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该条内容标准有两层涵义:其一,“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属模仿性技能目标,旨在通过原形示范(细菌的数量增长)和具体指导,学生能完成建立数学模型;其二,“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理解水平的知识目标,旨在把握数学模型(抽象)与种群的数量变动(具体)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由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三条(详见前面本节的教学目标)。

二、--思路

高中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概念并不陌生,在学习生物学其他内容时,学生已对运用数学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对遗传规律的认识。因此,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

本节的引入有两种思路:一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即以“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步展开教学,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验证性实验活动;二是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研究性学习内容,事先布置,让学生(或部分学生)在课外完成。从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或体验引入,结合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和“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讨论相关内容,展开教学。

现以第一种思路为例说明,本节共2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应当遵循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循环上升的轨迹。

1.具体。教师以“问题探讨”引入,由于学生已有相关的数学知识,不难回答问题。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的数学公式有何生物学意义(说明细菌数量增长具有哪些性质)?

2.抽象。进一步让学生讨论:细菌的数量增长模型是怎样建构的?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有哪些?由此,总结出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3.再具体。联系实例说明种群增长的两种数学模型。

4.再抽象。结合细菌的数量增长模型,得出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数学模型;结合实例讨论“k”值。

5.进一步回到具体。讨论数学模型的生物学意义(说明“j型”和“s型”增长的生物学意义),列举实例。

6.进一步抽象。总结用数学模型揭示生物学现象与规律的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启发学生从现象揭示出本质和规律,使学生认同运用恰当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表达某些生物学规律。一定要避免从数学到数学,为计算而计算的教学。

第二课时为探究活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由于该探究活动需要较长的时间(连续观察7 d),因此,活动的管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在制定计划、同伴的合作、记录实验数据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提示。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学生基于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演算。

播放细菌分裂的录像或演示细菌分裂的计算机模拟动画。

提示:在自然界中细菌无处不在,有些细菌的大量繁殖会导致疾病。假如现有一种细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下,每20 min左右通过分裂繁殖一代。

引导学生思考:

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怎样的?

2.72 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多少?

3.n代细菌数量是多少?

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活生生的生命现象。

认识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规律。

学生讨论,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该条内容标准有两层涵义:其一,“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属模仿性技能目标,旨在通过原形示范(细菌的数量增长)和具体指导,学生能完成建立数学模型;其二,“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理解水平的知识目标,旨在把握数学模型(抽象)与种群的数量变动(具体)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由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三条(详见前面本节的教学目标)。

二、--思路

高中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概念并不陌生,在学习生物学其他内容时,学生已对运用数学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对遗传规律的认识。因此,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

本节的引入有两种思路:一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即以“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步展开教学,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验证性实验活动;二是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研究性学习内容,事先布置,让学生(或部分学生)在课外完成。从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或体验引入,结合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和“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讨论相关内容,展开教学。

现以第一种思路为例说明,本节共2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应当遵循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循环上升的轨迹。

1.具体。教师以“问题探讨”引入,由于学生已有相关的数学知识,不难回答问题。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的数学公式有何生物学意义(说明细菌数量增长具有哪些性质)?

2.抽象。进一步让学生讨论:细菌的数量增长模型是怎样建构的?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有哪些?由此,总结出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3.再具体。联系实例说明种群增长的两种数学模型。

4.再抽象。结合细菌的数量增长模型,得出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数学模型;结合实例讨论“k”值。

5.进一步回到具体。讨论数学模型的生物学意义(说明“j型”和“s型”增长的生物学意义),列举实例。

6.进一步抽象。总结用数学模型揭示生物学现象与规律的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启发学生从现象揭示出本质和规律,使学生认同运用恰当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表达某些生物学规律。一定要避免从数学到数学,为计算而计算的教学。

第二课时为探究活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由于该探究活动需要较长的时间(连续观察7 d),因此,活动的管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在制定计划、同伴的合作、记录实验数据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提示。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学生基于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演算。

播放细菌分裂的录像或演示细菌分裂的计算机模拟动画。

提示:在自然界中细菌无处不在,有些细菌的大量繁殖会导致疾病。假如现有一种细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下,每20 min左右通过分裂繁殖一代。

引导学生思考:

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怎样的?

2.72 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多少?

3.n代细菌数量是多少?

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活生生的生命现象。

认识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规律。

学生讨论,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


相关文章

  •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
  • 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样方法: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再以所有估算该种群. 样方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 ...查看


  • 高二生物必修3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 高二生物必修3第四章 种群与群落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b 动物: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计算公式: ...查看


  • 高中生物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教案
  • 群落的结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方法与过程 (1)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2)学会用目测估计法来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3.情感态度 ...查看


  • 高二生物群落的结构复习
  • 必修3·第4章第3节 群落的结构 一.生物群落 1.概念: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实 例: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应该是多个种群 ...查看


  • 生态学考研试题
  • 生态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40分,每体4分)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生态因子 生活型谱 构件生物 原生演替 林德曼效率 群落排序 生态对策 种间关联 二.填充(共15分,每空1分) 1.生物多样性一般有三个水平_________.____ ...查看


  • 普通生态学名词解释
  •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 ...查看


  • 普通生态学期末考试试卷
  • 一. ● 解释下例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参考答案: 1.Ecological Amplitude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 ...查看


  • 生态学笔记_李博
  • 生态学 第一章 生态学是一门科学 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生态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生态学的定义 1.生态学(ecology )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和无机环境相互关系及机理的科学.(E.Haeckel ,1866) 它包括4个层 ...查看


  • 普通生态学知识点
  • 1.生态学概念: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球变化中,比较严峻的,最引人关注的是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查看


  • 生态学主要研究法
  • 第7章 生态学主要研究方法 7.1 个体生态 7.2 种群生态 7.3 群落生态 7.4 生态系统 7.5 景观生态 7.1 个体生态研究方法 生态因子对个体的影响及个体的生态适应 ⏹ 测定各种生态因子作用下生物个体生长.发育.繁殖等方面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