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图1

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图

两点说明:

一、初中数学知识总共包括代数、几何、统计概率三部分。本资料亦按照这一架构汇总。

二、背诵本资料请一定把握以下三点:

1、背诵定义,不仅要背诵定义内容,而且一定要牢记定义中的条件要素;

(注:大部分定义等同于公式,同样可以用于解题。比如定义的条件就是选择、填空甚至大题必考的考点。)

2、背诵公式,不仅要背诵公式内容,而且一定要熟记书上的标记例题,掌握公式的运用;

3、不管是背诵定义还是公式,头脑中务必要时刻与平时所做的练习题尤其是错题结合起来,加深对有关公式 定义的理解。

(注:以上三条同样适用于其他各学科。)

1、代数(这部分主要包括实数、代数式、方程式、不等式、函数五个内容。)

1.1 实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 有理数:整数与分数统称为有理数。它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带循环节符号,如5. 364)。 ∙

1.1.1概念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①带省略号...... ;②与π 有关;③带根号且开不尽。如5.63……;3π;;)

正整数:如1,2,3......

整数 零: 0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整数:如 -1,-2.......

① 41 正分数:如2,3,5.2 ......

分数 5 负分数:如-3.5,-6......

有理数

(通常有 正整数(正数“+”可省略不写,“-”不行。但具体生活题最好写正号,如往东100米写作“+100”) 两种分 正有理数 (我们常常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往东计正,往西就计负)

类方法) 正分数

② 零:0

① 负整数

负有理数

1.1.2 负分数

实数 正无理数

分类

(通常 负无理数

两种)

正实数(包括正有理数和正无理数)

② 零

负实数(包括负有理数和负无理数)

1.1.3 实数的几个概念及关系(注:要深刻理解相反数、绝对值在数轴上的表述意义。重要!!!掌握好可快速解有关方程式。)

概念: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这个点叫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 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一条数轴。(注:数轴是一条直线。)

原点

②三要素 正方向

A. 数轴 单位长度

③意义:数轴将数与图形完美结合起来,让数的大小和方程的解集等在图形上变得更直观。(注: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 上的一个点来表示。但是说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有理数是错误的,因为还有无理数。可以说每一个点都表示实数是对的。)

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①概念: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0的相反数是0)

②在数轴上的表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它们到原点的距离相等。反之,在 数轴上,与原点等距离的点表示的数有两个,即相反数。(重要!!)

B A B

两个相反数相加等于零:a ,b 互为相反数,则;反之,a+b=0 则a 、b 互为相反数。 性质及数学表达式

零减去一个数等于这个数的相反数:0-b=a,则a 、b 互为相反数。

①概念:在数轴上,一个数对应的点与原点之间的距离叫该数的绝对值。(注:距离不能是负数,所以绝对值都是非负数。)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a =a (a >0)

②绝对值的性质及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a = -a (a <0)

数学表达式 0的绝对值是0:0=0

C 绝对值

一个减法式子的绝对值等于大数减小数:a -b =b-a (b >a )如3. 14-π= -(3.14-π)=π-3.14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a <0,b <0,a <b ,则a >b ③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因为有数轴这个图形,所以就是几何)从绝对值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对值就是数轴 上一个数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所以a 就是点a 到原点的距离,而两点之间的距离是两个 数相减,所以a 也可以表示成a -0,所以a =a -0。 推而广之,数轴上点a 到点b 的距离就可以表示成a -b ; a +b 就是点a 到点 -b 的距离。因为a +b =a -(-b ) 如2-3就是数轴上点2到3的距离;2+3就是点2到点-3的距离。 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在解方程式和不等式中的应用: 解方程和不等式,一种方法就是用传统方法,就是先判断数的正负然后脱绝对值,这样做比较 麻烦,尤 其是做选择题和填空题,也容易出错;另一种方法就是利用几何意义解题。 例1、x +3=7 解题方法:①传统做法(略) ②几何意义解题:先画数轴,然后标出-3,再找左右两边哪个数与-3的距离是7。 -3 ┴┴┴┴┴┴┴┴┴┴┴┴┴┴┴┴┴┴┴┴┴┴ 0 例2、x -3+x +4=9 -4 3 ┴┴┴┴┴┴┴┴┴┴┴┴┴┴┴┴┴┴┴┴┴┴ 7

x ++x -3+x +4=9(思考题)

