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品读
最美文
我害怕
才天
责任编辑:吴新宇
文/季羡林
人类的智商是不平衡的,这种认识已经属于常识的范畴,无人会否认。不但人类如此,连动物也不例外。我在乡下观察过猪,我原以为这蠢然一物,智商都一样,无所谓高低的。然而事实上猪们的智商颇有悬殊。我喜欢养猫,经我多年的观察,猫们的智商也不平衡,而且连脾气都不一样,颇使我感到新奇。
猪们和猫们有没有天才,我说不出。专就人类而论,什么叫做“天才”呢?我曾在一本书里或一篇文章里读到过一个故事。某某数学家,在玄秘深奥的数字和数学符号的大海里游泳,如鱼得水,圆融无碍。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他能看到;别人解答不了的方程式,他能解答。于是众人称之为“天才”。但是,一遇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他的智商还比不了一个小学生。比如猪肉三角三分一斤,五斤猪肉共值多少钱呢?他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因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天才即偏才。
44
在中国文学史或艺术史上,常常有几绝的说法。说得最多的是“三绝”,比如诗、书、画三绝。所谓绝,就是超越常人,用一个现成的词儿,就是“天才”。可是,如果仔细分析起来,这个人在几绝中只有一项,或者两项是真正的绝,为常人所不能及,其他几绝都是为了凑数凑上去的。因此,所谓三绝或几绝的“天才”,其实也是偏才。
可惜古今中外参透这一点的人极少,更多的是自命为“天才”的人。这样的人老中青都有。他们仿佛是从菩提树下、金刚台上走出来的如来佛,开口便昭告天下:“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种人顶多是在某一方面稍有成就,便自命不凡起来,看不起所有的人,一副“天才”架势,催人欲呕。
这种人在任何团体中都不能团结同仁,有的还可能成为害群之马。从前,某个大学有一位年轻的历史教授,以“天才”自居,瞧不起别人,说这个人是“狗蛋”,那个人也是“狗
蛋”。其结果是被“投桃报李”,大家联合起来,把“狗蛋”的尊号恭呈给这个人,他自己成了“狗蛋”。
这样的人在当今社会并不少见,他们也成为社会不安定的一个因素。蒙田在一篇题为《论自命不凡》的随笔中写道:
“对荣誉的另一种追求,是我们对自己的长处评价过高。这是我们对自己怀有的本能的爱,这种爱使我们把自己看得和我们的实际情况完全不同。”
我绝不反对一个人对自己本能的爱,但应该把这种爱引向正确的方向。如果把它引向自命不凡,引向以“天才”自居,引向傲慢,则会损己而不利人。
我害怕的就是这样的“天才”。
写法探讨
在这样一个浮躁成性、浮夸成风的社会,很多词都被我们的日常生活败坏了,难以返回原形。比如“大师”“专家”“权威”等等,其中也包括“天才”。突然之间,我们发现,身边到处都是天才——发表了几篇文章的,叫“文学天才”;画得几笔画的,称“绘画天才”;能唱几首歌的,被誉为“音乐天才”……如果称呼是别人给的还好,反正表扬现在也成了一种客套,不要钱的,尽管给。怕就怕那些自命为“天才”的人,为什么呢?人一旦自命为“天才”,眼里就没有别人了,眼里没有别人的人他也看不见自己——看不见真实的自己,他的眼里只有一个虚幻的、被神化了的自己。正如季羡林在文章中所说的,“这种人在任何团体中都不能团结同仁,有的还可能成为害群之马”。这样的人,不独季先生怕,人人都怕,人人都“敬”而远之。所以,我们哪怕智商奇高,聪明绝顶,能做到诗、书、画三绝,也千万不要自命为“天才”,千万不要把自己“引向傲慢”。
季羡林在这篇文章中,先指出世界上绝大部分天才都是偏才。也就是说,即便你是一个真正的天才,也不值得“傲慢”,因为任何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是天才,他注定只能是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天才。
而那些自命为“天才”的人,则基本上是自我膨胀,那种傲慢只会撑破自己的肚皮,只会成为他人的笑柄。
文章最后,季羡林引用散文家蒙田的话,警告读者诸君要把“对自己本能的爱”,引向一个正确的方向。
什么是正确的方向,季羡林没有明说,但读完全文,我们心里都明白了。
还有谁不明白呢?
(陈 辰)
欣赏季羡林的更多美文,请移步酷咖网(kuka.hnjy
.com.cn)!
