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陵号

皇帝的陵号

□李文君

上古帝王的坟墓,地面上一般没有标识物,不封不树,所以叫墓。坟者,聚土使高也。春秋以后,开始出现封土墓,这就是坟。帝王的坟墓,因封土高大,遂改称为“丘”,如吴王阖闾墓称“虎丘”,楚昭王墓称“昭丘”,赵武灵王的墓称“灵丘”。自战国开始,又有把帝王坟墓称为陵的说法。陵,本意是指高大突兀的山丘,成语有“陵谷之变”,即用此意。后来因帝王坟墓的封土越堆越高,望之如山,因此,陵成了有高大坟冢的帝王墓葬的专称。郦道元在《水经注》卷十九“渭水条”中说:“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从汉代起,陵寝就成为帝王坟墓及其附属设施的正式名称。从汉高祖开始,对每个过世皇帝的称呼,除庙号与谥号外,还多了一个陵号。

见,这些陵号也会成为臣子对过世皇帝礼貌性称呼的一种。比如汉朝臣子常用长陵代指高祖刘邦,用茂陵代指武帝刘彻,用原陵代指光武帝刘秀。

为保护和祭祀的便利,从汉朝开始,有时会在帝陵所在区域设置专门的城邑,将各地的豪强巨富迁于邑中,让他们供奉陵园之余,也便于控制他们,达到强干弱枝、加强集权的目的。后来,这些奉陵的城邑多演变成县一级的行政建制,不少新设的县干脆就以皇帝的陵号直接命名。如因太上皇刘执嘉的万年陵位于栎阳县的荆山塬,刘邦于公元前197年将栎阳改为万年县,直属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管理,以供奉万年陵。西汉在咸阳东北四十里置长陵县,迁关东富人5万户为高祖护陵;改芷阳县为霸陵县,为文帝护陵;改弋阳县为阳陵县,为景帝护陵;汉武帝葬槐里县之茂乡,后辟为茂陵县,为其护陵。唐高宗葬上宜县北之梁山的“乾陵”,上宜县遂改为“奉天县”,以奉祀乾陵,唐末又改奉天县为乾州。辽天显二年(927年),太宗耶律德光为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祖陵建奉陵邑,称为祖州。辽大同元年(947年),世宗耶律阮置怀州以奉祀太宗耶律德光的怀

皇帝本身的陵号

皇帝生前显贵,死后也希望能继续生前的奢华,大多数都给自己建有雄伟壮观的陵墓。从汉高祖开始,每一位皇帝过世后,他们的陵寝都会被冠以专门的陵号,一陵一号,绝不相混。

有时,与庙号和谥号一样,为方便起

| 85 |

陵。辽太平十一年(1031年),圣宗耶律隆绪葬庆陵,同年,兴宗耶律宗真在庆陵之南筑庆州城,置番、汉三千户,守卫和奉祀圣宗陵寝。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割巩县西部地置永安县,以太祖之永安陵名为县名,以奉皇家陵寝。金朝海陵王完颜亮时,将金陵从上京迁到京西南的大房山,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在其地置万宁县以奉山陵。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更名奉先县(今北京房山区)。明清时,虽不在皇陵区专设新的县份,却将皇陵所在的县升格为直隶的州,如明正德元年(1506年)将十三陵所在的昌平县升为昌平州,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将东陵所在的遵化县升为遵化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将西陵所在的易县升为易州,这样做也是为了便于管理,其初衷与汉唐的因陵设县是一致的。

大多数皇帝一陵一号,也有几个帝王共用一个陵号的。这种情况,以源出东胡族系的北魏、辽、元三代最为常见。建立北魏的鲜卑人、建立辽朝的契丹人、建立元朝的蒙古人,都是源自与匈奴同时期的东胡。东胡主要活动在今大兴安岭两侧,属于游牧民族,与中原地区的丧葬文化不同,他们首领的陵墓,并没有起陵号一说。

北魏、辽两代皇帝的陵号,完全是受汉文化影响的结果,但这种影响很不彻底。刚开始的时候,北魏与辽是几个皇帝共用一个陵号,到王朝后期,受汉文化习染渐深,每个皇帝开始有自己单独的陵号。北魏迁都洛阳以前,昭成帝拓跋什翼犍、道武帝拓跋、明元帝拓跋嗣、太武