例3、x -3+x +4>9

例4、求x -3+x +4最小值(注:当x 在两点之间时,x 到两点之间的距离和最短。线段最短。最小值为前数减后数(两 数都带前边的符号)的绝对值。即x -a +x -b 的最小值是 -a -(-b ) ,x 的取值范围 在两数之间。)

例5、求x -3-x +4最大值(注:当x 大于等于或小于等于被减数里边的数的相反数时,值最大,最大值为前数减后数 (两数都带前边的符号)的绝对值;当x 在两点中间时,值最小,最小值是0。即

x -a -x -b 最大值时-a -(-b ) ,x ≤-(-b),b在数轴最左边;x ≥-(-b),b 在

-a -(-b ) 数轴最右边。x -a -x -b 最小值为零,x=。)

例6、x -3-x +4≤a ,求a 的取值范围;x -3+x +4≥a ,求a 的取值范围。

①概念: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D 倒数

不为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乘积为1:a × 1

=1(a ≠0)

② 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

(注:相反数、绝对值、倒数同样适用于代数式。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代数式要表明不等于零才能有倒数。)

1.1.4 实数的运算

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法则 异号相加,取绝对值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找个数。

A 加法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a+b=b+a

运算律 加法结合律:多个数相加,先把前几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几个数相加,和不变。

即(a+b)+(c+d)=(a+d)+(c+b)

B 减法 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注:由此可见,减法可以转换成加法。)

C 加减混合运算 (要注意正负号的变化。)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积仍为0

法则 多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的符号为负;是偶数时, 积的符号为正。

D 乘法 多个数与0相乘,积就为0。

乘法交换律:axb=bxa

运算律 乘法结合律:(axb )xc=ax(bxc )

乘法分配律:(a+b)xc=axc+bxc (可参看六年级上册第49页例题3)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E 除法 法则 0除以任何数,都得0。(注:0不能作除数。) (0÷a=0,a ≠0)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a ÷b=a×b )

①概念:求n 个相同因数a 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a n )。

乘方的结果a n 叫做幂,a 叫底数,n 叫指数,a n 读作a 的n 次幂或a 的n 次方。

②数学表达式:a n = a x a x a … x a

n 个a

F 乘方

⑴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a >0,a n >0)

⑵ 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奇次幂是负数。(a <0,a 2n >0;a 2n+1<0)

⑶ 指数相同,底数越大,幂越大;底数相同,指数越大,幂不一定越大。如(-3)2 >(-3)3

法则 ⑷ 1的任何次幂都是1。(1n =1)

⑸ 任何数(0除外)的0次幂都是1。(a 0=1 ,a ≠0)

⑹ 0的正整数次幂是0,0 的0次幂和负次幂不存在。(n >0,0n = 0)

⑺ -1的奇次幂是它本身-1;偶次幂是1。 [ (-1)2n =1;(-1)2n+1 =-1] (参看六年级上册53页例1、55页例3)

G 混合运算 法则: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如果一个数x 的平方等于a ,即x 2=a,那么x 叫做a 的平方根。记作±a ,读作“正 负根号a ”。

①算术平方根:两个平方根中正的平方根叫做算术平方根。记作a 。

如叫做9的平方根,3叫做9的算术平方根。

求一个数a 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a 叫做“被开方数”。

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如64的平方根64=±8) 0只有一个平方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都是0本身。

②性质 0和1的算术平方根分别是0和1本身(1的平方根不是它本身,是±1)

①开平方

负数没有平方根。(如9有平方根,即±9=±3。但 -9却没有。)

0 = 0

(±a )2 = a(a ≥0)

运算

(±1) 2=1; (±10) 2=100; (±11) 2 = 121; (±12) 2 = 144; (±13) 2 = 169; (±14) 2 = 196;

