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死,焉知生

不知死,焉知生

06应用心理学 黄铁权 [1**********]

自序

曾经有段时间常听一同学说:生,是一个等待死亡的过程。

其实,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不过,现在不是了,我不再这么想了。 我所经历的思想上的改变是从生到死再到生。

起初,很小,什么都不知道,为了生而生;

后来,长大一点,懂事一点,吃了点苦,难过,觉得生不过为了死,皆无意; 现在,死是必然,等不等都要死,生却是精彩,各有各生。

“生,是一个等待死亡的过程。”如果说成“生,是一个迈向死亡的过程。”我会比较同意。而这里用了“等待”,却不敢苟同。

生,一动;死,一静。动何以待静?

“生,是一个迈向死亡的过程。”这是一种状态,生命皆是如此,所谓众生平等。时光穿梭,我们什么富贵功名都不能固有,惟有记忆一生相伴、不离不弃。它见证你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它见证你波折起伏、喜怒哀乐;它见证你空虚无助、充实满足……

空虚,空的是记忆;充实,实的也是记忆。

等待,富足不了过去、满足不了现在、成全不了将来,最后便带着空虚的记忆离开……

想起很喜欢的一句广告语:向上走,即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

我们,不是无奈地等着死亡走向自己,而是按自己的精彩走向死亡!

意识——进化的产物

人如果不会死,就不会存在意识。假设有,但没有用处的存在终会消退。意识亦是一种进化的产物,能够让人类更好地生存。

当生和死超出了本能,进入我们的文字之中的时候,我们开始有了意识。我们开始知道“自己”是怎么一回事,“世界”又是怎么一回事。

可是,突然有一天,人类想不通了,因为当我们看到同伴一睡不醒的时候,我们变得无法想象了,变得混乱了。这很有趣,“意识”怎么能想象“意识”的毁灭呢?

然而,人类一开始并不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他们被不断的疾病和意外蒙住了双眼,并认为疾病和意外是导致死亡的真正原因。因此,人类开始痛苦和焦虑,因为,一想到“意识”的消失,就没有人想要死。

于是,人们也不断地发展科技来减少疾病和意外。

但,人类又痛苦和焦虑了:原来,努力地改变生存环境和提高自身素质并不能阻止死亡,不能阻止自己意识的消失。

意识就是这样一个有趣的东西,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发展了意识,却又因为意识的存在而感到痛苦。

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人是具有生本能的。这点我一直都蛮怀疑的。如果说自杀的人是把愤怒投向了自己,采用自杀的方式对自己进行惩罚,这似乎就与上面提到的自我意识的存在有矛盾之处。

思前想后,我是这样认为的:

生是什么呢?一种工具,一种人类寻求快乐、寻求满足的工具。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生是本能呢?其实寻求快乐、寻求满足才是人的本能,而生是寻求快乐、寻求满足的前提,渴望生是最直观的表现,所以很容易就把生放到了最原始的位置,而没有看到其背后的力量。

人的需求不是绝对地分阶段分层次,衣食住行并不一定为先,名节与气度也可以高于一切,满足并不一定要从底层开始,因人而异。对有的人来说,无欲无求正是一种追求、一种满足。

人们对生的渴求还有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死亡的恐惧。一个是因为人类总是很容易对未知的事物产生恐惧,而死亡正是人们永远没有办法触及的角落;另一个,我们从小就接受到很多言语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死亡渐渐心生恐惧,认为死亡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因此产生生的动力。

见义勇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的,也是一种满足,是当事人愿意用生来换取的满足。 对于那些选择自杀的人,他们已不能从生的状态中得到所需要的快乐与满足,反而从中得到的是痛苦与空虚,他们最终选择的了抛弃这种在大多数人看来很必要的工具。

当一个人在生的状态中不能寻求到快乐和满足时,生对他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他做出任何的选择都是可以理解的,而并不是普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犯傻的行为,他只不过是抛弃了一种对本能无意义甚至是没有好处的工具。

