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语文第二单元课外阅读练习

钢构的故乡(节选)

刘醒龙

一个从哺乳时期就远离故乡的人,正如最白的那朵云与天空离散了。

因此' 漂泊是我的生活中,最纠结的神经,最生涩的血液,最无解的思绪,最沉静的呼唤。说到底,就是任凭长风吹旷野,短雨洗芭蕉,空有万分想念,千般记惦,百倍牵肠挂肚,依然无根可寻和无情可系。

在母亲怀里长大的孩子,总是记得母乳的温暖。 在母亲怀里长大的孩子,又总是记得不母乳的模样。

因为故乡的孕育,记忆中就有一个忽隐忽现的名为团风的地方。

书上说,团风是1949年春天那场叫渡江战役的最上游的曲击地。书上又说,团风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两支本该同仇敌忾的军队,却同室操戈时常火并咱々必争之地。书上更说,团风是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赤色政党中两位创党元老的深情故土、痴情故地。

著书卷,立学说,想来至少不使后来者多费猜度。就像宋时苏轼,诗意地说一句,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竟然变成多少年后惹是生非的源头。苏轼当然不知后来世上会有团风之地,却断断不会不知鸟林之所在。苏轼时期的鸟林,在后苏轼时期,改名换姓成为团风。作为赤壁大战关键所在,如果此鸟林一直成为鸟林,上溯长江几百公里,那个也叫鸟林的去处,就没有机会将自己想象成孔明先生借来东风,助周公瑾大战曹孟德的英雄际会场所了。 书上那些文字,在我心里是惶惑的。

童年的我,无法认识童年的自己。认识的只有从承载这些文字的土地上,走向他乡的长 辈。比如父亲' 那位在一个叫刘下垸的小地方,学会操纵最原始的织布机的男人;比如爷爷,那位在一个叫林家大垸的小地方,替一户后来声名显赫的林姓人家织了8年土布和洋布的男人。从他们身上,我看得到一些小命运和小小命运,无论如何,都不能将这位早早为了生计而少能认字的壮年男人,和另一位对生计艰难有着更深体会而累得脊背畸形的老年男人,同那些辉煌于历史的大事伟人,作某种关联。

比文字更让人难以臵信的是亲人的故事。

首先是母亲。在母亲第九十九次讲述她的故事时,我曾经有机会在她所说的团风街上徘 徊很久,也问过不少人,既没有找到,也没有听到,在那条街的某个地方,有过某座祠堂。虽然旧的痕迹消失了,我还是能够感受到生命初期的孤独凄苦。当年那些风雨飘摇的夜晚,母亲搂着她的两个加起来不到三岁的孩子,陪着那些被族人用私刑冤毙的游魂。一盏彻夜不灭的油灯,成了并非英雄母亲的虎胆,夜复一夜地盼到天亮,将害怕潜伏者抢劫的阴森祠堂,苏醒成为翻身农民供应生活物资的供销社。

其次是父亲。父亲的故事,父亲本人只说过一次。后来就不再说了。他的那个1948年在汉口街上贴一张革命传单,要躲好几条街的故事,更是从1967年的大字报上读到的。那一年,第一次跟在父亲身后,走在幻梦中出现过的小路上,听那些过分陌生的人冲着父亲表达过分的热情,这才相信那个早已成为了历史的故事。相信父亲为躲避‚文革‛斗争,只身逃回故乡,那些追逐而来的狂热青年,如何被父亲童年时的伙伴,一声大吼,喝退几百里。 还有一个故事,它是属于我的。那一年,父亲在芭茅草丛生的田野上,找到一处荒芜土丘,惊天动地地跪下去,冲着深深的土地大声呼唤自己的母亲。我晓得,这便是在我出生前很多年就已经离开的奶奶。接下来,我的一跪,让内心有了重新诞生的感觉。所以,再往后,当父亲和母亲,一回回地要求,替他们在故乡找块安度往生的地!我亦能够伤情地理解,故乡是使有限人生重新诞生为永生的最可靠的地方。

成熟了,成年了,越喜欢故乡。

哪怕只在匆匆路过中,远远地看上一眼!

哪怕只是在无声无息中,悄悄地深呼吸一下!

1. 文中第二段语言生动优美,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 的感受。

2. 请指出并简要说明划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主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品味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我的一跪,让内心有了重新诞生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说“比文字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亲人的故事”,请你结合全文,具体写出三方面“难以置信”的事,以及这些事所表达出的作者感情。

难以置信的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总盼望走出故乡,而“成熟了,成年了,越喜欢故乡”。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漂泊无依(意思相同即可。)

2. 引起下文。 用孩子对母乳的感受作类比,引出作者对故乡的种种感受。

3. “我”的一跪,是找到自己的“根”,从而不再漂泊无依,成为一个有“家”(故乡)的人。(意思相同即可)

4. 难以置信的事:①故乡悠久厚重的历史。②母亲在祠堂里度过的孤独凄苦岁月。③父亲在“文革”时的“传奇”。 作者的感情:对故乡历史的敬畏,对父母遭遇的同情与敬重。

5. 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满腔热血、充满好奇、志向远大,希望到外面闯世界,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到中年以后,如作者一样有了许多历练,视野随之开阔,心态慢慢变得平和,于是故乡的山水人事成为温馨的回忆,越来越喜欢故乡、依恋故乡,期盼叶落归根。(意思相同即可,酌情给分。)

①杜小康注定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②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③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④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迫,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离地乱窜。

⑤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不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⑥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儿,我去找。‛ 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⑧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⑨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儿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⑩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11)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12)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13)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14)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1、第(1)自然段在此文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2、经历暴风雨,拢住走散的鸭子后,杜小康哭了。他为什么哭?