(±15) 2 = 225; (±16) 2 = 256; (±17) 2 = 289; (±18) 2 = 324; (±19) 2 = 361; (±20) 2 = 400;

H

(注:开平方时,先大约估算一下哪个数的平方等于被开方数,然后验算一下。开立方也是先估算一下哪个数的 立方等于被开方数,然后验算一下。)

立方根:一个数x 的立方等于a ,即x 3=a,那么x 叫做a 的立方根,也叫做a 的三次方根。记 ①概念 作a (其中3是指数,a 是被开方数),读作“三次根号a ”。

开立方:求一个数a 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每个数都有一个立方根。

②开立方

② 性质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立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是0、1、-1。

0= 0; = 1; 1= -1 ③运算 (a ) 3 = a; a 3 = a 23=8; 33=27; 43=64; 53=125; 63=216;73=343;83=512; 93=729; 103=1000

(注:本节还有一节方根的估算。先看看哪两个数的立方最接近,然后通过验算,最终确定近似值。七年级上册52页做一做和例1)

形如a (a ≥0)的式子,也就是算术平方根,叫做二次根式。b a (即bx a )也是二次根式。

最简二次根式:①被开方数都不含分母,②并且被开方数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注:为做题速度快, 也要熟练掌握一些数的平方,然后化简时,用被开方数除以这些数。

⑴概念 参看八年级上册130页例5、例6以及自记的一些平方数。)

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就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① 二次根式(即算术平方根)大于等于0。 a ≥0 (a ≥0)

② 二次根式的平方等于它的被开方数。 (a ) 2 = a(a ≥0)

a (a≥0)

⑵性质 ③ 一个数的平方的二次根式等于这个数或其相反数。a 2 = a =

(a<0)

④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ab =a ·b (a ≥0,b ≥0)(注:当a 、b 都小 于0时,先去掉负号。如(-4) ⨯(-9) =

a

b 4⨯9=4 x ) ⑤ 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 =(a ≥0,b ≥0)(注同上)

I

① 要使二次根式有意义,被开方数不能为负数,如果二次根式是分母,被开方数只能是正数。被开方数 可能是一个数,也可能是一个整式。(如,要使-x 有意义,1-x ≥0,即x ≤1;

要使1-x 有意义,1-x >0,即x <1)

1 ⑶取值 ② 要使x -有意义,x-1≥0且x-5≠0,即x ≥1且x ≠5 (注:因为5包含在x ≥1这一解集中,所以要单独表明。)

③ 当被开方数互为相反数时,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都等于0。(如,-x +x -5,那么x-5=0且5-x=0,即x=5)

④ 若+( )2+ = 0,则=0,( )2=0,=0。(因为≥0,( )2≥0,≥0)

(注:以上取值同样适用于所有数学范围)

① 法则:二次根式相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分别化简,然后再用乘法分配律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具体

方法就是:提出共因式,即二次根式,再把系数相加减)。有括号时,先去括号。 如22+32=2x2+3x2=(2+3)x2=52

② 化简二次根式方法:通常用到①分解因式、②分数的性质、③二次根式的性质【参看上边(2)性质

③④⑤】、④将根号外的式子移到根号内(只能移非负数,是负数的把负号留在根号外。)等方法。

如,① =2⨯9=32(分解因式)

⑷加减

② 5=5=⨯55⨯5=(分数的性质、二次根式的性质⑤)

⨯9=5x =3(二次根式的性质④)

111⨯(-m ) 2=--m (将根号外的式子移到根号内) ③ m <0,m -=-(-m )-=--m

b >0,-b = -3b 2

③比较大小:两个二次根式比较大小,可用①平方法(注:如果是负数,平方后大的反而小)、②根号

外的式子移到根号内(只能移非负数,同上)两种方法。

① 56和6比较大小 ② -56和 -65比较大小

5=6⨯52= (56) 2=52x(6) 2=150 -56=-6⨯52=- (-5) 2=150 65=5⨯62= (65) 2=62x() 2=180 -6=-5⨯62=- (-65) 2=180 因为< 因为150<180 因为->- 因为150<180 所以5<6 所以56<6 所以-56>-6 所以-56>-65 (根号外移到根号内) (平方法)