在这里,我另外还要强调的是人的本能是寻求快乐和满足,快乐和满足的形式和结果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希望——活下去只需要一个理由(这里好像有点跑题,不过还是写上来吧。)

不只是来到咨询室的当事人,很多人也许都曾有过自杀的念头,但最终,他们还是选择了继续生活。是的,当我们遭受挫折时,我们也许会被痛苦麻痹,看不清前方是否还有路,就偏激地下了结论,要与世事诀别。但很快,我们就发现,死,同样是件痛苦的事,所谓的解脱也逃不了经历“自我意识”的消亡。于是,我们开始为自己的生命寻找借口,哪怕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未完成也足以成为我们再活一段时间的理由。

可为什么还是那么多人不要希望而选择自杀呢?因为心死了,就是真的死了。

真正心甘情愿选择自杀的人都是对自己感到一无是处的人。他们完全否定了自我,他们的自我在这个世界找不到一点乐趣和希望,反倒是无尽的苦难。如此痛苦,倒不如没有意识,他们自然也不为“自我意识”的毁灭而感到难受。

既然一切都会死去,还有什么不能过去?

“失去”总是在提醒着人们要懂得珍惜。如果说死是最大的失去,那么死亡就在不断地提醒着人们要珍惜活着的时光。

什么是我们的价值?每个人都不一样,同时每个人都需要想清楚。赋予我们的时光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什么都做、不可能什么都拥有。我们只是可以把握当下的每一寸阳光、每一道微风,而在每一个当下,我们都只能做一件事情,那应该是值得我们去做的事。

时间过去了就过去了,没有回头,和死去是一样的。偏激的说,之前的每个瞬间都已经死去。对于已经死去的人和事,有时,我们会否认,我们不愿意接受这一切,我们会继续牺牲当下的时光沉溺其中。

这和回忆不同。片刻的回忆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成长的感觉,一种自我力量的增长。而沉溺则会让我们无法自拔,死去的人和事在我们的脑中一遍又一遍的重演而没有改变,我们不想发现现实中哪里不对劲,不想发现现实中哪里可以改变,不想发现自己在现实中可以做的更好。这时候,我们需要清醒剂,点破那个已经死去的梦,当我们回到现实,发现原来这一切真的已经死去,真的已经无法改变,我们便不会再执着下去,就让那一切随着时光远走,而我们也带着些许遗憾继续踏着时光前行。

后记

死,是人类永远的遗憾,无法填补,无法消除。但它却引领着人类不断发展,不断壮大。只是因为,死亡激起了人类生存的斗志,各种各样的思考从死亡而来,走向生活中去。如果有一天,科技真的发展到能够使得人类不再死亡,那么,这个精神的世界也走到了尽头。

不知死,焉知生

06应用心理学 黄铁权 [1**********]

自序

曾经有段时间常听一同学说:生,是一个等待死亡的过程。

其实,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不过,现在不是了,我不再这么想了。 我所经历的思想上的改变是从生到死再到生。

起初,很小,什么都不知道,为了生而生;

后来,长大一点,懂事一点,吃了点苦,难过,觉得生不过为了死,皆无意; 现在,死是必然,等不等都要死,生却是精彩,各有各生。

“生,是一个等待死亡的过程。”如果说成“生,是一个迈向死亡的过程。”我会比较同意。而这里用了“等待”,却不敢苟同。

生,一动;死,一静。动何以待静?

“生,是一个迈向死亡的过程。”这是一种状态,生命皆是如此,所谓众生平等。时光穿梭,我们什么富贵功名都不能固有,惟有记忆一生相伴、不离不弃。它见证你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它见证你波折起伏、喜怒哀乐;它见证你空虚无助、充实满足……

空虚,空的是记忆;充实,实的也是记忆。

等待,富足不了过去、满足不了现在、成全不了将来,最后便带着空虚的记忆离开……

想起很喜欢的一句广告语:向上走,即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

我们,不是无奈地等着死亡走向自己,而是按自己的精彩走向死亡!

