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路基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摘要】:路基是整个公路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路面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路面的使用品质。路基的病害类型很多,影响其质量的因素也很多,本文主要介绍了公路路基常见的几种病害类型并分析了病害产生的原因以及几种防治措施。
【关键词】:公路路基、病害类型 、影响因素、防治措施
【引言】:路基是道路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路面的使用性能,而在现实中,由于需要反复承受各种荷载和自然因素的作用,导致路基的形状、边坡坡度发生改变,严重影响了路面的质量和稳定性。产生的路基病害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有边坡崩塌、滑塌,路基变形,沉陷等,路基病害的产生不仅与地质、设计、施工等路基形成前的各个环节有关、而且也与路基形成后的养护和管理有关,彻底的控制路基病害的产生是不现实的,因此,只能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并做好防范,从各个环节注意,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提前治理和预防路基病害的产生。
1路基的病害类型及成因
由于路基在承受土体自重、行车荷载和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同时由于路基排水等诸多方面的共同影响下,导致路基各个部位产生变形,变形又引起路基标高和边坡坡度、形状的改变,严重时造成土体位移,危及路基的整体性和稳定性,造成路基的各种破坏。主要的几种病害类型有以下几种:
1)路基变形
深填、高填、半填半挖或立交桥互通匝道填方,往往会在通车一段时间后下沉。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施工因素,如压实控制不好、分层过厚、施工措施不当以及含水量等等;另一方面在于材料因素,如最大干容重及最佳含水量有误、材料压缩系数过大、采用高塑性指数的粘性土等。出现此问题,会使路面变形、开裂或下陷;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重车辆以及超载车辆的增多造成现有公路等级过低无法满足重载车辆的要求而引起的路基变形。
2)边坡滑塌
边坡滑塌是最常见的路基病害,根据边坡土质、破坏原因和规模不同可分为塌方和滑坡。塌方是由于土质边坡向下移动造成的。主要是由水损坏和施工不当引起的。滑坡使一部分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某一滑动面滑动。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良地质条件造成的破环。岩(土) 体的力学性质决定了边坡稳定性的丧失方式,如坚硬岩石边坡失稳以崩塌和结构面控制型失稳为主,而软弱岩石则以应力控制型失稳为主。岩(土) 体的工程地质性能越好,边坡稳定性越高。
边坡太陡、选用不正确的倾斜层次填筑、土太湿、坡脚被水冲刷淘空。
3)边坡滑动
在较陡的山坡填筑路基,由于路基底部被水浸湿,形成滑动面,坡脚又未进行支撑, 在路基自重和行车荷载作用下,整个路基沿倾斜的原地面向下滑动,路基整体失去稳定。这是由于设计不合理,经验不足,在目前公路的标准规范的具体运用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公路就是标准越高越好,在设计和建设中都刻意追求所谓高、大、全的标准;二是在执行标准时教条化,不是因地制宜运用指标,而是千方百计让地形、地质等自然环境适合标准。由于上述两个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在建设过程中高填深挖路基增多,高路堤和高边坡增多,随之也就造成路基沿坡滑动的病害增多。
4)路基沉陷
路基沉陷是指路基表面在垂直方向产生较大的沉落,路基的沉降可以有两种情况,一是路基本身的压缩沉降;二是由于路基下不天然地面承载能力不足,在路基自重的作用下引起沉陷或是两侧挤出而造成的下沉。软土地基上修建的路基沉陷比较多,这是由于软土具有含水量大、抗剪强度低、承载能力低的特性。在软土上修建路基或桥涵构造物基础易出现压缩沉降、滑陷、坍塌等现象,应采取预压方式至使沉降稳定,再调整纵断,以满足使用要求。造成路基沉陷有施工不当的原因,随着各种工程活动的次数频繁和规模扩大,对公路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特别是各种不当的工程活动引起的边坡、路基失稳沉陷事故经常发生。对边坡、路基稳定性产生明显影响的活动包括削坡、坡顶加载、地下开挖等,另外. 养护不善也会造成这种现象,路面病害处理不得力或交通安全设施维护不及时,病害在车轮载荷的反复作用下,向四周扩散、破碎、掉渣,形成大面积坑槽沉陷。损坏的交通安全设施会给过往车辆的行驶安全带来隐患,尤其是夜间造成的车辆损坏及交通事故。
5)路基不均匀沉降
