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如此多情|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尊严

文|Joy Liu

生命改变很快。生活瞬间改变,你坐下来吃饭,而你熟知的生活结束了。我们尚在生命途中,却要面对死亡。我爱你,再多一天也不够。

-琼.狄迪恩(Joan Didion) [充满奇想的一年]

今天Joy想继续邀请你探讨死亡。

在探讨之前,想推荐你一本书,名字就叫[死亡如此多情]。光听名字就已经醉了是不是?这是近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故事。因为它,我默默流了一天的眼泪。现在,就把这部多情的书,推荐给你温暖而多情的你。

关于死亡的功课,我似乎每天都需要重新学习一遍。

我像是电影[初恋50次]里每天醒来都不记得自己是谁的女主角,每天醒来我似乎都忘记了昨天学到的功课,以为自己有“无穷无尽”的时间,直到夜晚又把我拉回现实,让我知道生命如此有限。

如果真的只是探讨死,那么其实也没什么可说的。诚如伊壁鸠鲁所说,我们死后的世界,一如我们出生前的世界。我们,只是广袤宇宙中短暂的一道光,这道光之前是无尽的黑暗,这道光之后,也是。

我们之所以讨论死,是为了更充分地活着。未知死,焉知生。只有当我们全然地面对和拥抱死亡,才能明白,此刻拥有的呼吸和心跳,对我们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才明白此刻我们深爱的人,要用怎样的方式去对待。

我的死亡谁做主?| 到底如何有尊严地死去?

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一个关于“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两个在ICU(重症监护室)的病人。一位是在北京打工却在搬运东西中被砸伤,高位截瘫,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的工人。另一位是罹患小肠癌的中科院老教授。

工人的家属多次找工头理论,却得不到赔偿。这位工人的高位截瘫,下半辈子维持生命都要靠仪器了。从前家里的顶梁柱,现在不仅不能养家糊口,还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经过反复考虑,他的家属决定放弃治疗,送他回老家。

在当地救护车来接他的时候,他自己也留下来眼泪。他也许在那一刻也明白,这一去基本就活不成了。整个路上只有简单的呼吸器来维持生命,一旦停止辅助工具,他的呼吸,也就是他的生命,就会终结。

而中科院的老教授,因为气管被切开无法说话,在进入ICU病房时,写了“我要求安乐死”的纸条给护士。他的家属表示不能理解,并且坚持为老人继续治疗。医生最终也只能尊重家属的意见,全力维持他的生命,接上了呼吸机,输上了营养液。老教授最终多种并发症发作,全身浮肿,非常痛苦地死去了。

读完这两个故事,我的心为之一颤。

我们生命和死亡的主权,原来竟终究不在自己手里!一个极度渴望活下去的病人被家属放弃了,而另一个希望安乐死的老人,却在家属的要求下,在极度痛苦中死去。

在人口老龄化,医疗条件发达到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技术延长寿命的今天,如何在晚年里有尊严有质量地活着,并且有尊严地死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了。

我想起前些天看的一部以色列电影,名字叫[道别派对]。这个派对其实是一群主张安乐死的老人。他们偷偷为自己想要安乐死的好朋友换药,实施安乐死。

故事中有一对老夫妻,妻子发现自己得了阿兹海默症,她知道自己在一点点失去自己,冲动之下服用了大量的安眠药和酒精,被自己的丈夫发现并救活。丈夫一直是一个安乐死的积极拥护者,但当自己的妻子想要结束痛苦的生命时,他却不淡定了。

电影的最终,他还是成全了妻子,在举行了告别仪式,跟彼此最坦诚地交谈并且回顾完此生的相知相识后,送走了他亲爱的妻子。

我们先不去探讨电影中涉及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然而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我们到底想用怎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如果我们的生命已经到了极度痛苦,并且需要依靠呼吸机和各种插管来维系时,我们到底是否还要延续它?如果说我们真的有选择死的主权,这样的主权该如何维护?而当我们不想放弃自己的生命时,我们求生的主权,又该如何维护?