洛阳北魏孝文帝陵——长陵

帝拓跋焘、文成帝拓跋、献

,附

| 86 |

化不同,元朝的蒙古族统治者,虽然对辖境内各种文化兼容并包,对学习儒家文化却并不是十分积极,在丧葬仪式上尤其如此。元朝皇帝殁后,都被按草原习俗葬在成吉思汗的发祥地—三河之源的起辇谷,不封不树,地面上没留下任何标识,自然也不会有陵号。

王制》所讲“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的代数不可。如唐高祖即位后,上溯四代,给其高祖李熙、曾祖李天赐、祖李虎、父李

追尊

追尊皇帝的陵号

一些开国皇帝登上帝位后,在给自己的父祖追尊帝号的同时,也会给他们追加陵号。这些被追尊的皇帝,可分为两类。一类本身就是真正的创业者,子孙能当上开国皇帝,完全是继承他们的余绪,只是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并没有登上帝位而已。这些事实上的创业者有魏武帝曹操、晋宣帝司马懿、成汉景帝李特、前凉武王张轨、前燕宣帝慕容、北齐神武帝高欢、北周文帝宇文泰、后唐太祖李克用、杨吴太祖杨行密、闽太祖王审知、西夏太祖李继迁等,他们自己默默“奉献”一生,把践祚的光荣留给子孙,子孙给他们追尊陵号,确实是实至名归。另一类本身并没有特殊之处,子孙的帝位,完全是自己打拼来的。子孙当皇帝后,尊及父祖,给他们追尊了陵号。

前一类的追尊,一般只上溯到实际的创业者,这些创业者要么是开国皇帝的父辈,至多是祖辈,因为从创业到登上帝位,差不多三代人就够了。从曹操到曹丕,用了两代;从司马懿到司马炎,用了三代;后唐是两代,西夏是三代。后一类的追尊,有时上溯至四五代之多,非要凑够《礼记·

给父亲完

颜峻追尊陵号为兴陵。金世宗完颜雍给父亲完颜宗尧追尊陵号为景陵;

金章宗完颜

给父亲朱

| 87 |

尊为义宗,墓号恭陵。唐玄宗给主动让位的兄长李宪追尊让皇帝,墓号惠陵。唐肃宗追尊兄长李琮为奉天皇帝,墓号齐陵。唐代宗追尊兄弟李

,齐

林王

,杀掉父亲朱温,

自立为帝,不久被其弟朱友贞废为庶人,随即被杀,没有陵号。金朝的海陵王完颜

亮,1149年杀金熙宗自立,在位期间雷厉风行,把都城从金上京迁到中都(今北京),还准备南下伐宋,1161年在政变中被杀。因他推行穷兵黩武的政策,个人生活又荒淫不堪,加之凭政变上台,不为金

| 88 |

朝帝统所承认,所以没有陵号。明朝也有两位没有陵号的皇帝,一位是建文帝朱允,燕

陵号,在命名上还没形成规律。从晋朝开始,双字陵号中的修饰词已开始选用类似人名辈分字的吉祥字眼,使一个王朝的陵号有规律可循,看上去能一目了然。如西晋皇陵称“某阳陵”,东晋称“某平陵”,前赵称“某光陵”,成汉称“安某陵”,刘宋

戾王,以亲王礼葬于西山的金山口陵区,这里是明朝妃嫔和夭折皇子、公主们的墓区,不属于十三陵范畴,景泰帝并没有获得陵号。

还有一类,是国势衰微,权臣或权宦擅行废立之事,皇帝只是他们手上的傀儡。这样的傀儡皇帝,也大多没有陵号。东汉的少帝刘辩,即位不到一年,就被权臣董卓所废,随即被毒死,年仅15岁。献帝即位后,自己还是曹操手中的傀儡,自然没有能力给兄长上陵号。三国魏齐王曹芳,被权臣司马师所废,高贵乡公曹髦,被司马昭派人杀死,两人都没有陵号。在531~532年两年的时间里,北魏权臣高欢擅行废立之事,先后废掉长广王元晔、节闵帝元恭、安定王元朗三个皇帝,这些被废的皇帝,随即被毒杀,都没有陵号。

称“某宁陵”,南齐称“某安陵”,两宋称“永某陵”。“平”、“安”、“宁”、“永”等寓意美好的修饰词,再搭配上通常的陵号用字,既别致又不易重复,形成陵号中独特的一类。

