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的"抗战"

  京承高速往怀柔方向,14出口往左,是一个叫新新小镇的地方,幽静的小镇里面,有一栋并不起眼的三层小楼。   小楼里有一个资料库,库里有3500位年龄都在80岁以上的老人共300万分钟的影像以及文字资料。每位老人都对着镜头讲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甚至是“秘密”。   这个库就是崔永元8年前开始致力建立的“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库”。库里的老人绝大多数都经历了抗战。   2010年8月16日下午,崔永元宣布,他们从库里拿出不到千分之一的内容制作的32集纪录片《我的抗战》在网络首播。      《我的抗战》      8月22日,90岁的北京最后一位原“飞虎队”中国籍飞行员彭嘉衡去世。这一天,32集的纪录片《我的抗战》已经在搜狐网上以每天更新一集的速度播到了第9集。   两天后,播出的第11集《雾都茫茫》就出现了彭嘉衡年轻时候的英姿,他重庆籍的老伴傅汝梅在片中讲述了他们抗战烽火中的爱情。以他“飞虎队”经历为主要内容的将是第22集《壮志凌云》。   彭嘉衡老人到底没能等到亲眼看到自己的故事播出。   这也是让《我的抗战》总策划崔永元颇感遗憾的事情。3年前,当他决定把“战争和回忆”作为专题内容进行口述历史的采访时,就决心要和时间赛跑。   首席记者郭晓明和张钧一共采访了三四百人,有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的老兵,也有国民党军队的老兵。   对于每个接受采访的老兵,记者问的都是他们一生的经历,并不是功利地只要抗战的部分。从联系到拍摄,他们采访一个人花费时间最长的,将近两个月。   当崔永元看到几年来收集的内容,已经可以制作出一些片子的时候,便决定先做出一部纪录片《我的抗战》。   促使崔永元做出这个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被采访的老人们都是80岁以上,有的甚至超过百岁。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一辈子就这一次被摄像机记录下自己的影像和声音。   崔永元希望这些历尽沧桑的老人们,也能够亲眼在电视上看到自己。   制作片子的时候,崔永元对编导提出一个比较硬性的要求:尽量在片子里放进更多采访的人物。“很多老人那么高龄,一辈子都无人问津,我们采访他们那么长时间,打搅人家那么长时间,就用几秒钟几分钟,对不起人家。”   总导演曾海若告诉《中国周刊》记者,32集《我的抗战》,每集是30分钟,整体下来差不多用了300个抗战老兵的采访,这些老兵既有正面战场的,也有敌后抗战的,在片中出现的频率差不多各占一半,全部根据真实的历史呈现。   《八百孤军》、《第五战区》等片子的编导张冬,是在2009年初加盟崔永元团队的。之前已经是个非常成熟的纪录片编导,已经做过一些反映战争的纪录片。这次参与制作《我的抗战》,与他之前的编辑经验有很大不同。   以前,作为编导,他对片子的介入很深。很多时候,在做片子之前就要做什么已经很清楚,确定思路后,再派记者去采访。如果采访不到本人,就会找几个专家说上一通,即使没有亲历者的证言,也能做出片子。   而做《我的抗战》,则是先把相关老兵们的口述内容拿出来,根据他们所讲述的内容再决定片子做什么。口述历史部分,是片子的核心和灵魂。   记者张钧这样描述他们做《我的抗战》:“好比炒菜,做一盘宫保鸡丁,别人是为了做宫保鸡丁只找这些材料,我们是几年里搜集了各种各样的材料,看看比较充分了,抓取一点点先炒个宫保鸡丁。”      崔永元的尝试      崔永元本人做纪录片的热情其实并不算特别高,他对《中国周刊》记者说,做片子这件事,本来就出于功利的考虑。   他热衷于做口述历史,但并不想根据这些口述历史做纪录片下结论。他希望五六十年以后终于有一本被大家公认的书,不管是宏观叙述还是细节描写,大家认为它是真实的,而它在最后写一句“本片部分资料取自崔永元的《口述历史》”,就行了。   2001年,崔永元去日本NHK电视台访问。他看到人家有口述历史资料库,据说里面关于中国的内容非常丰富,他试着让管理员找一下抗战中张学良的资料。   很快人家就调出一段张学良发表演讲的视频,整整30分钟,就发生在“九・一八”事变三天之后的1931年9月21日。张学良在演讲中说到:委员长说,两年之内,不把日本人赶出满洲,他就辞职。   这段视频,自认为对历史足够喜欢和关注的崔永元,也从来没有看过。   这给崔永元很大的刺激。他当时想,即使自己把这段视频带回国内,也没人会把它当回事。因为咱们就没有这样的搜集口述历史的习惯。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他下决定要建一个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库。   2002年,崔永元在做《电影传奇》的同时,逐渐开始做起了口述历史。按照个人的趣味,他心目中的《我的抗战》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老先生往镜头前一坐,说30分钟,休息10分钟,插点广告,再接着说,一口气说两天,这才是口述历史。   显然,不可能这样做片子。于是他才接受同事们做面向市场的尝试:加入木刻风格的动画,加入配乐、旁白以及相关的影像资料,加强片子的故事性,强调感染力。   不过,他对编导们要求,《我的抗战》尽量呈现细节和人的故事,一定要是真实的。“《我的抗战》讲的都是人的故事,不承担表现大历史观的功能。”曾海若这样解释编片基本原则。   在他们看来,抗战是一个整体,当年的国共老兵都做出了巨大牺牲和努力。《我的抗战》中,并没有刻意去区分他们,整个32集下来,按照老兵们自己的叙述,其中超过20集是国共两方军人同时出现,没有偏废。   本着对史实的追求,一开始崔永元给记者张钧和郭晓明的要求就是:经历过国民党正面战场22次重大战役的人,参加过八路军和新四军重大战役的人,全部要采访到;采访时,就让他们讲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不要是道听途说,不要是加入了后来认知经验的综述和评论,要细节要故事。   《我的抗战》集中呈现的,都是当年抗日战场上最普通的小兵们对战争的亲身体验。70多年过去了,现在幸存的也只能是这些当年10多岁20多岁的小兵了。   “这些人都是战争的具体承受者,他们当时并不知道战争的起源,他们也不知道战争背后的东西,他们知道的就是怎么打仗。《我的抗战》就是这些普通老兵普通个体感受到的战争。”曾海若如是说。   说起《我的抗战》的特点,曾海若认为,从内容上讲,《我的抗战》并没讲什么新鲜的话题,既有专门几集讲敌后战场的内容,也有专门几集讲正面战场。比如《八百孤军》、《第五战区》、《雾都茫茫》、《松山之战》等几集,就是国民党老兵讲他们亲身经历的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   除此之外,《我的抗战》中,还对战俘、战地医护人员等过去少有专门提及的人,进行了专题的呈现。片子甚至还对伪军、汉奸这个群体进行了记录。      比以前走得更远      这些差点被人遗忘的人物和历史,崔永元注意到了,并以其中部分资料制作出了纪录片。

