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精简版

河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纲要

《教育学》考试大纲

1(P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P2,P3)十九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演变成“大众教育”。 3(P5)政治对高等教育制约: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4(P6)高教的政治功能: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5(P9)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结构:其中,产业和行业结构对应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技术结构对应层次结构;消费和分配结构对应地区结构。

6(P16)高校的社会功能: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高校的出现:西方,古希腊“学园”;中国,西周。

7(P18)确定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引发赠地运动,康乃尔、威斯康星为代表。 8(P27)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调控、评价、激励四作用。

9(P3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0(P32)高校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性质的体现。

11(P39)高等教育两种价值现的主要观点:都源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倡导“自由教育”的个人本位观;柏拉图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符合“理想国”需要的哲学王和军人的社会本位观。在我国,孔子提倡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本位观;老子则主要强调个人修养完善,更好理解“道”。

12(P42)我国殷商、西周时期,教育内容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古希腊的“自由民”(公民)的培养目标是通才教育,内容为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

13(P46)美国马丁?特罗认为,某一国的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属英才教育阶段;在15%~50%之间时,属于大众教育发展阶段;50%以上属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14(P56)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15(P65)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16(P66)现代学位制度的确立:德国的哲学博士学位。哲学博士学位最高。

17(P69)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学校授予权力机构为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委会。

18(P71)在亚洲地区,实行统一考试来录取新生的作法。

19(P76)高校教师岗位设置遵循原则:系统/整体效应/最低岗位数量/动态性。

20(P79)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1)中央集权型,代表:法国、意大利和瑞典;2)权力分散型,代表:美国;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代表:德、日、英。

21(P87)我国现代高校领导体制:1989年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2(P92)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分析:1)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的决定性要素;2)文化、传统因素;3)科学、技术因素:对高等教育主要体现在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上;4)教育因素。 23(P101)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1)(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活动以及研究活动、技术和手段的专业化等。教师要遵循高校学生成长的特点去教育影响学生,需要经过长期的专门训练培养,具备深厚的专门知识,才能人事这种复杂的劳动。2)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高校教师在教堂和研究过程中,思想、观念、方法、技术和手段的创新特征。特别是高校教育承担着繁重的科学研究任务,要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去创造知识。教师的劳动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不断推出新的劳动成果,增加新内容的创造性劳动。3)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24(P106)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25(P110)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1)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2)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3)要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26(P120)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从学习主体角度看,大学教学过程是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索性逐步增强的过程。

27(P122)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论述题)

科学性指教学内容应是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并尽可能映当代先进的科学成果;思想性是指教师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

思想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要求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传播科学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教师应做到:

1)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确保教学的科学性;2)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确保教学的思想性;3)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做好学生的榜样。

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三、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论述题)

引导学生认清实践是人们获得真理的重要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促使他们善于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积极地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做到:

1)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通过学习、实验等教学环节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

2)注意把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

28(P134)课程建设的意义:1)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2)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他工作的相互联系;3)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4)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29(P135)课程建设的要求:1)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2)教材要合适;3)教学资料要完整;4)考核手段要科学;

5)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5)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30(P137)班级授课制最先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系统论述。我国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

31(P142)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通常为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特点:

1)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2)能调动教师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3)跨系和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有利于学科渗透和新兴、边缘学科的发展。 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最大优点在于灵活性强,但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散乱及出现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资源浪费等现象。

32(P143)实行学分制的意义:有利于:1)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2)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3)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4)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33(P147)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有三个趋势:1)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2)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3)强调教学方法和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

34(P152)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逐渐与通讯技术、大众传播技术等融为一体,具有交互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功能这样一种技术组合。

35(P155)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按评价对象来分,可将教学评价分为学校的办学水平、专业水平、课程评价以及学生作业评价和教师评价四个层面。

36(P165)自1982年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设立自然科学基金后,同年设立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

37(P166)大学的科研成果可分为六类:1)理论性成果:阐明自然现象、特性或规律;2)应用性成果:解决某一科技问题,具有创造性、先进性或使用价值;3)发展性成果;4)阶段性成果;5)教学研究成果;6)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教科书。

38(P170)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为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的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生产劳动的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 39(P174)教学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由学校教务处组织。

