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16讲 九味羌活汤(2) 香苏散

九味羌活汤

上一节课谈到九味羌活汤的证候分析,证候的特点和方义分析。我们谈到九味羌活汤的一个意义,它是一个羌防剂,用来治疗风寒夹湿型的外感的一个代表方剂。又有分经论治这个思想,这张方我们先说它配伍特点,它既用升散药为主,又结合部份清热药,这顾松园说它升散药得到清热药,升而不峻,不会很升之太过,清热药得到升散药,当然也能清内热,它这种苦寒,因为过多用内在的苦寒药,容易引邪入里,所以两个有一个相制的问题,相制,一个散表,一个清里,是分工,所以这里头有一个两样要相配,既有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

配伍第二个特点,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这个分经论治在九味羌活汤的服法中间明确提出来了,也最早的,直接提出来,要用这个方,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这不是头身酸楚疼痛吗,表现在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经,那我们用这药要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那后面我们还分析一下,这种分经论治,这张方里的具体结构体现。但是从这两个配伍特点,可以反应出来一个中医学发展到这个时期的一个进步,应该承认是个进步。你过去包括头项强痛,头身疼痛,这一类还是一种相比这个分经来说,这个还是泛指的,这个就具体化,用药当中在止痛方面,根据部位不同,讲究用药的技巧,应该说是中药方剂方面的一个进步。

剂型选择

九味羌活汤的服法,和剂型选择,前面我们提到过,也是这个方书反映出来,在这个时期,也是从某些方面的进步。所以他要求,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就是说,外感风寒湿邪较重,那就要用急汗,急汗就用汤药趁热服,吃了以后还要喝点稀饭,热开水,所以羹粥投之。如果缓汗,病情不是很重,同样开这个方,你可以用调解它的服法来控制功效的发挥。那就用温一点。不要热服,而是温服。吃了以后呢,不用汤投之也,不用吃稀饭喝开水帮助出汗。这根据病情的不同。

剂型来讲,我前面谈过了,治外感风寒湿邪表证为主宜用汤剂,治内伤杂病,像痹证一类,宜用丸剂。这就是剂型不同,功效主治可以不同。这也是在这个方边里的所出的,这个看作原著,王好古的《此事难知》里提出来的这个用法,剂型选择。因为过去剂型选择这个问题没有在教材里提出,我觉得这个方既可以用于外感,又可以用于痹证,毕竟是两个病,而证候侧重的有区别,所以反应了一种不同剂型,对于主证,主病主证功效的一种影响。

那对于引经问题,这个方里用的六经的引经,也符合我们后世一般公认的引经,前面讲到引经药已经谈到过一些,举过一些引经药的大家较公认的例子.那些例子当中多数在这个方里就已经出现,就已经把它固定了.太阳经羌活,阳明经白芷,少阳经黄芩,太阴经苍朮,少阴经细辛,厥阴经川芎。而防风,“风药之卒徒,走十二经” 。这是在宋、金,这个时代,在北方,张元素生活在金代这个地区,这个认识,后世一般都比较遵从和公认这种认识,这样使用。所以这个配伍特点,是学习这个方里面的一个重点。因为它有划时代的意义。

辨证的要点

这个方在运用当中辨证的要点,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这个是外感风寒的最基本表现,加上肢体酸楚疼痛,才反映出外感风寒挟湿,外感风寒挟湿这一段,是个基本依据,口苦微渴,是原方用于外感风寒夹湿,兼有内热的一个基本表现。口苦微渴是反映了以这样一个基本表现。所以完整用这个方应该说是有这样一个辨证要点使用基本依据。当然我们前面讲了,虽然分析是生地、黄芩,主要针对兼有内热,没有内热也能用,量减少,它起到佐治药的作用,这也是一般现在运用当中的共识。

使用注意

当然这个方比较温燥,阴虚内热,风热表证不能用。这个是因为整方以温燥为主。

随证加减

它不是风寒挟湿吗?也可以用于痹证,又兼内热,那围绕这几个方面的轻重,灵活用药。所以这加减的项目,都围绕它的辨证要点,病机的几个方面展开。既然风寒挟湿,挟湿轻的那当然像苍朮这些太燥的,苍朮细辛这些发散药,适当减少。如果治痹证,痹证疼痛比较剧烈的,根据不同部位,上下,四肢,独活、灵仙、姜黄这些选用,增加去风寒湿,或者活血,总的来讲,除痹止痛,蠲痹止痛,如果外来有风寒湿,又有内湿,湿重胸满说明内在有实邪阻滞气机,湿这个病邪,它有个特点,表湿很容易引动内湿,内湿又容易招致表湿。水湿都有这种特点,所以说,又见内湿的情况下,表现出胸闷,实邪阻滞气机,那应该把滋腻的黄芩这类由于恋湿,可以减少或者不用,加一些行气药,像厚朴、枳壳这些都是行气药,气行则湿化。像厚朴这些带有芳香可以化湿的,如果兼里热,这有重和不重两个情况。里热不明显,生地、黄芩减量,没有里热,可以不用。当然我们说用一点,减量用一点,可以制约温燥。里热如果重,加石膏、知母,这通常的一个,在气分的一个里热还在气分的一种加减法,所以这随证加减,我一直为了强调围绕这个病机的几个方面,程度这些来展开的。

羌防剂与麻桂剂的比较

怎么正确对待羌防剂和麻桂剂的运用?这是两个时代,产生于两个不同的时代。因为开始过去教方剂学,讨论方剂时候也考虑过这一问题,同学也要问,麻桂剂、羌防剂,这个区别。为什么有些医生擅长麻桂剂,荆防派,也有些号称经方派的老师,习惯开头第一个药总是不外开桂枝,姜桂附这些,很喜欢用。他有这方面一个体会经验,但是同学们在医院实习的时候发现,绝大多数老师羌防又用得多。在这两个运用当中究竟有什么差别?

