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韩诗与佛典之关系,学术界已有比较充分的讨论,如饶宗颐先生《马鸣佛所行赞与韩愈南山诗》(《梵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陈允吉师《论唐代寺庙壁画对韩愈诗歌的影响》、《韩愈的诗与佛经偈颂》、《韩愈〈南山诗〉与密宗“曼荼罗画”》(载《佛教与中国文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黄阳兴博士《图像、仪轨与文学——略论中唐密教艺术与韩愈的险怪诗风》(《文学遗产》2012年第1期)等论文都相当精彩。但很少有人检讨韩文与佛典之关联,兹仅就其家喻户晓的《杂说》(其四)略陈管见,不当之处,谨盼方家指正。 为了便于和相关佛典比较,兹先迻录其原文如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关于退之此文素材来源及立意,高步瀛先生《唐宋文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指出: 《楚策》四:汗明见春申君曰:“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中坂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幂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此文反用其意。 《吕览·知士篇》:“今有千里之马于此,非得良工,犹若弗取,良工之与马也相得则然后成。譬之若枹之与鼓。夫士亦有千里,高节死义,此士之千里马也,能使士待千里者,其惟贤者也。”与此文可以相证。 此说后来还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如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当然,博学多才的韩愈对高先生所说的这些典籍肯定不会陌生;而且,《杂说》(其四)的主要议论要素(伯乐与千里马)、情感表达与批判力度,确实与《楚策四》、《吕览·知士篇》有相通之处。但反复研读之后,便不难发现《杂说》(其四)还有不少议论要素,是《楚策》与《吕览》所没有,像奴隶人及其饲养方式之类,它们反倒见于《根本律》之“智马”故事。 说到《根本律》之“智马”故事,悉出于义净(635—713)所译:一者见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后文简称《杂事》)卷三八(《大正藏》第24册),二者见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后文简称《根本毗奈耶》)卷三二(《大正藏》第23册)。但两相比较,至少有三大不同:一者从文体性质言,前者是纯粹的佛本生(故事结尾处,佛仅云“彼时智马,即我身是”),后者则为混合型因缘(“本生因缘+譬喻因缘”式,若仅就其本生部分而言,则是弟子本生,详后);二者就内容言,则前略(近700字)后详(2500字左右);三者就创作主题言,前者是赞颂(佛自谓“我为彼王受诸苦楚,身形分解,不顾身命,尚能救济,令离危厄”),后者则是因缘制戒(佛谓“当以智慧随处观察,如是应学”)。 正因为《根本毗奈耶》之“智马”故事是混合型,故其人物关系远较《杂事》所叙复杂得多。在《杂事》中,主要出场人物有二——婆罗痆斯国王梵授(前者译“梵摩达多”)和智马。智马为保护国王,奋力相救,从而献出了生命,所以国王就为它设七日之非时白莲华会(前者译“非时俱物头会”)。而《根本毗奈耶》出场的主要人物有:一是贩马商主。其人有草马生下智马却不识,且虐待之;二是陶师夫妇。陶师听从妻子建议,用礼物与商主交换物品,商主送他小智马。一开始,他想小智马随其劳作,定会踏损器物,因此不想领养,然小智马舐其双足,其妻见已,爱心顿起,故领之回家。后来小智马劳动才能十分突出,可惜只能吃上稻糠和油麻滓。三是国王梵婆达多和相马人。因国王原有智马病死,故而遭到他国欺凌,他便令相马人四处再找新的智马。当时恰逢贩马商主路过,相马人便入马队,知其五百马全被小智马调教过,却不见小智马身在何处。