不归以至刘备、关羽、张飞两顾茅庐未果。他要要反复思酌,进一步补充最新的信息资源。当他高卧茅庐等待刘备的第三次到来时,他那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已经是勾划完整成竹在胸了。

任何决策的对象都是—个复杂的系统。系统是内部诸要素和内外环境间相互作用而发生变化的有机整体。 因此,决策不是对信息资料的简单汇总,而是要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对客观情况进行分析综合。这种分析应该遵循以下一些原则。一是要全面系统,相互比较;二是注意变化,动态分析;三是注意特殊性,具体地分析具体事物 ;四是上下反复,慎之又慎 。诸葛亮正是谨慎科学地遵循这每一条原则,才能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三)孙权决策:群体决策,稳扎稳打

曹操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样的话,可见孙权的确是个博学多才、足智多谋的人。虽然他比起刘备、曹操显得过于优柔寡断,总是定不下是打是降决心。但恰好可以说明他在没做一个决策时,都会深入分析每一种方案,谨小慎微,并且集思广益,全面听取众人的意见。即使有了自己的初步考虑,也还要摆一摆、想一想、听一听正面和反面的各种意见、特别是反面的意见。这样,经过反复思考研究,步步深入,把情况确实弄清。

比如说孙权在赤壁大战之前的决策。面对号称“雄兵百万,上将千员”的曹军,刚刚打了败仗的刘备,孙权不知该不该与刘备联盟,攻打曹魏。于是,他继续进行群体决策。鲁肃主张在曹操大军南下之时,以吊丧为名,往江夏游说刘备“同心一意,共破曹操”;而张昭等人主张降曹。其实,孙权内心是肯定不想投降的,但之所以迟迟下了了定论,是因为对于连胜数战士气正旺的曹军,东吴还不知虚实。因此,他希望通过不同意见的激烈争论,深入弄清各种情况,充分听取各种意见及其理由。于是,在公开场合下,不论是对鲁肃的主战言论,还是对张昭等人的主降言论,他只是“沉吟不语”从来不置可否。后经诸葛亮、周瑜从各个方面揭穿曹军势大的谎言,分析曹军的许多致命弱点,他才最终明确表示“亲与曹贼决战,更无他疑”。当强敌压境,事关东吴存亡之际,在做出决策之前,孙权反复探究,慎之又慎,应用“对演法”让各种意见充分发表。这样做,充分避免了组极化效应的发生,也是孙权的团体决策可取的地方。

当然,三国里除了这些智慧精彩的决策故事,善于决策的传奇人物,还是有很多错误的决策,导致了失败的不利结果。但是这些失败经验,同样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能给现在的我们一些深刻的启发。告诫我们什么决策是正确的,什么决策又是错误的。

比如说首因效应,是指决策者与决策对象第一次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的带有情感因素的一种认知倾向。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我们也知道第一印象往往是主观臆断的,但是难免不会犯这样的错。有很多人,表面看起来和内心是不一致的,我们不能以貌取人或者以情取人。必须深入了解他的内在品质,然后才能对他做出总体评价,这样的评价才是合理的。三国中的庞统因为相貌丑陋而不被刘备孙权看重,他们正是收了首因效应的影响,才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假如当时孙权听从了大都督鲁肃的建议,重用庞统,

或许三国最后的赢家还说不清是谁呢。这给我的启示是,不要让第一印象蒙蔽了双眼,与人交往要多了解对方后再作出评价,而不能以外表为全部依据来对别人妄下结论。

再者,即使是足智多谋的司马懿,也犯了晕轮效应的错误。在司马懿看来,诸葛亮是个遇事非常小心谨慎的人,他曾说:“孔明一生唯谨慎。”每次决策他都小心翼翼,广泛性征求意见,做到集思广益。因此,在司马懿率领十五万曹军向西城杀来时,却看见诸葛亮大开城门,坐于城楼之上,焚香抚琴。司马懿因为受晕轮效应的影响,认为诸葛亮生平谨慎,从不冒险,如此模样,必有伏兵,于是下令退兵。就这样,他中了孔明的空城计,失去了一次擒获诸葛亮的大好机会。了解了这个效应后,我觉得自己应该学会克服人事决策中的主观偏见,不要被晕轮效应给束缚,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人事决策。

除了上述,还有周瑜在吕蒙身上用到的罗森塔尔效应,陈宫辅佐吕布所表现出来的跨门槛效应等等,无论对错,无论大小,这些决策都让我们有所顿悟。

学完决策,我懂得要做出成功的决策,首先要注重调查研究,切实了解情况,收集准确有用的信息;接着要对所有的信息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最后要在几种意见中决择,几种方案中挑选最适合的一种。让我在做决策时更加懂得审时度势,抓住要害,全面分析。


相关文章

  • 塔专科管理学基础
  • 专科管理学基础重点小抄资料(问答题全集) 一 1. 管理及其性质. 答: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管理具有以下性质: (1)管理的二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是马克思主义 ...查看


  • [管理学](邢以群)期末试题(附答案)
  • 管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管理学产生的原因,管理理论认为,可以用管理的__来衡量管理工作 的好坏. ( C ) A.效率 B.效益 C.有效性 D.实用性 2.( D )是管理者区别于其他管理人员的显著特征. A.履行管理 ...查看


  • 管理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B
  • 管理学基础 试题B 一.单项选择(请从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的字 母填入括号.每小题2分,共30分)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是( )重要性. A. 组织 B. 预测 C. 预防 D. 计划 2. ...查看


  • [消费心理学]期末考试
  • 一.名词解释 消费者:对各种消费品的需求者.购买者和使用者,处于需求.购买.使用三个过程中某一过程或全过程的人都可称为消费者. 消费心理:消费者在寻找.选择.购买.使用.评估和处置与自身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时所发生的心理活动. 知觉:是人脑对直 ...查看


  • 管理学实务期末作业
  • 期末考察作业 班级:******** 姓名: *** 学号: 1. 有些人只需监视装配线上的机器人或占据整个房间的计算机,如果他们没有下级的话能算作是管理者吗? 答:不能.管理的核心是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换句话说,只有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才能算管 ...查看


  • 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 一.管理的定义 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实现某项活动的最佳目标而进行的包含计划.组织和控制等职能的综合性活动. (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2)管理的本质是活动或过程(分配.协调活动或过程): (3)管理的对象是一切可调用的资源(原材料.人员.资本 ...查看


  • 管理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 期末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1-10题每小题1分,11-20每小题2 分,共30分.) 二.判断题(正确的请写"T",错误的请写"F".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查看


  • 财务管理学第五版 学习指导书 解答
  • 二.判断题 1.✗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三.单项 ...查看


  • 消费者行为学期末复习题(2)
  • <消费者行为学>辅导 一.判断题 1. 消费者有两个以上希望避免的目标但又必须选择其一时面临的冲突是双避冲突.T 2.保健因素如果得不到保证就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如果得到保障便会起到激励作用.F 3.根据需要的对象划分,消费者的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