影响路基沉降的因素很多,如荷载大小、土层特性及其分布、土的应力、或地下水的作用等。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路基不均匀沉降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而言,路基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有:填方路基土体压实度不足;地基土体中存在饱和软土层;路基刚度差异,在车的动荷载作用下,在基床结构内可能造成较大的附加应力,导致路基的局部开裂或沉陷;路基的侧向变形也是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
2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 :
要想解决路基病害问题,必须从做好路基填筑施工开始,并做好相应的边坡防护和排水
工作,结合上述常见病害,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2.1严格按照路基施工要求进行路基施工
1)选择合适的填料并做好压实工作
在路基填筑过程中要选择稳定性好、硬度高、固化好的路基填料,如砂性土、碎石料等等,在施工过程中主要对路基填土进行稳定性的处理,并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严格遵守《公路路基施工规范》的要求施工。选择好填料以后,在压实过程中,要采取分层压实的方法,确保路基的每一层填料的压实度,使路基能够有足够的强度、密实度、稳定性来承受车辆的载荷作用和自然灾害的破坏作用。
2)控制好路基的含水量
在路基填筑的过程中,要控制好路基的含水量,否则就会在层与层之间形成软夹层,影响路基强度和稳定性,还会给路基的压实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在这一方面对于含水量较多的天然稠度较小的黏质土作为路基填料的时候,可以通过掺生石灰来改变路基填料性质,通过石灰的吸水作用达到固化路基的作用。也可以掺入膨润土、高吸水性树脂等材料进行处理。
2.2做好边坡防护工作
边坡防护一般有两种方式,也就是坡面防护和护坡防护,具体如下:
1)坡面防护
坡面防护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止地表水冲刷、岩石风化剥落,常见的坡面防护措施主要就是植被固面,也就是用方形、棱形、M 形等混凝土或石砌框格内种植相应植被的方法,达到固化坡面、防止滑动的目的。
2)护坡防护
护坡防护是目前最常用的路基边坡防护形式。在稳定边坡上铺砌(浆砌或干砌) 片石、块石或混凝土预制块等材料,防止地表径流或坡面水流对边坡冲刷。铺砌方式一般采用浆砌。冲刷轻微时,软土地基上的土质路堤防护可采用干砌片石护坡,以适应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路基变形。
2.3做好路基排水
水是影响路基稳定性和强度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路基病害当中很多都是因水的侵蚀作用引起的。所以做好排水工作非常重要。主要的排水方式有一下几种:
1)地面排水
通常采用的地面排水设施是边沟、截水沟、跌水、急流槽以及地表的排水管。对于高速
公路和一级公路上的排水过水网地段的路基,过去逢沟设涵的做法在一些地方有了改进,对路线两侧的灌溉沟渠重新系统布置,免去了穿越路线的排灌涵洞,从而提高了路基的工程质量。
2)路面排水
路面排水工作是整个排水工作的重点,其基本原则是将路面的水迅速的排出路面,避免水分过多的渗入路基,同时应注意排水不能冲刷路基边坡。路面排水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集中排水。也就是在路基外侧设水泥混凝土拦水带,拦水带与路肩、路面构成一个倾斜三角形的集水排水渠,通过排水口与排水井、排水管道连接排水的方式,一般每隔20-50m 设置一个排水口。在超高路段一般是在中央带开口排水或雨水井排出。第二,分散排水。在一些地势比较平坦的地区不适合集中排水的方法,这种情况下就要采用分散排水的方法,一般是在路肩外侧设置路肩排水沟,提高路面排水效果。
3)地下排水
路基的地下排水也非常重要,现在地下排水的主要方法有暗沟、盲沟、渗井等集中方法,多为渗透排水。在南方地区降水量比较大,主要采用渗水管与暗沟、盲沟、渗井等方法混合使用,以达到提高排水效果的目的,主要材料可以选择砾石料、软式透水管等。
【结束语】:路基是保证路面质量和稳定的关键,它与路面构成一个整体结构,是公路的基本结构物,承受行车作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路基病害的产生不仅与地质、设计、施工等路基形成前的各个环节有关、而且也与路基形成后的养护和管理有关,但是施工阶段的严格把关更不能忽视。总之,建设单位要想做好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工作,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有效防止公路路基病害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G H10—2009[S]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
版社 ,2009
2、 戴新忠. 公路路基与路面养护[ 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3、 王红霞. 公路养护与管理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9
