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蜚声语言学纲要复习题要

一、与填空题有关的内容 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古代希腊-罗马

语言有哪些功能:1、语言的社会功能:信息传递(最基本)、人际互动功能 2、语言的思维功能

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一、语言的符号性

(一)符号和语言符号1、符号:是用甲事物来代替乙事物,是人们约定的记号。(与征候不同)

符号是由形式和内容两部分构成的结合体,形式是人的感觉器官可以感知的,内容则是形式所表达的意义。符号的种类很多。文字、旗语、信号灯等是视觉符号,汽笛、军号是听觉符号,盲文是触觉符号,等等。

2、语言符号。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系统。词就是一种符号。每个符号都是交际双方谈论到的事物或现象的代表,说者用它来代表自己所说的事物或现象,听者听到它就能知道说者所说的事物或现象。语言是由这种代表事物或现象的符号构成的一个系统。一个人掌握了某种语言符号,又掌握了符号的组合规则,就可以运用它来同别人进行交际了。

每一个语言符号也都有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语言符号的形式是表达一定内容的声音,即语音;语言符号的内容,即语义。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如果缺少任何一个方面,语言符号就不存在了。 (二)语言符号的特点

语言符号的特点。简单地说,一是任意性,二是线条性。任意性和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这两个特点是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在他的著名论著《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来的。 1、任意性(Arbitrariness)

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即音、义的结合是由现实现象的性质决定的,还是由社会约定的?就是说,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一般的看法是: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 2、线条性(Linearity)。线条性,就是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

我国传统语文学“小学”包括哪些内容

我国古代学者为读懂古书而建立的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组成了我国的(语文学) ,通称为“小学”。

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标志是什么

语言学成为一门现代科学的标志是什么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标志着语言学走出传统语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创始人是谁

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 ,他的代表著作是(《 句法结构》),他的作为“标准理论”著作是《句法理论问题》。 语言的层级性是怎样的

一、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相互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这种系统:一是组成规则,二是运转规则。

语言系统的组成规则主要表现为结构的层次性(Hierarchy),就是说,语言是一种分层的装置,可以从低到高、或者从下到上分出若干个层次,使音、义以及由音义相结合而组成的符号“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但每一种现象又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之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我们可以从下到上去观察语言系统的结构层次。

语言符号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因而音与义自然处于最下层。语言符号的下层(底层)是一套音位(Phoneme)。一种语言的音位是有限的,一般只有三四十个,但这些有限的音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而构成语音(如上述的gang,bang之类),基本上就能满足意义表达的需要,构成语言符号。

音位经组合而与某种意义相结合就能构成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是语言的上层。这一层又可以分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Morpheme)。这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第二级是由语素的组合构成的词(Word),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Sentence);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语言系统的层级结构可以图示如下: 第三级 句子(无数个) 上层 第二级 词(几十万个) 第一级 语素(几千个) 下层 音位(几十个) 音位==>语素一→词一→句子

这是语言系统结构二层性的缩影。这个层级结构的奥秘,简单地说,就是以少驭多,以少数结构单位有规则地组成多数;下层与上层,下级与上级,都是以少数有规则地组成多数,即上一层(或上一级)的结构单位由下一层(或下一级)的结构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构成。三四十个音位可以组成五六千个语素的语音表达形式,五六千个语素可以组成几十万个词(大型英语词典大致收词四十余万条),而这几十万条词则可以组成无穷无尽的句子。语言为什么能够成为人们得心应手的交际工具?语言系统的这种灵活的层级装置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它为人们以少数驾驭多数奠定了结构的基

础。

语音学和音系学有什么不同

从自然属性出发,针对所有人类语言的语音研究,属于语音学的研究;从社会属性出发,针对语音在某一个具体语言的系统中起什么作用的研究,属于音系学的研究。 语音学和音系学的区别: 语音学和音系学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简单地说,语音学和音系学都是语言科学的分支,并且研究对象是相关联的。语音学研究语音的生理、物理和心理问题,即声音的自然属性。音系学则把语音现象抽象为符号,研究语音在语言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即声音的社会属性。二者对语音现象的关注点不同。语音学研究人类所有的语言。音系学研究某种特定语言的语音系统。例如:单词leap和peel中的[l]音有清晰音和模糊音之分,但音的不同对意义的表达并无关联。所以,如果从语音学角度来说,这是两个不同的语音,而从音系学角度来说,这是同一基本实体的两个变体。音系学家对不引起意义区别的语音间的细微区别并不关注,但语音学家却要对所有的语音进行描述,不论它们之间的差别对表达意义有没有关系。 语音学主要的任务是对人类语言进行语音描写,和语音分析。而音系学是对各种语言现象的抽象,寻找人类声音系统中的普遍原则,探讨语音系统的规律性,通过对比、归纳,用有限的一套音位构建出一种语言的音位系统。又一种很不全面的说法,但是可能比较直接,语音更偏重于实验,而音系则更注重理论

语音同其他声音一样,也具有哪些要素音长﹑音强﹑音高﹑音色 音高,区分音调

音长,区分长元音和短元音 音强,区分轻重音和语调

音色,区别语言的意义的最重要的因素 音质的不同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音质也叫音色,指声音的品质或个性。在音高、音强、音长都相同的情况下,声音之间的差异就是音质的差异。例如,钢琴和手风琴即使用同样的音高、旋律和音强来演奏,人们仍然能够分辨出它们声音的不同品质。

从声音的产生方面分析,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共鸣器的形状这三个发音条件中只要有一个不同,就会产生不同音质的声音。语音中音质的不同也是由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具体来说,语音中的音质决定于:

(1)发音体,要看声带振动不振动。例如英语bin(仓)中的b和pin(别针)中的p声音不同,就是因为前者(b)用了声带这个发音体,而后(p)者没有用。

(2)发音方法,要看肺里呼出的气流所碰到的阻碍用什么方法克服。例如汉语普通话bu(布)中的b和fei(飞)中的f声音不同,就是因为二者的发音方法不同。发b时双唇闭拢,然后突然打开,让气流冲出;发f时使上齿靠近下唇形成缝隙,然后让气流

从缝隙中摩擦而出。(3)共鸣器的形状,要看肺里呼出的气流在什么部位受到阻碍,如果没有受到阻碍,口腔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会造成共鸣腔的不同形状。例如汉语普通话lu(路)中的u和la(拉)中的a声音不同。就是因为发这两个音时口腔这个共鸣腔的形状不同。

音质在语音中的表现就是音素。音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一个音素代表一个音质,不同的音素代表不同的音质。音素是语音研究的最重要的内容。 发音器官有哪些

上下唇。上下齿。齿龈。硬腭。软腭。小舌。鼻腔。口腔。咽腔。舌尖。舌叶。舌面前和舌面中。舌面后或舌根。会厌软骨。食道。气管。声带。喉结。 主要的发音器官有肺、喉头和声带、口腔、鼻腔和咽腔。 舌面元音的发音的三个办法是什么

所有元音的发音体都是声带,发音的方法都是让肺部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使声带发生振动。然后让气流毫无阻碍地通过声道。

元音音质的差别主要是由共鸣腔的不同形状决定的,一般元音音质的不同主要是由口腔的不同形状造成的,而口腔的形状又与舌头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根据发音时舌头起作用的部位的不同,可以把元音分为“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和“卷舌元音”。语言中的元音绝大多数是舌面元音。

舌面元音的音质差别是由口腔的不同形状决定的,改变口腔形状的方式有三种: 1)舌位的高低不同,发出的元音也就不同,舌位越高,开口度越小;舌位越低,开口度越大。例如汉语普通话里“i”(一)和“a”(啊)之所以听上去不同,主要就是因为发“i”时舌位高,发“a”时舌位低。

2)舌位的前后不同,发出的元音也就不同。例如“ü”(迂)和“u”(乌)之所以听上去不同,就是因为发“ü”时舌位在前,发“u”时舌位在后。

3)嘴唇的圆展不同,发出的元音也就不同。比如“i

从舌位的前后、高低和嘴唇的圆展这三个方面入手,我们就可以在发音原理上确定每一个舌面元音的特征,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对舌面元音进行分类。

舌位的前后、高低和嘴唇的圆展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一个舌面元音的音质,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都会改变元音的音质,我们需要同时从这三个方面去分析和把握舌面元音的特征。例如,[i](一)这个元音的特征是前高不圆唇,[y](迂)这个元音的特征是前高圆唇。反过来,如果我们知道某个元音在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就能确定这是哪个元音。例如根据前、高、不圆唇这三个条件,就可以知道这是元音[i](一)。 辅音的发音方法有哪些

辅音是气流在声道中受到阻碍并且克服这种阻碍而发出的音。辅音的发音过程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成阻”、“持阻”、“除阻”三个阶段。成阻是发音器官形成阻碍的阶段。持阻是发音器官保持成阻状态,使阻碍持续的阶段。除阻是发音器官解除阻碍恢复原状的阶段。例如发辅音[p]时,双唇先紧闭形成阻碍堵住气流,经过极短暂的持阻,突然打开,消除阻碍,让气流冲出,完成发音。

辅音的发音部位指的是发辅音时发音器官形成阻碍的部位,辅音的发音方法指的是发辅音时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或方法。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这两个方面入双唇浊鼻音m [m] 舌尖后清擦音sh [] 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z[ts] 舌面前不送气清塞擦音j [t»] 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 c [ts‘] 舌面前送气清塞擦音q [t»‘] 舌尖前清擦音 s [s] 舌面前清擦音 x [»]

唇齿清擦音f [f] 舌尖后浊擦音r[¸]

舌尖前(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d[t] 舌面后(舌根)不送气清塞音g[k] 舌尖前(舌尖中)送气清塞音t[t‘] 舌面后(舌根)送气清塞音 k[k‘]

