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读后感

《卖白菜》读后感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

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这段令人心酸的文字是感恩阅读系列《感恩生活》书中一篇莫言书写的名为《卖白菜》

的文章中的一段小节。

一棵白菜,对阔绰的家庭而言,不过是饭桌上的调剂,登不了大席面,但对于贫苦人家

的孩子,也许是新年的所有意义。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小时候与母亲卖白菜时因自己多算了

别人的钱而使白菜没能卖出去的经历。尽管孩子十分渴望在新年能吃上香喷喷的白菜饺子,

但是贫穷的生活让这小小的盼望成为泡影。但儿时的记忆也许会鞭策作者一辈子。 在文章里,我们和作者一起体味着生活的酸楚。可是,在人们过着酒足饭饱的生活中,

却经常忘记曾经的清贫。比如说,有人从星级酒店吃饱喝足出来后,看见路旁那些可怜的乞

丐,不但不给予他们帮助,甚至还辱骂、殴打他们。这些人都忘记了,自己也是清贫出生。

再比如说我们学校的学生,吃饭时只挑自己喜欢的菜来吃,不喜欢的便统统倒在泔水桶里。

他们都忘记了那首《悯农》诗;忘记了自己在学校所交的高昂花费都是父母的血汗钱。 有一次,我和朋友在街上玩,无意间听到一对父子的对话。“爸爸,就给我15元钱吧,

同学过生日,我总要意思一下的嘛!”儿子说。父亲叹了一口气:“你们同学怎么天天都过生

日呀?唉,这??”“可是同学们都送,我不送礼,多不好意思呀。”儿子恳求道,“爸,求求您

了!”父亲无可奈何,只好从皮夹里抽出15元钱来,给了儿子。父亲的嘴里发出一阵叹息的

声音:“唉??如今的孩子,年纪轻轻就学会摆阔气,讲排场了。我们当年顶好就送一张自制的

贺卡、书签什么的??”

当我们离贫苦越来越远,富裕更能告诉我们前人的遭遇。生活真的来之不易,我们应当

珍惜目前拥有的幸福生活。 点评:一篇名为《卖白菜》的文章,却让小作者有如此多的感慨。作者能结合生活中的

实际写作自己的感受,而后深化主题。文章结构严谨,文笔流畅。篇二:《白菜玫瑰》读后感 亲情花开

——读《白菜玫瑰》有感 “阿嬷,我买菜回来喽。” “乖孙回来喽乖孙。”

“阿嬷,你猜我买了什么菜?” “白菜,嗯,猪肉、白菜。” 看似再普通不过的一段对话,却蕴藏着祖孙间最真挚也最神圣的情感。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叫莹的女孩,每天都要买菜做饭照顾年迈的阿嬷。这样平淡无奇的对

话是每天都要进行的。阿嬷因为身体的原因而认准了白菜。直到从一天起莹的提包里总会多

出一支别人送的红玫瑰。莹告诉阿嬷,玫瑰是“中意你”的意思。下次莹回家问,阿嬷总会

说有玫瑰花。莹每天追着太阳回家,带回新鲜的白菜、鱼、猪肉,还有玫瑰花,她笑意盈盈

地如常煮菜,和阿嬷聊天,却难免分心,忽然会想起送她玫瑰花的那个人。 当有天那个人提出要带莹去珠海过上更好的生活是,莹在爱情与亲情展开了艰难的拉锯

战。最后,看到苍老瘦小的阿嬷,莹终于不忍,选择了亲情。当每天一支的玫瑰消失在生活

中时,莹心里有些空,而年迈的阿嬷,却给了莹那朵朵的“中意你”,白色的瓷碗里,盛满一

朵朵头脸上仰的小白菜根,像极了一朵朵小小的玫瑰花,阿嬷把自己对孙女的疼爱灌进了这

一朵朵的“中意你”里。 莹是矛盾的,她深陷爱情与至亲的踌躇之中,最后是阿嬷睡着的样子打动了莹。她知道,

总有一场伤心的,也许不止一场。世界上又不是没男人,但阿嬷只有一个。想起幼时,父母

早亡,阿嬷就如同亲生爹娘台风夜步行十几公里为她找牛奶;她感冒,鼻塞喘不过气,是阿

嬷用口吸出她的鼻涕;晚上睡觉她爱把脸贴在阿嬷胸前,寻找干瘪的乳头;走到哪里她都牵

着阿嬷的手,一直牵着,从很小长到到很大,世界上只有一个这样的阿嬷。 看了这对祖孙的故事,不禁为之动容,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上,能够像莹一样倾其

所有照顾老人的,已经不多了。人们只知道在生活与物质上去弥补老人,殊不知,那些花花

绿绿的营养品填不满老人们空虚孤独的心灵。文中有一段对阿嬷睡着时的描写:“佝偻着肩,

下颔瘪瘪地垂在胸口,抓着布袋的枯手缀着暗斑。她好小好弱,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把她抱起

