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便血中医诊疗方案

2012年便血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月第2版,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1)主要症状:血便夹杂而下,或在大便前后下血,或单纯下血,或大便显柏油样。

(2)、次要症状:胃脘作痛,腹痛,有时烦躁,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怯寒肢冷等。

2、西医诊断:参照《诊断学》(陈文彬,潘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2008年1月)、《内科学》(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2005年8月)。

诊断要点:

(1)发病特点:一般起病较缓,病程或短或长;

(2)有胃肠道溃疡、炎症、息肉、憩室或肝硬化等病史。

(3)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或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

(4)实验室检查如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5)凡是大便下血,无论在大便前、大便后下血,或血便夹杂,或单纯下血,均可诊断为便血。

(二)证候诊断

1、胃中积热证:便血色紫黯或紫黑,口苦,口渴喜冷饮,胃脘胀闷作痛,并有灼热感,有时烦躁,头晕目眩,大便不畅,舌燥,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2、肝胃郁热证:便血,血色紫黯或黑色,有时血色鲜红,脘胁胀痛,口苦而干,胃纳减退。心烦易怒。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3、热毒内结:便血鲜红,腹痛,肛门灼热,口干,舌燥,大便秘结或不爽。舌红,苔黄,脉滑数。

4、中气不足证:便血,血色紫黯或紫黑,脘腹不舒,面色少华,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纳谷不香。舌质淡红,脉细缓。

5、脾胃虚寒证:大便下血,其色紫黯或黑,脘腹隐隐作痛,痛时喜按喜暖,怯寒肢冷,饮食减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细缓无力。

6、气滞血瘀证:便血紫黯,脘腹胀痛,面色暗滞,或胁下癥块。舌质紫暗,脉弦细或涩。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西医学中的因胃肠道的炎症、溃疡、息肉、肿瘤、憩室炎、缺血性肠病或肝硬化、某些血液病、急性传染病、肠道寄生虫病、中毒及维生素缺乏等疾病所致的便血。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胃中积热证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

大黄15g 、黄连10g 、黄芩10g 、大蓟10g 、小蓟10g 、侧柏叶10g 、荷叶10g 、茜草根10g 、栀子10g 、白茅根10g 、丹皮10g 、棕榈皮10g 。

加减:胃热伤津,口干喜饮者,加石斛、天花粉等以养阴生津;大便秘 结加玄参、麦门冬、生地以增液润燥。出血过多,气阴两亏者加用生脉散以益气养阴。而对于阴虚火盛,迫血妄行所致的便血,治用黄连阿胶汤以滋阴清火。方中黄连、黄芩苦寒清火,白芍凉血敛阴阿胶滋阴止血;可加旱莲草、白茅根、藕节以滋阴凉血止血 中成药 :云南白药,三七粉。

2、肝胃郁热证

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方药:丹栀逍遥散。

当归15g 、白芍10g 、白术10g 、柴胡10g 、茯苓10g 、甘草10g 、生姜10g 、薄荷10g 、丹皮10g 、栀子10g 。

加减:肝火急迫,灼伤胃络,兼见吐血色鲜量多、血出如涌者,宜清热凉血,可用犀角地黄汤,并以参三七末调服。火邪伤阴者,亦可加石斛、天花粉、麦门冬等以养阴生津。

中成药 :云南白药1g ,tid 。

3、热毒内结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约营煎加减。

生地15g 、芍药10g 、甘草10g 、断续10g 、地榆10g 、黄芩12g 、槐米2g 、荆芥穗10g 、乌梅10g 。

加减:大便不畅加白薇、大黄清热通腑;气滞腹胀加枳壳、木香行气消胀;热毒内盛、便血夹脓者,加红藤、金银花清热解毒散结。

中成药 :云南白药、注射用双黄连(冻干)。

4、中气不足证:

治法: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

人参20g 、黄芪20g 、白术10g 、甘草10g 、当归10g 、陈皮10g 、升麻10g 、柴胡10g 。

加减:出血较多者,可吞服三七粉或云南白药以化瘀止血。如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细弱者,乃气随血脱之象,急用独参汤益气固脱。