  身为央视名嘴,自己做的节目却选择在网络上首播,崔永元的解释是:最想吸引的就是年轻人对片子的兴趣,显然网络是绝大多数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渠道。片子也会在央视播出,只不过还有一些程序要走。   《读库》主编张立宪,眼下正致力于推动《我的抗战》在全国各城市的巡回放映活动。每次他会邀请一些《我的抗战》的主创到场互动,讲述片子背后的故事。   总导演曾海若告诉《中国周刊》记者,网络播出后,11月15日开始,《我的抗战》会在各地的地方电视台播出,至于中央电视台,应该只是迟早的问题。   在电视台播出的时候,有些地方会按照电视台的播出要求进行修改,“改是肯定的,不过问题应该不会很大”。曾海若觉得,还是应该抱有希望。   曾海若和崔永元一块做《电影传奇》出身,对于老电影比较熟悉。老电影中反映八路军的故事比较多,新四军的比较少,讲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就更少了,在他的印象中,好像只有少有的几部如《血战台儿庄》等片子。   张冬对近些年描写抗战的纪录片和影视剧比较熟悉,他记得,2005年8月,央视一套曾经播出了由时间担任总导演和总制片的12集纪录片《抗战》。这是国内在纪录片中第一次提到正面战场。最近的,则是他这几天在央视10套看的纪录片《中国远征军》。   崔永远反复强调,《我的抗战》最重要的不是重新写抗战史,也不是要重新认识抗战,只是要反映抗战背后每个个体的感受和故事。   曾海若认为,现在的趋势是,更多真实的东西开始让人知道,影视作品也都在开口子,而他们制作《我的抗战》,只是推进这个趋势的一环。“今天肯定比以前要走得远,明年可能走得更远。”   他们也有遗憾。因为《我的抗战》是根据采访的阶段性成果做出来的,很多比较重要的内容并没能被放进来。本来关于昆仑关战役、常德会战和衡阳保卫战的内容打算放进来,最后还是因为觉得采访的内容显得单薄,决定拿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22次大会战,也因为当时采访的内容不足够,没能列为专题加以呈现。   崔永元告诉《中国周刊》记者,他们已经着手准备50集的《我的抗战2》了,就是根据采访的深入,把第一集中很多遗漏的选题继续下去。正面战场的22次大会战,会呈现更多本来的历史面目。   《我的抗战2》还会拿出10多集专门介绍滇缅的中国远征军,会对敌后神秘的组织、战地记者等内容进行持续的关注。   张冬做的几集都是关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在做这些选题的时候,他会广泛查阅各种资料,国内国外的都有,力争把片中解说词写得客观真实。对于有争议的地方,他会如实呈现多方意见。   历史专业研究生毕业的刘元认为,对于抗战,有很多过去在电视上呈现得比较少,但在史学界有共识的,他们将在片子中尽量体现这些共识。   “我们可以选择的是,时代在进步,我们自己在发展。”崔永元说。   摘自《山西青年》

