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手绘方法

椭圆的性质

一.椭圆的定义:

1.在平面内,到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焦距。

2.椭圆的标准方程:

设M(x, y)是椭圆是上任意一点,椭圆的焦距为2c (c>0),则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又F1、F2

的坐标分别是F1(-c, 0), F2(c, 0),若M点与F1、F2两点的距离的和等于2a (a>c>0),则 |MF1|+|MF2|=2a,

xa

22

(xc)y

22

22

2

(xc)y

2

2

22

2a, 图9-1

整理化简,并且设b=a-c得椭圆的标准方程

yb

1.

3.椭圆的第二定义:

设动点M(x, y)与定点F(c, 0)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l: x=

a

2

c

的距离的比是常数

ca

(a>c>0),则点M的

轨迹是椭圆。点F是椭圆的一个焦点,直线l是椭圆中对应于焦点F的准线。常数e=

ca

(0

的离心率。 图9-2 4.椭圆的参数方程:

以原点为圆心,分别以a、b (a>b>0)为半径作两个圆,点A是大圆上的一个点,点B是OA与小圆的交点,过点A作AN⊥Ox,垂足为N,过点B作BM⊥AN,垂足为M,当点A在大圆上运动时,M点的轨迹是椭圆。

设点M的坐标是(x, y),φ是以Ox为始边,OA为终边的正角,取φ为参数,那么

x=|ON|=|OA|cosφ=acosφ,

y=|NM|=|OB|sinφ=bsinφ, ∴ 椭圆的参数方程是

xacosybsin

(φ是参数).

43

第九章 椭圆的画法和性质

二.椭圆的画法:

画法1:

图9-4

1.在x轴上取两点F1、F2,使|OF1|=|OF2|,用它们作为两个焦点;

2.在图形外作一条线段CD,使|CD|=2a,(|CD|>|F1F2|); 3.以O为中心,在x轴上取两点A1、A2,使|A1A2|=|CD|;

4.在CD上分别取C'、D',使|CC'|=|A1F1|=|DD'|;作线段C'D',并用“作图”菜单中的“对象上的点”功能在C'D'上作点M;

5.分别以F1、F2为圆心,用|CM|、|MD|为半径作圆,两圆相交于P1、P2两点;同样方法分别以F1、F2为圆心,用|DM|、|CD|为半径作圆,两圆相交于P3、P4两点;并将这四个点定义为“追踪点”;

6.依次选中点M、点P1 (或点M、点P2),用“作图”菜单中的“轨迹”功能,作出椭圆。

理论根据:

点P1是两圆的交点,∴ 点P1到F1与F2的距离的和等于两圆的半径和,

即 |PF1|+|PF2|=|CM|+|MD|=|CD|=2a.

说明:

M点不要直接在CD上取,那样画出来的椭圆将在x轴附近断开一段,因为计算机画的曲线实际上是由若干条小线段形成的,这些线段的端点是由符合条件的若干个点中随机选取的,当我们使点M在CD上运动时,一般情况点C '、D'都取不到,于是画出来的图形就不好看了。

图9-5

44

画法2:

1.在x轴上取两点F1、F2,使|OF1|=|OF2|,用它们作为两个焦点; 2.在图形外作一条线段,使它的长度为2a,(2a>|F1F2|); 3.以F1为圆心,2a为半径作圆,在圆上任取一点P;

4.连接PF1、PF2,作PF2的中垂线与PF1交于点M,连接MF2;

5.将点M定义为“追踪点”,分别选中点M、点P,用“作图”菜单中的“轨迹”功能画出椭圆。

理论根据:

点M在PF2的中垂线上,∴ |MP|=|MF2|, ∴ |MF1|+|MF2|=|MF1|+|MP|=|F1P|=2a. 即点M到两个定点F1和F2的距离的和等于定长。点M的轨迹是一个椭圆。

画法3:

图9-6

1.在平面中作两条直线,使直线l为准线,另一条直线AB与直线l垂直;两条直线的交点为C;

2.在图形外取两条线段a和c,使a>c;

3.计算

a

2

c

c,在直线AB上取一点F,使|CF|=

a

2

c

c,点F作为椭圆的焦点;

4.在线段FC上,取点A,使|AF|=a-c, 在CF的延长线上,取点B,使|FB|=a+c,作线段AB,用“作图”菜单中的“对象上的点”功能,取动点P;