手,就可以从发音原理上确定一个辅音的特征,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对辅音进行分类。例如[p]从发音部位看是双唇音,从发音方法看是不送气的清塞音。

1、 在介绍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之前,首先要区别几对一般的发音方法。从一般发音方法看,辅音有三对重要的发音方法:

a、清和浊 发音时声带颤动的辅音叫浊辅音,不颤动的叫清辅音。北京话里没有和清辅音相对的浊辅音,比方它有清音f s ,而没有像英语里的 v z 那样的浊音。

b、送气和不送气 发音时气流强的叫送气,气流弱的叫不送气。如汉语拼音p[p‘]是送气音,b[p]是不送气音。国际音标写送气音的办法是在不送气辅音的后边加“h”或在右上方加“ ‘ ”。如不送气的是[p] [t] [k],送气的是[ph] [th] [kh]或者[p‘] [t‘] [k‘]。

c、鼻音和口音 发出来的辅音是鼻音还是口音,这是软腭(连带小舌)在起作用。软腭低垂,堵住口腔的通道,让气流从鼻腔出来,就产生鼻音;软腭上升,堵住鼻腔的通道,让气流从口腔出来,就产生口音。

2、 从发音部位上给辅音分类,辅音可分以下一些类别:双唇、唇齿、齿间、舌尖前、舌尖后、舌叶、舌面前、舌面中、舌面后(舌根)、小舌、喉。

3、从发音方法上给辅音分类,辅音可分以下一些类别:塞音、擦音、塞擦音、边音、颤音、半元音(发音的持阻阶段口腔通道只形成很小的阻碍,气流通过时只有极轻微的摩擦,就产生半元音。半元音在性质上接近于元音。如英语wait里的w和year里的y都是半元音)。

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犹如语音发音的纵、横两轴。掌握两轴的交叉点,再补之以一个其他的发音方法,就可以确切地知道某一个音素的发音。例如唇齿(部位)、摩擦(方法),这个音不是f,就是v;如果在交叉点上再补充一个发音方法“清”,这个音就只能是f。其他类推,不一一列举。

普通话辅音(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描写如下:

双唇不送气清塞音b [p] 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 zh[t] 双唇送气清塞音p [p‘] 舌尖后送气清塞擦 ch [t‘]

舌尖前(舌尖中)浊鼻音 n[n] 舌面后(舌根)清擦音h[x] 舌尖前(舌尖中)浊边音l [I] 舌面后(舌根)浊鼻音ng[ŋ] 语法单位的组合规则可分为哪几种; 按照解构成份之间的关系意义分: 1、 基本类型: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 2、

其他类型:汉语特有——连谓结构/同位结构/介宾结构/兼语结构

四级语法单位:句子、词组、词、语素 语法的聚合常见的有哪些

语法的聚合规则指语法单位的归类和变化规则。

根据在词的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可把语素分为哪几种 1. 单纯词,由一个语素组成。形成:单音节:天、江;连绵:参差、从容等;音译:咖啡;叠音:姥姥。

2. 合成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形式:复合式:主谓/述宾/述补/偏

正/联合;附加式:词缀+词根/词根+词缀/词缀+词根+词缀;重叠式:两个语素想叠

加。

构词语素与变词语素

我们可以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分成词根、词缀、词尾三类。其中词根和词缀是构词语素,词尾是变词语素。

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是由词根构成。词缀是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词缀可以处于词根的前面、后面或中间,根据这种所处位置的差异可以把词缀分为前缀、后缀和中缀三类。前缀prefix 、后缀suffix 、中缀infix(婆罗洲-菲律宾语系 : saxomaphone 吃过饭)都是粘附在词根之

上的附加成分。它们的作用主要是构成新的词。

除词根、词缀以外还有一种语素叫词尾。它加在词的末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而不能构成新词。如英语的worker加上S以后成为workers,walk加上-s',-ing,-ed之后而成为walks,walking,walked。这些都只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形式,而不是不同的词。一个词除去词尾,就是它的词干。例如英语的Worker,walk都是词干,它们没有词尾也能单独出现。

要注意的是,词缀不同于词尾。从位置看,词缀在词中既可以在前。如汉语的“老乡”中的“老”,英语unlike中的un;也可以在词的后面,如汉语中“棍子、作者”中后一个语素,英语reader中的er;也可以在词的前后都加上词缀,如英语unhappiness中的un和ness;词尾只能附加在词的末尾,不可能出现在其它位置上。从功能看,词缀可以构成新词,是词的构成成分,固定在词的结构之中,所以是构词语素;词尾不能构成新词,不是词的构成成分,只是改变词的形式,所以是变词语素,例如英语动词go加上词尾可以变成goes、going。而且词尾只是在具体的句子中才出现,单纯一个词,没有语境。没有与具体的语法意义相联系,也就没有相应的语法形式和手段,词尾也就无所依附了。

从语法结构方面分类,世界上的语言分为哪几种类孤立语(汉语)、屈折语(俄语)、黏着语(日语)、复综语(印第安语) 词义的特点

1、概括性:词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所谓概括,就是经过人脑的思维活动对同类事物抽象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的、区别于另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词义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事物。

2、模糊性:词义所概括的范围缺乏明确的界限,也即词义所表达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外延。

3、民族性:同一概念用什么词来表达,进入某种民族语言之后,要受到该语言的词义系统的制约。例如:俄语Pyka,指“人的上肢”;英语要用hand(手,上肢的前端),arm(臂)两个词来表达。词义的民族性还表现在感性色彩上。如“龟”在汉语中为贬义,日语中为褒义,象征“长寿”

什么叫多义词、多义词的本义、派生义、中心义各是什么内涵

一个词有多项意义,这些意义互有联系,多义词中最初产生的那项意义叫本义。在本义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意义叫派生义。多义词多项意义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的义项使用比较多,在一个词中占中心地位,那么这项意义就是中心意义,或说主要意义。词义派生的途径是引申,可分为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 文字的定义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把语言的听觉符号变为视觉的书写符号。它是在语言的基础产生的。它突破了有声语言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对社会发展具有重

大的影响。文字是语言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共同语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往往还需要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这就是所谓的“国语”,中国的汉语就是这样的一种共同语。但汉语多方言,人们需要选择一种方言作为“通用语”,即共同语。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方言能成为共同的基础方言,主要取决于客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如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这主要是政治的原因;伦敦方言成为英吉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由于经济原因;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主要是由于文化原因。 共同语的规范

1、语言的规范化就是要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为语言的运用确定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

2、 “约定俗成”是规范化的一个原则或标准。 3、规范化的对象主要是书面语。

4、规范化的标准应该随着语言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调整。 语言谱系结构的层次有哪些

谱系分类的概念: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一个语系。同一语系中的语言还可以根据它们的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群等。 世界语的有关知识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世界诸语言条”,把世界语言分为25个语系,主要有: 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 高加索语系、阿尔泰语系、 达罗毗荼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又称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阿非罗—亚细亚语系、 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 科依桑语系等。

1)特点 1)“世界语”(Esperanto)兼采欧洲各种语言的词汇材料和语法格局,加以简化划一,可以说是欧洲各大语言的一个合理化的公分母,也可以说是一种人造的洋泾浜; 2)它模拟自然语言,没有枯燥乏味矫揉造作的味道; 3)它简单易学,懂得欧洲语言的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世界语正因为有这些优点,所以问世以后受到广泛的欢迎,各国都有爱好者用它来互相交往,举行国际大会,翻译出版各种译著。现在,各国的爱好者有几百万人。我国也有世界语爱好者的组织,并出版了刊物和读物。 (2)缺陷 不过,世界语毕竟是一种人造的国际辅助语,它不能代替自然语言作为人们的母语或第一语言。前面谈过,语言一进入使用就会发生演变,演变的结果就会出现分歧而形成方言。世界语作为一种国际辅助语,更需要不时进行规范,统一口径,才能保持其通用性。就语言的基础来讲,世界语的国际性其实只限于

印欧系语言区,对其他地区的人来说,它仍然是一种陌生的不易掌握的工具。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局限。

从语言的谱系来分类,汉语、英语、俄语、法语、阿拉伯语分别属于什么语系:语言系属①汉藏语系;②印欧语系;③乌拉尔语系;④阿尔泰语系;⑤闪-含语系;⑥高加索语系;⑦达罗毗荼语系; ⑧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南岛语系); ⑨南亚语系;⑩其他

英语: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部语支。法语:印欧语系拉丁语族。德语: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部语支。俄语: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部语支。日语:系属不明。维吾尔语 :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葛逻禄语支 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 二、与单项、多项选择题有关的内容

1.熟悉国际音标中清音、浊音、塞音、擦音等辅音发音方法及其音标符号;熟悉元音的发音方法及其国际音标写法;要求熟悉汉语拼音方案中每个字母的国际音标写法

2.语音的四个物理要素在语言中的作用

3. 熟悉词汇的分类

4.语法范畴与语法手段的关系是什么关系;语法手段具体有哪些;理解语法范畴的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等的内涵

5、熟悉语言发展演变的规律

6、熟悉借词的几种方式

7、熟悉文字的几种类型;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特点

8.熟悉词义演变的方式;

9.熟悉世界上的几种主要字母;熟悉印欧语系、汉藏语系

三、与名词解释有关的内容

语言: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为社会所公认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

言语:言语是个人说(写)的行为和结果。言语可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是指说出来(或写出来的)可使别人感知的话。内部言语是指没有说出来的内心的话。

音素:按一组合成的音节的最小语音单位。它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定规则 音标:记录音素的符号,是音素的标写符号。它的制定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并开始使用的。

元音:肺部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使声带发生振动,然后让气流毫无阻碍地通过声道发出的声音。

辅音:气流在声道中受到阻碍并且克服这种阻碍而发出的声音。

音位: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通过语素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符号用前后各加一条线标记。

音质音位: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音位。有元音、辅音音位。 非音质音位: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音高、音强、音长。

