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众 文 艺
浅谈维吾尔族装饰图案的历史渊源及艺术价值
努尔麦麦提•阿卜杜许库尔 (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1)
摘要:维吾尔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装饰图案艺是其中之一。维吾尔族装饰图案艺术形状各异,样式多样,本民族的生活习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表现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形成了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维吾尔族;装饰图案;艺术价值
一、装饰图饰的历史渊源
维吾尔族是聚居于西域和中亚地带,历史悠久、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维吾尔族人,曾创造灿烂的文化,他们能歌善舞,擅长装饰艺术。装饰艺术在他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汉书》中记载,西汉时期聚居伊犁的月氏人,以“其民巧,雕纹刻楼,治宫室,织同刺纹绣”闻名天下。《大唐西域记》也记载古于闻国(现在的和田)出产漂亮的“地毯、细毛毯”。《末史》记载维吾尔族人“乐多琵琶、茎模、出自然、绣文花蕊布……,行吉必抱乐器”,“性工巧,善冶金银铜铁为器及攻玉”[1]。从上述可知自古以来维吾尔族具有灿烂的民间装饰艺术历史的同时,时代的演变也使他们继承传统民族装饰艺术,并且通过继承、发展、创造,形成了维吾尔族的装饰图案艺术体系。至于古代西域装饰图案的起源说法不一致,起源也非常复杂,认为可能与图腾自然、美化、巫术、生存环境等因素有关系。但是有些学者认为原始时代西域社会的纹身、纹面、岩画和器物的刻画可能是最早的装饰图形,也有可能原始社会的各种装饰图形都与神秘宗教崇拜意识有关,因为,在信仰伊斯兰教之前,维吾尔族历史上还曾信仰过萨满教、袄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佛教等多种宗教。维吾尔族千百年以来在新疆南北部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一带聚居生活,最早新石器时期岩画和彩陶面上的装饰纹样,造型完美,形象生动,可知西域人原始的条件下,创造了既有生命力又精致装饰图形艺术。
奴隶社会时期维吾尔族装饰图案是历史上广为流传于民间,很有独特民族特色,是别具匠心的民族装饰图案。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特别重视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而创造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艺术元素。例如;动物纹样,几何纹样,植物纹样(葡萄纹,石榴纹,巴丹木纹等等)和书法纹样。装饰纹样的内容和主题大部分是反映本民族的生活环境,宗教习俗,风俗历史、民间艺术及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渴望和追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特殊地理环境是维吾尔族装饰图案产生的根源,也是它得以发展充实的深厚土壤,自然界中植物和宗教文化都是图案取材的来源。因此,装饰图案的起源是维吾尔族生活生产和环境而形成发展至今。从造型形式来源看,装饰图案是自然植物及其它几何符号图形纹样的概括化、几何化、简约化、模式化的结果,是应用点、线、面的变化所组成的图形。(见图一)例如;石榴纹、巴旦木纹、植叶纹、几何纹、书法等。这些图案中蕴含的是,维吾尔族视觉文化需求的追求真、善、美的艺术本质。同时也反映出维吾尔族追求美的艺术思维和艺术表现力以及质朴简洁的民族审美观。
从历史上看,维吾尔族装饰图案接受草原萨满教、印度佛教艺术、伊斯兰教风格纹样的影响较深,都是宗教的影响传入西域的装饰纹样元素,然而这些纹样并没有生搬硬套外来艺术的痕迹,而是融合本土文化元素,逐渐成为了维吾尔族装饰图案艺术体系。新疆维吾尔族装饰图案还有不仅有自身演变与发展的过程,而且是其不断与东西方文化、兄弟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互相