⑸乘除 法则:把二次根式的性质反过来,就得到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法则。即

a ·b = ab (a ≥0,b ≥0)

=b (a ≥0,b ≥0)

(参看八年级上册134页例1、红框内题、例2、例3)

实数小结

⑴ 相反数是它本身的只有0

⑵ 绝对值是它本身的是非负数(正数和零)

⑶ 倒数是它本身的有1和-1,0没有倒数

⑷ 平方根是它本身的只有0;算术平方根是它本身的有0和1

一、几个特例 ⑸ 立方根是它本身的有0和1、-1

⑹ 任何次幂都是它本身的只有1

⑺ 0的正整数次幂是0, 0没有0次幂和负次幂

⑻ -1的偶次幂是1,奇次幂是 -1

⑼ 任何数(0除外)的0次幂都是1

非正数:≤0

二、几个数学表达式

非负数:≥0

⑴ 相反数:若a=-b,则a+b=0或0-a=b;反之,若a+b=0或0-a=b则a 、b 互为相反数,a=-b 。

⑵ 倒数: a × 1

=1(a ≠0) ;反之,若a x b=1,则a 、b 互为倒数。

a =a (a ≥0)

⑶ 绝对值 a = -a (a <0)

a b =b-a (b >a )

<0,b <0,a <b ,则a >b 三、公式

加法交换律: a+b=b+a

⑷加法 加法结合律:(a+b)+(c+d)=(a+d)+(c+b)

⑸减法:a-b=a+(-b )

0÷a=0,a ≠0

⑹除法

1 a ÷b=a×

a x b x c x 0 = 0

⑺乘法 乘法交换律:a x b= b x a

乘法结合律:(axb )x c=a x(bxc )

乘法分配律:(a+b)x c=a x c+b x c

⑴ a n = a x a x a … x a;反之,a x a x a … x a = a n

n 个a n 个a ⑻乘方

⑵ a >0,a n >0

⑶ a <0,a 2n >0;a 2n+1<0

⑷ 1n =1

⑸ a 0=1 ,a ≠0)

⑹ n >0,0n = 0

⑺ (-1)2n =1; (-1)2n+1 =-1

(±a )2 = a(a ≥0);

⑼开方 a 2= a(a ≥0);a 2 = -a(a <0)

(a ) 3 = a; a 3 = a

a ≥0 (a ≥0)

(a ) 2 = a(a ≥0)

a (a≥0) a 2 = a =

-a (a<0) ab =a ·b (a ≥0,b ≥0) ;反之, a ·= ab a =≥0,b ≥0);反之,b (a b =a b b (a ≥0,b ≥0)a ≥0,b ≥0) (

1.2代数式

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图

两点说明:

一、初中数学知识总共包括代数、几何、统计概率三部分。本资料亦按照这一架构汇总。

二、背诵本资料请一定把握以下三点:

1、背诵定义,不仅要背诵定义内容,而且一定要牢记定义中的条件要素;

(注:大部分定义等同于公式,同样可以用于解题。比如定义的条件就是选择、填空甚至大题必考的考点。)

2、背诵公式,不仅要背诵公式内容,而且一定要熟记书上的标记例题,掌握公式的运用;

3、不管是背诵定义还是公式,头脑中务必要时刻与平时所做的练习题尤其是错题结合起来,加深对有关公式 定义的理解。

(注:以上三条同样适用于其他各学科。)

1、代数(这部分主要包括实数、代数式、方程式、不等式、函数五个内容。)

1.1 实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 有理数:整数与分数统称为有理数。它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带循环节符号,如5. 364)。 ∙

1.1.1概念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①带省略号...... ;②与π 有关;③带根号且开不尽。如5.63……;3π;;)

正整数:如1,2,3......

整数 零: 0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整数:如 -1,-2.......

① 41 正分数:如2,3,5.2 ......

分数 5 负分数:如-3.5,-6......

