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上好初一年级体育课
碧海湾学校 陈志森
摘要: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因学生性格的差异,以及课堂教学方法的单一性,让学生失去对体育课堂的学习兴趣。本人在分析了初一年级体育课程普遍存在的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产生这些现状的原因,针对原因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希望对后续的体育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浅析、初一年级、体育课、如何
一、引言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在于教师的引导。课堂是教学的平台,亦是师生交流的场所,并且还是学生素质养成的主要阵地,由于体育课程有着其特殊性,在上课难度以及管理难度上相对于室内教学上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如何上好体育课程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关键,对于学生的认知上来说也是一个关键。本文以初一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表现来阐述,如何上好初一年级的体育课,并给出几点提高措施来努力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希望对今后的体育教学有所帮助。
二、初一年级体育课之现状分析
2.1初一年级体育课之现状
从现有教学上来看,经过小升初升上来的学生,似乎对于语数英以及新增的其它自然科学更加的感兴趣,反倒是对体育课不怎么上心,表现出一种可有可无的行为。这其中以女性同学为居多,当然部分男同学也有这样的现象。
在一般进行户外的体育教学的时候,有些同学借口“肚子不舒服”,“感冒”、或者是“脚崴了没法跑等”的理由而不参加基本的体育锻炼;还有一部分的学生是因为无法适应初中与小学不同的运动强度而产生厌倦的感觉,从而对体育课产生厌倦的感觉。
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不管是从心里上还是从生理上都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叛逆期也因此形成,有时候脾气很倔,有时候不听劝阻,特别是对于上户外体育课来说,更是一种大胆的释放,早已厌倦了课堂上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好
不容易逮着机会还不疯玩个够吗?于此,这样叛逆期的孩子常常让体育教师为之头疼。
2.2引起这些现状的原因
究其原因对其进行分析,我们可知道初一年纪的学生有这样的反应也实属正常,原因有三:
其一,独有的叛逆期,生理上处于成长的第二阶段,有一些外在特征逐渐凸显,这让一部分不知云里雾里的孩子为之惶恐,且表现出害羞的一面。从心里的角度上讲,有一些犹豫不决,不知道自己是该积极参与,还是改放弃,在这种时候,男女有别的思想也渐渐在他们的脑海里产生。
其二,家庭里,父母的教育也至关重要,他们会在学生上学的时候对其进行一番教育,比如说:不要跟男孩子玩;比如说:现在的学习任务就是上课读书学知识,一些无关重要的课就可放弃。
其三,老师没有因材施教,对于场地、设备的运用率不够,这导致了学生对体育课缺乏该有的兴趣,在没有激发学生兴趣以及积极性的前提下,自然让学生对于户外体育课堂的学习失去兴趣。从而让体育课堂的教学得不到应有的有效性。
三、改进初一体育教学的措施
要想改变初一孩子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提高孩子的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善于利用场地设施,培养孩子的积极性
在户外体育课堂的教学中,尤其是初一年级的学生,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初一年级开设体育课,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对于健康,对于奥林匹克精神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并且这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互动的最直观的一门课。而这个时期的学生也乐意接受丰富多彩的课堂,喜欢有创新的节目,倘若此时还以单一的教学方法来传授体育课,那自然会让学生觉得无趣,故此,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让学生把注意力投入到体育课堂上来,教师应当科学的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法、比赛法、游戏法以及分组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利用所有一切体育教学上可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发展,体育技能得到锻炼,并
且在提高体育教学的同时,还让学生从兴趣转变到自觉锻炼上,提高其主观能动性。
3.2抓住孩子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是会表现出差异的,从某些方面上来说,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故此没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上教师应该善于抓住孩子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学生鼓励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例:对于心里有顾虑的,胆小的以及犹豫不决,受到其它同学影响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其勇敢、大胆的一面,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竞争性的活动来锻炼他们,比如篮球赛、足球赛、乒乓球羽毛球,跑步比赛等活动;对于做事缺乏毅力、虎头虎尾的学生亦开展长跑等运动来锻炼其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毅力,并且在长跑的过程中要鼓励其努力跑完全程,使得学生在开展自我竞争与他人竞争中,真正的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锻炼自己的不足。
3.3通过语言激励来提高教学效果
体育课堂的教学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的一门多姿多彩的课。在引入新的教学内容之时,可采取多种方法来导入新课程,比如说讲运动名将的故事,提问和示范情境等模式来导入新课程,在让学生自行思考,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对体育课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通过语言的激励来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大胆的发言,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小结
在初一体育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应当在原有的潜能基础上,让学生从更深层次的得到发展,并且摈弃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根据天气,根据心情,以及根据课时的安排实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场地施教的特点来充分挖掘体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欢乐、欢快的氛围中上好体育课程。
参考文献
[1] 陈国明, 白晓明等. 教师基本功教育丛书. 浙江:宁波出版社,2002.6
[2] 曲宗湖, 杨文轩. 学校体育教学探索.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
[3] 孟文砚, 吴纪安. 体育教学拓展游戏.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4] 毛振明. 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