音位变体:同一个音位中具有互补关系的各个音素,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各个成员是该音位的不同变体。音位变体包括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类。

语流音变: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侯,或者由于受临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叫语流音变。语流音变的类型 :同化﹑异化﹑增音、减音﹑合音﹑换位。语流中的某些音由于相互影响而发生临时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叫语流音变。

音节:音节( syllable )是音位和音位组合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也是听觉上最自然、最容易分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语素: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根据在词中的不同作用,一般把语素分为词根、词缀、词尾三类。词根和词缀具有构词功能,是构词语素,二者合称词干,词缀根据位置可分前缀、中缀和后缀;词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能构成新词,是变词语素。汉语语素大部分是词根语素,词缀比较少,没有词尾。

合成词: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根据构成合成词的语素类别的不同,一般把合成词分为复合词和派生词两类。完全由词根语素按一定规则组合成的词是复合词。

词类:词类是按照词在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即句法功能分出来的类。把语言中具有相同功能的词聚合在一起,归为一类,并给以一个名称,这样从语法角度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就是词类。

形态(词形变化): 形态是指同一个词在造句时因其句法位置的差异而发生的不同变化。又叫词形变化,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语法范畴:把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综合和概括所形成的语法意义的类别。如“单数”“复数” 概括成“数”的范畴,语法范畴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表现出来。 书面语:书面语就是用文字记载下来供“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的语言符号系统。

外部言语:是指说出来(或写出来的)可使别人感知的话。 内部言语:是指没有说出来的内心的话。

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和阶层等方面的人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主要有行业用语、科技术语、阶级方言、黑话等。如“动手术”、“出诊”、“注射”、“亮相”、“花脸”、 “蒙太奇、推、拉、摇、剪接”、“阅卷”等。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如电影行业的等,语言学界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切分”等。有一些特殊的行业或黑社会,还会人为地使用一种对外有保密作用的隐语,如旧时的商贩中流行的“平头”(一)、“空工”(二)、“横川”(三)、“侧目”(四)、“缺丑”(五)、“断大”(六)、“皂底”(七)、“分头”(八)、“未丸”(九)、“田心”(十)等。 现代江湖黑话“放爪子”。

地域方言: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地域方言是因地域的隔离引起的,差异比较大,主要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也有表现。例如汉语就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七种。地域方言是从同一种母语分化而产生的,但在不同的地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有的是语音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有的是词汇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有的是语法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汉藏语系:是用汉语和藏语的名称概括与其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群。 主要特点:

A、有声调 (2分)

B、单音节词根占多数(单音节语素) (2分) C、词序和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 (2分) D、量词丰富 (2分

亲属语言:从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若干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语言学家叫它们“亲属语言”。

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洋泾浜: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洋泾浜”的共同特点是: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改造,语法

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的项目比较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指称事物。) 混合语:洋泾浜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定场合下使用的特殊语言,没有人把它当作母语来学习使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洋泾浜就变成了混合语,又叫克里奥耳语(Creole,是混血儿的意思)

世界语:由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在1887年创造的€€一种国际辅助语。

四、与简答题、论述题有关的内容 1.什么是语言符号的线条性特点?

语言符号的特点。简单地说,一是任意性,二是线条性。任意性和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这两个特点是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在他的著名论著《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来的。 1、任意性(Arbitrariness)

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即音、义的结合是由现实现象的性质决定的,还是由社会约定的?就是说,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一般的看法是: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

2、线条性(Linearity)

线条性,就是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

2. 为什么说语言是符号系统?

答题要点: (1)语言是个层级体系。 (2)任何一个语言符号都处在一个以上的聚合群之内。 (3)绝大多数语法符号都能与至少一个符号构成组合关系。 语言是一种符号:语言中的音是符号的能指,是符号的形式;义是符号的所指,是符号的内容。词是语言中最重要的一种符号。语言具有符号的特征,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符号系统。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符号,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符号,句子是符号和符号组装的成品,是符号的序列。

语言符号是一个严密的系统。语言符号的组成是分层级的。音位——30至40个,语素 ——5000至6000个,词——500000个,句子——无穷。

组合和聚合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运转规则。组合关系——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又称“搭配关系”“拼合关系”。聚合关系——组合体中的各个单位往往可以为其他单位替换,这种语言单位间可以相互替换的关系是聚合关系。有聚合关系的各个语言单位组成一个聚合体。组合是横向的,聚合是纵向的。组合是第一性的,聚合是第二性的。组合与聚合是语言系统的一个纲。

任何一个语言符号都处在一个以上的聚合群之内。绝大多数语法符号都能与至少一个符号构成组合关系 (2)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每个符号都处在既可以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这样两种关系当中。我们正可以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符号的系统性。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称为符号的组合关系。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形成语言的结构。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集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不但语言符号(词、语素)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而且构造符号的音位和意义也都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例如北京后中和an有组合关系的有b,P,m,f,d,t,n,l,z,c,s„„由于这些音能在相同的语音结构位置上出现,所以构成一个聚合——声母。在声母这个大的聚合中,还可以根据发音部位或发音方法的共同性构成小的聚合,例如汉语拼音方案的声母表,b,P,m,f就是根据相同的发音部位排列的。同样,词义的搭配,同义词的选择也反映出意义方面的组合和聚合关系。 3. 简述语言的功能

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信息传递、人际互动功能)

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借助语言,人们分享经验,协调行

动,记录事实,积累和创造文明。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人际功能。人们靠它建立并维持某种社会关联。包括态度、施为、感情、寒暄、娱乐、元语言等具体功能。语言不但是人类的交际工具,而且是各种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的思维功能: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思维不能离开语言的生理基础。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区:(1)说话中枢(2)书写中枢(3)视觉性语言中枢(4)听觉型语言中枢

6.举例说明三种常见的语法范畴。性范畴,数范畴,格范畴,体范畴,时范畴 常见的语法范畴:(词法) 1. 体词性的:性;数;格 2.

谓词性的:时;体;态;人称

(1)语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类。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等。

(2)性 性是某些语言里的名词的分类。形容词常常修饰名词,它也随着有关的名词而有性的变化。俄语和德语的名词与形容词都有性的语法范畴,分阳性、中性和阴性三种,不同性的词有不同的变格方式。法语名同也有性的范畴,但只分阴性和阳性。这里要注意的是,“性”是一个语法的概念,它和生物学的性的概念不一定一致。例如德语的“das Weib”(妇女),“das Madchen”(少女)在语法上是中性。至于表示人、动物以外的事物的名词也分成各种性,就更找不到根据了。例如,太阳在法语里是阳性,在德语里是阴性,在俄语里是中性,这些都是语言的习惯。俄语名词的性一般可以从单数主格的末尾看出来。

(3)数 许多语言都有数的语法范畴。数这个范畴一般包括单数和复数两种意义。如英语的名词,俄语的名词和形容词都有单数和复数的变化。我国景颇语、佤语的人称代词有单数、双数和复数的区别。

(4)格 格表示名词、代词在句中和其他词的关系。前面说过,俄语的名词、代词的格有六种形式,修饰它们的形容词、数词也有相应的格的变化。名词、代词作主语时用主格的形式,作及物动词的直接宾语时用宾格的形式,作间接宾语时用与格的形式,表领属关系时用属格的形式。有格的范畴的各种语言,格的数目有多有少。例如英语的名词只有通格和所有格两个格,芬兰语有二十几个格。

(5)体 体表示行为动作进行的方式,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不同语言的体的范畴的表现各不一样。英语动词有普通体、进行体和完成体。动词的简单形式表示普通体(如“I write”我写),“be+动同的现在分同”表示进行体(如“I am writing”),“have+动词的过去分词”表示完成体(如“I have written”)。汉语动词加“了”“着”“过”的现象,有人认为也是体的分别,“了”表示完成体,“过”表示经历体,“着”表示进行体。

(6)时 时也是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这时间往往以说话的时刻为准,分为现在、过去、未来。有些语言,动词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示行为动作是发生在说话的时刻,还是在说话的时刻之前,或在说话的时刻之后。例如英语“I write”(我写,现在时),“l wrote”(过去时),“1 shall write”(将来时)。英语语法中通常说的“现在进行时”实际上包括时和体两个方面:现在时,进行体;“过去完成时”则是:过去时、完成体。法语语法中通常说的“复合时”也是包括两个方面的,如“越过去时”(plus-que-parfait)实际包括过去时和完成体两个方面。 (7)人称 不少语言的动词随着主语的人称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俄语、法语都有三种人称。英语动词只在现在时单数的时候有第三人称和其他人称的对立。例如: He(she)writes l write You write They write

后面三个例子的动词的形式是一样的。

(7)态 态表示动作和主体的关系。它是动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一般分为主动态和被动态两种。主动态表示主体是动作的发出者,被动态表示主体是动作的承受者。比较:

John is writing a letter.(约翰正在写信)

A letter is being written by John.(信正由约翰写着)

语法范畴必须有形式表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古英语的名词和形容词都有性的语法范畴,可是现代英语中没有了。

(8)每一种语法范畴都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第一,有共同的意义领域。单数与复数不同,但都是数。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不同,但都是时。

第二,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是互相对立的、排斥的。在组合的时候,选择甲就排斥选择乙或丙。有的选择决定于意义,有的决定于结构内部的相互制约。 第三,同一语法范畴中各个项所表示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本身,而且也取决于它和其他项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现代俄语的名词分单数和复数,而古俄语分单数、双数和复数。双数的消失改变了复数的意义,现代俄语的复数是多于一,而古代俄语的复数是多于二。

7. 举例说明语言符号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就是两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

合起来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符号与符号相互组合起来的关系。例如

聚合关系就是语言结构某一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单位(如音位、词)之间的关系,简单说就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替换关系。例如

4.举例说明什么是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8. 举例说明三种非音质音位。

1、音质音位: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音位。有元音、辅音音位。 2、非音质音位: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音高、音强、音长。