3、“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一句中“长大了”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4、文中第②和第(13)自然段都是环境描写,但所描写环境的色彩却完全不同,前者昏暗,后者明亮。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从结构和表达上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1、引起下文

2、(1)暴风雨中追赶鸭子这样艰辛的生活不是他这个年龄的人应该承受的,所以委屈而哭;

(2)他经历了这样的磨难,觉得自己忽然长大了,坚强了,所以激动得哭。

3、“长大了”的含义:杜小康的心里逐渐成熟了,已经能面对孤独,承担磨难。

4、第②自然段暴风雨恶劣天气的描写是为杜小康找鸭群、与父亲走失、经历磨难作铺垫;第(13)自然段雨过天晴、月亮明亮的描写烘托了杜小康经历暴风雨找到鸭群后的兴奋和感到自己忽然长大后的欣慰。

应聘

李桂芳

母亲陪着儿子来人才市场应聘。看那儿人山人海的,母亲就有了许多焦虑。无论如何她得帮儿子找到工作。

儿子大学毕业后,已经在家待了半年。他的同学陆陆续续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可儿子老是不慌不忙的,说工作迟早会有的。为这,母亲真有些生气了,所以今天非得亲自陪着儿子来应聘不可。

终于看中了一份待遇不错的推销工作,儿子的条件也挺适合的。母亲便努力地挤进密密匝匝的人群里去,好不容易帮儿子要到了一张应聘报名表。儿子接过表格,三两下就填完了。母亲接过一看,字迹很是潦草,就生气地说,你怎么这样,不能把字写好点儿吗?儿子不耐烦地说,我就那水平。

母亲无奈地再次挤到了前台,又要了一张表格。看看拥挤的人流,害怕挤出去难以再挤进来交表,便靠着工作台,拿笔填起来。母亲的字写得很漂亮,她的书法作品曾在中学时得过奖。一个工作人员见她正专心地填表,凑过来,看了看说,不是你应聘吧?母亲被身后的人流推得歪来倒去的,好不容易站稳了,连忙说,不是的,我是给我儿子填的。那人说,你儿子本人呢?母亲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他力气小,挤不进来。工作人员看了母亲写的字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嘛。母亲赶紧说,我儿子写得还要好呢。

因为表格交在前面,不多时就叫到了儿子的名字,母亲赶紧大着嗓门儿朝后面叫儿子的名字。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让你别忙,你忙什么呀?母亲朝他使使眼色,把他拉到工作人员面前。

儿子被叫到另外一间小屋进行面试,母亲赶忙跟了进去。工作人员问儿子,你为什么要来应聘这份工作?刚才还和母亲顶嘴的儿子,此时突然紧张起来,好半天才挤出一句话说,我需要找份工作。母亲赶忙帮他圆场说,我儿子从小就伶牙俐齿的,这会儿是紧张了点儿。他适合做这个推销工作的。你别看这孩子长得瘦,很能吃苦的。小时候吧,家里的一切家务活儿他都承包了,街坊四邻一个劲儿夸他能干呢。

工作人员又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做推销工作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儿子想了半天,大冷的天,额上冷汗直冒,半天才张嘴说,我觉得只要能吃苦就行。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说,这孩子,刚才在路上还给我说得头头是道呢,这会儿就忘了?母亲对工作人员说,搞推销,一直是我儿子的梦想,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有意识地在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他平时就跟我说,推销人员应该有以下素质:一是有一副好口才,能为产品做详细生动的口头广告;二是有吃苦精神,能走街串巷,不怕麻烦地上门服务;三是有良好的交际能力,能和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广泛地推销产品……母亲一口气说了十点,毫不停歇,好多竟是工作人员从没听过的有价值的新观点。

听完母亲的介绍,在场的人都面露微笑。母亲一看他们的微笑,心里就跟喝了蜜似的甜。她知道儿子的工作终于有希望了,于是欢天喜地地领着儿子回家等候通知。

三天后,母亲终于等来了那家公司的电话,她非常高兴,儿子也十分兴奋。然而,听过电话,母亲却呆了……

(选自《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 文中的母亲在应聘中帮儿子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 结合上下文,体味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⑴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

⑵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

3. 文中应聘的结果可能有以下三种,选择你认为最有可能出现的一种,并说说理由。

A .被录取的是母亲 B .儿子没被录取 C .儿子和母亲都被录取了

4. 你对“母亲陪儿子去应聘”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内容阐述理由。

答案:

1.①两次替儿子领取表格②替儿子填写表格③替儿子打圆场④陪儿子面试⑥替儿子回答问题

2.⑴“抱怨”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对当时拥挤在人群中、母亲大声叫他感到不满的心理。 (2分,意思符合即可) ⑵ “嗔怪”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觉得儿子回答不恰当,想提醒儿子在工作人员面前不要乱说,以免给人留下不好印象的心理。

3.选择A 项,理由可以从文中母亲表现出来的超常能力着手, 也可以从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写法着手。选择B 项,理由可以从母亲的心理落差着手。

4. 可从家庭教育、子女成长等多个角度提出看法,阐述理由。例:我认为这种现象揭示了

家庭教育等问题。母亲为儿子包办一切,导致儿子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

杂志风波

梅贻涵

楼下的郝奶奶拿着一本杂志站在门口:‚这是你订的吗?‛

我一看,正是我等得着急的那本《诗刊》,高兴地说:‚是我订的,谢谢您了!这杂志怎么跑您那去了?‛

郝奶奶审视着我,把手缩了回去说:‚这杂志放进我邮箱里了,我看上面写的地址是你家。不过,我觉得是不是弄错了,你一个卖菜的订它干什么?‛

我不好意思道:‚郝奶奶,杂志确实是我订的,没事乱翻翻。‛说完又去接。

然而郝奶奶仍没有要给我的意思,继续问:‚那你的邮箱里有没有一本《家庭》?那是我订的。‛

‚没有。‛

郝奶奶仍满脸似信非信的样子:‚那我的那本《家庭》哪去了呢?按理儿,你的放到我的邮箱里,我的也应当放在你的邮箱里了!‛说完见方厅的桌子上放着几本书,便颤微微地走进来,侦探般一本本翻起来。翻的结果当然没有,于是郝奶奶很是失望地说:‚这就怪了,怎么会没有呢?‛

‚您别急,郝奶奶,说不准现在正在路上呢,明天就到了!‛我安慰道。

‚不可能,以往这个时候早就到了。‛

见郝奶奶正探头探脑地觊觎我的卧室,(这儿应补出‚我‛,前面删去了一些文字,导致这儿没了主语)强忍着火气说:‚郝奶奶,您老慢走!‛

郝奶奶听出我在下逐客令,边往外挪边说:‚如果你看到那本《家庭》,一定要给我!‛ 送走郝奶奶,想到他吃不到我做的鱼,我难过得要哭了。

第二天,我刚进家门,郝奶奶又来追问。我真诚地说:‚郝奶奶,明天您不要上来了,如果有我一定会给您老送去的!‛

郝奶奶没吱声,扶着楼梯一点点地挪下去了。

第三天,我刚推开单元门,郝奶奶便迎了过来,着急地说:‚看看有没有我的《家庭》?‛ 我打开邮箱,里面什么也没有。

郝奶奶满是疑惑地说:‚怎么会没有呢?‛

这时郝奶奶对门的刘爷爷回来了,见我们都在楼厅里,很关心地问:‚怎么了?‛ 郝奶奶便将事情说了一遍。刘爷爷咳了一声说:‚嗯,这理对,应当是放错了!‛说完警惕地扫了我一眼,然后将胖胖的大脑袋使劲地往邮箱里面探。