  京承高速往怀柔方向,14出口往左,是一个叫新新小镇的地方,幽静的小镇里面,有一栋并不起眼的三层小楼。   小楼里有一个资料库,库里有3500位年龄都在80岁以上的老人共300万分钟的影像以及文字资料。每位老人都对着镜头讲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甚至是“秘密”。   这个库就是崔永元8年前开始致力建立的“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库”。库里的老人绝大多数都经历了抗战。   2010年8月16日下午,崔永元宣布,他们从库里拿出不到千分之一的内容制作的32集纪录片《我的抗战》在网络首播。      《我的抗战》      8月22日,90岁的北京最后一位原“飞虎队”中国籍飞行员彭嘉衡去世。这一天,32集的纪录片《我的抗战》已经在搜狐网上以每天更新一集的速度播到了第9集。   两天后,播出的第11集《雾都茫茫》就出现了彭嘉衡年轻时候的英姿,他重庆籍的老伴傅汝梅在片中讲述了他们抗战烽火中的爱情。以他“飞虎队”经历为主要内容的将是第22集《壮志凌云》。   彭嘉衡老人到底没能等到亲眼看到自己的故事播出。   这也是让《我的抗战》总策划崔永元颇感遗憾的事情。3年前,当他决定把“战争和回忆”作为专题内容进行口述历史的采访时,就决心要和时间赛跑。   首席记者郭晓明和张钧一共采访了三四百人,有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的老兵,也有国民党军队的老兵。   对于每个接受采访的老兵,记者问的都是他们一生的经历,并不是功利地只要抗战的部分。从联系到拍摄,他们采访一个人花费时间最长的,将近两个月。   当崔永元看到几年来收集的内容,已经可以制作出一些片子的时候,便决定先做出一部纪录片《我的抗战》。   促使崔永元做出这个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被采访的老人们都是80岁以上,有的甚至超过百岁。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一辈子就这一次被摄像机记录下自己的影像和声音。   崔永元希望这些历尽沧桑的老人们,也能够亲眼在电视上看到自己。   制作片子的时候,崔永元对编导提出一个比较硬性的要求:尽量在片子里放进更多采访的人物。“很多老人那么高龄,一辈子都无人问津,我们采访他们那么长时间,打搅人家那么长时间,就用几秒钟几分钟,对不起人家。”   总导演曾海若告诉《中国周刊》记者,32集《我的抗战》,每集是30分钟,整体下来差不多用了300个抗战老兵的采访,这些老兵既有正面战场的,也有敌后抗战的,在片中出现的频率差不多各占一半,全部根据真实的历史呈现。   《八百孤军》、《第五战区》等片子的编导张冬,是在2009年初加盟崔永元团队的。之前已经是个非常成熟的纪录片编导,已经做过一些反映战争的纪录片。这次参与制作《我的抗战》,与他之前的编辑经验有很大不同。   以前,作为编导,他对片子的介入很深。很多时候,在做片子之前就要做什么已经很清楚,确定思路后,再派记者去采访。如果采访不到本人,就会找几个专家说上一通,即使没有亲历者的证言,也能做出片子。   而做《我的抗战》,则是先把相关老兵们的口述内容拿出来,根据他们所讲述的内容再决定片子做什么。口述历史部分,是片子的核心和灵魂。   记者张钧这样描述他们做《我的抗战》:“好比炒菜,做一盘宫保鸡丁,别人是为了做宫保鸡丁只找这些材料,我们是几年里搜集了各种各样的材料,看看比较充分了,抓取一点点先炒个宫保鸡丁。”      崔永元的尝试      崔永元本人做纪录片的热情其实并不算特别高,他对《中国周刊》记者说,做片子这件事,本来就出于功利的考虑。   他热衷于做口述历史,但并不想根据这些口述历史做纪录片下结论。他希望五六十年以后终于有一本被大家公认的书,不管是宏观叙述还是细节描写,大家认为它是真实的,而它在最后写一句“本片部分资料取自崔永元的《口述历史》”,就行了。   2001年,崔永元去日本NHK电视台访问。他看到人家有口述历史资料库,据说里面关于中国的内容非常丰富,他试着让管理员找一下抗战中张学良的资料。   很快人家就调出一段张学良发表演讲的视频,整整30分钟,就发生在“九・一八”事变三天之后的1931年9月21日。张学良在演讲中说到:委员长说,两年之内,不把日本人赶出满洲,他就辞职。   这段视频,自认为对历史足够喜欢和关注的崔永元,也从来没有看过。   这给崔永元很大的刺激。他当时想,即使自己把这段视频带回国内,也没人会把它当回事。因为咱们就没有这样的搜集口述历史的习惯。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他下决定要建一个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库。   2002年,崔永元在做《电影传奇》的同时,逐渐开始做起了口述历史。按照个人的趣味,他心目中的《我的抗战》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老先生往镜头前一坐,说30分钟,休息10分钟,插点广告,再接着说,一口气说两天,这才是口述历史。   显然,不可能这样做片子。于是他才接受同事们做面向市场的尝试:加入木刻风格的动画,加入配乐、旁白以及相关的影像资料,加强片子的故事性,强调感染力。   不过,他对编导们要求,《我的抗战》尽量呈现细节和人的故事,一定要是真实的。“《我的抗战》讲的都是人的故事,不承担表现大历史观的功能。”曾海若这样解释编片基本原则。   在他们看来,抗战是一个整体,当年的国共老兵都做出了巨大牺牲和努力。《我的抗战》中,并没有刻意去区分他们,整个32集下来,按照老兵们自己的叙述,其中超过20集是国共两方军人同时出现,没有偏废。   本着对史实的追求,一开始崔永元给记者张钧和郭晓明的要求就是:经历过国民党正面战场22次重大战役的人,参加过八路军和新四军重大战役的人,全部要采访到;采访时,就让他们讲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不要是道听途说,不要是加入了后来认知经验的综述和评论,要细节要故事。   《我的抗战》集中呈现的,都是当年抗日战场上最普通的小兵们对战争的亲身体验。70多年过去了,现在幸存的也只能是这些当年10多岁20多岁的小兵了。   “这些人都是战争的具体承受者,他们当时并不知道战争的起源,他们也不知道战争背后的东西,他们知道的就是怎么打仗。《我的抗战》就是这些普通老兵普通个体感受到的战争。”曾海若如是说。   说起《我的抗战》的特点,曾海若认为,从内容上讲,《我的抗战》并没讲什么新鲜的话题,既有专门几集讲敌后战场的内容,也有专门几集讲正面战场。比如《八百孤军》、《第五战区》、《雾都茫茫》、《松山之战》等几集,就是国民党老兵讲他们亲身经历的正面战场的重大战役。   除此之外,《我的抗战》中,还对战俘、战地医护人员等过去少有专门提及的人,进行了专题的呈现。片子甚至还对伪军、汉奸这个群体进行了记录。      比以前走得更远      这些差点被人遗忘的人物和历史,崔永元注意到了,并以其中部分资料制作出了纪录片。

