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馆
世博文化中心
第一眼看过去,就如同一个飞船一样落在地球上(可能科幻片看得太多了),飞船底部还有伸出来的脚,这么个庞然大物,在世博园很显眼,估计有十层楼那么高,在庆典广场看世博文化中心,更像海中的贝壳,非常别致。
台湾馆
台湾馆紧挨着中国馆,虽说政治上还没有统一,但小场馆所在的地理位置不言而喻。台湾馆的灯光做的不错,排队的人相比较少·
城市主题馆
主题馆门前的雕塑做的很棒,设计的灵性让人耳目一新。比中国馆前的那个雕塑强多了,这个雕塑是谁设计的不太清楚。回头再查查资料, 雕塑名:飞翔的心愿
国外部分场馆介绍
-阿联酋馆
展馆设计灵感源于富有传奇色彩的沙漠中陡然起伏的沙丘,体现出阿联酋不断变换和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与城市风貌,当时拍摄的时候,还有他们的演出,阿联酋馆要是能从空中俯视拍摄肯定非常棒,表面是玫瑰金色不锈钢板材呈现出变幻莫测的色彩。并且阿联酋馆是一座真正可循环利用的世博会展馆,世博结束后,阿联酋馆拆卸运回国内从新组装·
埃及馆
去世博会之前看了埃及馆的效果图,是以黑白为色调做的建筑,并且动感十足,现代感也十足,一改埃及传统的建筑风格,并且展馆内线条的流动性也很强。实际到场馆后,才发现,效果图中的那个黑白只是一个包皮,根本没有那种流线性很强的建筑,和我想象的差好远,也是个方方正正的建筑,只在入口做了一个突起。
爱尔兰馆
爱尔兰馆是打破常规的一座建筑,建筑生长在周围的绿草地中,不需要花哨的外形,叠加在一起的方块组成了一幅画面。展馆由五个长方体展示区组成,五个展示区由倾斜的过道连接,错落有致地分布于不同层面。
沙特阿拉伯馆
沙特馆正如新闻里说的,每天都是人山人海,排队的人总是那么多,沙特馆是不拆除要保留的场馆之一,有机会在人少时去看内部。沙特馆的建筑外形和世博文化中心有相似的地方,沙特馆更像是一艘飞船落在地球上,不过伸出来的脚没那么好看,在屋顶栽种枣椰树,还是很流行的,现在的建筑都把屋顶装扮的很漂亮,种花种草种树,像一片小绿洲,从空中看城市建筑不再单调。
澳大利亚馆
有人曾说过,直线是人类的,曲线是上帝的。
绵延起伏,迂回不断,这颗火红的心脏,我喜欢这个建筑,他的外立面,它的结构,还有它的色彩。
展馆流畅的雕塑式外形如澳大利亚旷野上绵延起伏的弧形岩石。外墙釆用特殊的耐风化钢覆层材料,幕墙的颜色随时间的推移日渐加深,最终形成浓重的红赭石色,宛如澳大利亚内陆的红土。
芬兰馆
是不是很像喝大碗茶的大碗啊,呵呵,说的够俗气的。这是芬兰 设计的冰壶造型,还记得世锦赛上中国女子冰壶队那一次次的精彩表演吗??? 那个领队叫什么来着,漂亮,技术好。 芬兰馆的建筑也是漂亮技术好,外形就很吸引人,白色的冰壶给人一种清凉感,点缀的那几个暗色块是什么意思不清楚。
忽然想起来了,“一片冰心在玉壶”,领队的漂亮女子叫王冰玉。
刚插了一句,话说回来芬兰馆的技术好是“冰壶”的白色外墙似由一块块冰搭建而成,而其真正的“身份”是一种新型纸塑复合材料:以标签纸和塑料的边角余料为主要原料,表面坚硬耐磨,水分含量低,自重轻,不褪色。这种来自芬兰的创新建材将通过上海世博会芬兰馆首次大规模应用和展示,以此表现芬兰馆节能环保以及“灵感分享”的主题。最全场馆的帖子里有一张冰块的特写,我看到后还以为是花岗石或者是什么石质材料呐·
“冰壶”顶部的碗状开口设计,可促进自然通风,且能铺设太阳能电池板,为展馆制冷等设备提供电力;为应对上海夏季的酷热,“冰壶”房顶还种有植物遮阳;雨水也可进行回收再利用。犹如一个微型的生态城市,这座新型展馆体现了芬兰当前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视以及城市建筑设计的高水平。
丹麦馆
