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博苑

01-17 0619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学习音乐艺术的描写技巧,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领悟力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描摹音乐的片段,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里描写音乐的绝唱。采用比喻的手法描摹音乐,状无形如在眼前,为学生学习描写音乐提供了最好的借鉴。引导学生体会描摹的妙处,领略品评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难点与重点。

解决方法:

通过观看电影剪辑帮助理解,增强感性认识。

列出思考题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结合《音乐欣赏》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谈谈欣赏一些乐曲的感受,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过程,领略品评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幻灯片1)

(课前反复播放在《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

我们现在听到的这几首曲子是在《音乐欣赏》课上欣赏过的,大家能说出它的曲子吗?

学生们能说一说自己听了以后的感受吗?

在音乐欣赏课上,我们学习怎么样欣赏音乐,在语文课上,我们则学习怎样把自己的这些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位唐朝诗人是怎么样描写音乐的。

介绍背景(幻灯片2“浔阳江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时,一个秋天的夜晚,浔阳江上,懈逅一位因年长色衰,流落江湖的京城歌女。那女子一曲饱藏忧怨的琵琶曲,引得诗人泪湿衣襟,发出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思考题1:(幻灯片3:“思考题一”)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问:“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这些是不是描写音乐的呢?

“轴拨弦三两声”、“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是写琵琶女弹奏的姿态;“初为《霓裳》后《六幺》”写弹奏的内容;“未成曲调先有

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是写听者的感受,这些是不是为写音乐服务的呢?

这一段的最后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一句表面看是写景,我们能不能把它也归入描写音乐的句子呢?

请同学们齐读正面描写音乐的这一段。思考一个问题:

打出幻灯片:是怎样实现对音乐的描写的?用到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比喻。

四.(幻灯片:思考题二)这些比喻句本体都是音乐,喻体分别是什么?通过比喻它们分别描摹出了音乐的哪些特征?

1.(幻灯片:答案):

比喻 特征

如急雨 粗重急骤

如私语 轻微委婉

大珠小珠落玉盘 连续、重音与轻音交错、清脆

鸟语花底 音调宛、流畅、轻快

泉流冰下 音调尖细、阴塞、压抑、

冰泉冷涩 音停顿、清冷、凝滞

银瓶乍破 激越奔涌

铁骑突出 高亢雄壮

如裂帛 短促急迫 戛然而止

小结(点击):九个比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急雨的声音,私语的声音,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等等,这些,都是什么呢?都是声音。那么,琵琶弹奏的是不是也是声音呢?

所以,这些比喻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声喻声,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3.朗读(幻灯片:朗读片断):看录像剪辑。

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诵这一段描写音乐的文字。

五.扩展(幻灯片):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如何把抽象的音乐用形象地表达出来呢?最普遍采用的手法是比喻。比喻是描摹音乐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善于用比喻,能使我们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你还能说出一些描写音乐的文字吗?

在我们这个单元课后背育篇目中,就有一篇《李凭箜篌引》,就有关于音乐的描写。《明湖居听书》一文中,也有关于黑妞和白妞两个艺人唱腔的描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去读一读。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一段关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描写:

1.欣赏:(幻灯片)点击播放音乐同时打出文字

开始,寂静无声的短暂的空白。像洁白的稿纸开头的几行空格,像沉重的大幕拉开之际的一息,像月明之夜推开临湖画窗之时的一瞬,静静的,静静的„„ 仿佛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几声叮咚,几声鸣啭,随之,一个悠长徐缓的声音出现了,像舒卷的轻纱,像幽咽的泉流,像春蚕倾吐着缠绵不尽的丝丝缕缕„„

2.比较:(幻灯片)同时列出两段文字描写

请同学发言,谈谈这两段音乐描写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这两段描写音乐的片断,《琵琶行》中的音乐片断描写写出了弹者和听者的感情。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听者和弹者中存在着某种共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引导学生答出:因为诗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

思考题三:(幻灯片)诗人因为琵琶女的身世想到了自己的遭遇,因此产生了心灵的震撼。到底琵琶女的身世和诗人的遭遇有怎么样的相似之处呢?(研读诗歌的第三、四段作答)

答案:(幻灯片)两人有相同点:

琵琶女 白居易

本是京城女 我从去年辞帝京 来自京城

名属教坊第一部 才能横溢大诗人 出色才能 同是天涯沦落

商妇京口守空船 嫡居卧病浔阳城

归纳

本诗有两个独特之处,千百年来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读者。

一.是诗篇把琵琶女的身世同自己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相互映衬,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使人们产生了心灵的震颤。琵琶女的身世就仿佛是感情渲泻的一个突破口。在文学史上许多优秀的篇章都会用到这一种抒情模式。

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片断。

花本是没有生命的,可是黛玉为什么会想到要埋葬它呢?因为黛玉觉得自己和花会有相似的遭遇。所以对花产生了同情。

二.是对音乐的描摹,更是出神入化,势入江潮雪涌。本来声音稍纵即逝,不易捕捉,更不易描写到位,白居易却能以生花妙笔,调动想象力,多方比喻,使人们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作业:结合音乐欣赏课上欣赏过的音乐以及今天学到的知识,写一篇听后感。 字数:三百字左右。

《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

知识掌握

1.白居易,字________,晚年号________。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________诗人。他倡导“________”运动,主张“________,________”。著有《________》。

2.《琵琶行》 中表现琵琶女和自己不幸身世和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

后,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________”作侧面描写。

4.“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诗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

A.以景色的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激昂。

B.以听众的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激昂。

C.以景色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以听众的静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能力提高

1.《琵琶行》序言中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一句,与这句话相呼应的一项是

[ ]

A.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B.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C.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琵琶行》序言中有“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一句,说明了诗人的写作动机。对诗人的写作动机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是为了排遣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

B.是为了抒发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C.既是为了表达对琵琶女悲惨遭遇的同情,又是为了抒发自己与琵琶女共有的“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D.以上三种都不是,写此诗只是一种偶然事件引起的灵感的触发。

3.下列几组中最能体现“歌行体”的主要特点的一组是

(1)篇幅较长

(2)篇幅较短

(3)音节、格律有严格规定

(4)句法往往长短参差,富于变化

(5)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6)讲究对仗、声调和韵律

[ ]

A.(2)(3)(4)(6)

B.(1)(3)(4)(6)

C.(1)(4)(5)

D.(1)(3)(5)

4.阅读下面的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 ]

A.前两句着力描绘水色与光影的变幻,写得绮丽缤纷,“铺”字化静为动。

B.诗人触目所见,将色彩、形体及光影三者的动荡变幻集于一身,活画出秋日暮江既明艳又朦胧的独特的美。

C.三、四句所见所感,诗人巧妙地选择了线条、形体、色泽三者交替描绘的笔法,饱含深情地赞叹了夜景的美丽,尤其是“可怜”一词和两个比拟句,不纯写景,而是情寓景中,工致入画,余味无穷。

D.白居易现存七百六十五首五、七言绝句,数量之多,唐人无出其右,但其中写景传情之上乘佳作,确乎太少了,但这首绝句却不失为白氏五、七绝中的力作。《唐宋诗醇》评之曰,“写景奇丽,是一幅暮色秋江图。”

延伸拓展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二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还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据,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别的诗人了。

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的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1.从第一段看,白居易对诗歌的主张包括哪两个方面?试分别写在下面: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

2.第二段提到“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其中“核心”指的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

3.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美学思想新潮流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影响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白居易认为“诗言志”是诗歌的本质。

B.白居易的美学思想合理因素多,但也有偏激之处。

C.李白、杜甫的诗与白居易的诗主旨完全不同。

D.白居易认为没有政教美刺的都不是现实主义的诗歌。

E.白居易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特别是梁、陈的诗歌理论持否定的态度。

参考答案

【知识掌握】

1.乐天 香山居士 现实主义 新乐府 “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氏长庆集》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江州司马青衫湿

4.C

【能力提高】

1.B 2.C 3.C 4.C

【延伸拓展】

1.①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

②这种“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诗言志”决定的。

2.儒家传统美学思想

3.①突出强调诗歇的抒情作用

②统治者应允许并鼓励老百姓抒发喜怒哀乐之情

③批评梁陈以来诗歌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

4.C、E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博苑

01-17 0619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学习音乐艺术的描写技巧,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领悟力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描摹音乐的片段,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里描写音乐的绝唱。采用比喻的手法描摹音乐,状无形如在眼前,为学生学习描写音乐提供了最好的借鉴。引导学生体会描摹的妙处,领略品评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难点与重点。