40(P188)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1)调查研究法 2)说理启迪法 3)情感交流法 4)榜样教育法 5)参观访问法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01(P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02(P3)个体心理系统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方面:1)心理动力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是动力的基础。兴趣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世界观是信念的体系,对人的需要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并决定人对客观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态度。2)心理过程 人的心

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即情绪过程。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能自觉性地确定目的并为此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过程。3)心理状态 有睡眠、觉醒和注意状态三种。4)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03(P8)德国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

04(P12)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着重研究学与教的心理规律的学科,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

05(P15)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06(P18)高教心理学的主要作用:1)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师资水平;2)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07(P19)高教心理学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

08(P20)高教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个案法。

09(P23)角色:亦称社会角色,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与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权力来履行相应的社会职责的行为。

10(P40)教师威信的涵义: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11(P42)师爱的涵义:即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学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

12(P42)师爱的特征:1)职业对象性:不是自发的,是自觉的;2)原则性:严格要求学生,是师爱和母爱的区别;3)广博性:对学生一视同仁、公正不偏。

13(P43)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等四个功能。

14(P45)学习定义:广义: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次广义:人类的学习。狭义:指学生的学习。

15(P49)我国学习分类:知识、技能、行为规范的学习。

16(P50)大学生学习基本特点:(一)学习内容上特点: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二)学习方法上的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17(P51)学习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 (stimulus)和反应R (response)之间建立直接联结(S-R)的过程。

18(P54)斯纳金的动物学习实验:结论“反应在前,强化在后”,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

19(P56)美国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出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其理论被称为:认知—发现说,或认识—结构论(S-O-R)。

20(P68)学习动机涵义: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如前所述)。动机具有: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使人产生某种活动;指向功能,即在动机作用下,人的行为指向某一目标;强化功能,当活动产生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

21(P70)学习动机的种类:1)高尚的、正确的与低级的、错误的动机;2)近景的直接动机和远景的间接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2(P71)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学习动机的)多元性、间接性、社会性、职业化。

23(P72)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表5-1 正向一致 负向一致 正向不一致 负向不一致

学习动机 + - - +

学习行为 + - + -

学习效果 + - + -

24(P74)成就动机理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1)力求成功的动机;2)避免失败的动机。

25(P75)失败归因理论:归因三个维度:内部和外部、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可控制和不可控制;行为责任六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表5-2 稳定性 内在性 可性性

稳定 不稳定 内外 外在 可控 不可控

能力高低 + + +

努力程度 + + +

任务难度 + + +

运气好坏 + + +

身心状态 + + +

外界环境 + + +

26(P76)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

27(P79论述题)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积极性。方法: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8(P84)学习迁移的涵义: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分类:1)按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的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有促进作用。负迁移指相反。2)按迁移的层次,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纵向迁移也叫垂直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横向迁移即水平迁移,指处于同一抽象层间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29(P90)两种学习材料或对象在客观上具有某些共同点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

30(P92)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论述题):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确立系统、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确立教学目标必须从所要构建的心理结构的整体出发来考虑。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基本态度等。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能体现出事物的上下、并列、交叉等内在关系。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首先要把各门学科中那些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道德规范(上位结构)的学习放在首位,作为教材的主干。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不断分化”的原则组织下位结构知识的教学。以达到“综合贯通”的目的。最易迁移、最有迁移价值的放在前面。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

31(P95)感知是感觉与知觉的总称,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认知形式。

32(P99)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可分为实物、模像、言语直观三种。实物即实际事物。模像是实际事物的模拟品。言语即语言描述。

33(P103)教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活动。是加工改造感性知识以形成发展理性知识的过程,也就是理解知识的过程。

34(P107)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论述题):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正例传递了有利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有利于辨别的信息。以正例为主,以反例为辅。

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和加工改造而完成的,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和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3)科学地进行比较:概括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比较有同类和异类的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有两种相对独立的教学方法:指导法和发现法。指导法强调学习的结果,而不太重视学习的过程。发现法重视学习的过程,主张发展学习的探究精神,学会如何学习。有效的教学应把两者结合起来,采用“有指导的发现法”。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35(P11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包括“记”与“忆”两个方面,“记”就是识记和保持,“忆”就是再认和回忆。

36(P111)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37(P113)大学生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准备性全面发展,尤其是敏捷性和精确性的发展。

