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谢赫"六法论"谈当前的美术教育[论文]

从谢赫“六法论”谈当前的美术教育

摘 要 谢赫六法论长期以来无论画家或美术评论家都以“六法”作为艺术创作和衡量艺术作品的最高标准。但对于美术教育而言,谢赫“六法”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在很早的时候就规划出了一整套美术教育系统,对于当前的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导学生的艺术创作也应以谢赫“六法”,这一最基本的审美规律和原则作为向导。 关键词 谢赫六法论 气韵生动 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谢赫为南齐前后(409-502年)的肖像画家、理论家。以时妆人物和肖像画为题材进行创作,但主要贡献在于绘画理论方面,著有《画品》一文。据《画品》和南陈姚最《读画论》所记画家生卒年代分析,《画品》成书约在梁武帝中大通四年(532)至简文帝大宝三年(552)年间。《画品》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品评的文章,在《画品》序中提出了评品绘画的“六法论”:“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按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何者?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1500年来,无论画家或美术评论家都以“六法”作为艺术创作和衡量艺术作品的最高标准。对于当前的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导学生的艺术创作也应以谢赫“六法”,这一最基本的审美规律和原则作为向导。

谢赫“六法”中所列的“一”到“六”数字,不应只看为内容的

区别,而应视为依据各法价值比例的轻重作为美术创作的先后历程。各代的艺术理论家也就“六法”的顺序做出评论。明顾凝远《画引》谓:“六法,第一气韵生动。有气韵则有生动矣。”这与谢赫原意基本相同;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说到:“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清邹一桂《小山画谱》巻下“六法”前后条却说:“愚谓即以六法言,亦当以经营位置为第一,用笔次之,赋彩又次之,传模应不在画内,而气韵则画成后得之。一举笔即谋气韵,从何着手乎?以气韵为第一者,乃赏鉴家言。非做家法也。”这两种意见都有其中的道理。本人从浅薄的美术教育经验而谈,将顺序重新排列并一一进行论述。

“传移模写”谢赫六法的最后一法在此我列为第一。传移模写对真人写生或临摹古代绘画,现代美术理论家董欣宾、郑奇则把“传移模写”定议为中国绘画的创作论。传解释为传情、传形、传统、传神、神思;移:移情、移形、移画、变移;模:模仿、模拟、模式、模范,最终达到写(绘画)的创作、心理特征、基本法则及具体过程。字面的简易理解为临摹。作为美术的初学者,最初的入门应以“临”和“摹”开始,对优秀作品的临摹是学习吸收前人经验和继承传统的过程,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发展并创新并运用在美术创作中,即艺术家在创作前的学习过程。在明以后中国水山画出现更多的字眼是“仿”,如仿黄公望、仿王蒙、仿某某人之类的作品,可视为对传统绘画技法的学习过程。鲁本斯——巴洛克绘画最伟大代表,在早期的绘画学习中,前往意大利长达8年的进修,深入研

究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大师的作品,威尼斯画派对其的影响尤其重大。

骨法用笔指骨法及其密切相关的笔法。“骨法”是古代相术的专门用语,即人的代表特征,“用笔”指用相应的笔法表现出对象的特征。在早期中国山水画并成熟前中国主要绘画以人物画为主,造型以线条勾勒为基。那么只有靠线的准确性、力量感和变化来表现人物的结构、形象、和表情,而后线的造型艺术又发展到山水画、花鸟画中。在“传移模写”的阶段过程应包括用笔技巧的学习,而这一基本功的练习,应始终贯穿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在美术课程设置中包括白描练习,诸如丁头鼠尾描、兰叶苗等等。顾恺之的线称为“春蚕叶丝”用其形容线条之美,细致、悠缓自然、连绵不断、均匀和富有节奏感。线条的练习过程包括书法的练习,书法是线条的素描,写字的锻炼是为了对线的掌握,中国绘画称为“诗、书、画三绝”。书与画列以平等重要位置,故用笔、书法应作为美术教育的基础长期练习。