意识——进化的产物

人如果不会死,就不会存在意识。假设有,但没有用处的存在终会消退。意识亦是一种进化的产物,能够让人类更好地生存。

当生和死超出了本能,进入我们的文字之中的时候,我们开始有了意识。我们开始知道“自己”是怎么一回事,“世界”又是怎么一回事。

可是,突然有一天,人类想不通了,因为当我们看到同伴一睡不醒的时候,我们变得无法想象了,变得混乱了。这很有趣,“意识”怎么能想象“意识”的毁灭呢?

然而,人类一开始并不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他们被不断的疾病和意外蒙住了双眼,并认为疾病和意外是导致死亡的真正原因。因此,人类开始痛苦和焦虑,因为,一想到“意识”的消失,就没有人想要死。

于是,人们也不断地发展科技来减少疾病和意外。

但,人类又痛苦和焦虑了:原来,努力地改变生存环境和提高自身素质并不能阻止死亡,不能阻止自己意识的消失。

意识就是这样一个有趣的东西,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发展了意识,却又因为意识的存在而感到痛苦。

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人是具有生本能的。这点我一直都蛮怀疑的。如果说自杀的人是把愤怒投向了自己,采用自杀的方式对自己进行惩罚,这似乎就与上面提到的自我意识的存在有矛盾之处。

思前想后,我是这样认为的:

生是什么呢?一种工具,一种人类寻求快乐、寻求满足的工具。

为什么人们会认为生是本能呢?其实寻求快乐、寻求满足才是人的本能,而生是寻求快乐、寻求满足的前提,渴望生是最直观的表现,所以很容易就把生放到了最原始的位置,而没有看到其背后的力量。

人的需求不是绝对地分阶段分层次,衣食住行并不一定为先,名节与气度也可以高于一切,满足并不一定要从底层开始,因人而异。对有的人来说,无欲无求正是一种追求、一种满足。

人们对生的渴求还有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死亡的恐惧。一个是因为人类总是很容易对未知的事物产生恐惧,而死亡正是人们永远没有办法触及的角落;另一个,我们从小就接受到很多言语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死亡渐渐心生恐惧,认为死亡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因此产生生的动力。

见义勇为甚至不惜生命代价的,也是一种满足,是当事人愿意用生来换取的满足。 对于那些选择自杀的人,他们已不能从生的状态中得到所需要的快乐与满足,反而从中得到的是痛苦与空虚,他们最终选择的了抛弃这种在大多数人看来很必要的工具。

当一个人在生的状态中不能寻求到快乐和满足时,生对他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他做出任何的选择都是可以理解的,而并不是普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犯傻的行为,他只不过是抛弃了一种对本能无意义甚至是没有好处的工具。

在这里,我另外还要强调的是人的本能是寻求快乐和满足,快乐和满足的形式和结果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希望——活下去只需要一个理由(这里好像有点跑题,不过还是写上来吧。)

不只是来到咨询室的当事人,很多人也许都曾有过自杀的念头,但最终,他们还是选择了继续生活。是的,当我们遭受挫折时,我们也许会被痛苦麻痹,看不清前方是否还有路,就偏激地下了结论,要与世事诀别。但很快,我们就发现,死,同样是件痛苦的事,所谓的解脱也逃不了经历“自我意识”的消亡。于是,我们开始为自己的生命寻找借口,哪怕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未完成也足以成为我们再活一段时间的理由。

可为什么还是那么多人不要希望而选择自杀呢?因为心死了,就是真的死了。

真正心甘情愿选择自杀的人都是对自己感到一无是处的人。他们完全否定了自我,他们的自我在这个世界找不到一点乐趣和希望,反倒是无尽的苦难。如此痛苦,倒不如没有意识,他们自然也不为“自我意识”的毁灭而感到难受。

既然一切都会死去,还有什么不能过去?