单字陵号,始自汉高祖。西汉的陵号,多根据陵寝所在地的地名而来。文帝霸陵,位于灞河西岸,因水得名。景帝阳陵建于弋阳县境,因县得名。武帝茂陵,在槐里县茂乡,茂乡是其母亲王皇后的故里,茂陵因茂乡得名。昭帝平陵,筑于始平原上,故称。宣帝杜陵,在杜县境内,故名。元帝渭陵,因在渭城县境而得名。西汉以后,因地名命名的陵号并不多见,仅有三国时的魏文帝与吴大帝二人。曹丕的首阳陵,因在河南偃师首阳山而得名;孙权的蒋陵,因在南京蒋山(今紫金山)而得名。三国以后,陵号的命名就多选用吉祥的字眼了。

因适合陵号的吉祥字眼有限,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号多用,后代沿用前代的陵号的情况。如“长”、“安”、“高”、“永”、“康”、“泰”等字,就多次出现在陵号中。这其中,“定陵”先后被采用8次,“显陵”和“康陵”采用7次,“昭陵”和“永陵”采用6次,“泰陵”和“景陵”采用5次。与此相反,一些寓意虽好,但不适合用作

陵号的用字

皇帝的陵号,分单字陵号与双字陵号两种,以单字陵号为多。

双字陵号,是为防止陵名与前代重复,由单字陵号加一个修饰语构成。最早的双字陵号,是曹丕的“首阳陵”。双字陵号主要集中在魏晋南北朝与两宋时期。有趣的是,从人名的用字来看,这两个时期,也正是双名最盛行的时期。曹魏时的双字

| 89 |

陵号的字,如“英”、“道”、“福”等,采用一次以后,就不再用了。

有的陵号取自谥号或庙号。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就取自谥号。不过,取的是马皇后的谥号,马皇后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去世,谥号“孝慈”,故明太祖与马皇后的合葬墓称孝陵。崇祯的思陵陵号,是清朝所上。奇怪的是,“思”字却与南明弘光政权给崇祯上的庙号“思宗”相同。崇祯吊死煤山后,南明与清朝都为其上了谥号与庙号:南明福王朱由崧上的庙号是“思宗”,谥号是“烈皇帝”,后因“思”非美号,与蜀汉后主刘禅之谥“安乐思公”相同,又改为“毅宗”。南明唐王朱聿键政权给崇祯上的庙号是“威宗”。清朝最初给崇祯的谥号是“端皇帝”,后改为“庄烈帝”,庙号是“怀宗”。清人与南明势不两立,给崇祯命陵号时却借鉴了南明所拟的庙号“思宗”,是清人刚入关,对汉族名号的传统不清楚呢,还是有别的原因?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一些陵号的用字,别有深意。汉献帝刘协与后周恭帝柴宗训,分别是中国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禅位的皇帝。在诸多禅位的皇帝中,二人算是幸运者,曹丕和赵匡胤这两个新皇帝并没有杀死他们,让其保全首领,终享天年。他们去世后,新王朝给其上了陵号,汉献帝是禅陵,寓意禅让天下;周恭帝是顺陵,暗示顺从之意。“禅”与“顺”,虽不是陵号的常用字,用到这二人身上,倒也十分贴切。

另有一些特殊的陵号,皇帝本身的名气不大,却能有幸与一些重大事件或知

名人物联系在一起,因而名头很响。高平

陵是魏明帝曹

的陵号,位于洛阳市东南

的万安山。曹魏中后期,司马懿的地位日益显要,与宗室曹爽共掌朝政。先是曹爽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架空其在朝中的势力。司马懿遂装病不起,有意麻痹曹爽。正始十年(249年)正月,乘曹爽兄弟随魏帝曹芳祭扫高平陵之际,司马懿发动政变,切断曹爽的归路,解除了曹爽的兵权,曹爽兄弟被以谋反的罪名族诛。从此,曹魏政权实际落入司马懿父子手中,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变”。唐朝大诗人杜甫有两个别号:“杜陵布衣”与“少陵野老”,都与皇帝的陵号相关。杜陵是汉宣帝刘询的陵号,在今西安市长安区境内,古代是杜伯国旧地,后称杜县。杜甫因先祖杜预是杜县人,他自己也曾在杜陵附近居住过,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距杜陵很近,是汉宣帝许皇后的陵寝,因规模比杜陵小,故称“少陵”。杜甫也曾在此居住过,故自称“少陵野老”,后来人也就尊称其为“杜少陵”了。少陵、杜陵、高平陵,因沾了杜甫与司马懿的光,名气之大,远远超出其墓主人本身。

