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利用新技术

3002005’天然气化工与一碳化工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

二氧化碳利用新技术

王熙庭

(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全国天然气化工站,成都610225)

l开发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重要意义

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于北京时间2005年2月16日下午1时正式生效,有14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议定书。根据议定书要求,全球工业化国家到2012年必须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1990年排放总量的基础上削减5.2%。虽然中国被列为发展中国家没有减少排放的义务,但是目前中国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第二的国家,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样负有重要责任。为遵守已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并协助各发达国家遵守所担负的减排义务,欧盟自2005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这个新兴的交易市场成立至今,已经形成了每天60万吨、相对固定的二氧化碳排放交易量。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已从最初的每吨几欧元增长到近30欧元。2005"~2007年间,超标排放二氧化碳将被处以每吨40欧元的罚款,到2008年则要涨到每吨100欧元。

《京都议定书》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来“购买”温室气体减排,这一机制被称为清洁发展机制(CDM)。CDM创造了一个发达国家用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排放权交易的市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机会。

我国不仅每年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废气,二氧化碳资源也十分丰富。江苏泰兴黄桥地区二氧化碳气田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大的二氧化碳气田,储量丰富,含气总面积52.2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000亿立方米,质量较好,经提纯纯度可达99.99%。南海油田等许多大油田也有伴生的上亿吨的二氧化碳气体。如果这些二氧化碳气体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后过将不堪设想。但如果我们将这些二氧化碳作为资源来开发,充分利用其高纯度和收集方便的优势,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在全球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已开发了很多有效利用二氧化碳的新技术。

2二氧化碳利用新技术

2.1天然气二氧化碳重整

天然气二氧化碳重整制合成气。是一个世界性的研究热点,它不仅可以利用廉价的二氧化碳碳源制得较低氢碳比的合成气,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该技术的关键是开发高性能的催化剂。2.2合成甲醇

二氧化碳或富含二氧化碳的气体加氢制甲醇是二氧化碳利用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韩国科学技术院催化剂试验室开发了一种Camere甲醇合成新工艺。Camere的意思为“利用水煤气变换的逆反应由二氧化碳生产甲醇”。长期以来,二氧化碳催化加氢是利用温室气体生产化学品,例如甲醇和其它含氧化学品。然而,由二氧化碳直接催化加氢生成甲醇的转化率低,要提高甲醇产率,就必须增加循环气流量。新开发的Camere工艺改变了这一状况。该工艺目前已进入倒中试阶段(100kg/d)。

国内个别单位在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上也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拟进行千吨级的中试。

广州能源研究所合成燃料实验室与香港大学合作项目生物质气制甲醇最近取得可喜进展。实验室研究出几种活性及选择性均优于合成气制甲醇工业催化剂的新型合成甲醇催化剂。其中有的催化剂粒径达到纳米级。由于生物质气化后产生的气体组分中C02和CO含量较高,H2含量低,H/c严重不足,如果不经过后续的合成气调整过程,就不能按照传统甲醇合成工艺生产甲醇。实验室人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开发了新型适合于生物质气化后气体合成甲醇的催化剂。对新型催化剂在富二氧化碳气氛下利用微型反应装置进行了评价,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共加氢,省去了水蒸汽变换和脱除二氧化碳的环节,降低了甲醇的生产成本。开辟了一条有别于传统的以煤或者天燃气为原料的合成甲醇的新途{k由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合成工业原料甲醇。

2005’天然气化工与一碳化工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301

2.3利用二氧化碳进行芳烃氧化脱氢

韩国化学技术研究院在美国专利(uSA:20030166984,2003.3.3)中透露了一种采用废C02物流对烷基芳烃进行脱氢的工艺。该工艺可使用石化工艺物流(如乙烷脱氢氧化制环氧乙烷)中存在的C02,无须对C02进行提纯。另一种脱氢步骤是使用来自氧化工艺的C02和外加输入蒸汽。在一个实例中,乙苯在C02存在下、以氧化锆.氧化铝负载的V/Fe/Sb(8/I/11)为催化剂进行脱氢反应生成苯乙烯。选用了来自环氧乙烷生产中含C02的废弃物流,其应用条件为525-一600℃和0.075MPa。在600℃下,采用C02时乙苯转化率为9l%,苯乙烯选择性为89%;而只使用蒸汽时,为使苯乙烯选择性保持89%,乙苯转化率仅为62%。与仅使用蒸汽相比,在对乙基甲苯脱氢制对甲基苯乙烯反应中,采用C02同样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收率。

二氧化碳也被研究用于低碳烷烃的氧化,在制得烯烃的同时可得到有用的一氧化碳。

2.4合成环状碳酸酯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研究员夏春谷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开发出了适用于不同种类环氧化合物与二氧化碳反应制备环状碳酸酯的新型复合离子液型催化剂体系,并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技术。据悉,该催化剂体系具有非常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反应条件温和,不需要任何有机溶剂且产物蒸馏分离后可循环,是一种高效且成本低廉的催化剂体系。2005年6月,该所与辽阳石化分公司共同开展了该催化剂体系应用于环氧乙烷与二氧化碳反应合成碳酸乙烯酯的200升规模工业放大试验,结果达到了实验室小试技术水平;环氧乙烷转化接近100%,产物碳酸乙烯酯纯度达到99%。该技术还解决了传统工艺中水比大、能耗高等缺点。

2.5用于生产乙二醇

美国Halcon.SD、UCC、日本触媒等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后相继开发出碳酸乙烯酯水解合成乙二醇的工艺技术。

Halcon.SD工艺首先由乙烯、氧反应生成环氧乙烷,经第一吸收塔和汽提塔后,在第二吸收塔内用含碳酸乙烯酯、乙二醇和碳酸化催化剂的溶液洗涤环氧乙烷蒸气,形成碳酸乙烯酯反应富液,然后进入碳酸化反应器中,通入二氧化碳,使环氧乙烷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于90℃和6.18MPa压力下反应生成碳酸乙烯酯。碳酸乙烯酯从反应液中汽提后分层,上层回到第二吸收塔作为洗涤液,在下层的碳酸乙烯酯中加入水,在同一催化剂作用下水解生成乙二醇。Halcon.SD工艺的特点是开发了既适用于碳酸化又适用于水解反应的新型催化剂,乙二醇收率高达99%。另外,研究发现,即使环氧乙烷中含有少量水分,仍能保证碳酸乙烯酯的高效中心,这就使环氧乙烷的纯化操作条件不至于过分苛刻,而且加成反应和水解反应可用同一种催化剂,避免了均相反应中催化剂同收难的难题。

日本触媒公司研制开发出工业化规模的碳酸乙烯酯水解合成乙二醇工艺。环氧乙烷和二氧化碳的酯化反应在催化剂碘化钾存在下,于160℃下进行,环氧乙烷转化率为99.9%,碳酸乙烯酯选择性为100%。碳酸乙烯酯的水解反应用活性氧化铝为催化剂,于在反应温度为140℃、反应压力2.2MPa条件下进行,乙二醇的收率可以达到99.8%。、

最近,由日本三菱化学公司开发的以环氧乙烷为原料经碳酸乙烯酯生产乙二醇新工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三菱化学公司开发的工艺以环氧乙烷装置制得的含水40%的环氧乙烷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并使催化剂完全溶解在反应液中,反应几乎可使所有的环氧乙烷全部转化为碳酸乙烯酯和乙二醇,碳酸乙烯酯再在加水分解反应器中全部转化成乙二醇。该催化工艺具有如下特征:(1)单乙二醇选择性超过99%,既减少了原料乙烯和氧气的消耗量,又可删除多余的DEG和TEG精制设备和运输设备,节约了投资费用;(2)水比为(1.2~1.5):l,接近化学计算值,大大降低了产生蒸汽所需要的能量:(3)反应采用低温、低压过程,所以在工艺中采用中压蒸汽即可,且用量很少,两步反应所采用的压力均为传统工艺的1/2,且可制得高质量的乙二醇。三菱化学公司于1997年在鹿岛建成一套1.5万妇中试装置,并于2001年7月投入运行。2002年4月,三菱化学公司与掌握先进环氧乙烷生产技术的Shell公司签订了独家转让权,Shell公司拥有转让权并转让工艺,而三菱化学公司则提供催化剂,以共同推进“ShelI/MCC”联合工艺的发展,’并计划在中东、亚洲新增的乙二醇装置中推广该新工艺。由二氧化碳制得的碳酸乙烯酯也可与甲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同时制得乙二醇和碳酸二甲酯,首先是二氧

3022005’天然气化工与一碳化工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

化碳和环氧乙烷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碳酸乙烯酯,接着是碳酸乙烯酯和甲醇(MA)反应生成碳酸二甲酯和乙二醇,两步反应都属于原子利用率100%的反应。该方法原料易得,不存在环氧乙烷水合法选择性差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环氧乙烷装置排放的C02资源,减少“温室效应”的发生,转化率高并可避免水作为原料带来的高能耗和杂质问题,生产工艺清洁,无环境污染问题,综合成本大大降低。在现有环氧乙烷生产装置内,只需要增加生产碳酸乙烯酯的反应步骤就可以生产碳酸二甲酯和碳酸乙烯酯两个非常有应用价值的产品,该法将会成为今后生产乙二醇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一种工艺路线。

该技术近年已在台湾建设了工业装置,联产的碳酸二甲酯用于生产聚碳酸酯。

类似技术也可用于生产丙二醇。国内碳酸二甲酯生产大部分采用了联产丙二醇的此技术。

2.6合成降解聚合物

二氧化碳与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等环氧化合物合成降解塑料近年我国在技术上已取得突破,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和广州化学所等已开发了国际领先的技术并实施产业化。

在国家科技部863项目(2001AA322090)、吉林省科技厅“十五”重点项目、中科院创新方向性项目的支持下,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与内蒙古蒙西高新技术集团公司合作,于2001年开始二氧化碳的固定及其利用的工业化研发。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成功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可供工业化应用的稀士三元催化剂,基本解决了二氧化碳气体的快速、高效活化,实现了吨级合成烷基锌和稀土配合物的低成本技术,解决了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本体共聚合中的传质、传热、分离难题,实现了二氧化碳聚合物加工过程的热稳定性。2004年3月,利用这一先进技术,世界上第一条年产3000吨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二氧化碳共聚物生产线建成。该生产线利用二氧化碳这一廉价资源生产出的二氧化碳基塑料,具有良好的阻气性、透明性和全生物降解性等优点,已被应用于医药和食品包装、一次性餐具等方面。3000吨二氧化碳共聚物生产线的建成。不仅确立了我国在二氧化碳固定为塑料中的国际领先地位,还使全生物分解塑料家族中增添了一个全新的品种,生产成本比目前万吨级生产的聚乳酸(一种由玉米淀粉发酵制备的全生物分解塑料,美国Cargil公司已经建立14万吨的生产聚乳酸的生产线)低30%'--'50%,是当今人工合成的全生物分解塑料中成本最低的品种,而且生物降解性能、透明性、氧气阻隔性能等与聚乳酸相当,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该成果对我国乃至世界上的全生物分解塑料行业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在此基础上,山东威;缸赉绿{3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医用二氧化碳塑料加工平台,浙江宁波天安生物股份公司建立了二氧化碳聚合物全生物降解材料用于一次性餐具、食品包装等方面的加工平台。目前,这条生产线已经将吨级产品销售给了威海赛绿特、宁波天安生物等4家国内用户,以及美国3M公司和日本国际兴业等国外用户。除了内蒙古蒙西高新技术集团公司之外,中海油总公司、中油吉林石油集团公司等也计划建立万吨级生产线,至今热切希望建立二氧化碳聚合物生产线的单位超过了120家。

2004年长春应化所与吉林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协议:利用应化所的技术,在农安县万金塔镇建年产5万吨/年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的生产线,在一次性食品包装和医用包装领域开拓市场。吉林油田富含100亿立方米(2000万吨)以上的二氧化碳,而且浓度高达92%,开发前景广阔。