有理数

(通常有 正整数(正数“+”可省略不写,“-”不行。但具体生活题最好写正号,如往东100米写作“+100”) 两种分 正有理数 (我们常常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往东计正,往西就计负)

类方法) 正分数

② 零:0

① 负整数

负有理数

1.1.2 负分数

实数 正无理数

分类

(通常 负无理数

两种)

正实数(包括正有理数和正无理数)

② 零

负实数(包括负有理数和负无理数)

1.1.3 实数的几个概念及关系(注:要深刻理解相反数、绝对值在数轴上的表述意义。重要!!!掌握好可快速解有关方程式。)

概念:画一条水平直线,在直线上取一点表示0(这个点叫原点),选取某一长度作为单位长度,规定直线上向右的 方向为正方向,就得到一条数轴。(注:数轴是一条直线。)

原点

②三要素 正方向

A. 数轴 单位长度

③意义:数轴将数与图形完美结合起来,让数的大小和方程的解集等在图形上变得更直观。(注: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 上的一个点来表示。但是说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有理数是错误的,因为还有无理数。可以说每一个点都表示实数是对的。)

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①概念: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0的相反数是0)

②在数轴上的表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点的两侧,并且它们到原点的距离相等。反之,在 数轴上,与原点等距离的点表示的数有两个,即相反数。(重要!!)

B A B

两个相反数相加等于零:a ,b 互为相反数,则;反之,a+b=0 则a 、b 互为相反数。 性质及数学表达式

零减去一个数等于这个数的相反数:0-b=a,则a 、b 互为相反数。

①概念:在数轴上,一个数对应的点与原点之间的距离叫该数的绝对值。(注:距离不能是负数,所以绝对值都是非负数。)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a =a (a >0)

②绝对值的性质及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a = -a (a <0)

数学表达式 0的绝对值是0:0=0

C 绝对值

一个减法式子的绝对值等于大数减小数:a -b =b-a (b >a )如3. 14-π= -(3.14-π)=π-3.14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a <0,b <0,a <b ,则a >b ③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因为有数轴这个图形,所以就是几何)从绝对值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对值就是数轴 上一个数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所以a 就是点a 到原点的距离,而两点之间的距离是两个 数相减,所以a 也可以表示成a -0,所以a =a -0。 推而广之,数轴上点a 到点b 的距离就可以表示成a -b ; a +b 就是点a 到点 -b 的距离。因为a +b =a -(-b ) 如2-3就是数轴上点2到3的距离;2+3就是点2到点-3的距离。 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在解方程式和不等式中的应用: 解方程和不等式,一种方法就是用传统方法,就是先判断数的正负然后脱绝对值,这样做比较 麻烦,尤 其是做选择题和填空题,也容易出错;另一种方法就是利用几何意义解题。 例1、x +3=7 解题方法:①传统做法(略) ②几何意义解题:先画数轴,然后标出-3,再找左右两边哪个数与-3的距离是7。 -3 ┴┴┴┴┴┴┴┴┴┴┴┴┴┴┴┴┴┴┴┴┴┴ 0 例2、x -3+x +4=9 -4 3 ┴┴┴┴┴┴┴┴┴┴┴┴┴┴┴┴┴┴┴┴┴┴ 7

x ++x -3+x +4=9(思考题)

例3、x -3+x +4>9

例4、求x -3+x +4最小值(注:当x 在两点之间时,x 到两点之间的距离和最短。线段最短。最小值为前数减后数(两 数都带前边的符号)的绝对值。即x -a +x -b 的最小值是 -a -(-b ) ,x 的取值范围 在两数之间。)

例5、求x -3-x +4最大值(注:当x 大于等于或小于等于被减数里边的数的相反数时,值最大,最大值为前数减后数 (两数都带前边的符号)的绝对值;当x 在两点中间时,值最小,最小值是0。即

x -a -x -b 最大值时-a -(-b ) ,x ≤-(-b),b在数轴最左边;x ≥-(-b),b 在

-a -(-b ) 数轴最右边。x -a -x -b 最小值为零,x=。)

例6、x -3-x +4≤a ,求a 的取值范围;x -3+x +4≥a ,求a 的取值范围。

①概念: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D 倒数

不为零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乘积为1:a × 1

=1(a ≠0)