45
真情品读
最美文
我害怕
才天
责任编辑:吴新宇
文/季羡林
人类的智商是不平衡的,这种认识已经属于常识的范畴,无人会否认。不但人类如此,连动物也不例外。我在乡下观察过猪,我原以为这蠢然一物,智商都一样,无所谓高低的。然而事实上猪们的智商颇有悬殊。我喜欢养猫,经我多年的观察,猫们的智商也不平衡,而且连脾气都不一样,颇使我感到新奇。
猪们和猫们有没有天才,我说不出。专就人类而论,什么叫做“天才”呢?我曾在一本书里或一篇文章里读到过一个故事。某某数学家,在玄秘深奥的数字和数学符号的大海里游泳,如鱼得水,圆融无碍。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他能看到;别人解答不了的方程式,他能解答。于是众人称之为“天才”。但是,一遇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他的智商还比不了一个小学生。比如猪肉三角三分一斤,五斤猪肉共值多少钱呢?他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因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天才即偏才。
44
在中国文学史或艺术史上,常常有几绝的说法。说得最多的是“三绝”,比如诗、书、画三绝。所谓绝,就是超越常人,用一个现成的词儿,就是“天才”。可是,如果仔细分析起来,这个人在几绝中只有一项,或者两项是真正的绝,为常人所不能及,其他几绝都是为了凑数凑上去的。因此,所谓三绝或几绝的“天才”,其实也是偏才。
可惜古今中外参透这一点的人极少,更多的是自命为“天才”的人。这样的人老中青都有。他们仿佛是从菩提树下、金刚台上走出来的如来佛,开口便昭告天下:“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种人顶多是在某一方面稍有成就,便自命不凡起来,看不起所有的人,一副“天才”架势,催人欲呕。
这种人在任何团体中都不能团结同仁,有的还可能成为害群之马。从前,某个大学有一位年轻的历史教授,以“天才”自居,瞧不起别人,说这个人是“狗蛋”,那个人也是“狗
蛋”。其结果是被“投桃报李”,大家联合起来,把“狗蛋”的尊号恭呈给这个人,他自己成了“狗蛋”。
这样的人在当今社会并不少见,他们也成为社会不安定的一个因素。蒙田在一篇题为《论自命不凡》的随笔中写道:
“对荣誉的另一种追求,是我们对自己的长处评价过高。这是我们对自己怀有的本能的爱,这种爱使我们把自己看得和我们的实际情况完全不同。”
我绝不反对一个人对自己本能的爱,但应该把这种爱引向正确的方向。如果把它引向自命不凡,引向以“天才”自居,引向傲慢,则会损己而不利人。
我害怕的就是这样的“天才”。
写法探讨
在这样一个浮躁成性、浮夸成风的社会,很多词都被我们的日常生活败坏了,难以返回原形。比如“大师”“专家”“权威”等等,其中也包括“天才”。突然之间,我们发现,身边到处都是天才——发表了几篇文章的,叫“文学天才”;画得几笔画的,称“绘画天才”;能唱几首歌的,被誉为“音乐天才”……如果称呼是别人给的还好,反正表扬现在也成了一种客套,不要钱的,尽管给。怕就怕那些自命为“天才”的人,为什么呢?人一旦自命为“天才”,眼里就没有别人了,眼里没有别人的人他也看不见自己——看不见真实的自己,他的眼里只有一个虚幻的、被神化了的自己。正如季羡林在文章中所说的,“这种人在任何团体中都不能团结同仁,有的还可能成为害群之马”。这样的人,不独季先生怕,人人都怕,人人都“敬”而远之。所以,我们哪怕智商奇高,聪明绝顶,能做到诗、书、画三绝,也千万不要自命为“天才”,千万不要把自己“引向傲慢”。
季羡林在这篇文章中,先指出世界上绝大部分天才都是偏才。也就是说,即便你是一个真正的天才,也不值得“傲慢”,因为任何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是天才,他注定只能是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天才。
而那些自命为“天才”的人,则基本上是自我膨胀,那种傲慢只会撑破自己的肚皮,只会成为他人的笑柄。
文章最后,季羡林引用散文家蒙田的话,警告读者诸君要把“对自己本能的爱”,引向一个正确的方向。
什么是正确的方向,季羡林没有明说,但读完全文,我们心里都明白了。
还有谁不明白呢?
(陈 辰)
欣赏季羡林的更多美文,请移步酷咖网(kuka.hnjy
.com.cn)!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