调位: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音高变化。如现代汉语“四声”。“乌”“无”“五”“物”由音位声调的不同而区别意义。

重位或势位: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重音。如英语:“content”重音在前,名词(内容);“content”重音在后,形容词(满足)。“莲子”和“帘子” 时位: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元音的长短变化。如英语: beat [bi:t]

bit [ bit ]

9. 举例说明基本词汇的特点 普遍性;稳固性;能产性;民族性

(1)全民常用,稳固,有构词能力可以说是基本词汇的词的主要特点。 (2)基本词汇包括语言中具有悠久历史,至今仍在日常交际中独立使用的词。基本词汇里面的词虽然稳固,在语言的发展中也有被逐渐替换的。

(3)基本词汇中的词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一般词汇中的大量的词语都是以这批词为材料构成的。

(4)基本词汇里面的词也是语言词汇中最难掌握的部分。打开词典,凡是意义最多,用例最多的,差不多都是这批词。 10. 试述词的组合的层次性和递归性。 层次性:

1.结构的层次性:句法成份之间合成线性关系,句法结构形成层次关系。 直接成分分析:

①直接成分:句法结构同一层次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组成成分。

结构 语义 语境

咬死了猎人的狗 鸡不吃了 表示“OK”的手势可以在某种语境下表示“三”

②直接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A.由大到小层层二分 B由小到大蹭蹭二分

递归性: 是语言的重要属性,是指重复使用相同的语法规则生成无限的短语或句子的现象。(我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 语言发展演变的两个基本过程及其特点; 11.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原因:1)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2分)

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首要原因。首先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其次,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思维的工具,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社会的分化、统一、接触直接影响语言

2)语言系统中各种因素的互相影响与语言的发展(3分)

一个系统,其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种要素的变化,必然要影响到另一种要素的变化。语言内部的各种因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中,互相影响,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局部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一系列连锁的反应。作为一个系统,语言要素的这种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局,这同社会系统中的因素的相互影响变化没有什么两样。 1. 语言发展的外部原因。

答: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1)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2)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愈来愈细致复杂,这些都会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推动语言不断丰富词汇,改进语法。

(3)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也必然会推进语言的发展。汉语里的“咖啡”“可可”“白兰地”“哔叽”“的确良”等等的词语也是汉族人民在和西方各国人民的交往中从英语等语言里借来的。

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 2. 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

答:(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是语言如何发展,那是由语言系统内部的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决定的,难以从社会的因素中寻找直接的答案。)

(1)语言是符号系统,它内部的各种因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

(2)如果其中某一种因素因为要满足新的表达要求,或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或由于孩子学话的偏离,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而发生变化,破坏了原有的平衡,那么系统内的有关部分就会重新调整相互间的关系,达到新的平衡。

(3)语言中语音、词义、语法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以及这些系统彼此之间,都有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局部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特点(一)语言发展的渐变性

渐变性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语言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相对稳定性。语言的发展变化,是由新质要素的长期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不会出现质的突变。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人们日常生活根本离不开的,人们无时无刻不使用语言,语言同社会的关系是如此密切,因此不可能发生巨变、突变,只能逐渐变化,即使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语言也不马上巨变,大有我自岿然不动之势。(4分) (二)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均衡的,匀速的,而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第一,语言系统的各子系统发展不平衡。其中词汇变化最快,语音和语法发展比较慢。语言各各子系统内部的发展变化也是不平衡的。比如在词汇系统中,发展变化较快的是一般词汇,基本词汇却是相对稳定的。(2分)

第二,不同时期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当社会变革或社会动荡较为剧烈、社会发展的步伐极为快捷、社会思维较为活跃、不同文化的交往较为频繁的时期,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会快一些;反之,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会慢一些。(2分)

第三,不同地域的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同一种语言现象,在有的地区变化,在有的地区不发生变化,有的地区是另一种变化,其结果是形成了不同地域方言。(2分) 第四,不同的社会方言的发展变化不平衡。比如青年人的语言发展变化较快,科技语言发展变化较快,各种语体的发展变化也不平衡(2分) 3. 语言发展的特点。

答: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 (1)渐变性。

① 语言是全社会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交际工具,不能像机器那样停止运转,进行大修。语言的演变只能因势利导,任何权威想要凭一己的意志改变语言的规则,无异于命令血液倒流,要求秧苗在几天里长出稻谷,是怎么也不可能的。 ② 交际要求语言保持稳定的状态,不允许它一下子发生大的变化。

③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地促使语言发生变化。把任何一种

现代的语言和它的古代的状况加以比较,都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异。稳固和变化这两个对立的要求都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所以语言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不允许突变。(2)不平衡性。

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有很大的不同,联系最直接的是词汇,所以词汇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最灵敏,变化比较快。相比之下,语音和语法就稳定得多。它们的变化速度是不平衡的。社会生活中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失,人们观念的改变,是经常在发生的。这些都随时在语言的词汇中得到反映,表现为旧词的消亡、墨水。“place”原只是大街、广场,现在泛指一切“地方”。 B、缩小:瓦、丈人、臭、谷。“meet”原指食品,现在只指“肉”。 C、转移:一个词原来的意义和现在的意义之间没有关联。闻、涕、脚、走 五、与分析题有关的内容:对立与互补在划分音位中的作用 是划分音位的基本原则

1、对立。两个音素如果可以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出现,互相替换之后就产生意义的差别,这两个音素就是对立的。对立的音必然属于两个不同的音/k/ kan/p/ 新词的产生和词义的发展。

12.从演变结果看,语法演变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13.从演变方式和途径看,语法演变有哪些,举例说明。

语法的演变可以从演变结果和演变方式与途径两个方面来考察。从演变结果看,语法演变可以分为组合规则的演变、聚合类的演变。从演变的方式和途径看,则主要有类推、结构的重新分析和语法化等。 组合规则的演变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在印欧语中,“宾—动”次序是当初句法的主要特点,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印欧系语言大多由“宾—动”型变成“动—宾”型。这一变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到现在英语修饰语的位置还没有完全变过来,还处在两可之间,例如“学生的书”既可以是“the student's book”,也可以是“the book of the student”。 聚合类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词类的增减。原始印欧语富于形态变化,据拟测,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因而有性、数、格的语法范畴,这些形态变化在现代英语中基本上消失了,只有一些留存的遗迹:名词的性的范畴已经消失;数的范畴剩下单复数的对立,双数已经消失;格只在表示有生物的名词中还剩下一个属格的形式-’s(如people's,student's)。 语法演变中类推作用的例子是很多的。如,古英语的名词原来有三个数:单数、双数、复数,后来双数的形式消失,只分单数和复数,-s称为复数的标记,单复数的对立就看—s的有无。这样原来手—s的名词也被解释为复数,为了取得一致,只能另外创造单数的形式,例如来自古英语byrgels的buriels(埋葬)原来是单数,后来仿照funeral(丧事),重新创造了单数形式burial。 结构的重新分析往往造成语法范畴的消长或新的虚词、新的结构的出现。比如,介词“把”、“被”,动态助词“了”、“着”、“过”、结构助词“得”在上古汉语的句子中身份都是动词,中古以后才能成为虚词。 语法化大致相当于我国传统语言学所说的“实词虚化”。比如表示“手拿”的动词演变为引介工具、动作对象的标记表示“给予”的动词演变为引进间接宾语(“给他一本书”)、受益者(“给他打了件毛衣”)、使役者(“给他骗了”)的标志等等。

14.从演变的结果看,词义演变的形式有哪些,举例说明。

A、扩大:一个词的意义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大。江、河、

pan

2、互补 两个音素如果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而它们的分布条件又是互相补充的,这两个音素就形成了互补分布关系。形成互补关系的音素可以归纳成一个音位。

“对立关系”与”互补”关系:音素之间存在着两种重要的关系,一是”对立关系”,一是”互补关系”.对立关系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会引起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改变,进而区别语素或词的意义.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而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

对立在具体语言中区别词、语素语音形式,被语言社会当做不同的语音单位使用,进而区别了词和语素的意义。

形似而互补的音素,不区别意义,就可能被语言社会当成一个语音单位来使用。

一、与填空题有关的内容 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古代希腊-罗马

语言有哪些功能:1、语言的社会功能:信息传递(最基本)、人际互动功能 2、语言的思维功能

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一、语言的符号性

(一)符号和语言符号1、符号:是用甲事物来代替乙事物,是人们约定的记号。(与征候不同)

符号是由形式和内容两部分构成的结合体,形式是人的感觉器官可以感知的,内容则是形式所表达的意义。符号的种类很多。文字、旗语、信号灯等是视觉符号,汽笛、军号是听觉符号,盲文是触觉符号,等等。

2、语言符号。语言是一种听觉符号系统。词就是一种符号。每个符号都是交际双方谈论到的事物或现象的代表,说者用它来代表自己所说的事物或现象,听者听到它就能知道说者所说的事物或现象。语言是由这种代表事物或现象的符号构成的一个系统。一个人掌握了某种语言符号,又掌握了符号的组合规则,就可以运用它来同别人进行交际了。

每一个语言符号也都有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语言符号的形式是表达一定内容的声音,即语音;语言符号的内容,即语义。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如果缺少任何一个方面,语言符号就不存在了。 (二)语言符号的特点

语言符号的特点。简单地说,一是任意性,二是线条性。任意性和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这两个特点是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在他的著名论著《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来的。 1、任意性(Arbitrariness)

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即音、义的结合是由现实现象的性质决定的,还是由社会约定的?就是说,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一般的看法是: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 2、线条性(Linearity)。线条性,就是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

我国传统语文学“小学”包括哪些内容

我国古代学者为读懂古书而建立的训诂学、文字学、音韵学组成了我国的(语文学) ,通称为“小学”。

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标志是什么

语言学成为一门现代科学的标志是什么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出现,•标志着语言学走出传统语文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创始人是谁