我呆在一边,满脸涨得通红,心咚咚狂跳着说:‚郝奶奶,别急,明天我去邮局帮您老查一查。‛

可第二天正赶上母亲病了,在母亲那忙了一天,连养活自己的菜摊也没出。晚上回来,老远就看见郝奶奶、刘爷爷,还有居委会的几个老太太都站在单元门口张望着。我怯怯地走过去,他们立即向我聚拢来。一个戴红袖标的老太太如盯落网的罪犯般盯着我,很严肃地命令道:‚打开邮箱!‛

我胆战心惊地打开邮箱,但邮箱很争气,里面仍什么也没有。红袖标非常威严地对我说:‚走,上楼去看看!‛

‚那天郝奶奶已翻过了,没有。‛

红袖标正色道:‚脚正不怕鞋歪,既然没有怕什么?‛

我正想发火,刘爷爷在旁语重心长道:‚唉,都进去一次了,得吸取教训啊!‛

这句话如一把锋利的刀,一下子捅到了我的痛处,我像一个被扎穿的气球,顿时蔫了。我低着头,乖乖地带他们上楼,打开房门,让他们乱翻起来。

第二天,我急忙往邮局跑,到那一查,确实送完了,只是不知邮递员将它塞到了哪个邮箱里。从邮局出来,我不知回去后该如何面对那些鄙视与怀疑的目光,正心烦意乱,见一家报刊亭里正摆着那期《家庭》,急忙买了一本。

回来后,我敲开了郝奶奶的门。

郝奶奶拿着一个有许多裂痕的破瓦罐走出来,接过杂志,仔细看了看,自信地说:‚这就对了,怎能没有呢!‛说完顺手把那只破瓦罐扔到门外,哗地一声碎了。

我突然觉得,我就是那只破瓦罐。

(选自《第四届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概述故事的“经过”和“结果”。

起因:邮递员错送“我”订的《诗刊》,送丢郝奶奶订的杂志《家庭》。

经过:

结果:

2.结合上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刘爷爷)说完警惕地扫了我一眼,然后将胖胖的大脑袋使劲地往邮箱里面探。 ..

(2)我像一个被扎穿的气球,顿时蔫了。 .

3.下面的句子话里有话,请根据语境,分别说出它们的潜台词。

(1)我觉得是不是弄错了,你一个卖菜的订它干什么?

(2)唉,都进去一次了,得吸取教训啊!

4.文中的故事令人叹息,发人深思。读了本文,你会对文中的“我”或“郝奶奶”们说些什么?(不超过80字)

答案:

1.经过:郝奶奶等人三番五次来“我”家查询。 结果:“我”买了《家庭》杂志送给郝奶奶,导致误会更深。

2.(1)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刘爷爷看“我”和邮箱时异样的情状,从而表现刘爷爷对“我”的怀疑(不信任)。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神态描写),逼真地描写出“我”突然被刘爷爷的话揭到短处时的神情,表现出“我”的伤心、痛苦、无奈。

3.(1)郝奶奶怀疑这本书不是“我”订的,她认为“我”是个地位低下的人,不可能有这么高雅的爱好。 (2)你以前犯过错误“进去”过了,不能再犯错误了。

4.示例:对“我”: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被误解甚至伤害,我们应该学会冷静面对,正确处理,尤其不能自暴自弃,要相信别人最终会理解自己的。 对“郝奶奶”们:对待犯过错误的人,不要采取怀疑、鄙视的态度,要学会尊重、理解、宽容,要相信别人能改过自新。

榜 样

秦俑

峰子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家乡教书。当同学们都去火车站送他时,峰子不知怎的就想起了一句悲壮的古诗: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先到县教育局报到,签了字后,办公室的同志瞪着一对金鱼眼问:‚你是师大毕业的?‛峰子什么话也没说,背起两大袋子书和行李,头也不回地搭车回了家。

父亲见峰子回来了,远远地迎了上去,说:‚工作好了吧?‛

峰子没吱声,把行李往父亲手上一放,回到家‚咕嘟咕嘟‛喝了一大杯水,然后才说:‚省晚报让去做记者,没去。‛

‚怎么?‛

‚我想回村里学校教书。‛

父亲颤着声问:‚是不是在学校里犯了事?‛

‚年年都评三好学生呢,怎会犯事?‛峰子坐了下来。

‚那怎么回咱这破村?‛

‚学校不是少了老师么。‛

【A 】父亲 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便去张罗着煮面条。

峰子早没了娘。他看着驼了背的父亲,心中不由惴惴不安:父亲要是骂他一顿,或者打他一记耳光,他的心里也许会好受一点。

吃过面,峰子便去村小学找校长。

【B 】 说是学校,其实不过一层四间的茅草土坯屋,屋旁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木杆,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学校长年驻校的,也就校长一人。

峰子在学校的自留地上找到了校长,校长正戴着那副掉了一条腿的老花眼镜,在地里侍弄自己种的蔬菜。

峰子轻轻地唤了一声:‚校长。‛

校长回过头,眼镜差点儿就掉到了地上。他见了峰子,脸上的笑便浮了上来,说:‚峰子回来了。‛

‚我是来向您报到的,我也来学校教书,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

‚你……‛【C 】校长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汪了泪,顾不上擦掉泥巴,就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

校长破例炒了一盘蛋,邀峰子喝一盅。校长一边喝酒一边说:‚想你考上大学那年,学校里的娃儿就加了一倍,大家都把你当榜样呢。‛

峰子就想起往年的寒暑假,他一回家,总有东家西家的请他到家里吃饭教课,说是要自家的娃子学学他的样。

可是,这一年暑假过去,也没见哪家有人来请他。和乡里乡亲的见了,还有人不相信地问:‚峰子,你真回咱村里教书?‛

峰子就爽快地回答:‚是!‛

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暴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校长和峰子都不明白:老师多了,学生怎么反倒少了?