② 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

(注:相反数、绝对值、倒数同样适用于代数式。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代数式要表明不等于零才能有倒数。)

1.1.4 实数的运算

同号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法则 异号相加,取绝对值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找个数。

A 加法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a+b=b+a

运算律 加法结合律:多个数相加,先把前几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几个数相加,和不变。

即(a+b)+(c+d)=(a+d)+(c+b)

B 减法 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注:由此可见,减法可以转换成加法。)

C 加减混合运算 (要注意正负号的变化。)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积仍为0

法则 多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的符号为负;是偶数时, 积的符号为正。

D 乘法 多个数与0相乘,积就为0。

乘法交换律:axb=bxa

运算律 乘法结合律:(axb )xc=ax(bxc )

乘法分配律:(a+b)xc=axc+bxc (可参看六年级上册第49页例题3)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E 除法 法则 0除以任何数,都得0。(注:0不能作除数。) (0÷a=0,a ≠0)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a ÷b=a×b )

①概念:求n 个相同因数a 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a n )。

乘方的结果a n 叫做幂,a 叫底数,n 叫指数,a n 读作a 的n 次幂或a 的n 次方。

②数学表达式:a n = a x a x a … x a

n 个a

F 乘方

⑴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a >0,a n >0)

⑵ 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奇次幂是负数。(a <0,a 2n >0;a 2n+1<0)

⑶ 指数相同,底数越大,幂越大;底数相同,指数越大,幂不一定越大。如(-3)2 >(-3)3

法则 ⑷ 1的任何次幂都是1。(1n =1)

⑸ 任何数(0除外)的0次幂都是1。(a 0=1 ,a ≠0)

⑹ 0的正整数次幂是0,0 的0次幂和负次幂不存在。(n >0,0n = 0)

⑺ -1的奇次幂是它本身-1;偶次幂是1。 [ (-1)2n =1;(-1)2n+1 =-1] (参看六年级上册53页例1、55页例3)

G 混合运算 法则: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如果一个数x 的平方等于a ,即x 2=a,那么x 叫做a 的平方根。记作±a ,读作“正 负根号a ”。

①算术平方根:两个平方根中正的平方根叫做算术平方根。记作a 。

如叫做9的平方根,3叫做9的算术平方根。

求一个数a 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a 叫做“被开方数”。

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如64的平方根64=±8) 0只有一个平方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都是0本身。

②性质 0和1的算术平方根分别是0和1本身(1的平方根不是它本身,是±1)

①开平方

负数没有平方根。(如9有平方根,即±9=±3。但 -9却没有。)

0 = 0

(±a )2 = a(a ≥0)

运算

(±1) 2=1; (±10) 2=100; (±11) 2 = 121; (±12) 2 = 144; (±13) 2 = 169; (±14) 2 = 196;

(±15) 2 = 225; (±16) 2 = 256; (±17) 2 = 289; (±18) 2 = 324; (±19) 2 = 361; (±20) 2 = 400;

H

(注:开平方时,先大约估算一下哪个数的平方等于被开方数,然后验算一下。开立方也是先估算一下哪个数的 立方等于被开方数,然后验算一下。)

立方根:一个数x 的立方等于a ,即x 3=a,那么x 叫做a 的立方根,也叫做a 的三次方根。记 ①概念 作a (其中3是指数,a 是被开方数),读作“三次根号a ”。

开立方:求一个数a 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每个数都有一个立方根。

②开立方

② 性质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立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是0、1、-1。

0= 0; = 1; 1= -1 ③运算 (a ) 3 = a; a 3 = a 23=8; 33=27; 43=64; 53=125; 63=216;73=343;83=512; 93=729; 103=1000

(注:本节还有一节方根的估算。先看看哪两个数的立方最接近,然后通过验算,最终确定近似值。七年级上册52页做一做和例1)

形如a (a ≥0)的式子,也就是算术平方根,叫做二次根式。b a (即bx a )也是二次根式。

最简二次根式:①被开方数都不含分母,②并且被开方数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注:为做题速度快, 也要熟练掌握一些数的平方,然后化简时,用被开方数除以这些数。