来。吊扇在房顶上旋转,微微吹动她稀疏灰白的发,原来阿嬷已经那么老了。”老人心灵的沧

桑的空虚,不是物质可以弥补的。相比较而言,对于儿孙们,老人们总是倾其所有、尽其所

能地去爱护,他们从不奢求回报,他们心底唯一的小小愿望就是儿女们能常回家看看,陪他

们聊聊天那,哪怕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哪怕儿女们只是简单的敷衍,他们也心满意足

了。

年幼时,老人像伞般给予我们呵护,现在,他们的腰背早已佝偻,应该轮到我们去照顾

他们了。就让我们放慢脚步,一起去聆听白菜玫瑰绽放的声音。篇三:高中语文命题作文《谈

白菜读后感》

命题作文 高二第二学期课文《谈白菜》读后感 谈“望文生情”

——由“白菜辩证法”所想到的 我曾尽最大努力体味《茶花赋》、《荔枝蜜》的情感和赞颂,背了许多教条式的评价后,

还是难以真正理解。我也曾想体会小桔灯那种冲破黑夜的光芒,在试图制作桔灯失败后,也

没有了兴趣。我还试图理解《落花生》的内涵,花生的美味反而更吸引我。 大概是我真的无法拥有文人的思维深度,也无法用他们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物,诸

如茶花,诸如白菜。

若是我来谈白菜,虽不及作者的深度,但也能洋洋洒洒大写一番,其结果定是无人喝彩,

因为我写不出白菜的哲学、白菜的格调,只能停留在人们都能见到的外表。而作者是带着感

性、带着思考的,他有着对为人处事的思索、对社会现状的思索——这是我们无论如何都体

会不到的。

就像没有人能真正了解陶渊明对菊的喜爱,文与可对竹的钟情,后人只知感喟,却很难

真正的理解。因为这是一种缘于生活、源自性格、触及内心之物。正如“意在笔先者,定则

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每个人都有触及心灵之物,这种感觉只可意会,无法言传。即便

写在纸上,也不过是“倏作变相”后的寄情之作。 设若要为淡泊找个代言,可以是青菜,也可以是萝卜,不是非要用白菜来表现。作者恰

恰是将情寄于了白菜,用它来表达情感罢了。所以,我不愿循着作者的思路去剖析平淡与华

丽的辩证,去思索淡泊与浮华的价值——这些只意会即可,我们要做的只是体会作者的情感,

倘要我们读后都陷入深思,或许并不是作者的初衷。 对于白菜,这只是作者的思索,并不是每一位读者的。矛盾对于白杨树的讴歌,杨朔对

于茶花的赞颂,都是由情而发、由物而动。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山”,各人所乐之物不尽

相同。对于同样的山水,所感又会因人而异。或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或叹一江春水、无

语东流,有感于横看成林、侧看成峰,又有感于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各人所处环境不同,

感触自然不同。

夏衍笔下的野草,是“生命开始的瞬间,便带了斗争的草”,它那顽强的生命力让人肃然

起敬。然而,读者往往从生命力的角度去体味,殊不知,这更是象征了人民顽强的抗日斗志!

这是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所能理解的么?德富芦花笔下的芦花茫茫如雪,是鱼虾鸟雀的避风

港,然而我们只知感叹灵性的生命与活力,未亲眼见过芦花的我们又怎能真正读懂呢? 有时,是处境、经历的不同让我们无法触及作者的内心,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情感的隔

阂——或是过了头,或是欠了火候。 人们读《药》,常常陷于亲子之爱与革命气概的思考,然而作者真正要表达的却是民众的

麻木与愚昧。先生对于群众麻木状态的注意是由来已久的,这才是他多数作品的情感主体。 余光中在一篇散文中写道“看窗外的夜比圣经旧约更黑”,这句奇怪的比喻很是让人困惑。

席慕容曾写过“舍不得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又是什么意义呢?其实,这些都是思乡之情

的表达,作者往往借物、借景来抒发情思,但我们有时间、空间的错失,因而无法真正了解。 对于这些明显带有情感的内容,我们看似很了解,若要评价鉴赏,都能头头是道,仿佛

领会地相当透彻,对作者观点又颇有同感,这其实是我们陷入了情感的盲从。 未必要将作者的情感强附于自己的脑海中,也不要嗔怪自己体会不出作者的思想。因为

每个人拥有独立的思维模式,何况又是寄情于物、寄情于景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就像丰子恺望见邻家梧桐树枯零的那般感伤,是我们从他笔下能知晓,却无法了解的,

在我们眼中,或许落花与梧桐落叶并无区别,然而丰子恺竟能看到无常,感受到生命。即便

我们理解了生命的易逝,但较丰先生的体会,实在大不相同。他是有感而发,而我们只是有

他的文字而发,孰浓孰淡,还用得着评判么? 情感发于本源才是最真切的、最直观的。对于白菜,我未曾想到过作者所想,因为无从

说起。对于白菜的辩证法,也只是坐着借用白菜所表达的情感,仅此而已。“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恐怕已是老生常谈了。篇四:《繁花》读后感 读金宇澄《繁花》

