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南京民国历史与文化

民国时期的南京(历史)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相继起义响应,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南京再一次成为世人瞩目的首都。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消息传出,举国沸腾。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江苏等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

(1)江浙联军攻克南京

江、浙各省起义军将领集会,决定组织苏浙联军,兵分三路(中路浙江军担任主攻,右路上海军,左路江苏军),攻取南京,配合武汉革命军的作战,发展东南各省的革命形势。 12月2日,江浙联军开进南京城,受到城内居民热烈欢迎。

(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10时,在两江总督署的西花厅举行大总统就职典礼。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回、藏)为国旗;向全国各省发布废除旧历、改行世界通用的公历(月、日、星期)的通电,并以临时大总统就职的1月1日(阴历辛亥年11月13日)作为民国建元的开始(1912年为民国元年)。将公历(阳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阴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3)《建国方略》

1916年以后,袁世凯复辟称帝,张勋复辟,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

从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经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所著《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书的合称。 《建国方略》给于南京以极高的评价:“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二)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1)北洋军阀时期的南京

1912年2月12日,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宣布退位。14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4月1日,孙中山让位,宣告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军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

从1912年4月袁世凯上台到1927年4月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这一段时间一般称为北洋军阀时期。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和平大业。孙中山抱病北上,发表宣言,提出召开国民会议、结束军阀统治、废除不平等条约等主张。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临终前对夫人宋庆龄和他的同仁再一次表示,愿归葬南京紫金山。

(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成立典礼。在成立大会上,发布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国民政府宣言》。

1929年1月,国民政府改南京为“首都特别市”。

(3)蒋介石“分共”与“宁汉合流”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出《秘字第一号命令》,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通令各部在各地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

1927年6月19日,冯玉祥与蒋介石在徐州举行会议,达成反共、反苏、宁汉合作等协议。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公布《统一本党政策案》,正式与共产党决裂,封闭武汉的工会、农会,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提出“宁可枉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政变以后,雨花台就成为反动派在南京地区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主要刑场。从1927年至1949年,在此遭到残杀的共产党人和各界爱国人士达10万人。

(三)抗战中的南京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掀起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拉开了序幕。

(1)南京保卫战

1937年8月,淞沪会战开始。11月9日,淞沪抗战失败,上海失陷,距离上海300多公里的首都南京直接处于日军的威胁之下。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12月8日,日军占领了南京的所有外围阵地,形成了对南京的三面包围。12月13日,南京失陷。

(2)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侵占南京后,立即对手无寸铁的南京市民以及放下武器的被俘中国军人,实施血腥大屠杀,时间持续六个星期之久。

南京大屠杀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期间制造的一起惨绝人寰的暴行,是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犯下的无数暴行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一例,是震惊中外的特大惨案。

日军在这次屠杀中,其屠杀规模之大,受害人数之多,实为人类历史所罕见。根据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被害总数达30万以上。

(3)汪伪政权在南京建立

1939年4月底,汪精卫一伙抵达上海。年底与日本政府签订了卖国密约《日汪协定》(即《日支新关系调整纲要》)。

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政府。1944年11月,汪精卫死后由陈公博继任伪国民政府主席,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汪伪政权也随之垮台。

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于1946年5月还都南京。

(四)南京解放

抗战胜利后,国内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共产党一方面坚持与国民党谈判,另一方面积极准备自卫战争。周恩来、董必武率领的中共代表团在南京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停战谈判。

(1)中共代表团在梅园新村

1946年5月3日,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同日周恩来、董必武率中共代表团由重庆到南京,至23日,中共代表团南京办事处100多人进驻梅园新村,继续进行艰苦的停战谈判。

11月15日,“国大”开幕,谈判由此破裂。1947年3月,中共驻京、沪两地人员74人撤离南京。

(2)“五二○”运动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以后,国民党统治区发生经济危机,物价暴涨。1947年5月,南京和全国许多城市发生饥民抢米风潮。5月10日南京中央大学学生的“吃光运动”引发了“五二○”运动。

5月20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地的6000余名学生汇集南京,举行“挽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高呼“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要生存、要和平、要民主”口号。学生联合在南京总统府前示威,并向国民参政会请愿。国民党军警镇压游行示威的学生,百余名学生受伤(学生重伤19人,轻伤90余人),被捕28人。

(3)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1日,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飞赴北平,4月20日北平和谈破裂。

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召“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等统一指挥的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大军,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天险,摧毁了国民党苦心经营了三个半月之久的长江防线。