我们是否可以用生前预嘱的方式维护自己选择死亡的权利?又是否可以通过预嘱(比如抵押财产当医疗费用),维护自己想继续活下去的权利?

生如夏花之灿烂,逝若秋叶之静美

[死亡如此多情]这本书里还讲了另一个故事,叫做[何时生离,何时死别]。

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奶奶的故事。奶奶很早就把自己的寿衣缝制好了,并且反复嘱咐自己的孙女(作者),寿衣放在哪里,自己不喜欢死在医院,希望死在自己家温暖的床上。并且告诉孙女,她希望比葬在哪里。这些后世,她在很健康的时候,就交代清楚了。

很奇迹般地,奶奶就平静地在睡梦中死去了。而她所交代的事情,因为叙述的非常清楚,也都被照办了。

我想虽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如何死去,却可以选择自己什么时候死去。当生命已经没有质量可言,当活着的每一次呼吸都是极大的痛苦时,也许听从自然的安排,反而是最好的选择。

但问题是我们首先要在清醒的时候为自己的生命做一个选择:比如病危时是否插管,是否用呼吸机,或者心脏按压等等维持生命,是否在生命尽头进入ICU病房,是否捐献自己的器官或者遗体,希望自己以怎样的方式告别,希望自己被埋葬在哪里,等等。

我想在做好了准备之后,我会去那个叫做[选择与尊严]的网站,认真填写自己的生前预嘱。

死亡是需要准备的。夸张一点说,我们这一生都在为死亡做准备。

我们选择充分地活着,充分地表达自己。我们活得越有爱,有意思,有意义,我们越能够在死亡来临时,平静而坦然地面对它。

同样,我们终其一生,也都在跟那些自己最爱的人告别。我们越是全心全意地相爱,越是对彼此付出真心,越会在对方或者自己离开时,少一些遗憾(当然在一段时间内更深的痛苦也是真的)。

我记得在我爷爷去世时,奶奶哭得很伤心,近乎是有些失控地哭泣。那个时候的我还有些不解:他们的感情向来不好,爷爷奶奶从我有记忆起就分床睡,就连米饭都是各做各的,奶奶平时也经常数落爷爷的不是,怎么爷爷走了她会这么伤心?

后来我好像渐渐开始理解,那份失声痛哭是真实的,因为遗憾,因为后悔,也因为还有很多更真心的话,还没来得及表达。

爷爷走后奶奶似乎再也不说他的不好了,反而是提起爷爷来,都会美言两句。我知道爷爷生前脾气的确不好,但是如果奶奶的这些欣赏和赞美,能够在爷爷还活着的时候表达出来,事情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活着的时候,就要像一朵炙热绽放的花朵,拿着自己的整个存在,去跟自己相遇,去跟深爱的人相遇,去跟世界相遇,生命的灿烂和光芒,让人驻足侧目。这样死的时候,并不需要挣扎着“多活两天”,感激着经历和体验的一切,感激着被命运成全和被时间垂怜的奇迹,内心住着平静和满足,便可以静静地离开。

泰戈尔说的“生如夏花之灿烂,逝若秋叶之静美”,就是这个意思吧!

情到深处,便生死无别

10月9号我去了万安公墓,现在都还记得一个墓碑上刻着的,深深撼动我的情话:生无离,死无别。

那一刻我告诉自己:我要谈一辈子刻骨铭心的恋爱。因为生命,太短暂了。

生无离,死无别。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别。其实你并不需要看琼瑶剧才能看到这样的爱情,在现实中,这样的爱情故事可能每天都在上演。

[死亡如此多情]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SARS最肆虐的时候,原本幸福的一家都感染了,并被隔离在上海的小汤山医院治疗。母亲是最先染病的,父亲在照顾他时也被传染了。很快,跟他们一起居住的女儿和女婿也感染了。

SARS迅速夺走了女婿的生命,而这位父亲因为本就有糖尿病和慢性支气管炎,被凶猛的病毒侵蚀后,病情每况愈下。

这位母亲自从搬到父亲的病房后,就把所有护士要干的活儿都包揽下来了。从饮食起居到大小便,无微不至,把活都干完了,才让护士给她打针。这其中当然有愧疚,她觉得是自己“害了”全家,但更多的是爱。在病房里,人们经常看到这两个打着吊瓶的老人,愉快地聊天,就像在谈恋爱一样。