这几天读金宇澄的《繁花》,读了整整两天,说这部小说是2013的年度长篇,又是海派

文学的标志。

读完最后一行,时近黄昏,心境也像窗外的天色一样黯然,还有几分难以把握的茫然。 《繁花》在叙事语言上的尝试确实令人心悦诚服。首先,小说用上海话来写,作者坦白

出版时将稿子逐字逐句通了多遍,为了让北方人也能懂。沪语写作是骨子里的,真是写出了

上海人的某种思维或者心理,不懂上海话的北方人也许能看懂,但不一定能体会其中之妙。

其次,《繁花》通篇都是短句子,但是很耐读、有韵味;写法上只写人物如何说、如何做。作

者说他感兴趣的是,“当下的小说形态,与旧文本之间的夹层,会是什么。”我想说的是那份

黯然和茫然。 《繁花》里有三个核心人物,都是男的,阿宝、沪生和小毛。阿宝爷爷曾是

大资本家,阿宝爸爸少爷出身参加革命做地下党,不过那个年代资本家和地下党都不会有好

日子过;沪生家是军队干部,“文革”中受冲击;小毛家是地地道道的工人,哪个年代都是踏

踏实实的底层,没有大起大落。这三个人从小是好朋友,小说由这三个男人牵连出众多的男

人和女人,家人、亲戚、朋友、同事、邻居,当然还有时代与社会。小说对这三个男人从懵

懂童年一直写到中年老境,故事的时间跨度有半个世纪,从五、六十年代写到九十年代后的

当下,但不是连贯写下来,而是分成“过去的故事”与“现在的故事”两条线索来讲。小说

共三十一章,凡单数章节讲述“过去的故事”,凡双数章节讲述 “现在的故事”,就这么均衡地交叉隔开。“现在”这部分没有太明显的时间跨度,似乎

是一个静止的时空;而“过去”这部分有着清晰的时光流逝,看着这三个少年日渐长大,历

经人生的酸甜苦辣,两条线索最后融到一起,是“过去”一步一步地走进了“现在”。小说读

了过半,我开始有了比较明确的感觉:喜欢单数章节,不喜欢双数章节。喜欢与不喜欢的理

由是一致的,是人。喜欢单数章里的人,包括他们的故事;不喜欢双数章里的人,当然也因

为那些故事。

“过去的故事”包括阿婆带阿宝和蓓蒂回乡下老家、蓓蒂和阿婆化鱼遁世的故事;姝华

爱书的故事;兰兰和大阿妹的马路游戏故事;小毛和银凤、小毛和春香的故事,等等。这里

的女孩儿让人怜爱,这里的少年有情有义。这些故事的背景主要是文革,一个物质贫乏政治

残酷的时代,但少男少女们自然有各自的方式,生命的根须从土层中汲取滋养,就算是一棵

野草,也有属于它的露水与阳光。即使写到那些伤痛的场景,比如,阿宝家搬到曹阳新村后

所用的公用茅厕、阿宝孃孃与离婚丈夫“急吼吼”办事把祖父的床榻弄坍了一个洞,那些伤

痛把那个时代的记忆一点一点地复活了,线条与色彩都清晰可辨,读的时候会有一种让你珍

惜的感觉。但是,“现在的故事”好像是一个混沌又单调的世界,因为它总是类似的场景,那

些没完没了的饭局。饭局上的男人们都是什么什么“总”,康总、陆总、徐总以及宝总,还有

台湾人、韩国人、香港小开这样未以“总”冠名但实为“总”的;女人们则是如汪小姐、梅

瑞、苏安、玲子、亭子间小阿嫂,风情万种兼具手段谋略。饭局上少不了的是酒和黄段子,

男人和女人在一团酒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王安忆写《长恨歌》、陈丹燕写“上海三部曲”,还可以再列上程乃

珊、王小鹰、卫慧等一群女作家,开创了某种“上海书写”的格局,而且统领了近二十年之

久。希望这格局有所突围,相信是很多人的期待。对于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涵,王安忆用上海

女人的务实与韧性来解读,陈丹燕从欧洲文化和殖民历史来破译,她们都做出了属于自己的

阐释。但王安忆和陈丹燕那“革命后代”的“外来户”出身总使得她们看取城市的眼光与这

座城市里占人口比例最高的市民阶层有所疏离,从这个角度来说,金宇澄的《繁花》正弥补

了这层缺失。《繁花》里市中心的石库门弄堂场景和郊区新村的工房模式写得繁复多彩又扎实

有力(手绘地图更增添了趣味)。阿宝、沪生和小毛三个人里最寄深情的是小毛,从小毛为申

师太排队领票,到小毛跟师傅学拳,再到小毛与银凤、春香的情缘,直到小毛又凄凉又自得

的晚景,读小毛一生里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就像走进一个菜市场,青青的绿叶菜还带着泥

巴和露水,鱼盆扑溅的水花泛着腥气,杀鸡宰鸭热气腾腾。这份市井声浪不正是对“上海书

写”格局之突围的期待吗?且慢,读到后来,我越来越被一种泔水桶的气味所包围。这么说

吧,我的阅读感觉是,那些“过去的故事”散发着各种食材本 身新鲜的气味,菠菜的甜、小白菜的爽、豌豆苗的香还有芥菜的鲜,个个不同,是愉悦

的;但“现在的故事”散发出的是泔水桶的味道,不能说不浓烈可难闻,桶里的东西也不少

可混杂后散发出来的是同一种气味。 人们批评,女性化的“上海书写”过于精致优雅,丝绸的手感,钻石的光亮,还有飘忽

而过的香水味道。批评得有理。但是,我们要找的是泔水桶吗?哪些新鲜食材去哪里了?为

什么它们没有变成美味菜肴?茫然。篇五:关于卖白菜的教学反思杨咏梅 关于《卖白菜》的教学反思 杨咏梅

摘要:语文教学对于中职生更重要的是德育教育,对于《卖白菜》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也