38(P120)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记忆遗忘的理论解释:1)衰退说2)干扰说

3)同化说4)动机说

39(P122)合理复习,防止遗忘:1)复习时机要得当:及时复习,间隔复习。2)复习方法要合理:一般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应综合运用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3)复习次数要适宜:必要时采用“过度复习”提高记忆效果,学习熟练程度达到150%时,效果最好。

40(P140)问题,就是疑难或难题,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41(P142)问题解决的早期模式之一:美国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

42(P146)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43(P158)自我意识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

44(P169)大学生的自我教育:1)全面认识自我;2)积极悦纳自我;3)努力完善自我。

45(P175)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6(P176)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47(P178)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6岁前,无道德规则;6-10岁,他律;10岁以后,自律。

48(P187)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1)遵从;2)认同;3)内化。

49(P187)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与条件:1)醒悟;2)转变;3)巩固与稳定。

50(P191)群体指两人以上的人群。

51(P193)社会助长指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行为效率的提高。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P195)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52(P197)模仿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的一种他人行为类似的行为。分有意识模仿和无意识模仿。

53(P204)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交互性、社会交换、自我价值保护、情境控制。

54(P205)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建立: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2)主动交往;3)移情。维护:1)避免争论;

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4)学会批评。

55(P208)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5)合理的行为;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56(P210)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1)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2)传播心理卫生知识;3)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

57(P2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之三:帮助学生调整自己,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1)提高生活自理能力;2)学会以平等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3)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4)端正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58(P217)大学生职业辅导的任务和策略:1)帮助学生了解自我;2)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3)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4)求职技艺指导。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考试大纲

01(P1)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1)劳动任务的二重性:教书和育人;2)劳动过程的艺术创造性;3)劳动作用的特殊性:既创造精神财富,又创造物质财富;4)劳动的实质是爱心奉献:教师的爱是取得良好教育的前提和情感基础。

02(P9)时代呼唤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社会进步、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生产力发展、新技术革命、精神文明、社会转型、社会民众等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03(P19)从根本上说,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变化取决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特别是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的状况和要求。

04(P27)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1)适用的针对性:指向教育的;2)要求的双重性:教书和育人;3)内容的全面性;4)功能的多样性:对从业人员的教化、对教师行为的引导、对教育活动中人际关系的调节;5)行为的典范性:不仅是对教师自身行为规范要求,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手段,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6)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

05(P36)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2)基本原则的构成要素: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献身教育;3)基本原则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社会教师职业道德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教师职业道德的

灵魂和核心、是贯穿教师职业道德的一根红线。

05(P50)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依法执教;2)廉洁从教;3)团结协作;4)尊重家长;5)爱岗敬业;6)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前提,所以,热爱学生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7)严谨治学;8)为人师表;9)锐意创新。

06(P130)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1)坚持知行统一;2)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3)努力做到“慎独”;4)学习先进人物。

《教育法规基础》考试大纲

01(P3)依法治教,对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及其人员就是依法行政,对学校及其管理者是依法治校,对教师是依法执教,对学生是依法受教,对家长是依法家教(案例:学生起诉家长,要求撤换父母,是依法家教)。

02(P6)中国的教育法规: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学位条例》、1986年《中国义务教育法》、《中国教师法》、1995年《中国教育法》、《中国职业教育法》、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法》、《中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7部及1991年《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03(P22)教育机会平等一般包括起点上(入学上)、过程上(就业过程)、终点上(学业成就上)的平等三个基本环节。(案例:三名山东考生状告教育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属于在起点上的不平等)。

04(P36)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

05(P36)教育法律关系的结构,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教育法律关系是由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权利和义务)、客体所构成的。

06(P55)教育法最初产生于奴隶社会。

07(P66)中国教育法的产生:清末,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是中国第一个教育法规,但未实施。1903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它是清代最重要的教育法,实施。1906年,《强迫教育章程》,要求广设劝学所,幼童至7岁须令入学,幼童及岁不入学者,罪其父母。这是中国第一个强迫教育法令。

08(P73)政策是制定法律的依据,法律没有规定的关系,可依据政策。政策是由党或政府制定的,法是由立法机关制定的。

09(P89)教育立法:有立法权的机构特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0(P91)教育立法程序: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教育法律草案的审议、教育法律案的通过、教育法律的公布。 11(P95)教育执法:问题:教育部门执法称为教育执法,对否?