从汉高祖的长陵开始,到光绪帝的崇陵为止,陵号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比年号制度还长。但从名号角度去关注陵号的研究,现在还是空白一片,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引起学者们对陵号的关注。

————————————————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

| 90 |

皇帝的陵号

□李文君

上古帝王的坟墓,地面上一般没有标识物,不封不树,所以叫墓。坟者,聚土使高也。春秋以后,开始出现封土墓,这就是坟。帝王的坟墓,因封土高大,遂改称为“丘”,如吴王阖闾墓称“虎丘”,楚昭王墓称“昭丘”,赵武灵王的墓称“灵丘”。自战国开始,又有把帝王坟墓称为陵的说法。陵,本意是指高大突兀的山丘,成语有“陵谷之变”,即用此意。后来因帝王坟墓的封土越堆越高,望之如山,因此,陵成了有高大坟冢的帝王墓葬的专称。郦道元在《水经注》卷十九“渭水条”中说:“秦名天子冢曰‘山’,汉曰‘陵’,故通曰‘山陵’矣!”从汉代起,陵寝就成为帝王坟墓及其附属设施的正式名称。从汉高祖开始,对每个过世皇帝的称呼,除庙号与谥号外,还多了一个陵号。

见,这些陵号也会成为臣子对过世皇帝礼貌性称呼的一种。比如汉朝臣子常用长陵代指高祖刘邦,用茂陵代指武帝刘彻,用原陵代指光武帝刘秀。

为保护和祭祀的便利,从汉朝开始,有时会在帝陵所在区域设置专门的城邑,将各地的豪强巨富迁于邑中,让他们供奉陵园之余,也便于控制他们,达到强干弱枝、加强集权的目的。后来,这些奉陵的城邑多演变成县一级的行政建制,不少新设的县干脆就以皇帝的陵号直接命名。如因太上皇刘执嘉的万年陵位于栎阳县的荆山塬,刘邦于公元前197年将栎阳改为万年县,直属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管理,以供奉万年陵。西汉在咸阳东北四十里置长陵县,迁关东富人5万户为高祖护陵;改芷阳县为霸陵县,为文帝护陵;改弋阳县为阳陵县,为景帝护陵;汉武帝葬槐里县之茂乡,后辟为茂陵县,为其护陵。唐高宗葬上宜县北之梁山的“乾陵”,上宜县遂改为“奉天县”,以奉祀乾陵,唐末又改奉天县为乾州。辽天显二年(927年),太宗耶律德光为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祖陵建奉陵邑,称为祖州。辽大同元年(947年),世宗耶律阮置怀州以奉祀太宗耶律德光的怀

皇帝本身的陵号

皇帝生前显贵,死后也希望能继续生前的奢华,大多数都给自己建有雄伟壮观的陵墓。从汉高祖开始,每一位皇帝过世后,他们的陵寝都会被冠以专门的陵号,一陵一号,绝不相混。

有时,与庙号和谥号一样,为方便起

| 85 |

陵。辽太平十一年(1031年),圣宗耶律隆绪葬庆陵,同年,兴宗耶律宗真在庆陵之南筑庆州城,置番、汉三千户,守卫和奉祀圣宗陵寝。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割巩县西部地置永安县,以太祖之永安陵名为县名,以奉皇家陵寝。金朝海陵王完颜亮时,将金陵从上京迁到京西南的大房山,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在其地置万宁县以奉山陵。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更名奉先县(今北京房山区)。明清时,虽不在皇陵区专设新的县份,却将皇陵所在的县升格为直隶的州,如明正德元年(1506年)将十三陵所在的昌平县升为昌平州,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将东陵所在的遵化县升为遵化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将西陵所在的易县升为易州,这样做也是为了便于管理,其初衷与汉唐的因陵设县是一致的。

大多数皇帝一陵一号,也有几个帝王共用一个陵号的。这种情况,以源出东胡族系的北魏、辽、元三代最为常见。建立北魏的鲜卑人、建立辽朝的契丹人、建立元朝的蒙古人,都是源自与匈奴同时期的东胡。东胡主要活动在今大兴安岭两侧,属于游牧民族,与中原地区的丧葬文化不同,他们首领的陵墓,并没有起陵号一说。