应物形象指顺应物象本来特征,正确、真实、有感受的描绘出艺术形象,这应该放在“传移模写”之后,临摹一定的阶段,则进行写生,写生是相对临摹更为困难的过程,这其中包括对写生对象的光线、透视、线条等等方面的观察,必须观察细微才能有所得,这其中还包括绘画者对描绘对象的视觉及心理上的感受,由表及里的过程,是提高观察力也是素材积累的过程。在写生的过程中还包括两个方面的学习:经营位置,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指绘画布局或构

图,经营二字,表明画家对构图的冥思经营。这是评价一幅绘画优劣的关键,故张彦远视为“画之总要”。在美术教育则涉及构图学的课程,如何在画布上体现主次、虚实、繁简等关系。随类赋彩是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间地点来施以不同的色彩问题。色彩的学习涉及到对色彩原理、搭配、色彩心理学等方面,美术教育的课程安排也有类似课程,如色彩学基础理论、色彩构成等。

前五法是构筑目前美术教学课程的框架,涉及到临摹、写生、结构、明暗透视、线条、色彩等方面内容,可视为具体的美术技法的练习。最后一法我列入最重要的一法为气韵生动,相对前五法而言是极为抽象的概念,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很难涉及到也极为难教的部分。明董其昌说过:“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何谓气韵生动?指除去画面形象的感官感受后,画面呈现的更高一层即精神气质,能够使人心灵震撼的一部分,这与东晋顾恺之说的“神”相通。作品中的气韵是超越技巧的部分,是绘画者将自身的精神借以画像表现出来,成为作品“生动”的原因。绘画者的精神是天生的,很大程度与自身在生命过程中的感受,面对物象世界时心灵上的敏感感悟。这些感受、感受都是“生而知之”的,故不可教。后董其昌又说“然亦所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所得,皆为山水传神”。在我看来,除去先天的条件外,通过后天的美术教育亦可达到传神写照。“读书万卷,行万里路”强调视野的开扩,心灵的开拓、涵养学识等。通过书中所学及在自然山川的领悟,使

得尘浊的心灵得到清洗,这样自然而然的作品气韵就出来了。归根到底,气韵的产生与绘画者的审美格调品性有关。王羲之为后世人称为“书圣”,人品高,故书入神品。

那么如何提高审美格调、以高尚的品格提高绘画境界呢?从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可做一定的调整:(1)谈到艺术作品中的“气韵”,以“韵”字来说,最早始于语言和音乐,指声韵、音韵,其后用于绘画,到宋代则推广到一切艺术领域,并且成为艺术作品的最高审美标准。我们可以理解为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相通。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把音乐列入美术中的重要课程。著名音乐家洗星海就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情操的窑炉。”通过学习了解我们中国传统的音乐,提高绘画者的艺术修养。以西方的音乐来说,西方的交响曲气势磅礴,具有一种对外征服的力量。转回看中国之乐器古筝二类类,总是在一个小小的场所内进行,如非把心静下来恐怕欣赏都其中的美妙之处。以巫娜的古琴演奏《一花一世界》为例,古琴声音的低沉清幽,心情烦躁中也能得到安抚。宋程颢《秋日有成》中有佳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在音乐中牵引绘画者思绪进入境界,在极静状态下开悟。

(2)自然学科的学习。现在的美术课程设置时总是过多的强调技法的学习,过分的强调技法有可能导致“匠”的产生,那么走入自然贴进生活则是对课堂教育的最佳补充。大千世界总有美的存在,小到一片树叶的成长与败落,大到海洋的潮起潮落都存在着自身的美的法则,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应只是对高深技术的不断追逐,也