一说到丹麦馆好多人都会立马想到小美人鱼,可是小美人鱼在场馆内部,要经过重重困难才能见着美丽的小美人鱼,我想就我这没审美眼神、精力不济,还有好多任务等着的人算了吧。
丹麦馆是由丹麦BIG(Bjarke Ingels Group)公司设计的,占地3000平方米,为一螺旋形上升的钢结构建筑。螺旋形坡道的入口处,停放着丹麦馆特有的展品——自行车,“骑自行车游览丹麦馆”成为丹麦国家馆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
德国馆
德国馆四面呈开放状,主展区由三座悬浮状建筑体和一个锥形建筑物组成。 估计是这个原因让在德国馆面前排队的人人流不息,在能源中心大厅的观礼台上,观众一眼便可望到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巨大金属球。这个金属球重达两吨,直径长3米,表面装有400多万个LED发光点。金属球悬挂系统内装有综合传感器,可以将音频转化为运动指令,也就是说,观众的呼喊声将引发金属球的摆动,而且分贝越高,摆动越快。随着金属球摆动频率增加,通过金属球上发光二极管的映射,关于德国以及“和谐都市”的图像便闪现在观众眼前。
德中同行馆
世博会最小的场馆,也是德国馆的附属场馆,在中国各个城市做了好几次展示活动,最后一站是上海世博站。
俄罗斯馆
“城市与人”为主题的俄罗斯馆由12个塔楼和“悬浮在空中”的立方体组成,外形设计类似古代斯拉夫人的小村落,象征着生命之花、太阳以及世界树的根。塔楼由白、金、红三种颜色构成,白色和金色塑造了俄罗斯建筑的历史形象,而红色底色加上富有俄罗斯各民族元素的图案,则赋予了塔楼顶部镂空部分以生命力。
白金颜色的高塔可以给人一种俄罗斯古代建筑设计特色的印象,高塔的顶部镂空部分以居住在俄罗斯地上的各色人种元素为基础。立方体的外部装修元素则是可活动的,有着巨大的“活动正面”的表面,在其上展现天,高塔,绿色植物和人类,白天展现出一幅巨大的活动画面。而夜晚在专业灯光和屏幕的辅助下更是可以带给人鲜活亮丽的惊人视觉效果。
法国馆 法国馆是我进入内部拍摄的场馆之一,不过进去后,有一种被忽悠的感觉,进法国馆内部影响最深的是那一辆新概念的雪铁龙跑车(一直对雪铁龙车很感兴趣),就是不能坐到车里感受下;过道里的影像做的也很棒。雅克·费尔叶(JaquesFerrier)为2010上海世博会法国馆设计者。整个建筑浮于水面之上,外层由纤维混凝土制成的网格支撑,使参观者感到清新舒适。整个法国馆的设计是架空的,其间有植物穿梭,能够净化空气,并带来凉爽之感。 在法国馆内,人们既能体会到代表法国浪漫文化的一部分,比如法国时装、香水,崇尚自然和谐的法式生活;另一方面,人们也可以体会到法国的高科技将如何改善人们的生活,这主要体现在环保、可持续能源、减少排污等。
美国馆
韩国企业馆
荷兰馆
加拿大馆
马来西亚馆
挪威馆
英国馆是这次参加世博会进入内部拍摄的场馆之一,说句实话,偌大的世博园,看完那么多的场馆,要说设计感最强,最有创新的,最有新意的当属英国馆,英国馆在世博园不算大,用种子的概念做场馆设计,让人类回归于自然,还有在细节上展示出来的城市未来的趋势:比如“给建筑披上外衣”等感念。
可是去了几次英国馆,夜色后总是看不到亮起荧光灯的场馆,颇有些让人遗憾。 英国馆主体建筑是一个 “会发光的盒子”,四周伸出六万根亚克力光纤,在白天,每根长达7.5米的触须会像光纤那样传导光线来提供内部照明,从而产生庄严肃穆的空间感。而在夜晚,触须内含的光泽则会使整栋建筑散发出璀璨迷人的光影这些“触须”会迎风飘曳,还会因光线不同散发出不同的颜色,成为园区内独具特色的一道风景。主体建筑下还有一张“礼品包装纸”,整个建筑就宛如一个展开的礼品盒,代表了英国对于中国人民和上海世博会的善意。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设计出了“种子圣殿”的英国馆,使英国馆脱颖而出。