要以德育教育为主,这篇课文的教学,我紧紧围绕诚信教育和生活教育,让家长配合,老师

引导,让学生感同身受,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卖白菜》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个性化的语言和

细节描写着重表现了母子二人对于卖白菜的不同心理感受,同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穷不

能志气短,再穷也需真诚实在。 这篇文章深深地打动了我,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准备得比较充分,有一种信心能把这

一节课上得很好。但通过两节课的教学,我没有从学生的脸上看到预期的感动,他们更多的

是一种猎奇心理,他们最多的问题是白菜馅的饺子是否真的那么具有诱惑力,那个年代真的

就艰难到用三棵白菜过年的程度了吗?从两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没有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对于中职生来说,德育教育要胜过语文本身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总体来说,这篇课文的教学

是失败的。

上完这篇课文,我在和其他老师谈我的想法时,有一位年长的老师告诉我:“莫言在诺贝

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不是提到过这件事吗?你可以把他的讲话下载出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学

习,再联系学生的父母他们年少时的生活,那样,学生理解这篇课文也会快一些。”我想是啊,

我怎么没想到这些呢?

下去后我在网上找出莫言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发言——《一个说故事的

人》,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了一遍,同时让学生理解,那确实是一个饥荒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一

点更加衬托出母亲身上表现出的诚信的可贵,这才是母亲给我上的人生的最好的一课,也正

是因为母亲的诚信教育,才有了今天的莫言和他的成就。最后,我让学生深入角色,分角色

饱含感情地朗读了一遍课文,下课的时候,学生的脸上有了真诚和感动。这篇课文的教学并

没有到此为止,周五放学回家时,我没有忘记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第一道家庭作业是让学

生真诚地恳求自己的父母回忆他们的少年时代对于饥饿的感受;第二道家庭作业是周末回家

后和家长包一次白菜馅的饺子,让学生亲自尝尝曾经美味的饺子究竟有多么好吃,以此来感

受年少时代生活的艰辛,从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第三道作业是把自己学这篇课文的

感受写成400字左右的读后感。 通过这几项活动,学生在第二周的语文课上感慨颇多,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了作业,并把

父母的童年关于饥饿的故事和同学分享,我知道,这是同龄人在分享他们的感动。我适时点

拨,那个时代那么艰苦,我们的父辈没有抛弃人性中最可贵的品质,比如诚信, 比如善良,比如坚强,比如自尊。那作为物质生活丰富的我们,我们有什么理由自甘堕

落,抛弃善良和诚信呢?最后,我再让学生联系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考试作弊等各种不讲诚信

的现象让学生认识到不讲诚信就是可耻的,讨论中,学生的发言很积极,观点也很正确,看

来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更深透了,从他们写的读后感,我看到了他们的真诚和感动,真正

把生活教育和诚信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中,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这节课的教学也让我认识到,中职语文课的教学不仅是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也不仅是能

准确地划分段落层次,更不仅仅是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语文课还要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和陶冶,得到感动,并把这种感动转化到实际行动,从而指导学生的人生航向。让学生的知

识得到成长,更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成长,这才是语文课教学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样的语文才

是不悖于教材编选者初衷的教学。

《卖白菜》读后感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

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这段令人心酸的文字是感恩阅读系列《感恩生活》书中一篇莫言书写的名为《卖白菜》

的文章中的一段小节。

一棵白菜,对阔绰的家庭而言,不过是饭桌上的调剂,登不了大席面,但对于贫苦人家

的孩子,也许是新年的所有意义。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小时候与母亲卖白菜时因自己多算了

别人的钱而使白菜没能卖出去的经历。尽管孩子十分渴望在新年能吃上香喷喷的白菜饺子,

但是贫穷的生活让这小小的盼望成为泡影。但儿时的记忆也许会鞭策作者一辈子。 在文章里,我们和作者一起体味着生活的酸楚。可是,在人们过着酒足饭饱的生活中,

却经常忘记曾经的清贫。比如说,有人从星级酒店吃饱喝足出来后,看见路旁那些可怜的乞

丐,不但不给予他们帮助,甚至还辱骂、殴打他们。这些人都忘记了,自己也是清贫出生。

再比如说我们学校的学生,吃饭时只挑自己喜欢的菜来吃,不喜欢的便统统倒在泔水桶里。

他们都忘记了那首《悯农》诗;忘记了自己在学校所交的高昂花费都是父母的血汗钱。 有一次,我和朋友在街上玩,无意间听到一对父子的对话。“爸爸,就给我15元钱吧,

同学过生日,我总要意思一下的嘛!”儿子说。父亲叹了一口气:“你们同学怎么天天都过生

日呀?唉,这??”“可是同学们都送,我不送礼,多不好意思呀。”儿子恳求道,“爸,求求您

了!”父亲无可奈何,只好从皮夹里抽出15元钱来,给了儿子。父亲的嘴里发出一阵叹息的

声音:“唉??如今的孩子,年纪轻轻就学会摆阔气,讲排场了。我们当年顶好就送一张自制的

贺卡、书签什么的??”