⑴概念 参看八年级上册130页例5、例6以及自记的一些平方数。)

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就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① 二次根式(即算术平方根)大于等于0。 a ≥0 (a ≥0)

② 二次根式的平方等于它的被开方数。 (a ) 2 = a(a ≥0)

a (a≥0)

⑵性质 ③ 一个数的平方的二次根式等于这个数或其相反数。a 2 = a =

(a<0)

④ 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ab =a ·b (a ≥0,b ≥0)(注:当a 、b 都小 于0时,先去掉负号。如(-4) ⨯(-9) =

a

b 4⨯9=4 x ) ⑤ 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 =(a ≥0,b ≥0)(注同上)

I

① 要使二次根式有意义,被开方数不能为负数,如果二次根式是分母,被开方数只能是正数。被开方数 可能是一个数,也可能是一个整式。(如,要使-x 有意义,1-x ≥0,即x ≤1;

要使1-x 有意义,1-x >0,即x <1)

1 ⑶取值 ② 要使x -有意义,x-1≥0且x-5≠0,即x ≥1且x ≠5 (注:因为5包含在x ≥1这一解集中,所以要单独表明。)

③ 当被开方数互为相反数时,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都等于0。(如,-x +x -5,那么x-5=0且5-x=0,即x=5)

④ 若+( )2+ = 0,则=0,( )2=0,=0。(因为≥0,( )2≥0,≥0)

(注:以上取值同样适用于所有数学范围)

① 法则:二次根式相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分别化简,然后再用乘法分配律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具体

方法就是:提出共因式,即二次根式,再把系数相加减)。有括号时,先去括号。 如22+32=2x2+3x2=(2+3)x2=52

② 化简二次根式方法:通常用到①分解因式、②分数的性质、③二次根式的性质【参看上边(2)性质

③④⑤】、④将根号外的式子移到根号内(只能移非负数,是负数的把负号留在根号外。)等方法。

如,① =2⨯9=32(分解因式)

⑷加减

② 5=5=⨯55⨯5=(分数的性质、二次根式的性质⑤)

⨯9=5x =3(二次根式的性质④)

111⨯(-m ) 2=--m (将根号外的式子移到根号内) ③ m <0,m -=-(-m )-=--m

b >0,-b = -3b 2

③比较大小:两个二次根式比较大小,可用①平方法(注:如果是负数,平方后大的反而小)、②根号

外的式子移到根号内(只能移非负数,同上)两种方法。

① 56和6比较大小 ② -56和 -65比较大小

5=6⨯52= (56) 2=52x(6) 2=150 -56=-6⨯52=- (-5) 2=150 65=5⨯62= (65) 2=62x() 2=180 -6=-5⨯62=- (-65) 2=180 因为< 因为150<180 因为->- 因为150<180 所以5<6 所以56<6 所以-56>-6 所以-56>-65 (根号外移到根号内) (平方法)

⑸乘除 法则:把二次根式的性质反过来,就得到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法则。即

a ·b = ab (a ≥0,b ≥0)

=b (a ≥0,b ≥0)

(参看八年级上册134页例1、红框内题、例2、例3)

实数小结

⑴ 相反数是它本身的只有0

⑵ 绝对值是它本身的是非负数(正数和零)

⑶ 倒数是它本身的有1和-1,0没有倒数

⑷ 平方根是它本身的只有0;算术平方根是它本身的有0和1

一、几个特例 ⑸ 立方根是它本身的有0和1、-1

⑹ 任何次幂都是它本身的只有1

⑺ 0的正整数次幂是0, 0没有0次幂和负次幂

⑻ -1的偶次幂是1,奇次幂是 -1

⑼ 任何数(0除外)的0次幂都是1

非正数:≤0

二、几个数学表达式

非负数:≥0

⑴ 相反数:若a=-b,则a+b=0或0-a=b;反之,若a+b=0或0-a=b则a 、b 互为相反数,a=-b 。

⑵ 倒数: a × 1

=1(a ≠0) ;反之,若a x b=1,则a 、b 互为倒数。

a =a (a ≥0)