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 ,他的代表著作是(《 句法结构》),他的作为“标准理论”著作是《句法理论问题》。 语言的层级性是怎样的

一、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相互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这种系统:一是组成规则,二是运转规则。

语言系统的组成规则主要表现为结构的层次性(Hierarchy),就是说,语言是一种分层的装置,可以从低到高、或者从下到上分出若干个层次,使音、义以及由音义相结合而组成的符号“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但每一种现象又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之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我们可以从下到上去观察语言系统的结构层次。

语言符号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因而音与义自然处于最下层。语言符号的下层(底层)是一套音位(Phoneme)。一种语言的音位是有限的,一般只有三四十个,但这些有限的音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而构成语音(如上述的gang,bang之类),基本上就能满足意义表达的需要,构成语言符号。

音位经组合而与某种意义相结合就能构成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是语言的上层。这一层又可以分若干级:第一级是语素(Morpheme)。这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第二级是由语素的组合构成的词(Word),第三级是由词构成的句子(Sentence);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语言系统的层级结构可以图示如下: 第三级 句子(无数个) 上层 第二级 词(几十万个) 第一级 语素(几千个) 下层 音位(几十个) 音位==>语素一→词一→句子

这是语言系统结构二层性的缩影。这个层级结构的奥秘,简单地说,就是以少驭多,以少数结构单位有规则地组成多数;下层与上层,下级与上级,都是以少数有规则地组成多数,即上一层(或上一级)的结构单位由下一层(或下一级)的结构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构成。三四十个音位可以组成五六千个语素的语音表达形式,五六千个语素可以组成几十万个词(大型英语词典大致收词四十余万条),而这几十万条词则可以组成无穷无尽的句子。语言为什么能够成为人们得心应手的交际工具?语言系统的这种灵活的层级装置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它为人们以少数驾驭多数奠定了结构的基

础。

语音学和音系学有什么不同

从自然属性出发,针对所有人类语言的语音研究,属于语音学的研究;从社会属性出发,针对语音在某一个具体语言的系统中起什么作用的研究,属于音系学的研究。 语音学和音系学的区别: 语音学和音系学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简单地说,语音学和音系学都是语言科学的分支,并且研究对象是相关联的。语音学研究语音的生理、物理和心理问题,即声音的自然属性。音系学则把语音现象抽象为符号,研究语音在语言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即声音的社会属性。二者对语音现象的关注点不同。语音学研究人类所有的语言。音系学研究某种特定语言的语音系统。例如:单词leap和peel中的[l]音有清晰音和模糊音之分,但音的不同对意义的表达并无关联。所以,如果从语音学角度来说,这是两个不同的语音,而从音系学角度来说,这是同一基本实体的两个变体。音系学家对不引起意义区别的语音间的细微区别并不关注,但语音学家却要对所有的语音进行描述,不论它们之间的差别对表达意义有没有关系。 语音学主要的任务是对人类语言进行语音描写,和语音分析。而音系学是对各种语言现象的抽象,寻找人类声音系统中的普遍原则,探讨语音系统的规律性,通过对比、归纳,用有限的一套音位构建出一种语言的音位系统。又一种很不全面的说法,但是可能比较直接,语音更偏重于实验,而音系则更注重理论

语音同其他声音一样,也具有哪些要素音长﹑音强﹑音高﹑音色 音高,区分音调

音长,区分长元音和短元音 音强,区分轻重音和语调

音色,区别语言的意义的最重要的因素 音质的不同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音质也叫音色,指声音的品质或个性。在音高、音强、音长都相同的情况下,声音之间的差异就是音质的差异。例如,钢琴和手风琴即使用同样的音高、旋律和音强来演奏,人们仍然能够分辨出它们声音的不同品质。

从声音的产生方面分析,发音体、发音方法和共鸣器的形状这三个发音条件中只要有一个不同,就会产生不同音质的声音。语音中音质的不同也是由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具体来说,语音中的音质决定于:

(1)发音体,要看声带振动不振动。例如英语bin(仓)中的b和pin(别针)中的p声音不同,就是因为前者(b)用了声带这个发音体,而后(p)者没有用。

(2)发音方法,要看肺里呼出的气流所碰到的阻碍用什么方法克服。例如汉语普通话bu(布)中的b和fei(飞)中的f声音不同,就是因为二者的发音方法不同。发b时双唇闭拢,然后突然打开,让气流冲出;发f时使上齿靠近下唇形成缝隙,然后让气流

从缝隙中摩擦而出。(3)共鸣器的形状,要看肺里呼出的气流在什么部位受到阻碍,如果没有受到阻碍,口腔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这些都会造成共鸣腔的不同形状。例如汉语普通话lu(路)中的u和la(拉)中的a声音不同。就是因为发这两个音时口腔这个共鸣腔的形状不同。

音质在语音中的表现就是音素。音素是从音质的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一个音素代表一个音质,不同的音素代表不同的音质。音素是语音研究的最重要的内容。 发音器官有哪些

上下唇。上下齿。齿龈。硬腭。软腭。小舌。鼻腔。口腔。咽腔。舌尖。舌叶。舌面前和舌面中。舌面后或舌根。会厌软骨。食道。气管。声带。喉结。 主要的发音器官有肺、喉头和声带、口腔、鼻腔和咽腔。 舌面元音的发音的三个办法是什么

所有元音的发音体都是声带,发音的方法都是让肺部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使声带发生振动。然后让气流毫无阻碍地通过声道。

元音音质的差别主要是由共鸣腔的不同形状决定的,一般元音音质的不同主要是由口腔的不同形状造成的,而口腔的形状又与舌头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根据发音时舌头起作用的部位的不同,可以把元音分为“舌面元音”、“舌尖元音”和“卷舌元音”。语言中的元音绝大多数是舌面元音。

舌面元音的音质差别是由口腔的不同形状决定的,改变口腔形状的方式有三种: 1)舌位的高低不同,发出的元音也就不同,舌位越高,开口度越小;舌位越低,开口度越大。例如汉语普通话里“i”(一)和“a”(啊)之所以听上去不同,主要就是因为发“i”时舌位高,发“a”时舌位低。

2)舌位的前后不同,发出的元音也就不同。例如“ü”(迂)和“u”(乌)之所以听上去不同,就是因为发“ü”时舌位在前,发“u”时舌位在后。

3)嘴唇的圆展不同,发出的元音也就不同。比如“i

从舌位的前后、高低和嘴唇的圆展这三个方面入手,我们就可以在发音原理上确定每一个舌面元音的特征,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对舌面元音进行分类。

舌位的前后、高低和嘴唇的圆展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一个舌面元音的音质,任何一个方面的变化都会改变元音的音质,我们需要同时从这三个方面去分析和把握舌面元音的特征。例如,[i](一)这个元音的特征是前高不圆唇,[y](迂)这个元音的特征是前高圆唇。反过来,如果我们知道某个元音在这三个方面的特征.就能确定这是哪个元音。例如根据前、高、不圆唇这三个条件,就可以知道这是元音[i](一)。 辅音的发音方法有哪些

辅音是气流在声道中受到阻碍并且克服这种阻碍而发出的音。辅音的发音过程按时间顺序可以分为“成阻”、“持阻”、“除阻”三个阶段。成阻是发音器官形成阻碍的阶段。持阻是发音器官保持成阻状态,使阻碍持续的阶段。除阻是发音器官解除阻碍恢复原状的阶段。例如发辅音[p]时,双唇先紧闭形成阻碍堵住气流,经过极短暂的持阻,突然打开,消除阻碍,让气流冲出,完成发音。

辅音的发音部位指的是发辅音时发音器官形成阻碍的部位,辅音的发音方法指的是发辅音时形成阻碍和克服阻碍的方式或方法。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这两个方面入双唇浊鼻音m [m] 舌尖后清擦音sh [] 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z[ts] 舌面前不送气清塞擦音j [t»] 舌尖前送气清塞擦音 c [ts‘] 舌面前送气清塞擦音q [t»‘] 舌尖前清擦音 s [s] 舌面前清擦音 x [»]

唇齿清擦音f [f] 舌尖后浊擦音r[¸]

舌尖前(舌尖中)不送气清塞音d[t] 舌面后(舌根)不送气清塞音g[k] 舌尖前(舌尖中)送气清塞音t[t‘] 舌面后(舌根)送气清塞音 k[k‘]

手,就可以从发音原理上确定一个辅音的特征,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对辅音进行分类。例如[p]从发音部位看是双唇音,从发音方法看是不送气的清塞音。

1、 在介绍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之前,首先要区别几对一般的发音方法。从一般发音方法看,辅音有三对重要的发音方法:

a、清和浊 发音时声带颤动的辅音叫浊辅音,不颤动的叫清辅音。北京话里没有和清辅音相对的浊辅音,比方它有清音f s ,而没有像英语里的 v z 那样的浊音。

b、送气和不送气 发音时气流强的叫送气,气流弱的叫不送气。如汉语拼音p[p‘]是送气音,b[p]是不送气音。国际音标写送气音的办法是在不送气辅音的后边加“h”或在右上方加“ ‘ ”。如不送气的是[p] [t] [k],送气的是[ph] [th] [kh]或者[p‘] [t‘] [k‘]。

c、鼻音和口音 发出来的辅音是鼻音还是口音,这是软腭(连带小舌)在起作用。软腭低垂,堵住口腔的通道,让气流从鼻腔出来,就产生鼻音;软腭上升,堵住鼻腔的通道,让气流从口腔出来,就产生口音。

2、 从发音部位上给辅音分类,辅音可分以下一些类别:双唇、唇齿、齿间、舌尖前、舌尖后、舌叶、舌面前、舌面中、舌面后(舌根)、小舌、喉。

3、从发音方法上给辅音分类,辅音可分以下一些类别:塞音、擦音、塞擦音、边音、颤音、半元音(发音的持阻阶段口腔通道只形成很小的阻碍,气流通过时只有极轻微的摩擦,就产生半元音。半元音在性质上接近于元音。如英语wait里的w和year里的y都是半元音)。