更应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进行创作,这样的作品创作出来才是令人感动的。(3)各类学科的相互交叉学习。美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戏曲、文学、历史等很多方面都可以间接对美术产生影响。 课程的安排因是丰富多变的。例如中国的园林布局所渗透的淡淡禅意,禅宗所追求的空灵顿悟与六法中的气韵追求又是相承的。 谢赫“六法”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在很早的时候就规划出了一整套美术教育系统,当前的美术教育应以“气韵生动”做为最高的要求与目标。在坚持以前五法作为绘画技巧的课程训练同时以人为教育基础,重视审美的提高、人格品性的塑造。“六法”相辅相成够成整体。理解了“六法”的本质才能在未来的美术教育改革中把握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李福顺.中国美术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桑任新.中外美术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

[4] 叶青,魏文勇.谢赫六法与包装设计[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7(2).

从谢赫“六法论”谈当前的美术教育

摘 要 谢赫六法论长期以来无论画家或美术评论家都以“六法”作为艺术创作和衡量艺术作品的最高标准。但对于美术教育而言,谢赫“六法”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在很早的时候就规划出了一整套美术教育系统,对于当前的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导学生的艺术创作也应以谢赫“六法”,这一最基本的审美规律和原则作为向导。 关键词 谢赫六法论 气韵生动 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谢赫为南齐前后(409-502年)的肖像画家、理论家。以时妆人物和肖像画为题材进行创作,但主要贡献在于绘画理论方面,著有《画品》一文。据《画品》和南陈姚最《读画论》所记画家生卒年代分析,《画品》成书约在梁武帝中大通四年(532)至简文帝大宝三年(552)年间。《画品》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品评的文章,在《画品》序中提出了评品绘画的“六法论”:“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按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何者?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1500年来,无论画家或美术评论家都以“六法”作为艺术创作和衡量艺术作品的最高标准。对于当前的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导学生的艺术创作也应以谢赫“六法”,这一最基本的审美规律和原则作为向导。

谢赫“六法”中所列的“一”到“六”数字,不应只看为内容的

区别,而应视为依据各法价值比例的轻重作为美术创作的先后历程。各代的艺术理论家也就“六法”的顺序做出评论。明顾凝远《画引》谓:“六法,第一气韵生动。有气韵则有生动矣。”这与谢赫原意基本相同;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说到:“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清邹一桂《小山画谱》巻下“六法”前后条却说:“愚谓即以六法言,亦当以经营位置为第一,用笔次之,赋彩又次之,传模应不在画内,而气韵则画成后得之。一举笔即谋气韵,从何着手乎?以气韵为第一者,乃赏鉴家言。非做家法也。”这两种意见都有其中的道理。本人从浅薄的美术教育经验而谈,将顺序重新排列并一一进行论述。

“传移模写”谢赫六法的最后一法在此我列为第一。传移模写对真人写生或临摹古代绘画,现代美术理论家董欣宾、郑奇则把“传移模写”定议为中国绘画的创作论。传解释为传情、传形、传统、传神、神思;移:移情、移形、移画、变移;模:模仿、模拟、模式、模范,最终达到写(绘画)的创作、心理特征、基本法则及具体过程。字面的简易理解为临摹。作为美术的初学者,最初的入门应以“临”和“摹”开始,对优秀作品的临摹是学习吸收前人经验和继承传统的过程,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发展并创新并运用在美术创作中,即艺术家在创作前的学习过程。在明以后中国水山画出现更多的字眼是“仿”,如仿黄公望、仿王蒙、仿某某人之类的作品,可视为对传统绘画技法的学习过程。鲁本斯——巴洛克绘画最伟大代表,在早期的绘画学习中,前往意大利长达8年的进修,深入研

