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一剪梅

第9课 一剪梅

教学目的:

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二重读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问题设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这纯粹是因为你们读得好的原因吗?(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四、赏析意境美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

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明确: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

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明确: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 4通过比较阅读,领略词人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比较鉴赏:“原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七哀》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复返”——《行行重行行》

明确: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他俩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5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明确:词的主旨句的落实。词人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中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词人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体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才„„,却„„”句式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五、背诵全词,比较鉴赏李清照写愁的名句,小结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比较鉴赏: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3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明确:语言特色(清丽典雅)

艺术风格(深婉细腻)

六、课堂训练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 “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

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 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 “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七、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在歌手安雯的深情演绎中使学生进一步领略李清照词所创设的优美意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课外延伸阅读语文读本上李清照的豪放词《渔家傲﹒记梦》

九、板书设计:

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玉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 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轻解罗赏,独上兰舟”。一个“独”字而意境全出:曾经是夫唱妇随,曾经是携手并肩,曾经是举案齐眉,而现在却是茕茕孑立,形单影只;举目四望,相伴的只一“兰舟”而已!本是为“消愁”而来,怎奈却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浓。- 看到鸿雁,词人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信,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

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余味无穷。我们可以设想:词人甚至会猜想丈

夫在信中告诉自己归期、行程,那种企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到雁群飞回故里,自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心绪。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独自凭栏远眺,柔柔的月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那种寂寥,怎可言传? 下片是词人抒发内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词人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这既是写她在舟中所见,也是她的内心所感。花飘水流本是物之自态,却使词人触景生情:流水落花无从体味她的情怀,依旧我行我素地流走飘落,这更增加了词人的伤感与凄凉。句中“自”用得最妙,词人移情于物又借物抒情,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了对韶光易逝的感慨。这样,词中的感情就使人觉得比单纯的思念更深入了一层,更富有暗示性,给读者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增添了感染力。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直接抒发相思之情。词人把夫妻双方合起来写,这是她设身处地地想象丈夫也如自己一样深深地思念着对方,可是空间上的距离使二人不能相互倾诉,只好各自思念着、愁闷着。这也是女性特有的细腻之处。 但是这只是铺垫,词的主旨落在最后两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上。相思之情要用“计”来“消除”,却又“无计可消除”,可见相思之深之苦。眉间心上,“斩不断,理还乱”。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词人的万千愁绪,这与她的“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通观全篇,词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抒写自己对丈夫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用平常无奇的文字表现新奇的意境。此词是李清照细腻深婉的风格的最好诠释,也使《一剪梅》成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中国的历史悠久,中国的文化精深,中国的文人璨若星河,而名垂青史的女文人却寥寥无几。李清照就是这寥寥无几的女文人中的佼佼者!

中国的文人善以女性口吻来写作,他们借闺愁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情怀,但真正写闺愁闺怨的却少之又少。李清照就是这少之又少的写闺愁闺怨中的佼佼者。

李清照生于北宋时期的书香世家。至少从她的祖父那一代起就是由读书而进入仕途、科举及第的。“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谁比数”,可见这个家族在齐鲁一带颇有盛名。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个能文的官吏。他的诗词造诣很高,很受苏轼的赏识,《宋史 李格非传》有这样的记载:“苦心工于词章,陵跞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稍滞。”李清照的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善于写词作文。《宋史 李格非传》说她“亦善文”,《祖国名媛录》说她“工词

翰”。李清照生活在这样一个具有浓厚文学氛围的家庭,她在文学素养方面深受父母的影响和熏陶,对其前辈亦有继承和发展。《碧溪漫志》曾说她“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此后李清照果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

十八岁的李清照嫁与赵明诚为妻。赵家像李家一样也是书香世家。李赵二人的爱好和志趣一致,十分恩爱。他们经常促膝对坐,共同鉴赏碑帖。共同的文学爱好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可是没多久,赵明诚外出求学,只有李清照独自一人在家,不免思念远行的丈夫,遂将相思之情诉诸笔端而作了极其典雅隽永、清新细腻的《一剪梅》。