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犹如语音发音的纵、横两轴。掌握两轴的交叉点,再补之以一个其他的发音方法,就可以确切地知道某一个音素的发音。例如唇齿(部位)、摩擦(方法),这个音不是f,就是v;如果在交叉点上再补充一个发音方法“清”,这个音就只能是f。其他类推,不一一列举。

普通话辅音(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描写如下:

双唇不送气清塞音b [p] 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 zh[t] 双唇送气清塞音p [p‘] 舌尖后送气清塞擦 ch [t‘]

舌尖前(舌尖中)浊鼻音 n[n] 舌面后(舌根)清擦音h[x] 舌尖前(舌尖中)浊边音l [I] 舌面后(舌根)浊鼻音ng[ŋ] 语法单位的组合规则可分为哪几种; 按照解构成份之间的关系意义分: 1、 基本类型: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偏正结构/联合结构 2、

其他类型:汉语特有——连谓结构/同位结构/介宾结构/兼语结构

四级语法单位:句子、词组、词、语素 语法的聚合常见的有哪些

语法的聚合规则指语法单位的归类和变化规则。

根据在词的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可把语素分为哪几种 1. 单纯词,由一个语素组成。形成:单音节:天、江;连绵:参差、从容等;音译:咖啡;叠音:姥姥。

2. 合成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形式:复合式:主谓/述宾/述补/偏

正/联合;附加式:词缀+词根/词根+词缀/词缀+词根+词缀;重叠式:两个语素想叠

加。

构词语素与变词语素

我们可以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分成词根、词缀、词尾三类。其中词根和词缀是构词语素,词尾是变词语素。

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的。它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是由词根构成。词缀是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词缀可以处于词根的前面、后面或中间,根据这种所处位置的差异可以把词缀分为前缀、后缀和中缀三类。前缀prefix 、后缀suffix 、中缀infix(婆罗洲-菲律宾语系 : saxomaphone 吃过饭)都是粘附在词根之

上的附加成分。它们的作用主要是构成新的词。

除词根、词缀以外还有一种语素叫词尾。它加在词的末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而不能构成新词。如英语的worker加上S以后成为workers,walk加上-s',-ing,-ed之后而成为walks,walking,walked。这些都只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形式,而不是不同的词。一个词除去词尾,就是它的词干。例如英语的Worker,walk都是词干,它们没有词尾也能单独出现。

要注意的是,词缀不同于词尾。从位置看,词缀在词中既可以在前。如汉语的“老乡”中的“老”,英语unlike中的un;也可以在词的后面,如汉语中“棍子、作者”中后一个语素,英语reader中的er;也可以在词的前后都加上词缀,如英语unhappiness中的un和ness;词尾只能附加在词的末尾,不可能出现在其它位置上。从功能看,词缀可以构成新词,是词的构成成分,固定在词的结构之中,所以是构词语素;词尾不能构成新词,不是词的构成成分,只是改变词的形式,所以是变词语素,例如英语动词go加上词尾可以变成goes、going。而且词尾只是在具体的句子中才出现,单纯一个词,没有语境。没有与具体的语法意义相联系,也就没有相应的语法形式和手段,词尾也就无所依附了。

从语法结构方面分类,世界上的语言分为哪几种类孤立语(汉语)、屈折语(俄语)、黏着语(日语)、复综语(印第安语) 词义的特点

1、概括性:词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所谓概括,就是经过人脑的思维活动对同类事物抽象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的、区别于另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词义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事物。

2、模糊性:词义所概括的范围缺乏明确的界限,也即词义所表达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外延。

3、民族性:同一概念用什么词来表达,进入某种民族语言之后,要受到该语言的词义系统的制约。例如:俄语Pyka,指“人的上肢”;英语要用hand(手,上肢的前端),arm(臂)两个词来表达。词义的民族性还表现在感性色彩上。如“龟”在汉语中为贬义,日语中为褒义,象征“长寿”

什么叫多义词、多义词的本义、派生义、中心义各是什么内涵

一个词有多项意义,这些意义互有联系,多义词中最初产生的那项意义叫本义。在本义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意义叫派生义。多义词多项意义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的义项使用比较多,在一个词中占中心地位,那么这项意义就是中心意义,或说主要意义。词义派生的途径是引申,可分为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 文字的定义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把语言的听觉符号变为视觉的书写符号。它是在语言的基础产生的。它突破了有声语言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对社会发展具有重

大的影响。文字是语言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共同语

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往往还需要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这就是所谓的“国语”,中国的汉语就是这样的一种共同语。但汉语多方言,人们需要选择一种方言作为“通用语”,即共同语。一种语言的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方言能成为共同的基础方言,主要取决于客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如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这主要是政治的原因;伦敦方言成为英吉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由于经济原因;多斯岗方言成为意大利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主要是由于文化原因。 共同语的规范

1、语言的规范化就是要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为语言的运用确定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

2、 “约定俗成”是规范化的一个原则或标准。 3、规范化的对象主要是书面语。

4、规范化的标准应该随着语言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调整。 语言谱系结构的层次有哪些

谱系分类的概念: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一个语系。同一语系中的语言还可以根据它们的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群等。 世界语的有关知识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世界诸语言条”,把世界语言分为25个语系,主要有: 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 高加索语系、阿尔泰语系、 达罗毗荼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又称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阿非罗—亚细亚语系、 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尼罗—撒哈拉语系、 科依桑语系等。

1)特点 1)“世界语”(Esperanto)兼采欧洲各种语言的词汇材料和语法格局,加以简化划一,可以说是欧洲各大语言的一个合理化的公分母,也可以说是一种人造的洋泾浜; 2)它模拟自然语言,没有枯燥乏味矫揉造作的味道; 3)它简单易学,懂得欧洲语言的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世界语正因为有这些优点,所以问世以后受到广泛的欢迎,各国都有爱好者用它来互相交往,举行国际大会,翻译出版各种译著。现在,各国的爱好者有几百万人。我国也有世界语爱好者的组织,并出版了刊物和读物。 (2)缺陷 不过,世界语毕竟是一种人造的国际辅助语,它不能代替自然语言作为人们的母语或第一语言。前面谈过,语言一进入使用就会发生演变,演变的结果就会出现分歧而形成方言。世界语作为一种国际辅助语,更需要不时进行规范,统一口径,才能保持其通用性。就语言的基础来讲,世界语的国际性其实只限于

印欧系语言区,对其他地区的人来说,它仍然是一种陌生的不易掌握的工具。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局限。

从语言的谱系来分类,汉语、英语、俄语、法语、阿拉伯语分别属于什么语系:语言系属①汉藏语系;②印欧语系;③乌拉尔语系;④阿尔泰语系;⑤闪-含语系;⑥高加索语系;⑦达罗毗荼语系; ⑧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南岛语系); ⑨南亚语系;⑩其他

英语: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部语支。法语:印欧语系拉丁语族。德语: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部语支。俄语: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东部语支。日语:系属不明。维吾尔语 :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葛逻禄语支 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 二、与单项、多项选择题有关的内容

1.熟悉国际音标中清音、浊音、塞音、擦音等辅音发音方法及其音标符号;熟悉元音的发音方法及其国际音标写法;要求熟悉汉语拼音方案中每个字母的国际音标写法

2.语音的四个物理要素在语言中的作用

3. 熟悉词汇的分类

4.语法范畴与语法手段的关系是什么关系;语法手段具体有哪些;理解语法范畴的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等的内涵

5、熟悉语言发展演变的规律

6、熟悉借词的几种方式

7、熟悉文字的几种类型;口头语与书面语的特点

8.熟悉词义演变的方式;

9.熟悉世界上的几种主要字母;熟悉印欧语系、汉藏语系

三、与名词解释有关的内容

语言: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为社会所公认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

言语:言语是个人说(写)的行为和结果。言语可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外部言语是指说出来(或写出来的)可使别人感知的话。内部言语是指没有说出来的内心的话。

音素:按一组合成的音节的最小语音单位。它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定规则 音标:记录音素的符号,是音素的标写符号。它的制定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并开始使用的。

元音:肺部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使声带发生振动,然后让气流毫无阻碍地通过声道发出的声音。

辅音:气流在声道中受到阻碍并且克服这种阻碍而发出的声音。

音位: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通过语素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音位符号用前后各加一条线标记。

音质音位: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音位。有元音、辅音音位。 非音质音位: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音高、音强、音长。

音位变体:同一个音位中具有互补关系的各个音素,属于同一个音位的各个成员是该音位的不同变体。音位变体包括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类。

语流音变:音位和音位组合的时侯,或者由于受临音的影响,或者由于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叫语流音变。语流音变的类型 :同化﹑异化﹑增音、减音﹑合音﹑换位。语流中的某些音由于相互影响而发生临时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叫语流音变。

音节:音节( syllable )是音位和音位组合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也是听觉上最自然、最容易分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语素: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根据在词中的不同作用,一般把语素分为词根、词缀、词尾三类。词根和词缀具有构词功能,是构词语素,二者合称词干,词缀根据位置可分前缀、中缀和后缀;词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能构成新词,是变词语素。汉语语素大部分是词根语素,词缀比较少,没有词尾。

合成词: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根据构成合成词的语素类别的不同,一般把合成词分为复合词和派生词两类。完全由词根语素按一定规则组合成的词是复合词。

词类:词类是按照词在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即句法功能分出来的类。把语言中具有相同功能的词聚合在一起,归为一类,并给以一个名称,这样从语法角度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就是词类。