2003年4月10日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与江苏省泰兴市民营企业金龙公司正式签订”利用二氧化碳制备聚碳酸亚酯和可降解型泡洙塑料”技术合同,以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技术为依托,由企业投资进行该项技术的转化。同年4月双方共同注册登记江苏玉华金龙科技集团金龙绿色化学有限公司。目的是利用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原创技术和江苏泰兴丰富的地‘F-氧化碳资源,以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为主要原料,通过调节聚合制备液体的脂肪族聚碳酸酯树脂。用此材料生产的聚氨酯泡沫塑料系环保型产品具有生物降解功能,被作为垃圾处理时可以自行降解。2004年8月14日”利用二氧化碳制备脂肪族聚碳酸亚乙酯和降解型聚氨酯泡沫塑料”在江苏泰兴市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技术鉴定。专家认为,在二氧化碳催化活化技术、聚氨酯泡沫塑料的高生物降解性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形成了2000吨/年脂肪族聚碳酸脂和40吨/年PBM催化剂示范生产规模,并成功进行了试生产。这种可降解型泡沫塑料比普通泡沫塑料还要硬,质地还要细。可降解型泡沫塑料一面世,当即受到海尔、联想、LG等机电出口厂家的欢迎,被科技部等四部委联合批准为国家重点推广新产品,并通过了欧洲SGS标准认证。目前该企业正在做2万吨/年生产规模扩产设计。泰兴境内的二氧化碳气田是迄今我国发现的储量最大、开发程度最高的气田,开发利用市场前景广阔。

2005’天然气化工与一碳化工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303

河南天冠集团利用C02作原料生产的全降解塑料,最近经国家塑料制品质量检验监督中心检测,各项指标全部合格。目前该集团已建成50吨/年中试生产线。天冠集团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达产后。每年可产生20万吨C02。COz是生产酒精的副产物,现每吨售价为800元左右,而以它为原料生产的全降解塑料吨售价高达2万余元。为充分利用这一副产品,天冠集团利用中山大学研制的具有高活性、高催化效率的催化剂,使C02与环氧化物反应,生成全降解塑料。采用该材料制成的塑料制品堆肥可在半年内降解,不会产生白色污染。

近年美国专家也研制成一种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新型塑料包装材料,该材料具有玻璃般的透明度和不透气性。众所周知,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稳定,单一的二氧化碳并不能制造塑料。但是,美国专家采用一项新的技术,使用特殊的锌系催化剂,将二氧化碳和环氧乙烷(或环氧丙烷),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便制成了具有新特性的塑料包装材料。据介绍,材料类似聚碳酸酯和耐纶酰胺纤维树脂,在240℃的温度下就会完成热分解气化外。同时还具有生物分解性能,埋在土里几年时间,就可以完全消失,不会污染环境。

美国纽约州伊萨卡的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种首次使用可再生资源和C02作为原料生产塑料的方法。该新型聚合物是一种具有R.芋烯氧化物(LO)和C02交替的单体共聚物,被称为聚芋烯碳酸酯(PLC),它具有聚苯乙烯的特性及可生物降解性。LO是自然界存在的环状单萜烯及芋烯衍生而成的,可从300多种植物中提取,从柑桔皮中可提取含该R.对映体90%"--97%的油。在试验室中,以a.--亚胺锌复合物为催化剂,用含LO溶液的搅动床反应器制得PLC。在室温和C02压力大约0.69MPa的条件下,反应24h后,反应物生成PLC的转化率为15%。

随着高分子材料的普遍应用,废弃塑料的”白色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各国特别是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明令禁止使用一次性泡沫塑料包装物,欧共体在1991年还提出,到1997年全部停止使用非降解塑料包装物。各国已经采取很多应对措施都有一定缺陷,如在普通泡沫塑料中添加光降解成分,但光降解不易完全,残留小碎片:又如对废泡沫塑料进行回收,费时费力,回收率也难保证;再如采用纸制品能在部分场合满足要求,但造纸过程又带来很大污染;采用可降解塑料是个方向,但往往成本过高。难以普遍应用。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的出现是对全球性的固体废弃物的应对措施。生物可降解塑料市场前景广阔,据分析人士预测,到2007年以前,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将增加2l万吨或更多,(2002年增加57000吨),年增长速度30%。到2007年前新投产的生物可降解聚合物产能225000吨-~300000吨。用二氧化碳作为基本原料制备彻底降解的树脂材料和泡沫塑料,既是有效利用二氧化碳的积极手段,又提供了一种普通泡沫塑料的替代物,价格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2/3,性能优良,且废弃后可完全生物降解,减轻了废弃塑料的”白色污染”。中国许多家电产品的生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出口量快速增长,但正受到西方”绿色壁垒”的严重障碍,因此我国对生物降解型包装材料提出了特别迫切的需求。国内每年对食品包装、药品包装等一次性包装材料的需求为20万吨至40万吨,由于二氧化碳共聚物具有良好的阻气性、透明性和全降解特性,可以部分取代目前常用的不可降解塑料制品。

2.7合成异氰酸酯

近年,中科院兰州化物所西部生态与绿色化学研发中心邓友全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用离子液体作为催化体系,用二氧化碳取代剧毒的光气等应用于异氰酸酯中间体的合成获得成功。.异氰酸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民用、国防方面的材料,某些特殊种类的异氰酸酯西方一直对我国限制进口。异氰酸酯在生产中要用光气作原料,光气是一种剧毒物质。兰州化物所的此项研究成果,利用无毒的二氧化碳,取代光气等剧毒物质,将有可能使异氰酸酯的生产过程成为安全的“绿色过程”;此项成果为二氧化碳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并且可以减少温室效应,保护环境;由于离子液体可以重复使用,将有可能降低异氰酸酯的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该成果将使我国在生产异氰酸酯化学品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为可能。

2.8合成喹唑啉诱导体

日本大阪市经济局工业研究所宣布,该所已开发出一种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制造喹唑啉诱导体的新技术。喹唑啉诱导体是用来生产治疗糖尿病等药物的原料。以往生产喹唑啉诱导体是采用有毒气体“光气”等作为原料。新的合成方法由于使用的是二氧化碳,不仅安全,而且可以将成本降低20%至30%,并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研究人员在二氧化碳和苯氨基化合物中,加入强碱性有机物质“DBu”,

3042005’天然气化工与一碳化工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

然后加上lO个大气压合成喹唑啉。该研究所已于去年11月申请了专利,今后准备逐步将这项技术推广应用。

2.9二氧化碳转基因法制造琥珀酸

日本地球环境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已成功地使用转基因微生物从废纸中制取出琥珀酸,将琥珀酸制造成本降低了90%。据报道,棒状杆菌这种微生物能把糖分解为丙酮酸,而该机构使用转基因技术,在棒状杆菌中植入含有某种酶的基因,因此,处理过的棒状杆菌又具有了将二氧化碳中的碳和丙酮酸结合在一起的能力,最终可合成琥珀酸。其工艺过程是,先用酸溶液和酶把废纸分解为糖等物质,再用上述的转基因微生物并加入二氧化碳在35。C的条件下培养,最终可从每升培养液中制取约309的琥珀酸。琥珀酸是工业上一种重要的高分子化合物,能够用来制造可降解塑料和电子产品用纤维,目前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但通常的生产方法效率低下,成本高,每千克产品售价高达数十美元。而新技术可把生产成本降低到l美元/kg以下。

2.10制一氧化碳

焦炭、氧气、二氧化碳反应制备羰基合成等用途的一氧化碳已在国内多家大型醋酸、DMF、甲酸等装置使用。

新近的中国专利(CN:1486928,2004.4.07)报道了一种新技术,其特征在于原料有焦炭、氧气、二氧化碳,主要生产设备是一氧化碳发生炉,通过各种工艺条件的控制,三种原料在发生炉内直接反应生产出高纯度的一氧化碳气体。生产的一氧化碳的纯度高达95%以上:生产工艺简单:设备投资费用低;简化了气体净化工艺;操作简便;生产成本低;安全可靠,可直接应用于化工、有机合成等领域。

2.1l制碳酸钾

山东兖矿鲁南化肥厂却开创出了一条控制污染和增收节支的“双赢”之路。以煤化工产业为主导,由传统的间歇造气过渡到先进的德士古造气,形成了煤化工生态产业链。德士古造气系统年生产合成氨22万吨、尿素32万吨、甲醇15万吨。多余的氧气、氮气、氩气和二氧化碳不再排放,进行液化形成液氧、液氮、液氩和液体二氧化碳系列产品外销。多余的氨水和二氧化碳利用离子交换法生产碳酸钾,并达到年生产能力2.5万吨:用真空三效蒸发和反渗透的办法回收碳酸钾生产中的氯化胺,年回收两万吨,还因此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2.12制金刚石

中国科技大学陈乾旺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在人工合成金刚石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在440*C的温度条件下以二氧化碳为碳源,成功合成了250微米的大尺寸金刚石,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金刚石的逆转变。新研制的金刚石颗粒最大可达1.2毫米,有望升至宝石级。创新的工艺可使二氧化碳转化金刚石的产率达8.9%,可与天然金刚石相媲美。这项工艺的重复性很好,用其他碳源和还原剂也取得了成功,有关结果日前已申请国际专利。

2.13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应用

2.13.1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剂

近期,华南理工大学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吴舜英教授带领课题组完成了采用超临界COz流体为发泡剂,挤出成型发泡塑料保温板材、片材等制品的技术开发工作。该项技术采用超临界C02为发泡剂,对环境无毒无害,并可采用回收塑料进行生产。

该项技术能提高聚合物熔体在挤出设备中的流动性、降低挤出温度,从而节约能源。与国外同类型技术及设备相比,该项技术所需的设备成本低,约为国外设备报价的20%,且可对以丁烷、氟氯烃等为发泡剂生产塑料发泡产品的现有生产线进行改造。

2.13.2超临界流体喷漆

超临界流体喷漆是一种具有广泛适用性和高质量的涂层新技术。它采用对环境友好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来代替传统喷漆过程中的快挥发溶剂,而保留仅为原溶剂总量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慢挥发溶剂。以获得良好的喷漆质量。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具有非常好的喷雾质量,也可以不再使用慢挥发溶剂。这种新开发的喷漆系统能减少多达80%的污染环境的挥发性有机溶剂的排放。此外,还开发了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溶液中的新型反应性液体聚合物喷漆系统,完全不使用有机溶剂,从而可以实现挥发性有机溶剂的零排放。

3042005’天然气化工与一碳化工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

然后加上lO个大气压合成喹唑啉。该研究所已于去年11月申请了专利,今后准备逐步将这项技术推广应用。

2.9二氧化碳转基因法制造琥珀酸

日本地球环境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已成功地使用转基因微生物从废纸中制取出琥珀酸,将琥珀酸制造成本降低了90%。据报道,棒状杆菌这种微生物能把糖分解为丙酮酸,而该机构使用转基因技术,在棒状杆菌中植入含有某种酶的基因,因此,处理过的棒状杆菌又具有了将二氧化碳中的碳和丙酮酸结合在一起的能力,最终可合成琥珀酸。其工艺过程是,先用酸溶液和酶把废纸分解为糖等物质,再用上述的转基因微生物并加入二氧化碳在35。C的条件下培养,最终可从每升培养液中制取约309的琥珀酸。琥珀酸是工业上一种重要的高分子化合物,能够用来制造可降解塑料和电子产品用纤维,目前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但通常的生产方法效率低下,成本高,每千克产品售价高达数十美元。而新技术可把生产成本降低到l美元/kg以下。

2.10制一氧化碳

焦炭、氧气、二氧化碳反应制备羰基合成等用途的一氧化碳已在国内多家大型醋酸、DMF、甲酸等装置使用。

新近的中国专利(CN:1486928,2004.4.07)报道了一种新技术,其特征在于原料有焦炭、氧气、二氧化碳,主要生产设备是一氧化碳发生炉,通过各种工艺条件的控制,三种原料在发生炉内直接反应生产出高纯度的一氧化碳气体。生产的一氧化碳的纯度高达95%以上:生产工艺简单:设备投资费用低;简化了气体净化工艺;操作简便;生产成本低;安全可靠,可直接应用于化工、有机合成等领域。