当然我们从一般这个象麻黄汤、桂枝汤和九味羌活汤、或者荆防败毒散这类羌防剂,这个比较的话,我们可以说一个风寒湿,一个是风寒。就此而已吗?为什么会仲景时代出现麻桂剂?麻桂剂现在临床也常用,不挺好吗?为什么逐渐到宋以后,羌防剂也出来了。而且还引发了当时的一些争鸣,这些流派的争鸣。所以我们经常把宋元时代,看作是从宋到元那段医学的全面发展,在历史上中医发展过程当中,很重要的历史时期,是个全面发展,各个方面。和这是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种各个流派崛起,这个很有关系。在医学角度上来讲,又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后来的发展很迅速,很快。这两个羌防剂,麻桂剂的这种产生有时代背景。

这里也反映一点,就我自己的研究体会过程当中,自己体验到一点,应当有的一种研究方法,看待古代医学的进步,和某个时代出现哪方面特点,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包括当时的病种,当时的诸多因素,包括气候,综合考虑。原来根本考虑不到这个,因为读书时老师也没告诉我,汉朝什么气候?也没想到那个方面。虽然念书,念到风气,汉初风气尚厚,风寒比较重,所以像仲景用《伤寒论》,因为寒很突出。可能跟这有一定关系。但是怎么样有这种历史资料呢?怎么样用旁证或直接证据来说明这一问题呢?不容易。开始引我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我觉得不是学医的,是病人。所以我觉得这个跟病人学很重要。所以我们跟进修医师讨论,麻桂剂、羌防剂,提到这个,他们也都说现在老师们用于解表的,好像70%都是羌防剂,用得很多。但有的又是光是麻桂剂为主。这种时代好像一个跳跃式的,一到这个时候,突然这个就多了。那怎么回事?那些高级知识分子,有些他听听很感兴趣,当时有两个朋友,一个地质学院的,一个气象学院的,对我帮助很大,气象学院一个老师听了回去,后来他告诉我,它那个时代气候很冷,全球性的,国外的书上都有这个描述。而且有流行病。这个性质应该说是偏寒的,很冷。但由这个启发,就是说要去收集证据呀,收集汉代比较冷的证据,收集流行病的证据。后来地质学院的老师给我提供了,从地质发掘里头不同时代,虽然就一两千年当中的不同时代,判断它气候特点,因为他们由于搞地质,搞气像研究的人,关注到一些古代文献,关注到很多现象,他们说汉朝当兵打仗都穿黑衣衫,后来的很多朝代都不是黑衣衫,黑衣衫吸收热量,当然那时候解释,我看古书里解释,说秦始皇的兵是穿红衣衫的。所以汉朝建立了,推翻秦王朝,其实政权它是从项羽手上夺过来的。他的兵穿黑衣衫,所以人们判断它这个时期很冷。还有呢,就从《伤寒杂病论》来讲,提到伤寒十居其七,提到汉初的风气伤后,这些证据都在说明这地方寒冷。

再后来呢,地质学院的老师说,从植物来看那个时代都是很冷的,通过中国历史上记载,唐朝是很温暖、湿润的。开始温暖湿润,所以那个时候的黄河流域,不是现在的黄土高原。那个时候你看,山西出人参,郁郁葱葱的,不像现在很多地方七沟八梁一面波,那时候的长安,说长安本是牡丹乡,唐代那时候,虽然是传说,武则天一夜叫百花开,这是传说,没有那个地方能够花多这种现实的话,传说也不会出来。它都有些基础的。所以从黄河流域那个时候,唐代已经是温暖,湿润了,从世界医学史,那个当时我没有看到,直到前年看到了,他们告诉我,不但东汉,那场流行病非常厉害,家家有僵尸之痛,很多都合门之疫,一家一家死掉,这里的伤寒十居其七,你从张仲景《伤寒论》原序,和曹植的《说疫》,那篇很多同学都读过了,对吧?医古文里有,曹植的《说疫》,曹植也是东汉末年,曹操的小儿子。有谈到了这场灾难性的流行病。而这场流行病是怎么产生?当时只知道东罗马帝国,跟我们汉代是基本同时代,西方最大的政权就是东罗马帝国,那时候罗马它的一个发达程度,不亚于我们。罗马城和周围地区,达到两百万人口以上,这我是在一本美国书,台湾翻译了以后,我讲到九味羌活汤,说到跟他们看到的相似,我当时没看到这个书,根据前头说的这些资料推论,那给我一看,那个也很清楚。全球性产生一场流行病,来源于罗马,西方。由西方传到印度,由印度传到中国。这是西方医学史里写的过程。从现代考证,属于这个鼠疫、伤寒、霍乱。这些那个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有。这个里边也谈到,那本书叫“细菌与人类的战争”。我们国内没有翻译,台湾翻译了。所以前年拿到这个书看了,很有意思,那场流行病,使得东罗马帝国亡了国,政权丢失,也就是说人口大量减少,跑了。那个地方流行病来了,就跑掉,散了。很长时间,经济一蹶不振。从上面记载,东汉时期,当时达到五千万人口,东汉那个之前,从秦王朝结束到西汉开始,出现一个文景之治,文帝、景帝,汉高祖以后,儿孙辈文帝、景帝,和当时的窦太后,都崇尚黄老之学,休养生息,给老百姓比较轻的赋税,比较缓和的政策,国家发展很快,所以才到了西汉偏后期一点,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人口发展,疆土也扩展,他开始才有穷兵黩武的资本。他需要加强统一,所以排斥黄老,独重儒术,用董仲舒,这个时候阴阳五行学说,很多这些开始规范,就和过去中医用的已经不一样了。