不对。从执法对象看,教育执法是教育行政机关以教育法律规范适用特定对象的活动。从行政法律关系构成看,教育执法对象是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因此,不论是国家教育机关,还是公民个人或社会组织,都依法享受教育上的权利(力)和承担教育法上的义务,其在行政关系上,可以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但都是教育执法的对象。

12(P102)教育守法:问题:教育守法主体仅指学校、教师和学生吗?

错。法规规定:教育守法的主体有公民和社会组织两大类。也就是说:所有国家机关、所有政党、所有组织、所有公民都有遵守教育法的义务,而不能仅仅认为教育守法只是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的事。

13(P104)教育法律责任的最大特点是强制性。

14(P115)教师的权利:1)教育教学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发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是教师的最基本权利;2)科学研究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3)管理学生权: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获取报酬待遇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民主管理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进修培训权: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15(P117)教师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6(P147)学校属公益事业法人,不属于行政机关。

17(增加)少年宫、电教馆属于学校吗?

答:属于。见《中国教育法》第40条规定。

18(P177)教育法律救济制度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并造成损害时,通过法定程序裁决纠纷,纠正、制止或矫正侵权行为,使受害者的权利得以恢复,利益得到补救的法律制度。

19(P180)教育法律救济的渠道:诉讼渠道、行政渠道、其他渠道。

20(P184)教师申诉制度,特点:法定性(教师法)、专门性(针对教师)、行政性(非诉讼,不到法院,而到主管行政机关)。受教育者申诉制度,具有相似特点。

21(P190)教育行政复议制度:民告官的制度,可到教育行政部门的上级主管行政部门或同级人民政府告。 22(P196)教育行政诉讼制度:民告官的制度,只能到法院起诉。

23(P203)教育行政赔偿制度: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佥权益并造成损害、依照法律规定,由国家给予的赔偿的法律救济制度。特点:1)行政侵权主体恒定2)行政侵权行为特定3)行政赔偿主体唯一4)行政赔偿程序法定

24(其它)是不是每种纠纷都必须救济?否。只有损害发生,才能救济。因为救济的目的是恢复损害。 不发学位证属于什么纠纷?属于行政纠纷。

河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纲要

《教育学》考试大纲

1(P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P2,P3)十九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中等后教育”和“第三级教育”,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演变成“大众教育”。 3(P5)政治对高等教育制约: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4(P6)高教的政治功能: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政治、法律等专门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5(P9)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结构:其中,产业和行业结构对应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技术结构对应层次结构;消费和分配结构对应地区结构。

6(P16)高校的社会功能:通过教学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科研发展科学/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高校的出现:西方,古希腊“学园”;中国,西周。

7(P18)确定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引发赠地运动,康乃尔、威斯康星为代表。 8(P27)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调控、评价、激励四作用。

9(P3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0(P32)高校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性质的体现。

11(P39)高等教育两种价值现的主要观点:都源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倡导“自由教育”的个人本位观;柏拉图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符合“理想国”需要的哲学王和军人的社会本位观。在我国,孔子提倡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本位观;老子则主要强调个人修养完善,更好理解“道”。

12(P42)我国殷商、西周时期,教育内容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古希腊的“自由民”(公民)的培养目标是通才教育,内容为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

13(P46)美国马丁?特罗认为,某一国的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入学人口的15%时,属英才教育阶段;在15%~50%之间时,属于大众教育发展阶段;50%以上属普及高等教育阶段。

14(P56)我国当前处理平等与效率关系的政策取向概括为“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15(P65)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一些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16(P66)现代学位制度的确立:德国的哲学博士学位。哲学博士学位最高。

17(P69)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学校授予权力机构为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委会。

18(P71)在亚洲地区,实行统一考试来录取新生的作法。

19(P76)高校教师岗位设置遵循原则:系统/整体效应/最低岗位数量/动态性。

20(P79)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模式:1)中央集权型,代表:法国、意大利和瑞典;2)权力分散型,代表:美国;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代表:德、日、英。