2.1l制碳酸钾

山东兖矿鲁南化肥厂却开创出了一条控制污染和增收节支的“双赢”之路。以煤化工产业为主导,由传统的间歇造气过渡到先进的德士古造气,形成了煤化工生态产业链。德士古造气系统年生产合成氨22万吨、尿素32万吨、甲醇15万吨。多余的氧气、氮气、氩气和二氧化碳不再排放,进行液化形成液氧、液氮、液氩和液体二氧化碳系列产品外销。多余的氨水和二氧化碳利用离子交换法生产碳酸钾,并达到年生产能力2.5万吨:用真空三效蒸发和反渗透的办法回收碳酸钾生产中的氯化胺,年回收两万吨,还因此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2.12制金刚石

中国科技大学陈乾旺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在人工合成金刚石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在440*C的温度条件下以二氧化碳为碳源,成功合成了250微米的大尺寸金刚石,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金刚石的逆转变。新研制的金刚石颗粒最大可达1.2毫米,有望升至宝石级。创新的工艺可使二氧化碳转化金刚石的产率达8.9%,可与天然金刚石相媲美。这项工艺的重复性很好,用其他碳源和还原剂也取得了成功,有关结果日前已申请国际专利。

2.13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应用

2.13.1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剂

近期,华南理工大学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吴舜英教授带领课题组完成了采用超临界COz流体为发泡剂,挤出成型发泡塑料保温板材、片材等制品的技术开发工作。该项技术采用超临界C02为发泡剂,对环境无毒无害,并可采用回收塑料进行生产。

该项技术能提高聚合物熔体在挤出设备中的流动性、降低挤出温度,从而节约能源。与国外同类型技术及设备相比,该项技术所需的设备成本低,约为国外设备报价的20%,且可对以丁烷、氟氯烃等为发泡剂生产塑料发泡产品的现有生产线进行改造。

2.13.2超临界流体喷漆

超临界流体喷漆是一种具有广泛适用性和高质量的涂层新技术。它采用对环境友好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来代替传统喷漆过程中的快挥发溶剂,而保留仅为原溶剂总量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慢挥发溶剂。以获得良好的喷漆质量。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具有非常好的喷雾质量,也可以不再使用慢挥发溶剂。这种新开发的喷漆系统能减少多达80%的污染环境的挥发性有机溶剂的排放。此外,还开发了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溶液中的新型反应性液体聚合物喷漆系统,完全不使用有机溶剂,从而可以实现挥发性有机溶剂的零排放。

2005’天然气化工与一碳化工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305

超临界流体喷漆仅含少量慢挥发溶剂的新配方涂料,在喷雾前先与二氧化碳混合,然后在约50%和10.1MPa下进行喷雾。此时,二氧化碳为超临界流体,它和聚合物涂料形成一个均匀的相态。超临界二氧化碳是极快挥发的溶剂,它在喷雾前稀释涂料,使其具有很低的粘度而极容易喷成雾状:从喷嘴喷出后,二氧化碳几乎是瞬间就从雾滴中挥发掉,剩下高粘度的喷涂浓缩物被喷涂到同体表面。喷涂浓缩物中含有的低挥发溶剂控制着其粘度,以使涂料在同体表面很好地聚并而不会流动或滴漏,从而获得高质量的涂层。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喷漆过程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在喷漆的工作场所。由于快挥发溶剂为二氧化碳,仅有很少量的慢挥发溶剂排放到工作区空间,使挥发性有机溶剂的排放量大大降低。其次,由于二氧化碳无嗅、无毒、不可燃,与传统喷漆过程相比,超临界流体喷漆可以免除大部分快挥发有机溶剂的气味对操作工人的刺激,有利于操作工人的身体健康,不会发生中毒和爆炸事故。虽然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能够引起窒息,但其危害性远小于有机溶剂的毒性,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下限允许浓度几乎是所有油漆用有机溶剂的下限允许浓度的10到100倍,而大部分快挥发有机溶剂同时也是爆炸极限很低(1%~2%)的易燃、易爆物品。再次,二氧化碳性质稳定,没有腐蚀性,并且其超临界状态容易达到,正好适合传统的喷漆装备的操作范围,不需增加投资。综上所述,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喷漆工艺,在保持喷漆犀量的同时,可以极大地减少传统喷漆过程中有害挥发性有机溶剂的排放,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和维护喷漆工人的身体健康。并且。喷漆过程中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远比传统喷漆工艺使用的有机溶剂产生的二氧化碳少,从而减轻了温室效应。

2.13.3合成己内酰胺

日本仙台东北大学和新日铁化学公司联合开发出以超临界C02(约30℃、压力超过8MPa)作为抽提分离溶剂的低温己内酰胺合成工艺。该工艺采用一种新开发的离子液体催化剂,可使反应在接近室温(约50℃)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中无需使用有机溶剂,是一种绿色化学工艺,而且不会产生硫铵等副产物。离子液体通常在室温下是一种盐类,新工艺采用的是一种N一甲基咪唑鲶盐。

2.13.4苯酚制KA油

日本先进工业科学和技术国家研究院开发的工艺,可在缓和条件下使用超临界Coz作溶剂,由苯酚生产环己烷和环己醇。与使用有机溶剂的常规技术相比,该工艺过程对环境更为友好。日本先进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AIsT)超临界流体研究中心开发了从苯酚制取KA油(环己醇和环己酮混合物)的新工艺。在AIST工艺中,苯酚与氢在超临界COz(约55℃和>10MPa)条件下采用炭化煤为载体的铑催化剂进行反应,一次通过转化率接近90%。因为过程操作在低温下进行,故耗用能量较少,催化剂寿命也较长。2.“二氧化碳回收煤层气

煤层气回收增强技术被视为一种有广阔商业前景的新兴环保技术。该技术于上世纪90年代出现,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些美国专家认为,煤层气可成为一种稳定和比较干净的廉价能源。煤层气回收增强技术是把二氧化碳注入不可开采的深煤层中加以储藏,同时排挤出煤层中所含的甲烷加以回收的过程。该技术对热电厂而言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发电厂和机动车辆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热电厂排放的废气成分以二氧化碳和氮气为主,为达到环保要求,美国发电厂在废气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分离出二氧化碳加以储藏,其成本很高。热电厂一般位于煤矿附近地区,如果能将煤层气回收增强技术商业化,便能节省二氧化碳的运输费用。

二氧化碳能增加煤层气的回收而且其本身被煤层隔离封闭。甲烷和二氧化碳以一定的比例存在于煤层中,煤层中既有气态的甲烷和二氧化碳,也有吸附态的甲烷和二氧化碳存在。当纯二氧化碳注入煤层时,气态的甲烷就被挤出,由于二氧化碳具有高度的吸附性,煤层会迅速吸附二氧化碳并排出原先吸附的甲烷。把二氧化碳注入目前不可开采的深煤层中加以储藏,处在一定压力下的二氧化碳就很难流失或泄漏,能提高储藏的安全性,这是煤层气同收带来的另一益处。

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实施一些煤层气回收增强技术的试点工程,其目的一是探索该技术实施的技术性问题,如是否需要专用的钻井和生产技术,何种方式为最佳等等;二是建立一个简单快捷的检测模式,以期能根据煤层数据信息。迄今,这些试点工程还没有产生具体的结论。

3062005’天然气化工与一碳化工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

2.15二氧化碳空调

由于氟利昂会破坏大气臭氧层,国外已将二氧化碳作为未来汽车空调制冷剂的发展方向,其温室效应指数只有原来的1/1300左右。最近上海交大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汽车空调,专“吃”二氧化碳,制热效率高,-40℃下也能工作,夏天制冷只需七八分钟。目前,交大研发团队正加紧研究,进一步提高空调的性能。到2008年,北京奥运场馆内将有1000多辆客车全部安装上这种二氧化碳空调,而上海世博会期间二氧化碳汽车将随处可见。

2.16利用二氧化碳使油田增产石油

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将二氧化碳“注入”油田的地下,不仅会大大减少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还可以提高油田的石油产量,而且增产的石油所带来的收益足以抵消向油井中“注入”二氧化碳的成本。他们认为油田的地下是存储二氧化碳的一个好地方。有专家称,虽然单靠在油田地下储存二氧化碳不能完全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但这种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布什总统已将这种方法列为能源计划的一部分。这种方式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引起了重视。

这项耗资2800万美元的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的维宾油田的示范工程开始于2000年,用于检验在已投产44年的维宾油田储存二氧化碳的可行性。用于试验的二氧化碳产自一个工厂,这个工厂先将煤转化为燃烧后不会产生污染物的天然气,然后再将气体通过220英里的管道输送到这个油田进行实验。在老油田的地下储存二氧化碳,不仅经济实惠,还可使操作员在将二氧化碳注入时避免水污染和二氧化碳泄漏。

之所以选择在老油田的地下储存二氧化碳,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这种方法经济实惠。在向可渗透岩层注入二氧化碳时产生的高压可将原油驱至油井中。另外,被注射进的二氧化碳还可乳化和部分溶解原油,这会使原油更容易流进油井,从而提高油田的产油量。这些额外增产的石油带来的收益可以抵消分离、运输和用泵将二氧化碳打进油田地底的成本。这些成本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每吨二氧化碳的成本大约是30美元,美国能源部正在资助这项研究,以期在工业废气中分离二氧化碳的成本降至每吨8美元。

利用油田储存二氧化碳的另一个原因是,科学家对油田的地质条件了如指掌,这可使操作员在将二氧化碳注入时避免两个潜在问题:水污染和二氧化碳泄漏。向油田地底注射二氧化碳会使油层压力增加,导致海水水位上涨,可能会污染地表饮用水。另外,二氧化碳有可能从地表排出,进入大气中,这会使整个工程的目标落空。该项目经理加拿大石油技术研究中心的迈克尔・莫尼亚说,到目前为止,注入维宾油田的二氧化碳并未从地表排出,有证据表明,注入的二氧化碳也没有使地表层的水源受到污染。

在利用油田储藏二氧化碳方面美国和加拿大走在了前面。在今后的25年中,加拿大将有2100万吨二氧化碳注入该油田,据负责维宾项目的研究中心称,萨斯喀彻温省油田的容纳能力足够大,可以储存未来25年加拿大所有省份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从4年前向油田注入二氧化碳到现在,油田产油量增加了50%,工程目标是通过注入二氧化碳来获得13000万桶总价值达50亿美元的石油增产量。

美国北达科他州Beulah煤气化厂,每日将1.8万吨褐煤转化成1.7亿立方英尺合成天然气。但就目前的技术、经济而言,合成天然气显然不能同天然气相竞争,所以该厂财政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然而,自从该厂2000年9月建造了一条二氧化碳输送管道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这条管道不仅使该厂扭亏为盈,而且也让工厂甩掉了煤气化厂排放二氧化碳污染物的包袱。从Beulah煤气化厂通向加拿大萨卡切望省东南部、韦本的老化油田的管线长300公里。工厂用它将二氧化碳送入油田地下1.5公里处的黏稠油层中,二氧化碳使地下石油的黏性减少了4倍,从而更容易流向地表。Beulah煤气化厂可望帮助这座老化油田多从地下开采出1.3亿桶石油,而该油田将付给Beulah工厂适度补偿金。泵入地下的二氧化碳将进入不可渗透的石灰岩、砂岩及页岩中,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逸出地面。国际能源组织一项研究报告称,在韦本油田地下储存了5000万年的石油,将会使所泵入的二氧化碳存储在地下达几千年之久。美国制定能源政策的官员,正日益关注北达科他州煤气化厂所使用的这一技术,认为它将是未来重要的清洁煤燃烧技术。布什政府敦促煤气化工厂把温室气体存储在地下作为长期解决二氧化碳排放物的方法。美能源部正推行一项10年期、称为“未来煤发电计划”(FutureGen)。该计划设想利用煤合成天然气,再将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存储