后来到东汉,进入这场流行病的中国人口,从五千万,降到两千万。去掉百分之六十。但是政权还保持着,这个国外人家研究这场流行病,给我们中国的影响。罗马的影响是政权丢失了,东罗马帝国。而且整个地方都荒芜了。政治中心后来就转移了。中国由于有了当时在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医学,而张仲景能够总结出这个《伤寒杂病论》,也和他和他同时代前后那个东汉期间,大家和疾病斗争当中总结出来的好的方和法,和辩证规律形成,不是一个时代产品,时势造英雄,不是他一个人突然天上掉下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什么东西,是个总结。后来中国人口在恢复当中,一直到明代恢复到七千万,这个过程现在就找到这类的根据了。但是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到唐代的时候,气候变了。东汉,后面这个三国演义结束,公元265年。到唐,到隋唐的时候,公元600左右,三四百年。到了盛唐,那就五百多年了。所以大致的气候,四五百年的变化。有一种规律性变化,开始暖和湿润了。所以开始的时候,这个象隋,到这个,南北朝到隋这种时候,陈延之的小品方和仲景方齐名了。到孙思邈的时候,孙思邈他都说南人秘仲景方不传。他都很少看到仲景方。说明说明有一段时间用得较少。后来《千金翼方》这些,才补充很多出来了。到达了宋开始,社会经济这些发展了。当然在唐到宋又有一段时间。公元900多年开始,又过了三百年左右,人口,经济各方面发展。虽然经常南北对峙。北宋杨家将,南宋岳飞传,这些都反映了这个社会的一些不安定。但整体的来说,医学发展比较快。而当时整个的从唐以后的气候变化,决定了临床用方,对风寒这类要考虑到夹湿的问题。寒呢,相对轻一点。这就促使了羌防剂的发展。逐渐羌防剂开始用得多了。要认识到这么一个过程,而不能够撇开历史的这种过程。平面的看待这种医学史。什么时候有什么方书,什么时候有什么而已。为什么出现这个,而在这个时期,整体医学来讲,从宋、元这个时期,很多病治疗方法都丰富了。原来治痢疾,清热解毒凉血,包括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都是这个治法较单一的。到了北宋以后,从北宋开始就刘河间这些就,“活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调气活血方结合以后,对于全面解决痢疾问题,确实是个很大进步,当然这个并不能反映了。你可以否定白头翁汤,作为痢疾基础方的贡献,并不能否定葛根芩连汤这一类呢,治疗热泄热痢,作为基础方的贡献。但你和后世发现的这种组方的方剂组合,和治法的进步。组合起来,临床疗效就大大提高了。所以不能够用经方派,时方派,各自也就抱残守缺了。只考虑自己,互相攻击。历来经方派、时方派形成一种对垒。以至于有些医家想怎么样,觉得时方有很多还挺好,但他又是伤寒派呀,不好数典忘祖。怎么结合呢?理论上从用药上尽量去找汇通折中。弄得两面不讨好,两面不承认他。

陶华《伤寒六书》里面方很不错的,那最后大家不承认他的理论。所以都是不能正确处理历史上医学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种学派、学说。所以现在来说,我认为这种羌防剂、麻桂剂,各自有自己很适应的证候,适应的证候用法。你看到什么证,外感风寒,风寒较重,麻桂剂当然好啦。阳气不足,把这类姜桂附,而且经方的很大优势,实际上在哪里呢?它的很多基础方,很多它的基本配伍组合,配伍技巧,配伍组合,形成了很多规范的东西,后世也用得很多。后世有些说我是伤寒派,他开出方来已经变化很大了。所以大量的,特别《伤寒论》里面,《金匮要略》里面,大量的基础方流传出来,衍生成后世的很多时方。应该辩证地看。这个问题各有各的适应,各有各的贡献。肯定哪个方面并不等于否定哪个方面。因为现代的时代,容易有一种什么非此即彼的思想。这个分析时代,容易非此即彼。现代哲学强调这个分呀,一分为二,过去强调合二为一,就东方哲学。西方哲学一分为二是主要的。东方哲学合二为一主要的。应该两个结合起来,两个结合。所以不要说强调了这个就否定那个,非此即彼。科学上的东西不能够非此即彼。整个人类时代不断的从综合时代向分析时代,向新的综合时代,又向新的分析时代,这样的一个演变永远不会完结。每个时代变迁都隔了很长了。我们每个人或者每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学习运用,而每个人的生命,在这种场合里是一瞬间。

所以这是对羌防剂、麻桂剂应当有的这个看法,和它们产生的一种这个时代,各方面因素的背景。这个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参考。

下面呢一个二类方,香苏散是二类方。我们比较简要的提一下。

香苏散总的来说,它是一种理气解表的一个基础方。它仍然是外感风寒。从主治证候,主证方面,仍然是外感风寒。所以有外感风寒表实证,也就是说麻黄汤证最基本的表现。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外感风寒最基本的表现,而且是表实证的范围。首先是这个证候的第一个方面。所以我说学了麻黄汤证以后,以它可以作为参照,作为参照比较的学习。我们后面不光是讲的麻黄汤的三个附方,也可以包括九味羌活汤,它不是多个夹湿嘛,多个气滞嘛。气郁不舒,气机阻滞。它可以有些病人体质基础本来就有气滞的,有这个基础,再感受风寒,由气滞,气机阻滞,往往以肝、脾、肺这些系统为主。当然这个时候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它反映出来,主要是从原书主治里反映的,主要是涉及到脾胃系统。从用药来看,也结合到香附可以结合到肝。因为气机不舒,肝主疏泄,疏泄一身之气机。

从舌象来讲,它仍然表现的是以表证为主,兼有气滞。而没有强调气化当中其它不良产物的积累。舌苔薄白,脉浮。这是对于香苏散的主证的病机分析。

香苏散的功用,就它体现治法,除了疏散风寒,它有这个理气,理气和中。和中指的主要是脾胃。拿君、臣、佐、使分析来说,苏叶是这个方里这样的君药。两个作用,既能散风寒,又能理气。所以它是理气解表。过去把它作理气解表一种代表方。它实际上是个基础方。

苏叶这味药是比较全面的,能走气分,能走血分。不同用量的话还有不同的作用。用量偏大发散为主。苏叶中等用量,一般用到比如6到9克,用它有理气,疏散,疏理气机,理气。小剂量,一般我有时候使用4到6克,很少。很多治内伤病方子里头如果配这个呢,它能够解郁,能够带一点疏通气血,解郁作用,并不有很大的理气作用。当然我们后来一般用这个,苏叶单独用呢,作为理气的话,多用苏梗。所以用量主要在发散,量偏大一点。在它自身用量当中偏大一点。用小呢可以解郁,小剂量,带点疏通气血的作用。所以表里证都可以配用,也比较平和。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发散药。