因为当医院检查她已经痊愈,并告诉她如果继续呆在医院有可能二次感染时,她对医生说:“就算是再感染我也心甘情愿,我愿意陪他去死!求求您了,别让我出院。”

医生最后还是心软,破例让她留在了医院。她一直陪在他身边,直到送走了他。

看到这里我还是掉下了眼泪。

爱并不能让人起死回生,也许也创造不了什么“奇迹”。但是爱能做的,也许早就超越了生死,超越了死亡的恐惧,超越了生命的局限。

这样的故事让人心疼,却也让人欣慰。

你用什么来证明这个世界,你曾经来过?也许并不需要证明。

但也许你一直住在一个人的心里,住在那个最柔软最温暖的地方,就算你早已离开。欧文亚隆曾经说过,一个人真正的死亡,是不再被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惦记牵挂。看到这句话时,我好像就能够明白,什么叫做情到深处,便生死无别。

在[小王子]里,狐狸曾经说过,因为它被小王子“驯养”,小王子也被它“驯养”,所以他们对于彼此,就开始变得不同。狐狸不再是任何一只狐狸,而是小王子的狐狸。小王子也不再是任何一个小男孩,它是狐狸的小王子。

也许这就是我们可以用一辈子去爱一个人的契机吧!在离婚率越来越高,“开放式”婚姻也似乎要成为可能的今天,我们凭什么要跟自己的荷尔蒙过不去?从前的海誓山盟,就可以因为“没感觉了”被放弃;过往的“你侬我侬”,就可以因为“寡了淡了”草草收场,不是吗?

可是,可是爱,绝对不仅仅是一种感觉。如果你们彼此愿意,爱会指引两个人深入彼此的世界,不断深入到从前“没有人去过的地方”;如果你们愿意,爱会让两个人成为彼此生命的见证者,你们所有的每一步,都被彼此看到。

那个时候你早已不再是你,他/她也早已不再是他/她。因为你的灵魂里已经有了他的足迹,他的世界里也早就有了你的身影。你们共创着自己,也共创着彼此,这,就是爱。

亲爱的你,

你要怎样为自己的死亡做准备?

你又要怎样为深爱的人的死亡做准备呢?

期待你的留言!

继续厚颜:想要打赏我的朋友直接支付宝吧:[email protected]

公众微信号不是用我的身份证注册的,所以打赏起来很麻烦,辛苦宝宝你了,

么么哒!

加入属于你的心理学社区!

文|Joy Liu

生命改变很快。生活瞬间改变,你坐下来吃饭,而你熟知的生活结束了。我们尚在生命途中,却要面对死亡。我爱你,再多一天也不够。

-琼.狄迪恩(Joan Didion) [充满奇想的一年]

今天Joy想继续邀请你探讨死亡。

在探讨之前,想推荐你一本书,名字就叫[死亡如此多情]。光听名字就已经醉了是不是?这是近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故事。因为它,我默默流了一天的眼泪。现在,就把这部多情的书,推荐给你温暖而多情的你。

关于死亡的功课,我似乎每天都需要重新学习一遍。

我像是电影[初恋50次]里每天醒来都不记得自己是谁的女主角,每天醒来我似乎都忘记了昨天学到的功课,以为自己有“无穷无尽”的时间,直到夜晚又把我拉回现实,让我知道生命如此有限。

如果真的只是探讨死,那么其实也没什么可说的。诚如伊壁鸠鲁所说,我们死后的世界,一如我们出生前的世界。我们,只是广袤宇宙中短暂的一道光,这道光之前是无尽的黑暗,这道光之后,也是。

我们之所以讨论死,是为了更充分地活着。未知死,焉知生。只有当我们全然地面对和拥抱死亡,才能明白,此刻拥有的呼吸和心跳,对我们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才明白此刻我们深爱的人,要用怎样的方式去对待。

我的死亡谁做主?| 到底如何有尊严地死去?