究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大师的作品,威尼斯画派对其的影响尤其重大。

骨法用笔指骨法及其密切相关的笔法。“骨法”是古代相术的专门用语,即人的代表特征,“用笔”指用相应的笔法表现出对象的特征。在早期中国山水画并成熟前中国主要绘画以人物画为主,造型以线条勾勒为基。那么只有靠线的准确性、力量感和变化来表现人物的结构、形象、和表情,而后线的造型艺术又发展到山水画、花鸟画中。在“传移模写”的阶段过程应包括用笔技巧的学习,而这一基本功的练习,应始终贯穿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在美术课程设置中包括白描练习,诸如丁头鼠尾描、兰叶苗等等。顾恺之的线称为“春蚕叶丝”用其形容线条之美,细致、悠缓自然、连绵不断、均匀和富有节奏感。线条的练习过程包括书法的练习,书法是线条的素描,写字的锻炼是为了对线的掌握,中国绘画称为“诗、书、画三绝”。书与画列以平等重要位置,故用笔、书法应作为美术教育的基础长期练习。

应物形象指顺应物象本来特征,正确、真实、有感受的描绘出艺术形象,这应该放在“传移模写”之后,临摹一定的阶段,则进行写生,写生是相对临摹更为困难的过程,这其中包括对写生对象的光线、透视、线条等等方面的观察,必须观察细微才能有所得,这其中还包括绘画者对描绘对象的视觉及心理上的感受,由表及里的过程,是提高观察力也是素材积累的过程。在写生的过程中还包括两个方面的学习:经营位置,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指绘画布局或构

图,经营二字,表明画家对构图的冥思经营。这是评价一幅绘画优劣的关键,故张彦远视为“画之总要”。在美术教育则涉及构图学的课程,如何在画布上体现主次、虚实、繁简等关系。随类赋彩是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间地点来施以不同的色彩问题。色彩的学习涉及到对色彩原理、搭配、色彩心理学等方面,美术教育的课程安排也有类似课程,如色彩学基础理论、色彩构成等。

前五法是构筑目前美术教学课程的框架,涉及到临摹、写生、结构、明暗透视、线条、色彩等方面内容,可视为具体的美术技法的练习。最后一法我列入最重要的一法为气韵生动,相对前五法而言是极为抽象的概念,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很难涉及到也极为难教的部分。明董其昌说过:“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何谓气韵生动?指除去画面形象的感官感受后,画面呈现的更高一层即精神气质,能够使人心灵震撼的一部分,这与东晋顾恺之说的“神”相通。作品中的气韵是超越技巧的部分,是绘画者将自身的精神借以画像表现出来,成为作品“生动”的原因。绘画者的精神是天生的,很大程度与自身在生命过程中的感受,面对物象世界时心灵上的敏感感悟。这些感受、感受都是“生而知之”的,故不可教。后董其昌又说“然亦所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所得,皆为山水传神”。在我看来,除去先天的条件外,通过后天的美术教育亦可达到传神写照。“读书万卷,行万里路”强调视野的开扩,心灵的开拓、涵养学识等。通过书中所学及在自然山川的领悟,使

得尘浊的心灵得到清洗,这样自然而然的作品气韵就出来了。归根到底,气韵的产生与绘画者的审美格调品性有关。王羲之为后世人称为“书圣”,人品高,故书入神品。

那么如何提高审美格调、以高尚的品格提高绘画境界呢?从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可做一定的调整:(1)谈到艺术作品中的“气韵”,以“韵”字来说,最早始于语言和音乐,指声韵、音韵,其后用于绘画,到宋代则推广到一切艺术领域,并且成为艺术作品的最高审美标准。我们可以理解为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相通。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把音乐列入美术中的重要课程。著名音乐家洗星海就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情操的窑炉。”通过学习了解我们中国传统的音乐,提高绘画者的艺术修养。以西方的音乐来说,西方的交响曲气势磅礴,具有一种对外征服的力量。转回看中国之乐器古筝二类类,总是在一个小小的场所内进行,如非把心静下来恐怕欣赏都其中的美妙之处。以巫娜的古琴演奏《一花一世界》为例,古琴声音的低沉清幽,心情烦躁中也能得到安抚。宋程颢《秋日有成》中有佳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在音乐中牵引绘画者思绪进入境界,在极静状态下开悟。