2005’天然气化工与一碳化工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307

到地下,从而使煤发电站既能发电、又达到零排放的目标。

“泛加拿大石油公司”预计,每桶石油(通过将二氧化碳泵入地下)的投资为16至18美元,但目前每桶油价为60多美元,所以对公司来说这笔投资是很合算的。

美国能源部计划在怀俄明州进行一个相似的工程项目,如果实验成功,占地面积l万英亩的“茶壶盖”油田将可以储存300英里外的一个天然气厂通过管道输送来的二氧化碳。20年以来,通过注射二氧化碳使美国西部田纳西州的油田增产了数亿桶原油,而不采用这种方法根本无法以低成本来实现这一目标,不过埘来注入的二氧化碳取自于地底的矿藏中,并不是来自于工业废气,所以这对真正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无实质性意义。’

布什的能源计划是到2012年发电厂排放的90%的二氧化碳将被注入地下,因为发电厂是二氧化碳主要“生产商”,这项计划每年可以减少美国40%2氧化碳排放量。美国一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达16亿吨,占世界总数的四分之一。向地下注入二氧化碳的方法在全球都有广泛应用,现在世界各国正在投入巨资对该项技术展开研究。例如,今年7月,地球创新科技研究所(RITE)在日本已启动一项由政府出资的二氧化碳地下储存工程,目标是到2015年将这项技术常规化,可在全世界推行。RITE估计,日本二氧化碳的地下储存量可达700亿吨。据日本环境部门称,这相当于日本2001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0倍之多。但是日本没有足够的油田来抵消储存二氧化碳的成本。

2.17干冰清洗

由二氧化碳制得的干冰可用于清洗用途。干冰清洗是一种崭新的清洗技术,它干式、无毒、无磨损、无二次污染的清洗特点使其在目前的清洗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它在工业和民用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扩大。

干冰清洗的优点:

(1)使用广泛:迅速清洗油污、油漆、油墨、黏合剂、积碳、沥青、水垢、锈垢、模具脱模层、聚氯乙烯树脂等,对细小孔、凹凸不平表面及边角等均可非接触清理。

(2)经济高效:清洗快速、效果最佳,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可直接在线清洗,无须停工,

提高产能;不损伤被清洗物表面,延长被清洗物的使用寿命;在线清洗还避免了拆装清洗对象过程中的意外损伤:无残留,避免了其它清洗工艺导致的环境污染及处理污染的费用。

(3)安全环保:C02无毒,符合UsDA、FDA、EPA的安全环保要求;清洗过程无二次污染;符合我国清洁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替代有毒化学物质清洗,从根本上避免对人体的侵害:操作安全性高;在食品、医药工业具有低温灭菌之功效。

(4)作业简便:使用现场压缩空气,方便实用;操作简易。

在化工行业干冰清洗可用于快速清洗换热器上的聚氯乙烯树脂;有效清除压缩机、储罐、锅炉等各类压力容器上的锈垢、烃类及其表面污垢:清理反应釜、冷凝器;复杂机体除污等。

中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曙光采油厂积极引进干冰冷喷射清洗技术对锅炉进行清灰,取得了较好效果,不但降低了烟温,而且对锅炉翅片管顽固型积灰的清除效果较为明显。同时,对锅炉保温层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延长了对流段使用寿命,大大提高了锅炉热效率。现场测试结果显示,烟气温度由275℃下降到195℃,炉膛压力由1.5kPa下降到0.65kPa,燃油单耗由64kg/m3下降到59kg/Ill3,创效40余万元。・3结束语

虽然通过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以及地下储存二氧化碳等技术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但从长远目标看,要想完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还必须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和地下储存二氧化碳的技术同植被保护、风能、太阳能和核能利用一道将成为日后人们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所采用的主要方式。

二氧化碳利用新技术

作者:

作者单位:王熙庭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 全国天然气化工站,成都 610225

相似文献(10条)

1.会议论文 沈允钢.程建峰 绿色植物产业是二氧化碳最大规模的资源化利用途径 2009

绿色植物产业可在全球各类地区大规模进行,是实行循环经济的良好途径,是二氧化碳最大规模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发展前景和应用潜力很大。其主要特点为:(1)通过植物生命活动将二氧化碳转变成多种可利用的有机物;(2)植物产品中的有机物和所含化学能均可设法利用;(3)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努力将二氧化碳变成更多的食物和有益于人类的可再生资源。

2.会议论文 沈平平.江怀友 中国温室气体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资源化利用及地下埋存 2008

应对气候变化,不仅要减少CO2排放,还要寻求CO2的资源化利用。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展开实际的研究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

3.会议论文 沈允钢.程建峰 绿色植物产业是二氧化碳最大规模的资源化利用途径 2009

绿色植物产业可在全球各类地区大规模进行,是实行循环经济的良好途径,是二氧化碳最大规模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发展前景和应用潜力很大。其主要特点为:(1)通过植物生命活动将二氧化碳转变成多种可利用的有机物;(2)植物产品中的有机物和所含化学能均可设法利用;(3)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努力将二氧化碳变成更多的食物和有益于人类的可再生资源.

4.会议论文 高之爽.杨德林 大规模系统化回收煤层气甲烷及其资源化利用的现状和发展 2009

在大气中,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种重要温室气体,它产生的温室效应确是二氧化碳的二十三倍,它对臭氧层破坏力是二氧化碳的二十二倍,危害性也很大;另一方面,据美林公司预测中国蕴藏着近30万亿立方米煤层气甲烷(是美国的三倍);产量超过天然气,但利用很少,而且每年捧入大气的煤层气占全世界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不仅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也是很大的资源浪费。同时,我国每年的矿难80%以上是因为瓦斯(即煤层气甲烷)爆炸引起的。 然而,治理工作进展仍然很慢,还远远跟不上环保和能源需求的发展形势. “大规模系统化回收”包括:含甲烷30%以上煤层气采用深冷液化法回收;含甲烷0.7%-30%之问低浓度甲烷采用吸附提纯同收法,而含0.6%以下甲烷的煤层气采用催化氧化法放空;被回收利用包括做工业、交通和民用燃料、发电以及做化工原料等,但主要作为清洁能源代替汽油和煤及柴油使用,不仅能有效减缓我国的能源危机,并将大大降低对大气的污染,意义重大.

5.会议论文 何家雄.祝有海.马文宏.崔莎莎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CO2成因及运聚特征与资源化利用 2009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CO2资源丰富,CO2成因类型多,依据CO2通常的成因判识与划分参数及标准(δ13Cco2和3He/4He),可将其划分为壳源型(有机和无机)、壳幔混合型及火山慢源型等3型4类。该区CO2运聚规律复杂,壳源型岩石化学成因及壳幔混合型成因CO2资源丰富储量规模巨大,主要富集于南海北部边缘西区走滑伸展型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带浅层,具有平面上分区分块、纵向上分层分带的多期运聚充注的成藏规律,且受控于泥底辟热流体上侵活动与巨厚海相含钙砂泥岩的物理化学综合作用:火山慢源型成因CO2在该区资源规模相对较小,多分布在南海北部边缘盆地东区,即琼东南盆地东部Ⅱ断裂带周缘和珠江口盆地深人断裂发育区,且主要受控于火山幔源岩浆脱排气活动所提供的CO2气源与深大断裂导气输送系统的有效配置。根据油气勘探程度,迄今南海北部CO2资源规模已逾万亿立方米,居国内之首,故颇具勘探潜力与综合开发利用前景。因此,如何综合开发利用好这种储量规模巨大的CO2资源,充分发挥其市场经济价值,促进和加快其资源化利用的进程和步伐,这是该区目前天然气勘探开发与综合利用所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重大科技攻关课题,期望能够得剑和引起有关科技决策部门及专家们的关注与重视!

6.会议论文 沈国良.陈远南.虞琦.宋菊玲 二氧化碳在化工中的利用 2009

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来源和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甲醇、尿素以及二氧化碳与环氧乙烷、甲醇、尿素直接进行反应合成碳酸酯的研究进展情况。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甲醇、碳酸酯是减少温室气体和利用碳资源的最有效途径。

7.期刊论文 唐山.Tang Shan 炼厂制氢装置副产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 -广东化工2008,35(6)

二氧化碳减排,对于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广州石化炼厂制氢装置副产二氧化碳的情况,比选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生产工艺技术路线,提出了二氧化碳资源有效回收利用途径.通过技术经济评价,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不仅可以大幅减低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更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8.会议论文 田恒水.陆文龙.何国锋.张武平.孙浩.赵贺猛.王旭涛.朱云峰.王贺玲 发展二氧化碳的绿色高新精细化工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2009

本文开发了从烯烃生产环氧烷烃,二氧化碳合成碳酸二甲酯联产二元醇,以绿色化学原料碳酸二甲酯代替剧毒的光气,开发了碳酸二苯酯、呋喃唑酮、碳酰肼、苯胺基甲酸甲酯、苄胺基甲酸甲酯、对苯二胺二甲酸甲酯、间羟苯胺基甲酸甲酯、间甲苯胺基甲酸甲酯、二胺基甲酸甲酯二苯甲烷、己二胺二甲酸甲酯、烷基胺甲酸甲酯、肼基甲酸甲酯、嘧黄隆、甲黄隆、氯黄隆等一系列绿色清洁生产新工艺,间接绿色化利用了二氧化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二氧化碳的绿色高新精细化工产业链。

9.会议论文 李振环.苏坤梅.程博闻.沈德新.张生.冯海亮 二氧化碳为碳源固定合成有机化合物的研究 2009

本文详细介绍了CO2的结构特点和反应特性,阐述二氧化碳在固定合成有机化合物方面的研究状况,分析了催化剂和反应工艺条件对二氧化碳固定的影响,指出各种CO2固定方法的优缺点和CO2同定反应的研究前景。

10.期刊论文 庄林 减缓温室效应不妨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 -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13)

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迁、海平面上升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在人为温室效应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总效应最大,我们是否能把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做资源化利用,甚至降低它的浓度以减缓温室效应呢?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7064234.aspx

授权使用:齐齐哈尔大学图书馆(wflsqh),授权号:cf92fd05-e57b-4750-b0ac-9dba0157b4c0

下载时间:2010年7月21日

3002005’天然气化工与一碳化工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

二氧化碳利用新技术

王熙庭

(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全国天然气化工站,成都610225)

l开发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重要意义

二氧化碳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旨在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于北京时间2005年2月16日下午1时正式生效,有14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议定书。根据议定书要求,全球工业化国家到2012年必须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1990年排放总量的基础上削减5.2%。虽然中国被列为发展中国家没有减少排放的义务,但是目前中国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第二的国家,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样负有重要责任。为遵守已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并协助各发达国家遵守所担负的减排义务,欧盟自2005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这个新兴的交易市场成立至今,已经形成了每天60万吨、相对固定的二氧化碳排放交易量。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已从最初的每吨几欧元增长到近30欧元。2005"~2007年间,超标排放二氧化碳将被处以每吨40欧元的罚款,到2008年则要涨到每吨100欧元。

《京都议定书》允许发达国家通过向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来“购买”温室气体减排,这一机制被称为清洁发展机制(CDM)。CDM创造了一个发达国家用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排放权交易的市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机会。

我国不仅每年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废气,二氧化碳资源也十分丰富。江苏泰兴黄桥地区二氧化碳气田是我国目前发现最大的二氧化碳气田,储量丰富,含气总面积52.2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000亿立方米,质量较好,经提纯纯度可达99.99%。南海油田等许多大油田也有伴生的上亿吨的二氧化碳气体。如果这些二氧化碳气体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后过将不堪设想。但如果我们将这些二氧化碳作为资源来开发,充分利用其高纯度和收集方便的优势,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在全球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已开发了很多有效利用二氧化碳的新技术。