  身为央视名嘴,自己做的节目却选择在网络上首播,崔永元的解释是:最想吸引的就是年轻人对片子的兴趣,显然网络是绝大多数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渠道。片子也会在央视播出,只不过还有一些程序要走。   《读库》主编张立宪,眼下正致力于推动《我的抗战》在全国各城市的巡回放映活动。每次他会邀请一些《我的抗战》的主创到场互动,讲述片子背后的故事。   总导演曾海若告诉《中国周刊》记者,网络播出后,11月15日开始,《我的抗战》会在各地的地方电视台播出,至于中央电视台,应该只是迟早的问题。   在电视台播出的时候,有些地方会按照电视台的播出要求进行修改,“改是肯定的,不过问题应该不会很大”。曾海若觉得,还是应该抱有希望。   曾海若和崔永元一块做《电影传奇》出身,对于老电影比较熟悉。老电影中反映八路军的故事比较多,新四军的比较少,讲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就更少了,在他的印象中,好像只有少有的几部如《血战台儿庄》等片子。   张冬对近些年描写抗战的纪录片和影视剧比较熟悉,他记得,2005年8月,央视一套曾经播出了由时间担任总导演和总制片的12集纪录片《抗战》。这是国内在纪录片中第一次提到正面战场。最近的,则是他这几天在央视10套看的纪录片《中国远征军》。   崔永远反复强调,《我的抗战》最重要的不是重新写抗战史,也不是要重新认识抗战,只是要反映抗战背后每个个体的感受和故事。   曾海若认为,现在的趋势是,更多真实的东西开始让人知道,影视作品也都在开口子,而他们制作《我的抗战》,只是推进这个趋势的一环。“今天肯定比以前要走得远,明年可能走得更远。”   他们也有遗憾。因为《我的抗战》是根据采访的阶段性成果做出来的,很多比较重要的内容并没能被放进来。本来关于昆仑关战役、常德会战和衡阳保卫战的内容打算放进来,最后还是因为觉得采访的内容显得单薄,决定拿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22次大会战,也因为当时采访的内容不足够,没能列为专题加以呈现。   崔永元告诉《中国周刊》记者,他们已经着手准备50集的《我的抗战2》了,就是根据采访的深入,把第一集中很多遗漏的选题继续下去。正面战场的22次大会战,会呈现更多本来的历史面目。   《我的抗战2》还会拿出10多集专门介绍滇缅的中国远征军,会对敌后神秘的组织、战地记者等内容进行持续的关注。   张冬做的几集都是关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在做这些选题的时候,他会广泛查阅各种资料,国内国外的都有,力争把片中解说词写得客观真实。对于有争议的地方,他会如实呈现多方意见。   历史专业研究生毕业的刘元认为,对于抗战,有很多过去在电视上呈现得比较少,但在史学界有共识的,他们将在片子中尽量体现这些共识。   “我们可以选择的是,时代在进步,我们自己在发展。”崔永元说。   摘自《山西青年》