中成药 :云南白药。

5、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阳健脾,坚阴止血。

方药:黄土汤加味。

灶心土15g 、甘草10g 、干地黄10g 、白术10g 、炮附子10g 、阿胶10g 、黄芩10g 。

加减:出血日久不愈,脾虚及肾,出现大便滑泄不禁、面色苍白、腰膝酸软、舌质

淡胖、脉虚细无力者宜加温补固涩之品,如仙茅、淫羊藿、补骨脂等,并可加重附子的用量。

中成药 :温胃胶囊。

6、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解郁,活血化瘀。

方药:膈下逐淤汤。

五灵脂10g 、当归10g 、川芎10g 、桃仁10g 、丹皮10g 、赤芍10g 、乌药5g 、延胡索10g 、香附10g 、红花10g 、枳壳10g 、甘草5g 。

加减:胁下有癥块者,可加郁金、丹参、鳖甲以活血祛瘀、消癥化积。瘀血内停,郁而化热,热扰心营,而症见便血、发热,入夜热势加重,可用犀角地黄汤凉血止血。如出血过多而至气阴两伤者,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中成药 :云南白药、三七粉。

(二)静脉滴注中成药制剂

1、益气健脾扶正类:

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用于虚证便血者。 可用于中气不足及脾胃虚寒之便血,以增益气、健脾、温阳止血之功。

2、活血化瘀类:

香丹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用于有血瘀者。可用于气滞血瘀证之便血。

3、清热解毒类:注射用双黄连(冻干),可用于胃中积热、肝胃郁热、热毒内结之便血。

(三)中医特色疗法

1、针灸治疗

脾胃虚寒证:

治法:脾胃虚寒者温经散寒止痛,针灸并用,虚补实泻。

处方: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可加神阙、气海、脾俞、胃俞,温中散寒。

2、中药或中成药保留灌肠:对热毒內结之便血者可使用中成药双黄连3g 配以锡类散1g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毫升中保留灌肠,每日1-2次,以清热解毒;对有血瘀者可使用中成药云南白药4g 或单独,或配以锡类散1g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毫升中保留灌肠,每日1-2次,以化瘀止血。

(四)西医治疗

可有针对性选择联合使用西药抑酸、止血、抑制胃肠分泌、降低门脉压、抗感染、补液、抗休克、改善微循环、内镜下介入治疗(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治疗、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内镜下喷洒或注射止血药、金属钛夹止血)等。

三. 疗效评价

评价标准

采用《中药新药临床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的证候评分标准,动态观察证候变化,重点于评价患者主要证候是否明显缓解。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侯积分减少≥70%;

有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侯积分减少≥30%;

无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证侯积分减少不足30%; 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一)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便血的治疗,难在准确辩证论治,部分医师临证时,辩证不准,导致治疗效果欠佳;

2、中药作用不及西药迅速和有效,对便血较严重者需中西医结合方能转危为安;中药止血效果尚需进行深入研究;

3、便血的治法不同医师既往掌握的治疗方法技巧也各不相同,疗效差异也较为明显。对于病情相似的患者,不同医师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在疗效不统一的同时引起患者对治疗医师的信任度下降。

(一)中医治疗思路与对策:

1、加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便血初起多为实证,日久由于血去正伤,而易转化成为虚证或虚实夹杂的证候。便血之证多因肠道热毒內结或脾胃虚寒所致。肠道热毒內结属实证,日久可能为虚证;亦可因便血日久,营阴亏损,热毒未清而成虚中夹实之证。而脾胃虚寒属虚证,日久可致脾肾阳虚,亦可因虚证复感外邪,或脉络瘀阻而成虚中夹实之证。故临证时当详察证情,分清虚实,然后确立治法,进行治疗。便血的治疗,首当止血,应当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辩证施治而止其血,如胃中积热,当清胃泻火,化瘀止血;肝胃郁热,当泻肝清胃,凉血止血;气滞血瘀,当行气解郁,活血化瘀;热毒内结,当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中气不足,当益气健脾,养血止血;脾胃虚寒,当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2、开展针对便血主要病机特点的中药治疗的研究,结合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肝清胃,凉血止血;行气解郁,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益气健脾,养血止血;益气健脾,养血止血等治法指导,筛选一批具有良好的止血,改善症状的药物。中药有止血方面的优势,西药止血效果快而明显,应进一步明确不同止血药在止血方面的特点,为临床“辨症”用药、进一步提高疗效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中西医结合方案,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增效减毒作用。

