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学校的德育功能

强化学校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自治能力

桐乡市屠甸镇小 陈新花

习总书记在十八大中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陶行知先生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的确,德育的重要性人人皆知,而如今,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德育常有被分数挤占的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陶先生曾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提出:德育注重自治,自治即自己管理自己。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孩子虽然物质条件越来越富有,但是,他们内心孤独,好多孩子陶醉于光怪陆离的电视节目和紧张刺激的电脑游戏中,从而缺少与人沟通,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在“4+1”的家庭模式下,家务、农活更与他们无缘了。于是,他们缺少锻炼的机会,在家庭中,他们是小皇帝,无需参与,只需享受。试想,在这样的土壤里成长的人会懂得同情关爱、会懂得勤劳勇敢、会懂得自己管理自己吗?陶先生认为:公民的意义是积极地“做公民”,而不是消极地“是公民”,没有参与也就没有公民。因而,参与、自治可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在参与中自治,在实践与经历中成长,能让他们逐渐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懂得人间冷暖,成为明白人,会做明白事,自然道德品质也得到了提升。品德与自治是对双胞胎,有着高尚精神境界的人,势必具有很强的自治能力。笔者认为,作为学校应该强化德育功能,努力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品德。

一、挖掘学科资源的德育元素,为自治提供源头活水

纵观我们的各个学科,打开我们的各本教材,稍加注意,有关德育的元素比比皆是。作为教师应该着力用足这些教材资源,做足“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功课,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懂得自治,这是从源头上解决自己管理自己的问题。这他们是立足学生内在心里,从内心深处唤醒他们人性中“善”、积极向上的一面。如语文教材中有一篇题为《钓鱼的启示》一文,讲述了在一个晚上,“我”和父亲在离鲈鱼捕捞时间还有两小时的情况下,放掉了好不容易钓到的鲈鱼的事。为学生上了诚信守信的一课。这是一种道德规范,本文实则向大家抛出了一个诚信守信的话题——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引导学生明白这个社会上存在一定的规则,讲求规则是每个人的职责。类似于这样的事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特别是思品学科,更是章章有目标,课课蕴道理。作为教师就该紧紧抓住这些内容,充分挖掘

其中的思想内涵,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如何做。我想这应该是自治的开始。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决不能轻易放过文本中的德育元素,应该将这些成分充分展开,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共鸣,心灵的震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明事理,懂得自我管理。

二、立足学校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为自治提供实践机会

自学生从早上跨入校门的那一刻起,一天的学校生活便开始了。其间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之处,还涉及到课间休息、午餐时间、打扫卫生时间等等。而这些虽为小事,却都是学生实践道德在的良好时机。唯有发自内心的行动,才是持久的、有生命力的。陶行知先生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提出: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都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无形无影当中,把道德与行为分而为二,若想除去这种弊端,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该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些机会,训练学生让学生懂得责任、懂得自治。

1.学校层面。作为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治机会。如每天早上,总有大量学生拿着早餐到学校。有好多学生就会站在校门口吃,等他们吃完进校门,你就会发现,地面上多了好多垃圾。这样的情况政教处曾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学校广播系统进行教育,班主任老师也不止一次加以强调不可以随地扔垃圾,而学校大队部则每天安排学生在校门口开展“你扔我捡”活动,对于现场抓到的学生立即扣除班级三项竞赛总分。尽管大家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可事实仍不尽人如意。台湾忠信高级工商学校校长高震东先生告诉学生: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他倡导的忠信教育法就强调“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学校内没有清洁工,没有保卫,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我想我们平时在学校管理中若有这样的理念,把力量用在调动学生的自我管理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我就是学校的主人,讲卫生是我的责任,学习是我的责任,帮助同学是我的责任,我们做老师的还会有什么忧虑呢?