北魏、辽两代皇帝的陵号,完全是受汉文化影响的结果,但这种影响很不彻底。刚开始的时候,北魏与辽是几个皇帝共用一个陵号,到王朝后期,受汉文化习染渐深,每个皇帝开始有自己单独的陵号。北魏迁都洛阳以前,昭成帝拓跋什翼犍、道武帝拓跋、明元帝拓跋嗣、太武

洛阳北魏孝文帝陵——长陵

帝拓跋焘、文成帝拓跋、献

,附

| 86 |

化不同,元朝的蒙古族统治者,虽然对辖境内各种文化兼容并包,对学习儒家文化却并不是十分积极,在丧葬仪式上尤其如此。元朝皇帝殁后,都被按草原习俗葬在成吉思汗的发祥地—三河之源的起辇谷,不封不树,地面上没留下任何标识,自然也不会有陵号。

王制》所讲“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的代数不可。如唐高祖即位后,上溯四代,给其高祖李熙、曾祖李天赐、祖李虎、父李

追尊

追尊皇帝的陵号

一些开国皇帝登上帝位后,在给自己的父祖追尊帝号的同时,也会给他们追加陵号。这些被追尊的皇帝,可分为两类。一类本身就是真正的创业者,子孙能当上开国皇帝,完全是继承他们的余绪,只是在他们的有生之年,并没有登上帝位而已。这些事实上的创业者有魏武帝曹操、晋宣帝司马懿、成汉景帝李特、前凉武王张轨、前燕宣帝慕容、北齐神武帝高欢、北周文帝宇文泰、后唐太祖李克用、杨吴太祖杨行密、闽太祖王审知、西夏太祖李继迁等,他们自己默默“奉献”一生,把践祚的光荣留给子孙,子孙给他们追尊陵号,确实是实至名归。另一类本身并没有特殊之处,子孙的帝位,完全是自己打拼来的。子孙当皇帝后,尊及父祖,给他们追尊了陵号。

前一类的追尊,一般只上溯到实际的创业者,这些创业者要么是开国皇帝的父辈,至多是祖辈,因为从创业到登上帝位,差不多三代人就够了。从曹操到曹丕,用了两代;从司马懿到司马炎,用了三代;后唐是两代,西夏是三代。后一类的追尊,有时上溯至四五代之多,非要凑够《礼记·

给父亲完

颜峻追尊陵号为兴陵。金世宗完颜雍给父亲完颜宗尧追尊陵号为景陵;

金章宗完颜

给父亲朱

| 87 |

尊为义宗,墓号恭陵。唐玄宗给主动让位的兄长李宪追尊让皇帝,墓号惠陵。唐肃宗追尊兄长李琮为奉天皇帝,墓号齐陵。唐代宗追尊兄弟李

,齐

林王

,杀掉父亲朱温,

自立为帝,不久被其弟朱友贞废为庶人,随即被杀,没有陵号。金朝的海陵王完颜

亮,1149年杀金熙宗自立,在位期间雷厉风行,把都城从金上京迁到中都(今北京),还准备南下伐宋,1161年在政变中被杀。因他推行穷兵黩武的政策,个人生活又荒淫不堪,加之凭政变上台,不为金

| 88 |

朝帝统所承认,所以没有陵号。明朝也有两位没有陵号的皇帝,一位是建文帝朱允,燕

陵号,在命名上还没形成规律。从晋朝开始,双字陵号中的修饰词已开始选用类似人名辈分字的吉祥字眼,使一个王朝的陵号有规律可循,看上去能一目了然。如西晋皇陵称“某阳陵”,东晋称“某平陵”,前赵称“某光陵”,成汉称“安某陵”,刘宋

戾王,以亲王礼葬于西山的金山口陵区,这里是明朝妃嫔和夭折皇子、公主们的墓区,不属于十三陵范畴,景泰帝并没有获得陵号。

还有一类,是国势衰微,权臣或权宦擅行废立之事,皇帝只是他们手上的傀儡。这样的傀儡皇帝,也大多没有陵号。东汉的少帝刘辩,即位不到一年,就被权臣董卓所废,随即被毒死,年仅15岁。献帝即位后,自己还是曹操手中的傀儡,自然没有能力给兄长上陵号。三国魏齐王曹芳,被权臣司马师所废,高贵乡公曹髦,被司马昭派人杀死,两人都没有陵号。在531~532年两年的时间里,北魏权臣高欢擅行废立之事,先后废掉长广王元晔、节闵帝元恭、安定王元朗三个皇帝,这些被废的皇帝,随即被毒杀,都没有陵号。