于是峰子拿了一份花名册挨家挨户去问,问来问去,都回答说,我家娃儿不念书了,过两年让他到外面打工去。

峰子说:‚孩子还小,怎就不让念了?‛

‚念了书没用。‛

‚怎没用?念了书可以考大学啊。‛

对方就不吭声了,任峰子怎么劝说也没用。等峰子一脚跨出大门,【D 】后边就传来轻轻的嘀咕:‚________________‛

这话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

一年后,县教育局捎了信过来,说是让峰子去领‚扶贫助学志愿者‛奖章,他成了全县教师的榜样呢……

(选文略有改动)

1. 认真阅读小说,将峰子的主要活动补充完整。

告别同学→__________→回到家里→ _________→答乡亲疑问→ _________→获得嘉奖

2. 得知峰子决定回乡教书后,【A 】处父亲“愣了好一阵, 叹了口气”表现了 他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复杂心理;【C 】处校长“……只是汪了泪,……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则反映了他 __________的心理。

3. 【B 】处划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这里既反映了乡村___________的特点,又衬托了峰子 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2分)

4. 联系上下文,试写出【D 】处“嘀咕”的话。

5. 峰子是一位有着“悲壮”色彩的主人公,文中用了大量笔墨来表现他的“悲”和“壮”,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点评。

(1)“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回县报到 面见校长 动员流生

2. 惊愕(出乎意料) 失望(无奈) 激动

3. 贫穷落后 立志乡村教育高尚

4. 上了大学又怎样啦,还不照样回家教书种地……

5.“悲”示例:①往年寒暑假,峰子一回家,总有人请他吃饭教课,而决定回乡教书的这年暑假却没有人请他,乡亲对他态度的前后反差之大,令人心酸。②“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暴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一个“暴”字,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到校人数急 剧下降的情况,这种情况让他始料不及,间接写出了此时的峰子已成为家长心中的“坏榜样”,令人痛心。③家长的嘀咕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这里写出了峰子动员流生时,家长们的冷漠无知深深地戳伤了峰子的心。

“壮”示例:①“头也不回”写出了峰子放弃到省晚报做记者的机会,回乡教书的毅然决然。②面对乡亲对峰子回乡教书的疑问,他“爽快”地回答“是”。“是!”独词成句,掷地有声,写出了峰子回乡执教的坚定与自豪。③“……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看似轻松俏皮的话语表现了峰子扎根农村教育的庄重选择。

烧炭工和绅士

亚米契斯

(1) 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他父亲身材魁梧,蓄着浓密的黑胡子,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昨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诺比斯自知理亏,无法辩解,就冲着倍梯气急败坏地说:‚你父亲是个乞丐!‛倍梯委屈得要命,顿时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热泪夺眶而出,回到家里,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2)午饭过后,全身黑糊糊、个子矮小的烧炭工领着孩子来到学校,向老师抱怨。大家都不吱声,只是静悄悄地、全神贯注地听着。跟往常一样,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给儿子脱外衣,他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进教室,问是怎么回事。

(3)‚是这位先生在抱怨您儿子。您儿子对他儿子说:‘你父亲是个乞丐!’‛老师回答。

(4)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于是询问儿子:‚你说那句话了吗?‛诺比斯站在教室中间,当着倍梯的面,低着头不言不语。父亲紧紧抓着儿子的胳臂,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说:‚快道声对不起。‛

(5)烧炭工以和事老的口吻连声说:‚算了吧,算了吧。‛

(6)可绅士不理睬他,依然谆谆劝导儿子说:‚照我的话这样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7)烧炭工做了个果断的手势,好像在说:‚我不愿意。‛绅士不听他的话,逼儿子照他说的办。他的儿子头也不抬,轻声细气而断断续续地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8)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然后,烧炭工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心领神会,扑到诺比斯怀里,两人紧紧拥抱。

(9)‚老师,请您帮个忙,让他俩坐在一起好吗?‛绅士问老师。于是,老师把倍梯安排到诺比斯旁边坐下。待他俩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打了个招呼告辞了。

(10)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然后,来到课桌前,带着爱怜和歉意的表情端详着诺比斯,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伸手想慈爱地跟他亲热一下,似乎又没有这个胆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诺比斯的额头。他走到教室门口,回头瞥了诺比斯一眼,才迈着慢慢的步子走开了。

(11)‚孩子们,你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看到的事情。‛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

(选自《爱的教

育》,略有改动)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30字左右)

2.选择下列句子中的一句,结合上下文, 品析加点词或短语的含义,指出其表达效果。

(1)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

(2)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

3.第(10)段中说“(烧炭工) 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请揣摩烧炭工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把它表述出来。(50字左右)

4. 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绅士的形象。

5.小说的结尾,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你认为“精彩”在哪里?

答案:

1.绅士的儿子(诺比斯)羞辱了烧炭工的儿子,绅士要儿子道歉。

2. (1)“皱皱眉头”,说明心事大,难处理。这里,包含了多层意思:既有为自己的儿子侮辱同学感到意外、吃惊,也有为自己没能教育好儿子感到的羞愧,同时还有为妥善处理好这件事而产生的担忧。(答出两点即可)

(2)一方面,“用力”一词写出了烧炭工对这位绅士教子有方的感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绅士没有贫贱观念、平等待人的崇敬心理。(大意相符即可)

3.示例(1):孩子,对不起,我难为你了。你知错能改,好可爱。

示例(2):我真为你的勇敢高兴,更为你的爸爸感动。孩子,委屈你了!

(能扣住“爱怜”和“歉意”写)

4.他是一位严于教子、有错必纠、平等待人、尊重弱势群体的绅士。(写出两点即可)

5.教育学生不能嫌贫爱富;做了错事,要敢于承认并主动道歉;从人格上说,人人都是平等的。(写出两点即可)

钢构的故乡(节选)

刘醒龙

一个从哺乳时期就远离故乡的人,正如最白的那朵云与天空离散了。

因此' 漂泊是我的生活中,最纠结的神经,最生涩的血液,最无解的思绪,最沉静的呼唤。说到底,就是任凭长风吹旷野,短雨洗芭蕉,空有万分想念,千般记惦,百倍牵肠挂肚,依然无根可寻和无情可系。

在母亲怀里长大的孩子,总是记得母乳的温暖。 在母亲怀里长大的孩子,又总是记得不母乳的模样。

因为故乡的孕育,记忆中就有一个忽隐忽现的名为团风的地方。

书上说,团风是1949年春天那场叫渡江战役的最上游的曲击地。书上又说,团风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两支本该同仇敌忾的军队,却同室操戈时常火并咱々必争之地。书上更说,团风是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赤色政党中两位创党元老的深情故土、痴情故地。