用香附呢,香附是理气药,行气开郁。它当然可以疏肝行气,可以配合之后,象陈皮和它结合呢可以作用于中焦。整体上香附常用于行气开郁。用陈皮理气化湿,是考虑到中焦气机郁滞,津液容易不布。既有气滞有时候考虑到化湿。祛湿来讲也要看部位。这个袪湿的治法很复杂,要考虑到三焦,后来发展到温病学派的治湿温病这些。治湿,提法上很多。有的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有的很强调芳化。有的强调肺为水之上源,开宣肺气。有的燥湿可以运脾,提法很多。虽然三焦之所以有三焦的特点。上焦开宣。中焦两种方法,或者苦燥,苦温燥湿,苦寒燥湿。分别针对寒湿或者湿热。中焦还有芳化,芳香化湿。我们这里讲陈皮这类,它带有芳香化湿特点。中焦要芳化苦燥。苦燥有苦寒燥湿,有苦温燥湿。下焦淡渗。有的时候需要什么开宣上面的,苦燥中焦的,又要苦燥或者芳化中焦,又要淡渗,三焦分消。不外乎这些治法。

这里呢就是考虑到气滞以后结合芳化,形成理气化湿并举。用甘草作为使药,又兼佐药了。因为它有补气和中作用,同时调和药性。因为行气太过容易耗气。它有益气和中作用。

整个方很简单,四味药,用药又很平和。它就成为一个理气解表的一张常用方的基础方,一种基础。我们把它当作二类方。主要是它反映了一种治法,反映了辛温解表的药物和行气相结合。又体现了要行气针对肯定有气机不舒啦,有气滞啦,那要结合化湿。考虑由气滞可以产生水湿不化。反过来,除湿药往往除湿祛痰药,又要和行气药相结合。

在这里主要配伍结构呢,有这两味药要注意的。香附、苏叶的配伍。我们这里引了李时珍的一段话,我们用香附更多用于这个理气,或者行气活血,或者妇科方面,或者气滞疼痛这个方面。说它呢香附的作用范围很广。李时珍说,它能上行胸膈,外达肌肤。外面达皮肤,也就是说作用范围很广。说它在因为他讲别的很多,配合我们这个方里特点呢,香附对于解表药有促进作用,所以它和紫苏、葱白相配能解散邪气。李时珍里边也谈到不少这种配伍技巧。你虽然开了个苏叶,我叫它来发散风寒。前人有这种总结就是香附配了,能够协同增强这种发散力量。所以这个方里这两味相配的意义,前人总结过,实践当中这类方也在应用。我们不应该把这类经验或者理论总结丢掉。这是我们提出来这个方在配伍里边的,配伍关系里,技巧上的一些意义。

在辩证要点方面,它主要是在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上,它有胸脘痞闷,有气机阻滞特点。用这个基础方,然后针对它见证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再来调整加减,这是因为它是基础方。随证加减里面当然就有几种可能性。既然是外有风寒,内有气滞,那就是风寒重了怎么办?气滞重了,光香附这也不够了。而气滞就要造成湿阻。湿阻重又怎么办?湿聚成痰怎么办?所以这里围绕着这个基本证型可能发生的几个方面变化,举了一些加减例子。当然也不是说你偏要这类呢是常用的,象一般这类风寒,时方治这类风寒,这个外感风寒,选择的加味药尽可能平和。所以象生姜、葱白、荆芥这类,发散风寒就够了。除非它风寒很重,那还可以加味发散力量强的。气郁较重了,不是光是一个痞闷。痞闷来说是一种气滞还较轻。痞闷,胀满,甚至于疼痛,这类气机阻滞,还有其他表现较重,还可以适当增加行气解郁的药。行气药,厚朴、柴胡、大腹皮。它也适合用不同部位,大腹皮往往走下。柴胡半表半里,两侧。厚朴往往是胸脘,特别胸脘腹都有用,脘腹为多。因为用,需要你非用枳壳,那就从胸开始,胸脘都,枳实,胃脘到下部,这个都在,因为枳实还能导滞。从部位上行气当中兼有的作用上,有一定区别,这个中药学研究这个范围。湿浊重的,那就结合苦燥芳化,气滞湿阻逐渐造成的。藿香、厚朴、半夏,湿聚成痰,咳嗽有痰,就要宣降肺气,止咳化痰,结合配合,那都是在这种风寒兼气郁以后,继发可能出现的情况。

这举一些例子作为随证加减的一些特点,我们今天解表剂从风寒外感的,用辛温发散为主的这些方,讨论了一些代表,外感风寒表实证的经方表实证的,表虚证的麻黄汤,桂枝汤,以及羌防剂的九味羌活汤,再结合二类方,外感风寒又兼气滞的香苏散。这个因为选象风寒方非常多,风寒夹湿这个方,作为这一章,这里的辛温解表这一节,选一些代表性的,历史上有些代表性的基础方,常用方,代表方作为例子。不可能把这个都讲完。通过这些方当中体会出一些基本结构,和不同时代的治法特点,还有涉及到的一些治法方例,都是一些例举,实际上,这些掌握了以后再去看其它的后世方,就容易分析了。

九味羌活汤

上一节课谈到九味羌活汤的证候分析,证候的特点和方义分析。我们谈到九味羌活汤的一个意义,它是一个羌防剂,用来治疗风寒夹湿型的外感的一个代表方剂。又有分经论治这个思想,这张方我们先说它配伍特点,它既用升散药为主,又结合部份清热药,这顾松园说它升散药得到清热药,升而不峻,不会很升之太过,清热药得到升散药,当然也能清内热,它这种苦寒,因为过多用内在的苦寒药,容易引邪入里,所以两个有一个相制的问题,相制,一个散表,一个清里,是分工,所以这里头有一个两样要相配,既有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

配伍第二个特点,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这个分经论治在九味羌活汤的服法中间明确提出来了,也最早的,直接提出来,要用这个方,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这不是头身酸楚疼痛吗,表现在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经,那我们用这药要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那后面我们还分析一下,这种分经论治,这张方里的具体结构体现。但是从这两个配伍特点,可以反应出来一个中医学发展到这个时期的一个进步,应该承认是个进步。你过去包括头项强痛,头身疼痛,这一类还是一种相比这个分经来说,这个还是泛指的,这个就具体化,用药当中在止痛方面,根据部位不同,讲究用药的技巧,应该说是中药方剂方面的一个进步。