2二氧化碳利用新技术

2.1天然气二氧化碳重整

天然气二氧化碳重整制合成气。是一个世界性的研究热点,它不仅可以利用廉价的二氧化碳碳源制得较低氢碳比的合成气,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该技术的关键是开发高性能的催化剂。2.2合成甲醇

二氧化碳或富含二氧化碳的气体加氢制甲醇是二氧化碳利用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韩国科学技术院催化剂试验室开发了一种Camere甲醇合成新工艺。Camere的意思为“利用水煤气变换的逆反应由二氧化碳生产甲醇”。长期以来,二氧化碳催化加氢是利用温室气体生产化学品,例如甲醇和其它含氧化学品。然而,由二氧化碳直接催化加氢生成甲醇的转化率低,要提高甲醇产率,就必须增加循环气流量。新开发的Camere工艺改变了这一状况。该工艺目前已进入倒中试阶段(100kg/d)。

国内个别单位在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上也已取得了较大进展,拟进行千吨级的中试。

广州能源研究所合成燃料实验室与香港大学合作项目生物质气制甲醇最近取得可喜进展。实验室研究出几种活性及选择性均优于合成气制甲醇工业催化剂的新型合成甲醇催化剂。其中有的催化剂粒径达到纳米级。由于生物质气化后产生的气体组分中C02和CO含量较高,H2含量低,H/c严重不足,如果不经过后续的合成气调整过程,就不能按照传统甲醇合成工艺生产甲醇。实验室人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开发了新型适合于生物质气化后气体合成甲醇的催化剂。对新型催化剂在富二氧化碳气氛下利用微型反应装置进行了评价,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共加氢,省去了水蒸汽变换和脱除二氧化碳的环节,降低了甲醇的生产成本。开辟了一条有别于传统的以煤或者天燃气为原料的合成甲醇的新途{k由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合成工业原料甲醇。

2005’天然气化工与一碳化工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301

2.3利用二氧化碳进行芳烃氧化脱氢

韩国化学技术研究院在美国专利(uSA:20030166984,2003.3.3)中透露了一种采用废C02物流对烷基芳烃进行脱氢的工艺。该工艺可使用石化工艺物流(如乙烷脱氢氧化制环氧乙烷)中存在的C02,无须对C02进行提纯。另一种脱氢步骤是使用来自氧化工艺的C02和外加输入蒸汽。在一个实例中,乙苯在C02存在下、以氧化锆.氧化铝负载的V/Fe/Sb(8/I/11)为催化剂进行脱氢反应生成苯乙烯。选用了来自环氧乙烷生产中含C02的废弃物流,其应用条件为525-一600℃和0.075MPa。在600℃下,采用C02时乙苯转化率为9l%,苯乙烯选择性为89%;而只使用蒸汽时,为使苯乙烯选择性保持89%,乙苯转化率仅为62%。与仅使用蒸汽相比,在对乙基甲苯脱氢制对甲基苯乙烯反应中,采用C02同样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收率。

二氧化碳也被研究用于低碳烷烃的氧化,在制得烯烃的同时可得到有用的一氧化碳。

2.4合成环状碳酸酯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研究员夏春谷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开发出了适用于不同种类环氧化合物与二氧化碳反应制备环状碳酸酯的新型复合离子液型催化剂体系,并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技术。据悉,该催化剂体系具有非常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反应条件温和,不需要任何有机溶剂且产物蒸馏分离后可循环,是一种高效且成本低廉的催化剂体系。2005年6月,该所与辽阳石化分公司共同开展了该催化剂体系应用于环氧乙烷与二氧化碳反应合成碳酸乙烯酯的200升规模工业放大试验,结果达到了实验室小试技术水平;环氧乙烷转化接近100%,产物碳酸乙烯酯纯度达到99%。该技术还解决了传统工艺中水比大、能耗高等缺点。

2.5用于生产乙二醇

美国Halcon.SD、UCC、日本触媒等公司于20世纪70年代后相继开发出碳酸乙烯酯水解合成乙二醇的工艺技术。

Halcon.SD工艺首先由乙烯、氧反应生成环氧乙烷,经第一吸收塔和汽提塔后,在第二吸收塔内用含碳酸乙烯酯、乙二醇和碳酸化催化剂的溶液洗涤环氧乙烷蒸气,形成碳酸乙烯酯反应富液,然后进入碳酸化反应器中,通入二氧化碳,使环氧乙烷和二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于90℃和6.18MPa压力下反应生成碳酸乙烯酯。碳酸乙烯酯从反应液中汽提后分层,上层回到第二吸收塔作为洗涤液,在下层的碳酸乙烯酯中加入水,在同一催化剂作用下水解生成乙二醇。Halcon.SD工艺的特点是开发了既适用于碳酸化又适用于水解反应的新型催化剂,乙二醇收率高达99%。另外,研究发现,即使环氧乙烷中含有少量水分,仍能保证碳酸乙烯酯的高效中心,这就使环氧乙烷的纯化操作条件不至于过分苛刻,而且加成反应和水解反应可用同一种催化剂,避免了均相反应中催化剂同收难的难题。

日本触媒公司研制开发出工业化规模的碳酸乙烯酯水解合成乙二醇工艺。环氧乙烷和二氧化碳的酯化反应在催化剂碘化钾存在下,于160℃下进行,环氧乙烷转化率为99.9%,碳酸乙烯酯选择性为100%。碳酸乙烯酯的水解反应用活性氧化铝为催化剂,于在反应温度为140℃、反应压力2.2MPa条件下进行,乙二醇的收率可以达到99.8%。、

最近,由日本三菱化学公司开发的以环氧乙烷为原料经碳酸乙烯酯生产乙二醇新工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三菱化学公司开发的工艺以环氧乙烷装置制得的含水40%的环氧乙烷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并使催化剂完全溶解在反应液中,反应几乎可使所有的环氧乙烷全部转化为碳酸乙烯酯和乙二醇,碳酸乙烯酯再在加水分解反应器中全部转化成乙二醇。该催化工艺具有如下特征:(1)单乙二醇选择性超过99%,既减少了原料乙烯和氧气的消耗量,又可删除多余的DEG和TEG精制设备和运输设备,节约了投资费用;(2)水比为(1.2~1.5):l,接近化学计算值,大大降低了产生蒸汽所需要的能量:(3)反应采用低温、低压过程,所以在工艺中采用中压蒸汽即可,且用量很少,两步反应所采用的压力均为传统工艺的1/2,且可制得高质量的乙二醇。三菱化学公司于1997年在鹿岛建成一套1.5万妇中试装置,并于2001年7月投入运行。2002年4月,三菱化学公司与掌握先进环氧乙烷生产技术的Shell公司签订了独家转让权,Shell公司拥有转让权并转让工艺,而三菱化学公司则提供催化剂,以共同推进“ShelI/MCC”联合工艺的发展,’并计划在中东、亚洲新增的乙二醇装置中推广该新工艺。由二氧化碳制得的碳酸乙烯酯也可与甲醇进行酯交换反应同时制得乙二醇和碳酸二甲酯,首先是二氧

3022005’天然气化工与一碳化工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

化碳和环氧乙烷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碳酸乙烯酯,接着是碳酸乙烯酯和甲醇(MA)反应生成碳酸二甲酯和乙二醇,两步反应都属于原子利用率100%的反应。该方法原料易得,不存在环氧乙烷水合法选择性差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环氧乙烷装置排放的C02资源,减少“温室效应”的发生,转化率高并可避免水作为原料带来的高能耗和杂质问题,生产工艺清洁,无环境污染问题,综合成本大大降低。在现有环氧乙烷生产装置内,只需要增加生产碳酸乙烯酯的反应步骤就可以生产碳酸二甲酯和碳酸乙烯酯两个非常有应用价值的产品,该法将会成为今后生产乙二醇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一种工艺路线。

该技术近年已在台湾建设了工业装置,联产的碳酸二甲酯用于生产聚碳酸酯。

类似技术也可用于生产丙二醇。国内碳酸二甲酯生产大部分采用了联产丙二醇的此技术。

2.6合成降解聚合物

二氧化碳与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等环氧化合物合成降解塑料近年我国在技术上已取得突破,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和广州化学所等已开发了国际领先的技术并实施产业化。

在国家科技部863项目(2001AA322090)、吉林省科技厅“十五”重点项目、中科院创新方向性项目的支持下,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与内蒙古蒙西高新技术集团公司合作,于2001年开始二氧化碳的固定及其利用的工业化研发。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成功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可供工业化应用的稀士三元催化剂,基本解决了二氧化碳气体的快速、高效活化,实现了吨级合成烷基锌和稀土配合物的低成本技术,解决了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本体共聚合中的传质、传热、分离难题,实现了二氧化碳聚合物加工过程的热稳定性。2004年3月,利用这一先进技术,世界上第一条年产3000吨并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二氧化碳共聚物生产线建成。该生产线利用二氧化碳这一廉价资源生产出的二氧化碳基塑料,具有良好的阻气性、透明性和全生物降解性等优点,已被应用于医药和食品包装、一次性餐具等方面。3000吨二氧化碳共聚物生产线的建成。不仅确立了我国在二氧化碳固定为塑料中的国际领先地位,还使全生物分解塑料家族中增添了一个全新的品种,生产成本比目前万吨级生产的聚乳酸(一种由玉米淀粉发酵制备的全生物分解塑料,美国Cargil公司已经建立14万吨的生产聚乳酸的生产线)低30%'--'50%,是当今人工合成的全生物分解塑料中成本最低的品种,而且生物降解性能、透明性、氧气阻隔性能等与聚乳酸相当,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该成果对我国乃至世界上的全生物分解塑料行业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在此基础上,山东威;缸赉绿{3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了医用二氧化碳塑料加工平台,浙江宁波天安生物股份公司建立了二氧化碳聚合物全生物降解材料用于一次性餐具、食品包装等方面的加工平台。目前,这条生产线已经将吨级产品销售给了威海赛绿特、宁波天安生物等4家国内用户,以及美国3M公司和日本国际兴业等国外用户。除了内蒙古蒙西高新技术集团公司之外,中海油总公司、中油吉林石油集团公司等也计划建立万吨级生产线,至今热切希望建立二氧化碳聚合物生产线的单位超过了120家。

2004年长春应化所与吉林油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达成协议:利用应化所的技术,在农安县万金塔镇建年产5万吨/年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的生产线,在一次性食品包装和医用包装领域开拓市场。吉林油田富含100亿立方米(2000万吨)以上的二氧化碳,而且浓度高达92%,开发前景广阔。

2003年4月10日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与江苏省泰兴市民营企业金龙公司正式签订”利用二氧化碳制备聚碳酸亚酯和可降解型泡洙塑料”技术合同,以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技术为依托,由企业投资进行该项技术的转化。同年4月双方共同注册登记江苏玉华金龙科技集团金龙绿色化学有限公司。目的是利用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原创技术和江苏泰兴丰富的地‘F-氧化碳资源,以二氧化碳和环氧化物为主要原料,通过调节聚合制备液体的脂肪族聚碳酸酯树脂。用此材料生产的聚氨酯泡沫塑料系环保型产品具有生物降解功能,被作为垃圾处理时可以自行降解。2004年8月14日”利用二氧化碳制备脂肪族聚碳酸亚乙酯和降解型聚氨酯泡沫塑料”在江苏泰兴市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技术鉴定。专家认为,在二氧化碳催化活化技术、聚氨酯泡沫塑料的高生物降解性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形成了2000吨/年脂肪族聚碳酸脂和40吨/年PBM催化剂示范生产规模,并成功进行了试生产。这种可降解型泡沫塑料比普通泡沫塑料还要硬,质地还要细。可降解型泡沫塑料一面世,当即受到海尔、联想、LG等机电出口厂家的欢迎,被科技部等四部委联合批准为国家重点推广新产品,并通过了欧洲SGS标准认证。目前该企业正在做2万吨/年生产规模扩产设计。泰兴境内的二氧化碳气田是迄今我国发现的储量最大、开发程度最高的气田,开发利用市场前景广阔。