21(P87)我国现代高校领导体制:1989年后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2(P92)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分析:1)经济因素:往往是高等教育结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过程的决定性要素;2)文化、传统因素;3)科学、技术因素:对高等教育主要体现在层次结构和科类结构上;4)教育因素。 23(P101)高等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1)(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活动以及研究活动、技术和手段的专业化等。教师要遵循高校学生成长的特点去教育影响学生,需要经过长期的专门训练培养,具备深厚的专门知识,才能人事这种复杂的劳动。2)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高校教师在教堂和研究过程中,思想、观念、方法、技术和手段的创新特征。特别是高校教育承担着繁重的科学研究任务,要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去创造知识。教师的劳动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不断推出新的劳动成果,增加新内容的创造性劳动。3)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

24(P106)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25(P110)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途径:1)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2)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3)要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26(P120)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从学习主体角度看,大学教学过程是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和探索性逐步增强的过程。

27(P122)大学教学原则及其体系: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论述题)

科学性指教学内容应是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并尽可能映当代先进的科学成果;思想性是指教师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

思想观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要求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传播科学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教师应做到:

1)不断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确保教学的科学性;2)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确保教学的思想性;3)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做好学生的榜样。

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三、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论述题)

引导学生认清实践是人们获得真理的重要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促使他们善于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积极地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应做到:

1)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根据本门学科的特点,通过学习、实验等教学环节适当安排学生参加必要的实践活动。

2)注意把各种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使实践性的教学环节成为运用和检验理论学习、加深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

28(P134)课程建设的意义:1)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2)从整体上认识课程建设与其他工作的相互联系;3)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4)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29(P135)课程建设的要求:1)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2)教材要合适;3)教学资料要完整;4)考核手段要科学;

5)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5)拥有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30(P137)班级授课制最先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系统论述。我国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开始采用。

31(P142)学分制是指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通常为一门课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作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特点:

1)允许学生选修课程,以求在专业的不同主攻方向上得到发展;2)能调动教师积极性,开出选修课,较快反映新的研究成果;3)跨系和专业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有利于学科渗透和新兴、边缘学科的发展。 与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最大优点在于灵活性强,但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散乱及出现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资源浪费等现象。

32(P143)实行学分制的意义:有利于:1)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2)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3)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4)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33(P147)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有三个趋势:1)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2)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转变;3)强调教学方法和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

34(P152)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逐渐与通讯技术、大众传播技术等融为一体,具有交互处理、传输和管理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功能这样一种技术组合。

35(P155)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按评价对象来分,可将教学评价分为学校的办学水平、专业水平、课程评价以及学生作业评价和教师评价四个层面。

36(P165)自1982年中国科学院面向全国设立自然科学基金后,同年设立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

37(P166)大学的科研成果可分为六类:1)理论性成果:阐明自然现象、特性或规律;2)应用性成果:解决某一科技问题,具有创造性、先进性或使用价值;3)发展性成果;4)阶段性成果;5)教学研究成果;6)科学专著和较高水平的教科书。

38(P170)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为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的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生产劳动的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 39(P174)教学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由学校教务处组织。

40(P188)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1)调查研究法 2)说理启迪法 3)情感交流法 4)榜样教育法 5)参观访问法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01(P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02(P3)个体心理系统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方面:1)心理动力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是动力的基础。兴趣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世界观是信念的体系,对人的需要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并决定人对客观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态度。2)心理过程 人的心

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即情绪过程。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能自觉性地确定目的并为此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过程。3)心理状态 有睡眠、觉醒和注意状态三种。4)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03(P8)德国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

04(P12)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结合的产物,是一门着重研究学与教的心理规律的学科,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

05(P15)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06(P18)高教心理学的主要作用:1)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师资水平;2)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07(P19)高教心理学的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

08(P20)高教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个案法。

09(P23)角色:亦称社会角色,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与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权力来履行相应的社会职责的行为。

10(P40)教师威信的涵义: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尊严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所产生的一种崇高的影响力,是师生间的一种积极肯定的人际关系的表现。

11(P42)师爱的涵义:即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学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

12(P42)师爱的特征:1)职业对象性:不是自发的,是自觉的;2)原则性:严格要求学生,是师爱和母爱的区别;3)广博性:对学生一视同仁、公正不偏。

13(P43)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等四个功能。

14(P45)学习定义:广义: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次广义:人类的学习。狭义:指学生的学习。