2.班级层面。作为班主任,应该努力解放孩子,相信孩子的能力,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到班级管理事务中来。如班级中的一份“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安排表,详细规定了每一位同学的分工。然后发挥全体同学的智慧,在大家的合作下制定共同班规,何时奖励、如何惩罚都由学生自己作主。这班规由于是学生自己商量所得,所以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每位同学都是班中的一份子,没有同学可以搞特殊,在班规面前人人平等。

“植物都是向着有阳光的方向生长的!”教师的信任、同学的支持可以建构一种良

好的情感,营造融洽的氛围。学生有了自治的时空,自然多了锻炼的天地。试想,每位同学都把自己当小主人了,班级岂有管不好的道理!学生哪有不懂事的可能?

三、重视生生间的相互教育,为学生自治提供情感保障

在集体中,通过集体而进行教育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小学生年龄小,模仿性强,需要同伴的认可与帮助,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通过相互教育来规范个体行为。在每一位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认可、被喜欢的强烈愿望,因为有这样的情感需求存在,有的学生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一个学生的缺点和毛病公诸于集体,是一种非常细致的事情,要很有分寸,讲究方法,要有很高的技巧。集体对个人施加的影响应当是含蓄的,潜移默化的,而且最主要的是使学生认识自己,对自己负责。”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意识,平时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突显自己的主人翁角色。如以“我是班级的小主人”为主题进行轮流演讲,在这样的演讲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每位学生的胆量,增进了学生与学生的感情,更从思想上强化了自己管理自己的意识。在平时的班级事务中,我们更该充分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

四、加强校园环境中的文化建设,为学生自治营造氛围

“在西瓜里度日,就成圆形;在竹子里生活,就成长形。”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环境在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范和行为准则。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优秀的文化环境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感化、造就人,学生只有身处良好的文化环境中,才能形成良好的品质。教育的过程不应停留于知识的传递,应着力发掘知识的文化陶冶价值;知识的传授,应该伴有学生体验的不断生成;应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紧密协调,使学生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从而发挥文化陶冶功能。

校园文化可从多个层面来理解。从内容上讲,它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制度的,也有行为的;既蕴含在教室的桌椅摆放、标语张贴、墙报绘制等物化形态之中,也蕴含在校风、集体舆论、规章制度等精神文化形态里面。从性质上讲,校园文化建设属于学校的隐性课程,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正面引领作用。从功能上看,校园文化建设实际上是学校管理的一种特色、方法和途径,它凭借学生的自主管理这一主要媒介深

入到每一个学生和教师的心灵,渗透于整个班级和学校的文化氛围之中。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学生就会自我调节矫正。所以,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建设能达到规范学生从而引导自治的目的。

学生自治是一种理想状态,德育是学校教育一个永恒话题。作为学校应该牢记“德”字为先,把培养塑造学生灵魂为首要任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把教育无痕作为教学生涯的不懈追求,为学生搭建自治的舞台,舞动出真善美,舞动出美好的人生!

强化学校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自治能力

桐乡市屠甸镇小 陈新花

习总书记在十八大中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陶行知先生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的确,德育的重要性人人皆知,而如今,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德育常有被分数挤占的现象也是不争的事实。陶先生曾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提出:德育注重自治,自治即自己管理自己。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孩子虽然物质条件越来越富有,但是,他们内心孤独,好多孩子陶醉于光怪陆离的电视节目和紧张刺激的电脑游戏中,从而缺少与人沟通,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在“4+1”的家庭模式下,家务、农活更与他们无缘了。于是,他们缺少锻炼的机会,在家庭中,他们是小皇帝,无需参与,只需享受。试想,在这样的土壤里成长的人会懂得同情关爱、会懂得勤劳勇敢、会懂得自己管理自己吗?陶先生认为:公民的意义是积极地“做公民”,而不是消极地“是公民”,没有参与也就没有公民。因而,参与、自治可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在参与中自治,在实践与经历中成长,能让他们逐渐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懂得人间冷暖,成为明白人,会做明白事,自然道德品质也得到了提升。品德与自治是对双胞胎,有着高尚精神境界的人,势必具有很强的自治能力。笔者认为,作为学校应该强化德育功能,努力提高学生的自治能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品德。