2005’天然气化工与一碳化工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303

河南天冠集团利用C02作原料生产的全降解塑料,最近经国家塑料制品质量检验监督中心检测,各项指标全部合格。目前该集团已建成50吨/年中试生产线。天冠集团30万吨燃料乙醇项目达产后。每年可产生20万吨C02。COz是生产酒精的副产物,现每吨售价为800元左右,而以它为原料生产的全降解塑料吨售价高达2万余元。为充分利用这一副产品,天冠集团利用中山大学研制的具有高活性、高催化效率的催化剂,使C02与环氧化物反应,生成全降解塑料。采用该材料制成的塑料制品堆肥可在半年内降解,不会产生白色污染。

近年美国专家也研制成一种以二氧化碳为原料的新型塑料包装材料,该材料具有玻璃般的透明度和不透气性。众所周知,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稳定,单一的二氧化碳并不能制造塑料。但是,美国专家采用一项新的技术,使用特殊的锌系催化剂,将二氧化碳和环氧乙烷(或环氧丙烷),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便制成了具有新特性的塑料包装材料。据介绍,材料类似聚碳酸酯和耐纶酰胺纤维树脂,在240℃的温度下就会完成热分解气化外。同时还具有生物分解性能,埋在土里几年时间,就可以完全消失,不会污染环境。

美国纽约州伊萨卡的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种首次使用可再生资源和C02作为原料生产塑料的方法。该新型聚合物是一种具有R.芋烯氧化物(LO)和C02交替的单体共聚物,被称为聚芋烯碳酸酯(PLC),它具有聚苯乙烯的特性及可生物降解性。LO是自然界存在的环状单萜烯及芋烯衍生而成的,可从300多种植物中提取,从柑桔皮中可提取含该R.对映体90%"--97%的油。在试验室中,以a.--亚胺锌复合物为催化剂,用含LO溶液的搅动床反应器制得PLC。在室温和C02压力大约0.69MPa的条件下,反应24h后,反应物生成PLC的转化率为15%。

随着高分子材料的普遍应用,废弃塑料的”白色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各国特别是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明令禁止使用一次性泡沫塑料包装物,欧共体在1991年还提出,到1997年全部停止使用非降解塑料包装物。各国已经采取很多应对措施都有一定缺陷,如在普通泡沫塑料中添加光降解成分,但光降解不易完全,残留小碎片:又如对废泡沫塑料进行回收,费时费力,回收率也难保证;再如采用纸制品能在部分场合满足要求,但造纸过程又带来很大污染;采用可降解塑料是个方向,但往往成本过高。难以普遍应用。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的出现是对全球性的固体废弃物的应对措施。生物可降解塑料市场前景广阔,据分析人士预测,到2007年以前,美国,西欧和日本的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将增加2l万吨或更多,(2002年增加57000吨),年增长速度30%。到2007年前新投产的生物可降解聚合物产能225000吨-~300000吨。用二氧化碳作为基本原料制备彻底降解的树脂材料和泡沫塑料,既是有效利用二氧化碳的积极手段,又提供了一种普通泡沫塑料的替代物,价格只有国外同类产品的2/3,性能优良,且废弃后可完全生物降解,减轻了废弃塑料的”白色污染”。中国许多家电产品的生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出口量快速增长,但正受到西方”绿色壁垒”的严重障碍,因此我国对生物降解型包装材料提出了特别迫切的需求。国内每年对食品包装、药品包装等一次性包装材料的需求为20万吨至40万吨,由于二氧化碳共聚物具有良好的阻气性、透明性和全降解特性,可以部分取代目前常用的不可降解塑料制品。

2.7合成异氰酸酯

近年,中科院兰州化物所西部生态与绿色化学研发中心邓友全研究员带领的课题组,用离子液体作为催化体系,用二氧化碳取代剧毒的光气等应用于异氰酸酯中间体的合成获得成功。.异氰酸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民用、国防方面的材料,某些特殊种类的异氰酸酯西方一直对我国限制进口。异氰酸酯在生产中要用光气作原料,光气是一种剧毒物质。兰州化物所的此项研究成果,利用无毒的二氧化碳,取代光气等剧毒物质,将有可能使异氰酸酯的生产过程成为安全的“绿色过程”;此项成果为二氧化碳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并且可以减少温室效应,保护环境;由于离子液体可以重复使用,将有可能降低异氰酸酯的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该成果将使我国在生产异氰酸酯化学品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为可能。

2.8合成喹唑啉诱导体

日本大阪市经济局工业研究所宣布,该所已开发出一种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制造喹唑啉诱导体的新技术。喹唑啉诱导体是用来生产治疗糖尿病等药物的原料。以往生产喹唑啉诱导体是采用有毒气体“光气”等作为原料。新的合成方法由于使用的是二氧化碳,不仅安全,而且可以将成本降低20%至30%,并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研究人员在二氧化碳和苯氨基化合物中,加入强碱性有机物质“DBu”,

3042005’天然气化工与一碳化工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

然后加上lO个大气压合成喹唑啉。该研究所已于去年11月申请了专利,今后准备逐步将这项技术推广应用。

2.9二氧化碳转基因法制造琥珀酸

日本地球环境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已成功地使用转基因微生物从废纸中制取出琥珀酸,将琥珀酸制造成本降低了90%。据报道,棒状杆菌这种微生物能把糖分解为丙酮酸,而该机构使用转基因技术,在棒状杆菌中植入含有某种酶的基因,因此,处理过的棒状杆菌又具有了将二氧化碳中的碳和丙酮酸结合在一起的能力,最终可合成琥珀酸。其工艺过程是,先用酸溶液和酶把废纸分解为糖等物质,再用上述的转基因微生物并加入二氧化碳在35。C的条件下培养,最终可从每升培养液中制取约309的琥珀酸。琥珀酸是工业上一种重要的高分子化合物,能够用来制造可降解塑料和电子产品用纤维,目前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但通常的生产方法效率低下,成本高,每千克产品售价高达数十美元。而新技术可把生产成本降低到l美元/kg以下。

2.10制一氧化碳

焦炭、氧气、二氧化碳反应制备羰基合成等用途的一氧化碳已在国内多家大型醋酸、DMF、甲酸等装置使用。

新近的中国专利(CN:1486928,2004.4.07)报道了一种新技术,其特征在于原料有焦炭、氧气、二氧化碳,主要生产设备是一氧化碳发生炉,通过各种工艺条件的控制,三种原料在发生炉内直接反应生产出高纯度的一氧化碳气体。生产的一氧化碳的纯度高达95%以上:生产工艺简单:设备投资费用低;简化了气体净化工艺;操作简便;生产成本低;安全可靠,可直接应用于化工、有机合成等领域。

2.1l制碳酸钾

山东兖矿鲁南化肥厂却开创出了一条控制污染和增收节支的“双赢”之路。以煤化工产业为主导,由传统的间歇造气过渡到先进的德士古造气,形成了煤化工生态产业链。德士古造气系统年生产合成氨22万吨、尿素32万吨、甲醇15万吨。多余的氧气、氮气、氩气和二氧化碳不再排放,进行液化形成液氧、液氮、液氩和液体二氧化碳系列产品外销。多余的氨水和二氧化碳利用离子交换法生产碳酸钾,并达到年生产能力2.5万吨:用真空三效蒸发和反渗透的办法回收碳酸钾生产中的氯化胺,年回收两万吨,还因此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2.12制金刚石

中国科技大学陈乾旺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在人工合成金刚石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在440*C的温度条件下以二氧化碳为碳源,成功合成了250微米的大尺寸金刚石,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金刚石的逆转变。新研制的金刚石颗粒最大可达1.2毫米,有望升至宝石级。创新的工艺可使二氧化碳转化金刚石的产率达8.9%,可与天然金刚石相媲美。这项工艺的重复性很好,用其他碳源和还原剂也取得了成功,有关结果日前已申请国际专利。

2.13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应用

2.13.1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剂

近期,华南理工大学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吴舜英教授带领课题组完成了采用超临界COz流体为发泡剂,挤出成型发泡塑料保温板材、片材等制品的技术开发工作。该项技术采用超临界C02为发泡剂,对环境无毒无害,并可采用回收塑料进行生产。

该项技术能提高聚合物熔体在挤出设备中的流动性、降低挤出温度,从而节约能源。与国外同类型技术及设备相比,该项技术所需的设备成本低,约为国外设备报价的20%,且可对以丁烷、氟氯烃等为发泡剂生产塑料发泡产品的现有生产线进行改造。

2.13.2超临界流体喷漆

超临界流体喷漆是一种具有广泛适用性和高质量的涂层新技术。它采用对环境友好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来代替传统喷漆过程中的快挥发溶剂,而保留仅为原溶剂总量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慢挥发溶剂。以获得良好的喷漆质量。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具有非常好的喷雾质量,也可以不再使用慢挥发溶剂。这种新开发的喷漆系统能减少多达80%的污染环境的挥发性有机溶剂的排放。此外,还开发了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溶液中的新型反应性液体聚合物喷漆系统,完全不使用有机溶剂,从而可以实现挥发性有机溶剂的零排放。

3042005’天然气化工与一碳化工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

然后加上lO个大气压合成喹唑啉。该研究所已于去年11月申请了专利,今后准备逐步将这项技术推广应用。

2.9二氧化碳转基因法制造琥珀酸

日本地球环境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已成功地使用转基因微生物从废纸中制取出琥珀酸,将琥珀酸制造成本降低了90%。据报道,棒状杆菌这种微生物能把糖分解为丙酮酸,而该机构使用转基因技术,在棒状杆菌中植入含有某种酶的基因,因此,处理过的棒状杆菌又具有了将二氧化碳中的碳和丙酮酸结合在一起的能力,最终可合成琥珀酸。其工艺过程是,先用酸溶液和酶把废纸分解为糖等物质,再用上述的转基因微生物并加入二氧化碳在35。C的条件下培养,最终可从每升培养液中制取约309的琥珀酸。琥珀酸是工业上一种重要的高分子化合物,能够用来制造可降解塑料和电子产品用纤维,目前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但通常的生产方法效率低下,成本高,每千克产品售价高达数十美元。而新技术可把生产成本降低到l美元/kg以下。

2.10制一氧化碳

焦炭、氧气、二氧化碳反应制备羰基合成等用途的一氧化碳已在国内多家大型醋酸、DMF、甲酸等装置使用。

新近的中国专利(CN:1486928,2004.4.07)报道了一种新技术,其特征在于原料有焦炭、氧气、二氧化碳,主要生产设备是一氧化碳发生炉,通过各种工艺条件的控制,三种原料在发生炉内直接反应生产出高纯度的一氧化碳气体。生产的一氧化碳的纯度高达95%以上:生产工艺简单:设备投资费用低;简化了气体净化工艺;操作简便;生产成本低;安全可靠,可直接应用于化工、有机合成等领域。

2.1l制碳酸钾

山东兖矿鲁南化肥厂却开创出了一条控制污染和增收节支的“双赢”之路。以煤化工产业为主导,由传统的间歇造气过渡到先进的德士古造气,形成了煤化工生态产业链。德士古造气系统年生产合成氨22万吨、尿素32万吨、甲醇15万吨。多余的氧气、氮气、氩气和二氧化碳不再排放,进行液化形成液氧、液氮、液氩和液体二氧化碳系列产品外销。多余的氨水和二氧化碳利用离子交换法生产碳酸钾,并达到年生产能力2.5万吨:用真空三效蒸发和反渗透的办法回收碳酸钾生产中的氯化胺,年回收两万吨,还因此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2.12制金刚石

中国科技大学陈乾旺教授领导的研究组在人工合成金刚石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在440*C的温度条件下以二氧化碳为碳源,成功合成了250微米的大尺寸金刚石,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金刚石的逆转变。新研制的金刚石颗粒最大可达1.2毫米,有望升至宝石级。创新的工艺可使二氧化碳转化金刚石的产率达8.9%,可与天然金刚石相媲美。这项工艺的重复性很好,用其他碳源和还原剂也取得了成功,有关结果日前已申请国际专利。

