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阻抗参数的测量和功率因数的改善

课程名称:

实验名称: 交流阻抗参数的测量和功率因数的改善

交流阻抗参数的测量和功率因数的改善

一、 实验目的

1、 学习测量阻抗参数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加深对阻抗概念的理解; 2、 掌握电压表、电流表、功率表和单相自耦调节器等电工仪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 实验原理 略

三、 实验内容

1、三电压表法

测量电路如图1所示,Z 1=10Ω+L(114mH ),Z 2=100Ω+C(10uF ),按表1的内容测量和计算。

R 0

Z 1,2

50Hz

Z =r+jX0

U

1

U r

I

图1 三电压表法

表1三电压表法

(a )测量电路 (b )相量图

R U r U 1

分析: 可由处理公式

r=

; ; ;

cos θ=

U -U 1-U 2

2U 1U 2

22

;

L=C =

R U X W U 1

U 1

U r =U 2C os θ; U X =U 2Sin θ;

W R U X

得到处理后的数据如表所示, 通过数据计算我们发现电感,电容的大小及功率因数的大小与理论值相比有很大的误差,鉴于实际测量过程中小组多次检查电路连接与读数,因此可排除测量时的线路连接逻辑错误,下面推断产生此现象的错误原因:

1)电容存放时间长,其参数值已经变化,偏离了原理论值; 2)所连接的电感线圈实际值并没有达到所要求的114mH ;

2、三表法(电流表、电压表、功率表)

按图2所示电路接线,将实验数据填入表2中。 Z 1=10Ω+L(114mH ),Z 2=100Ω+C(10uF ),

50Hz

Z 1,2

图2 三表法

表2 三表法

U I

Z=

;

P IU ;

X =L =C =

W

X L

; 1X C *W

=Z Sin ϕ;

C O S ϕ=r=

P I

2

=ZC O S ϕ;

根据公式处理P ,U ,I, 数据后得到上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如下:

1)使用三表法测量的结果与三电压表法测得的电感、电容数值接近一致,因此验证实验一所做的推断是正确的,电容、电感理论值与实际值有较大的偏差。因此无法比较两种方法测量的结果哪种更加接近实际值。在这里只能做相对的分析:

两者功率因数测量的相对误差分别为:

W 1=

C os ϕ2-C os ϕ1

C os ϕ2

*100%=

0.71-0.630.71

=11.3%

接入电感时,

W 2=

C os ϕ2-C os ϕ1

C os ϕ2

*100%=

0.029-0.024

0.029

=17.2%

接入电容时,

2)两者从理论上分析都是准确测量阻抗值的方法,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各表的误差和电感,电容的误差使得测量结果产生偏差;

3、 功率因数的改善

仍按图2接线,并将电容(24μF )并联在负载Z 1两端。首先调节单相自耦调压器,使副方电压等于表2第二栏中测量出的电压值(负载为Z 1时对应I=0.6A的电压值),然后测出I 、P ,计算cos θ,将实验数据填入表3中,并与不接电容前的负载功率因数相比较。

表3

由实验结果可分析,在并联电容24uF 和10uF 后,功率因数与原0.71相比,增大了;但是由于Z 增大,相应的I 便减小;

四、思考题

1、为了提高感性阻抗的功率因数,为什么采用的是并联电容而不是串联电容?

R

1L

2V

答:

4

串联和并联电容这两种方法均可以提高感性阻抗的功率因数,但是提高功率因数后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串联电容(左图):由于Z =R +jwL-j/wC,当jwL-j/wC由正逐渐较小时,功率

因数不断增大,当其减为零时,功率因数达最大1;阻抗Z 最小,由于此时电流最大,而加在电感,电容两端的电流均为此值,因此会在电感、电容两端产生很大的电压,可能会使电容击穿;

Z=

(R +jwL) R +jwL-j/wC

*(-j/wC)

并联电容(右图):由于

,功率因数改变时,加在电容

两端的电压始终是电源电压,因此非常的安全;

鉴于以上原因,提高感性阻抗的功率因数采用并联电容的方法;

2、“并联电容”提高了感性阻抗的功率因数,试用矢量图来分析并联的电容容量是否越大越好?

答: 不是;下面我们对导纳Y 分析; Y=

1R +jwL

+jwC

R 2

2

如图所示,

w C =

w L

R -(wL)时,

w L

R -(wL)时,随着C 的增大,功率因数增大; w L

R -(wL)时,随着C 的增大,功率因数减小;

2

2

2

2

2

2

Y=

R

R -(wL),也即此时功率因数为零;

2

2

1)当

w C

2)当

w C >

3)但是当

所以题干所说的C 越大越好是不正确的;

3、若改变并联电容的容量,试问功率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应作如何变化?