相关文章

  • 崔永元的"抗战" 1
  • 京承高速往怀柔方向,一个叫新新小镇的地方有一栋不起眼的三层小楼. 小楼里有一个资料库,库里有3500位年龄都在80岁以上的老人共300万分钟的影像以及文字资料.每位老人都对着镜头讲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甚至是"秘密". 这 ...查看


  • 石述思:90岁抗战老兵该到台湾找国民党落实政策?
  • 石述思:90岁抗战老兵该到台湾找国民党落实政策? 2011-01-23 14:54 (分类:默认分类) 林川按:这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曾为祖国抗日的杨根奎老人得到的只是四个字--"一无所有".他尝试着找到金堂县相关部门 ...查看


  • 看着他们一起慢慢变老
  • 崔永元举起了话筒,这个"武器"将他永远和自己的职业联系在了一起.小崔,就是实话实说的.曾有抑郁症的.老自嘲长得不好看的,在中国玩脱口秀的,那个主持人. 小白比小崔小五岁,他对记者半开玩笑形容小崔是"老一辈无产阶 ...查看


  • [我的抗战2]有感
  • <我的抗战2>有感 向来对纪录片无感,然而在近现代史课上初看到<我的抗战2>,便一发不可收拾,此后坚持看了下来. 不同于<建国伟业>这些纪录片,<我的抗战2>让我知晓了纪录片可以以另一种形式拍 ...查看


  • 读[我的抗战]有感
  • 读<我的抗战>有感 以前对崔永元的认识一直只停留在电视节目主持上,但是最近读了他的<我的抗战>一书,在那些对当事人的曾经的往事的追忆中,那30-40年代尘封的历史,慢慢揭开神秘的面纱,变得和我们的心更相通,相关的历史 ...查看


  • 战争.历史与记忆
  • 抗日战争是20世纪中国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曾经牵动着国人的每一根神经末梢.抗战(战争)文学及相关叙述也始终是蔚为大观.但在数十年之后的今天看来,尽管时间在不断流徙,历史本身却并未变得足够清澈,那些幸存下来的抗战老兵此刻已进入了生命的暮年 ...查看


  • 东方卫视2015跨年版面发布
  • 3个月的录制,13周的比拼,12月14日晚,东方卫视第二季<中国梦之声>总决赛在上海宝山体育馆盛大上演.经过"梦想搭档""感恩的心""巅峰对决"三个环节的激烈争夺,最终 ...查看


  • 平型关大捷都只能位列第二,抗战第一大捷竟被日刻意隐瞒
  • 提起"抗战第一大捷",人们往往想到林彪指挥的八路军"平型关大捷".不过近日由国内多位专家学者经多年考证认为:1932年3月由共产党员李延禄(后任东北抗联四军军长)直接指挥的镜泊湖连环战,是东北也是全国 ...查看


  •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2011年1月8日,人民网2010年度十大责任公民评选揭晓.获得"十大责任公民"荣誉的是:身为大连油罐火灾中第一线指挥者的大连消防支队支队长丛树印.知识型新型农民工楷模巨晓林.自筹资金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