中国国家馆
世博文化中心
第一眼看过去,就如同一个飞船一样落在地球上(可能科幻片看得太多了),飞船底部还有伸出来的脚,这么个庞然大物,在世博园很显眼,估计有十层楼那么高,在庆典广场看世博文化中心,更像海中的贝壳,非常别致。
台湾馆
台湾馆紧挨着中国馆,虽说政治上还没有统一,但小场馆所在的地理位置不言而喻。台湾馆的灯光做的不错,排队的人相比较少·
城市主题馆
主题馆门前的雕塑做的很棒,设计的灵性让人耳目一新。比中国馆前的那个雕塑强多了,这个雕塑是谁设计的不太清楚。回头再查查资料, 雕塑名:飞翔的心愿
国外部分场馆介绍
-阿联酋馆
展馆设计灵感源于富有传奇色彩的沙漠中陡然起伏的沙丘,体现出阿联酋不断变换和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与城市风貌,当时拍摄的时候,还有他们的演出,阿联酋馆要是能从空中俯视拍摄肯定非常棒,表面是玫瑰金色不锈钢板材呈现出变幻莫测的色彩。并且阿联酋馆是一座真正可循环利用的世博会展馆,世博结束后,阿联酋馆拆卸运回国内从新组装·
埃及馆
去世博会之前看了埃及馆的效果图,是以黑白为色调做的建筑,并且动感十足,现代感也十足,一改埃及传统的建筑风格,并且展馆内线条的流动性也很强。实际到场馆后,才发现,效果图中的那个黑白只是一个包皮,根本没有那种流线性很强的建筑,和我想象的差好远,也是个方方正正的建筑,只在入口做了一个突起。
爱尔兰馆
爱尔兰馆是打破常规的一座建筑,建筑生长在周围的绿草地中,不需要花哨的外形,叠加在一起的方块组成了一幅画面。展馆由五个长方体展示区组成,五个展示区由倾斜的过道连接,错落有致地分布于不同层面。
沙特阿拉伯馆
沙特馆正如新闻里说的,每天都是人山人海,排队的人总是那么多,沙特馆是不拆除要保留的场馆之一,有机会在人少时去看内部。沙特馆的建筑外形和世博文化中心有相似的地方,沙特馆更像是一艘飞船落在地球上,不过伸出来的脚没那么好看,在屋顶栽种枣椰树,还是很流行的,现在的建筑都把屋顶装扮的很漂亮,种花种草种树,像一片小绿洲,从空中看城市建筑不再单调。
澳大利亚馆
有人曾说过,直线是人类的,曲线是上帝的。
绵延起伏,迂回不断,这颗火红的心脏,我喜欢这个建筑,他的外立面,它的结构,还有它的色彩。
展馆流畅的雕塑式外形如澳大利亚旷野上绵延起伏的弧形岩石。外墙釆用特殊的耐风化钢覆层材料,幕墙的颜色随时间的推移日渐加深,最终形成浓重的红赭石色,宛如澳大利亚内陆的红土。
芬兰馆
是不是很像喝大碗茶的大碗啊,呵呵,说的够俗气的。这是芬兰 设计的冰壶造型,还记得世锦赛上中国女子冰壶队那一次次的精彩表演吗??? 那个领队叫什么来着,漂亮,技术好。 芬兰馆的建筑也是漂亮技术好,外形就很吸引人,白色的冰壶给人一种清凉感,点缀的那几个暗色块是什么意思不清楚。
忽然想起来了,“一片冰心在玉壶”,领队的漂亮女子叫王冰玉。
刚插了一句,话说回来芬兰馆的技术好是“冰壶”的白色外墙似由一块块冰搭建而成,而其真正的“身份”是一种新型纸塑复合材料:以标签纸和塑料的边角余料为主要原料,表面坚硬耐磨,水分含量低,自重轻,不褪色。这种来自芬兰的创新建材将通过上海世博会芬兰馆首次大规模应用和展示,以此表现芬兰馆节能环保以及“灵感分享”的主题。最全场馆的帖子里有一张冰块的特写,我看到后还以为是花岗石或者是什么石质材料呐·
“冰壶”顶部的碗状开口设计,可促进自然通风,且能铺设太阳能电池板,为展馆制冷等设备提供电力;为应对上海夏季的酷热,“冰壶”房顶还种有植物遮阳;雨水也可进行回收再利用。犹如一个微型的生态城市,这座新型展馆体现了芬兰当前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视以及城市建筑设计的高水平。
丹麦馆
一说到丹麦馆好多人都会立马想到小美人鱼,可是小美人鱼在场馆内部,要经过重重困难才能见着美丽的小美人鱼,我想就我这没审美眼神、精力不济,还有好多任务等着的人算了吧。