加在V 上的是稳定度27.8V 电压,下面分析电容容量变化引起的电流表和功率表的变化: Y=

1R +jwL

+jwC

1)

当电容容量C 较小时,随着电容容量的增大,导纳较小,阻抗增大,因此电流减小,也即电流表读数减小;由于加在电阻和电感支路的电压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电阻消耗的有功功率没有发生变化,故功率表读数不会改变;

w C =

w L

R -(wL)时,功率因数为零,导纳最小,阻抗最大,因此电

2

2

2) 当电容容量C 满足

流最小;功率因数为发生变化;

3) 当电容容量继续增加时,导纳随之增加,阻抗减小,因此电流增大,也即电流表读数变

大;同样,由于加在电阻和电感支路的电压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电阻消耗的有功功率没有发生变化,故功率表读数不会改变;

课程名称:

实验名称: 交流阻抗参数的测量和功率因数的改善

交流阻抗参数的测量和功率因数的改善

一、 实验目的

1、 学习测量阻抗参数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加深对阻抗概念的理解; 2、 掌握电压表、电流表、功率表和单相自耦调节器等电工仪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 实验原理 略

三、 实验内容

1、三电压表法

测量电路如图1所示,Z 1=10Ω+L(114mH ),Z 2=100Ω+C(10uF ),按表1的内容测量和计算。

R 0

Z 1,2

50Hz

Z =r+jX0

U

1

U r

I

图1 三电压表法

表1三电压表法

(a )测量电路 (b )相量图

R U r U 1

分析: 可由处理公式

r=

; ; ;

cos θ=

U -U 1-U 2

2U 1U 2

22

;

L=C =

R U X W U 1

U 1

U r =U 2C os θ; U X =U 2Sin θ;

W R U X

得到处理后的数据如表所示, 通过数据计算我们发现电感,电容的大小及功率因数的大小与理论值相比有很大的误差,鉴于实际测量过程中小组多次检查电路连接与读数,因此可排除测量时的线路连接逻辑错误,下面推断产生此现象的错误原因:

1)电容存放时间长,其参数值已经变化,偏离了原理论值; 2)所连接的电感线圈实际值并没有达到所要求的114mH ;

2、三表法(电流表、电压表、功率表)

按图2所示电路接线,将实验数据填入表2中。 Z 1=10Ω+L(114mH ),Z 2=100Ω+C(10uF ),

50Hz

Z 1,2

图2 三表法

表2 三表法

U I

Z=

;

P IU ;

X =L =C =

W

X L

; 1X C *W

=Z Sin ϕ;

C O S ϕ=r=

P I

2

=ZC O S ϕ;

根据公式处理P ,U ,I, 数据后得到上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如下:

1)使用三表法测量的结果与三电压表法测得的电感、电容数值接近一致,因此验证实验一所做的推断是正确的,电容、电感理论值与实际值有较大的偏差。因此无法比较两种方法测量的结果哪种更加接近实际值。在这里只能做相对的分析:

两者功率因数测量的相对误差分别为:

W 1=

C os ϕ2-C os ϕ1

C os ϕ2

*100%=

0.71-0.630.71

=11.3%

接入电感时,

W 2=

C os ϕ2-C os ϕ1

C os ϕ2

*100%=

0.029-0.024

0.029

=17.2%

接入电容时,

2)两者从理论上分析都是准确测量阻抗值的方法,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各表的误差和电感,电容的误差使得测量结果产生偏差;

3、 功率因数的改善

仍按图2接线,并将电容(24μF )并联在负载Z 1两端。首先调节单相自耦调压器,使副方电压等于表2第二栏中测量出的电压值(负载为Z 1时对应I=0.6A的电压值),然后测出I 、P ,计算cos θ,将实验数据填入表3中,并与不接电容前的负载功率因数相比较。

表3

由实验结果可分析,在并联电容24uF 和10uF 后,功率因数与原0.71相比,增大了;但是由于Z 增大,相应的I 便减小;

四、思考题

1、为了提高感性阻抗的功率因数,为什么采用的是并联电容而不是串联电容?

R

1L

2V

答:

4

串联和并联电容这两种方法均可以提高感性阻抗的功率因数,但是提高功率因数后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串联电容(左图):由于Z =R +jwL-j/wC,当jwL-j/wC由正逐渐较小时,功率

因数不断增大,当其减为零时,功率因数达最大1;阻抗Z 最小,由于此时电流最大,而加在电感,电容两端的电流均为此值,因此会在电感、电容两端产生很大的电压,可能会使电容击穿;

Z=

(R +jwL) R +jwL-j/wC

*(-j/wC)

并联电容(右图):由于

,功率因数改变时,加在电容

两端的电压始终是电源电压,因此非常的安全;

鉴于以上原因,提高感性阻抗的功率因数采用并联电容的方法;

2、“并联电容”提高了感性阻抗的功率因数,试用矢量图来分析并联的电容容量是否越大越好?