5.计算e=

ca

,度量|CP|的长,计算|CP;

a

c

c

6.以点F为圆心,|CP为半径作圆,此圆与过点

a

P且垂直于AB的直线相交于M1,M2两点;

7.分别选中点M1和点P(或点M2和点),用“作图”

菜单中的“轨迹”功能,画出椭圆。

理论根据:

点M1到点F的距离是|CP,点M1到准线l的距

ac

离|M1D|=|CP|,

45

第九章 椭圆的画法和性质

点M1到F的距离点M1到直线l的距离

ca

=e. ∴ 点M1在椭圆上。

画法4:

1.以坐标原点O为圆心,分别以a、b(a>b>0)为半径画两个圆; 2.在大圆上取一点A,连接OA与小圆交于点B;

3.过点A作AN垂直于Ox轴,垂足为N;作BM垂直于AN,垂足为M; 4.分别选中点M和点A,用“作图”菜单中的“轨迹”功能,画出椭圆。 理论根据:

|ON|=acosφ, |NM|=bsinφ, 根据椭圆的参数方程知,点M的轨迹是一个椭圆。

画法5: 1.以坐标原点O为圆心,分别以a、b(a>b>0)为半径画两个圆;

2.在大圆上取一点P,过点P作PN⊥Ox轴,垂足为N;

3.计算两圆半径的比k=

ba

,定义

为“标记比”,选中点N,定义为“缩放

中心”;

4.选中点P,用“变换”菜单 图9-8

中的“缩放”功能,将点P用标记比缩放得到点M;

5.分别选中点M和点P,用“作图”菜单中的“轨迹”功能,画出椭圆。 理论根据:

设点M的坐标是(x, y),则点P的横坐标为x,纵坐标y0=∵ 点P在圆x+y=a上,∴ x

2

2

2

2

ayb

22

,

yb

22

ayb

2

22

=a, 整理得

2

xa

1.

结论:

只要动点P在一个圆上运动,那么在一个方向上按一定比例压缩或延长PD,所得到的点M的轨迹都是椭圆。

46

三.椭圆中动弦的画法 (一).椭圆焦点弦的画法:

a=3.116 cm

b=2.592 cm

c=1.729 cm

图9-9

1.用参数方程的画法画出一个椭圆,计算它的a, b, c的值,在长轴上画出两个焦点F1、F2(使|OF1|=c);

2.在大圆上任取一点P,相应作出它在椭圆上的对应点M;

3.连接PF1延长与大圆交于点Q; 4.作出点Q在椭圆上的对应点N;

5.连接MN,则线段MN一定过焦点F1,且点M、N都在椭圆上;

6.保留坐标系、椭圆、焦点和焦点弦MN,隐藏其它的内容,这时选中点M,在椭圆上拖动它,则点N相应在椭圆上移动,且MN始终经过点F1. 理论根据: 椭圆上的点M、N是由大圆上的点P、Q得到的,线段PQ在大圆上经过定点F1,则相应的线段MN在椭圆上也经过定点F1.

(二) 椭圆中过定点M的弦的画法:

1.用参数方程的画法画出一个椭圆,标出定点M;计算两圆半径的比k=定义为“标记比”;

2.作MD⊥Ox轴,垂足是D,以D为缩放中心,把点M用标记比缩放,得到点M';

3.在大圆上取一点P',作出它在椭圆上的相应点P;

4.连接P'M',延长与大圆交于Q',

作出点Q'在椭圆上的对应点Q; 图9-10

5.连接PQ,则PQ始终经过点M,且P、Q都在椭圆上;

47

ab

第九章 椭圆的画法和性质

6.保留坐标系、椭圆、定点M和过定点M的弦PQ,隐藏其它的内容,这时选中点P,在椭圆上拖动它,则点Q相应在椭圆上移动,且PQ始终经过点M.

理论根据:

椭圆上的点P、Q是由大圆上的点P'、Q'得到的,线段P'Q'在大圆上经过定点M',则相应的线段PQ在椭圆上也经过定点M.。问题的关键是怎样由点M得到点M',我们看到,只要在纵坐标是以定比

ab

缩放点M,就得到了对应点M'.