著书卷,立学说,想来至少不使后来者多费猜度。就像宋时苏轼,诗意地说一句,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竟然变成多少年后惹是生非的源头。苏轼当然不知后来世上会有团风之地,却断断不会不知鸟林之所在。苏轼时期的鸟林,在后苏轼时期,改名换姓成为团风。作为赤壁大战关键所在,如果此鸟林一直成为鸟林,上溯长江几百公里,那个也叫鸟林的去处,就没有机会将自己想象成孔明先生借来东风,助周公瑾大战曹孟德的英雄际会场所了。 书上那些文字,在我心里是惶惑的。

童年的我,无法认识童年的自己。认识的只有从承载这些文字的土地上,走向他乡的长 辈。比如父亲' 那位在一个叫刘下垸的小地方,学会操纵最原始的织布机的男人;比如爷爷,那位在一个叫林家大垸的小地方,替一户后来声名显赫的林姓人家织了8年土布和洋布的男人。从他们身上,我看得到一些小命运和小小命运,无论如何,都不能将这位早早为了生计而少能认字的壮年男人,和另一位对生计艰难有着更深体会而累得脊背畸形的老年男人,同那些辉煌于历史的大事伟人,作某种关联。

比文字更让人难以臵信的是亲人的故事。

首先是母亲。在母亲第九十九次讲述她的故事时,我曾经有机会在她所说的团风街上徘 徊很久,也问过不少人,既没有找到,也没有听到,在那条街的某个地方,有过某座祠堂。虽然旧的痕迹消失了,我还是能够感受到生命初期的孤独凄苦。当年那些风雨飘摇的夜晚,母亲搂着她的两个加起来不到三岁的孩子,陪着那些被族人用私刑冤毙的游魂。一盏彻夜不灭的油灯,成了并非英雄母亲的虎胆,夜复一夜地盼到天亮,将害怕潜伏者抢劫的阴森祠堂,苏醒成为翻身农民供应生活物资的供销社。

其次是父亲。父亲的故事,父亲本人只说过一次。后来就不再说了。他的那个1948年在汉口街上贴一张革命传单,要躲好几条街的故事,更是从1967年的大字报上读到的。那一年,第一次跟在父亲身后,走在幻梦中出现过的小路上,听那些过分陌生的人冲着父亲表达过分的热情,这才相信那个早已成为了历史的故事。相信父亲为躲避‚文革‛斗争,只身逃回故乡,那些追逐而来的狂热青年,如何被父亲童年时的伙伴,一声大吼,喝退几百里。 还有一个故事,它是属于我的。那一年,父亲在芭茅草丛生的田野上,找到一处荒芜土丘,惊天动地地跪下去,冲着深深的土地大声呼唤自己的母亲。我晓得,这便是在我出生前很多年就已经离开的奶奶。接下来,我的一跪,让内心有了重新诞生的感觉。所以,再往后,当父亲和母亲,一回回地要求,替他们在故乡找块安度往生的地!我亦能够伤情地理解,故乡是使有限人生重新诞生为永生的最可靠的地方。

成熟了,成年了,越喜欢故乡。

哪怕只在匆匆路过中,远远地看上一眼!

哪怕只是在无声无息中,悄悄地深呼吸一下!

1. 文中第二段语言生动优美,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 的感受。

2. 请指出并简要说明划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主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品味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我的一跪,让内心有了重新诞生的感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说“比文字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亲人的故事”,请你结合全文,具体写出三方面“难以置信”的事,以及这些事所表达出的作者感情。

难以置信的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总盼望走出故乡,而“成熟了,成年了,越喜欢故乡”。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漂泊无依(意思相同即可。)

2. 引起下文。 用孩子对母乳的感受作类比,引出作者对故乡的种种感受。

3. “我”的一跪,是找到自己的“根”,从而不再漂泊无依,成为一个有“家”(故乡)的人。(意思相同即可)

4. 难以置信的事:①故乡悠久厚重的历史。②母亲在祠堂里度过的孤独凄苦岁月。③父亲在“文革”时的“传奇”。 作者的感情:对故乡历史的敬畏,对父母遭遇的同情与敬重。

5. 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满腔热血、充满好奇、志向远大,希望到外面闯世界,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到中年以后,如作者一样有了许多历练,视野随之开阔,心态慢慢变得平和,于是故乡的山水人事成为温馨的回忆,越来越喜欢故乡、依恋故乡,期盼叶落归根。(意思相同即可,酌情给分。)

①杜小康注定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②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③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④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迫,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离地乱窜。

⑤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不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⑥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儿,我去找。‛ ⑦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⑧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⑨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东钻西钻,不一会儿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不能听到父亲的回应。

⑩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11)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12)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13)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14)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1、第(1)自然段在此文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2、经历暴风雨,拢住走散的鸭子后,杜小康哭了。他为什么哭?

3、“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一句中“长大了”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4、文中第②和第(13)自然段都是环境描写,但所描写环境的色彩却完全不同,前者昏暗,后者明亮。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从结构和表达上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1、引起下文

2、(1)暴风雨中追赶鸭子这样艰辛的生活不是他这个年龄的人应该承受的,所以委屈而哭;

(2)他经历了这样的磨难,觉得自己忽然长大了,坚强了,所以激动得哭。

3、“长大了”的含义:杜小康的心里逐渐成熟了,已经能面对孤独,承担磨难。

4、第②自然段暴风雨恶劣天气的描写是为杜小康找鸭群、与父亲走失、经历磨难作铺垫;第(13)自然段雨过天晴、月亮明亮的描写烘托了杜小康经历暴风雨找到鸭群后的兴奋和感到自己忽然长大后的欣慰。

应聘

李桂芳

母亲陪着儿子来人才市场应聘。看那儿人山人海的,母亲就有了许多焦虑。无论如何她得帮儿子找到工作。

儿子大学毕业后,已经在家待了半年。他的同学陆陆续续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可儿子老是不慌不忙的,说工作迟早会有的。为这,母亲真有些生气了,所以今天非得亲自陪着儿子来应聘不可。

终于看中了一份待遇不错的推销工作,儿子的条件也挺适合的。母亲便努力地挤进密密匝匝的人群里去,好不容易帮儿子要到了一张应聘报名表。儿子接过表格,三两下就填完了。母亲接过一看,字迹很是潦草,就生气地说,你怎么这样,不能把字写好点儿吗?儿子不耐烦地说,我就那水平。