《一剪梅》是她直接抒写自己的闺中之情的佳作,笔调清新,风格细腻,耐人寻味,与众不同。

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玉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 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轻解罗赏,独上兰舟”。一个“独”字而意境全出:曾经是夫唱妇随,曾经是携手并肩,曾经是举案齐眉,而现在却是茕茕孑立,形单影只;举目四望,相伴的只一“兰舟”而已!本是为“消愁”而来,怎奈却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浓。 看到鸿雁,词人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信,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余味无穷。我们可以设想:词人甚至会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诉自己归期、行程,那种企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到雁群飞回故里,自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心绪。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独自凭栏远眺,柔柔的月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那种寂寥,怎可言传? 下片是词人抒发内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词人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这既是写她在舟中所见,也是她的内心所感。花飘水流本是物之自态,却使词人触景生情:流水落花无从体味她的情怀,依旧我行我素地流走飘落,这更增加了词人的伤感与凄凉。句中“自”用得最妙,词人移情于物又借物抒情,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了对韶光易逝的感慨。这样,词中的感情就使人觉得比单纯的思念更深入了一层,更富有暗示性,给读者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增添了感染力。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直接抒发相思之情。词人把夫妻双方合起来写,这是

她设身处地地想象丈夫也如自己一样深深地思念着对方,可是空间上的距离使二人不能相互倾诉,只好各自思念着、愁闷着。这也是女性特有的细腻之处。 但是这只是铺垫,词的主旨落在最后两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上。相思之情要用“计”来“消除”,却又“无计可消除”,可见相思之深之苦。眉间心上,“斩不断,理还乱”。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词人的万千愁绪,这与她的“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通观全篇,词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抒写自己对丈夫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用平常无奇的文字表现新奇的意境。此词是李清照细腻深婉的风格的最好诠释,也使《一剪梅》成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以词来抒写相思之情,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但李清照这首《一剪梅》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显得越发难能可贵。

“红藕香残玉簟秋”,首句词人描述与夫君别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回房欹靠竹席,颇有凉意,原来秋天已至。词人不经意地道出自己滞后的节令意识,实是写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对环境变化浑然无觉的情形。“红藕香残”的意境,“玉簟”的凉意,也衬托出女词人的冷清与孤寂。此外,首句的语淡情深,如浑然天成,不经意道来。故前人评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次写在闺中无法排遣愁闷与相思之苦,便出外乘舟解闷。词人在一首《如梦令》中曾生动地记述一次她乘舟尽兴游玩的情景,不仅归舟晚,还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情调欢快。现如今却是“独上兰舟”,不仅无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显怅惘和忧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女词人独坐舟中,多么希望此刻有雁阵南翔,捎回夫君的书信。而“月满西楼”,则当理解为他日夫妻相聚之时,临窗望月,共话彼此相思之情。此句颇有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诗句的意境。另外,“月满”也蕴含夫妻团圆之意。这三句,女词人的思维与想象大大超越现实,与首句恰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词人的相思之深。

下片。“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并照映上片首句的句意。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

词人对现状的无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次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末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此外,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9课 一剪梅

教学目的:

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艺术风格

2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解读文句,分析意境,把握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教学难点:词中意境的把握品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于是,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发展并完善了词这一文学样式,使它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提到宋词,人们就会想到一名杰出的女性,她的出现,给森然的中国历史带来了几多水气,几多温馨,它就是被认为是婉约派词的正宗,提出“词别是一家”主张的南宋女词人----李清照。

二、知人论世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李清照,包括生平及有关她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今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易安体”。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清照已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轶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2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寰记》说;“易安结缡末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三、品味音韵美

1请一学生朗读,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明确:《一剪梅》是双调,每段有四个乐句,每句四拍,形式上与七律相近,节奏整齐。所不同的是,它的双数句被分解成两小句,每小句四字。这两小句有时意思直贯而下,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有时意思或相仿或并列,如“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甚至可用叠韵,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读前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要短一些;读后一种四字句,两句间停顿稍长,以造成悬念,突出下句内容的重要性。从整首词来看,单数句应读得缓慢、悠长,双数句可以读得轻快短促,这就有了对比。

2教师范读

3全班齐读、二重读

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品味词的音韵美。问题设计: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让老师体味到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这纯粹是因为你们读得好的原因吗?(明确:音韵美的形成一是因为本词的押韵,一韵到底并且都押平声韵,造成舒缓委婉的艺术效果;二是因为词人擅用对仗,使节奏明快、和谐、上口。

四、赏析意境美

1《白雨斋词话》中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绝伦,真不食人间烟火者”,你能说出它好在哪里吗?

引导学生从词的主旨和意境角度分析

明确:“红藕香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字,明确:从一个“独”字可看出,词人想借泛舟来消愁,结果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过去和夫君一起双双击楫,充满诗情画意,今天却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呢?“独”字是“背面敷粉”的写法,其实她想说的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快乐啊。

3为了稍减闲愁,词人又臆想鸿雁能传书信,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句词是一幅怎样的优美意境呢?