(三) 椭圆中平行弦的画法的画法:

图9-11

1.用参数方程的画法画出一个椭圆,计算两圆半径的比k=

ab

,定义为“标记比”;

2.在图形外画一条线段AC,过点A作水平线AD,过C作CD⊥AD;

3.选中点D作为“缩放中心”,再选中点C,用“标记比”缩放,得到点B,连接AB; 4.在大圆上任取一点P',过P'作AB的平行线角大圆于Q';

5.用参数方程的作法,分别作出P'、Q'在椭圆上的对应点P、Q; 6.连接PQ,则PQ就是与AC平行的椭圆中的弦;

7.保留坐标系、椭圆、AC和PQ,隐藏其它的内容;选中点P在椭圆上拖动点P,则弦PQ始终与AC平行,且点P、Q在椭圆上;

8.作PQ的中点,标记为“追踪点”,则点P运动时,可以看到中点的轨迹是一条线段。

理论根据:

在大圆上,P'Q'//AB,这个关系保持不变,相应的点P、Q是点P'、Q'在椭圆上的对应点,∴ 线段PQ的斜率保持不变。那么我们只要找到线段AC与AB的关系就可以了。在这个作法中,改变已知条件AC的倾斜角,那么相应的PQ的斜率也发生同样的变化。

48

四.椭圆切线的画法

(一) 过椭圆上一个定点M的切线: 1.在直角坐标系中画一个椭圆,同时标出它的两个焦点F1、F2;

2.在椭圆上标出定点M;

3.以F1为圆心,椭圆的长轴2a为半径作圆; 4.连接F1M延长交大圆于点N;

5.连接F2N,作F2N的中垂线,这条中垂线过点M,并且是椭圆的切线。

理论根据:

∵ 点M在椭圆上, ∴ |MF1|+|MF2|=2a,

又|F1N|=2a,∴ |MF2|=|MN|,

点M在F2N的中垂线上,直线MD经过点M且与椭圆有且仅有一个交点,所以直线MD是椭圆过点M的切线。 (二) 过椭圆外一点作椭圆的切线:

图9-13

1.在直角坐标系中画一个椭圆,同时标出它的两个焦点F1、F2; 2.在椭圆外标出定点T;

3.以点F1为圆心,椭圆的长轴2a为半径作圆;

4.以点T为圆心,|TF2|为半径作圆,交圆F1于点P、Q;

5.连接PF2,作

PF2的中垂线MT,同样连接QF2,作QF2的中垂线NT; 6.直线MT、NT都是过点T的椭圆的切线。

理论根据:

点P、Q在以点T为圆心,|TF2|为半径作圆上,∴ |TF2|=|TP|=|TQ|,PF2的中垂线一定经过定点T,且中垂线上一定有一点M,满足|MF1|+|MF2|=|MF1|+|MP|=2a, 点M在椭圆上,∴ MT是椭圆的切线且MT经过点T;同理NT也是椭圆的切线且NT经过点T。

49

椭圆的性质

一.椭圆的定义:

1.在平面内,到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焦距。

2.椭圆的标准方程:

设M(x, y)是椭圆是上任意一点,椭圆的焦距为2c (c>0),则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又F1、F2

的坐标分别是F1(-c, 0), F2(c, 0),若M点与F1、F2两点的距离的和等于2a (a>c>0),则 |MF1|+|MF2|=2a,

xa

22

(xc)y

22

22

2

(xc)y

2

2

22

2a, 图9-1

整理化简,并且设b=a-c得椭圆的标准方程

yb

1.

3.椭圆的第二定义:

设动点M(x, y)与定点F(c, 0)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l: x=

a

2

c

的距离的比是常数

ca

(a>c>0),则点M的

轨迹是椭圆。点F是椭圆的一个焦点,直线l是椭圆中对应于焦点F的准线。常数e=

ca

(0

的离心率。 图9-2 4.椭圆的参数方程:

以原点为圆心,分别以a、b (a>b>0)为半径作两个圆,点A是大圆上的一个点,点B是OA与小圆的交点,过点A作AN⊥Ox,垂足为N,过点B作BM⊥AN,垂足为M,当点A在大圆上运动时,M点的轨迹是椭圆。

设点M的坐标是(x, y),φ是以Ox为始边,OA为终边的正角,取φ为参数,那么

x=|ON|=|OA|cosφ=acosφ,

y=|NM|=|OB|sinφ=bsinφ, ∴ 椭圆的参数方程是

xacosybsin

(φ是参数).