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一个关于“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两个在ICU(重症监护室)的病人。一位是在北京打工却在搬运东西中被砸伤,高位截瘫,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的工人。另一位是罹患小肠癌的中科院老教授。

工人的家属多次找工头理论,却得不到赔偿。这位工人的高位截瘫,下半辈子维持生命都要靠仪器了。从前家里的顶梁柱,现在不仅不能养家糊口,还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经过反复考虑,他的家属决定放弃治疗,送他回老家。

在当地救护车来接他的时候,他自己也留下来眼泪。他也许在那一刻也明白,这一去基本就活不成了。整个路上只有简单的呼吸器来维持生命,一旦停止辅助工具,他的呼吸,也就是他的生命,就会终结。

而中科院的老教授,因为气管被切开无法说话,在进入ICU病房时,写了“我要求安乐死”的纸条给护士。他的家属表示不能理解,并且坚持为老人继续治疗。医生最终也只能尊重家属的意见,全力维持他的生命,接上了呼吸机,输上了营养液。老教授最终多种并发症发作,全身浮肿,非常痛苦地死去了。

读完这两个故事,我的心为之一颤。

我们生命和死亡的主权,原来竟终究不在自己手里!一个极度渴望活下去的病人被家属放弃了,而另一个希望安乐死的老人,却在家属的要求下,在极度痛苦中死去。

在人口老龄化,医疗条件发达到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技术延长寿命的今天,如何在晚年里有尊严有质量地活着,并且有尊严地死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了。

我想起前些天看的一部以色列电影,名字叫[道别派对]。这个派对其实是一群主张安乐死的老人。他们偷偷为自己想要安乐死的好朋友换药,实施安乐死。

故事中有一对老夫妻,妻子发现自己得了阿兹海默症,她知道自己在一点点失去自己,冲动之下服用了大量的安眠药和酒精,被自己的丈夫发现并救活。丈夫一直是一个安乐死的积极拥护者,但当自己的妻子想要结束痛苦的生命时,他却不淡定了。

电影的最终,他还是成全了妻子,在举行了告别仪式,跟彼此最坦诚地交谈并且回顾完此生的相知相识后,送走了他亲爱的妻子。

我们先不去探讨电影中涉及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然而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必须思考的:我们到底想用怎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如果我们的生命已经到了极度痛苦,并且需要依靠呼吸机和各种插管来维系时,我们到底是否还要延续它?如果说我们真的有选择死的主权,这样的主权该如何维护?而当我们不想放弃自己的生命时,我们求生的主权,又该如何维护?

我们是否可以用生前预嘱的方式维护自己选择死亡的权利?又是否可以通过预嘱(比如抵押财产当医疗费用),维护自己想继续活下去的权利?

生如夏花之灿烂,逝若秋叶之静美

[死亡如此多情]这本书里还讲了另一个故事,叫做[何时生离,何时死别]。

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奶奶的故事。奶奶很早就把自己的寿衣缝制好了,并且反复嘱咐自己的孙女(作者),寿衣放在哪里,自己不喜欢死在医院,希望死在自己家温暖的床上。并且告诉孙女,她希望比葬在哪里。这些后世,她在很健康的时候,就交代清楚了。

很奇迹般地,奶奶就平静地在睡梦中死去了。而她所交代的事情,因为叙述的非常清楚,也都被照办了。

我想虽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如何死去,却可以选择自己什么时候死去。当生命已经没有质量可言,当活着的每一次呼吸都是极大的痛苦时,也许听从自然的安排,反而是最好的选择。

但问题是我们首先要在清醒的时候为自己的生命做一个选择:比如病危时是否插管,是否用呼吸机,或者心脏按压等等维持生命,是否在生命尽头进入ICU病房,是否捐献自己的器官或者遗体,希望自己以怎样的方式告别,希望自己被埋葬在哪里,等等。