15(P49)我国学习分类:知识、技能、行为规范的学习。

16(P50)大学生学习基本特点:(一)学习内容上特点: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二)学习方法上的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17(P51)学习联结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 (stimulus)和反应R (response)之间建立直接联结(S-R)的过程。

18(P54)斯纳金的动物学习实验:结论“反应在前,强化在后”,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

19(P56)美国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出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其理论被称为:认知—发现说,或认识—结构论(S-O-R)。

20(P68)学习动机涵义: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如前所述)。动机具有: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使人产生某种活动;指向功能,即在动机作用下,人的行为指向某一目标;强化功能,当活动产生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它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发、相互加强。

21(P70)学习动机的种类:1)高尚的、正确的与低级的、错误的动机;2)近景的直接动机和远景的间接动机;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2(P71)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学习动机的)多元性、间接性、社会性、职业化。

23(P72)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表5-1 正向一致 负向一致 正向不一致 负向不一致

学习动机 + - - +

学习行为 + - + -

学习效果 + - + -

24(P74)成就动机理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类:1)力求成功的动机;2)避免失败的动机。

25(P75)失败归因理论:归因三个维度:内部和外部、稳定性和非稳定性、可控制和不可控制;行为责任六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表5-2 稳定性 内在性 可性性

稳定 不稳定 内外 外在 可控 不可控

能力高低 + + +

努力程度 + + +

任务难度 + + +

运气好坏 + + +

身心状态 + + +

外界环境 + + +

26(P76)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

27(P79论述题)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积极性。方法: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8(P84)学习迁移的涵义: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分类:1)按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的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有促进作用。负迁移指相反。2)按迁移的层次,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纵向迁移也叫垂直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层次的各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横向迁移即水平迁移,指处于同一抽象层间学习间的相互影响。

29(P90)两种学习材料或对象在客观上具有某些共同点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

30(P92)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论述题):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确立系统、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确立教学目标必须从所要构建的心理结构的整体出发来考虑。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基本态度等。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能体现出事物的上下、并列、交叉等内在关系。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首先要把各门学科中那些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道德规范(上位结构)的学习放在首位,作为教材的主干。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不断分化”的原则组织下位结构知识的教学。以达到“综合贯通”的目的。最易迁移、最有迁移价值的放在前面。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它可以对后继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迁移。

31(P95)感知是感觉与知觉的总称,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认知形式。

32(P99)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信息(直观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可分为实物、模像、言语直观三种。实物即实际事物。模像是实际事物的模拟品。言语即语言描述。

33(P103)教材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活动。是加工改造感性知识以形成发展理性知识的过程,也就是理解知识的过程。

34(P107)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论述题):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正例传递了有利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有利于辨别的信息。以正例为主,以反例为辅。

2)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和加工改造而完成的,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和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3)科学地进行比较:概括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比较有同类和异类的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有两种相对独立的教学方法:指导法和发现法。指导法强调学习的结果,而不太重视学习的过程。发现法重视学习的过程,主张发展学习的探究精神,学会如何学习。有效的教学应把两者结合起来,采用“有指导的发现法”。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35(P11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包括“记”与“忆”两个方面,“记”就是识记和保持,“忆”就是再认和回忆。

36(P111)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37(P113)大学生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准备性全面发展,尤其是敏捷性和精确性的发展。

38(P120)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记忆遗忘的理论解释:1)衰退说2)干扰说

3)同化说4)动机说

39(P122)合理复习,防止遗忘:1)复习时机要得当:及时复习,间隔复习。2)复习方法要合理:一般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应综合运用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3)复习次数要适宜:必要时采用“过度复习”提高记忆效果,学习熟练程度达到150%时,效果最好。

40(P140)问题,就是疑难或难题,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41(P142)问题解决的早期模式之一:美国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

42(P146)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43(P158)自我意识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

44(P169)大学生的自我教育:1)全面认识自我;2)积极悦纳自我;3)努力完善自我。

45(P175)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46(P176)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47(P178)皮亚杰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6岁前,无道德规则;6-10岁,他律;10岁以后,自律。

48(P187)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1)遵从;2)认同;3)内化。

49(P187)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与条件:1)醒悟;2)转变;3)巩固与稳定。