商主告之,在恭侍城陶师家。陶师经小智马提示,国王若要交换,得付亿金。四是掌马人。小智马到婆罗痆斯城后,掌马人还想像陶师一样用粗劣食物喂养,但智马绝食;掌马人便教国王应用古仙法次第供养它,国王一一照办。五是小智马。商主、陶师、相马人、掌马人、国王、大臣等系列人物形象的刻画及故事情节的展开,全都离不开它,即它才是中心。而且,刻画人物时多用自比法,如商主从无知到忏悔的变化,小智马对陶师知恩必报、对掌马人蔑视有加。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根本毗奈耶》故事结尾交待人物关系时说:“往时商主者,即侍缚迦太子是;往时智马者,即愚路苾刍是。”此表明故事性质是有关两位弟子的本生因缘。又说:“是故诸苾刍凡夫之人,自无慧目,不应于他辄生轻慢”,其“自无慧目”四字,可谓画龙点睛,指明了该本生因缘寓意之所在,据此,故事又具有譬喻性质。 若把《杂说》(其四)与《根本律》尤其是《根本毗奈耶》之“智马”故事相比,不难发现两者相似点更多,最重要的有: 1. 就马(千里马或智马)受辱原因言:一是未被伯乐发现;一是未被相马人发现。而伯乐、相马人的作用,完全相同。 2. 就辱马人之身份言:一是概要式的介绍,说是奴隶;一是分层次地介绍,先是商主(贩马人)、再是瓦师和掌马人。但后三种人的身份,总体而言,与奴隶差别不是太大(按,商主在印度的社会地位更高些)。 3. 就辱马的表现言:一是系于槽枥间,难得一饱,故千里马才美不外现;一则稍微复杂些,先是商主有眼无珠,把智马抛弃;后是瓦师,瓦师虽救智马一命,却发现不了智马的特殊才能,仅是把它作为普通劳力而已,饲养时也只有稻糠一类的劣等食物;最后是王宫掌马人,一开始也仅用穬麦、草喂养。 4. 就非伯乐的观察结果言:一是有千里马而不识,反而说天下无马;二是商主、瓦师等悉以为智马是普通草马。 5. 就中心论点或寓意言:一者强调伯乐的重要性;一者突出“诸苾刍凡夫之人自无慧目,不应于他辄生轻慢,当以智慧随处观察”的制戒用意。但后者其实同样显示了慧眼识人才的重要性。 当然,由于文体不同,《杂说》(其四)短小精悍,“智马”则篇幅较长,人物关系也更复杂。首先,“智马”故事中有一最重要的人物——国王,韩愈《杂说》则未言及。个中原因,颇值深思,因为国之贤士(千里马)能否受到重用,最后的决定权往往在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而《智马》本生中,正因为国王原有的智马病逝了,所以,他才心焦如焚(若无智马,则国家不保),立即派出相马人四处寻求智马,而且,花去亿金也在所不惜。其次,《智马》故事中,智马在皇宫里受到污辱时,它能奋起反击加以自救,如掌马人一开始送上了与瓦师家一样的食物,它怒不可遏,说:“我有迅足心骁勇,详审智策无众过。所有胜德汝皆知,何故令人共轻慢?……纵被愚人久欺慢,我分不生忧恼心;见知已者暂生轻,令我怀愁不望活。”(《大正藏》第23册)此种大义凛然,《杂说》之千里马为何没有?诸如此类之异,可能暗示韩愈心中有难言之隐,即他虽有关心国家命运的满腔热情与济世才能,但最高统治者为“天下无马”的假象所蒙蔽,他即使发起自救运动,也将于事无补,故《杂说》揭示寓义时仅是点到为止,不再深入展开。或者说,《杂说》虽受到律典“智马”故事要素的影响,却不一一照搬,而是有所删减与改造。 最后顺便说一下,在诸广律中《根本律》的故事化倾向最为明显,文学性最强。而义净自己就曾把不少故事抄出,以广流布,《开元释教录》卷十六即载他从《根本律》共抄出缘起故事42部49卷,别出流行。其中,出自《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者有《竭鱼因缘经》、《水生太子经》、《善来苾刍因缘经》等9种9卷,出于《杂事》者有《胜鬘夫人本缘经》、《胜光王信佛经》、《大目连受报经》、《降伏外道现大神通经》、《大药善巧方便经》等33种39卷。此外,《给孤独长者请画寺因缘》一卷,则出于《杂事》第十七及《毗奈耶颂》第五卷(《大正藏》第55册)。显而易见,义净此举,当有助于各故事的独立传播。而好怪好奇的韩愈,一旦有机会接触到这类他感兴趣的故事,自然不会放过,甚至还巧妙地改造与利用,最后促成了这一千古名篇的问世。