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小路]阅读与仿写

  【名家范文】

  山间小路

  □龙应台

  海德堡古城临河,河对岸山坡上有条羊肠小径,蜿蜒数里,覆着野花或野莓,随季节变化。小路无人不知,因为历代哲学家――歌德、亚斯培斯、黑格尔、韦伯、海德格尔……都曾经在路上徘徊。从“哲学家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城的石墙红瓦和渐行渐渺的河景。

  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也是一条山中小径。在那条小径上,朱熹、张�、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潋滟的湘江。

  那条小路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院落,叫岳麓书院。

  九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叶子闪烁地洒在地面,与书斋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之间时光恍惚,仿佛望得见踽踽前行者的背影。也是九月,不到四十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长沙,也是别的什么都不看,渡过湘江,直奔书院小径,与张�会面。他要和张�面对面地讨论“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开讲时,“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两个人不仅私下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朱张两人来回渡湘江的地方就被老百姓唤为朱张渡。

  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纪念两个著书立言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那必定是一个认识文明、尊重文明的社会,八百年前的中国。

  可是这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时如何地意气风发,谁能想见朱熹日后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弃市”。朱熹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郁悒以终的命运。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受朱熹牵连而被杖枷流放的蔡元定又哪里想象得到,再过三十年,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于是“逆党”变成太师,于是“伪学”又成为官学。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恣意横暴地玩弄文明于股掌之间?

  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不识魏晋的青草一簇一簇点缀在瓦的行列间,赫曦台上有个六岁大的女孩拿着毛笔,蘸清水在地面练字。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如果吊上一盏风铃,檐间一定丁零清脆。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院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辉煌的时候,皇帝题匾赠书;覆灭的方式就多了:改朝换代的兵火可以将它付之一炬,居安思危的君主可以转念之间“毁天下书院”,或者,干脆将书院并入官学,纳入体制。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琅琅;时而断垣残壁,鬼影憧憧。决定它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来到百泉轩,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不对吧,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

  细读书院史,就会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总能再建,是因为和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近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认到“学”与“问”是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可是,与“慎思明辨”抵制的力量或许更大。辨与不辨之间,文明时进时退。

  我在书院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

  (选自《老年人》2014年第1期,有删改)

  技法解码

  本文以海德堡的“哲学家小径”开篇,突出其幽静的特点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此类比长沙岳麓山的小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呼应标题,为下文写岳麓书院作铺垫。

  本文是作者走在山间小路上引发的思考,“山间小路”让人们联想起朱熹的曲折命运和书院的兴衰历史。小路有象征意义,它贯串古今,连接着过去的书院和现在的书院,它象征文明发展的曲折过程。

  本文将叙事、议论与抒情融为一体。在叙事过程中,恰当运用环境描写,渲染出书院的宁静清幽,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追思,为后文进一步议论抒情作铺垫;并用此时环境的宁静来反衬书院历史中曾经的“不平静”,深化文章主旨。

  【学生跟帖】

  周庄的桥

  □刘可欣

  有人凌晨起来,见昙花未眠,便用相机定格下这一刻,珍藏在相册里;有人秋日游香山,醉心于一山红叶,便拾起几片留做书签,珍藏在书籍中。世上美好的事物太多了,但大多都容易逝去;我们能珍藏的,是与其有关的一份记忆、一份情怀,譬如周庄的桥。

  我们是年前去的周庄。那时的小镇并没有游人如织的场景,反倒多了一份冬日的静谧安详。

  周庄人以船代步,我们在渡口挑了一艘乌篷船,撑船的是位年轻姑娘,船被她收拾得干净整洁。我们沿河而下,刚开始气氛还是沉闷的,只听见木桨一下一下拍动水面的声音。后来行至一古桥,姑娘突然兴奋起来:“这是双锁桥,你们看它是两座桥连起来的,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传说从桥上走过去的人都会有福气呢!”我抬头望去,是两架青石板搭就的垂直相连的桥,古韵浓浓,桥基上布满青苔,和底下碧澄澄的河水相呼应。有人笑道:“那你们周庄人天天打桥上走,岂不是很有福气?”姑娘脸上是颇为得意的神情,道:“那当然。天天守在这里看这样好的风景,肯定是有福气的。”

  此言不虚,随着船缓缓前行,两岸的粉墙黛瓦像老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渐渐后退。因昨日刚下过雪的缘故,路两旁都是今晨新扫的雪,一色的晶莹剔透,如羊脂玉一般,屋瓦上也是白的,砖瓦缝隙处才透出一点屋顶本来的颜色,愈加黑白分明。融水从檐上滴在石板上,清脆悦耳。因是冬日,两岸并没有垂柳依依的江南美景,但家家挂起的灯笼又给周庄平添了几分节日的喜气,景色也就不那么凄冷萧索了。深色的雕花镂鸟的木窗半开半掩,隐约可看见老妪在厨房忙活,炊烟袅袅。整个周庄都沉浸在一种静谧的氛围里,安宁美好。

