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为学之法与治学之道

儒家的为学之法与治学之道

儒家的为学之法与传统治学之道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精髓部分,为学的态度、方法一直被广为传习并沿用至今。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郭齐家教授认为:“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最能体现中国古典文化教育的基本特色,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

[1]珍贵的财富。”在孔子博大精深的教育体系中,其为学思想最为可贵,时至今日,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传统五步治学法虽没有儒家为学那样细致具体,但五步也是紧紧相扣,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为现代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重要借鉴。儒家的为学之法与传统治学之道各有所长,但两者一脉相承,相互补充,是现代人们不懈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一、 为学目标:明德至善 君子圣贤

为学的最高目标是在明德至善的基础上成为君子圣贤,然而想要明德,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学”。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学者为学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道德,而现在的学者多是装饰自己给别人看,学习动机不纯,孔子强调学习动机要单纯,要为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而学。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有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生而知之者甚少,孔子也称自己是“吾非生而知之者”,多是学而知之者,因此,想要明德,成圣成贤,必定要潜心学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老夫子十五岁就志于学,他深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刻苦学习并不断改正自己,我们才能明心见性,明德至善。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也,无赫赫之功。

为学,只是学还是不够的,学只是明德,想要成为君子圣贤,更重要的是做,“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为学的最高境界,只有达到这个境界,才能实现为学的最高目标。

儒家的为学目标与传统治学之道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在明德上笃行,最终成为君子圣贤,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势下,学习的目标依旧如此。

二、 为学内容:圣贤之道 深思力行

孔子被称为“圣人”、“万世师表”,他曾提出许多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道理,如今后世仍需效仿。

我们如今要学习圣人的圣贤之道,而后再付诸实践,所谓圣贤之道就是《大学》里讲的“大学之道”,《大学》里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第一个明为动词,达到显明,孔子把德育作为教育的根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始终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首要位置,而把文化知识的传授放在其次。学习圣贤之道的首要任务也就是学习明德、亲民、至善的过程,学习圣贤之道是为了更好的做人,因此,我们最重要的是把学习的圣贤之道落实到行动中,《中庸》指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更是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可见,笃行是这个过程和体系中最重要也最关键的一环,其余的四步都是为了最后一步笃行而做准备的,在学习中,笃行成为一切为学的落脚点,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出圣贤之道的教化作用,真正地掌握所学内容,成为君子、圣贤。

三、 为学原则:信而好古 学而时习

孔子一生都在做学问,古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孔子用他的一生向我们诠释着这个道理,然而孔子也称自己是非生而知之者,他的学问都是学习而得来的,对于古人的学问,孔老夫子一直抱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态度,他向前人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对于古时的圣贤之人,孔子坚信不移,处处向他们学习,如今我们的学习也多是学习前人的经验总结,属于间接学习,对于前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知识,我们坚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原则,努力向圣贤之人学习更好的圣贤之道。只是接受圣贤的思想教化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做到“学而时习之”,“习”为温习、践习之意,以前学习的知识要时常进行复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每天不断的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才会从中体会并领悟出新的知识,“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大家都听过,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学与习是分不开的,而学与行更是相互结合的,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明德至善,君子圣贤”这都是需要在言词与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行,只有努力学习圣贤之道,对于圣贤做到信而好古,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温故知新,才能在行中表现出仁的境界。

儒家的为学之法与治学之道

儒家的为学之法与传统治学之道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精髓部分,为学的态度、方法一直被广为传习并沿用至今。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郭齐家教授认为:“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最能体现中国古典文化教育的基本特色,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

[1]珍贵的财富。”在孔子博大精深的教育体系中,其为学思想最为可贵,时至今日,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传统五步治学法虽没有儒家为学那样细致具体,但五步也是紧紧相扣,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为现代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重要借鉴。儒家的为学之法与传统治学之道各有所长,但两者一脉相承,相互补充,是现代人们不懈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一、 为学目标:明德至善 君子圣贤

为学的最高目标是在明德至善的基础上成为君子圣贤,然而想要明德,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学”。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的学者为学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道德,而现在的学者多是装饰自己给别人看,学习动机不纯,孔子强调学习动机要单纯,要为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而学。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有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生而知之者甚少,孔子也称自己是“吾非生而知之者”,多是学而知之者,因此,想要明德,成圣成贤,必定要潜心学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老夫子十五岁就志于学,他深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刻苦学习并不断改正自己,我们才能明心见性,明德至善。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也,无赫赫之功。