当我们离贫苦越来越远,富裕更能告诉我们前人的遭遇。生活真的来之不易,我们应当

珍惜目前拥有的幸福生活。 点评:一篇名为《卖白菜》的文章,却让小作者有如此多的感慨。作者能结合生活中的

实际写作自己的感受,而后深化主题。文章结构严谨,文笔流畅。篇二:《白菜玫瑰》读后感 亲情花开

——读《白菜玫瑰》有感 “阿嬷,我买菜回来喽。” “乖孙回来喽乖孙。”

“阿嬷,你猜我买了什么菜?” “白菜,嗯,猪肉、白菜。” 看似再普通不过的一段对话,却蕴藏着祖孙间最真挚也最神圣的情感。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叫莹的女孩,每天都要买菜做饭照顾年迈的阿嬷。这样平淡无奇的对

话是每天都要进行的。阿嬷因为身体的原因而认准了白菜。直到从一天起莹的提包里总会多

出一支别人送的红玫瑰。莹告诉阿嬷,玫瑰是“中意你”的意思。下次莹回家问,阿嬷总会

说有玫瑰花。莹每天追着太阳回家,带回新鲜的白菜、鱼、猪肉,还有玫瑰花,她笑意盈盈

地如常煮菜,和阿嬷聊天,却难免分心,忽然会想起送她玫瑰花的那个人。 当有天那个人提出要带莹去珠海过上更好的生活是,莹在爱情与亲情展开了艰难的拉锯

战。最后,看到苍老瘦小的阿嬷,莹终于不忍,选择了亲情。当每天一支的玫瑰消失在生活

中时,莹心里有些空,而年迈的阿嬷,却给了莹那朵朵的“中意你”,白色的瓷碗里,盛满一

朵朵头脸上仰的小白菜根,像极了一朵朵小小的玫瑰花,阿嬷把自己对孙女的疼爱灌进了这

一朵朵的“中意你”里。 莹是矛盾的,她深陷爱情与至亲的踌躇之中,最后是阿嬷睡着的样子打动了莹。她知道,

总有一场伤心的,也许不止一场。世界上又不是没男人,但阿嬷只有一个。想起幼时,父母

早亡,阿嬷就如同亲生爹娘台风夜步行十几公里为她找牛奶;她感冒,鼻塞喘不过气,是阿

嬷用口吸出她的鼻涕;晚上睡觉她爱把脸贴在阿嬷胸前,寻找干瘪的乳头;走到哪里她都牵

着阿嬷的手,一直牵着,从很小长到到很大,世界上只有一个这样的阿嬷。 看了这对祖孙的故事,不禁为之动容,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上,能够像莹一样倾其

所有照顾老人的,已经不多了。人们只知道在生活与物质上去弥补老人,殊不知,那些花花

绿绿的营养品填不满老人们空虚孤独的心灵。文中有一段对阿嬷睡着时的描写:“佝偻着肩,

下颔瘪瘪地垂在胸口,抓着布袋的枯手缀着暗斑。她好小好弱,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把她抱起

来。吊扇在房顶上旋转,微微吹动她稀疏灰白的发,原来阿嬷已经那么老了。”老人心灵的沧

桑的空虚,不是物质可以弥补的。相比较而言,对于儿孙们,老人们总是倾其所有、尽其所

能地去爱护,他们从不奢求回报,他们心底唯一的小小愿望就是儿女们能常回家看看,陪他

们聊聊天那,哪怕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哪怕儿女们只是简单的敷衍,他们也心满意足

了。

年幼时,老人像伞般给予我们呵护,现在,他们的腰背早已佝偻,应该轮到我们去照顾

他们了。就让我们放慢脚步,一起去聆听白菜玫瑰绽放的声音。篇三:高中语文命题作文《谈

白菜读后感》

命题作文 高二第二学期课文《谈白菜》读后感 谈“望文生情”

——由“白菜辩证法”所想到的 我曾尽最大努力体味《茶花赋》、《荔枝蜜》的情感和赞颂,背了许多教条式的评价后,

还是难以真正理解。我也曾想体会小桔灯那种冲破黑夜的光芒,在试图制作桔灯失败后,也

没有了兴趣。我还试图理解《落花生》的内涵,花生的美味反而更吸引我。 大概是我真的无法拥有文人的思维深度,也无法用他们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物,诸

如茶花,诸如白菜。

若是我来谈白菜,虽不及作者的深度,但也能洋洋洒洒大写一番,其结果定是无人喝彩,

因为我写不出白菜的哲学、白菜的格调,只能停留在人们都能见到的外表。而作者是带着感

性、带着思考的,他有着对为人处事的思索、对社会现状的思索——这是我们无论如何都体

会不到的。

就像没有人能真正了解陶渊明对菊的喜爱,文与可对竹的钟情,后人只知感喟,却很难

真正的理解。因为这是一种缘于生活、源自性格、触及内心之物。正如“意在笔先者,定则

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每个人都有触及心灵之物,这种感觉只可意会,无法言传。即便