2.13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应用

2.13.1超临界二氧化碳发泡剂

近期,华南理工大学工业装备与控制工程学院吴舜英教授带领课题组完成了采用超临界COz流体为发泡剂,挤出成型发泡塑料保温板材、片材等制品的技术开发工作。该项技术采用超临界C02为发泡剂,对环境无毒无害,并可采用回收塑料进行生产。

该项技术能提高聚合物熔体在挤出设备中的流动性、降低挤出温度,从而节约能源。与国外同类型技术及设备相比,该项技术所需的设备成本低,约为国外设备报价的20%,且可对以丁烷、氟氯烃等为发泡剂生产塑料发泡产品的现有生产线进行改造。

2.13.2超临界流体喷漆

超临界流体喷漆是一种具有广泛适用性和高质量的涂层新技术。它采用对环境友好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来代替传统喷漆过程中的快挥发溶剂,而保留仅为原溶剂总量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慢挥发溶剂。以获得良好的喷漆质量。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具有非常好的喷雾质量,也可以不再使用慢挥发溶剂。这种新开发的喷漆系统能减少多达80%的污染环境的挥发性有机溶剂的排放。此外,还开发了在超临界二氧化碳溶液中的新型反应性液体聚合物喷漆系统,完全不使用有机溶剂,从而可以实现挥发性有机溶剂的零排放。

2005’天然气化工与一碳化工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305

超临界流体喷漆仅含少量慢挥发溶剂的新配方涂料,在喷雾前先与二氧化碳混合,然后在约50%和10.1MPa下进行喷雾。此时,二氧化碳为超临界流体,它和聚合物涂料形成一个均匀的相态。超临界二氧化碳是极快挥发的溶剂,它在喷雾前稀释涂料,使其具有很低的粘度而极容易喷成雾状:从喷嘴喷出后,二氧化碳几乎是瞬间就从雾滴中挥发掉,剩下高粘度的喷涂浓缩物被喷涂到同体表面。喷涂浓缩物中含有的低挥发溶剂控制着其粘度,以使涂料在同体表面很好地聚并而不会流动或滴漏,从而获得高质量的涂层。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喷漆过程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在喷漆的工作场所。由于快挥发溶剂为二氧化碳,仅有很少量的慢挥发溶剂排放到工作区空间,使挥发性有机溶剂的排放量大大降低。其次,由于二氧化碳无嗅、无毒、不可燃,与传统喷漆过程相比,超临界流体喷漆可以免除大部分快挥发有机溶剂的气味对操作工人的刺激,有利于操作工人的身体健康,不会发生中毒和爆炸事故。虽然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能够引起窒息,但其危害性远小于有机溶剂的毒性,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下限允许浓度几乎是所有油漆用有机溶剂的下限允许浓度的10到100倍,而大部分快挥发有机溶剂同时也是爆炸极限很低(1%~2%)的易燃、易爆物品。再次,二氧化碳性质稳定,没有腐蚀性,并且其超临界状态容易达到,正好适合传统的喷漆装备的操作范围,不需增加投资。综上所述,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喷漆工艺,在保持喷漆犀量的同时,可以极大地减少传统喷漆过程中有害挥发性有机溶剂的排放,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和维护喷漆工人的身体健康。并且。喷漆过程中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远比传统喷漆工艺使用的有机溶剂产生的二氧化碳少,从而减轻了温室效应。

2.13.3合成己内酰胺

日本仙台东北大学和新日铁化学公司联合开发出以超临界C02(约30℃、压力超过8MPa)作为抽提分离溶剂的低温己内酰胺合成工艺。该工艺采用一种新开发的离子液体催化剂,可使反应在接近室温(约50℃)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中无需使用有机溶剂,是一种绿色化学工艺,而且不会产生硫铵等副产物。离子液体通常在室温下是一种盐类,新工艺采用的是一种N一甲基咪唑鲶盐。

2.13.4苯酚制KA油

日本先进工业科学和技术国家研究院开发的工艺,可在缓和条件下使用超临界Coz作溶剂,由苯酚生产环己烷和环己醇。与使用有机溶剂的常规技术相比,该工艺过程对环境更为友好。日本先进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AIsT)超临界流体研究中心开发了从苯酚制取KA油(环己醇和环己酮混合物)的新工艺。在AIST工艺中,苯酚与氢在超临界COz(约55℃和>10MPa)条件下采用炭化煤为载体的铑催化剂进行反应,一次通过转化率接近90%。因为过程操作在低温下进行,故耗用能量较少,催化剂寿命也较长。2.“二氧化碳回收煤层气

煤层气回收增强技术被视为一种有广阔商业前景的新兴环保技术。该技术于上世纪90年代出现,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些美国专家认为,煤层气可成为一种稳定和比较干净的廉价能源。煤层气回收增强技术是把二氧化碳注入不可开采的深煤层中加以储藏,同时排挤出煤层中所含的甲烷加以回收的过程。该技术对热电厂而言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发电厂和机动车辆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热电厂排放的废气成分以二氧化碳和氮气为主,为达到环保要求,美国发电厂在废气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分离出二氧化碳加以储藏,其成本很高。热电厂一般位于煤矿附近地区,如果能将煤层气回收增强技术商业化,便能节省二氧化碳的运输费用。

二氧化碳能增加煤层气的回收而且其本身被煤层隔离封闭。甲烷和二氧化碳以一定的比例存在于煤层中,煤层中既有气态的甲烷和二氧化碳,也有吸附态的甲烷和二氧化碳存在。当纯二氧化碳注入煤层时,气态的甲烷就被挤出,由于二氧化碳具有高度的吸附性,煤层会迅速吸附二氧化碳并排出原先吸附的甲烷。把二氧化碳注入目前不可开采的深煤层中加以储藏,处在一定压力下的二氧化碳就很难流失或泄漏,能提高储藏的安全性,这是煤层气同收带来的另一益处。

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实施一些煤层气回收增强技术的试点工程,其目的一是探索该技术实施的技术性问题,如是否需要专用的钻井和生产技术,何种方式为最佳等等;二是建立一个简单快捷的检测模式,以期能根据煤层数据信息。迄今,这些试点工程还没有产生具体的结论。

3062005’天然气化工与一碳化工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

2.15二氧化碳空调

由于氟利昂会破坏大气臭氧层,国外已将二氧化碳作为未来汽车空调制冷剂的发展方向,其温室效应指数只有原来的1/1300左右。最近上海交大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汽车空调,专“吃”二氧化碳,制热效率高,-40℃下也能工作,夏天制冷只需七八分钟。目前,交大研发团队正加紧研究,进一步提高空调的性能。到2008年,北京奥运场馆内将有1000多辆客车全部安装上这种二氧化碳空调,而上海世博会期间二氧化碳汽车将随处可见。

2.16利用二氧化碳使油田增产石油

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将二氧化碳“注入”油田的地下,不仅会大大减少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还可以提高油田的石油产量,而且增产的石油所带来的收益足以抵消向油井中“注入”二氧化碳的成本。他们认为油田的地下是存储二氧化碳的一个好地方。有专家称,虽然单靠在油田地下储存二氧化碳不能完全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但这种方法可以大大降低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数量,布什总统已将这种方法列为能源计划的一部分。这种方式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引起了重视。

这项耗资2800万美元的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的维宾油田的示范工程开始于2000年,用于检验在已投产44年的维宾油田储存二氧化碳的可行性。用于试验的二氧化碳产自一个工厂,这个工厂先将煤转化为燃烧后不会产生污染物的天然气,然后再将气体通过220英里的管道输送到这个油田进行实验。在老油田的地下储存二氧化碳,不仅经济实惠,还可使操作员在将二氧化碳注入时避免水污染和二氧化碳泄漏。

之所以选择在老油田的地下储存二氧化碳,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这种方法经济实惠。在向可渗透岩层注入二氧化碳时产生的高压可将原油驱至油井中。另外,被注射进的二氧化碳还可乳化和部分溶解原油,这会使原油更容易流进油井,从而提高油田的产油量。这些额外增产的石油带来的收益可以抵消分离、运输和用泵将二氧化碳打进油田地底的成本。这些成本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每吨二氧化碳的成本大约是30美元,美国能源部正在资助这项研究,以期在工业废气中分离二氧化碳的成本降至每吨8美元。

利用油田储存二氧化碳的另一个原因是,科学家对油田的地质条件了如指掌,这可使操作员在将二氧化碳注入时避免两个潜在问题:水污染和二氧化碳泄漏。向油田地底注射二氧化碳会使油层压力增加,导致海水水位上涨,可能会污染地表饮用水。另外,二氧化碳有可能从地表排出,进入大气中,这会使整个工程的目标落空。该项目经理加拿大石油技术研究中心的迈克尔・莫尼亚说,到目前为止,注入维宾油田的二氧化碳并未从地表排出,有证据表明,注入的二氧化碳也没有使地表层的水源受到污染。

在利用油田储藏二氧化碳方面美国和加拿大走在了前面。在今后的25年中,加拿大将有2100万吨二氧化碳注入该油田,据负责维宾项目的研究中心称,萨斯喀彻温省油田的容纳能力足够大,可以储存未来25年加拿大所有省份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从4年前向油田注入二氧化碳到现在,油田产油量增加了50%,工程目标是通过注入二氧化碳来获得13000万桶总价值达50亿美元的石油增产量。

美国北达科他州Beulah煤气化厂,每日将1.8万吨褐煤转化成1.7亿立方英尺合成天然气。但就目前的技术、经济而言,合成天然气显然不能同天然气相竞争,所以该厂财政长期处于亏损状态。然而,自从该厂2000年9月建造了一条二氧化碳输送管道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这条管道不仅使该厂扭亏为盈,而且也让工厂甩掉了煤气化厂排放二氧化碳污染物的包袱。从Beulah煤气化厂通向加拿大萨卡切望省东南部、韦本的老化油田的管线长300公里。工厂用它将二氧化碳送入油田地下1.5公里处的黏稠油层中,二氧化碳使地下石油的黏性减少了4倍,从而更容易流向地表。Beulah煤气化厂可望帮助这座老化油田多从地下开采出1.3亿桶石油,而该油田将付给Beulah工厂适度补偿金。泵入地下的二氧化碳将进入不可渗透的石灰岩、砂岩及页岩中,在很长时间内都不会逸出地面。国际能源组织一项研究报告称,在韦本油田地下储存了5000万年的石油,将会使所泵入的二氧化碳存储在地下达几千年之久。美国制定能源政策的官员,正日益关注北达科他州煤气化厂所使用的这一技术,认为它将是未来重要的清洁煤燃烧技术。布什政府敦促煤气化工厂把温室气体存储在地下作为长期解决二氧化碳排放物的方法。美能源部正推行一项10年期、称为“未来煤发电计划”(FutureGen)。该计划设想利用煤合成天然气,再将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存储

2005’天然气化工与一碳化工技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307

到地下,从而使煤发电站既能发电、又达到零排放的目标。

“泛加拿大石油公司”预计,每桶石油(通过将二氧化碳泵入地下)的投资为16至18美元,但目前每桶油价为60多美元,所以对公司来说这笔投资是很合算的。

美国能源部计划在怀俄明州进行一个相似的工程项目,如果实验成功,占地面积l万英亩的“茶壶盖”油田将可以储存300英里外的一个天然气厂通过管道输送来的二氧化碳。20年以来,通过注射二氧化碳使美国西部田纳西州的油田增产了数亿桶原油,而不采用这种方法根本无法以低成本来实现这一目标,不过埘来注入的二氧化碳取自于地底的矿藏中,并不是来自于工业废气,所以这对真正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无实质性意义。’