为学,只是学还是不够的,学只是明德,想要成为君子圣贤,更重要的是做,“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是为学的最高境界,只有达到这个境界,才能实现为学的最高目标。

儒家的为学目标与传统治学之道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在明德上笃行,最终成为君子圣贤,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势下,学习的目标依旧如此。

二、 为学内容:圣贤之道 深思力行

孔子被称为“圣人”、“万世师表”,他曾提出许多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道理,如今后世仍需效仿。

我们如今要学习圣人的圣贤之道,而后再付诸实践,所谓圣贤之道就是《大学》里讲的“大学之道”,《大学》里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第一个明为动词,达到显明,孔子把德育作为教育的根本,“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始终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首要位置,而把文化知识的传授放在其次。学习圣贤之道的首要任务也就是学习明德、亲民、至善的过程,学习圣贤之道是为了更好的做人,因此,我们最重要的是把学习的圣贤之道落实到行动中,《中庸》指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更是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可见,笃行是这个过程和体系中最重要也最关键的一环,其余的四步都是为了最后一步笃行而做准备的,在学习中,笃行成为一切为学的落脚点,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出圣贤之道的教化作用,真正地掌握所学内容,成为君子、圣贤。

三、 为学原则:信而好古 学而时习

孔子一生都在做学问,古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孔子用他的一生向我们诠释着这个道理,然而孔子也称自己是非生而知之者,他的学问都是学习而得来的,对于古人的学问,孔老夫子一直抱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态度,他向前人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对于古时的圣贤之人,孔子坚信不移,处处向他们学习,如今我们的学习也多是学习前人的经验总结,属于间接学习,对于前人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知识,我们坚持“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原则,努力向圣贤之人学习更好的圣贤之道。只是接受圣贤的思想教化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学习过程中还要做到“学而时习之”,“习”为温习、践习之意,以前学习的知识要时常进行复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每天不断的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才会从中体会并领悟出新的知识,“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大家都听过,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学与习是分不开的,而学与行更是相互结合的,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明德至善,君子圣贤”这都是需要在言词与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行,只有努力学习圣贤之道,对于圣贤做到信而好古,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温故知新,才能在行中表现出仁的境界。


相关文章

  • 程千帆先生教学思想中的辩证思维
  • 内容摘要:程千帆先生是20世纪杰出的文史学者,也被公认为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学术人才.作为教育家的程先生十分重视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将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作为科研的对象,用科研成果来提升教学.根据自身教学经验,程先 ...查看


  • 儒家基本内容
  • 基本内容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资料:儒家思想
  •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以"孔孟之道"为源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源远流长,对中国人的普遍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和价值优先观念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集体潜意识.儒家的价值观影响古代中国大多 ...查看


  • 试论巴蜀文化对廖平学术的影响
  • 摘要:廖平一生"经凡六变",成就卓著,被称为最后一位经学大师.其学深受湖湘学术的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巴蜀文化的独特思维模式与历史文化传统对其影响也颇为深刻,值得特别关注. 关键词:廖平:巴蜀文化:经学 中图分类号:G0 ...查看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昨晚读了一夜<曾国藩家书>,收获颇多.曾国藩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但是看完这本<家书>,相信不同的人会从中收获不同的东西,所谓各取所需吧.而我目前只是把他当做文人来看,看他的为文,看的的治学,看他的治家,看他作为一个长 ...查看


  • 蒙文通:治学杂语
  • 治学杂语 蒙文通 (选自<蒙文通学记>,三联书店1993年9月.) 象山言: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宇,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又说:人当先理会所以爲人,着不知人之所以爲人,而与之讲学,是遗其大而言其细,便是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不管做哪门 ...查看


  • 宋代孟子升格运动与宋代儒学转型
  • ・8 9・ 史 学 月 刊 2007年 第8期 宋代孟子升格运动与宋代儒学转型3 周淑萍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710062) [关键词]孟子; 宋代儒学; 学术转型 [摘 要]在中国历史上, 孟子在宋代以前的地位一直隐而不显, ...查看


  • 政治学总纲
  • 绪 论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正确的.系统的知识.它不是人们主观臆造的,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对客观事实的观察.分析.分类整理,找出其内部关联而形成的,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因此,科学研究的对象,就是自 ...查看


  •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习题及答案
  • <徽州文化专题>课程习题及答案 [第一讲] 徽州文化与徽州学 (1)名词解释: ① 徽州文化--指起于宋而至于清兼及过去与现在的以徽州本土和本土以外的徽 州人所创造的以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为主体的既有区域性又有普遍性的典型文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