碰撞、融合的结果。
维吾尔族经历了多种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有过多种宗教信仰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维吾尔族的艺术创造和审美,产生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伊斯兰教进入新疆后,由于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对人物、动物禁忌,维吾尔族美术历史上出现了不得不抛弃人物绘画创作,在宗教禁止和限制下装饰性艺术得到空前发展机遇。因此,维吾尔族美术转向以抽象的装饰纹样为主,并结合本土的审美观和地域表现手段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维吾尔族美术表现形式以伊斯兰教文化为核心的宗教情感的表
现,图案以抽象的植物纹样和几何纹样为主表现。(见图二)
图2、几何纹样 植物纹样
从构图布局来说,图案中的蓝、白、黑、绿、红这几种颜色是经过长期历史沉淀而成为人们喜爱的色彩,其造型即受地理环境和宗教的文化影响。例如;维吾尔族室内石膏纹样中的植物图案纹样(葡萄纹样,石榴纹样)可以说是维吾尔族园艺文化的缩影,不论植物纹样还是几何纹样都体现了维吾尔人与大自然环境
关系的反映和美化追求。(见图三)
图3、维吾尔族建筑装饰图案
图1、 石榴花纹地毯(阿娜古丽)
维吾尔族人非常重视室内外装饰图案纹样,老百姓的家园中也能看到布置的整洁、美观、四面墙用满图案的装饰起来墙面,它不仅仅是作为生活中的装饰,而是维吾尔族几千年以来对大自然的敬重和亲近;是维吾尔族的爱大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生活面貌,以及独有的民族美化追求和民族文化特征。装饰图案于维吾尔族社会生活大环境之下,维吾尔族的家庭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日常生产等联系起来,就能看出装饰图案艺术所体现的是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而这些特殊的表达方式,正是维吾尔族文化在丰富多元文化中所拥有的独特形式,也是维吾尔族装饰图案所内涵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二、相关文化因素影响1.伊斯兰文化
伊斯兰文化是随着伊斯兰教徒的传教传入中亚喀什噶尔,公元10世纪喀喇汗国王萨图克•布格拉汗(sultan sutuq bugrahan)接受伊斯兰教及文化,同时传教而征服了天山南北,伊斯兰教后西域装饰图案风格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使装饰图案上的图形得到发展繁荣丰富,随后伊斯兰装饰文化元素逐渐渗透到建筑、民间手工艺、服饰、织染的图案纹样,和其他民间美术方面。伊斯兰艺术禁止偶像崇拜,反对描绘生命形象,尤其是偶像事物, 在“圣训”则明确禁止具象和写实绘画,说“画家在末日要遭惩罚”、
“末日最受重罚的是描摹的人”,“末日来临时,真主将要求画家为其描摹的画像注入生命。画家会因无能而受重罚“但是伊斯教要求不得在清真寺等宗教场所悬挂动物画像或将其绘制在衣服和头巾上,但允许在建筑、地毯、坐垫或靠垫、生活用品上出现这些图案” [2]。因此,伊斯兰后期人物或是动物等神像事物很快就从历史页上被洗掉,在装饰艺术方面产生了崇尚几何图案和植物图案以及书法纹饰组成的等非偶像艺术。在造型法则上非常讲究纹饰的对称、重复、均衡和节奏感和秩序感等艺术特
217
大
大 众 文 艺
布依族傩戏及其面具的艺术特点与当代价值
覃会优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 贵州都匀 558000)
摘要:布依族傩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面具具有原始的古朴美。研究傩戏及其面具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并以现代社会和当代价值观为参照,提出了开发的潜力和利用价值。
关键词:布依族;傩戏面具;艺术特点;当代价值
布依族是贵州的土著民族,布依村寨依山傍水,聚族而居,环境优雅,布依族人民创造了许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其中布依族傩戏蕴含着相当多的文化内涵与信息。