写在纸上,也不过是“倏作变相”后的寄情之作。 设若要为淡泊找个代言,可以是青菜,也可以是萝卜,不是非要用白菜来表现。作者恰

恰是将情寄于了白菜,用它来表达情感罢了。所以,我不愿循着作者的思路去剖析平淡与华

丽的辩证,去思索淡泊与浮华的价值——这些只意会即可,我们要做的只是体会作者的情感,

倘要我们读后都陷入深思,或许并不是作者的初衷。 对于白菜,这只是作者的思索,并不是每一位读者的。矛盾对于白杨树的讴歌,杨朔对

于茶花的赞颂,都是由情而发、由物而动。所谓“智者乐山、仁者乐山”,各人所乐之物不尽

相同。对于同样的山水,所感又会因人而异。或叹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或叹一江春水、无

语东流,有感于横看成林、侧看成峰,又有感于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各人所处环境不同,

感触自然不同。

夏衍笔下的野草,是“生命开始的瞬间,便带了斗争的草”,它那顽强的生命力让人肃然

起敬。然而,读者往往从生命力的角度去体味,殊不知,这更是象征了人民顽强的抗日斗志!

这是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所能理解的么?德富芦花笔下的芦花茫茫如雪,是鱼虾鸟雀的避风

港,然而我们只知感叹灵性的生命与活力,未亲眼见过芦花的我们又怎能真正读懂呢? 有时,是处境、经历的不同让我们无法触及作者的内心,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情感的隔

阂——或是过了头,或是欠了火候。 人们读《药》,常常陷于亲子之爱与革命气概的思考,然而作者真正要表达的却是民众的

麻木与愚昧。先生对于群众麻木状态的注意是由来已久的,这才是他多数作品的情感主体。 余光中在一篇散文中写道“看窗外的夜比圣经旧约更黑”,这句奇怪的比喻很是让人困惑。

席慕容曾写过“舍不得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又是什么意义呢?其实,这些都是思乡之情

的表达,作者往往借物、借景来抒发情思,但我们有时间、空间的错失,因而无法真正了解。 对于这些明显带有情感的内容,我们看似很了解,若要评价鉴赏,都能头头是道,仿佛

领会地相当透彻,对作者观点又颇有同感,这其实是我们陷入了情感的盲从。 未必要将作者的情感强附于自己的脑海中,也不要嗔怪自己体会不出作者的思想。因为

每个人拥有独立的思维模式,何况又是寄情于物、寄情于景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就像丰子恺望见邻家梧桐树枯零的那般感伤,是我们从他笔下能知晓,却无法了解的,

在我们眼中,或许落花与梧桐落叶并无区别,然而丰子恺竟能看到无常,感受到生命。即便

我们理解了生命的易逝,但较丰先生的体会,实在大不相同。他是有感而发,而我们只是有

他的文字而发,孰浓孰淡,还用得着评判么? 情感发于本源才是最真切的、最直观的。对于白菜,我未曾想到过作者所想,因为无从

说起。对于白菜的辩证法,也只是坐着借用白菜所表达的情感,仅此而已。“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恐怕已是老生常谈了。篇四:《繁花》读后感 读金宇澄《繁花》