一、挖掘学科资源的德育元素,为自治提供源头活水

纵观我们的各个学科,打开我们的各本教材,稍加注意,有关德育的元素比比皆是。作为教师应该着力用足这些教材资源,做足“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功课,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懂得自治,这是从源头上解决自己管理自己的问题。这他们是立足学生内在心里,从内心深处唤醒他们人性中“善”、积极向上的一面。如语文教材中有一篇题为《钓鱼的启示》一文,讲述了在一个晚上,“我”和父亲在离鲈鱼捕捞时间还有两小时的情况下,放掉了好不容易钓到的鲈鱼的事。为学生上了诚信守信的一课。这是一种道德规范,本文实则向大家抛出了一个诚信守信的话题——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引导学生明白这个社会上存在一定的规则,讲求规则是每个人的职责。类似于这样的事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特别是思品学科,更是章章有目标,课课蕴道理。作为教师就该紧紧抓住这些内容,充分挖掘

其中的思想内涵,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如何做。我想这应该是自治的开始。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决不能轻易放过文本中的德育元素,应该将这些成分充分展开,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共鸣,心灵的震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明事理,懂得自我管理。

二、立足学校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为自治提供实践机会

自学生从早上跨入校门的那一刻起,一天的学校生活便开始了。其间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之处,还涉及到课间休息、午餐时间、打扫卫生时间等等。而这些虽为小事,却都是学生实践道德在的良好时机。唯有发自内心的行动,才是持久的、有生命力的。陶行知先生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提出:嘴里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都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无形无影当中,把道德与行为分而为二,若想除去这种弊端,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该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些机会,训练学生让学生懂得责任、懂得自治。

1.学校层面。作为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治机会。如每天早上,总有大量学生拿着早餐到学校。有好多学生就会站在校门口吃,等他们吃完进校门,你就会发现,地面上多了好多垃圾。这样的情况政教处曾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学校广播系统进行教育,班主任老师也不止一次加以强调不可以随地扔垃圾,而学校大队部则每天安排学生在校门口开展“你扔我捡”活动,对于现场抓到的学生立即扣除班级三项竞赛总分。尽管大家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可事实仍不尽人如意。台湾忠信高级工商学校校长高震东先生告诉学生: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他倡导的忠信教育法就强调“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学校内没有清洁工,没有保卫,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我想我们平时在学校管理中若有这样的理念,把力量用在调动学生的自我管理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我就是学校的主人,讲卫生是我的责任,学习是我的责任,帮助同学是我的责任,我们做老师的还会有什么忧虑呢?

2.班级层面。作为班主任,应该努力解放孩子,相信孩子的能力,让每位同学都能参与到班级管理事务中来。如班级中的一份“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安排表,详细规定了每一位同学的分工。然后发挥全体同学的智慧,在大家的合作下制定共同班规,何时奖励、如何惩罚都由学生自己作主。这班规由于是学生自己商量所得,所以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每位同学都是班中的一份子,没有同学可以搞特殊,在班规面前人人平等。

“植物都是向着有阳光的方向生长的!”教师的信任、同学的支持可以建构一种良

好的情感,营造融洽的氛围。学生有了自治的时空,自然多了锻炼的天地。试想,每位同学都把自己当小主人了,班级岂有管不好的道理!学生哪有不懂事的可能?