形态(词形变化): 形态是指同一个词在造句时因其句法位置的差异而发生的不同变化。又叫词形变化,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语法范畴:把同一性质的语法意义综合和概括所形成的语法意义的类别。如“单数”“复数” 概括成“数”的范畴,语法范畴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表现出来。 书面语:书面语就是用文字记载下来供“看”的语言,它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使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变成“看”的语言符号系统。

外部言语:是指说出来(或写出来的)可使别人感知的话。 内部言语:是指没有说出来的内心的话。

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和阶层等方面的人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主要有行业用语、科技术语、阶级方言、黑话等。如“动手术”、“出诊”、“注射”、“亮相”、“花脸”、 “蒙太奇、推、拉、摇、剪接”、“阅卷”等。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如电影行业的等,语言学界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切分”等。有一些特殊的行业或黑社会,还会人为地使用一种对外有保密作用的隐语,如旧时的商贩中流行的“平头”(一)、“空工”(二)、“横川”(三)、“侧目”(四)、“缺丑”(五)、“断大”(六)、“皂底”(七)、“分头”(八)、“未丸”(九)、“田心”(十)等。 现代江湖黑话“放爪子”。

地域方言:地域方言是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地域方言是因地域的隔离引起的,差异比较大,主要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也有表现。例如汉语就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七种。地域方言是从同一种母语分化而产生的,但在不同的地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有的是语音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有的是词汇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有的是语法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汉藏语系:是用汉语和藏语的名称概括与其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群。 主要特点:

A、有声调 (2分)

B、单音节词根占多数(单音节语素) (2分) C、词序和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 (2分) D、量词丰富 (2分

亲属语言:从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若干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语言学家叫它们“亲属语言”。

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

洋泾浜: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洋泾浜”的共同特点是: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改造,语法

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的项目比较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指称事物。) 混合语:洋泾浜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定场合下使用的特殊语言,没有人把它当作母语来学习使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洋泾浜就变成了混合语,又叫克里奥耳语(Creole,是混血儿的意思)

世界语:由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在1887年创造的€€一种国际辅助语。

四、与简答题、论述题有关的内容 1.什么是语言符号的线条性特点?

语言符号的特点。简单地说,一是任意性,二是线条性。任意性和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这两个特点是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在他的著名论著《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来的。 1、任意性(Arbitrariness)

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即音、义的结合是由现实现象的性质决定的,还是由社会约定的?就是说,它们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现在一般的看法是: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

2、线条性(Linearity)

线条性,就是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

2. 为什么说语言是符号系统?

答题要点: (1)语言是个层级体系。 (2)任何一个语言符号都处在一个以上的聚合群之内。 (3)绝大多数语法符号都能与至少一个符号构成组合关系。 语言是一种符号:语言中的音是符号的能指,是符号的形式;义是符号的所指,是符号的内容。词是语言中最重要的一种符号。语言具有符号的特征,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符号系统。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符号,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符号,句子是符号和符号组装的成品,是符号的序列。

语言符号是一个严密的系统。语言符号的组成是分层级的。音位——30至40个,语素 ——5000至6000个,词——500000个,句子——无穷。

组合和聚合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运转规则。组合关系——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又称“搭配关系”“拼合关系”。聚合关系——组合体中的各个单位往往可以为其他单位替换,这种语言单位间可以相互替换的关系是聚合关系。有聚合关系的各个语言单位组成一个聚合体。组合是横向的,聚合是纵向的。组合是第一性的,聚合是第二性的。组合与聚合是语言系统的一个纲。

任何一个语言符号都处在一个以上的聚合群之内。绝大多数语法符号都能与至少一个符号构成组合关系 (2)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每个符号都处在既可以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这样两种关系当中。我们正可以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符号的系统性。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称为符号的组合关系。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形成语言的结构。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它们自然地聚集成群。它们彼此的关系叫做聚合关系。

不但语言符号(词、语素)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而且构造符号的音位和意义也都处在这两种关系之中。例如北京后中和an有组合关系的有b,P,m,f,d,t,n,l,z,c,s„„由于这些音能在相同的语音结构位置上出现,所以构成一个聚合——声母。在声母这个大的聚合中,还可以根据发音部位或发音方法的共同性构成小的聚合,例如汉语拼音方案的声母表,b,P,m,f就是根据相同的发音部位排列的。同样,词义的搭配,同义词的选择也反映出意义方面的组合和聚合关系。 3. 简述语言的功能

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信息传递、人际互动功能)

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借助语言,人们分享经验,协调行

动,记录事实,积累和创造文明。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人际功能。人们靠它建立并维持某种社会关联。包括态度、施为、感情、寒暄、娱乐、元语言等具体功能。语言不但是人类的交际工具,而且是各种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的思维功能: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思维不能离开语言的生理基础。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区:(1)说话中枢(2)书写中枢(3)视觉性语言中枢(4)听觉型语言中枢

6.举例说明三种常见的语法范畴。性范畴,数范畴,格范畴,体范畴,时范畴 常见的语法范畴:(词法) 1. 体词性的:性;数;格 2.

谓词性的:时;体;态;人称

(1)语法范畴就是语法意义的类。常见的语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人称等。

(2)性 性是某些语言里的名词的分类。形容词常常修饰名词,它也随着有关的名词而有性的变化。俄语和德语的名词与形容词都有性的语法范畴,分阳性、中性和阴性三种,不同性的词有不同的变格方式。法语名同也有性的范畴,但只分阴性和阳性。这里要注意的是,“性”是一个语法的概念,它和生物学的性的概念不一定一致。例如德语的“das Weib”(妇女),“das Madchen”(少女)在语法上是中性。至于表示人、动物以外的事物的名词也分成各种性,就更找不到根据了。例如,太阳在法语里是阳性,在德语里是阴性,在俄语里是中性,这些都是语言的习惯。俄语名词的性一般可以从单数主格的末尾看出来。

(3)数 许多语言都有数的语法范畴。数这个范畴一般包括单数和复数两种意义。如英语的名词,俄语的名词和形容词都有单数和复数的变化。我国景颇语、佤语的人称代词有单数、双数和复数的区别。

(4)格 格表示名词、代词在句中和其他词的关系。前面说过,俄语的名词、代词的格有六种形式,修饰它们的形容词、数词也有相应的格的变化。名词、代词作主语时用主格的形式,作及物动词的直接宾语时用宾格的形式,作间接宾语时用与格的形式,表领属关系时用属格的形式。有格的范畴的各种语言,格的数目有多有少。例如英语的名词只有通格和所有格两个格,芬兰语有二十几个格。

(5)体 体表示行为动作进行的方式,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不同语言的体的范畴的表现各不一样。英语动词有普通体、进行体和完成体。动词的简单形式表示普通体(如“I write”我写),“be+动同的现在分同”表示进行体(如“I am writing”),“have+动词的过去分词”表示完成体(如“I have written”)。汉语动词加“了”“着”“过”的现象,有人认为也是体的分别,“了”表示完成体,“过”表示经历体,“着”表示进行体。

(6)时 时也是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时间。这时间往往以说话的时刻为准,分为现在、过去、未来。有些语言,动词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示行为动作是发生在说话的时刻,还是在说话的时刻之前,或在说话的时刻之后。例如英语“I write”(我写,现在时),“l wrote”(过去时),“1 shall write”(将来时)。英语语法中通常说的“现在进行时”实际上包括时和体两个方面:现在时,进行体;“过去完成时”则是:过去时、完成体。法语语法中通常说的“复合时”也是包括两个方面的,如“越过去时”(plus-que-parfait)实际包括过去时和完成体两个方面。 (7)人称 不少语言的动词随着主语的人称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俄语、法语都有三种人称。英语动词只在现在时单数的时候有第三人称和其他人称的对立。例如: He(she)writes l write You write They write

后面三个例子的动词的形式是一样的。

(7)态 态表示动作和主体的关系。它是动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一般分为主动态和被动态两种。主动态表示主体是动作的发出者,被动态表示主体是动作的承受者。比较:

John is writing a letter.(约翰正在写信)

A letter is being written by John.(信正由约翰写着)

语法范畴必须有形式表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古英语的名词和形容词都有性的语法范畴,可是现代英语中没有了。

(8)每一种语法范畴都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第一,有共同的意义领域。单数与复数不同,但都是数。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不同,但都是时。

第二,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是互相对立的、排斥的。在组合的时候,选择甲就排斥选择乙或丙。有的选择决定于意义,有的决定于结构内部的相互制约。 第三,同一语法范畴中各个项所表示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本身,而且也取决于它和其他项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现代俄语的名词分单数和复数,而古俄语分单数、双数和复数。双数的消失改变了复数的意义,现代俄语的复数是多于一,而古代俄语的复数是多于二。

7. 举例说明语言符号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就是两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

合起来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符号与符号相互组合起来的关系。例如

聚合关系就是语言结构某一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单位(如音位、词)之间的关系,简单说就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替换关系。例如

4.举例说明什么是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 8. 举例说明三种非音质音位。

1、音质音位: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音位。有元音、辅音音位。 2、非音质音位: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音高、音强、音长。

调位: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音高变化。如现代汉语“四声”。“乌”“无”“五”“物”由音位声调的不同而区别意义。

重位或势位: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重音。如英语:“content”重音在前,名词(内容);“content”重音在后,形容词(满足)。“莲子”和“帘子” 时位: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元音的长短变化。如英语: beat [bi:t]

bit [ bit ]

9. 举例说明基本词汇的特点 普遍性;稳固性;能产性;民族性

(1)全民常用,稳固,有构词能力可以说是基本词汇的词的主要特点。 (2)基本词汇包括语言中具有悠久历史,至今仍在日常交际中独立使用的词。基本词汇里面的词虽然稳固,在语言的发展中也有被逐渐替换的。

(3)基本词汇中的词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一般词汇中的大量的词语都是以这批词为材料构成的。

(4)基本词汇里面的词也是语言词汇中最难掌握的部分。打开词典,凡是意义最多,用例最多的,差不多都是这批词。 10. 试述词的组合的层次性和递归性。 层次性:

1.结构的层次性:句法成份之间合成线性关系,句法结构形成层次关系。 直接成分分析:

①直接成分:句法结构同一层次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的组成成分。

结构 语义 语境

咬死了猎人的狗 鸡不吃了 表示“OK”的手势可以在某种语境下表示“三”

②直接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A.由大到小层层二分 B由小到大蹭蹭二分

递归性: 是语言的重要属性,是指重复使用相同的语法规则生成无限的短语或句子的现象。(我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 语言发展演变的两个基本过程及其特点; 11.语言演变的原因和特点

原因:1)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2分)

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首要原因。首先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其次,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思维的工具,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社会的分化、统一、接触直接影响语言

2)语言系统中各种因素的互相影响与语言的发展(3分)

一个系统,其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种要素的变化,必然要影响到另一种要素的变化。语言内部的各种因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中,互相影响,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局部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一系列连锁的反应。作为一个系统,语言要素的这种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局,这同社会系统中的因素的相互影响变化没有什么两样。 1. 语言发展的外部原因。

答: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

(1)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

(2)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人们的思维愈来愈细致复杂,这些都会向交际提出新的要求,推动语言不断丰富词汇,改进语法。

(3)不同社会的联系、交往、接触也必然会推进语言的发展。汉语里的“咖啡”“可可”“白兰地”“哔叽”“的确良”等等的词语也是汉族人民在和西方各国人民的交往中从英语等语言里借来的。

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 2. 语言发展的内部原因。

答:(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是语言如何发展,那是由语言系统内部的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决定的,难以从社会的因素中寻找直接的答案。)

(1)语言是符号系统,它内部的各种因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

(2)如果其中某一种因素因为要满足新的表达要求,或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或由于孩子学话的偏离,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而发生变化,破坏了原有的平衡,那么系统内的有关部分就会重新调整相互间的关系,达到新的平衡。

(3)语言中语音、词义、语法系统内部的各要素之间,以及这些系统彼此之间,都有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局部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特点(一)语言发展的渐变性

渐变性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但语言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而是逐渐发展变化的,具有相对稳定性。语言的发展变化,是由新质要素的长期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来实现的不会出现质的突变。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人们日常生活根本离不开的,人们无时无刻不使用语言,语言同社会的关系是如此密切,因此不可能发生巨变、突变,只能逐渐变化,即使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语言也不马上巨变,大有我自岿然不动之势。(4分) (二)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语言的发展变化不是均衡的,匀速的,而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第一,语言系统的各子系统发展不平衡。其中词汇变化最快,语音和语法发展比较慢。语言各各子系统内部的发展变化也是不平衡的。比如在词汇系统中,发展变化较快的是一般词汇,基本词汇却是相对稳定的。(2分)

第二,不同时期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当社会变革或社会动荡较为剧烈、社会发展的步伐极为快捷、社会思维较为活跃、不同文化的交往较为频繁的时期,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会快一些;反之,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就会慢一些。(2分)

第三,不同地域的语言发展变化不平衡。同一种语言现象,在有的地区变化,在有的地区不发生变化,有的地区是另一种变化,其结果是形成了不同地域方言。(2分) 第四,不同的社会方言的发展变化不平衡。比如青年人的语言发展变化较快,科技语言发展变化较快,各种语体的发展变化也不平衡(2分) 3. 语言发展的特点。

答: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 (1)渐变性。

① 语言是全社会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交际工具,不能像机器那样停止运转,进行大修。语言的演变只能因势利导,任何权威想要凭一己的意志改变语言的规则,无异于命令血液倒流,要求秧苗在几天里长出稻谷,是怎么也不可能的。 ② 交际要求语言保持稳定的状态,不允许它一下子发生大的变化。

③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地促使语言发生变化。把任何一种

现代的语言和它的古代的状况加以比较,都可以看到明显的差异。稳固和变化这两个对立的要求都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所以语言的演变只能采取渐变的方式,不允许突变。(2)不平衡性。

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有很大的不同,联系最直接的是词汇,所以词汇对社会发展的反应最灵敏,变化比较快。相比之下,语音和语法就稳定得多。它们的变化速度是不平衡的。社会生活中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失,人们观念的改变,是经常在发生的。这些都随时在语言的词汇中得到反映,表现为旧词的消亡、墨水。“place”原只是大街、广场,现在泛指一切“地方”。 B、缩小:瓦、丈人、臭、谷。“meet”原指食品,现在只指“肉”。 C、转移:一个词原来的意义和现在的意义之间没有关联。闻、涕、脚、走 五、与分析题有关的内容:对立与互补在划分音位中的作用 是划分音位的基本原则

1、对立。两个音素如果可以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出现,互相替换之后就产生意义的差别,这两个音素就是对立的。对立的音必然属于两个不同的音/k/ kan/p/ 新词的产生和词义的发展。

12.从演变结果看,语法演变表现在哪些方面,举例说明。 13.从演变方式和途径看,语法演变有哪些,举例说明。

语法的演变可以从演变结果和演变方式与途径两个方面来考察。从演变结果看,语法演变可以分为组合规则的演变、聚合类的演变。从演变的方式和途径看,则主要有类推、结构的重新分析和语法化等。 组合规则的演变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在印欧语中,“宾—动”次序是当初句法的主要特点,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印欧系语言大多由“宾—动”型变成“动—宾”型。这一变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到现在英语修饰语的位置还没有完全变过来,还处在两可之间,例如“学生的书”既可以是“the student's book”,也可以是“the book of the student”。 聚合类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词类的增减。原始印欧语富于形态变化,据拟测,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因而有性、数、格的语法范畴,这些形态变化在现代英语中基本上消失了,只有一些留存的遗迹:名词的性的范畴已经消失;数的范畴剩下单复数的对立,双数已经消失;格只在表示有生物的名词中还剩下一个属格的形式-’s(如people's,student's)。 语法演变中类推作用的例子是很多的。如,古英语的名词原来有三个数:单数、双数、复数,后来双数的形式消失,只分单数和复数,-s称为复数的标记,单复数的对立就看—s的有无。这样原来手—s的名词也被解释为复数,为了取得一致,只能另外创造单数的形式,例如来自古英语byrgels的buriels(埋葬)原来是单数,后来仿照funeral(丧事),重新创造了单数形式burial。 结构的重新分析往往造成语法范畴的消长或新的虚词、新的结构的出现。比如,介词“把”、“被”,动态助词“了”、“着”、“过”、结构助词“得”在上古汉语的句子中身份都是动词,中古以后才能成为虚词。 语法化大致相当于我国传统语言学所说的“实词虚化”。比如表示“手拿”的动词演变为引介工具、动作对象的标记表示“给予”的动词演变为引进间接宾语(“给他一本书”)、受益者(“给他打了件毛衣”)、使役者(“给他骗了”)的标志等等。

14.从演变的结果看,词义演变的形式有哪些,举例说明。

A、扩大:一个词的意义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大。江、河、

pan

2、互补 两个音素如果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而它们的分布条件又是互相补充的,这两个音素就形成了互补分布关系。形成互补关系的音素可以归纳成一个音位。

“对立关系”与”互补”关系:音素之间存在着两种重要的关系,一是”对立关系”,一是”互补关系”.对立关系指不同的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它们的差别会引起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改变,进而区别语素或词的意义.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而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

对立在具体语言中区别词、语素语音形式,被语言社会当做不同的语音单位使用,进而区别了词和语素的意义。

形似而互补的音素,不区别意义,就可能被语言社会当成一个语音单位来使用。


相关文章

  • 北京大学中文系考研基本参考书目推荐
  • 北京大学中文系考研基本参考书目推荐 古代文学书目 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 褚斌杰等<中国文学史纲要>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 周先慎<中国文学十五讲> 上海 ...查看


  • 北京大学中文系考研专业课考试内容
  • 北京大学中文系2010年考研专业课考试内容一览表 http://www.zwkao.com 2009年11月11日 05:43 中文考研网 备注: 一.大综合 1.含义:"大综合"特指50分的客观题(填空题.选择题).除 ...查看


  • 关于词义的概括性和词义的模糊性问题研究
  • 摘 要:本文以叶蜚声.徐通锵两位先生合著的<语言学纲要>第五章第一节中"词义的概括性"中关于词义的概括性和词义的模糊性的论述和模糊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主要是针对书中关于词义的模糊性和词义的概括性的一些问题 ...查看


  • 语言学纲要复习重点(叶蜚声版)
  • (叶蜚声.徐通锵版)复习资料 导言部分 本部分内容都作一般要求掌握. 一.语言学.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1.语言学是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以人类的语言为研究对象.语言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规律,具体地说,语言学研究语言的性质.作用.结 ...查看


  • 汉语中的外来词初探
  • 汉语词汇中的外来词初探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汉语词汇中的外来词日益增 多,针对这种语言现象,重点分析探究汉语词汇中的外来词 的类型,发展特征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并对此做出了 评价. [关键词]汉语 外来词 性质 类型 特 ...查看


  • [语言学概论]课程论文
  • <语言学概论>课程论文 <语言学概论>是中央电大开设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本课程讲授语言的性质.结构规律.演变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地掌 ...查看


  • 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论坛内容解答
  • 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论坛内容解答 北大汉语言文字学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很火,特别是北大这样的名校.北京大学2015年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研究生计划招收17人,招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考研难度不大,北大汉语 ...查看


  • 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分数线方向
  • 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分数线 方向 2015年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复试分数线是335分,政治.英语不低于50分,专业课不低于90分.专业复试均采用面试方式进行.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各专业将根据考生初试和复试的总成 ...查看


  • 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论坛内容有什么
  • 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论坛内容有 什么 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汉语言文字学考研很火,特别是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北京大学2015年汉语言文字学考研研究生计划招收17人,招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考研难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