23日深夜,35军先遣部队渡过长江,分占狮子山、挹江门和热河路。

24日清晨,解放军先遣部队直奔“总统府”,把红旗插在了“总统府”的门楼上。象征国民党22年统治的“青天白日旗”,在人民解放军的欢呼声中颓然落地权。

1979年4月,为了纪念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渡江战役,南京市军民在下关热河路广场兴建了“渡江胜利纪念碑”,上有当年指挥渡江战役的邓小平手书碑名。

1984年4月23日,又在挹江门城楼上建起了“渡江胜利纪念馆”。2009年4月23日,渡江胜利纪念馆新馆建成开放。

民国时期的南京(地理)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就着手进行首都的规划建设工作。1927~1937年,南京在城市布局、社会风貌等方面都有所改观,突破了自明清以来的城市格局,初步呈现出现代都市的面貌。

(一)民国时期南京城市建设

(1)《首都计划》

1928年1月,国民政府定南京为特别市,并成立首都建设委员会,下设“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负责制定《首都计划》。

1929年12月,《首都计划》正式由国民政府公布。《首都计划》是民国时期编制的最为完整的、影响最大的一部城市规划。

《首都计划》的内容综合全面,主要包括南京史地概略、百年人口预测、首都界线、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建筑形式、道路系统规划、路面、市郊公路计划、水道改良、公园及林荫大道、交通管理、铁路与车站、港口计划、飞机场站位置、自来水计划、电力厂地址、

渠道计划、市内交通设备、电线及路灯规划、公营住宅、学校规划、工业、浦口计划、城市设计及分区授权法草案、分区条例草案、实施程序、款项筹集等28项规划内容。

《首都计划》将南京城划分为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和文教区。

(2)道路桥梁建设

按照《首都建设计划》,首任南京市市长刘纪文一上任就宣布,改造南京得先从修马路入手。

1928年8月,南京的第一条柏油马路——中山大道破土动工,至1929年5月第一期工程完工。当时兴建这条干道主要是为孙中山灵柩奉安中山陵而建,故原名迎榇大道。

1929年6月,在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之前,东南大学教授奉命从上海法租界购得法国梧桐树(学名悬铃木)数千株,抢种在陵园大道和中山大道上,成为南京最早的一批行道树。

(二)南京民国建筑

南京民国建筑群,构成了南京独有的靓丽的风景线。现存民国建筑1000多处,市规划局已将134处民国建筑列入保护,其中定为一级保护的民国建筑57处,二级保护的53处,三级保护的24处。在一级保护的57处民国建筑中,有10处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1)南京民国建筑造型分类

南京民国建筑,不仅南京重要的建筑遗产,更奠定了南京的城市形态,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向现代建筑艺术转化、创造民族建筑新风格的实物研究资料和重要的历史见证。

南京的民国建筑,就其造型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中西合璧的新民族形式建筑、西方古典式建筑和西方现代派建筑等四大类。

中国传统宫殿式代表性建筑:中山陵、美龄宫、励志社、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等。

中西合璧的新民族形式代表性建筑: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国民大会堂、国立美术馆和杨廷宝设计的中央医院主楼、中央体育场、中山陵音乐台、紫金山天文台等。

西方古典式代表性建筑:石鼓楼天主堂、汇文书院钟楼、中央大学图书馆、交通银行等。 西方现代派代表性建筑:最高法院、大华大戏院、美国大使馆以及山西路、颐和路一带的住宅花园洋房等。

(2)南京民国建筑类型

南京民国建筑,类型齐全、形式多样、风格独具、数量众多,在全国颇为突出。

按照建筑类型区分,南京的民国建筑有行政建筑、使馆建筑、公馆别墅、公共建筑、宗教建筑和纪念性建筑等六大类。

附:“南京民国建筑游”线路:

(1)中山陵园建筑

包括1925年-1929年营造的中山陵、以及后来陆续兴建的大批民族风格建筑,如:元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建筑群(灵谷公园)、谭延闿陵园(灵谷寺东)、邓演达墓(灵谷寺东)、美龄宫、流徽榭、音乐台、光华亭、藏经楼等。

(2)中山东路沿线(公交:9路、5路)

从中山陵出来,出中山门沿中山东路往西,梧桐树影的掩映中,一栋栋漂亮的民国建筑展现在路的北侧。分别是:

原中央博物院(中山东路321号南京博物院)——原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山东路

313号今军事档案馆)——原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中山东路309号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原励志社(中山东路307号今钟山宾馆)——原中央医院(中山东路303号今南京军区总院老楼)——原中央饭店(中山东路237号今军区联勤招待所)——原交通银行(今中山东路1号新街口工行)。

过新街口广场再往西,汉中路上的南京医科大学校园内,还有当年金陵神学院的不少建筑。

(3)中山北路沿线(公交:16路、31路、34路、100路)

这条路上,有大量当时国民政府机关的建筑留存,从鼓楼至大桥南路,分别有:

原国民政府外交部(中山北路32号今江苏省人大)——原国民政府最高法院(中山北路101号今省粮食厅)——原国际联欢社(中山北路259号今军人俱乐部)——原国民政府铁道部(中山北路252、254号)、交通部(中山北路303、305号今南京政治学院)——原江南水师学堂、国民政府海军司令部(中山北路346号)。

(4)长江路一线(公交:29路)

由东往西:总统府(今长江路292号南京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原国民美术馆(长江路266号江苏省美术馆)——原国民大会堂(长江路264号今人民大会堂)。

(5)颐和路一带

可乘公交3路、8路、67路、303路,到江苏路或者宁海路,在颐和路一带的巷子里散散步,享受那里的宁静与美丽。

(6)大学校园内民国建筑群

南京大学(原金陵大学建筑群)、东南大学(原中央大学建筑群)、南京师范大学(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内,都有大量民国时期留下的建筑。

南京大学——汉口路22号,16、25、34、100路等公交车珠江路站下。

南京师范大学——宁海路122号,公交3路车。

东南大学——四牌楼2号,公交2路、31路、52路等四牌楼站下。

民国时期的南京(人文)

南京东郊钟山风景区是中外人士景仰的游览胜地,中山陵及其周围的建筑群是南京近代建筑的杰作,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自中山陵建造以来,经过数十年的绿化栽培,使这里成为浩瀚的林海,也是我国少有的紧邻大城市的风景名胜区。

(一)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东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1)兴建中山陵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终年59岁。遵照他生前安葬在紫金山的遗愿,灵柩暂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内,并决定在南京紫金山择地建陵。

4月,葬事筹备处成立。宋庆龄和孙科曾亲临南京紫金山勘察,终于将墓址选定在小茅山南麓。

以宋庆龄为首的治丧委员会,决定举行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公开的陵墓设计竞赛,共计征得海内外40多个方案。32岁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陵墓平面图案呈“警钟形”,寓有“唤起民众”之意,经过评选获首奖,并聘任他为陵墓总建筑师,负责工程建设。另外两名建筑师范文照、杨锡宁分获二、三等奖。

中山陵工程于1926年春动工兴建。陵墓动工后,于孙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举行奠基典礼。由于军阀割据,政局混乱,工程进展缓慢,于1929年3月方竣工。

(2)中山陵主体建筑

中山陵占地2000亩,墓室位于紫金山南坡海拔158米高处,比明孝陵高出90多米。 自牌坊上达墓室,平面距离约700米,高低相差约70米。故由下仰望,极为崇高。 主体建筑有牌坊(博爱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都在一条中轴线上。这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

近年来,中山陵园不断整修拓新,整个园林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陵墓周围,郁郁葱葱,景色优美。到南京游览的人,一般都要到中山陵瞻仰这位革命家的墓地。孙中山先生虽然与世长辞,但是他浩气长存,永远为世人所敬仰。

中山陵的建筑风格中西合壁,钟山的雄伟形势与各个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通过大片绿地和宽广的通天台阶,连成一个大的整体,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更有宏伟的气势,设计非常成功,所以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二)中山陵周边纪念性建筑

围绕中山陵墓还兴建了一批纪念性建筑,如音乐台、行健亭、光化亭、流徽榭、永丰社、仰止亭、正气亭、藏经楼、中山书院等。这些纪念性建筑大多是各界人士、海外侨胞为缅怀孙中山先生而慷慨捐资兴建的,就像众星拱月,围绕在陵墓周围。

(三)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于1935年落成,共建筑有公墓3座。第一公墓居中,位于无梁殿后面;第二、三公墓位于无梁殿东西两侧。三个公墓共葬入1029名国军阵亡官兵,多数为北伐及淞沪抗战中牺牲的将士。

公墓建筑有正门、牌坊、祭堂(无梁殿)、纪念馆(松风阁)、纪念塔(灵谷塔)。

(四)航空烈士公墓

航空烈士公墓建于1932年,位于紫金山北麓王家湾的东侧,是国民政府安葬空军阵亡将士的墓地。

国民革命军在广东时期就建立了空军。在以后的北伐、中原大战等战争中,陆续有一些飞行员战死在疆场。1931年8月,航空署署长向政府提出建议:在中山陵园范围内拨地建立一处空军公墓。