剂型选择

九味羌活汤的服法,和剂型选择,前面我们提到过,也是这个方书反映出来,在这个时期,也是从某些方面的进步。所以他要求,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就是说,外感风寒湿邪较重,那就要用急汗,急汗就用汤药趁热服,吃了以后还要喝点稀饭,热开水,所以羹粥投之。如果缓汗,病情不是很重,同样开这个方,你可以用调解它的服法来控制功效的发挥。那就用温一点。不要热服,而是温服。吃了以后呢,不用汤投之也,不用吃稀饭喝开水帮助出汗。这根据病情的不同。

剂型来讲,我前面谈过了,治外感风寒湿邪表证为主宜用汤剂,治内伤杂病,像痹证一类,宜用丸剂。这就是剂型不同,功效主治可以不同。这也是在这个方边里的所出的,这个看作原著,王好古的《此事难知》里提出来的这个用法,剂型选择。因为过去剂型选择这个问题没有在教材里提出,我觉得这个方既可以用于外感,又可以用于痹证,毕竟是两个病,而证候侧重的有区别,所以反应了一种不同剂型,对于主证,主病主证功效的一种影响。

那对于引经问题,这个方里用的六经的引经,也符合我们后世一般公认的引经,前面讲到引经药已经谈到过一些,举过一些引经药的大家较公认的例子.那些例子当中多数在这个方里就已经出现,就已经把它固定了.太阳经羌活,阳明经白芷,少阳经黄芩,太阴经苍朮,少阴经细辛,厥阴经川芎。而防风,“风药之卒徒,走十二经” 。这是在宋、金,这个时代,在北方,张元素生活在金代这个地区,这个认识,后世一般都比较遵从和公认这种认识,这样使用。所以这个配伍特点,是学习这个方里面的一个重点。因为它有划时代的意义。

辨证的要点

这个方在运用当中辨证的要点,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这个是外感风寒的最基本表现,加上肢体酸楚疼痛,才反映出外感风寒挟湿,外感风寒挟湿这一段,是个基本依据,口苦微渴,是原方用于外感风寒夹湿,兼有内热的一个基本表现。口苦微渴是反映了以这样一个基本表现。所以完整用这个方应该说是有这样一个辨证要点使用基本依据。当然我们前面讲了,虽然分析是生地、黄芩,主要针对兼有内热,没有内热也能用,量减少,它起到佐治药的作用,这也是一般现在运用当中的共识。

使用注意

当然这个方比较温燥,阴虚内热,风热表证不能用。这个是因为整方以温燥为主。

随证加减

它不是风寒挟湿吗?也可以用于痹证,又兼内热,那围绕这几个方面的轻重,灵活用药。所以这加减的项目,都围绕它的辨证要点,病机的几个方面展开。既然风寒挟湿,挟湿轻的那当然像苍朮这些太燥的,苍朮细辛这些发散药,适当减少。如果治痹证,痹证疼痛比较剧烈的,根据不同部位,上下,四肢,独活、灵仙、姜黄这些选用,增加去风寒湿,或者活血,总的来讲,除痹止痛,蠲痹止痛,如果外来有风寒湿,又有内湿,湿重胸满说明内在有实邪阻滞气机,湿这个病邪,它有个特点,表湿很容易引动内湿,内湿又容易招致表湿。水湿都有这种特点,所以说,又见内湿的情况下,表现出胸闷,实邪阻滞气机,那应该把滋腻的黄芩这类由于恋湿,可以减少或者不用,加一些行气药,像厚朴、枳壳这些都是行气药,气行则湿化。像厚朴这些带有芳香可以化湿的,如果兼里热,这有重和不重两个情况。里热不明显,生地、黄芩减量,没有里热,可以不用。当然我们说用一点,减量用一点,可以制约温燥。里热如果重,加石膏、知母,这通常的一个,在气分的一个里热还在气分的一种加减法,所以这随证加减,我一直为了强调围绕这个病机的几个方面,程度这些来展开的。

羌防剂与麻桂剂的比较

怎么正确对待羌防剂和麻桂剂的运用?这是两个时代,产生于两个不同的时代。因为开始过去教方剂学,讨论方剂时候也考虑过这一问题,同学也要问,麻桂剂、羌防剂,这个区别。为什么有些医生擅长麻桂剂,荆防派,也有些号称经方派的老师,习惯开头第一个药总是不外开桂枝,姜桂附这些,很喜欢用。他有这方面一个体会经验,但是同学们在医院实习的时候发现,绝大多数老师羌防又用得多。在这两个运用当中究竟有什么差别?

当然我们从一般这个象麻黄汤、桂枝汤和九味羌活汤、或者荆防败毒散这类羌防剂,这个比较的话,我们可以说一个风寒湿,一个是风寒。就此而已吗?为什么会仲景时代出现麻桂剂?麻桂剂现在临床也常用,不挺好吗?为什么逐渐到宋以后,羌防剂也出来了。而且还引发了当时的一些争鸣,这些流派的争鸣。所以我们经常把宋元时代,看作是从宋到元那段医学的全面发展,在历史上中医发展过程当中,很重要的历史时期,是个全面发展,各个方面。和这是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种各个流派崛起,这个很有关系。在医学角度上来讲,又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后来的发展很迅速,很快。这两个羌防剂,麻桂剂的这种产生有时代背景。