布什的能源计划是到2012年发电厂排放的90%的二氧化碳将被注入地下,因为发电厂是二氧化碳主要“生产商”,这项计划每年可以减少美国40%2氧化碳排放量。美国一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达16亿吨,占世界总数的四分之一。向地下注入二氧化碳的方法在全球都有广泛应用,现在世界各国正在投入巨资对该项技术展开研究。例如,今年7月,地球创新科技研究所(RITE)在日本已启动一项由政府出资的二氧化碳地下储存工程,目标是到2015年将这项技术常规化,可在全世界推行。RITE估计,日本二氧化碳的地下储存量可达700亿吨。据日本环境部门称,这相当于日本2001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0倍之多。但是日本没有足够的油田来抵消储存二氧化碳的成本。

2.17干冰清洗

由二氧化碳制得的干冰可用于清洗用途。干冰清洗是一种崭新的清洗技术,它干式、无毒、无磨损、无二次污染的清洗特点使其在目前的清洗市场中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它在工业和民用的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扩大。

干冰清洗的优点:

(1)使用广泛:迅速清洗油污、油漆、油墨、黏合剂、积碳、沥青、水垢、锈垢、模具脱模层、聚氯乙烯树脂等,对细小孔、凹凸不平表面及边角等均可非接触清理。

(2)经济高效:清洗快速、效果最佳,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可直接在线清洗,无须停工,

提高产能;不损伤被清洗物表面,延长被清洗物的使用寿命;在线清洗还避免了拆装清洗对象过程中的意外损伤:无残留,避免了其它清洗工艺导致的环境污染及处理污染的费用。

(3)安全环保:C02无毒,符合UsDA、FDA、EPA的安全环保要求;清洗过程无二次污染;符合我国清洁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替代有毒化学物质清洗,从根本上避免对人体的侵害:操作安全性高;在食品、医药工业具有低温灭菌之功效。

(4)作业简便:使用现场压缩空气,方便实用;操作简易。

在化工行业干冰清洗可用于快速清洗换热器上的聚氯乙烯树脂;有效清除压缩机、储罐、锅炉等各类压力容器上的锈垢、烃类及其表面污垢:清理反应釜、冷凝器;复杂机体除污等。

中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曙光采油厂积极引进干冰冷喷射清洗技术对锅炉进行清灰,取得了较好效果,不但降低了烟温,而且对锅炉翅片管顽固型积灰的清除效果较为明显。同时,对锅炉保温层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延长了对流段使用寿命,大大提高了锅炉热效率。现场测试结果显示,烟气温度由275℃下降到195℃,炉膛压力由1.5kPa下降到0.65kPa,燃油单耗由64kg/m3下降到59kg/Ill3,创效40余万元。・3结束语

虽然通过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以及地下储存二氧化碳等技术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但从长远目标看,要想完全解决全球气候变暖,还必须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并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和地下储存二氧化碳的技术同植被保护、风能、太阳能和核能利用一道将成为日后人们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所采用的主要方式。

二氧化碳利用新技术

作者:

作者单位:王熙庭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 全国天然气化工站,成都 610225

相似文献(10条)

1.会议论文 沈允钢.程建峰 绿色植物产业是二氧化碳最大规模的资源化利用途径 2009

绿色植物产业可在全球各类地区大规模进行,是实行循环经济的良好途径,是二氧化碳最大规模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发展前景和应用潜力很大。其主要特点为:(1)通过植物生命活动将二氧化碳转变成多种可利用的有机物;(2)植物产品中的有机物和所含化学能均可设法利用;(3)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努力将二氧化碳变成更多的食物和有益于人类的可再生资源。

2.会议论文 沈平平.江怀友 中国温室气体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资源化利用及地下埋存 2008

应对气候变化,不仅要减少CO2排放,还要寻求CO2的资源化利用。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展开实际的研究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

3.会议论文 沈允钢.程建峰 绿色植物产业是二氧化碳最大规模的资源化利用途径 2009

绿色植物产业可在全球各类地区大规模进行,是实行循环经济的良好途径,是二氧化碳最大规模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发展前景和应用潜力很大。其主要特点为:(1)通过植物生命活动将二氧化碳转变成多种可利用的有机物;(2)植物产品中的有机物和所含化学能均可设法利用;(3)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努力将二氧化碳变成更多的食物和有益于人类的可再生资源.

4.会议论文 高之爽.杨德林 大规模系统化回收煤层气甲烷及其资源化利用的现状和发展 2009

在大气中,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种重要温室气体,它产生的温室效应确是二氧化碳的二十三倍,它对臭氧层破坏力是二氧化碳的二十二倍,危害性也很大;另一方面,据美林公司预测中国蕴藏着近30万亿立方米煤层气甲烷(是美国的三倍);产量超过天然气,但利用很少,而且每年捧入大气的煤层气占全世界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不仅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也是很大的资源浪费。同时,我国每年的矿难80%以上是因为瓦斯(即煤层气甲烷)爆炸引起的。 然而,治理工作进展仍然很慢,还远远跟不上环保和能源需求的发展形势. “大规模系统化回收”包括:含甲烷30%以上煤层气采用深冷液化法回收;含甲烷0.7%-30%之问低浓度甲烷采用吸附提纯同收法,而含0.6%以下甲烷的煤层气采用催化氧化法放空;被回收利用包括做工业、交通和民用燃料、发电以及做化工原料等,但主要作为清洁能源代替汽油和煤及柴油使用,不仅能有效减缓我国的能源危机,并将大大降低对大气的污染,意义重大.

5.会议论文 何家雄.祝有海.马文宏.崔莎莎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CO2成因及运聚特征与资源化利用 2009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CO2资源丰富,CO2成因类型多,依据CO2通常的成因判识与划分参数及标准(δ13Cco2和3He/4He),可将其划分为壳源型(有机和无机)、壳幔混合型及火山慢源型等3型4类。该区CO2运聚规律复杂,壳源型岩石化学成因及壳幔混合型成因CO2资源丰富储量规模巨大,主要富集于南海北部边缘西区走滑伸展型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带浅层,具有平面上分区分块、纵向上分层分带的多期运聚充注的成藏规律,且受控于泥底辟热流体上侵活动与巨厚海相含钙砂泥岩的物理化学综合作用:火山慢源型成因CO2在该区资源规模相对较小,多分布在南海北部边缘盆地东区,即琼东南盆地东部Ⅱ断裂带周缘和珠江口盆地深人断裂发育区,且主要受控于火山幔源岩浆脱排气活动所提供的CO2气源与深大断裂导气输送系统的有效配置。根据油气勘探程度,迄今南海北部CO2资源规模已逾万亿立方米,居国内之首,故颇具勘探潜力与综合开发利用前景。因此,如何综合开发利用好这种储量规模巨大的CO2资源,充分发挥其市场经济价值,促进和加快其资源化利用的进程和步伐,这是该区目前天然气勘探开发与综合利用所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重大科技攻关课题,期望能够得剑和引起有关科技决策部门及专家们的关注与重视!

6.会议论文 沈国良.陈远南.虞琦.宋菊玲 二氧化碳在化工中的利用 2009

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来源和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甲醇、尿素以及二氧化碳与环氧乙烷、甲醇、尿素直接进行反应合成碳酸酯的研究进展情况。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甲醇、碳酸酯是减少温室气体和利用碳资源的最有效途径。

7.期刊论文 唐山.Tang Shan 炼厂制氢装置副产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 -广东化工2008,35(6)

二氧化碳减排,对于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广州石化炼厂制氢装置副产二氧化碳的情况,比选食品级液体二氧化碳生产工艺技术路线,提出了二氧化碳资源有效回收利用途径.通过技术经济评价,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不仅可以大幅减低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环境,更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8.会议论文 田恒水.陆文龙.何国锋.张武平.孙浩.赵贺猛.王旭涛.朱云峰.王贺玲 发展二氧化碳的绿色高新精细化工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2009

本文开发了从烯烃生产环氧烷烃,二氧化碳合成碳酸二甲酯联产二元醇,以绿色化学原料碳酸二甲酯代替剧毒的光气,开发了碳酸二苯酯、呋喃唑酮、碳酰肼、苯胺基甲酸甲酯、苄胺基甲酸甲酯、对苯二胺二甲酸甲酯、间羟苯胺基甲酸甲酯、间甲苯胺基甲酸甲酯、二胺基甲酸甲酯二苯甲烷、己二胺二甲酸甲酯、烷基胺甲酸甲酯、肼基甲酸甲酯、嘧黄隆、甲黄隆、氯黄隆等一系列绿色清洁生产新工艺,间接绿色化利用了二氧化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二氧化碳的绿色高新精细化工产业链。

9.会议论文 李振环.苏坤梅.程博闻.沈德新.张生.冯海亮 二氧化碳为碳源固定合成有机化合物的研究 2009

本文详细介绍了CO2的结构特点和反应特性,阐述二氧化碳在固定合成有机化合物方面的研究状况,分析了催化剂和反应工艺条件对二氧化碳固定的影响,指出各种CO2固定方法的优缺点和CO2同定反应的研究前景。

10.期刊论文 庄林 减缓温室效应不妨资源化利用二氧化碳 -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13)

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迁、海平面上升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在人为温室效应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总效应最大,我们是否能把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做资源化利用,甚至降低它的浓度以减缓温室效应呢?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7064234.aspx

授权使用:齐齐哈尔大学图书馆(wflsqh),授权号:cf92fd05-e57b-4750-b0ac-9dba0157b4c0

下载时间:2010年7月21日


相关文章

  • 钢铁行业烧结烟气脱硫现状及发展
  • Ex tra Editi on (1) 2010 冶 金 设 备 M ETA LLURG IC A L EQU IP M ENT 2010年特刊(1) 钢铁行业烧结烟气脱硫现状及发展 王 青 许艳梅 (北京中冶设备研究设计总院有限公司 北京 ...查看


  • 啤酒发酵中二氧化碳回收技术及利用
  • 啤酒发酵中二氧化碳回收技术及利用 啤酒发酵中二氧化碳回收技术及利用 侯晓芳 摘要:中国啤酒行业一直存在着综合能耗大.生产成本高.吨酒利润低的问题.其中二氧化碳作为主要副产物,是一种啤酒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原料,在啤酒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 ...查看


  • 烟道气二氧化碳分离回收技术进展
  • 陆诗建1,杨向平1,李清芳2,张建2 全球每年因燃烧化石燃料而排放的CO2达到200亿t左右,由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CO2总量约占温室气体总量的82%.随着世界各国对地球温室效应问题的关注,CO2减排日益引起全世界的重视.过去20年中,排放人 ...查看


  • 二氧化碳捕集
  • 学号:06112654 姓名:刘永操 二氧化碳捕集分离方法综述 摘要:二氧化碳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如何将CO2从混合气体中分离出来并加以合理利用是消除温室效应的根本所在.本文对国内外关于CO2的分离技术进行了综合阐述并介绍了各种分离技术的机理 ...查看


  • 浅谈二氧化碳的捕集和资源化利用
  • 全球变暖是一个人类目前面临的严峻的环境问题,由此导致的极端天气及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二氧化碳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化石燃料消耗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为了降低二氧化碳对气 ...查看


  • 新能源科技沼气提纯项目
  • 1.1.3.2 项目投资的必要性及建设意义 1992年瑞典建立的Laholm沼气厂是瑞典首例将生物甲烷并入天然气管网的工厂.到2011年底,我国民用沼气池达到3400多万口,污水处理厂.食品加工厂.酒厂等大中型沼气工程达2500多处,年产沼 ...查看


  • 日本钢铁技术现状及二氧化碳减排发展
  • 日本钢铁技术现状及二氧化碳减排发展 来源:王小天 文章发表时间:2010-04-06 全球变暖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气候变暖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应对这一难题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因此必须站在新的高度强调国际间的技术合作,以及向发 ...查看


  • 铝工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
  • 铝工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 核心提示:铝广泛应用于建筑.包装.交通运输.电力.航空航天等领域,是国民经济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 铝广泛应用于建筑.包装.交通运输.电力.航空航天等领域,是 ...查看


  • 再生铅冶炼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
  • 附件2 环境保护技术文件 再生铅冶炼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 Guideline on Available Technologies of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Secondary Lead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