丹麦馆是由丹麦BIG(Bjarke Ingels Group)公司设计的,占地3000平方米,为一螺旋形上升的钢结构建筑。螺旋形坡道的入口处,停放着丹麦馆特有的展品——自行车,“骑自行车游览丹麦馆”成为丹麦国家馆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
德国馆
德国馆四面呈开放状,主展区由三座悬浮状建筑体和一个锥形建筑物组成。 估计是这个原因让在德国馆面前排队的人人流不息,在能源中心大厅的观礼台上,观众一眼便可望到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巨大金属球。这个金属球重达两吨,直径长3米,表面装有400多万个LED发光点。金属球悬挂系统内装有综合传感器,可以将音频转化为运动指令,也就是说,观众的呼喊声将引发金属球的摆动,而且分贝越高,摆动越快。随着金属球摆动频率增加,通过金属球上发光二极管的映射,关于德国以及“和谐都市”的图像便闪现在观众眼前。
德中同行馆
世博会最小的场馆,也是德国馆的附属场馆,在中国各个城市做了好几次展示活动,最后一站是上海世博站。
俄罗斯馆
“城市与人”为主题的俄罗斯馆由12个塔楼和“悬浮在空中”的立方体组成,外形设计类似古代斯拉夫人的小村落,象征着生命之花、太阳以及世界树的根。塔楼由白、金、红三种颜色构成,白色和金色塑造了俄罗斯建筑的历史形象,而红色底色加上富有俄罗斯各民族元素的图案,则赋予了塔楼顶部镂空部分以生命力。
白金颜色的高塔可以给人一种俄罗斯古代建筑设计特色的印象,高塔的顶部镂空部分以居住在俄罗斯地上的各色人种元素为基础。立方体的外部装修元素则是可活动的,有着巨大的“活动正面”的表面,在其上展现天,高塔,绿色植物和人类,白天展现出一幅巨大的活动画面。而夜晚在专业灯光和屏幕的辅助下更是可以带给人鲜活亮丽的惊人视觉效果。
法国馆 法国馆是我进入内部拍摄的场馆之一,不过进去后,有一种被忽悠的感觉,进法国馆内部影响最深的是那一辆新概念的雪铁龙跑车(一直对雪铁龙车很感兴趣),就是不能坐到车里感受下;过道里的影像做的也很棒。雅克·费尔叶(JaquesFerrier)为2010上海世博会法国馆设计者。整个建筑浮于水面之上,外层由纤维混凝土制成的网格支撑,使参观者感到清新舒适。整个法国馆的设计是架空的,其间有植物穿梭,能够净化空气,并带来凉爽之感。 在法国馆内,人们既能体会到代表法国浪漫文化的一部分,比如法国时装、香水,崇尚自然和谐的法式生活;另一方面,人们也可以体会到法国的高科技将如何改善人们的生活,这主要体现在环保、可持续能源、减少排污等。
美国馆
韩国企业馆
荷兰馆
加拿大馆
马来西亚馆
挪威馆
英国馆是这次参加世博会进入内部拍摄的场馆之一,说句实话,偌大的世博园,看完那么多的场馆,要说设计感最强,最有创新的,最有新意的当属英国馆,英国馆在世博园不算大,用种子的概念做场馆设计,让人类回归于自然,还有在细节上展示出来的城市未来的趋势:比如“给建筑披上外衣”等感念。
可是去了几次英国馆,夜色后总是看不到亮起荧光灯的场馆,颇有些让人遗憾。 英国馆主体建筑是一个 “会发光的盒子”,四周伸出六万根亚克力光纤,在白天,每根长达7.5米的触须会像光纤那样传导光线来提供内部照明,从而产生庄严肃穆的空间感。而在夜晚,触须内含的光泽则会使整栋建筑散发出璀璨迷人的光影这些“触须”会迎风飘曳,还会因光线不同散发出不同的颜色,成为园区内独具特色的一道风景。主体建筑下还有一张“礼品包装纸”,整个建筑就宛如一个展开的礼品盒,代表了英国对于中国人民和上海世博会的善意。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设计出了“种子圣殿”的英国馆,使英国馆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