50(P191)群体指两人以上的人群。

51(P193)社会助长指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行为效率的提高。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P195)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52(P197)模仿指个体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影响而引起的一种他人行为类似的行为。分有意识模仿和无意识模仿。

53(P204)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交互性、社会交换、自我价值保护、情境控制。

54(P205)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建立: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2)主动交往;3)移情。维护:1)避免争论;

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4)学会批评。

55(P208)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较好地协调与控制情绪;5)合理的行为;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56(P210)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1)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2)传播心理卫生知识;3)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

57(P2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之三:帮助学生调整自己,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1)提高生活自理能力;2)学会以平等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3)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4)端正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58(P217)大学生职业辅导的任务和策略:1)帮助学生了解自我;2)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3)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4)求职技艺指导。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考试大纲

01(P1)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1)劳动任务的二重性:教书和育人;2)劳动过程的艺术创造性;3)劳动作用的特殊性:既创造精神财富,又创造物质财富;4)劳动的实质是爱心奉献:教师的爱是取得良好教育的前提和情感基础。

02(P9)时代呼唤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社会进步、教育改革、素质教育、生产力发展、新技术革命、精神文明、社会转型、社会民众等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03(P19)从根本上说,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变化取决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特别是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的状况和要求。

04(P27)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1)适用的针对性:指向教育的;2)要求的双重性:教书和育人;3)内容的全面性;4)功能的多样性:对从业人员的教化、对教师行为的引导、对教育活动中人际关系的调节;5)行为的典范性:不仅是对教师自身行为规范要求,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手段,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6)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

05(P36)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2)基本原则的构成要素: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献身教育;3)基本原则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社会教师职业道德相区别的根本标志、是教师职业道德的

灵魂和核心、是贯穿教师职业道德的一根红线。

05(P50)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依法执教;2)廉洁从教;3)团结协作;4)尊重家长;5)爱岗敬业;6)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前提,所以,热爱学生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7)严谨治学;8)为人师表;9)锐意创新。

06(P130)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1)坚持知行统一;2)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3)努力做到“慎独”;4)学习先进人物。

《教育法规基础》考试大纲

01(P3)依法治教,对政府和教育行政机关及其人员就是依法行政,对学校及其管理者是依法治校,对教师是依法执教,对学生是依法受教,对家长是依法家教(案例:学生起诉家长,要求撤换父母,是依法家教)。

02(P6)中国的教育法规: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学位条例》、1986年《中国义务教育法》、《中国教师法》、1995年《中国教育法》、《中国职业教育法》、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法》、《中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7部及1991年《中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03(P22)教育机会平等一般包括起点上(入学上)、过程上(就业过程)、终点上(学业成就上)的平等三个基本环节。(案例:三名山东考生状告教育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属于在起点上的不平等)。

04(P36)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

05(P36)教育法律关系的结构,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教育法律关系是由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权利和义务)、客体所构成的。

06(P55)教育法最初产生于奴隶社会。

07(P66)中国教育法的产生:清末,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了《钦定学堂章程》,是中国第一个教育法规,但未实施。1903年,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它是清代最重要的教育法,实施。1906年,《强迫教育章程》,要求广设劝学所,幼童至7岁须令入学,幼童及岁不入学者,罪其父母。这是中国第一个强迫教育法令。

08(P73)政策是制定法律的依据,法律没有规定的关系,可依据政策。政策是由党或政府制定的,法是由立法机关制定的。

09(P89)教育立法:有立法权的机构特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10(P91)教育立法程序: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教育法律草案的审议、教育法律案的通过、教育法律的公布。 11(P95)教育执法:问题:教育部门执法称为教育执法,对否?

不对。从执法对象看,教育执法是教育行政机关以教育法律规范适用特定对象的活动。从行政法律关系构成看,教育执法对象是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因此,不论是国家教育机关,还是公民个人或社会组织,都依法享受教育上的权利(力)和承担教育法上的义务,其在行政关系上,可以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但都是教育执法的对象。

12(P102)教育守法:问题:教育守法主体仅指学校、教师和学生吗?

