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铸[绿罗裙·东风柳陌长]高考诗歌鉴赏

贺铸《绿罗裙·东风柳陌长》鉴赏

古代文化

0414 1627

绿罗裙

贺铸

东风柳陌长,闭月花房小。应念画眉人,拂镜啼新晓。

伤心南浦波,回首青门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这是一首别后怀念恋人之作。首两句描绘眼前之景。东风,点明节令乃微风吹拂的春季。柳陌,指两旁植满柳树的道路。东风日吹,气候日暖,柳枝日长,枝叶婆娑茂密起来,渐渐地将阡陌隐蔽起来,再加是在月光朦胧的夜间,往日一览无余的道路,在柳枝的掩映下,似乎变得神秘起来,悠长起来,有如一条无穷无尽的绿带,盘绕于田野。“闭月”,被轻云遮蔽起来的月亮。一片轻云掩映下,月光暗淡多了,在暗月的辉映下,白日盛开的花儿似隐似现,显得不那么饱满了。花房,花瓣的总称,如白居易《画木莲房图寄元郎中》诗:

“花房腻似红莲房,艳色鲜如紫牡丹”。

“应念画眉人,拂镜啼新晓”,在这月色朦胧的夜景,满怀羁旅愁情的诗人能平静吗?尤其是当此春风轻拂,柳枝飘摇之时,诗人敏感的心灵一阵颤动,不由得想起了远在京城的恋人:此时此刻的她,一定也正陷入对自己的深深怀念中,分别愈久,悲愁愈增,昔日风采当因别后彻夜未眠的相思而黯然失色,以致清晨拂镜自照时,常会因亲睹自己消瘦的面容而悲声啼哭。应念,设想对方之词,必定思念、应当思念之意。画眉人,指夫婿,相传西汉宣帝时京兆尹张敞与妻恩爱逾常,屡为妻勾眉画黛。后常以“画眉”两字喻男女相得之乐。这两句全从对方设想,写得隐微含蓄,前句写其思,后句写其清晨理妆时的啼,包含无限潜台词和暗场戏,曲曲传达出女主人公幽微隐约的心理。 “伤心南浦波,回首青门道”。南浦,别地之代称。《楚辞·河伯》:“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青门道,汉长安东南门,本名霸城门,因门呈青色,故称。这里指北宋京城汴京城门。这两句回忆别时情态,兼点恋人所在。前句重写留者,后句重写去者,既写对方,也写自己,层层推衍出上片思念之因。按相思相守多日,故当时分别,深感再逢杳杳无期,留者固情意缠绵,黯然伤神,去者亦恋恋不舍,一步一回首。但去者又不得不去,留者又不能不放,当此之际,那种凄哀悱恻的别离神态于的刺激真是太强烈了,以致在头脑中留下了一种永不磨灭的印记,至今尚记忆犹新。“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分离已久,可思而不可近,可念而不可即,唯分别时身穿绿罗裙的倩影,最为醒目,最为亲切。羁旅生涯中,每逢随处可见的芳草绿荫,总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仿佛那荫荫碧草,就是她那身着绿罗裙的可爱身影,飘飘荡荡,幻化而成。春天的芳草,时时都有,处处可见,所以,这种对恋人深刻的眷恋感,似乎时时处处,都能得倾注,获得满足。按这两句,实际源于五代牛希济《生查子》原句,但牛词中的两句,是作为女主人公与男友分别时的叮嘱语出现的,贺铸原封不动拈用牛词原句,主要

是抒发与情人长久分别后男主人公的一种心理活动。他采用巧妙的移情手法,借助于绿色这一特殊的色彩,将现实中的人与自然中的景紧密结合起来,使遥远的空间与悠久的时间借助于想像的翅膀相连结,对恋人的思念,亦似乎借助于随处可见的芳草绿荫,得到了一种充分的心理满足。然想像归想像,现实归现实,两者毕竟不是一回事。相思的苦痛透过这种貌似轻松的洒脱语而愈显强

烈,这也正是本词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之所在。(王增斌)

贺铸《绿罗裙·东风柳陌长》鉴赏

古代文化

0414 1627

绿罗裙

贺铸

东风柳陌长,闭月花房小。应念画眉人,拂镜啼新晓。

伤心南浦波,回首青门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这是一首别后怀念恋人之作。首两句描绘眼前之景。东风,点明节令乃微风吹拂的春季。柳陌,指两旁植满柳树的道路。东风日吹,气候日暖,柳枝日长,枝叶婆娑茂密起来,渐渐地将阡陌隐蔽起来,再加是在月光朦胧的夜间,往日一览无余的道路,在柳枝的掩映下,似乎变得神秘起来,悠长起来,有如一条无穷无尽的绿带,盘绕于田野。“闭月”,被轻云遮蔽起来的月亮。一片轻云掩映下,月光暗淡多了,在暗月的辉映下,白日盛开的花儿似隐似现,显得不那么饱满了。花房,花瓣的总称,如白居易《画木莲房图寄元郎中》诗:

“花房腻似红莲房,艳色鲜如紫牡丹”。

“应念画眉人,拂镜啼新晓”,在这月色朦胧的夜景,满怀羁旅愁情的诗人能平静吗?尤其是当此春风轻拂,柳枝飘摇之时,诗人敏感的心灵一阵颤动,不由得想起了远在京城的恋人:此时此刻的她,一定也正陷入对自己的深深怀念中,分别愈久,悲愁愈增,昔日风采当因别后彻夜未眠的相思而黯然失色,以致清晨拂镜自照时,常会因亲睹自己消瘦的面容而悲声啼哭。应念,设想对方之词,必定思念、应当思念之意。画眉人,指夫婿,相传西汉宣帝时京兆尹张敞与妻恩爱逾常,屡为妻勾眉画黛。后常以“画眉”两字喻男女相得之乐。这两句全从对方设想,写得隐微含蓄,前句写其思,后句写其清晨理妆时的啼,包含无限潜台词和暗场戏,曲曲传达出女主人公幽微隐约的心理。 “伤心南浦波,回首青门道”。南浦,别地之代称。《楚辞·河伯》:“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青门道,汉长安东南门,本名霸城门,因门呈青色,故称。这里指北宋京城汴京城门。这两句回忆别时情态,兼点恋人所在。前句重写留者,后句重写去者,既写对方,也写自己,层层推衍出上片思念之因。按相思相守多日,故当时分别,深感再逢杳杳无期,留者固情意缠绵,黯然伤神,去者亦恋恋不舍,一步一回首。但去者又不得不去,留者又不能不放,当此之际,那种凄哀悱恻的别离神态于的刺激真是太强烈了,以致在头脑中留下了一种永不磨灭的印记,至今尚记忆犹新。“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分离已久,可思而不可近,可念而不可即,唯分别时身穿绿罗裙的倩影,最为醒目,最为亲切。羁旅生涯中,每逢随处可见的芳草绿荫,总会产生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仿佛那荫荫碧草,就是她那身着绿罗裙的可爱身影,飘飘荡荡,幻化而成。春天的芳草,时时都有,处处可见,所以,这种对恋人深刻的眷恋感,似乎时时处处,都能得倾注,获得满足。按这两句,实际源于五代牛希济《生查子》原句,但牛词中的两句,是作为女主人公与男友分别时的叮嘱语出现的,贺铸原封不动拈用牛词原句,主要

是抒发与情人长久分别后男主人公的一种心理活动。他采用巧妙的移情手法,借助于绿色这一特殊的色彩,将现实中的人与自然中的景紧密结合起来,使遥远的空间与悠久的时间借助于想像的翅膀相连结,对恋人的思念,亦似乎借助于随处可见的芳草绿荫,得到了一种充分的心理满足。然想像归想像,现实归现实,两者毕竟不是一回事。相思的苦痛透过这种貌似轻松的洒脱语而愈显强

烈,这也正是本词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之所在。(王增斌)


相关文章

  • 高考古诗词比较阅读
  • 高考古诗词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好方法,也是进行阅读考测的有效形式.因此,在2007年高考古诗词阅读考测中,比较阅读题占有相当的比例.有重庆.湖北.江西.辽宁.浙江等五个自主命题省市采用了这种考查形式,超过全部18 ...查看


  • 古典诗词鉴赏:贺铸[绿罗裙·东风柳陌长]赏析
  • 绿罗裙·东风柳陌长 贺铸 东风柳陌长,闭月花房小.应念画眉人,拂镜啼新晓. 伤心南浦波,回首青门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译文] 天近拂晓,东风微拂,向远处延伸的道路两旁的柳枝摇荡.月落云遮,原野弥漫在晨雾的朦胧中,不像天清月朗时那样 ...查看


  • 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巩固训练(一)之语言
  • 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巩固训练(一)之语言 1. 游 园 不 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①不值:不遇,见不上园主人. ②屐齿:木头鞋,下有两齿,可在泥地行走.怜,这里有遗憾意. 问题:诗 ...查看


  •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复习--诗歌的意境
  •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复习--诗歌的意境未 2009-02-05 1928所谓"意境",旧时诗论家也称"境界",就是指文学作品中呈现的那种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正如王国维 ...查看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复习教案(五)
  • 201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复习教案(五) 鉴赏复习解题指导-开放题型类 (五)多角度综合类 从以上多个角度综合设问,回答时应注意认真审题,抓住题干中的信息,理清共几问,分清各问的类型,明确要求回答的角度.回答关键看问号,做到题目问 ...查看


  • 白居易[琵琶行]高考诗歌鉴赏
  • 白居易<琵琶行>鉴赏 古诗鉴赏 0126 2056 琵琶行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 ...查看


  • 诗歌训练对比诗
  • 诗歌鉴赏二轮复习之 (对比诗)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秋夜独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周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1)两诗中均写了夜 ...查看


  • 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学案
  • 太康一高语文组   王悦清 学习目标: 1.把握古诗词中思想感情的常用语. 2.准确理解古诗词中的思想感情,做到不拔高,不贴乱贴标签. 3.学会准确分析古诗词中的思想感情. 4.把握思想感情题的设题方法及答题要点. 考纲要求:评价文章的思想 ...查看


  • 2010年高考诗歌鉴赏常考题型答题思维指导
  • 高考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后,重视了阅读理解能力,也加大了答题的难度.每年高考考生在这一板块上失分相当严重.尽管各种教材.资料对诗歌鉴赏方法归纳很系统,但或过于理性,或过于详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笔者拟定从高考常考题型的答题思维角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