布依族傩戏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傩祭”、“傩舞”,即先民们戴着神和猛兽的面具舞蹈,旨在驱邪酬神、消灾祈神于这种祭祀歌舞仪式的综合艺术。现在傩戏已由古代的娱乐天地、鬼神、祖宗转向娱人。傩戏面具使用的材料和塑造人物形象的相对固定性,决定了傩戏及其面具的艺术语言、形象塑造和思想内涵等方面表现出与其他民间艺术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艺术特点正是其艺术价值。布依族傩戏遍布贵州的大部分地区,虽傩事内容和面具材质、色彩和塑造的人物有些差异,但归纳起来,其艺术特点主要有中和性、娱乐性、象征性、精神性、祈福性。
一、形象塑造的中和性
布依族傩戏在本民族间发展的时间与程度是参差不一的,使用的面具数量也不一致,但是面具都是演出中代表角色身份的一种夸张面部形貌的化妆手段,每个地方有其固定的名称。面具的材料一般使用梧桐木、白杨木或柳木,梧桐木和白杨木质轻且不易开裂,柳木在民间是避邪之物,求取吉祥之意。角色在造型上是固定的,有正神、凶神、世俗人物之分。正神如三界公爷、万岁母等,品行正直、善良、温和的神祇,形象塑造多为慈眉大眼,脸宽大耳,面带微笑,色彩常以单色平涂,比较柔和协调。凶神如莫一、鲁班、徐差等,他们都是凶悍勇猛、威武的神祇,在傩戏仪式中担负镇妖逐鬼、驱瘟祛邪之职,面具在形象刻划时,线条粗犷有力、轮廓鲜明奔放、形象浪漫诡奇,气势咄咄逼人,在色彩上有单色,也有多色平涂的,对比强烈。世俗人物:有正面和丑角两类,正面如姝罗桥、覃九老爷等,其面具的刻画为五官端庄、眉毛清秀,表现出淳朴、忠厚的性格,造型写实手法,没有夸张和变形,色彩也与真人相似。丑角如仆宁、独娘等,都是滑稽角色,这类面具造型或细眉小眼,或歪角皱鼻,或呲牙咧齿,或没有下巴,有的涂上红脸蛋,有的点上红印……在荒诞构思中表现出布依族民间艺人丰富的想象力。这些傩戏面具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布依族的审美倾向。
布依族是一个典型的性温意善情深的民族,处处以质朴、和善为美。因此,布依族文化中蕴含的审美心理思想,倾向于在对征。因此,伊斯兰文化影响下维吾尔族装饰纹样大多是几何纹饰、植物纹样或者是维吾尔文书法为主。诸用鲜明强烈伊斯兰宗教色彩(蓝、绿、白),体现了维吾尔族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宗教观念和审美观。亦可知维吾尔族装饰纹样不但有自身演变与发展的过程,而且是其不断与伊斯兰宗教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果。
2.中原文化
从西汉开始西域与中原地区来往,但在很多方面与中原内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在文化艺术方面有着互相融合,互相借鉴, 维吾尔族装饰图案艺术在不同程度上受过古老中原文化影响而发展演变。在新疆龟兹石窟壁画和古代墓室壁画,帛画上可以看到中原元素的花草,云纹题材。例如菊花、牡丹花、莲花、卷草纹饰等。在装饰工艺方面维吾尔人广泛取用中原文化的绚丽流畅图案纹样及造型形式,并给予其丰富的变化,也取用了其他民族(蒙古族、藏族、满族)所华丽、豪放、朴实的风格与艺术形式元素。这正是中原文化艺术在西域土壤上互相碰撞、互相融合、借鉴、发展的表现。
3.波斯文化
从汉代起新疆建筑装饰和美术都受到了波斯文化的影响。在
立中求得和谐,彰显中和素朴的平淡自然之美。[1](p39)反映在傩戏面具上就是这几类神祇形象之间刻划有别于其他民族那样的奔放和强烈,而是略显中和、朴素和宁静,这是一种典型的农耕文化在面具艺术形式上的体现,布依族依山而居、傍水而住,生活环境的相对固定,生活方式的稳定、封闭、保守及内敛,造就了含蓄的、内向的、柔和的民族性格,决定了布依族群众对傩面具的审美习惯和审美心理。
二、表演目的的娱乐性
傩是从民间和宫廷的祭祀活动在秦汉时期随着征战被带到中国西南地区并与当地文化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古老文化形式。傩戏本是歌颂神灵的一种宗教活动,有其宗教性和严肃性的特点。现代布依族傩戏在其不断的发展生息中,已逐步脱离了巫术活动单纯的娱神效果,而向娱人化、戏剧化发展。从古代的娱乐天地、鬼神、祖宗转而娱乐“人”。巫师为了充实宗教活动内容,吸引更多的人来观看参加,在剧目中加入了许多娱人性的故事情节和世俗人物,有的角色甚至显得娇憨滑稽,只为搏观众一笑,因此这些角色的面具也就刻画得夸张、怪异、丑陋、搞笑,庄重严肃的气氛大大减少,更加贴近人民生活。近年来,地处旅游景点的布依族群众,他们的傩戏木雕面具又发展了小型的旅游工艺品,那粗犷的造型,有力的线条,夸张而又对比强烈的色彩,并没有因为作品尺寸变小而减弱,反而使傩戏面具的形象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并增加了艺术欣赏的乐趣。布依族傩戏面具发展至今,已初步实现了娱神性向娱人性的转化,逐步走向世俗化,成为了较高层次的民间艺术。贵州多数布依族聚居地在举行“傩”事这种喜庆活动时,邀请毗邻村寨男女老幼都来参加,他们从四面八方涌来,聚在一起,演傩戏,跳傩舞,唱傩歌,欢歌笑语,大办宴席,开怀畅饮,其乐融融。