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法,明确: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雁传书信,故可暂得安慰,但不可能消除的是一份什么情感呢?是词人的相思之情啊,“月满西楼”不正是“西楼望月几回圆”吗? 4通过比较阅读,领略词人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比较鉴赏:“原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曹植《七哀》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复返”——《行行重行行》

明确:旧时文人所描述的思妇诗中,大多表述的是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的情结,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他俩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5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明确:词的主旨句的落实。词人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中总是皱着眉头,愁眉苦脸的,词人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体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才„„,却„„”句式表现愁运动之速,而愁从可见的眉间藏到心头,更使人领略到女词人的万千愁绪,给人以无止境的遐想。

五、背诵全词,比较鉴赏李清照写愁的名句,小结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 比较鉴赏:1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2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3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凤凰台上忆吹箫》

明确:语言特色(清丽典雅)

艺术风格(深婉细腻)

六、课堂训练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全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 “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

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 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 “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七、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在歌手安雯的深情演绎中使学生进一步领略李清照词所创设的优美意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课外延伸阅读语文读本上李清照的豪放词《渔家傲﹒记梦》

九、板书设计:

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玉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 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轻解罗赏,独上兰舟”。一个“独”字而意境全出:曾经是夫唱妇随,曾经是携手并肩,曾经是举案齐眉,而现在却是茕茕孑立,形单影只;举目四望,相伴的只一“兰舟”而已!本是为“消愁”而来,怎奈却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浓。- 看到鸿雁,词人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信,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

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余味无穷。我们可以设想:词人甚至会猜想丈

夫在信中告诉自己归期、行程,那种企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到雁群飞回故里,自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心绪。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独自凭栏远眺,柔柔的月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那种寂寥,怎可言传? 下片是词人抒发内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词人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这既是写她在舟中所见,也是她的内心所感。花飘水流本是物之自态,却使词人触景生情:流水落花无从体味她的情怀,依旧我行我素地流走飘落,这更增加了词人的伤感与凄凉。句中“自”用得最妙,词人移情于物又借物抒情,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了对韶光易逝的感慨。这样,词中的感情就使人觉得比单纯的思念更深入了一层,更富有暗示性,给读者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增添了感染力。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直接抒发相思之情。词人把夫妻双方合起来写,这是她设身处地地想象丈夫也如自己一样深深地思念着对方,可是空间上的距离使二人不能相互倾诉,只好各自思念着、愁闷着。这也是女性特有的细腻之处。 但是这只是铺垫,词的主旨落在最后两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上。相思之情要用“计”来“消除”,却又“无计可消除”,可见相思之深之苦。眉间心上,“斩不断,理还乱”。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词人的万千愁绪,这与她的“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通观全篇,词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抒写自己对丈夫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用平常无奇的文字表现新奇的意境。此词是李清照细腻深婉的风格的最好诠释,也使《一剪梅》成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中国的历史悠久,中国的文化精深,中国的文人璨若星河,而名垂青史的女文人却寥寥无几。李清照就是这寥寥无几的女文人中的佼佼者!

中国的文人善以女性口吻来写作,他们借闺愁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情怀,但真正写闺愁闺怨的却少之又少。李清照就是这少之又少的写闺愁闺怨中的佼佼者。

李清照生于北宋时期的书香世家。至少从她的祖父那一代起就是由读书而进入仕途、科举及第的。“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谁比数”,可见这个家族在齐鲁一带颇有盛名。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个能文的官吏。他的诗词造诣很高,很受苏轼的赏识,《宋史 李格非传》有这样的记载:“苦心工于词章,陵跞直前,无难易可否,笔力不稍滞。”李清照的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善于写词作文。《宋史 李格非传》说她“亦善文”,《祖国名媛录》说她“工词

翰”。李清照生活在这样一个具有浓厚文学氛围的家庭,她在文学素养方面深受父母的影响和熏陶,对其前辈亦有继承和发展。《碧溪漫志》曾说她“自少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此后李清照果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

十八岁的李清照嫁与赵明诚为妻。赵家像李家一样也是书香世家。李赵二人的爱好和志趣一致,十分恩爱。他们经常促膝对坐,共同鉴赏碑帖。共同的文学爱好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可是没多久,赵明诚外出求学,只有李清照独自一人在家,不免思念远行的丈夫,遂将相思之情诉诸笔端而作了极其典雅隽永、清新细腻的《一剪梅》。