母亲无奈地再次挤到了前台,又要了一张表格。看看拥挤的人流,害怕挤出去难以再挤进来交表,便靠着工作台,拿笔填起来。母亲的字写得很漂亮,她的书法作品曾在中学时得过奖。一个工作人员见她正专心地填表,凑过来,看了看说,不是你应聘吧?母亲被身后的人流推得歪来倒去的,好不容易站稳了,连忙说,不是的,我是给我儿子填的。那人说,你儿子本人呢?母亲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他力气小,挤不进来。工作人员看了母亲写的字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嘛。母亲赶紧说,我儿子写得还要好呢。

因为表格交在前面,不多时就叫到了儿子的名字,母亲赶紧大着嗓门儿朝后面叫儿子的名字。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让你别忙,你忙什么呀?母亲朝他使使眼色,把他拉到工作人员面前。

儿子被叫到另外一间小屋进行面试,母亲赶忙跟了进去。工作人员问儿子,你为什么要来应聘这份工作?刚才还和母亲顶嘴的儿子,此时突然紧张起来,好半天才挤出一句话说,我需要找份工作。母亲赶忙帮他圆场说,我儿子从小就伶牙俐齿的,这会儿是紧张了点儿。他适合做这个推销工作的。你别看这孩子长得瘦,很能吃苦的。小时候吧,家里的一切家务活儿他都承包了,街坊四邻一个劲儿夸他能干呢。

工作人员又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做推销工作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儿子想了半天,大冷的天,额上冷汗直冒,半天才张嘴说,我觉得只要能吃苦就行。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说,这孩子,刚才在路上还给我说得头头是道呢,这会儿就忘了?母亲对工作人员说,搞推销,一直是我儿子的梦想,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有意识地在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他平时就跟我说,推销人员应该有以下素质:一是有一副好口才,能为产品做详细生动的口头广告;二是有吃苦精神,能走街串巷,不怕麻烦地上门服务;三是有良好的交际能力,能和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广泛地推销产品……母亲一口气说了十点,毫不停歇,好多竟是工作人员从没听过的有价值的新观点。

听完母亲的介绍,在场的人都面露微笑。母亲一看他们的微笑,心里就跟喝了蜜似的甜。她知道儿子的工作终于有希望了,于是欢天喜地地领着儿子回家等候通知。

三天后,母亲终于等来了那家公司的电话,她非常高兴,儿子也十分兴奋。然而,听过电话,母亲却呆了……

(选自《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 文中的母亲在应聘中帮儿子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 结合上下文,体味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⑴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

⑵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

3. 文中应聘的结果可能有以下三种,选择你认为最有可能出现的一种,并说说理由。

A .被录取的是母亲 B .儿子没被录取 C .儿子和母亲都被录取了

4. 你对“母亲陪儿子去应聘”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内容阐述理由。

答案:

1.①两次替儿子领取表格②替儿子填写表格③替儿子打圆场④陪儿子面试⑥替儿子回答问题

2.⑴“抱怨”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对当时拥挤在人群中、母亲大声叫他感到不满的心理。 (2分,意思符合即可) ⑵ “嗔怪”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觉得儿子回答不恰当,想提醒儿子在工作人员面前不要乱说,以免给人留下不好印象的心理。

3.选择A 项,理由可以从文中母亲表现出来的超常能力着手, 也可以从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写法着手。选择B 项,理由可以从母亲的心理落差着手。

4. 可从家庭教育、子女成长等多个角度提出看法,阐述理由。例:我认为这种现象揭示了

家庭教育等问题。母亲为儿子包办一切,导致儿子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

杂志风波

梅贻涵

楼下的郝奶奶拿着一本杂志站在门口:‚这是你订的吗?‛

我一看,正是我等得着急的那本《诗刊》,高兴地说:‚是我订的,谢谢您了!这杂志怎么跑您那去了?‛

郝奶奶审视着我,把手缩了回去说:‚这杂志放进我邮箱里了,我看上面写的地址是你家。不过,我觉得是不是弄错了,你一个卖菜的订它干什么?‛

我不好意思道:‚郝奶奶,杂志确实是我订的,没事乱翻翻。‛说完又去接。

然而郝奶奶仍没有要给我的意思,继续问:‚那你的邮箱里有没有一本《家庭》?那是我订的。‛

‚没有。‛

郝奶奶仍满脸似信非信的样子:‚那我的那本《家庭》哪去了呢?按理儿,你的放到我的邮箱里,我的也应当放在你的邮箱里了!‛说完见方厅的桌子上放着几本书,便颤微微地走进来,侦探般一本本翻起来。翻的结果当然没有,于是郝奶奶很是失望地说:‚这就怪了,怎么会没有呢?‛

‚您别急,郝奶奶,说不准现在正在路上呢,明天就到了!‛我安慰道。

‚不可能,以往这个时候早就到了。‛

见郝奶奶正探头探脑地觊觎我的卧室,(这儿应补出‚我‛,前面删去了一些文字,导致这儿没了主语)强忍着火气说:‚郝奶奶,您老慢走!‛

郝奶奶听出我在下逐客令,边往外挪边说:‚如果你看到那本《家庭》,一定要给我!‛ 送走郝奶奶,想到他吃不到我做的鱼,我难过得要哭了。

第二天,我刚进家门,郝奶奶又来追问。我真诚地说:‚郝奶奶,明天您不要上来了,如果有我一定会给您老送去的!‛

郝奶奶没吱声,扶着楼梯一点点地挪下去了。

第三天,我刚推开单元门,郝奶奶便迎了过来,着急地说:‚看看有没有我的《家庭》?‛ 我打开邮箱,里面什么也没有。

郝奶奶满是疑惑地说:‚怎么会没有呢?‛

这时郝奶奶对门的刘爷爷回来了,见我们都在楼厅里,很关心地问:‚怎么了?‛ 郝奶奶便将事情说了一遍。刘爷爷咳了一声说:‚嗯,这理对,应当是放错了!‛说完警惕地扫了我一眼,然后将胖胖的大脑袋使劲地往邮箱里面探。

我呆在一边,满脸涨得通红,心咚咚狂跳着说:‚郝奶奶,别急,明天我去邮局帮您老查一查。‛

可第二天正赶上母亲病了,在母亲那忙了一天,连养活自己的菜摊也没出。晚上回来,老远就看见郝奶奶、刘爷爷,还有居委会的几个老太太都站在单元门口张望着。我怯怯地走过去,他们立即向我聚拢来。一个戴红袖标的老太太如盯落网的罪犯般盯着我,很严肃地命令道:‚打开邮箱!‛