布依族傩戏经过发展演变,增加傩戏内容,丰富其表演形式,从歌颂神变成娱神性质的一种戏剧。傩戏面具是傩戏讲述神的故事与连接人和神的一种文化形式,傩戏表演者戴上面具即为神,脱下面具即为人,整个表演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活动。荔波布依族傩戏表演还夹着当地布依语山歌演唱,这部分不由傩师表演,而是由观众自由即兴演唱和对唱,内容有天文地理,古往今来各种事件,诉苦道情,谈情说爱,十分丰富。
三、神祇形象的象征性
面具在古代具有多种功能,当它用于狩猎时是一种生产工具,用于战争时是一种防护武器,用于祭祀时是一种通神法器,用于表演时是一种化装道具,近代的面具的实用功能逐渐衰落,审美功能不断加强,扮饰不同角色成了面具最基本的功能,面具南疆一带地区波斯装饰元素非常广泛吸取及应用,其纹饰艳丽、豪华,颜色丰富。例如地毯、金属工艺和其他装饰艺术,它们面上都能看得到波斯风格元素的印痕,特别是织地毯和手工艺品,
图4 波斯式新疆地毯图案
新疆本土常见的波斯装饰纹样是以联珠纹加上各种植物纹样的组合图
案。那些图案装饰以造型完美、装饰绚丽、制作精致,以装饰性为主题情节的装饰图案在新疆本土波斯风格的代表。(见图四)我们仔细看维吾尔族装饰图案不完全像中南亚(波斯)地区国家的图案形式,而吸取了波斯文化中精致美丽花纹结构元素,融入了本土风格,提炼了波斯图案纹样形式,形成自己民族独特的样式。参考文献:
[1]《克孜尔壁画装饰图案》张爱红,史晓明 新疆人民出版1996年5月[2]《维吾尔族装饰图案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
[3]《生活万花筒:新疆维吾尔族民间图案》王建.文教资料2010年4月
大 众 文 艺
浅谈维吾尔族装饰图案的历史渊源及艺术价值
努尔麦麦提•阿卜杜许库尔 (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1)
摘要:维吾尔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形式,装饰图案艺是其中之一。维吾尔族装饰图案艺术形状各异,样式多样,本民族的生活习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民族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表现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形成了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维吾尔族;装饰图案;艺术价值
一、装饰图饰的历史渊源
维吾尔族是聚居于西域和中亚地带,历史悠久、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维吾尔族人,曾创造灿烂的文化,他们能歌善舞,擅长装饰艺术。装饰艺术在他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汉书》中记载,西汉时期聚居伊犁的月氏人,以“其民巧,雕纹刻楼,治宫室,织同刺纹绣”闻名天下。《大唐西域记》也记载古于闻国(现在的和田)出产漂亮的“地毯、细毛毯”。《末史》记载维吾尔族人“乐多琵琶、茎模、出自然、绣文花蕊布……,行吉必抱乐器”,“性工巧,善冶金银铜铁为器及攻玉”[1]。从上述可知自古以来维吾尔族具有灿烂的民间装饰艺术历史的同时,时代的演变也使他们继承传统民族装饰艺术,并且通过继承、发展、创造,形成了维吾尔族的装饰图案艺术体系。至于古代西域装饰图案的起源说法不一致,起源也非常复杂,认为可能与图腾自然、美化、巫术、生存环境等因素有关系。但是有些学者认为原始时代西域社会的纹身、纹面、岩画和器物的刻画可能是最早的装饰图形,也有可能原始社会的各种装饰图形都与神秘宗教崇拜意识有关,因为,在信仰伊斯兰教之前,维吾尔族历史上还曾信仰过萨满教、袄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佛教等多种宗教。维吾尔族千百年以来在新疆南北部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一带聚居生活,最早新石器时期岩画和彩陶面上的装饰纹样,造型完美,形象生动,可知西域人原始的条件下,创造了既有生命力又精致装饰图形艺术。