《一剪梅》是她直接抒写自己的闺中之情的佳作,笔调清新,风格细腻,耐人寻味,与众不同。

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玉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 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轻解罗赏,独上兰舟”。一个“独”字而意境全出:曾经是夫唱妇随,曾经是携手并肩,曾经是举案齐眉,而现在却是茕茕孑立,形单影只;举目四望,相伴的只一“兰舟”而已!本是为“消愁”而来,怎奈却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浓。 看到鸿雁,词人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信,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余味无穷。我们可以设想:词人甚至会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诉自己归期、行程,那种企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到雁群飞回故里,自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心绪。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独自凭栏远眺,柔柔的月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那种寂寥,怎可言传? 下片是词人抒发内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词人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这既是写她在舟中所见,也是她的内心所感。花飘水流本是物之自态,却使词人触景生情:流水落花无从体味她的情怀,依旧我行我素地流走飘落,这更增加了词人的伤感与凄凉。句中“自”用得最妙,词人移情于物又借物抒情,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了对韶光易逝的感慨。这样,词中的感情就使人觉得比单纯的思念更深入了一层,更富有暗示性,给读者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增添了感染力。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直接抒发相思之情。词人把夫妻双方合起来写,这是

她设身处地地想象丈夫也如自己一样深深地思念着对方,可是空间上的距离使二人不能相互倾诉,只好各自思念着、愁闷着。这也是女性特有的细腻之处。 但是这只是铺垫,词的主旨落在最后两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上。相思之情要用“计”来“消除”,却又“无计可消除”,可见相思之深之苦。眉间心上,“斩不断,理还乱”。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词人的万千愁绪,这与她的“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通观全篇,词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抒写自己对丈夫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用平常无奇的文字表现新奇的意境。此词是李清照细腻深婉的风格的最好诠释,也使《一剪梅》成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以词来抒写相思之情,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题材,但李清照这首《一剪梅》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显得越发难能可贵。

“红藕香残玉簟秋”,首句词人描述与夫君别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回房欹靠竹席,颇有凉意,原来秋天已至。词人不经意地道出自己滞后的节令意识,实是写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对环境变化浑然无觉的情形。“红藕香残”的意境,“玉簟”的凉意,也衬托出女词人的冷清与孤寂。此外,首句的语淡情深,如浑然天成,不经意道来。故前人评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次写在闺中无法排遣愁闷与相思之苦,便出外乘舟解闷。词人在一首《如梦令》中曾生动地记述一次她乘舟尽兴游玩的情景,不仅归舟晚,还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情调欢快。现如今却是“独上兰舟”,不仅无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显怅惘和忧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女词人独坐舟中,多么希望此刻有雁阵南翔,捎回夫君的书信。而“月满西楼”,则当理解为他日夫妻相聚之时,临窗望月,共话彼此相思之情。此句颇有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诗句的意境。另外,“月满”也蕴含夫妻团圆之意。这三句,女词人的思维与想象大大超越现实,与首句恰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词人的相思之深。

下片。“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并照映上片首句的句意。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

词人对现状的无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次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末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此外,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关文章

  • 一剪梅李清照教案
  • 一剪梅 李清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明确诗词感情,掌握朗读技巧,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对比分析,把握诗词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李清照诗歌中浓浓的"愁"思,享受 ...查看


  • [一剪梅] 教学设计 1
  • <一剪梅>教学设计 作者:王佳(高二语文组)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李清照婉约细腻的词风. 2.结合作者的生平遭遇与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结合作 ...查看


  • (二)[一剪梅]词牌知识及故事
  • (二) <一剪梅>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句) ⊙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句) ⊙仄平平(句) ⊙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句) ⊙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句) ⊙仄平平(句) ⊙仄平平 ...查看


  • 李清照一剪梅修改教案
  • <一剪梅>教案 高二老师:潘志梅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李清照作品清丽典雅的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解读文句,品味意境 把握李清照作品 ...查看


  • 一剪梅教学反思
  • 反思一:一剪梅教学反思 这堂课流程比较完整,生成的东西也很多,比我预期的结果要好,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听过<一剪梅>这首词的流行歌曲版,比较熟悉歌词.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在于点拨恰到好处:这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太短,有些 ...查看


  • 情诗:一剪梅
  • <一剪梅>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鉴赏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查看


  • 关于荷花的诗句:一剪梅
  • <一剪梅>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鉴赏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查看


  • [一剪梅]教学设计
  • 整体设计说明:<一剪梅>选自新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李清照的作品."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因为有诗仙.诗圣.诗鬼.诗豪等一大批杰出诗人的存在,诗歌到了唐朝已发展到了颠峰阶段, ...查看


  • 宋词鉴赏一剪梅李清照赏析
  •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 ...查看


  • 一剪梅·中秋元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 一剪梅·中秋元月 (31人评价) 7.8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写翻译 写赏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