浅谈路基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摘要】:路基是整个公路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路面的基础。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路面的使用品质。路基的病害类型很多,影响其质量的因素也很多,本文主要介绍了公路路基常见的几种病害类型并分析了病害产生的原因以及几种防治措施。
【关键词】:公路路基、病害类型 、影响因素、防治措施
【引言】:路基是道路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路面的使用性能,而在现实中,由于需要反复承受各种荷载和自然因素的作用,导致路基的形状、边坡坡度发生改变,严重影响了路面的质量和稳定性。产生的路基病害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有边坡崩塌、滑塌,路基变形,沉陷等,路基病害的产生不仅与地质、设计、施工等路基形成前的各个环节有关、而且也与路基形成后的养护和管理有关,彻底的控制路基病害的产生是不现实的,因此,只能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并做好防范,从各个环节注意,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提前治理和预防路基病害的产生。
1路基的病害类型及成因
由于路基在承受土体自重、行车荷载和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同时由于路基排水等诸多方面的共同影响下,导致路基各个部位产生变形,变形又引起路基标高和边坡坡度、形状的改变,严重时造成土体位移,危及路基的整体性和稳定性,造成路基的各种破坏。主要的几种病害类型有以下几种:
1)路基变形
深填、高填、半填半挖或立交桥互通匝道填方,往往会在通车一段时间后下沉。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施工因素,如压实控制不好、分层过厚、施工措施不当以及含水量等等;另一方面在于材料因素,如最大干容重及最佳含水量有误、材料压缩系数过大、采用高塑性指数的粘性土等。出现此问题,会使路面变形、开裂或下陷;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重车辆以及超载车辆的增多造成现有公路等级过低无法满足重载车辆的要求而引起的路基变形。
2)边坡滑塌
边坡滑塌是最常见的路基病害,根据边坡土质、破坏原因和规模不同可分为塌方和滑坡。塌方是由于土质边坡向下移动造成的。主要是由水损坏和施工不当引起的。滑坡使一部分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某一滑动面滑动。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良地质条件造成的破环。岩(土) 体的力学性质决定了边坡稳定性的丧失方式,如坚硬岩石边坡失稳以崩塌和结构面控制型失稳为主,而软弱岩石则以应力控制型失稳为主。岩(土) 体的工程地质性能越好,边坡稳定性越高。
边坡太陡、选用不正确的倾斜层次填筑、土太湿、坡脚被水冲刷淘空。
3)边坡滑动
在较陡的山坡填筑路基,由于路基底部被水浸湿,形成滑动面,坡脚又未进行支撑, 在路基自重和行车荷载作用下,整个路基沿倾斜的原地面向下滑动,路基整体失去稳定。这是由于设计不合理,经验不足,在目前公路的标准规范的具体运用上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公路就是标准越高越好,在设计和建设中都刻意追求所谓高、大、全的标准;二是在执行标准时教条化,不是因地制宜运用指标,而是千方百计让地形、地质等自然环境适合标准。由于上述两个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在建设过程中高填深挖路基增多,高路堤和高边坡增多,随之也就造成路基沿坡滑动的病害增多。
4)路基沉陷
路基沉陷是指路基表面在垂直方向产生较大的沉落,路基的沉降可以有两种情况,一是路基本身的压缩沉降;二是由于路基下不天然地面承载能力不足,在路基自重的作用下引起沉陷或是两侧挤出而造成的下沉。软土地基上修建的路基沉陷比较多,这是由于软土具有含水量大、抗剪强度低、承载能力低的特性。在软土上修建路基或桥涵构造物基础易出现压缩沉降、滑陷、坍塌等现象,应采取预压方式至使沉降稳定,再调整纵断,以满足使用要求。造成路基沉陷有施工不当的原因,随着各种工程活动的次数频繁和规模扩大,对公路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特别是各种不当的工程活动引起的边坡、路基失稳沉陷事故经常发生。对边坡、路基稳定性产生明显影响的活动包括削坡、坡顶加载、地下开挖等,另外. 养护不善也会造成这种现象,路面病害处理不得力或交通安全设施维护不及时,病害在车轮载荷的反复作用下,向四周扩散、破碎、掉渣,形成大面积坑槽沉陷。损坏的交通安全设施会给过往车辆的行驶安全带来隐患,尤其是夜间造成的车辆损坏及交通事故。
5)路基不均匀沉降