我想在做好了准备之后,我会去那个叫做[选择与尊严]的网站,认真填写自己的生前预嘱。

死亡是需要准备的。夸张一点说,我们这一生都在为死亡做准备。

我们选择充分地活着,充分地表达自己。我们活得越有爱,有意思,有意义,我们越能够在死亡来临时,平静而坦然地面对它。

同样,我们终其一生,也都在跟那些自己最爱的人告别。我们越是全心全意地相爱,越是对彼此付出真心,越会在对方或者自己离开时,少一些遗憾(当然在一段时间内更深的痛苦也是真的)。

我记得在我爷爷去世时,奶奶哭得很伤心,近乎是有些失控地哭泣。那个时候的我还有些不解:他们的感情向来不好,爷爷奶奶从我有记忆起就分床睡,就连米饭都是各做各的,奶奶平时也经常数落爷爷的不是,怎么爷爷走了她会这么伤心?

后来我好像渐渐开始理解,那份失声痛哭是真实的,因为遗憾,因为后悔,也因为还有很多更真心的话,还没来得及表达。

爷爷走后奶奶似乎再也不说他的不好了,反而是提起爷爷来,都会美言两句。我知道爷爷生前脾气的确不好,但是如果奶奶的这些欣赏和赞美,能够在爷爷还活着的时候表达出来,事情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活着的时候,就要像一朵炙热绽放的花朵,拿着自己的整个存在,去跟自己相遇,去跟深爱的人相遇,去跟世界相遇,生命的灿烂和光芒,让人驻足侧目。这样死的时候,并不需要挣扎着“多活两天”,感激着经历和体验的一切,感激着被命运成全和被时间垂怜的奇迹,内心住着平静和满足,便可以静静地离开。

泰戈尔说的“生如夏花之灿烂,逝若秋叶之静美”,就是这个意思吧!

情到深处,便生死无别

10月9号我去了万安公墓,现在都还记得一个墓碑上刻着的,深深撼动我的情话:生无离,死无别。

那一刻我告诉自己:我要谈一辈子刻骨铭心的恋爱。因为生命,太短暂了。

生无离,死无别。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别。其实你并不需要看琼瑶剧才能看到这样的爱情,在现实中,这样的爱情故事可能每天都在上演。

[死亡如此多情]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SARS最肆虐的时候,原本幸福的一家都感染了,并被隔离在上海的小汤山医院治疗。母亲是最先染病的,父亲在照顾他时也被传染了。很快,跟他们一起居住的女儿和女婿也感染了。

SARS迅速夺走了女婿的生命,而这位父亲因为本就有糖尿病和慢性支气管炎,被凶猛的病毒侵蚀后,病情每况愈下。

这位母亲自从搬到父亲的病房后,就把所有护士要干的活儿都包揽下来了。从饮食起居到大小便,无微不至,把活都干完了,才让护士给她打针。这其中当然有愧疚,她觉得是自己“害了”全家,但更多的是爱。在病房里,人们经常看到这两个打着吊瓶的老人,愉快地聊天,就像在谈恋爱一样。

因为当医院检查她已经痊愈,并告诉她如果继续呆在医院有可能二次感染时,她对医生说:“就算是再感染我也心甘情愿,我愿意陪他去死!求求您了,别让我出院。”

医生最后还是心软,破例让她留在了医院。她一直陪在他身边,直到送走了他。

看到这里我还是掉下了眼泪。

爱并不能让人起死回生,也许也创造不了什么“奇迹”。但是爱能做的,也许早就超越了生死,超越了死亡的恐惧,超越了生命的局限。

这样的故事让人心疼,却也让人欣慰。

你用什么来证明这个世界,你曾经来过?也许并不需要证明。

但也许你一直住在一个人的心里,住在那个最柔软最温暖的地方,就算你早已离开。欧文亚隆曾经说过,一个人真正的死亡,是不再被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惦记牵挂。看到这句话时,我好像就能够明白,什么叫做情到深处,便生死无别。

在[小王子]里,狐狸曾经说过,因为它被小王子“驯养”,小王子也被它“驯养”,所以他们对于彼此,就开始变得不同。狐狸不再是任何一只狐狸,而是小王子的狐狸。小王子也不再是任何一个小男孩,它是狐狸的小王子。

也许这就是我们可以用一辈子去爱一个人的契机吧!在离婚率越来越高,“开放式”婚姻也似乎要成为可能的今天,我们凭什么要跟自己的荷尔蒙过不去?从前的海誓山盟,就可以因为“没感觉了”被放弃;过往的“你侬我侬”,就可以因为“寡了淡了”草草收场,不是吗?