这几天读金宇澄的《繁花》,读了整整两天,说这部小说是2013的年度长篇,又是海派

文学的标志。

读完最后一行,时近黄昏,心境也像窗外的天色一样黯然,还有几分难以把握的茫然。 《繁花》在叙事语言上的尝试确实令人心悦诚服。首先,小说用上海话来写,作者坦白

出版时将稿子逐字逐句通了多遍,为了让北方人也能懂。沪语写作是骨子里的,真是写出了

上海人的某种思维或者心理,不懂上海话的北方人也许能看懂,但不一定能体会其中之妙。

其次,《繁花》通篇都是短句子,但是很耐读、有韵味;写法上只写人物如何说、如何做。作

者说他感兴趣的是,“当下的小说形态,与旧文本之间的夹层,会是什么。”我想说的是那份

黯然和茫然。 《繁花》里有三个核心人物,都是男的,阿宝、沪生和小毛。阿宝爷爷曾是

大资本家,阿宝爸爸少爷出身参加革命做地下党,不过那个年代资本家和地下党都不会有好

日子过;沪生家是军队干部,“文革”中受冲击;小毛家是地地道道的工人,哪个年代都是踏

踏实实的底层,没有大起大落。这三个人从小是好朋友,小说由这三个男人牵连出众多的男

人和女人,家人、亲戚、朋友、同事、邻居,当然还有时代与社会。小说对这三个男人从懵

懂童年一直写到中年老境,故事的时间跨度有半个世纪,从五、六十年代写到九十年代后的

当下,但不是连贯写下来,而是分成“过去的故事”与“现在的故事”两条线索来讲。小说

共三十一章,凡单数章节讲述“过去的故事”,凡双数章节讲述 “现在的故事”,就这么均衡地交叉隔开。“现在”这部分没有太明显的时间跨度,似乎

是一个静止的时空;而“过去”这部分有着清晰的时光流逝,看着这三个少年日渐长大,历

经人生的酸甜苦辣,两条线索最后融到一起,是“过去”一步一步地走进了“现在”。小说读

了过半,我开始有了比较明确的感觉:喜欢单数章节,不喜欢双数章节。喜欢与不喜欢的理

由是一致的,是人。喜欢单数章里的人,包括他们的故事;不喜欢双数章里的人,当然也因

为那些故事。

“过去的故事”包括阿婆带阿宝和蓓蒂回乡下老家、蓓蒂和阿婆化鱼遁世的故事;姝华

爱书的故事;兰兰和大阿妹的马路游戏故事;小毛和银凤、小毛和春香的故事,等等。这里

的女孩儿让人怜爱,这里的少年有情有义。这些故事的背景主要是文革,一个物质贫乏政治

残酷的时代,但少男少女们自然有各自的方式,生命的根须从土层中汲取滋养,就算是一棵

野草,也有属于它的露水与阳光。即使写到那些伤痛的场景,比如,阿宝家搬到曹阳新村后

所用的公用茅厕、阿宝孃孃与离婚丈夫“急吼吼”办事把祖父的床榻弄坍了一个洞,那些伤

痛把那个时代的记忆一点一点地复活了,线条与色彩都清晰可辨,读的时候会有一种让你珍

惜的感觉。但是,“现在的故事”好像是一个混沌又单调的世界,因为它总是类似的场景,那

些没完没了的饭局。饭局上的男人们都是什么什么“总”,康总、陆总、徐总以及宝总,还有

台湾人、韩国人、香港小开这样未以“总”冠名但实为“总”的;女人们则是如汪小姐、梅

瑞、苏安、玲子、亭子间小阿嫂,风情万种兼具手段谋略。饭局上少不了的是酒和黄段子,

男人和女人在一团酒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王安忆写《长恨歌》、陈丹燕写“上海三部曲”,还可以再列上程乃

珊、王小鹰、卫慧等一群女作家,开创了某种“上海书写”的格局,而且统领了近二十年之

久。希望这格局有所突围,相信是很多人的期待。对于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涵,王安忆用上海

女人的务实与韧性来解读,陈丹燕从欧洲文化和殖民历史来破译,她们都做出了属于自己的

阐释。但王安忆和陈丹燕那“革命后代”的“外来户”出身总使得她们看取城市的眼光与这

座城市里占人口比例最高的市民阶层有所疏离,从这个角度来说,金宇澄的《繁花》正弥补

了这层缺失。《繁花》里市中心的石库门弄堂场景和郊区新村的工房模式写得繁复多彩又扎实

有力(手绘地图更增添了趣味)。阿宝、沪生和小毛三个人里最寄深情的是小毛,从小毛为申

师太排队领票,到小毛跟师傅学拳,再到小毛与银凤、春香的情缘,直到小毛又凄凉又自得

的晚景,读小毛一生里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就像走进一个菜市场,青青的绿叶菜还带着泥

巴和露水,鱼盆扑溅的水花泛着腥气,杀鸡宰鸭热气腾腾。这份市井声浪不正是对“上海书

写”格局之突围的期待吗?且慢,读到后来,我越来越被一种泔水桶的气味所包围。这么说

吧,我的阅读感觉是,那些“过去的故事”散发着各种食材本 身新鲜的气味,菠菜的甜、小白菜的爽、豌豆苗的香还有芥菜的鲜,个个不同,是愉悦

的;但“现在的故事”散发出的是泔水桶的味道,不能说不浓烈可难闻,桶里的东西也不少

可混杂后散发出来的是同一种气味。 人们批评,女性化的“上海书写”过于精致优雅,丝绸的手感,钻石的光亮,还有飘忽

而过的香水味道。批评得有理。但是,我们要找的是泔水桶吗?哪些新鲜食材去哪里了?为

什么它们没有变成美味菜肴?茫然。篇五:关于卖白菜的教学反思杨咏梅 关于《卖白菜》的教学反思 杨咏梅

摘要:语文教学对于中职生更重要的是德育教育,对于《卖白菜》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也

要以德育教育为主,这篇课文的教学,我紧紧围绕诚信教育和生活教育,让家长配合,老师

引导,让学生感同身受,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卖白菜》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个性化的语言和

细节描写着重表现了母子二人对于卖白菜的不同心理感受,同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穷不

能志气短,再穷也需真诚实在。 这篇文章深深地打动了我,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准备得比较充分,有一种信心能把这

一节课上得很好。但通过两节课的教学,我没有从学生的脸上看到预期的感动,他们更多的

是一种猎奇心理,他们最多的问题是白菜馅的饺子是否真的那么具有诱惑力,那个年代真的

就艰难到用三棵白菜过年的程度了吗?从两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没有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对于中职生来说,德育教育要胜过语文本身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总体来说,这篇课文的教学

是失败的。

上完这篇课文,我在和其他老师谈我的想法时,有一位年长的老师告诉我:“莫言在诺贝

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不是提到过这件事吗?你可以把他的讲话下载出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学

习,再联系学生的父母他们年少时的生活,那样,学生理解这篇课文也会快一些。”我想是啊,

我怎么没想到这些呢?