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有关韩诗与佛典之关系,学术界已有比较充分的讨论,如饶宗颐先生《马鸣佛所行赞与韩愈南山诗》(《梵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陈允吉师《论唐代寺庙壁画对韩愈诗歌的影响》、《韩愈的诗与佛经偈颂》、《韩愈〈南山诗〉与密宗“曼荼罗画”》(载《佛教与中国文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黄阳兴博士《图像、仪轨与文学——略论中唐密教艺术与韩愈的险怪诗风》(《文学遗产》2012年第1期)等论文都相当精彩。但很少有人检讨韩文与佛典之关联,兹仅就其家喻户晓的《杂说》(其四)略陈管见,不当之处,谨盼方家指正。 为了便于和相关佛典比较,兹先迻录其原文如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其昶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关于退之此文素材来源及立意,高步瀛先生《唐宋文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指出: 《楚策》四:汗明见春申君曰:“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中坂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幂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此文反用其意。 《吕览·知士篇》:“今有千里之马于此,非得良工,犹若弗取,良工之与马也相得则然后成。譬之若枹之与鼓。夫士亦有千里,高节死义,此士之千里马也,能使士待千里者,其惟贤者也。”与此文可以相证。 此说后来还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同(如屈守元、常思春主编《韩愈全集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当然,博学多才的韩愈对高先生所说的这些典籍肯定不会陌生;而且,《杂说》(其四)的主要议论要素(伯乐与千里马)、情感表达与批判力度,确实与《楚策四》、《吕览·知士篇》有相通之处。但反复研读之后,便不难发现《杂说》(其四)还有不少议论要素,是《楚策》与《吕览》所没有,像奴隶人及其饲养方式之类,它们反倒见于《根本律》之“智马”故事。 说到《根本律》之“智马”故事,悉出于义净(635—713)所译:一者见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后文简称《杂事》)卷三八(《大正藏》第24册),二者见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后文简称《根本毗奈耶》)卷三二(《大正藏》第23册)。但两相比较,至少有三大不同:一者从文体性质言,前者是纯粹的佛本生(故事结尾处,佛仅云“彼时智马,即我身是”),后者则为混合型因缘(“本生因缘+譬喻因缘”式,若仅就其本生部分而言,则是弟子本生,详后);二者就内容言,则前略(近700字)后详(2500字左右);三者就创作主题言,前者是赞颂(佛自谓“我为彼王受诸苦楚,身形分解,不顾身命,尚能救济,令离危厄”),后者则是因缘制戒(佛谓“当以智慧随处观察,如是应学”)。 正因为《根本毗奈耶》之“智马”故事是混合型,故其人物关系远较《杂事》所叙复杂得多。在《杂事》中,主要出场人物有二——婆罗痆斯国王梵授(前者译“梵摩达多”)和智马。智马为保护国王,奋力相救,从而献出了生命,所以国王就为它设七日之非时白莲华会(前者译“非时俱物头会”)。而《根本毗奈耶》出场的主要人物有:一是贩马商主。其人有草马生下智马却不识,且虐待之;二是陶师夫妇。陶师听从妻子建议,用礼物与商主交换物品,商主送他小智马。一开始,他想小智马随其劳作,定会踏损器物,因此不想领养,然小智马舐其双足,其妻见已,爱心顿起,故领之回家。后来小智马劳动才能十分突出,可惜只能吃上稻糠和油麻滓。三是国王梵婆达多和相马人。因国王原有智马病死,故而遭到他国欺凌,他便令相马人四处再找新的智马。当时恰逢贩马商主路过,相马人便入马队,知其五百马全被小智马调教过,却不见小智马身在何处。