影响路基沉降的因素很多,如荷载大小、土层特性及其分布、土的应力、或地下水的作用等。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路基不均匀沉降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而言,路基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有:填方路基土体压实度不足;地基土体中存在饱和软土层;路基刚度差异,在车的动荷载作用下,在基床结构内可能造成较大的附加应力,导致路基的局部开裂或沉陷;路基的侧向变形也是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的原因。
2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 :
要想解决路基病害问题,必须从做好路基填筑施工开始,并做好相应的边坡防护和排水
工作,结合上述常见病害,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2.1严格按照路基施工要求进行路基施工
1)选择合适的填料并做好压实工作
在路基填筑过程中要选择稳定性好、硬度高、固化好的路基填料,如砂性土、碎石料等等,在施工过程中主要对路基填土进行稳定性的处理,并采取合理的施工方法,严格遵守《公路路基施工规范》的要求施工。选择好填料以后,在压实过程中,要采取分层压实的方法,确保路基的每一层填料的压实度,使路基能够有足够的强度、密实度、稳定性来承受车辆的载荷作用和自然灾害的破坏作用。
2)控制好路基的含水量
在路基填筑的过程中,要控制好路基的含水量,否则就会在层与层之间形成软夹层,影响路基强度和稳定性,还会给路基的压实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在这一方面对于含水量较多的天然稠度较小的黏质土作为路基填料的时候,可以通过掺生石灰来改变路基填料性质,通过石灰的吸水作用达到固化路基的作用。也可以掺入膨润土、高吸水性树脂等材料进行处理。
2.2做好边坡防护工作
边坡防护一般有两种方式,也就是坡面防护和护坡防护,具体如下:
1)坡面防护
坡面防护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止地表水冲刷、岩石风化剥落,常见的坡面防护措施主要就是植被固面,也就是用方形、棱形、M 形等混凝土或石砌框格内种植相应植被的方法,达到固化坡面、防止滑动的目的。
2)护坡防护
护坡防护是目前最常用的路基边坡防护形式。在稳定边坡上铺砌(浆砌或干砌) 片石、块石或混凝土预制块等材料,防止地表径流或坡面水流对边坡冲刷。铺砌方式一般采用浆砌。冲刷轻微时,软土地基上的土质路堤防护可采用干砌片石护坡,以适应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路基变形。
2.3做好路基排水
水是影响路基稳定性和强度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路基病害当中很多都是因水的侵蚀作用引起的。所以做好排水工作非常重要。主要的排水方式有一下几种:
1)地面排水
通常采用的地面排水设施是边沟、截水沟、跌水、急流槽以及地表的排水管。对于高速
公路和一级公路上的排水过水网地段的路基,过去逢沟设涵的做法在一些地方有了改进,对路线两侧的灌溉沟渠重新系统布置,免去了穿越路线的排灌涵洞,从而提高了路基的工程质量。
2)路面排水
路面排水工作是整个排水工作的重点,其基本原则是将路面的水迅速的排出路面,避免水分过多的渗入路基,同时应注意排水不能冲刷路基边坡。路面排水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集中排水。也就是在路基外侧设水泥混凝土拦水带,拦水带与路肩、路面构成一个倾斜三角形的集水排水渠,通过排水口与排水井、排水管道连接排水的方式,一般每隔20-50m 设置一个排水口。在超高路段一般是在中央带开口排水或雨水井排出。第二,分散排水。在一些地势比较平坦的地区不适合集中排水的方法,这种情况下就要采用分散排水的方法,一般是在路肩外侧设置路肩排水沟,提高路面排水效果。
3)地下排水
路基的地下排水也非常重要,现在地下排水的主要方法有暗沟、盲沟、渗井等集中方法,多为渗透排水。在南方地区降水量比较大,主要采用渗水管与暗沟、盲沟、渗井等方法混合使用,以达到提高排水效果的目的,主要材料可以选择砾石料、软式透水管等。
【结束语】:路基是保证路面质量和稳定的关键,它与路面构成一个整体结构,是公路的基本结构物,承受行车作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路基病害的产生不仅与地质、设计、施工等路基形成前的各个环节有关、而且也与路基形成后的养护和管理有关,但是施工阶段的严格把关更不能忽视。总之,建设单位要想做好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工作,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有效防止公路路基病害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TG H10—2009[S] 公路养护技术规范北京:人民交通出
版社 ,2009
2、 戴新忠. 公路路基与路面养护[ 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3、 王红霞. 公路养护与管理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