3、综合治疗的统一性尽快落实。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特色,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科室医师的治疗方法,尽可能减少治疗方法差异。保证治疗方法的提升,同时提倡医师个人的特色方法附加治疗,进一步扩大临床疗效。

2012年便血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月第2版,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1)主要症状:血便夹杂而下,或在大便前后下血,或单纯下血,或大便显柏油样。

(2)、次要症状:胃脘作痛,腹痛,有时烦躁,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怯寒肢冷等。

2、西医诊断:参照《诊断学》(陈文彬,潘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2008年1月)、《内科学》(王吉耀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2005年8月)。

诊断要点:

(1)发病特点:一般起病较缓,病程或短或长;

(2)有胃肠道溃疡、炎症、息肉、憩室或肝硬化等病史。

(3)大便色鲜红、暗红或紫暗,或黑如柏油样,次数增多。

(4)实验室检查如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5)凡是大便下血,无论在大便前、大便后下血,或血便夹杂,或单纯下血,均可诊断为便血。

(二)证候诊断

1、胃中积热证:便血色紫黯或紫黑,口苦,口渴喜冷饮,胃脘胀闷作痛,并有灼热感,有时烦躁,头晕目眩,大便不畅,舌燥,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2、肝胃郁热证:便血,血色紫黯或黑色,有时血色鲜红,脘胁胀痛,口苦而干,胃纳减退。心烦易怒。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3、热毒内结:便血鲜红,腹痛,肛门灼热,口干,舌燥,大便秘结或不爽。舌红,苔黄,脉滑数。

4、中气不足证:便血,血色紫黯或紫黑,脘腹不舒,面色少华,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纳谷不香。舌质淡红,脉细缓。

5、脾胃虚寒证:大便下血,其色紫黯或黑,脘腹隐隐作痛,痛时喜按喜暖,怯寒肢冷,饮食减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脉细缓无力。

6、气滞血瘀证:便血紫黯,脘腹胀痛,面色暗滞,或胁下癥块。舌质紫暗,脉弦细或涩。

二、治疗方案

本方案适用于西医学中的因胃肠道的炎症、溃疡、息肉、肿瘤、憩室炎、缺血性肠病或肝硬化、某些血液病、急性传染病、肠道寄生虫病、中毒及维生素缺乏等疾病所致的便血。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胃中积热证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

大黄15g 、黄连10g 、黄芩10g 、大蓟10g 、小蓟10g 、侧柏叶10g 、荷叶10g 、茜草根10g 、栀子10g 、白茅根10g 、丹皮10g 、棕榈皮10g 。

加减:胃热伤津,口干喜饮者,加石斛、天花粉等以养阴生津;大便秘 结加玄参、麦门冬、生地以增液润燥。出血过多,气阴两亏者加用生脉散以益气养阴。而对于阴虚火盛,迫血妄行所致的便血,治用黄连阿胶汤以滋阴清火。方中黄连、黄芩苦寒清火,白芍凉血敛阴阿胶滋阴止血;可加旱莲草、白茅根、藕节以滋阴凉血止血 中成药 :云南白药,三七粉。