商主告之,在恭侍城陶师家。陶师经小智马提示,国王若要交换,得付亿金。四是掌马人。小智马到婆罗痆斯城后,掌马人还想像陶师一样用粗劣食物喂养,但智马绝食;掌马人便教国王应用古仙法次第供养它,国王一一照办。五是小智马。商主、陶师、相马人、掌马人、国王、大臣等系列人物形象的刻画及故事情节的展开,全都离不开它,即它才是中心。而且,刻画人物时多用自比法,如商主从无知到忏悔的变化,小智马对陶师知恩必报、对掌马人蔑视有加。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根本毗奈耶》故事结尾交待人物关系时说:“往时商主者,即侍缚迦太子是;往时智马者,即愚路苾刍是。”此表明故事性质是有关两位弟子的本生因缘。又说:“是故诸苾刍凡夫之人,自无慧目,不应于他辄生轻慢”,其“自无慧目”四字,可谓画龙点睛,指明了该本生因缘寓意之所在,据此,故事又具有譬喻性质。 若把《杂说》(其四)与《根本律》尤其是《根本毗奈耶》之“智马”故事相比,不难发现两者相似点更多,最重要的有: 1. 就马(千里马或智马)受辱原因言:一是未被伯乐发现;一是未被相马人发现。而伯乐、相马人的作用,完全相同。 2. 就辱马人之身份言:一是概要式的介绍,说是奴隶;一是分层次地介绍,先是商主(贩马人)、再是瓦师和掌马人。但后三种人的身份,总体而言,与奴隶差别不是太大(按,商主在印度的社会地位更高些)。 3. 就辱马的表现言:一是系于槽枥间,难得一饱,故千里马才美不外现;一则稍微复杂些,先是商主有眼无珠,把智马抛弃;后是瓦师,瓦师虽救智马一命,却发现不了智马的特殊才能,仅是把它作为普通劳力而已,饲养时也只有稻糠一类的劣等食物;最后是王宫掌马人,一开始也仅用穬麦、草喂养。 4. 就非伯乐的观察结果言:一是有千里马而不识,反而说天下无马;二是商主、瓦师等悉以为智马是普通草马。 5. 就中心论点或寓意言:一者强调伯乐的重要性;一者突出“诸苾刍凡夫之人自无慧目,不应于他辄生轻慢,当以智慧随处观察”的制戒用意。但后者其实同样显示了慧眼识人才的重要性。 当然,由于文体不同,《杂说》(其四)短小精悍,“智马”则篇幅较长,人物关系也更复杂。首先,“智马”故事中有一最重要的人物——国王,韩愈《杂说》则未言及。个中原因,颇值深思,因为国之贤士(千里马)能否受到重用,最后的决定权往往在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而《智马》本生中,正因为国王原有的智马病逝了,所以,他才心焦如焚(若无智马,则国家不保),立即派出相马人四处寻求智马,而且,花去亿金也在所不惜。其次,《智马》故事中,智马在皇宫里受到污辱时,它能奋起反击加以自救,如掌马人一开始送上了与瓦师家一样的食物,它怒不可遏,说:“我有迅足心骁勇,详审智策无众过。所有胜德汝皆知,何故令人共轻慢?……纵被愚人久欺慢,我分不生忧恼心;见知已者暂生轻,令我怀愁不望活。”(《大正藏》第23册)此种大义凛然,《杂说》之千里马为何没有?诸如此类之异,可能暗示韩愈心中有难言之隐,即他虽有关心国家命运的满腔热情与济世才能,但最高统治者为“天下无马”的假象所蒙蔽,他即使发起自救运动,也将于事无补,故《杂说》揭示寓义时仅是点到为止,不再深入展开。或者说,《杂说》虽受到律典“智马”故事要素的影响,却不一一照搬,而是有所删减与改造。 最后顺便说一下,在诸广律中《根本律》的故事化倾向最为明显,文学性最强。而义净自己就曾把不少故事抄出,以广流布,《开元释教录》卷十六即载他从《根本律》共抄出缘起故事42部49卷,别出流行。其中,出自《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者有《竭鱼因缘经》、《水生太子经》、《善来苾刍因缘经》等9种9卷,出于《杂事》者有《胜鬘夫人本缘经》、《胜光王信佛经》、《大目连受报经》、《降伏外道现大神通经》、《大药善巧方便经》等33种39卷。此外,《给孤独长者请画寺因缘》一卷,则出于《杂事》第十七及《毗奈耶颂》第五卷(《大正藏》第55册)。显而易见,义净此举,当有助于各故事的独立传播。而好怪好奇的韩愈,一旦有机会接触到这类他感兴趣的故事,自然不会放过,甚至还巧妙地改造与利用,最后促成了这一千古名篇的问世。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