可是,可是爱,绝对不仅仅是一种感觉。如果你们彼此愿意,爱会指引两个人深入彼此的世界,不断深入到从前“没有人去过的地方”;如果你们愿意,爱会让两个人成为彼此生命的见证者,你们所有的每一步,都被彼此看到。

那个时候你早已不再是你,他/她也早已不再是他/她。因为你的灵魂里已经有了他的足迹,他的世界里也早就有了你的身影。你们共创着自己,也共创着彼此,这,就是爱。

亲爱的你,

你要怎样为自己的死亡做准备?

你又要怎样为深爱的人的死亡做准备呢?

期待你的留言!

继续厚颜:想要打赏我的朋友直接支付宝吧:[email protected]

公众微信号不是用我的身份证注册的,所以打赏起来很麻烦,辛苦宝宝你了,

么么哒!

加入属于你的心理学社区!


相关文章

  • [死亡如此多情]--医者面对死亡最重要的三件事
  • 2015-07-18 冯颖 小编的话也许你注意到,最近我们多次跟大家探讨"死亡".比如往期登过的<谁说一定要死在医院?><死亡是不是一种自由的权利?><死前,活一回>等几篇文章. 中国 ...查看


  • 死亡如此多情 面对最是从容
  • 日期:2013-07-20 作者: 来源:<死亡如此多情: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 死亡如此多情 面对最是从容 <死亡如此多情:百位临床医生口述的临终事件>是一部由百位医护人员共同完成的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它用叙 ...查看


  • 对[伊凡伊里奇之死]的赏析
  • 我们在生死轮回中──兼论列·托尔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 我们标题绝非表明我们下面应去揭露一件被掩盖或被歪曲故事真实情节.虽然我们讨论确与"掩盖"行为密切相关,但是,这里被掩盖不是一个故事或一桩事件,而是人生 ...查看


  • 鸿门宴素材
  • <鸿门宴>写作素材梳理 [学习目标]1.积累写作素材. 2.提高写作水平. [学习重点]积累写作素材. [学习难点]提高写作水平. 写作素材 项羽攻入函谷关后,拥有大军四十万,实力强大,士气正旺,颇为自负."旦日飨士卒 ...查看


  • 十首分手离别的诗词鉴赏
  • 1.卓文君: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皑如天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日沟头水.躞蝶御沟上,河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取不须啼.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摆摆,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卓文君& ...查看


  • 浅谈毕淑敏的文学创作
  • 浅谈毕淑敏的文学创作 作者 王晶 摘要:在当今文坛上,毕淑敏是一位始终的以自己的创作关注并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的优秀作家.她将对人的关怀.热情.悲悯化为了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作品主要涉及的是死亡和爱的主题, ...查看


  • 简爱应不应该回到罗切斯特身边
  • 他是那种阴郁和冷酷的形象,但骨子里他们却都是多情而又善良的人.他对贫富差异的观点不屑一顾,是那种痴情的男人,同时他又不愿意和简爱分享他的秘密,可见他有很独立的个性. 那就是罗切斯特骗简爱说自己要和英格拉姆小姐结婚了.简爱听后,要离开罗切斯特 ...查看


  • 关于"特洛伊战争"的感想
  • 关于"特洛伊战争"的感想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贾金凤2010021778 悲剧即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一年,和红颜祸水有关的故事又踩着华丽冷艳的步调而来.这是一个流传了那么那么长久的故事.千年时光的磋磨,终还是未能磨 ...查看


  • 自愿安乐死与非自愿安乐死立法浅析
  • 自愿安乐死与非自愿安乐死立法浅析 08级经管法班 张骞文 0812112 摘要:安乐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本文将从人格权与非犯罪化讨论自愿安乐死的合法性,并探讨非自愿安乐死合法化困境. 关键词: 安乐死 自愿安乐死 非自愿安乐死 人格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