浅析如何上好初一年级体育课
碧海湾学校 陈志森
摘要: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因学生性格的差异,以及课堂教学方法的单一性,让学生失去对体育课堂的学习兴趣。本人在分析了初一年级体育课程普遍存在的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产生这些现状的原因,针对原因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希望对后续的体育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浅析、初一年级、体育课、如何
一、引言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在于教师的引导。课堂是教学的平台,亦是师生交流的场所,并且还是学生素质养成的主要阵地,由于体育课程有着其特殊性,在上课难度以及管理难度上相对于室内教学上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如何上好体育课程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关键,对于学生的认知上来说也是一个关键。本文以初一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表现来阐述,如何上好初一年级的体育课,并给出几点提高措施来努力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希望对今后的体育教学有所帮助。
二、初一年级体育课之现状分析
2.1初一年级体育课之现状
从现有教学上来看,经过小升初升上来的学生,似乎对于语数英以及新增的其它自然科学更加的感兴趣,反倒是对体育课不怎么上心,表现出一种可有可无的行为。这其中以女性同学为居多,当然部分男同学也有这样的现象。
在一般进行户外的体育教学的时候,有些同学借口“肚子不舒服”,“感冒”、或者是“脚崴了没法跑等”的理由而不参加基本的体育锻炼;还有一部分的学生是因为无法适应初中与小学不同的运动强度而产生厌倦的感觉,从而对体育课产生厌倦的感觉。
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不管是从心里上还是从生理上都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叛逆期也因此形成,有时候脾气很倔,有时候不听劝阻,特别是对于上户外体育课来说,更是一种大胆的释放,早已厌倦了课堂上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好
不容易逮着机会还不疯玩个够吗?于此,这样叛逆期的孩子常常让体育教师为之头疼。
2.2引起这些现状的原因
究其原因对其进行分析,我们可知道初一年纪的学生有这样的反应也实属正常,原因有三:
其一,独有的叛逆期,生理上处于成长的第二阶段,有一些外在特征逐渐凸显,这让一部分不知云里雾里的孩子为之惶恐,且表现出害羞的一面。从心里的角度上讲,有一些犹豫不决,不知道自己是该积极参与,还是改放弃,在这种时候,男女有别的思想也渐渐在他们的脑海里产生。
其二,家庭里,父母的教育也至关重要,他们会在学生上学的时候对其进行一番教育,比如说:不要跟男孩子玩;比如说:现在的学习任务就是上课读书学知识,一些无关重要的课就可放弃。
其三,老师没有因材施教,对于场地、设备的运用率不够,这导致了学生对体育课缺乏该有的兴趣,在没有激发学生兴趣以及积极性的前提下,自然让学生对于户外体育课堂的学习失去兴趣。从而让体育课堂的教学得不到应有的有效性。
三、改进初一体育教学的措施
要想改变初一孩子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提高孩子的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善于利用场地设施,培养孩子的积极性
在户外体育课堂的教学中,尤其是初一年级的学生,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初一年级开设体育课,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对于健康,对于奥林匹克精神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并且这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互动的最直观的一门课。而这个时期的学生也乐意接受丰富多彩的课堂,喜欢有创新的节目,倘若此时还以单一的教学方法来传授体育课,那自然会让学生觉得无趣,故此,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让学生把注意力投入到体育课堂上来,教师应当科学的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法、比赛法、游戏法以及分组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利用所有一切体育教学上可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发展,体育技能得到锻炼,并
且在提高体育教学的同时,还让学生从兴趣转变到自觉锻炼上,提高其主观能动性。
3.2抓住孩子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是会表现出差异的,从某些方面上来说,不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故此没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上教师应该善于抓住孩子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在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学生鼓励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例:对于心里有顾虑的,胆小的以及犹豫不决,受到其它同学影响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其勇敢、大胆的一面,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竞争性的活动来锻炼他们,比如篮球赛、足球赛、乒乓球羽毛球,跑步比赛等活动;对于做事缺乏毅力、虎头虎尾的学生亦开展长跑等运动来锻炼其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毅力,并且在长跑的过程中要鼓励其努力跑完全程,使得学生在开展自我竞争与他人竞争中,真正的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锻炼自己的不足。
3.3通过语言激励来提高教学效果
体育课堂的教学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以及求知欲的一门多姿多彩的课。在引入新的教学内容之时,可采取多种方法来导入新课程,比如说讲运动名将的故事,提问和示范情境等模式来导入新课程,在让学生自行思考,自己学习的过程中对体育课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通过语言的激励来让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大胆的发言,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小结
在初一体育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应当在原有的潜能基础上,让学生从更深层次的得到发展,并且摈弃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根据天气,根据心情,以及根据课时的安排实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场地施教的特点来充分挖掘体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欢乐、欢快的氛围中上好体育课程。
参考文献
[1] 陈国明, 白晓明等. 教师基本功教育丛书. 浙江:宁波出版社,2002.6
[2] 曲宗湖, 杨文轩. 学校体育教学探索.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
[3] 孟文砚, 吴纪安. 体育教学拓展游戏.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4] 毛振明. 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