我胆战心惊地打开邮箱,但邮箱很争气,里面仍什么也没有。红袖标非常威严地对我说:‚走,上楼去看看!‛

‚那天郝奶奶已翻过了,没有。‛

红袖标正色道:‚脚正不怕鞋歪,既然没有怕什么?‛

我正想发火,刘爷爷在旁语重心长道:‚唉,都进去一次了,得吸取教训啊!‛

这句话如一把锋利的刀,一下子捅到了我的痛处,我像一个被扎穿的气球,顿时蔫了。我低着头,乖乖地带他们上楼,打开房门,让他们乱翻起来。

第二天,我急忙往邮局跑,到那一查,确实送完了,只是不知邮递员将它塞到了哪个邮箱里。从邮局出来,我不知回去后该如何面对那些鄙视与怀疑的目光,正心烦意乱,见一家报刊亭里正摆着那期《家庭》,急忙买了一本。

回来后,我敲开了郝奶奶的门。

郝奶奶拿着一个有许多裂痕的破瓦罐走出来,接过杂志,仔细看了看,自信地说:‚这就对了,怎能没有呢!‛说完顺手把那只破瓦罐扔到门外,哗地一声碎了。

我突然觉得,我就是那只破瓦罐。

(选自《第四届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概述故事的“经过”和“结果”。

起因:邮递员错送“我”订的《诗刊》,送丢郝奶奶订的杂志《家庭》。

经过:

结果:

2.结合上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刘爷爷)说完警惕地扫了我一眼,然后将胖胖的大脑袋使劲地往邮箱里面探。 ..

(2)我像一个被扎穿的气球,顿时蔫了。 .

3.下面的句子话里有话,请根据语境,分别说出它们的潜台词。

(1)我觉得是不是弄错了,你一个卖菜的订它干什么?

(2)唉,都进去一次了,得吸取教训啊!

4.文中的故事令人叹息,发人深思。读了本文,你会对文中的“我”或“郝奶奶”们说些什么?(不超过80字)

答案:

1.经过:郝奶奶等人三番五次来“我”家查询。 结果:“我”买了《家庭》杂志送给郝奶奶,导致误会更深。

2.(1)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刘爷爷看“我”和邮箱时异样的情状,从而表现刘爷爷对“我”的怀疑(不信任)。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神态描写),逼真地描写出“我”突然被刘爷爷的话揭到短处时的神情,表现出“我”的伤心、痛苦、无奈。

3.(1)郝奶奶怀疑这本书不是“我”订的,她认为“我”是个地位低下的人,不可能有这么高雅的爱好。 (2)你以前犯过错误“进去”过了,不能再犯错误了。

4.示例:对“我”: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被误解甚至伤害,我们应该学会冷静面对,正确处理,尤其不能自暴自弃,要相信别人最终会理解自己的。 对“郝奶奶”们:对待犯过错误的人,不要采取怀疑、鄙视的态度,要学会尊重、理解、宽容,要相信别人能改过自新。

榜 样

秦俑

峰子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家乡教书。当同学们都去火车站送他时,峰子不知怎的就想起了一句悲壮的古诗: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先到县教育局报到,签了字后,办公室的同志瞪着一对金鱼眼问:‚你是师大毕业的?‛峰子什么话也没说,背起两大袋子书和行李,头也不回地搭车回了家。

父亲见峰子回来了,远远地迎了上去,说:‚工作好了吧?‛

峰子没吱声,把行李往父亲手上一放,回到家‚咕嘟咕嘟‛喝了一大杯水,然后才说:‚省晚报让去做记者,没去。‛

‚怎么?‛

‚我想回村里学校教书。‛

父亲颤着声问:‚是不是在学校里犯了事?‛

‚年年都评三好学生呢,怎会犯事?‛峰子坐了下来。

‚那怎么回咱这破村?‛

‚学校不是少了老师么。‛

【A 】父亲 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便去张罗着煮面条。

峰子早没了娘。他看着驼了背的父亲,心中不由惴惴不安:父亲要是骂他一顿,或者打他一记耳光,他的心里也许会好受一点。

吃过面,峰子便去村小学找校长。

【B 】 说是学校,其实不过一层四间的茅草土坯屋,屋旁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木杆,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学校长年驻校的,也就校长一人。

峰子在学校的自留地上找到了校长,校长正戴着那副掉了一条腿的老花眼镜,在地里侍弄自己种的蔬菜。

峰子轻轻地唤了一声:‚校长。‛

校长回过头,眼镜差点儿就掉到了地上。他见了峰子,脸上的笑便浮了上来,说:‚峰子回来了。‛

‚我是来向您报到的,我也来学校教书,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

‚你……‛【C 】校长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汪了泪,顾不上擦掉泥巴,就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

校长破例炒了一盘蛋,邀峰子喝一盅。校长一边喝酒一边说:‚想你考上大学那年,学校里的娃儿就加了一倍,大家都把你当榜样呢。‛

峰子就想起往年的寒暑假,他一回家,总有东家西家的请他到家里吃饭教课,说是要自家的娃子学学他的样。

可是,这一年暑假过去,也没见哪家有人来请他。和乡里乡亲的见了,还有人不相信地问:‚峰子,你真回咱村里教书?‛

峰子就爽快地回答:‚是!‛

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暴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校长和峰子都不明白:老师多了,学生怎么反倒少了?

于是峰子拿了一份花名册挨家挨户去问,问来问去,都回答说,我家娃儿不念书了,过两年让他到外面打工去。

峰子说:‚孩子还小,怎就不让念了?‛

‚念了书没用。‛

‚怎没用?念了书可以考大学啊。‛

对方就不吭声了,任峰子怎么劝说也没用。等峰子一脚跨出大门,【D 】后边就传来轻轻的嘀咕:‚________________‛

这话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

一年后,县教育局捎了信过来,说是让峰子去领‚扶贫助学志愿者‛奖章,他成了全县教师的榜样呢……

(选文略有改动)

1. 认真阅读小说,将峰子的主要活动补充完整。

告别同学→__________→回到家里→ _________→答乡亲疑问→ _________→获得嘉奖

2. 得知峰子决定回乡教书后,【A 】处父亲“愣了好一阵, 叹了口气”表现了 他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复杂心理;【C 】处校长“……只是汪了泪,……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则反映了他 __________的心理。

3. 【B 】处划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这里既反映了乡村___________的特点,又衬托了峰子 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2分)

4. 联系上下文,试写出【D 】处“嘀咕”的话。

5. 峰子是一位有着“悲壮”色彩的主人公,文中用了大量笔墨来表现他的“悲”和“壮”,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点评。