2、肝胃郁热证

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方药:丹栀逍遥散。

当归15g 、白芍10g 、白术10g 、柴胡10g 、茯苓10g 、甘草10g 、生姜10g 、薄荷10g 、丹皮10g 、栀子10g 。

加减:肝火急迫,灼伤胃络,兼见吐血色鲜量多、血出如涌者,宜清热凉血,可用犀角地黄汤,并以参三七末调服。火邪伤阴者,亦可加石斛、天花粉、麦门冬等以养阴生津。

中成药 :云南白药1g ,tid 。

3、热毒内结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约营煎加减。

生地15g 、芍药10g 、甘草10g 、断续10g 、地榆10g 、黄芩12g 、槐米2g 、荆芥穗10g 、乌梅10g 。

加减:大便不畅加白薇、大黄清热通腑;气滞腹胀加枳壳、木香行气消胀;热毒内盛、便血夹脓者,加红藤、金银花清热解毒散结。

中成药 :云南白药、注射用双黄连(冻干)。

4、中气不足证:

治法: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方药:补中益气汤。

人参20g 、黄芪20g 、白术10g 、甘草10g 、当归10g 、陈皮10g 、升麻10g 、柴胡10g 。

加减:出血较多者,可吞服三七粉或云南白药以化瘀止血。如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细弱者,乃气随血脱之象,急用独参汤益气固脱。

中成药 :云南白药。

5、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阳健脾,坚阴止血。

方药:黄土汤加味。

灶心土15g 、甘草10g 、干地黄10g 、白术10g 、炮附子10g 、阿胶10g 、黄芩10g 。

加减:出血日久不愈,脾虚及肾,出现大便滑泄不禁、面色苍白、腰膝酸软、舌质

淡胖、脉虚细无力者宜加温补固涩之品,如仙茅、淫羊藿、补骨脂等,并可加重附子的用量。

中成药 :温胃胶囊。

6、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解郁,活血化瘀。

方药:膈下逐淤汤。

五灵脂10g 、当归10g 、川芎10g 、桃仁10g 、丹皮10g 、赤芍10g 、乌药5g 、延胡索10g 、香附10g 、红花10g 、枳壳10g 、甘草5g 。

加减:胁下有癥块者,可加郁金、丹参、鳖甲以活血祛瘀、消癥化积。瘀血内停,郁而化热,热扰心营,而症见便血、发热,入夜热势加重,可用犀角地黄汤凉血止血。如出血过多而至气阴两伤者,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中成药 :云南白药、三七粉。

(二)静脉滴注中成药制剂

1、益气健脾扶正类:

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用于虚证便血者。 可用于中气不足及脾胃虚寒之便血,以增益气、健脾、温阳止血之功。

2、活血化瘀类:

香丹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用于有血瘀者。可用于气滞血瘀证之便血。

3、清热解毒类:注射用双黄连(冻干),可用于胃中积热、肝胃郁热、热毒内结之便血。

(三)中医特色疗法

1、针灸治疗

脾胃虚寒证:

治法:脾胃虚寒者温经散寒止痛,针灸并用,虚补实泻。

处方: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可加神阙、气海、脾俞、胃俞,温中散寒。

2、中药或中成药保留灌肠:对热毒內结之便血者可使用中成药双黄连3g 配以锡类散1g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毫升中保留灌肠,每日1-2次,以清热解毒;对有血瘀者可使用中成药云南白药4g 或单独,或配以锡类散1g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毫升中保留灌肠,每日1-2次,以化瘀止血。

(四)西医治疗

可有针对性选择联合使用西药抑酸、止血、抑制胃肠分泌、降低门脉压、抗感染、补液、抗休克、改善微循环、内镜下介入治疗(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治疗、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内镜下喷洒或注射止血药、金属钛夹止血)等。

三. 疗效评价

评价标准

采用《中药新药临床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的证候评分标准,动态观察证候变化,重点于评价患者主要证候是否明显缓解。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侯积分减少≥70%;

有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侯积分减少≥30%;

无效 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证侯积分减少不足30%; 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一)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便血的治疗,难在准确辩证论治,部分医师临证时,辩证不准,导致治疗效果欠佳;

2、中药作用不及西药迅速和有效,对便血较严重者需中西医结合方能转危为安;中药止血效果尚需进行深入研究;