“失去”总是在提醒着人们要懂得珍惜。如果说死是最大的失去,那么死亡就在不断地提醒着人们要珍惜活着的时光。

什么是我们的价值?每个人都不一样,同时每个人都需要想清楚。赋予我们的时光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什么都做、不可能什么都拥有。我们只是可以把握当下的每一寸阳光、每一道微风,而在每一个当下,我们都只能做一件事情,那应该是值得我们去做的事。

时间过去了就过去了,没有回头,和死去是一样的。偏激的说,之前的每个瞬间都已经死去。对于已经死去的人和事,有时,我们会否认,我们不愿意接受这一切,我们会继续牺牲当下的时光沉溺其中。

这和回忆不同。片刻的回忆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成长的感觉,一种自我力量的增长。而沉溺则会让我们无法自拔,死去的人和事在我们的脑中一遍又一遍的重演而没有改变,我们不想发现现实中哪里不对劲,不想发现现实中哪里可以改变,不想发现自己在现实中可以做的更好。这时候,我们需要清醒剂,点破那个已经死去的梦,当我们回到现实,发现原来这一切真的已经死去,真的已经无法改变,我们便不会再执着下去,就让那一切随着时光远走,而我们也带着些许遗憾继续踏着时光前行。

后记

死,是人类永远的遗憾,无法填补,无法消除。但它却引领着人类不断发展,不断壮大。只是因为,死亡激起了人类生存的斗志,各种各样的思考从死亡而来,走向生活中去。如果有一天,科技真的发展到能够使得人类不再死亡,那么,这个精神的世界也走到了尽头。


相关文章

  • 不知所措的意思
  • [不知所措的意思] 拼音:bù zhī suǒ cuò] 出自:<论语·子路>:"则民无所措手足."<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解释:措:安置,处理. ...查看


  • 话题作文"不知者无畏"写作指导
  • 话题作文"不知者无畏"写作指导 一.作文背景: 数学家高斯18岁时解开了一个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多年后,高斯回忆说,如果导师告诉我那是一道两千多年没有解开的难题,我不可能就在一个晚上把它解出来. 海伦·凯勒说:我没有 ...查看


  • 林国富:倡导"慢运动",经营"快终端"
  • 红顶的扩张,并非简单的产品数量增长,而是其创新理念付诸行动的一种举措. 2000年前后,我国针织内衣业众品牌激烈的"明星广告大战",还令人记忆犹新.而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趋于理性化,那些缺乏品质优势与个性,概念宣传远远超越 ...查看


  • 傻瓜,你知不知道,知不知道?
  • 傻瓜,你知不知道,我很想你,每天都想,想到发疯! 傻瓜,你知不知道,我为什么很少给你打电话,因为我希望铃声响的时候看到的是你的号码! 傻瓜,你知不知道,我每次登Q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我希望第一个叫我的人是-你! 傻瓜,你知不知道,当我每次 ...查看


  • 高考模拟命题作文"不知者无畏"写作导引
  • 高考模拟命题作文"不知者无畏"写作导引 议论文 2014-01-10 20:30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数学家高斯18岁时解开了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多年后,高斯回忆说:如果导师告诉我那是 ...查看


  • 作文:心悦君兮君不知
  • 今夕何夕兮,搴州中流. 今夕何夕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小 荷 作文网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轻嘘一口气,心悦君兮君不知,这样的寂寞,无可言说.千百年来,在爱情的得失之 ...查看


  • 关于[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10条的若干问题
  • 关于<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10条的若干问题 摘 要:关于<买卖合同司法解释>(以下简称法释)第10条有所争议,有学者认为它排除了<物权法>第24条(以下简称第24条)的适用.如何理解交付.对抗以及登记的效 ...查看


  • 29[礼记]一则教案
  • 29<礼记>一则 教案 · 学案 · 测案 学习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课文,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3.认识教与 ...查看


  • [知之为知之_不知为不知]教案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第1.2.3.4.5.9.11.12则选文,引导学生领会孔子关于现实生存的智慧.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未如之何,更,文等.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领会 ...查看


  • 新课标全国卷高考默写篇目[论语]理解性默写
  • 练习一 1.<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论语>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论语>中孔子强调学习态度要端正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