下去后我在网上找出莫言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的发言——《一个说故事的

人》,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了一遍,同时让学生理解,那确实是一个饥荒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一

点更加衬托出母亲身上表现出的诚信的可贵,这才是母亲给我上的人生的最好的一课,也正

是因为母亲的诚信教育,才有了今天的莫言和他的成就。最后,我让学生深入角色,分角色

饱含感情地朗读了一遍课文,下课的时候,学生的脸上有了真诚和感动。这篇课文的教学并

没有到此为止,周五放学回家时,我没有忘记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第一道家庭作业是让学

生真诚地恳求自己的父母回忆他们的少年时代对于饥饿的感受;第二道家庭作业是周末回家

后和家长包一次白菜馅的饺子,让学生亲自尝尝曾经美味的饺子究竟有多么好吃,以此来感

受年少时代生活的艰辛,从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第三道作业是把自己学这篇课文的

感受写成400字左右的读后感。 通过这几项活动,学生在第二周的语文课上感慨颇多,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了作业,并把

父母的童年关于饥饿的故事和同学分享,我知道,这是同龄人在分享他们的感动。我适时点

拨,那个时代那么艰苦,我们的父辈没有抛弃人性中最可贵的品质,比如诚信, 比如善良,比如坚强,比如自尊。那作为物质生活丰富的我们,我们有什么理由自甘堕

落,抛弃善良和诚信呢?最后,我再让学生联系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考试作弊等各种不讲诚信

的现象让学生认识到不讲诚信就是可耻的,讨论中,学生的发言很积极,观点也很正确,看

来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更深透了,从他们写的读后感,我看到了他们的真诚和感动,真正

把生活教育和诚信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中,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这节课的教学也让我认识到,中职语文课的教学不仅是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也不仅是能

准确地划分段落层次,更不仅仅是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语文课还要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和陶冶,得到感动,并把这种感动转化到实际行动,从而指导学生的人生航向。让学生的知

识得到成长,更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成长,这才是语文课教学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样的语文才

是不悖于教材编选者初衷的教学。


相关文章

  • 穿越童年的影子读后感
  • 穿越童年的影子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叫<穿越童年的影子>的文章.我 读完这本书之后受到了很多感受,而且在这篇文章中我还想到了小时候我自己的生活.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在"我"小时候上学的路上,有一座花园 ...查看


  • 心态决定成败读后感
  • 心态决定成败读后感 最近读的一本书<心态决定成败>,感悟颇深.本书富有哲理,饱含激情,每一章的小节中,都用生动的小故事帮你阐释心里的困惑,或用最新的理论知识,对人性的各种表现,详尽论述,深刻剖析. 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 ...查看


  • 杨绛[百岁感言]读后
  • 杨绛<一百岁感言>读后 张明亮 最近在网上发现杨绛先生有<一百岁感言>一文,读着爱不释手,乃以"夹注"的形式,简略的写点读后感. --------------------------------- ...查看


  • [卖白菜]
  • 一.导入 童年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是伴随着歌声.伴随着阳光的.然而,著名作家莫言的童年记忆却是"黑暗.恐怖和饥饿",以及那一次终身难忘的经历--卖白菜. 二.阅读文章,整体感知 (一)温故知新: 1.小说 ...查看


  • 有效沟通读后感
  • <有效沟通>读后感 书如朋友,<有效沟通>这个朋友属于那种谆谆教导但又浅显易懂型的,犹如猪肉白菜馅的饺子,入口即化,让人不禁一口气吃下大半盘.做为管理者,这些年来,沟通确实已经成为我工作的主要内容,其间也经历颇多的酸 ...查看


  • [学雷锋作文][雷锋的故事]读后感
  • 未读<雷锋故事>之前,我一直认为学雷锋叔叔就是做几件好人好事,在假期当中,我读了<雷锋故事>后知道雷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甘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强烈的爱国精神,与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雷锋叔 ...查看


  • 雷锋手抄报资料:[雷锋的故事]读后感
  • 未读<雷锋故事>之前,我一直认为学雷锋叔叔就是做几件好人好事,在假期当中,我读了<雷锋故事>后知道雷锋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甘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强烈的爱国精神,与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雷锋叔 ...查看


  • [致我们遥远的青春]读后感[散文欣赏]
  • <致我们遥远的青春>读后感 --北大荒兵团知青故事,一曲荡气回肠的青春之歌 看到"北大荒"三个字,90后的孩子们多少有些不屑一顾,仿佛那是来自于远古的蛮荒之地,是未开智的劳动人民出卖苦力的场所.或许是因为它太 ...查看


  • 欧绿洲暑假日记与读后感
  • [欧绿洲暑假日记与读后感] 我喜欢的小动物 欧绿洲 2011年8月7 日 晴 我喜欢的动物有:小鸟.小鸡.小鸭.小狗.小猫和小兔子,欧绿洲暑假日记与读后感. 今天我到一个小朋家里去玩,看到了他家养的一对小兔子,一白一灰真好看,关在笼子里跳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