这里也反映一点,就我自己的研究体会过程当中,自己体验到一点,应当有的一种研究方法,看待古代医学的进步,和某个时代出现哪方面特点,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包括当时的病种,当时的诸多因素,包括气候,综合考虑。原来根本考虑不到这个,因为读书时老师也没告诉我,汉朝什么气候?也没想到那个方面。虽然念书,念到风气,汉初风气尚厚,风寒比较重,所以像仲景用《伤寒论》,因为寒很突出。可能跟这有一定关系。但是怎么样有这种历史资料呢?怎么样用旁证或直接证据来说明这一问题呢?不容易。开始引我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我觉得不是学医的,是病人。所以我觉得这个跟病人学很重要。所以我们跟进修医师讨论,麻桂剂、羌防剂,提到这个,他们也都说现在老师们用于解表的,好像70%都是羌防剂,用得很多。但有的又是光是麻桂剂为主。这种时代好像一个跳跃式的,一到这个时候,突然这个就多了。那怎么回事?那些高级知识分子,有些他听听很感兴趣,当时有两个朋友,一个地质学院的,一个气象学院的,对我帮助很大,气象学院一个老师听了回去,后来他告诉我,它那个时代气候很冷,全球性的,国外的书上都有这个描述。而且有流行病。这个性质应该说是偏寒的,很冷。但由这个启发,就是说要去收集证据呀,收集汉代比较冷的证据,收集流行病的证据。后来地质学院的老师给我提供了,从地质发掘里头不同时代,虽然就一两千年当中的不同时代,判断它气候特点,因为他们由于搞地质,搞气像研究的人,关注到一些古代文献,关注到很多现象,他们说汉朝当兵打仗都穿黑衣衫,后来的很多朝代都不是黑衣衫,黑衣衫吸收热量,当然那时候解释,我看古书里解释,说秦始皇的兵是穿红衣衫的。所以汉朝建立了,推翻秦王朝,其实政权它是从项羽手上夺过来的。他的兵穿黑衣衫,所以人们判断它这个时期很冷。还有呢,就从《伤寒杂病论》来讲,提到伤寒十居其七,提到汉初的风气伤后,这些证据都在说明这地方寒冷。

再后来呢,地质学院的老师说,从植物来看那个时代都是很冷的,通过中国历史上记载,唐朝是很温暖、湿润的。开始温暖湿润,所以那个时候的黄河流域,不是现在的黄土高原。那个时候你看,山西出人参,郁郁葱葱的,不像现在很多地方七沟八梁一面波,那时候的长安,说长安本是牡丹乡,唐代那时候,虽然是传说,武则天一夜叫百花开,这是传说,没有那个地方能够花多这种现实的话,传说也不会出来。它都有些基础的。所以从黄河流域那个时候,唐代已经是温暖,湿润了,从世界医学史,那个当时我没有看到,直到前年看到了,他们告诉我,不但东汉,那场流行病非常厉害,家家有僵尸之痛,很多都合门之疫,一家一家死掉,这里的伤寒十居其七,你从张仲景《伤寒论》原序,和曹植的《说疫》,那篇很多同学都读过了,对吧?医古文里有,曹植的《说疫》,曹植也是东汉末年,曹操的小儿子。有谈到了这场灾难性的流行病。而这场流行病是怎么产生?当时只知道东罗马帝国,跟我们汉代是基本同时代,西方最大的政权就是东罗马帝国,那时候罗马它的一个发达程度,不亚于我们。罗马城和周围地区,达到两百万人口以上,这我是在一本美国书,台湾翻译了以后,我讲到九味羌活汤,说到跟他们看到的相似,我当时没看到这个书,根据前头说的这些资料推论,那给我一看,那个也很清楚。全球性产生一场流行病,来源于罗马,西方。由西方传到印度,由印度传到中国。这是西方医学史里写的过程。从现代考证,属于这个鼠疫、伤寒、霍乱。这些那个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有。这个里边也谈到,那本书叫“细菌与人类的战争”。我们国内没有翻译,台湾翻译了。所以前年拿到这个书看了,很有意思,那场流行病,使得东罗马帝国亡了国,政权丢失,也就是说人口大量减少,跑了。那个地方流行病来了,就跑掉,散了。很长时间,经济一蹶不振。从上面记载,东汉时期,当时达到五千万人口,东汉那个之前,从秦王朝结束到西汉开始,出现一个文景之治,文帝、景帝,汉高祖以后,儿孙辈文帝、景帝,和当时的窦太后,都崇尚黄老之学,休养生息,给老百姓比较轻的赋税,比较缓和的政策,国家发展很快,所以才到了西汉偏后期一点,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人口发展,疆土也扩展,他开始才有穷兵黩武的资本。他需要加强统一,所以排斥黄老,独重儒术,用董仲舒,这个时候阴阳五行学说,很多这些开始规范,就和过去中医用的已经不一样了。

后来到东汉,进入这场流行病的中国人口,从五千万,降到两千万。去掉百分之六十。但是政权还保持着,这个国外人家研究这场流行病,给我们中国的影响。罗马的影响是政权丢失了,东罗马帝国。而且整个地方都荒芜了。政治中心后来就转移了。中国由于有了当时在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医学,而张仲景能够总结出这个《伤寒杂病论》,也和他和他同时代前后那个东汉期间,大家和疾病斗争当中总结出来的好的方和法,和辩证规律形成,不是一个时代产品,时势造英雄,不是他一个人突然天上掉下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什么东西,是个总结。后来中国人口在恢复当中,一直到明代恢复到七千万,这个过程现在就找到这类的根据了。但是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到唐代的时候,气候变了。东汉,后面这个三国演义结束,公元265年。到唐,到隋唐的时候,公元600左右,三四百年。到了盛唐,那就五百多年了。所以大致的气候,四五百年的变化。有一种规律性变化,开始暖和湿润了。所以开始的时候,这个象隋,到这个,南北朝到隋这种时候,陈延之的小品方和仲景方齐名了。到孙思邈的时候,孙思邈他都说南人秘仲景方不传。他都很少看到仲景方。说明说明有一段时间用得较少。后来《千金翼方》这些,才补充很多出来了。到达了宋开始,社会经济这些发展了。当然在唐到宋又有一段时间。公元900多年开始,又过了三百年左右,人口,经济各方面发展。虽然经常南北对峙。北宋杨家将,南宋岳飞传,这些都反映了这个社会的一些不安定。但整体的来说,医学发展比较快。而当时整个的从唐以后的气候变化,决定了临床用方,对风寒这类要考虑到夹湿的问题。寒呢,相对轻一点。这就促使了羌防剂的发展。逐渐羌防剂开始用得多了。要认识到这么一个过程,而不能够撇开历史的这种过程。平面的看待这种医学史。什么时候有什么方书,什么时候有什么而已。为什么出现这个,而在这个时期,整体医学来讲,从宋、元这个时期,很多病治疗方法都丰富了。原来治痢疾,清热解毒凉血,包括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都是这个治法较单一的。到了北宋以后,从北宋开始就刘河间这些就,“活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调气活血方结合以后,对于全面解决痢疾问题,确实是个很大进步,当然这个并不能反映了。你可以否定白头翁汤,作为痢疾基础方的贡献,并不能否定葛根芩连汤这一类呢,治疗热泄热痢,作为基础方的贡献。但你和后世发现的这种组方的方剂组合,和治法的进步。组合起来,临床疗效就大大提高了。所以不能够用经方派,时方派,各自也就抱残守缺了。只考虑自己,互相攻击。历来经方派、时方派形成一种对垒。以至于有些医家想怎么样,觉得时方有很多还挺好,但他又是伤寒派呀,不好数典忘祖。怎么结合呢?理论上从用药上尽量去找汇通折中。弄得两面不讨好,两面不承认他。