工程于1932年2月正式开工,同年8月建成。整个墓地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主要建筑包括牌坊、碑亭、祭堂、纪念塔等。

五、中山陵园内民国名人墓

在风景秀丽的中山陵园区域内,还安葬着民国时期一些著名人物。

(一)廖仲恺何香凝墓

廖仲恺、何香凝墓背倚钟山,面临前湖,环境优美,建筑雄伟,别具一格。

廖墓建于1937年,为圆锥形,下部用列柱装饰。墓高7.5米,墓基周长32米。墓碑通高8.2米,碑阳书“廖仲恺何香凝之墓”,为廖仲恺之子廖承志手书。

碑前置石案,两侧分列方亭和八角形碑亭,周壁刻有廖仲恺生平事迹,亭两边立有仿六

朝墓神道柱。

(二)邓演达墓

邓演达墓位于灵谷寺东侧,原来是国民革命阵亡将士第二公墓旧址。

邓演达墓墓园宏伟,总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墓道宽敞,前有花坛,东、西有方亭、藤架,植有苍松翠柏。

(三)谭延闿墓

谭延闿墓位于灵谷寺东北隅,风格别致。谭延闿墓始建于1931年9月,1933年夏落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关颂声、朱彬等人设计。

谭墓的设计别具匠心,借原有山水地势,依山构筑曲折幽深的墓道,布置成具有江南园林特色的墓园,不落俗套,风格独特。

谭墓起点是“灵谷深松”碑,碑后有一座汉白玉石牌坊,其后则是墓道。墓道左侧是一座宫殿式祭堂,祭堂东侧砌有汉白玉牡丹花台。顺道而上,约行百米,便是墓地。

墓地分为两部分:前为草坪,后为水泥平台。草坪前方有一座花岗石砌成的椭圆形莲花池,内植睡莲。草坪两侧对称布置汉白玉华表、石狮、花盆等。

墓前有一座精雕的汉白玉祭台,原为北京圆明园的文物,相传是法国进献的。平台两侧各有一座方亭,供谒陵者休息。谭墓的设计具有江南园林的风味,独具特色。

(四)范鸿仙墓

范鸿仙墓位于紫金山东麓马群附近,原墓的规模很大,有牌坊、墓道、祭堂、碑亭等,抗战中被毁。抗战胜利后,在原址重建。十年动乱中,范墓又遭到彻底破坏。

1972年10月,国务院指示江苏省政府着手修复范墓。同时,将范夫人李贞如的遗骨由汤山移来合葬。墓碑上刻“范鸿仙先生之墓”七个大字。

民国时期的南京(历史)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相继起义响应,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南京再一次成为世人瞩目的首都。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消息传出,举国沸腾。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江苏等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

(1)江浙联军攻克南京

江、浙各省起义军将领集会,决定组织苏浙联军,兵分三路(中路浙江军担任主攻,右路上海军,左路江苏军),攻取南京,配合武汉革命军的作战,发展东南各省的革命形势。 12月2日,江浙联军开进南京城,受到城内居民热烈欢迎。

(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10时,在两江总督署的西花厅举行大总统就职典礼。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回、藏)为国旗;向全国各省发布废除旧历、改行世界通用的公历(月、日、星期)的通电,并以临时大总统就职的1月1日(阴历辛亥年11月13日)作为民国建元的开始(1912年为民国元年)。将公历(阳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阴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3)《建国方略》

1916年以后,袁世凯复辟称帝,张勋复辟,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

从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经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所著《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书的合称。 《建国方略》给于南京以极高的评价:“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二)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1)北洋军阀时期的南京

1912年2月12日,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宣布退位。14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4月1日,孙中山让位,宣告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军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

从1912年4月袁世凯上台到1927年4月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这一段时间一般称为北洋军阀时期。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和平大业。孙中山抱病北上,发表宣言,提出召开国民会议、结束军阀统治、废除不平等条约等主张。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临终前对夫人宋庆龄和他的同仁再一次表示,愿归葬南京紫金山。

(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成立典礼。在成立大会上,发布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国民政府宣言》。

1929年1月,国民政府改南京为“首都特别市”。

(3)蒋介石“分共”与“宁汉合流”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出《秘字第一号命令》,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通令各部在各地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