奴隶社会时期维吾尔族装饰图案是历史上广为流传于民间,很有独特民族特色,是别具匠心的民族装饰图案。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特别重视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而创造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艺术元素。例如;动物纹样,几何纹样,植物纹样(葡萄纹,石榴纹,巴丹木纹等等)和书法纹样。装饰纹样的内容和主题大部分是反映本民族的生活环境,宗教习俗,风俗历史、民间艺术及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渴望和追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特殊地理环境是维吾尔族装饰图案产生的根源,也是它得以发展充实的深厚土壤,自然界中植物和宗教文化都是图案取材的来源。因此,装饰图案的起源是维吾尔族生活生产和环境而形成发展至今。从造型形式来源看,装饰图案是自然植物及其它几何符号图形纹样的概括化、几何化、简约化、模式化的结果,是应用点、线、面的变化所组成的图形。(见图一)例如;石榴纹、巴旦木纹、植叶纹、几何纹、书法等。这些图案中蕴含的是,维吾尔族视觉文化需求的追求真、善、美的艺术本质。同时也反映出维吾尔族追求美的艺术思维和艺术表现力以及质朴简洁的民族审美观。
从历史上看,维吾尔族装饰图案接受草原萨满教、印度佛教艺术、伊斯兰教风格纹样的影响较深,都是宗教的影响传入西域的装饰纹样元素,然而这些纹样并没有生搬硬套外来艺术的痕迹,而是融合本土文化元素,逐渐成为了维吾尔族装饰图案艺术体系。新疆维吾尔族装饰图案还有不仅有自身演变与发展的过程,而且是其不断与东西方文化、兄弟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互相
碰撞、融合的结果。
维吾尔族经历了多种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有过多种宗教信仰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维吾尔族的艺术创造和审美,产生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伊斯兰教进入新疆后,由于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对人物、动物禁忌,维吾尔族美术历史上出现了不得不抛弃人物绘画创作,在宗教禁止和限制下装饰性艺术得到空前发展机遇。因此,维吾尔族美术转向以抽象的装饰纹样为主,并结合本土的审美观和地域表现手段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维吾尔族美术表现形式以伊斯兰教文化为核心的宗教情感的表
现,图案以抽象的植物纹样和几何纹样为主表现。(见图二)
图2、几何纹样 植物纹样
从构图布局来说,图案中的蓝、白、黑、绿、红这几种颜色是经过长期历史沉淀而成为人们喜爱的色彩,其造型即受地理环境和宗教的文化影响。例如;维吾尔族室内石膏纹样中的植物图案纹样(葡萄纹样,石榴纹样)可以说是维吾尔族园艺文化的缩影,不论植物纹样还是几何纹样都体现了维吾尔人与大自然环境
关系的反映和美化追求。(见图三)
图3、维吾尔族建筑装饰图案
图1、 石榴花纹地毯(阿娜古丽)
维吾尔族人非常重视室内外装饰图案纹样,老百姓的家园中也能看到布置的整洁、美观、四面墙用满图案的装饰起来墙面,它不仅仅是作为生活中的装饰,而是维吾尔族几千年以来对大自然的敬重和亲近;是维吾尔族的爱大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生活面貌,以及独有的民族美化追求和民族文化特征。装饰图案于维吾尔族社会生活大环境之下,维吾尔族的家庭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日常生产等联系起来,就能看出装饰图案艺术所体现的是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而这些特殊的表达方式,正是维吾尔族文化在丰富多元文化中所拥有的独特形式,也是维吾尔族装饰图案所内涵的文化意义和艺术价值。