  这仿若有人铺开一张宣纸,用狼毫毛笔在上头泼墨作画,黑色的墨汁点点洇开,显得朦朦胧胧。黑的是道路上的青砖石,白的是深冬新雪覆盖的一座小桥。虽无鸟语花香的衬托,但用纯色的红灯笼点缀倒也别有一番风情。这份风情只属于周庄,我带不走,又舍不下,只能将这周庄雪景珍藏在心里。

  内心深处被珍藏的周庄的桥,总时不时地浮现在我眼前。它是一份记忆,更是一种“能不忆江南”的情怀,我能珍藏的,也只有这记忆和情怀了。

  点评

  本文借鉴了《山间小路》的结构,把眼前周庄所见的桥和周庄历史上的桥文化结合起来,串联古今,贯串首尾,融叙事、议论和抒情于一体。再者,作者借鉴了《山间小路》对风光的细腻刻画,围绕周庄的桥,对周庄的风景作了生动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宁静淡雅的江南风景画,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名家范文】

  山间小路

  □龙应台

  海德堡古城临河,河对岸山坡上有条羊肠小径,蜿蜒数里,覆着野花或野莓,随季节变化。小路无人不知,因为历代哲学家――歌德、亚斯培斯、黑格尔、韦伯、海德格尔……都曾经在路上徘徊。从“哲学家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城的石墙红瓦和渐行渐渺的河景。

  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也是一条山中小径。在那条小径上,朱熹、张�、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潋滟的湘江。

  那条小路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院落,叫岳麓书院。

  九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叶子闪烁地洒在地面,与书斋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之间时光恍惚,仿佛望得见踽踽前行者的背影。也是九月,不到四十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长沙,也是别的什么都不看,渡过湘江,直奔书院小径,与张�会面。他要和张�面对面地讨论“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开讲时,“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两个人不仅私下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朱张两人来回渡湘江的地方就被老百姓唤为朱张渡。

  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纪念两个著书立言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那必定是一个认识文明、尊重文明的社会,八百年前的中国。

  可是这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时如何地意气风发,谁能想见朱熹日后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弃市”。朱熹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郁悒以终的命运。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受朱熹牵连而被杖枷流放的蔡元定又哪里想象得到,再过三十年,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于是“逆党”变成太师,于是“伪学”又成为官学。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恣意横暴地玩弄文明于股掌之间?

  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不识魏晋的青草一簇一簇点缀在瓦的行列间,赫曦台上有个六岁大的女孩拿着毛笔,蘸清水在地面练字。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如果吊上一盏风铃,檐间一定丁零清脆。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院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辉煌的时候,皇帝题匾赠书;覆灭的方式就多了:改朝换代的兵火可以将它付之一炬,居安思危的君主可以转念之间“毁天下书院”,或者,干脆将书院并入官学,纳入体制。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琅琅;时而断垣残壁,鬼影憧憧。决定它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来到百泉轩,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不对吧,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

  细读书院史,就会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总能再建,是因为和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近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认到“学”与“问”是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可是,与“慎思明辨”抵制的力量或许更大。辨与不辨之间,文明时进时退。

  我在书院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

  (选自《老年人》2014年第1期,有删改)

  技法解码

  本文以海德堡的“哲学家小径”开篇,突出其幽静的特点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此类比长沙岳麓山的小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呼应标题,为下文写岳麓书院作铺垫。

  本文是作者走在山间小路上引发的思考,“山间小路”让人们联想起朱熹的曲折命运和书院的兴衰历史。小路有象征意义,它贯串古今,连接着过去的书院和现在的书院,它象征文明发展的曲折过程。

  本文将叙事、议论与抒情融为一体。在叙事过程中,恰当运用环境描写,渲染出书院的宁静清幽,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追思,为后文进一步议论抒情作铺垫;并用此时环境的宁静来反衬书院历史中曾经的“不平静”,深化文章主旨。

  【学生跟帖】

  周庄的桥

  □刘可欣

  有人凌晨起来,见昙花未眠,便用相机定格下这一刻,珍藏在相册里;有人秋日游香山,醉心于一山红叶,便拾起几片留做书签,珍藏在书籍中。世上美好的事物太多了,但大多都容易逝去;我们能珍藏的,是与其有关的一份记忆、一份情怀,譬如周庄的桥。

  我们是年前去的周庄。那时的小镇并没有游人如织的场景,反倒多了一份冬日的静谧安详。

  周庄人以船代步,我们在渡口挑了一艘乌篷船,撑船的是位年轻姑娘,船被她收拾得干净整洁。我们沿河而下,刚开始气氛还是沉闷的,只听见木桨一下一下拍动水面的声音。后来行至一古桥,姑娘突然兴奋起来:“这是双锁桥,你们看它是两座桥连起来的,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传说从桥上走过去的人都会有福气呢!”我抬头望去,是两架青石板搭就的垂直相连的桥,古韵浓浓,桥基上布满青苔,和底下碧澄澄的河水相呼应。有人笑道:“那你们周庄人天天打桥上走,岂不是很有福气?”姑娘脸上是颇为得意的神情,道:“那当然。天天守在这里看这样好的风景,肯定是有福气的。”