43

第九章 椭圆的画法和性质

二.椭圆的画法:

画法1:

图9-4

1.在x轴上取两点F1、F2,使|OF1|=|OF2|,用它们作为两个焦点;

2.在图形外作一条线段CD,使|CD|=2a,(|CD|>|F1F2|); 3.以O为中心,在x轴上取两点A1、A2,使|A1A2|=|CD|;

4.在CD上分别取C'、D',使|CC'|=|A1F1|=|DD'|;作线段C'D',并用“作图”菜单中的“对象上的点”功能在C'D'上作点M;

5.分别以F1、F2为圆心,用|CM|、|MD|为半径作圆,两圆相交于P1、P2两点;同样方法分别以F1、F2为圆心,用|DM|、|CD|为半径作圆,两圆相交于P3、P4两点;并将这四个点定义为“追踪点”;

6.依次选中点M、点P1 (或点M、点P2),用“作图”菜单中的“轨迹”功能,作出椭圆。

理论根据:

点P1是两圆的交点,∴ 点P1到F1与F2的距离的和等于两圆的半径和,

即 |PF1|+|PF2|=|CM|+|MD|=|CD|=2a.

说明:

M点不要直接在CD上取,那样画出来的椭圆将在x轴附近断开一段,因为计算机画的曲线实际上是由若干条小线段形成的,这些线段的端点是由符合条件的若干个点中随机选取的,当我们使点M在CD上运动时,一般情况点C '、D'都取不到,于是画出来的图形就不好看了。

图9-5

44

画法2:

1.在x轴上取两点F1、F2,使|OF1|=|OF2|,用它们作为两个焦点; 2.在图形外作一条线段,使它的长度为2a,(2a>|F1F2|); 3.以F1为圆心,2a为半径作圆,在圆上任取一点P;

4.连接PF1、PF2,作PF2的中垂线与PF1交于点M,连接MF2;

5.将点M定义为“追踪点”,分别选中点M、点P,用“作图”菜单中的“轨迹”功能画出椭圆。

理论根据:

点M在PF2的中垂线上,∴ |MP|=|MF2|, ∴ |MF1|+|MF2|=|MF1|+|MP|=|F1P|=2a. 即点M到两个定点F1和F2的距离的和等于定长。点M的轨迹是一个椭圆。

画法3:

图9-6

1.在平面中作两条直线,使直线l为准线,另一条直线AB与直线l垂直;两条直线的交点为C;

2.在图形外取两条线段a和c,使a>c;

3.计算

a

2

c

c,在直线AB上取一点F,使|CF|=

a

2

c

c,点F作为椭圆的焦点;

4.在线段FC上,取点A,使|AF|=a-c, 在CF的延长线上,取点B,使|FB|=a+c,作线段AB,用“作图”菜单中的“对象上的点”功能,取动点P;

5.计算e=

ca

,度量|CP|的长,计算|CP;

a

c

c

6.以点F为圆心,|CP为半径作圆,此圆与过点

a

P且垂直于AB的直线相交于M1,M2两点;

7.分别选中点M1和点P(或点M2和点),用“作图”

菜单中的“轨迹”功能,画出椭圆。

理论根据:

点M1到点F的距离是|CP,点M1到准线l的距

ac

离|M1D|=|CP|,

45

第九章 椭圆的画法和性质

点M1到F的距离点M1到直线l的距离

ca

=e. ∴ 点M1在椭圆上。

画法4:

1.以坐标原点O为圆心,分别以a、b(a>b>0)为半径画两个圆; 2.在大圆上取一点A,连接OA与小圆交于点B;

3.过点A作AN垂直于Ox轴,垂足为N;作BM垂直于AN,垂足为M; 4.分别选中点M和点A,用“作图”菜单中的“轨迹”功能,画出椭圆。 理论根据:

|ON|=acosφ, |NM|=bsinφ, 根据椭圆的参数方程知,点M的轨迹是一个椭圆。

画法5: 1.以坐标原点O为圆心,分别以a、b(a>b>0)为半径画两个圆;

2.在大圆上取一点P,过点P作PN⊥Ox轴,垂足为N;

3.计算两圆半径的比k=

ba

,定义

为“标记比”,选中点N,定义为“缩放

中心”;

4.选中点P,用“变换”菜单 图9-8

中的“缩放”功能,将点P用标记比缩放得到点M;

5.分别选中点M和点P,用“作图”菜单中的“轨迹”功能,画出椭圆。 理论根据:

设点M的坐标是(x, y),则点P的横坐标为x,纵坐标y0=∵ 点P在圆x+y=a上,∴ x

2

2

2

2

ayb

22

,

yb

22

ayb

2

22

=a, 整理得

2

xa

1.