陶华《伤寒六书》里面方很不错的,那最后大家不承认他的理论。所以都是不能正确处理历史上医学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种学派、学说。所以现在来说,我认为这种羌防剂、麻桂剂,各自有自己很适应的证候,适应的证候用法。你看到什么证,外感风寒,风寒较重,麻桂剂当然好啦。阳气不足,把这类姜桂附,而且经方的很大优势,实际上在哪里呢?它的很多基础方,很多它的基本配伍组合,配伍技巧,配伍组合,形成了很多规范的东西,后世也用得很多。后世有些说我是伤寒派,他开出方来已经变化很大了。所以大量的,特别《伤寒论》里面,《金匮要略》里面,大量的基础方流传出来,衍生成后世的很多时方。应该辩证地看。这个问题各有各的适应,各有各的贡献。肯定哪个方面并不等于否定哪个方面。因为现代的时代,容易有一种什么非此即彼的思想。这个分析时代,容易非此即彼。现代哲学强调这个分呀,一分为二,过去强调合二为一,就东方哲学。西方哲学一分为二是主要的。东方哲学合二为一主要的。应该两个结合起来,两个结合。所以不要说强调了这个就否定那个,非此即彼。科学上的东西不能够非此即彼。整个人类时代不断的从综合时代向分析时代,向新的综合时代,又向新的分析时代,这样的一个演变永远不会完结。每个时代变迁都隔了很长了。我们每个人或者每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学习运用,而每个人的生命,在这种场合里是一瞬间。

所以这是对羌防剂、麻桂剂应当有的这个看法,和它们产生的一种这个时代,各方面因素的背景。这个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参考。

下面呢一个二类方,香苏散是二类方。我们比较简要的提一下。

香苏散总的来说,它是一种理气解表的一个基础方。它仍然是外感风寒。从主治证候,主证方面,仍然是外感风寒。所以有外感风寒表实证,也就是说麻黄汤证最基本的表现。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外感风寒最基本的表现,而且是表实证的范围。首先是这个证候的第一个方面。所以我说学了麻黄汤证以后,以它可以作为参照,作为参照比较的学习。我们后面不光是讲的麻黄汤的三个附方,也可以包括九味羌活汤,它不是多个夹湿嘛,多个气滞嘛。气郁不舒,气机阻滞。它可以有些病人体质基础本来就有气滞的,有这个基础,再感受风寒,由气滞,气机阻滞,往往以肝、脾、肺这些系统为主。当然这个时候胸脘痞闷,不思饮食。它反映出来,主要是从原书主治里反映的,主要是涉及到脾胃系统。从用药来看,也结合到香附可以结合到肝。因为气机不舒,肝主疏泄,疏泄一身之气机。

从舌象来讲,它仍然表现的是以表证为主,兼有气滞。而没有强调气化当中其它不良产物的积累。舌苔薄白,脉浮。这是对于香苏散的主证的病机分析。

香苏散的功用,就它体现治法,除了疏散风寒,它有这个理气,理气和中。和中指的主要是脾胃。拿君、臣、佐、使分析来说,苏叶是这个方里这样的君药。两个作用,既能散风寒,又能理气。所以它是理气解表。过去把它作理气解表一种代表方。它实际上是个基础方。

苏叶这味药是比较全面的,能走气分,能走血分。不同用量的话还有不同的作用。用量偏大发散为主。苏叶中等用量,一般用到比如6到9克,用它有理气,疏散,疏理气机,理气。小剂量,一般我有时候使用4到6克,很少。很多治内伤病方子里头如果配这个呢,它能够解郁,能够带一点疏通气血,解郁作用,并不有很大的理气作用。当然我们后来一般用这个,苏叶单独用呢,作为理气的话,多用苏梗。所以用量主要在发散,量偏大一点。在它自身用量当中偏大一点。用小呢可以解郁,小剂量,带点疏通气血的作用。所以表里证都可以配用,也比较平和。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发散药。

用香附呢,香附是理气药,行气开郁。它当然可以疏肝行气,可以配合之后,象陈皮和它结合呢可以作用于中焦。整体上香附常用于行气开郁。用陈皮理气化湿,是考虑到中焦气机郁滞,津液容易不布。既有气滞有时候考虑到化湿。祛湿来讲也要看部位。这个袪湿的治法很复杂,要考虑到三焦,后来发展到温病学派的治湿温病这些。治湿,提法上很多。有的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有的很强调芳化。有的强调肺为水之上源,开宣肺气。有的燥湿可以运脾,提法很多。虽然三焦之所以有三焦的特点。上焦开宣。中焦两种方法,或者苦燥,苦温燥湿,苦寒燥湿。分别针对寒湿或者湿热。中焦还有芳化,芳香化湿。我们这里讲陈皮这类,它带有芳香化湿特点。中焦要芳化苦燥。苦燥有苦寒燥湿,有苦温燥湿。下焦淡渗。有的时候需要什么开宣上面的,苦燥中焦的,又要苦燥或者芳化中焦,又要淡渗,三焦分消。不外乎这些治法。