1927年6月19日,冯玉祥与蒋介石在徐州举行会议,达成反共、反苏、宁汉合作等协议。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公布《统一本党政策案》,正式与共产党决裂,封闭武汉的工会、农会,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提出“宁可枉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政变以后,雨花台就成为反动派在南京地区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主要刑场。从1927年至1949年,在此遭到残杀的共产党人和各界爱国人士达10万人。

(三)抗战中的南京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掀起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拉开了序幕。

(1)南京保卫战

1937年8月,淞沪会战开始。11月9日,淞沪抗战失败,上海失陷,距离上海300多公里的首都南京直接处于日军的威胁之下。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12月8日,日军占领了南京的所有外围阵地,形成了对南京的三面包围。12月13日,南京失陷。

(2)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侵占南京后,立即对手无寸铁的南京市民以及放下武器的被俘中国军人,实施血腥大屠杀,时间持续六个星期之久。

南京大屠杀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期间制造的一起惨绝人寰的暴行,是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犯下的无数暴行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一例,是震惊中外的特大惨案。

日军在这次屠杀中,其屠杀规模之大,受害人数之多,实为人类历史所罕见。根据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被害总数达30万以上。

(3)汪伪政权在南京建立

1939年4月底,汪精卫一伙抵达上海。年底与日本政府签订了卖国密约《日汪协定》(即《日支新关系调整纲要》)。

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政府。1944年11月,汪精卫死后由陈公博继任伪国民政府主席,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汪伪政权也随之垮台。

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于1946年5月还都南京。

(四)南京解放

抗战胜利后,国内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共产党一方面坚持与国民党谈判,另一方面积极准备自卫战争。周恩来、董必武率领的中共代表团在南京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停战谈判。

(1)中共代表团在梅园新村

1946年5月3日,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同日周恩来、董必武率中共代表团由重庆到南京,至23日,中共代表团南京办事处100多人进驻梅园新村,继续进行艰苦的停战谈判。

11月15日,“国大”开幕,谈判由此破裂。1947年3月,中共驻京、沪两地人员74人撤离南京。

(2)“五二○”运动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以后,国民党统治区发生经济危机,物价暴涨。1947年5月,南京和全国许多城市发生饥民抢米风潮。5月10日南京中央大学学生的“吃光运动”引发了“五二○”运动。

5月20日,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地的6000余名学生汇集南京,举行“挽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高呼“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要生存、要和平、要民主”口号。学生联合在南京总统府前示威,并向国民参政会请愿。国民党军警镇压游行示威的学生,百余名学生受伤(学生重伤19人,轻伤90余人),被捕28人。

(3)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1日,国民党政府和谈代表团飞赴北平,4月20日北平和谈破裂。

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召“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由总前委书记邓小平等统一指挥的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野战军的百万大军,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千里战线上,分三路强渡长江天险,摧毁了国民党苦心经营了三个半月之久的长江防线。

23日深夜,35军先遣部队渡过长江,分占狮子山、挹江门和热河路。

24日清晨,解放军先遣部队直奔“总统府”,把红旗插在了“总统府”的门楼上。象征国民党22年统治的“青天白日旗”,在人民解放军的欢呼声中颓然落地权。

1979年4月,为了纪念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渡江战役,南京市军民在下关热河路广场兴建了“渡江胜利纪念碑”,上有当年指挥渡江战役的邓小平手书碑名。

1984年4月23日,又在挹江门城楼上建起了“渡江胜利纪念馆”。2009年4月23日,渡江胜利纪念馆新馆建成开放。

民国时期的南京(地理)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以后,就着手进行首都的规划建设工作。1927~1937年,南京在城市布局、社会风貌等方面都有所改观,突破了自明清以来的城市格局,初步呈现出现代都市的面貌。

(一)民国时期南京城市建设

(1)《首都计划》

1928年1月,国民政府定南京为特别市,并成立首都建设委员会,下设“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负责制定《首都计划》。

1929年12月,《首都计划》正式由国民政府公布。《首都计划》是民国时期编制的最为完整的、影响最大的一部城市规划。

《首都计划》的内容综合全面,主要包括南京史地概略、百年人口预测、首都界线、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建筑形式、道路系统规划、路面、市郊公路计划、水道改良、公园及林荫大道、交通管理、铁路与车站、港口计划、飞机场站位置、自来水计划、电力厂地址、