结论:

只要动点P在一个圆上运动,那么在一个方向上按一定比例压缩或延长PD,所得到的点M的轨迹都是椭圆。

46

三.椭圆中动弦的画法 (一).椭圆焦点弦的画法:

a=3.116 cm

b=2.592 cm

c=1.729 cm

图9-9

1.用参数方程的画法画出一个椭圆,计算它的a, b, c的值,在长轴上画出两个焦点F1、F2(使|OF1|=c);

2.在大圆上任取一点P,相应作出它在椭圆上的对应点M;

3.连接PF1延长与大圆交于点Q; 4.作出点Q在椭圆上的对应点N;

5.连接MN,则线段MN一定过焦点F1,且点M、N都在椭圆上;

6.保留坐标系、椭圆、焦点和焦点弦MN,隐藏其它的内容,这时选中点M,在椭圆上拖动它,则点N相应在椭圆上移动,且MN始终经过点F1. 理论根据: 椭圆上的点M、N是由大圆上的点P、Q得到的,线段PQ在大圆上经过定点F1,则相应的线段MN在椭圆上也经过定点F1.

(二) 椭圆中过定点M的弦的画法:

1.用参数方程的画法画出一个椭圆,标出定点M;计算两圆半径的比k=定义为“标记比”;

2.作MD⊥Ox轴,垂足是D,以D为缩放中心,把点M用标记比缩放,得到点M';

3.在大圆上取一点P',作出它在椭圆上的相应点P;

4.连接P'M',延长与大圆交于Q',

作出点Q'在椭圆上的对应点Q; 图9-10

5.连接PQ,则PQ始终经过点M,且P、Q都在椭圆上;

47

ab

第九章 椭圆的画法和性质

6.保留坐标系、椭圆、定点M和过定点M的弦PQ,隐藏其它的内容,这时选中点P,在椭圆上拖动它,则点Q相应在椭圆上移动,且PQ始终经过点M.

理论根据:

椭圆上的点P、Q是由大圆上的点P'、Q'得到的,线段P'Q'在大圆上经过定点M',则相应的线段PQ在椭圆上也经过定点M.。问题的关键是怎样由点M得到点M',我们看到,只要在纵坐标是以定比

ab

缩放点M,就得到了对应点M'.

(三) 椭圆中平行弦的画法的画法:

图9-11

1.用参数方程的画法画出一个椭圆,计算两圆半径的比k=

ab

,定义为“标记比”;

2.在图形外画一条线段AC,过点A作水平线AD,过C作CD⊥AD;

3.选中点D作为“缩放中心”,再选中点C,用“标记比”缩放,得到点B,连接AB; 4.在大圆上任取一点P',过P'作AB的平行线角大圆于Q';

5.用参数方程的作法,分别作出P'、Q'在椭圆上的对应点P、Q; 6.连接PQ,则PQ就是与AC平行的椭圆中的弦;

7.保留坐标系、椭圆、AC和PQ,隐藏其它的内容;选中点P在椭圆上拖动点P,则弦PQ始终与AC平行,且点P、Q在椭圆上;

8.作PQ的中点,标记为“追踪点”,则点P运动时,可以看到中点的轨迹是一条线段。

理论根据:

在大圆上,P'Q'//AB,这个关系保持不变,相应的点P、Q是点P'、Q'在椭圆上的对应点,∴ 线段PQ的斜率保持不变。那么我们只要找到线段AC与AB的关系就可以了。在这个作法中,改变已知条件AC的倾斜角,那么相应的PQ的斜率也发生同样的变化。

48

四.椭圆切线的画法

(一) 过椭圆上一个定点M的切线: 1.在直角坐标系中画一个椭圆,同时标出它的两个焦点F1、F2;

2.在椭圆上标出定点M;