二、相关文化因素影响1.伊斯兰文化
伊斯兰文化是随着伊斯兰教徒的传教传入中亚喀什噶尔,公元10世纪喀喇汗国王萨图克•布格拉汗(sultan sutuq bugrahan)接受伊斯兰教及文化,同时传教而征服了天山南北,伊斯兰教后西域装饰图案风格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使装饰图案上的图形得到发展繁荣丰富,随后伊斯兰装饰文化元素逐渐渗透到建筑、民间手工艺、服饰、织染的图案纹样,和其他民间美术方面。伊斯兰艺术禁止偶像崇拜,反对描绘生命形象,尤其是偶像事物, 在“圣训”则明确禁止具象和写实绘画,说“画家在末日要遭惩罚”、
“末日最受重罚的是描摹的人”,“末日来临时,真主将要求画家为其描摹的画像注入生命。画家会因无能而受重罚“但是伊斯教要求不得在清真寺等宗教场所悬挂动物画像或将其绘制在衣服和头巾上,但允许在建筑、地毯、坐垫或靠垫、生活用品上出现这些图案” [2]。因此,伊斯兰后期人物或是动物等神像事物很快就从历史页上被洗掉,在装饰艺术方面产生了崇尚几何图案和植物图案以及书法纹饰组成的等非偶像艺术。在造型法则上非常讲究纹饰的对称、重复、均衡和节奏感和秩序感等艺术特
217
大
大 众 文 艺
布依族傩戏及其面具的艺术特点与当代价值
覃会优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系 贵州都匀 558000)
摘要:布依族傩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面具具有原始的古朴美。研究傩戏及其面具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并以现代社会和当代价值观为参照,提出了开发的潜力和利用价值。
关键词:布依族;傩戏面具;艺术特点;当代价值
布依族是贵州的土著民族,布依村寨依山傍水,聚族而居,环境优雅,布依族人民创造了许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其中布依族傩戏蕴含着相当多的文化内涵与信息。
布依族傩戏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傩祭”、“傩舞”,即先民们戴着神和猛兽的面具舞蹈,旨在驱邪酬神、消灾祈神于这种祭祀歌舞仪式的综合艺术。现在傩戏已由古代的娱乐天地、鬼神、祖宗转向娱人。傩戏面具使用的材料和塑造人物形象的相对固定性,决定了傩戏及其面具的艺术语言、形象塑造和思想内涵等方面表现出与其他民间艺术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艺术特点正是其艺术价值。布依族傩戏遍布贵州的大部分地区,虽傩事内容和面具材质、色彩和塑造的人物有些差异,但归纳起来,其艺术特点主要有中和性、娱乐性、象征性、精神性、祈福性。
一、形象塑造的中和性
布依族傩戏在本民族间发展的时间与程度是参差不一的,使用的面具数量也不一致,但是面具都是演出中代表角色身份的一种夸张面部形貌的化妆手段,每个地方有其固定的名称。面具的材料一般使用梧桐木、白杨木或柳木,梧桐木和白杨木质轻且不易开裂,柳木在民间是避邪之物,求取吉祥之意。角色在造型上是固定的,有正神、凶神、世俗人物之分。正神如三界公爷、万岁母等,品行正直、善良、温和的神祇,形象塑造多为慈眉大眼,脸宽大耳,面带微笑,色彩常以单色平涂,比较柔和协调。凶神如莫一、鲁班、徐差等,他们都是凶悍勇猛、威武的神祇,在傩戏仪式中担负镇妖逐鬼、驱瘟祛邪之职,面具在形象刻划时,线条粗犷有力、轮廓鲜明奔放、形象浪漫诡奇,气势咄咄逼人,在色彩上有单色,也有多色平涂的,对比强烈。世俗人物:有正面和丑角两类,正面如姝罗桥、覃九老爷等,其面具的刻画为五官端庄、眉毛清秀,表现出淳朴、忠厚的性格,造型写实手法,没有夸张和变形,色彩也与真人相似。丑角如仆宁、独娘等,都是滑稽角色,这类面具造型或细眉小眼,或歪角皱鼻,或呲牙咧齿,或没有下巴,有的涂上红脸蛋,有的点上红印……在荒诞构思中表现出布依族民间艺人丰富的想象力。这些傩戏面具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布依族的审美倾向。
布依族是一个典型的性温意善情深的民族,处处以质朴、和善为美。因此,布依族文化中蕴含的审美心理思想,倾向于在对征。因此,伊斯兰文化影响下维吾尔族装饰纹样大多是几何纹饰、植物纹样或者是维吾尔文书法为主。诸用鲜明强烈伊斯兰宗教色彩(蓝、绿、白),体现了维吾尔族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宗教观念和审美观。亦可知维吾尔族装饰纹样不但有自身演变与发展的过程,而且是其不断与伊斯兰宗教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果。