渠道计划、市内交通设备、电线及路灯规划、公营住宅、学校规划、工业、浦口计划、城市设计及分区授权法草案、分区条例草案、实施程序、款项筹集等28项规划内容。

《首都计划》将南京城划分为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和文教区。

(2)道路桥梁建设

按照《首都建设计划》,首任南京市市长刘纪文一上任就宣布,改造南京得先从修马路入手。

1928年8月,南京的第一条柏油马路——中山大道破土动工,至1929年5月第一期工程完工。当时兴建这条干道主要是为孙中山灵柩奉安中山陵而建,故原名迎榇大道。

1929年6月,在孙中山先生奉安大典之前,东南大学教授奉命从上海法租界购得法国梧桐树(学名悬铃木)数千株,抢种在陵园大道和中山大道上,成为南京最早的一批行道树。

(二)南京民国建筑

南京民国建筑群,构成了南京独有的靓丽的风景线。现存民国建筑1000多处,市规划局已将134处民国建筑列入保护,其中定为一级保护的民国建筑57处,二级保护的53处,三级保护的24处。在一级保护的57处民国建筑中,有10处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1)南京民国建筑造型分类

南京民国建筑,不仅南京重要的建筑遗产,更奠定了南京的城市形态,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向现代建筑的演变,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向现代建筑艺术转化、创造民族建筑新风格的实物研究资料和重要的历史见证。

南京的民国建筑,就其造型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中西合璧的新民族形式建筑、西方古典式建筑和西方现代派建筑等四大类。

中国传统宫殿式代表性建筑:中山陵、美龄宫、励志社、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等。

中西合璧的新民族形式代表性建筑:国民政府外交部大楼、国民大会堂、国立美术馆和杨廷宝设计的中央医院主楼、中央体育场、中山陵音乐台、紫金山天文台等。

西方古典式代表性建筑:石鼓楼天主堂、汇文书院钟楼、中央大学图书馆、交通银行等。 西方现代派代表性建筑:最高法院、大华大戏院、美国大使馆以及山西路、颐和路一带的住宅花园洋房等。

(2)南京民国建筑类型

南京民国建筑,类型齐全、形式多样、风格独具、数量众多,在全国颇为突出。

按照建筑类型区分,南京的民国建筑有行政建筑、使馆建筑、公馆别墅、公共建筑、宗教建筑和纪念性建筑等六大类。

附:“南京民国建筑游”线路:

(1)中山陵园建筑

包括1925年-1929年营造的中山陵、以及后来陆续兴建的大批民族风格建筑,如:元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建筑群(灵谷公园)、谭延闿陵园(灵谷寺东)、邓演达墓(灵谷寺东)、美龄宫、流徽榭、音乐台、光华亭、藏经楼等。

(2)中山东路沿线(公交:9路、5路)

从中山陵出来,出中山门沿中山东路往西,梧桐树影的掩映中,一栋栋漂亮的民国建筑展现在路的北侧。分别是:

原中央博物院(中山东路321号南京博物院)——原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山东路

313号今军事档案馆)——原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中山东路309号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原励志社(中山东路307号今钟山宾馆)——原中央医院(中山东路303号今南京军区总院老楼)——原中央饭店(中山东路237号今军区联勤招待所)——原交通银行(今中山东路1号新街口工行)。

过新街口广场再往西,汉中路上的南京医科大学校园内,还有当年金陵神学院的不少建筑。

(3)中山北路沿线(公交:16路、31路、34路、100路)

这条路上,有大量当时国民政府机关的建筑留存,从鼓楼至大桥南路,分别有:

原国民政府外交部(中山北路32号今江苏省人大)——原国民政府最高法院(中山北路101号今省粮食厅)——原国际联欢社(中山北路259号今军人俱乐部)——原国民政府铁道部(中山北路252、254号)、交通部(中山北路303、305号今南京政治学院)——原江南水师学堂、国民政府海军司令部(中山北路346号)。

(4)长江路一线(公交:29路)

由东往西:总统府(今长江路292号南京中国近代史博物馆)——原国民美术馆(长江路266号江苏省美术馆)——原国民大会堂(长江路264号今人民大会堂)。

(5)颐和路一带

可乘公交3路、8路、67路、303路,到江苏路或者宁海路,在颐和路一带的巷子里散散步,享受那里的宁静与美丽。

(6)大学校园内民国建筑群

南京大学(原金陵大学建筑群)、东南大学(原中央大学建筑群)、南京师范大学(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内,都有大量民国时期留下的建筑。