答: 不是;下面我们对导纳Y 分析; Y=

1R +jwL

+jwC

R 2

2

如图所示,

w C =

w L

R -(wL)时,

w L

R -(wL)时,随着C 的增大,功率因数增大; w L

R -(wL)时,随着C 的增大,功率因数减小;

2

2

2

2

2

2

Y=

R

R -(wL),也即此时功率因数为零;

2

2

1)当

w C

2)当

w C >

3)但是当

所以题干所说的C 越大越好是不正确的;

3、若改变并联电容的容量,试问功率表和电流表的读数应作如何变化?

加在V 上的是稳定度27.8V 电压,下面分析电容容量变化引起的电流表和功率表的变化: Y=

1R +jwL

+jwC

1)

当电容容量C 较小时,随着电容容量的增大,导纳较小,阻抗增大,因此电流减小,也即电流表读数减小;由于加在电阻和电感支路的电压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电阻消耗的有功功率没有发生变化,故功率表读数不会改变;

w C =

w L

R -(wL)时,功率因数为零,导纳最小,阻抗最大,因此电

2

2

2) 当电容容量C 满足

流最小;功率因数为发生变化;

3) 当电容容量继续增加时,导纳随之增加,阻抗减小,因此电流增大,也即电流表读数变

大;同样,由于加在电阻和电感支路的电压没有发生变化,因此电阻消耗的有功功率没有发生变化,故功率表读数不会改变;


相关文章

  • 电压三角形法测参数的误差分析
  • 课程名称: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Ⅰ 指导老师:李玉玲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研究专题2 电压三角形法测参数的误差分析 实验类型:_______ 同组学生姓名:__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习无源一端口网络等效参 ...查看


  • 交流电桥测电容
  • 交流电桥测电容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交流电桥的平衡原理及配置方法. 2.自组交流电桥测量电容及损耗. 3.学习使用数字电桥测量电阻.电容. 二.仪器与用具 低频信号发生器,交流毫伏表,交流电阻箱,可调标准电容箱(例如RX7-0型) ,待测 ...查看


  • 交流电桥实验报告
  • 交流电桥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物联网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交流桥路的特点和调节平衡的方法 2. 使用交流电桥测量电容及其损耗 3. 使用交流电桥测量电感及其品质因数 二. 实验仪器 交流电桥实验仪.导线 三. 实验原理 图1是交 ...查看


  • 毕业生毕业实习计划
  • 第一章 2012届毕业生毕业设计课题 (要求在给定的课题中任选一个课题,完成设计任务.) 一.智能LED照明控制系统设计 1.设计目的和任务 1)设计目的:掌握测控电路的基本构成和调试方法 2)设计任务: ①设计一个光强采集系统,能够实时采 ...查看


  • 实验6: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 实验六 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1**********]7 潘松 [1**********]0 张崇琪 一.实验目的 1.理解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 2.加深理解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整方法. 3.学会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调试及主要性能指 ...查看


  • 电抗器选择设计资料
  • 如何选择电抗器的K 值 串联电抗器有一个重要技术参数K .K 是电抗器的电抗率代号,其单位是 %(百分比). 当电抗器所工作的电网中,谐波总畸变率在4%以下,可以只考虑限制电容器投切过程中的合闸涌流,电抗器的电抗率可选:K=(0.1-1)% ...查看


  • 信号的测量 频率 幅度 相位的检测
  • 电子设计竞赛专项培训 主讲人:侯长波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目录 ☐LCR 测量原理 ☐频率.周期.相位.幅度测量原理 ☐实用电子测量电路 ☐其他测量 主讲人:侯长波2013年7 月 电子测量概述 ☐电子测量的定义:电子测量主要是运用电 ...查看


  • 电工学实验答案
  • 哈哈.b两端电压测量的准确性. 电流表的内阻越小越好,以减小其上的电压,以保证a.b支路电流测量的准确性. 实验4 RLC串联交流电路的研究 七.实验报告要求及思考题 2 列表整理实验数据,通过实验总结串联交流电路的特点. 答:当XL X ...查看


  • 压电式传感器
  • 南湖学院 工程测试技术基础 题 目: 压电式传感器 系 部: 机电系 专 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班 级: 机自四班 姓 名: 张志林 学 号: [1**********] 2010年6月 25日 目录 前言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