称“某宁陵”,南齐称“某安陵”,两宋称“永某陵”。“平”、“安”、“宁”、“永”等寓意美好的修饰词,再搭配上通常的陵号用字,既别致又不易重复,形成陵号中独特的一类。

单字陵号,始自汉高祖。西汉的陵号,多根据陵寝所在地的地名而来。文帝霸陵,位于灞河西岸,因水得名。景帝阳陵建于弋阳县境,因县得名。武帝茂陵,在槐里县茂乡,茂乡是其母亲王皇后的故里,茂陵因茂乡得名。昭帝平陵,筑于始平原上,故称。宣帝杜陵,在杜县境内,故名。元帝渭陵,因在渭城县境而得名。西汉以后,因地名命名的陵号并不多见,仅有三国时的魏文帝与吴大帝二人。曹丕的首阳陵,因在河南偃师首阳山而得名;孙权的蒋陵,因在南京蒋山(今紫金山)而得名。三国以后,陵号的命名就多选用吉祥的字眼了。

因适合陵号的吉祥字眼有限,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号多用,后代沿用前代的陵号的情况。如“长”、“安”、“高”、“永”、“康”、“泰”等字,就多次出现在陵号中。这其中,“定陵”先后被采用8次,“显陵”和“康陵”采用7次,“昭陵”和“永陵”采用6次,“泰陵”和“景陵”采用5次。与此相反,一些寓意虽好,但不适合用作

陵号的用字

皇帝的陵号,分单字陵号与双字陵号两种,以单字陵号为多。

双字陵号,是为防止陵名与前代重复,由单字陵号加一个修饰语构成。最早的双字陵号,是曹丕的“首阳陵”。双字陵号主要集中在魏晋南北朝与两宋时期。有趣的是,从人名的用字来看,这两个时期,也正是双名最盛行的时期。曹魏时的双字

| 89 |

陵号的字,如“英”、“道”、“福”等,采用一次以后,就不再用了。

有的陵号取自谥号或庙号。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就取自谥号。不过,取的是马皇后的谥号,马皇后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去世,谥号“孝慈”,故明太祖与马皇后的合葬墓称孝陵。崇祯的思陵陵号,是清朝所上。奇怪的是,“思”字却与南明弘光政权给崇祯上的庙号“思宗”相同。崇祯吊死煤山后,南明与清朝都为其上了谥号与庙号:南明福王朱由崧上的庙号是“思宗”,谥号是“烈皇帝”,后因“思”非美号,与蜀汉后主刘禅之谥“安乐思公”相同,又改为“毅宗”。南明唐王朱聿键政权给崇祯上的庙号是“威宗”。清朝最初给崇祯的谥号是“端皇帝”,后改为“庄烈帝”,庙号是“怀宗”。清人与南明势不两立,给崇祯命陵号时却借鉴了南明所拟的庙号“思宗”,是清人刚入关,对汉族名号的传统不清楚呢,还是有别的原因?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一些陵号的用字,别有深意。汉献帝刘协与后周恭帝柴宗训,分别是中国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禅位的皇帝。在诸多禅位的皇帝中,二人算是幸运者,曹丕和赵匡胤这两个新皇帝并没有杀死他们,让其保全首领,终享天年。他们去世后,新王朝给其上了陵号,汉献帝是禅陵,寓意禅让天下;周恭帝是顺陵,暗示顺从之意。“禅”与“顺”,虽不是陵号的常用字,用到这二人身上,倒也十分贴切。