(2)自然学科的学习。现在的美术课程设置时总是过多的强调技法的学习,过分的强调技法有可能导致“匠”的产生,那么走入自然贴进生活则是对课堂教育的最佳补充。大千世界总有美的存在,小到一片树叶的成长与败落,大到海洋的潮起潮落都存在着自身的美的法则,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应只是对高深技术的不断追逐,也

更应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进行创作,这样的作品创作出来才是令人感动的。(3)各类学科的相互交叉学习。美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戏曲、文学、历史等很多方面都可以间接对美术产生影响。 课程的安排因是丰富多变的。例如中国的园林布局所渗透的淡淡禅意,禅宗所追求的空灵顿悟与六法中的气韵追求又是相承的。 谢赫“六法”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在很早的时候就规划出了一整套美术教育系统,当前的美术教育应以“气韵生动”做为最高的要求与目标。在坚持以前五法作为绘画技巧的课程训练同时以人为教育基础,重视审美的提高、人格品性的塑造。“六法”相辅相成够成整体。理解了“六法”的本质才能在未来的美术教育改革中把握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李福顺.中国美术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桑任新.中外美术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

[4] 叶青,魏文勇.谢赫六法与包装设计[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7(2).


相关文章

  • 美术学毕业论文题库2011.10.09
  • 2011级国画.油画.艺术系设计专业 毕业论文题库 1.国画.油画方向 1.浅谈油画创作中的技术性因素 2.浅谈油画色彩的归纳与写生教学 3.色彩课程中新材料新技法的实验性 4.当代背景下油画发展的动力 5.论静物油画的审美价值特征 6.油 ...查看


  • 浅谈谢赫的"六法论"及对当代中国绘画的教育意义
  • [摘 要]南北朝时期,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的"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成为整个中国画审美和批评的标准,系统的总结了绘画创作的规律,从内在气韵的 ...查看


  • 谢赫"六法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历史作用?
  • 六法依次为: ①"气韵生动"或"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富 中国画于生命的活力.原为衡量画中人物形象,后扩至其他题材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 ②&q ...查看


  • 谢赫的[六法论]对儿童绘画的启示
  • 谢赫的<六法论>对儿童绘画的启示 摘 要:谢赫,南齐时代(公元479-502年)的人物画家.他能 画时装的妇女.但他的画不如他的理论著作有影响.他的<古画品 录>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古画品 ...查看


  • 谢赫"经营位置"对于中国山水画及画论的影响
  • 作者:楚小庆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01期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11)06-0041-07 谢赫,南齐时人,所著<古画品录>,为中国现存最早的论画著作之一.书中, ...查看


  • 绘画语言分析--读杨诚风景写生作品
  • 杨诚艺术简介 1988年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2010年9月至2012年11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创作高级研究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漓江画派促进会常务理事,现为广西书画院专职画家,编审.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各 ...查看


  • 美术史考研历年专业试题
  • 2002重庆大学 简述艺术史.艺术批评.美学三者的概念和区别. 简述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和五代时期四个以上代表画家.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主要风格特色是什么?简述文艺复兴"三杰"艺术特色. 佛教出入中国时佛教的雕塑风格 ...查看


  • 中国艺术精神 (2)
  • <中国艺术精神>作者是A徐复观宗白华熊十力<中国艺术精神>全书共B 八十十一中国艺术精神是什么?__A徐复观宗白华熊十力中国艺术精神是什么?__C孔子老子庄子对儒家而言,或可称___C孔子老子庄子由________所 ...查看


  • 教师业务能力考试题中学美术试题k
  • 中小学美术教师学科专业素养考核试题 一.选择题 1.我国在什么时候最有成就的是青铜艺术.(D) A.战国 B.春秋 C.汉代 D.商周 2.我国现今发现在最早的帛画是在什么时期.(A) A.战国 B.春秋 C.汉代 D.商周 3.我国自古就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