  此言不虚,随着船缓缓前行,两岸的粉墙黛瓦像老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渐渐后退。因昨日刚下过雪的缘故,路两旁都是今晨新扫的雪,一色的晶莹剔透,如羊脂玉一般,屋瓦上也是白的,砖瓦缝隙处才透出一点屋顶本来的颜色,愈加黑白分明。融水从檐上滴在石板上,清脆悦耳。因是冬日,两岸并没有垂柳依依的江南美景,但家家挂起的灯笼又给周庄平添了几分节日的喜气,景色也就不那么凄冷萧索了。深色的雕花镂鸟的木窗半开半掩,隐约可看见老妪在厨房忙活,炊烟袅袅。整个周庄都沉浸在一种静谧的氛围里,安宁美好。

  这仿若有人铺开一张宣纸,用狼毫毛笔在上头泼墨作画,黑色的墨汁点点洇开,显得朦朦胧胧。黑的是道路上的青砖石,白的是深冬新雪覆盖的一座小桥。虽无鸟语花香的衬托,但用纯色的红灯笼点缀倒也别有一番风情。这份风情只属于周庄,我带不走,又舍不下,只能将这周庄雪景珍藏在心里。

  内心深处被珍藏的周庄的桥,总时不时地浮现在我眼前。它是一份记忆,更是一种“能不忆江南”的情怀,我能珍藏的,也只有这记忆和情怀了。

  点评

  本文借鉴了《山间小路》的结构,把眼前周庄所见的桥和周庄历史上的桥文化结合起来,串联古今,贯串首尾,融叙事、议论和抒情于一体。再者,作者借鉴了《山间小路》对风光的细腻刻画,围绕周庄的桥,对周庄的风景作了生动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宁静淡雅的江南风景画,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相关文章

  • 都德繁星阅读答案
  • 篇一:都德繁星阅读答案 [法]都德 ①在吕贝龙山上看守羊群的那些日子里,我常常一连好几个星期一个人也看不到.每隔十五天,当我们田庄上小伙计骑着驴子给我驮来半个月的粮食的时候,我一听到在上山的路上响起了那牲口的铃铛声,我真是快活极了.我总是要 ...查看


  • 秋天的诗句: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 村行 朝代:宋代 作者:王禹偁 原文: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鉴赏 王禹偁自称"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qu ...查看


  • [优秀作文]被遗忘的角落 1
  • 天高云亦远,无风空自冷,孤月独清悬! 是云给了我启迪,风给了我依恋,还是月给了我孤独呢?春节回到家乡后,再一次感受到一种乡情的涌动,思绪万千! 漫步在家乡的僻静的小路上,一种被遗忘的心情随着脚步的移动而渐渐地散开,那种缓慢的节奏感,那种如约 ...查看


  • 雨中小溪阅读答案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雨中小溪 葛维举 ①小雨如酥,小雨如酥-- ②如酥的小雨从迷迷濛濛的天幕上飘落下来,轻轻地敲打着满山的松叶.杉叶.桦叶.柞叶.椴叶.榆叶.杨叶及其它许许多多叫人说不上名的树的叶片,沙沙地作响着. ③细雨中,我和小兴安岭 ...查看


  • 六年级综合测试题
  • 小学六年级教学质量评估考试 语文试卷 一.把词语补充完整.(3分) 迫不及()赞叹不()坚持不() ()山涉水应接不()春意()然 二.在括号内填上表示"看"的词语,要求不重复.(6分) ()老师 ( )照片 ( )节目 ...查看


  • 莫干山上海魔都游记
  • 这两天魔都已进入梅雨季节,在炎夏到来之前逃离城市的拥挤和喧嚣,到江南小镇度个周末是极为惬意的.德清位于浙江湖州,名字来源于"人有德行,如水至清",正如她的名字一般,这里人文气息浓厚,山清水秀,既可以在老外开的洋家乐里喝喝 ...查看


  • 我最开心的一天
  • <我最开心的一天>揭西黄满石祭大瀑布 去年暑假,我们一家人去看揭西黄满石祭大瀑布. 我们从家里开始出发,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都迫不及待想去看大瀑布. 进入揭西,首先来到以温泉而出名的五经富镇,在这个比较富裕和繁华的小镇解决午餐之 ...查看


  • [成长作文]回眸成长的脚印
  • 在那校园的林荫道上,在回家的山间小路上,在田野之际,在那金黄的麦田里,在那嬉戏的池塘边,在高楼之间--都深深地印下了我成长的脚印.今天,当我站在十六岁的花季里回顾那一切,感到那些脚印就像一根长长的蛛丝,又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串起了回忆,奏响 ...查看


  • [登上地球之巅]扩展阅读01
  • <登上地球之巅>扩展阅读 一.课文背景资料 1.1960年和1964年,郭超人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跟随中国登山队先后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曾登抵海拔6600米的高度.他在登山日记中记下了当时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