3.以F1为圆心,椭圆的长轴2a为半径作圆; 4.连接F1M延长交大圆于点N;

5.连接F2N,作F2N的中垂线,这条中垂线过点M,并且是椭圆的切线。

理论根据:

∵ 点M在椭圆上, ∴ |MF1|+|MF2|=2a,

又|F1N|=2a,∴ |MF2|=|MN|,

点M在F2N的中垂线上,直线MD经过点M且与椭圆有且仅有一个交点,所以直线MD是椭圆过点M的切线。 (二) 过椭圆外一点作椭圆的切线:

图9-13

1.在直角坐标系中画一个椭圆,同时标出它的两个焦点F1、F2; 2.在椭圆外标出定点T;

3.以点F1为圆心,椭圆的长轴2a为半径作圆;

4.以点T为圆心,|TF2|为半径作圆,交圆F1于点P、Q;

5.连接PF2,作

PF2的中垂线MT,同样连接QF2,作QF2的中垂线NT; 6.直线MT、NT都是过点T的椭圆的切线。

理论根据:

点P、Q在以点T为圆心,|TF2|为半径作圆上,∴ |TF2|=|TP|=|TQ|,PF2的中垂线一定经过定点T,且中垂线上一定有一点M,满足|MF1|+|MF2|=|MF1|+|MP|=2a, 点M在椭圆上,∴ MT是椭圆的切线且MT经过点T;同理NT也是椭圆的切线且NT经过点T。

49


相关文章

  • 工业设计汽车手绘教程
  • 工业设计 汽车手绘教程 虽然大家都喜欢看漂亮的图片,但作为一个专业的设计师,你会发现图上的东西很少能够被制造出来.设计师的工作是在短时间内得出很多而又各式各样的创意,同时也要让大家能够理解你的想法.良好的草图绘画技术就是关键.刚开始画草图的 ...查看


  • 制作立体包装盒
  • 在CorelDRAW中我们可以借用其中的立体化功能为一些图象创建逼真的三维透视效果,而若能在此基础上,顺着该三维图象的透视效果为其再添加相应的底.侧面及投影的话,则能使该三维图象的呈现更加逼真的效果!而且该方法特别适合用于商品的外包装设计. ...查看


  • 马克笔手绘教程
  • 马克笔手绘教程 首先说一下我对于马克笔的理解吧.我用马克笔只是画漫画而已.环艺 什么的我不懂 我是动画专业的.接触马克笔半年了.首先马克笔使用比较方便.快捷.但是想要画出好的效果也需要很多的技巧.不管怎么说马克笔 在效果方面也是无法和水彩 ...查看


  • 服装的装饰
  • 1.服装图案设计 2.服装图案装饰 3.中西方服装表现 图案设计 1.1 图案,英文是design.Design有动词和名词之分.名词的词义主要是方案,图样, 设计,计划:动词的词义主要是设计,制图,构思,谋划.这两者其主要含义是设计 与图 ...查看


  • 电子白板软件功能说明用户手册
  • RioStudio 用户手册 目录 RioStudio 简介 ......................................................................................... ...查看


  • 拍卖会好的装饰艺术和中国艺术品⑤
  • 181年古董欧洲破产雕塑描绘唐太斯 欧洲古董青铜雕塑描绘诗人但丁(1265年意大利,1265年). 19世纪. 12个3/4"高x 16 1/2 "宽度(32.4 cm x 41.9 cm). 重4.92公斤. 预估价3 ...查看


  • 手绘线条的表达
  • <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教案 姓名:苏志强 学号:40923034 班级:09美术学油画(1)班 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 一.课题: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是造型表现课,主要是对构成单元内容的一个开始,使学生初步认 ...查看


  • 浅谈手绘效果图的表现技法
  • 学年论文(设计) 学 院 美 术 学 院 专 业 艺 术 设 计 年 级 2009 姓 名 朱水涛 论文(设计)题目 浅谈手绘效果图的表现技法 指导教师 郑蔚 职称 副教授 成 绩 优秀 2011 年 05 月20 日 目 录 摘 要 .. ...查看


  • [手绘线条图像_会说话的图画]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会说话的图画 单位:曹庄中心中学 设计人:曹 馨 文 手绘线条图像 --会说话的图画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 型:造型.表现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十三册第二课.属于"造型·表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