(1)“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回县报到 面见校长 动员流生

2. 惊愕(出乎意料) 失望(无奈) 激动

3. 贫穷落后 立志乡村教育高尚

4. 上了大学又怎样啦,还不照样回家教书种地……

5.“悲”示例:①往年寒暑假,峰子一回家,总有人请他吃饭教课,而决定回乡教书的这年暑假却没有人请他,乡亲对他态度的前后反差之大,令人心酸。②“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暴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一个“暴”字,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到校人数急 剧下降的情况,这种情况让他始料不及,间接写出了此时的峰子已成为家长心中的“坏榜样”,令人痛心。③家长的嘀咕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这里写出了峰子动员流生时,家长们的冷漠无知深深地戳伤了峰子的心。

“壮”示例:①“头也不回”写出了峰子放弃到省晚报做记者的机会,回乡教书的毅然决然。②面对乡亲对峰子回乡教书的疑问,他“爽快”地回答“是”。“是!”独词成句,掷地有声,写出了峰子回乡执教的坚定与自豪。③“……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看似轻松俏皮的话语表现了峰子扎根农村教育的庄重选择。

烧炭工和绅士

亚米契斯

(1) 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他父亲身材魁梧,蓄着浓密的黑胡子,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昨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诺比斯自知理亏,无法辩解,就冲着倍梯气急败坏地说:‚你父亲是个乞丐!‛倍梯委屈得要命,顿时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热泪夺眶而出,回到家里,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2)午饭过后,全身黑糊糊、个子矮小的烧炭工领着孩子来到学校,向老师抱怨。大家都不吱声,只是静悄悄地、全神贯注地听着。跟往常一样,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给儿子脱外衣,他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进教室,问是怎么回事。

(3)‚是这位先生在抱怨您儿子。您儿子对他儿子说:‘你父亲是个乞丐!’‛老师回答。

(4)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于是询问儿子:‚你说那句话了吗?‛诺比斯站在教室中间,当着倍梯的面,低着头不言不语。父亲紧紧抓着儿子的胳臂,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说:‚快道声对不起。‛

(5)烧炭工以和事老的口吻连声说:‚算了吧,算了吧。‛

(6)可绅士不理睬他,依然谆谆劝导儿子说:‚照我的话这样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7)烧炭工做了个果断的手势,好像在说:‚我不愿意。‛绅士不听他的话,逼儿子照他说的办。他的儿子头也不抬,轻声细气而断断续续地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8)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然后,烧炭工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心领神会,扑到诺比斯怀里,两人紧紧拥抱。

(9)‚老师,请您帮个忙,让他俩坐在一起好吗?‛绅士问老师。于是,老师把倍梯安排到诺比斯旁边坐下。待他俩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打了个招呼告辞了。

(10)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然后,来到课桌前,带着爱怜和歉意的表情端详着诺比斯,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伸手想慈爱地跟他亲热一下,似乎又没有这个胆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诺比斯的额头。他走到教室门口,回头瞥了诺比斯一眼,才迈着慢慢的步子走开了。

(11)‚孩子们,你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看到的事情。‛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

(选自《爱的教

育》,略有改动)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30字左右)

2.选择下列句子中的一句,结合上下文, 品析加点词或短语的含义,指出其表达效果。

(1)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

(2)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

3.第(10)段中说“(烧炭工) 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请揣摩烧炭工当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把它表述出来。(50字左右)

4. 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绅士的形象。

5.小说的结尾,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你认为“精彩”在哪里?

答案:

1.绅士的儿子(诺比斯)羞辱了烧炭工的儿子,绅士要儿子道歉。

2. (1)“皱皱眉头”,说明心事大,难处理。这里,包含了多层意思:既有为自己的儿子侮辱同学感到意外、吃惊,也有为自己没能教育好儿子感到的羞愧,同时还有为妥善处理好这件事而产生的担忧。(答出两点即可)

(2)一方面,“用力”一词写出了烧炭工对这位绅士教子有方的感动;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绅士没有贫贱观念、平等待人的崇敬心理。(大意相符即可)

3.示例(1):孩子,对不起,我难为你了。你知错能改,好可爱。

示例(2):我真为你的勇敢高兴,更为你的爸爸感动。孩子,委屈你了!

(能扣住“爱怜”和“歉意”写)

4.他是一位严于教子、有错必纠、平等待人、尊重弱势群体的绅士。(写出两点即可)

5.教育学生不能嫌贫爱富;做了错事,要敢于承认并主动道歉;从人格上说,人人都是平等的。(写出两点即可)


相关文章

  • 五年级语文计划
  •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9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9人,年龄一般在11-12岁之间,学生全部来自周围的几个自然村. 经过四年多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独立识字和独立阅读课外书的能 ...查看


  •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材整合
  • 高一语文教材整合方案 高一语文组 一.指导思想: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作用,为高三的语文学习奠基. 二.整合背景: 学校逐步深入的教学改革.此次改革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无论对教师还是对 ...查看


  • 七年级上册语文说教材说课标演讲稿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研说的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册教材.我的研说流程是说课标:课程总目标.本册书的内容标准:说教材:教材特点.编排体例.内容结构.教材比较.知识整合:说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 ...查看


  • 五年级下册语文学习计划
  •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6人,其中男生14人,女生12人,年龄一般在11-12岁之间,学生全部来自周围的几个自然村. 经过四年多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独立识字和独立阅读课外书的能力,学习目的比较明确,学习态度逐步端正,学习语文的兴 ...查看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内容解析 课程教材研究所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查看


  • 二年级语文学期计划(1)
  • 培英学校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二年级语文工作计划 我们二(1)班现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17人.他们通过一年级一学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一年级相关的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具有了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 ...查看


  • 七年级语文下教材分析
  • 七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教材中,七年级上.下册属于一个过渡阶段七年级语文教材的编写,在六年级层进式编写方式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内容上由表现学生周围的生活扩展到了表现广阔的社 ...查看


  • 八年级语文教材分析
  • 八年级语文教材分析 一中 郭晓光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原因是它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所有的新教材,本册教材是新教材中唯一涉及说明文的教材, ...查看


  •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编排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分五个板块:分别是阅读.综合性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另部分课文后面附有课外知识, 包括语法知识,口语表达,以及一些人物资料介绍 ...查看


  •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复习计划(1)
  • 三年级下册语文辅导计划 一.辅导目标 1.通过辅导,进一步突破教材重难点,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知识进行梳理归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