南京大学——汉口路22号,16、25、34、100路等公交车珠江路站下。

南京师范大学——宁海路122号,公交3路车。

东南大学——四牌楼2号,公交2路、31路、52路等四牌楼站下。

民国时期的南京(人文)

南京东郊钟山风景区是中外人士景仰的游览胜地,中山陵及其周围的建筑群是南京近代建筑的杰作,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自中山陵建造以来,经过数十年的绿化栽培,使这里成为浩瀚的林海,也是我国少有的紧邻大城市的风景名胜区。

(一)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山东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层层上升,气势磅礴,雄伟壮观。

(1)兴建中山陵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终年59岁。遵照他生前安葬在紫金山的遗愿,灵柩暂停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内,并决定在南京紫金山择地建陵。

4月,葬事筹备处成立。宋庆龄和孙科曾亲临南京紫金山勘察,终于将墓址选定在小茅山南麓。

以宋庆龄为首的治丧委员会,决定举行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公开的陵墓设计竞赛,共计征得海内外40多个方案。32岁的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陵墓平面图案呈“警钟形”,寓有“唤起民众”之意,经过评选获首奖,并聘任他为陵墓总建筑师,负责工程建设。另外两名建筑师范文照、杨锡宁分获二、三等奖。

中山陵工程于1926年春动工兴建。陵墓动工后,于孙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日举行奠基典礼。由于军阀割据,政局混乱,工程进展缓慢,于1929年3月方竣工。

(2)中山陵主体建筑

中山陵占地2000亩,墓室位于紫金山南坡海拔158米高处,比明孝陵高出90多米。 自牌坊上达墓室,平面距离约700米,高低相差约70米。故由下仰望,极为崇高。 主体建筑有牌坊(博爱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等,都在一条中轴线上。这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

近年来,中山陵园不断整修拓新,整个园林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陵墓周围,郁郁葱葱,景色优美。到南京游览的人,一般都要到中山陵瞻仰这位革命家的墓地。孙中山先生虽然与世长辞,但是他浩气长存,永远为世人所敬仰。

中山陵的建筑风格中西合壁,钟山的雄伟形势与各个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通过大片绿地和宽广的通天台阶,连成一个大的整体,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显得十分庄严雄伟,更有宏伟的气势,设计非常成功,所以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二)中山陵周边纪念性建筑

围绕中山陵墓还兴建了一批纪念性建筑,如音乐台、行健亭、光化亭、流徽榭、永丰社、仰止亭、正气亭、藏经楼、中山书院等。这些纪念性建筑大多是各界人士、海外侨胞为缅怀孙中山先生而慷慨捐资兴建的,就像众星拱月,围绕在陵墓周围。

(三)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于1935年落成,共建筑有公墓3座。第一公墓居中,位于无梁殿后面;第二、三公墓位于无梁殿东西两侧。三个公墓共葬入1029名国军阵亡官兵,多数为北伐及淞沪抗战中牺牲的将士。

公墓建筑有正门、牌坊、祭堂(无梁殿)、纪念馆(松风阁)、纪念塔(灵谷塔)。

(四)航空烈士公墓

航空烈士公墓建于1932年,位于紫金山北麓王家湾的东侧,是国民政府安葬空军阵亡将士的墓地。

国民革命军在广东时期就建立了空军。在以后的北伐、中原大战等战争中,陆续有一些飞行员战死在疆场。1931年8月,航空署署长向政府提出建议:在中山陵园范围内拨地建立一处空军公墓。

工程于1932年2月正式开工,同年8月建成。整个墓地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主要建筑包括牌坊、碑亭、祭堂、纪念塔等。

五、中山陵园内民国名人墓

在风景秀丽的中山陵园区域内,还安葬着民国时期一些著名人物。

(一)廖仲恺何香凝墓

廖仲恺、何香凝墓背倚钟山,面临前湖,环境优美,建筑雄伟,别具一格。

廖墓建于1937年,为圆锥形,下部用列柱装饰。墓高7.5米,墓基周长32米。墓碑通高8.2米,碑阳书“廖仲恺何香凝之墓”,为廖仲恺之子廖承志手书。

碑前置石案,两侧分列方亭和八角形碑亭,周壁刻有廖仲恺生平事迹,亭两边立有仿六

朝墓神道柱。

(二)邓演达墓

邓演达墓位于灵谷寺东侧,原来是国民革命阵亡将士第二公墓旧址。

邓演达墓墓园宏伟,总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墓道宽敞,前有花坛,东、西有方亭、藤架,植有苍松翠柏。