2.中原文化
从西汉开始西域与中原地区来往,但在很多方面与中原内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在文化艺术方面有着互相融合,互相借鉴, 维吾尔族装饰图案艺术在不同程度上受过古老中原文化影响而发展演变。在新疆龟兹石窟壁画和古代墓室壁画,帛画上可以看到中原元素的花草,云纹题材。例如菊花、牡丹花、莲花、卷草纹饰等。在装饰工艺方面维吾尔人广泛取用中原文化的绚丽流畅图案纹样及造型形式,并给予其丰富的变化,也取用了其他民族(蒙古族、藏族、满族)所华丽、豪放、朴实的风格与艺术形式元素。这正是中原文化艺术在西域土壤上互相碰撞、互相融合、借鉴、发展的表现。
3.波斯文化
从汉代起新疆建筑装饰和美术都受到了波斯文化的影响。在
立中求得和谐,彰显中和素朴的平淡自然之美。[1](p39)反映在傩戏面具上就是这几类神祇形象之间刻划有别于其他民族那样的奔放和强烈,而是略显中和、朴素和宁静,这是一种典型的农耕文化在面具艺术形式上的体现,布依族依山而居、傍水而住,生活环境的相对固定,生活方式的稳定、封闭、保守及内敛,造就了含蓄的、内向的、柔和的民族性格,决定了布依族群众对傩面具的审美习惯和审美心理。
二、表演目的的娱乐性
傩是从民间和宫廷的祭祀活动在秦汉时期随着征战被带到中国西南地区并与当地文化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古老文化形式。傩戏本是歌颂神灵的一种宗教活动,有其宗教性和严肃性的特点。现代布依族傩戏在其不断的发展生息中,已逐步脱离了巫术活动单纯的娱神效果,而向娱人化、戏剧化发展。从古代的娱乐天地、鬼神、祖宗转而娱乐“人”。巫师为了充实宗教活动内容,吸引更多的人来观看参加,在剧目中加入了许多娱人性的故事情节和世俗人物,有的角色甚至显得娇憨滑稽,只为搏观众一笑,因此这些角色的面具也就刻画得夸张、怪异、丑陋、搞笑,庄重严肃的气氛大大减少,更加贴近人民生活。近年来,地处旅游景点的布依族群众,他们的傩戏木雕面具又发展了小型的旅游工艺品,那粗犷的造型,有力的线条,夸张而又对比强烈的色彩,并没有因为作品尺寸变小而减弱,反而使傩戏面具的形象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并增加了艺术欣赏的乐趣。布依族傩戏面具发展至今,已初步实现了娱神性向娱人性的转化,逐步走向世俗化,成为了较高层次的民间艺术。贵州多数布依族聚居地在举行“傩”事这种喜庆活动时,邀请毗邻村寨男女老幼都来参加,他们从四面八方涌来,聚在一起,演傩戏,跳傩舞,唱傩歌,欢歌笑语,大办宴席,开怀畅饮,其乐融融。
布依族傩戏经过发展演变,增加傩戏内容,丰富其表演形式,从歌颂神变成娱神性质的一种戏剧。傩戏面具是傩戏讲述神的故事与连接人和神的一种文化形式,傩戏表演者戴上面具即为神,脱下面具即为人,整个表演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活动。荔波布依族傩戏表演还夹着当地布依语山歌演唱,这部分不由傩师表演,而是由观众自由即兴演唱和对唱,内容有天文地理,古往今来各种事件,诉苦道情,谈情说爱,十分丰富。
三、神祇形象的象征性
面具在古代具有多种功能,当它用于狩猎时是一种生产工具,用于战争时是一种防护武器,用于祭祀时是一种通神法器,用于表演时是一种化装道具,近代的面具的实用功能逐渐衰落,审美功能不断加强,扮饰不同角色成了面具最基本的功能,面具南疆一带地区波斯装饰元素非常广泛吸取及应用,其纹饰艳丽、豪华,颜色丰富。例如地毯、金属工艺和其他装饰艺术,它们面上都能看得到波斯风格元素的印痕,特别是织地毯和手工艺品,
图4 波斯式新疆地毯图案
新疆本土常见的波斯装饰纹样是以联珠纹加上各种植物纹样的组合图
案。那些图案装饰以造型完美、装饰绚丽、制作精致,以装饰性为主题情节的装饰图案在新疆本土波斯风格的代表。(见图四)我们仔细看维吾尔族装饰图案不完全像中南亚(波斯)地区国家的图案形式,而吸取了波斯文化中精致美丽花纹结构元素,融入了本土风格,提炼了波斯图案纹样形式,形成自己民族独特的样式。参考文献:
[1]《克孜尔壁画装饰图案》张爱红,史晓明 新疆人民出版1996年5月[2]《维吾尔族装饰图案艺术》新疆人民出版社
[3]《生活万花筒:新疆维吾尔族民间图案》王建.文教资料2010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