这里呢就是考虑到气滞以后结合芳化,形成理气化湿并举。用甘草作为使药,又兼佐药了。因为它有补气和中作用,同时调和药性。因为行气太过容易耗气。它有益气和中作用。

整个方很简单,四味药,用药又很平和。它就成为一个理气解表的一张常用方的基础方,一种基础。我们把它当作二类方。主要是它反映了一种治法,反映了辛温解表的药物和行气相结合。又体现了要行气针对肯定有气机不舒啦,有气滞啦,那要结合化湿。考虑由气滞可以产生水湿不化。反过来,除湿药往往除湿祛痰药,又要和行气药相结合。

在这里主要配伍结构呢,有这两味药要注意的。香附、苏叶的配伍。我们这里引了李时珍的一段话,我们用香附更多用于这个理气,或者行气活血,或者妇科方面,或者气滞疼痛这个方面。说它呢香附的作用范围很广。李时珍说,它能上行胸膈,外达肌肤。外面达皮肤,也就是说作用范围很广。说它在因为他讲别的很多,配合我们这个方里特点呢,香附对于解表药有促进作用,所以它和紫苏、葱白相配能解散邪气。李时珍里边也谈到不少这种配伍技巧。你虽然开了个苏叶,我叫它来发散风寒。前人有这种总结就是香附配了,能够协同增强这种发散力量。所以这个方里这两味相配的意义,前人总结过,实践当中这类方也在应用。我们不应该把这类经验或者理论总结丢掉。这是我们提出来这个方在配伍里边的,配伍关系里,技巧上的一些意义。

在辩证要点方面,它主要是在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上,它有胸脘痞闷,有气机阻滞特点。用这个基础方,然后针对它见证可能出现哪些情况,再来调整加减,这是因为它是基础方。随证加减里面当然就有几种可能性。既然是外有风寒,内有气滞,那就是风寒重了怎么办?气滞重了,光香附这也不够了。而气滞就要造成湿阻。湿阻重又怎么办?湿聚成痰怎么办?所以这里围绕着这个基本证型可能发生的几个方面变化,举了一些加减例子。当然也不是说你偏要这类呢是常用的,象一般这类风寒,时方治这类风寒,这个外感风寒,选择的加味药尽可能平和。所以象生姜、葱白、荆芥这类,发散风寒就够了。除非它风寒很重,那还可以加味发散力量强的。气郁较重了,不是光是一个痞闷。痞闷来说是一种气滞还较轻。痞闷,胀满,甚至于疼痛,这类气机阻滞,还有其他表现较重,还可以适当增加行气解郁的药。行气药,厚朴、柴胡、大腹皮。它也适合用不同部位,大腹皮往往走下。柴胡半表半里,两侧。厚朴往往是胸脘,特别胸脘腹都有用,脘腹为多。因为用,需要你非用枳壳,那就从胸开始,胸脘都,枳实,胃脘到下部,这个都在,因为枳实还能导滞。从部位上行气当中兼有的作用上,有一定区别,这个中药学研究这个范围。湿浊重的,那就结合苦燥芳化,气滞湿阻逐渐造成的。藿香、厚朴、半夏,湿聚成痰,咳嗽有痰,就要宣降肺气,止咳化痰,结合配合,那都是在这种风寒兼气郁以后,继发可能出现的情况。

这举一些例子作为随证加减的一些特点,我们今天解表剂从风寒外感的,用辛温发散为主的这些方,讨论了一些代表,外感风寒表实证的经方表实证的,表虚证的麻黄汤,桂枝汤,以及羌防剂的九味羌活汤,再结合二类方,外感风寒又兼气滞的香苏散。这个因为选象风寒方非常多,风寒夹湿这个方,作为这一章,这里的辛温解表这一节,选一些代表性的,历史上有些代表性的基础方,常用方,代表方作为例子。不可能把这个都讲完。通过这些方当中体会出一些基本结构,和不同时代的治法特点,还有涉及到的一些治法方例,都是一些例举,实际上,这些掌握了以后再去看其它的后世方,就容易分析了。


相关文章

  • 2011年中医执业医方剂范围
  • 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九味羌活汤.香苏散.止嗽散.银翘散.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桑菊饮.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败毒散.参苏饮.加减葳蕤汤.麻黄细辛附子汤 第三单元 泻下剂 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大陷胸汤.温脾汤.大黄附子汤.麻子仁丸.济 ...查看


  • 中医速记方剂经典
  • 中医速记方剂经典 1. 解表剂 1. 麻黄汤--干妈贵姓(炙甘草麻黄桂枝杏仁) 2. 桂枝汤--大勺炒姜汁(大枣芍药甘草生姜桂枝) 3. 九味羌活汤--皇帝尝百草, 细心防穿胸枪.(黄芩生地黄苍术白芷甘草细辛防风川芎羌活) 4. 香苏散-- ...查看


  • 方剂学全部歌诀
  • 中医方剂学全部歌诀 5.小青龙汤 仓廪散 1解表剂 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 原方配入陈仓米,噤口痢疾此为宗. 1.1辛温解表 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2.参苏饮 1.麻黄汤 射干麻黄汤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 麻 ...查看


  • 方剂学歌诀
  • 第一章 解表剂 解表剂: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 扶正解表 第一节:辛温解表 1.麻黄汤:干妈贵姓: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2.桂枝汤:草大芍药姜桂枝: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功效:解肌发 ...查看


  • 芎芷香苏散
  • 芎芷香苏散 拼音xiōngzhǐxiāngsūsǎn 处方香附子(炒,去毛)紫苏各90克陈皮(去白)川芎白芷各60克甘草(炙)30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四时伤寒,发热,头痛项强,百节酸痛:伤风咳嗽声重,鼻流清涕,腰背拘急. 用法用量 ...查看


  • 五版方剂学方歌
  • 一 解表剂 (1).辛温解表 1.麻黄汤:干妈姓桂.(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2.三拗汤 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查看


  • 方剂学试题七
  • 试题七 一.单项选择题 1.最早提出"君臣佐使"组方基本结构理论的医著是() A<五十二病方>B<黄帝内经>C<伤寒杂病论>D<外台秘要>E<千金要方> 2.麻 ...查看


  • [方剂学]教学大纲
  • <方剂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方剂学 课程英文名称:Formula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编号:ZJ21304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 时:(总学时40, 理论课学时40) ...查看


  • [方剂学]方歌
  •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苓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