⑶ 绝对值 a = -a (a <0)

a b =b-a (b >a )

<0,b <0,a <b ,则a >b 三、公式

加法交换律: a+b=b+a

⑷加法 加法结合律:(a+b)+(c+d)=(a+d)+(c+b)

⑸减法:a-b=a+(-b )

0÷a=0,a ≠0

⑹除法

1 a ÷b=a×

a x b x c x 0 = 0

⑺乘法 乘法交换律:a x b= b x a

乘法结合律:(axb )x c=a x(bxc )

乘法分配律:(a+b)x c=a x c+b x c

⑴ a n = a x a x a … x a;反之,a x a x a … x a = a n

n 个a n 个a ⑻乘方

⑵ a >0,a n >0

⑶ a <0,a 2n >0;a 2n+1<0

⑷ 1n =1

⑸ a 0=1 ,a ≠0)

⑹ n >0,0n = 0

⑺ (-1)2n =1; (-1)2n+1 =-1

(±a )2 = a(a ≥0);

⑼开方 a 2= a(a ≥0);a 2 = -a(a <0)

(a ) 3 = a; a 3 = a

a ≥0 (a ≥0)

(a ) 2 = a(a ≥0)

a (a≥0) a 2 = a =

-a (a<0) ab =a ·b (a ≥0,b ≥0) ;反之, a ·= ab a =≥0,b ≥0);反之,b (a b =a b b (a ≥0,b ≥0)a ≥0,b ≥0) (

1.2代数式


相关文章

  • 从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体会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 初中数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有关于圆周角定理证明的内容,它是先证明圆心在圆周角一条边上的这种特殊情况,对于圆心在圆周角内部和外部的一般情况都是转化成圆心在圆周角一条边上的特殊情况来证明的. 圆周角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 ...查看


  • 浅谈高中数学学习中常用到的初中知识
  • 浅谈高中数学学习中常用到的初中知识 --从初中二次函数教学谈起 通州四中研究性学习 指导老师:李晓明 摘要:数学难学是高中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一些在初中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甚至在中考中数学取得优秀成 绩的学生,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数学 ...查看


  • 培训听课笔记
  • 7月17日听课笔记: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 一.几个基本观点 1.坚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 • • • • • • • 课程教材体系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叙述条理清晰,文字简洁.流畅,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注重对学生 ...查看


  • 中考数学试题试卷分析及教学建议
  • 中考数学试题试卷分析及教学建议 中考的性质定位在对初中学业的终结性评价,体现了以<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课本,突出学习目标的考查:初中学业考试数学卷切实做到了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和二期课改的顺利推进,有 ...查看


  • "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难点中的运用研究
  • 基础教育论坛 2017-10-26 "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又称为心智图,属于图形思维工具,注重图文并重,主要是通过层级图的方式来呈现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其思考方式具有放射性的特征,与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相对一致,极 ...查看


  • 初中数学导学案
  • 初中数学"学案导学" 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实施方案 初中教研室 初中数学"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目前,初中数学大多数教师都采取"填鸭式"."满 ...查看


  • 基于_思维导图_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_叶红
  • DOI:10.16704/j.cnki.hxjs.2015.03.058 Kechengyujiaoxue 课程与教学 基于"思维导图"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江苏省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 叶 红 至全部初中教学内容,借助思维 ...查看


  • 2016年数学备课组中考备考计划
  • 2016年九年级数学备课组中考备考 复习计划 (2月23日---6月13日) 临近升学考试,做好九年级数学复习课教学,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复习应达到以下目的: (1)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让学生将初中三年的数学知识连成 ...查看


  • 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思考
  • 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思考 陕西汉中市405学校 侯有岐 新课程实施已有两年半了,我本人正式走入新课程已有半个学期,必修1.教学已经完成,反思教学过程,总感到有一些遗憾.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教师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 ...查看


  •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究_于运成
  • 2009 NO.15 教育教学方法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究 于运成 (广西桂林市临桂县五通镇初级中学 广西桂林 541100) 摘 要:提高数学课堂提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