三、重视生生间的相互教育,为学生自治提供情感保障

在集体中,通过集体而进行教育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小学生年龄小,模仿性强,需要同伴的认可与帮助,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通过相互教育来规范个体行为。在每一位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认可、被喜欢的强烈愿望,因为有这样的情感需求存在,有的学生可能不接受老师的教育,但却不能反驳同学们的批评,谁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一个学生的缺点和毛病公诸于集体,是一种非常细致的事情,要很有分寸,讲究方法,要有很高的技巧。集体对个人施加的影响应当是含蓄的,潜移默化的,而且最主要的是使学生认识自己,对自己负责。”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意识,平时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突显自己的主人翁角色。如以“我是班级的小主人”为主题进行轮流演讲,在这样的演讲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每位学生的胆量,增进了学生与学生的感情,更从思想上强化了自己管理自己的意识。在平时的班级事务中,我们更该充分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监督。

四、加强校园环境中的文化建设,为学生自治营造氛围

“在西瓜里度日,就成圆形;在竹子里生活,就成长形。”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环境在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良好的育人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范和行为准则。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优秀的文化环境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感化、造就人,学生只有身处良好的文化环境中,才能形成良好的品质。教育的过程不应停留于知识的传递,应着力发掘知识的文化陶冶价值;知识的传授,应该伴有学生体验的不断生成;应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紧密协调,使学生产生精神上的共鸣,从而发挥文化陶冶功能。

校园文化可从多个层面来理解。从内容上讲,它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制度的,也有行为的;既蕴含在教室的桌椅摆放、标语张贴、墙报绘制等物化形态之中,也蕴含在校风、集体舆论、规章制度等精神文化形态里面。从性质上讲,校园文化建设属于学校的隐性课程,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正面引领作用。从功能上看,校园文化建设实际上是学校管理的一种特色、方法和途径,它凭借学生的自主管理这一主要媒介深

入到每一个学生和教师的心灵,渗透于整个班级和学校的文化氛围之中。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学生就会自我调节矫正。所以,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建设能达到规范学生从而引导自治的目的。

学生自治是一种理想状态,德育是学校教育一个永恒话题。作为学校应该牢记“德”字为先,把培养塑造学生灵魂为首要任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把教育无痕作为教学生涯的不懈追求,为学生搭建自治的舞台,舞动出真善美,舞动出美好的人生!


相关文章

  • 乡镇中心学校工作计划
  • 司各庄镇中心学校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镇中心校根据教育局工作重点,结合我镇各校实际,确定工作总体思路是: 按照构建高位均衡.优质精品.人本和谐教育体系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 发展做 ...查看


  • 阎坝小学均衡发展规划方案
  • 水坪镇阎坝小学均衡教育发展工作规划 实施方案 (2013-2016三年发展规划) 一.学校概况 水坪镇阎坝小学位于竹溪百里长廊水坪示范段(水坪镇阎坝村3组).学校始建于1910年,原称"启民国民小学",建国后1950年改 ...查看


  • 学校德育三年发展规划
  • 学校德育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学校德育工作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若干意 ...查看


  •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微信的传播模式
  • 摘要: 微信是2011年出现的,它的出现打破了移动互联网和传统的电信通信,把沟通更深一步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从2012年起微信的应用已经传播到旅游服务.文化.传媒等等方面,在当今的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微信起初作为一种简单的语音聊天 ...查看


  • 小学德育计划001
  • 智慧小学2010年秋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以活动系列化.形式多样化.过程重体验.内容针对性为目标加强活动建设.在继续扎实做好基础性德育.常规性德育工作的同时,遵循"抓重点.促提 ...查看


  • 简答题的整理
  •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第一章 教育基础 1.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二.小学教育的基础性.三.小学教育的义务性.四.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2. 学校管理的原则与方法:一.方向性原则.二.科学性原则.三.民主性原则. ...查看


  •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全真模拟试卷8
  •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全真模拟试卷(8)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上,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60题,每小题0.5分,共30分) 1.教育心理学的创 ...查看


  • 道德课堂活动总结
  • 道德课堂活动总结 课堂即生命,是教师.学生延续,发展生命的地方,若将善待学生生命落实到课堂之中,课堂定然是鲜活的,富有人性的.作为教师,我们就要把课堂真真正正的还给学生,要相信学生能够在他们的课堂天地里创造出生命的奇迹,让他们通过教师的引导 ...查看


  • 2011年政治思想工作计划
  • 在政治思想方面,本人要长期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按照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规范,有高度的事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