错。法规规定:教育守法的主体有公民和社会组织两大类。也就是说:所有国家机关、所有政党、所有组织、所有公民都有遵守教育法的义务,而不能仅仅认为教育守法只是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的事。

13(P104)教育法律责任的最大特点是强制性。

14(P115)教师的权利:1)教育教学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发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是教师的最基本权利;2)科学研究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3)管理学生权: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获取报酬待遇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民主管理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进修培训权: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15(P117)教师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16(P147)学校属公益事业法人,不属于行政机关。

17(增加)少年宫、电教馆属于学校吗?

答:属于。见《中国教育法》第40条规定。

18(P177)教育法律救济制度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并造成损害时,通过法定程序裁决纠纷,纠正、制止或矫正侵权行为,使受害者的权利得以恢复,利益得到补救的法律制度。

19(P180)教育法律救济的渠道:诉讼渠道、行政渠道、其他渠道。

20(P184)教师申诉制度,特点:法定性(教师法)、专门性(针对教师)、行政性(非诉讼,不到法院,而到主管行政机关)。受教育者申诉制度,具有相似特点。

21(P190)教育行政复议制度:民告官的制度,可到教育行政部门的上级主管行政部门或同级人民政府告。 22(P196)教育行政诉讼制度:民告官的制度,只能到法院起诉。

23(P203)教育行政赔偿制度: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佥权益并造成损害、依照法律规定,由国家给予的赔偿的法律救济制度。特点:1)行政侵权主体恒定2)行政侵权行为特定3)行政赔偿主体唯一4)行政赔偿程序法定

24(其它)是不是每种纠纷都必须救济?否。只有损害发生,才能救济。因为救济的目的是恢复损害。 不发学位证属于什么纠纷?属于行政纠纷。


相关文章

  • 高级经济师报考评审条件论文发表:高级经济师考试论文网
  • 高级经济师报考评审条件论文发表:请搜索:高级经济师考试论文网158.高级经济师最牛学员.高级经济师考试郑密路.高级经济师考试文力.高级经济师考试联盟.高级经济师考试刘天利.刘天利论文网.中国教授联盟.全国高级经济师考评概况.高级经济师考试教 ...查看


  • 河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讲义
  • 术创造性③职业劳动作用的特殊性④教师职业劳动的实质是爱心奉献. 教师职业劳动社会价值的体现:①教师的职业劳动是继承发展人类科学文化的桥梁②教师的职业劳动可为社会造就人才③教师的职业劳动实现了科学的再生产④教师的职业劳动促进人类自我完善. 时 ...查看


  • 招教特岗考情分析
  • 第一部分 教师资格证基础知识 2014年招教考试分析 一.招教概念 招教指的是教师招聘考试,包括教师招聘考试(招考人数最多的是河南省特岗考试).事业单位招聘教师岗位,学校招聘教师等等. 特岗考试是河南省统一组织的,除了郑州市不招,其他地区都 ...查看


  • 河南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2011真题
  • 四 简答题(6X6分) 1. 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特点有哪些? 2. 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3. 问题解决得主要因素有哪些? 4. 怎样指导大学生的学习适应? 5. 教学媒体运用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6. 讲授的基本 ...查看


  • 公务员考试的报名资格
  • 公务员考试有多热门 自从99年多收了三五斗以来,浩浩荡荡的就业大军就把各种双选会挤得是水泄不通,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是越来越多应届毕业生的梦想,从近两年的情况来看,公务员成为了许多人的一种就业选择,其热门程度丝毫不亚于考研升学. 公务员这个职 ...查看


  • 2013河南高校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
  • 河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人类心理现象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里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一.个体心理系统 2. 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查看


  • 教师资格证书报名考生咨询常见问题解答
  •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考生咨询常见问题解答 1.问:我在2012年6月30日前,已取得国家自学考试教育学和心理学两科合格成绩,还能否按照原办法直接参加"说课考试"? 答:取得国家自学考试教育学和心理学合格成绩按照原办法参加 ...查看


  • ]河南2010年成人高考
  • [导读]河南2010年成人高考报名时间:8月11-24日.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全国成人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10]6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如下报名规定. 1.报名方式 今年我省成人高招报名实行网上报名 ...查看


  • 2012郑州金水区招教
  • 2012郑州金水区招教 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经区人民政府批准,金水区拟公开招聘130名中小学教师,其中在职优秀教师15人,现公告如下: 一.招聘范围 (一)2011(未就业).2012年毕业,具备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的全日制全国普通高等院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