解决方法:

通过观看电影剪辑帮助理解,增强感性认识。

列出思考题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结合《音乐欣赏》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谈谈欣赏一些乐曲的感受,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过程,领略品评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幻灯片1)

(课前反复播放在《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

我们现在听到的这几首曲子是在《音乐欣赏》课上欣赏过的,大家能说出它的曲子吗?

学生们能说一说自己听了以后的感受吗?

在音乐欣赏课上,我们学习怎么样欣赏音乐,在语文课上,我们则学习怎样把自己的这些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位唐朝诗人是怎么样描写音乐的。

介绍背景(幻灯片2“浔阳江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时,一个秋天的夜晚,浔阳江上,懈逅一位因年长色衰,流落江湖的京城歌女。那女子一曲饱藏忧怨的琵琶曲,引得诗人泪湿衣襟,发出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思考题1:(幻灯片3:“思考题一”)

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问:“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这些是不是描写音乐的呢?

“轴拨弦三两声”、“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是写琵琶女弹奏的姿态;“初为《霓裳》后《六幺》”写弹奏的内容;“未成曲调先有

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是写听者的感受,这些是不是为写音乐服务的呢?

这一段的最后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一句表面看是写景,我们能不能把它也归入描写音乐的句子呢?

请同学们齐读正面描写音乐的这一段。思考一个问题:

打出幻灯片:是怎样实现对音乐的描写的?用到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比喻。

四.(幻灯片:思考题二)这些比喻句本体都是音乐,喻体分别是什么?通过比喻它们分别描摹出了音乐的哪些特征?

1.(幻灯片:答案):

比喻 特征

如急雨 粗重急骤

如私语 轻微委婉

大珠小珠落玉盘 连续、重音与轻音交错、清脆

鸟语花底 音调宛、流畅、轻快

泉流冰下 音调尖细、阴塞、压抑、

冰泉冷涩 音停顿、清冷、凝滞

银瓶乍破 激越奔涌

铁骑突出 高亢雄壮

如裂帛 短促急迫 戛然而止

小结(点击):九个比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急雨的声音,私语的声音,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等等,这些,都是什么呢?都是声音。那么,琵琶弹奏的是不是也是声音呢?

所以,这些比喻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声喻声,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3.朗读(幻灯片:朗读片断):看录像剪辑。

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诵这一段描写音乐的文字。

五.扩展(幻灯片):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如何把抽象的音乐用形象地表达出来呢?最普遍采用的手法是比喻。比喻是描摹音乐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善于用比喻,能使我们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你还能说出一些描写音乐的文字吗?

在我们这个单元课后背育篇目中,就有一篇《李凭箜篌引》,就有关于音乐的描写。《明湖居听书》一文中,也有关于黑妞和白妞两个艺人唱腔的描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去读一读。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一段关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描写:

1.欣赏:(幻灯片)点击播放音乐同时打出文字

开始,寂静无声的短暂的空白。像洁白的稿纸开头的几行空格,像沉重的大幕拉开之际的一息,像月明之夜推开临湖画窗之时的一瞬,静静的,静静的„„ 仿佛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几声叮咚,几声鸣啭,随之,一个悠长徐缓的声音出现了,像舒卷的轻纱,像幽咽的泉流,像春蚕倾吐着缠绵不尽的丝丝缕缕„„

2.比较:(幻灯片)同时列出两段文字描写

请同学发言,谈谈这两段音乐描写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这两段描写音乐的片断,《琵琶行》中的音乐片断描写写出了弹者和听者的感情。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听者和弹者中存在着某种共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

引导学生答出:因为诗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

思考题三:(幻灯片)诗人因为琵琶女的身世想到了自己的遭遇,因此产生了心灵的震撼。到底琵琶女的身世和诗人的遭遇有怎么样的相似之处呢?(研读诗歌的第三、四段作答)

答案:(幻灯片)两人有相同点:

琵琶女 白居易

本是京城女 我从去年辞帝京 来自京城

名属教坊第一部 才能横溢大诗人 出色才能 同是天涯沦落

商妇京口守空船 嫡居卧病浔阳城

归纳

本诗有两个独特之处,千百年来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读者。

一.是诗篇把琵琶女的身世同自己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相互映衬,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使人们产生了心灵的震颤。琵琶女的身世就仿佛是感情渲泻的一个突破口。在文学史上许多优秀的篇章都会用到这一种抒情模式。

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片断。

花本是没有生命的,可是黛玉为什么会想到要埋葬它呢?因为黛玉觉得自己和花会有相似的遭遇。所以对花产生了同情。

二.是对音乐的描摹,更是出神入化,势入江潮雪涌。本来声音稍纵即逝,不易捕捉,更不易描写到位,白居易却能以生花妙笔,调动想象力,多方比喻,使人们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作业:结合音乐欣赏课上欣赏过的音乐以及今天学到的知识,写一篇听后感。 字数:三百字左右。

《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

知识掌握

1.白居易,字________,晚年号________。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________诗人。他倡导“________”运动,主张“________,________”。著有《________》。

2.《琵琶行》 中表现琵琶女和自己不幸身世和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

后,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________”作侧面描写。

4.“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诗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

A.以景色的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激昂。

B.以听众的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激昂。

C.以景色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以听众的静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能力提高

1.《琵琶行》序言中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一句,与这句话相呼应的一项是

[ ]

A.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B.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C.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琵琶行》序言中有“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一句,说明了诗人的写作动机。对诗人的写作动机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是为了排遣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

B.是为了抒发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C.既是为了表达对琵琶女悲惨遭遇的同情,又是为了抒发自己与琵琶女共有的“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D.以上三种都不是,写此诗只是一种偶然事件引起的灵感的触发。

3.下列几组中最能体现“歌行体”的主要特点的一组是

(1)篇幅较长

(2)篇幅较短

(3)音节、格律有严格规定

(4)句法往往长短参差,富于变化

(5)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6)讲究对仗、声调和韵律

[ ]

A.(2)(3)(4)(6)

B.(1)(3)(4)(6)

C.(1)(4)(5)

D.(1)(3)(5)

4.阅读下面的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暮江吟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 ]

A.前两句着力描绘水色与光影的变幻,写得绮丽缤纷,“铺”字化静为动。

B.诗人触目所见,将色彩、形体及光影三者的动荡变幻集于一身,活画出秋日暮江既明艳又朦胧的独特的美。

C.三、四句所见所感,诗人巧妙地选择了线条、形体、色泽三者交替描绘的笔法,饱含深情地赞叹了夜景的美丽,尤其是“可怜”一词和两个比拟句,不纯写景,而是情寓景中,工致入画,余味无穷。

D.白居易现存七百六十五首五、七言绝句,数量之多,唐人无出其右,但其中写景传情之上乘佳作,确乎太少了,但这首绝句却不失为白氏五、七绝中的力作。《唐宋诗醇》评之曰,“写景奇丽,是一幅暮色秋江图。”

延伸拓展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二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还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据,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别的诗人了。

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的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1.从第一段看,白居易对诗歌的主张包括哪两个方面?试分别写在下面: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

2.第二段提到“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其中“核心”指的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

3.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美学思想新潮流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影响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白居易认为“诗言志”是诗歌的本质。

B.白居易的美学思想合理因素多,但也有偏激之处。

C.李白、杜甫的诗与白居易的诗主旨完全不同。

D.白居易认为没有政教美刺的都不是现实主义的诗歌。

E.白居易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特别是梁、陈的诗歌理论持否定的态度。

参考答案

【知识掌握】

1.乐天 香山居士 现实主义 新乐府 “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氏长庆集》

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江州司马青衫湿

4.C

【能力提高】

1.B 2.C 3.C 4.C

【延伸拓展】

1.①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

②这种“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诗言志”决定的。

2.儒家传统美学思想

3.①突出强调诗歇的抒情作用

②统治者应允许并鼓励老百姓抒发喜怒哀乐之情

③批评梁陈以来诗歌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

4.C、E


相关文章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