(三)谭延闿墓

谭延闿墓位于灵谷寺东北隅,风格别致。谭延闿墓始建于1931年9月,1933年夏落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关颂声、朱彬等人设计。

谭墓的设计别具匠心,借原有山水地势,依山构筑曲折幽深的墓道,布置成具有江南园林特色的墓园,不落俗套,风格独特。

谭墓起点是“灵谷深松”碑,碑后有一座汉白玉石牌坊,其后则是墓道。墓道左侧是一座宫殿式祭堂,祭堂东侧砌有汉白玉牡丹花台。顺道而上,约行百米,便是墓地。

墓地分为两部分:前为草坪,后为水泥平台。草坪前方有一座花岗石砌成的椭圆形莲花池,内植睡莲。草坪两侧对称布置汉白玉华表、石狮、花盆等。

墓前有一座精雕的汉白玉祭台,原为北京圆明园的文物,相传是法国进献的。平台两侧各有一座方亭,供谒陵者休息。谭墓的设计具有江南园林的风味,独具特色。

(四)范鸿仙墓

范鸿仙墓位于紫金山东麓马群附近,原墓的规模很大,有牌坊、墓道、祭堂、碑亭等,抗战中被毁。抗战胜利后,在原址重建。十年动乱中,范墓又遭到彻底破坏。

1972年10月,国务院指示江苏省政府着手修复范墓。同时,将范夫人李贞如的遗骨由汤山移来合葬。墓碑上刻“范鸿仙先生之墓”七个大字。


相关文章

  • 南京民国建筑作业
  • 南京民国建筑 一说到民国时期,脑海里就会蹦出一个城市--南京.它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是"六朝古都",更是近代史上中华民国首都.而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 都城内各类建筑星罗棋布, 这些建筑在为人类提供 ...查看


  • 南京86岁民国老机场关闭 军事禁区将变文化街区
  • 中新网南京7月31日电(记者 申冉)31日,记者从南京市政府部门获悉,已有86岁高龄的原民国老机场.大校场机场正式关闭.而这片从六百年多前明朝起一直沿袭至今的"军用"区域,按照规划,未来将打造成为宜居的居住区和文化区混合 ...查看


  • 梧桐 梧桐 我爱你_
  • 南京"梧桐让路"之争近期持续引发关注,为了这些梧桐不因修建地铁而迁移,南京市民乃至全国网友发起一场"保卫战".民国时期就栽下的2万多棵梧桐,在后来的建设大潮中屡成"牺牲品".如今减 ...查看


  • 南京市旅游景区规划
  • 南京市旅游景区规划 一.规划背景 玄武区集中了南京现有旅游产品的28%,是南京山水城林特色最鲜明的城区.单体旅游资源有115处,且分布集中,质量较高. 南京市"十一五"期间首部区级旅游规划--<玄武区旅游发展总体规 ...查看


  • 南京的历史
  • 从南京别称中看历史 南京,这是一座奇怪的城市,它是现代化的文明都市,但却有着 悠久古老的历史,有历史就有故事,有故事的的城市值得我们回味和思考,回味滚滚长江淘尽的千万英雄,思考历史给我们的教训与启发.朱偰先生在比较了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 ...查看


  • 江苏历史文化旅游
  • 一.江苏历史文化名城及遗迹(遗迹至少8个): 1.南京,有石头城.南朝陵墓.石刻和明孝陵.明故宫遗址.太平天国王府等. 2.扬州,有唐城遗址.史公祠.平山堂.瘦西湖.何园.个园等文物古迹. 3.常熟,有仲雍墓,言子墓,辛峰亭,兴福寺等. 4 ...查看


  • 中国四大古都
  • 中国四大古都 百科名片 中国最初有著名的"四大古都"之说,即西安.北京.洛阳.南京:后来又有"六大古都",增加了开封.杭州:上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七大古都",安阳跻身其中.现在, ...查看


  • 中国八大古都简介
  • 中国八大古都简介"八大古都"是指由中国古都学会通过并经国内史学家承认的古代都城. 中国八大古都按定都时间先后,: 中国八大古都 洛阳(从夏朝始).郑州.安阳.西安.开封.南京.杭州和北京. 由于中原地区不仅是中华文明和中 ...查看


  • 国民政府简介
  • 国民政府简介 武汉国民政府大楼 国民政府(全称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简称国府)是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的中央政府机构与最高行政机关,由原来孙中山的海陆军大元帅大本营改组,成立于1925年7月1日,终止于1948年5月20日.在1925年至1928年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