3、便血的治法不同医师既往掌握的治疗方法技巧也各不相同,疗效差异也较为明显。对于病情相似的患者,不同医师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在疗效不统一的同时引起患者对治疗医师的信任度下降。

(一)中医治疗思路与对策:

1、加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便血初起多为实证,日久由于血去正伤,而易转化成为虚证或虚实夹杂的证候。便血之证多因肠道热毒內结或脾胃虚寒所致。肠道热毒內结属实证,日久可能为虚证;亦可因便血日久,营阴亏损,热毒未清而成虚中夹实之证。而脾胃虚寒属虚证,日久可致脾肾阳虚,亦可因虚证复感外邪,或脉络瘀阻而成虚中夹实之证。故临证时当详察证情,分清虚实,然后确立治法,进行治疗。便血的治疗,首当止血,应当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辩证施治而止其血,如胃中积热,当清胃泻火,化瘀止血;肝胃郁热,当泻肝清胃,凉血止血;气滞血瘀,当行气解郁,活血化瘀;热毒内结,当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中气不足,当益气健脾,养血止血;脾胃虚寒,当益气健脾,养血止血。

2、开展针对便血主要病机特点的中药治疗的研究,结合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肝清胃,凉血止血;行气解郁,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益气健脾,养血止血;益气健脾,养血止血等治法指导,筛选一批具有良好的止血,改善症状的药物。中药有止血方面的优势,西药止血效果快而明显,应进一步明确不同止血药在止血方面的特点,为临床“辨症”用药、进一步提高疗效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中西医结合方案,探索中西医结合的增效减毒作用。

3、综合治疗的统一性尽快落实。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特色,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化科室医师的治疗方法,尽可能减少治疗方法差异。保证治疗方法的提升,同时提倡医师个人的特色方法附加治疗,进一步扩大临床疗效。


相关文章

  • 2010年痔病中医诊疗方案及评估优化
  • 2010年痔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1.中医病名:痔 2.西医病名:混合痔.内痔.外痔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查看


  • 痔病(内痔)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诊断依据: (1)便血,色鲜红,或无症状.肛门镜检查:齿线上方粘膜隆起,表面色淡红.多见于一期内痔. ...查看


  • 2014混合痔诊疗方案
  • 痔(混合痔)诊疗方案 一. 中西医命名 中医命名 痔疮 西医命名 混合痔 二 .诊断 (一).疾病诊断. 1.(1)临床表现: 内痔:出血和脱出 外痔:肛门部软组织团块,潮湿.瘙痒.异物感等 混合痔:兼有内痔和外痔的症状 检查方法: 1肛门 ...查看


  • 脾胃科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结肠息肉,已进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后住院患者. 一.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结肠息肉(ICD-10:K63. ...查看


  • 血证--便血病历模板
  • 入 院 记 录(模板一. 中医西医结合在一起) 姓名:XXX 出生地:XXX 性别:女 常住地址:XXX 年龄:xxxx 工作单位:XXX 民族:汉族 入院日期:XXXX 婚况:已婚 记录日期:XXXX 职业:职员 病史陈述者:病人 发病节 ...查看


  • 肛痈(肛周脓肿)围手术期中医临床路径
  • 肛痈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 ...查看


  • 结直肠癌中医诊疗方案
  • 结直肠癌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诊断:结直肠癌分期的标准方案,参照2011年NCCN结肠癌.直肠癌TNM分期. (二)证候诊断 1.脾肾阳虚证:腹胀隐痛,久泻不止,大便夹血,血色黯淡,或腹部肿块,面色萎黄,四肢不温, ...查看


  • "治未病"思想在结直肠癌防治中的作用
  • [摘要]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探讨"治未病"思想对于结直肠癌防治的重要指导作用."治未病"思想对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筛查.治疗及康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贯穿于结直肠癌防治的整个过程 ...查看


  • 2012年重点专科中医妇科工作总结
  • 2012年重点专科中医妇科工作总结 2012年我院继续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基层中医民族医与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实施方案>(桂卫中[2010]37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基层中医民族医重点专科中医妇科建设与管理目标及中医妇科项目建设三年实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