另有一些特殊的陵号,皇帝本身的名气不大,却能有幸与一些重大事件或知

名人物联系在一起,因而名头很响。高平

陵是魏明帝曹

的陵号,位于洛阳市东南

的万安山。曹魏中后期,司马懿的地位日益显要,与宗室曹爽共掌朝政。先是曹爽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架空其在朝中的势力。司马懿遂装病不起,有意麻痹曹爽。正始十年(249年)正月,乘曹爽兄弟随魏帝曹芳祭扫高平陵之际,司马懿发动政变,切断曹爽的归路,解除了曹爽的兵权,曹爽兄弟被以谋反的罪名族诛。从此,曹魏政权实际落入司马懿父子手中,这就是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变”。唐朝大诗人杜甫有两个别号:“杜陵布衣”与“少陵野老”,都与皇帝的陵号相关。杜陵是汉宣帝刘询的陵号,在今西安市长安区境内,古代是杜伯国旧地,后称杜县。杜甫因先祖杜预是杜县人,他自己也曾在杜陵附近居住过,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少陵距杜陵很近,是汉宣帝许皇后的陵寝,因规模比杜陵小,故称“少陵”。杜甫也曾在此居住过,故自称“少陵野老”,后来人也就尊称其为“杜少陵”了。少陵、杜陵、高平陵,因沾了杜甫与司马懿的光,名气之大,远远超出其墓主人本身。

从汉高祖的长陵开始,到光绪帝的崇陵为止,陵号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比年号制度还长。但从名号角度去关注陵号的研究,现在还是空白一片,希望本文能抛砖引玉,引起学者们对陵号的关注。

————————————————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

| 90 |


相关文章

  • 趣味九题:猜历史人物
  • 1,猜人物:爷爷皇帝,父亲改国号皇帝,伯父追封皇帝,叔叔追封皇帝,堂兄弟皇帝,自己皇帝,堂侄子皇帝. 2,猜人物:父亲皇帝,一个弟弟改国号皇帝,一个弟弟追封皇帝,自己嫡长子太子,侄子皇帝 . 3,猜人物:儿子皇帝,两个孙子皇帝,三个重孙子皇 ...查看


  • 历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姓名年号表
  • 公元前26世纪一公元1911年 三皇五帝 黄 帝 颛 顼 帝 喾 尧 舜 夏 朝 禹 启 太 康 仲 康 相 少 康 杼 槐 芒 泄 不 降 扃 廑 孔 甲 皋 发 桀 商 朝 汤 外 丙 仲 壬 太 甲 沃 丁 太 康 小 甲 雍 已 太 ...查看


  • 历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姓名年号表九
  • 历代帝王的庙号.谥号.姓名年号表 九 公元前26世纪一公元1911年 三皇五帝 黄 帝 颛 顼 帝 喾 尧 舜 夏 朝 禹 启 太 康 仲 康 相 少 康 杼 槐 芒 泄 不 降 扃 廑 孔 甲 皋 发 桀 商 朝 汤 外 丙 仲 壬 太 ...查看


  • 中国历代帝王姓名_年代_谥号_庙号_年号大全
  • 时期 约公元前 26 世纪- 约公元前 21 世纪 谥号 三皇五帝 历代皇帝姓名 庙号 年号 黄帝 颛(zhuān)顼(xū) 帝喾(kù) 尧 舜 约公元前 22 世纪- 夏朝 约公元前 17 世纪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杼(zh ...查看


  •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
  • 中国皇帝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封建礼乐和皇位继承等各种制度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 ...查看


  • 光绪皇帝简介,关于光绪皇帝的故事
  • 光绪皇帝和慈禧是什么关系? 慈禧太后私生活揭秘 与商人宣淫生下光绪帝? 光绪帝的维新变法 光绪帝的父亲是谁? 慈禧将隆裕嫁给光绪皇帝 婚前紫禁城起诡异大火 光绪帝喜欢瑾妃吗?瑾妃与珍妃真是姐妹关系吗 隆裕太后与慈禧太后关系怎样?与光绪关系怎 ...查看


  • 中国历史上的100位皇帝
  • 中国历史上的 100 位皇帝 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 3.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 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 6.汉哀帝(刘 ...查看


  • 中国历史朝代100位皇帝顺序表
  • 中国历史朝代100位皇帝顺序表 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 3.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 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 6.汉哀帝( ...查看


  • 中国历史百大皇帝
  • 1.秦始皇(嬴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 3.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 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 6.汉哀帝(刘欣)--"同志&qu ...查看


  • 中国历代帝王史
  • 中国历代帝王史 1.秦始皇(赢政)--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2.汉惠帝(刘盈)--来去匆匆,过眼云烟 3.汉景帝(刘启)--政绩并不代表着其成功 4.汉武帝(刘彻)--开天辟地的帝王 5.汉宣帝(刘询)--中兴之主 6.汉哀帝(刘欣)--&qu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