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定

一、填空题

1、《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 “ 得意而忘言 ”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2、《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 意在言外 ”)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 以意逆志”)与(“发愤著书”)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4、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知人论世”)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5、《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6、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7、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8、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9、“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

10、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 ” )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11、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2、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3、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4、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 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15、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16、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17、教材指出:(《艺概》)以少总多,以点带面,史与论并重且能生发,在写作方法上显示出刘勰《文心雕龙》影响的痕迹。

18、“太白《忆秦娥》,声请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

1

词者,或转已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这段词论出自(刘熙载的《艺概·词曲概》)。

19、刘熙载在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作是《艺概》

20、“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一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 也。”这段词论出自刘熙载《艺概》

21、被视为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纲领、“小说界革命”宣言的是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22、提出小说理论“熏、浸、刺、提”说的清代或近代文论家是近代的梁启超 23、“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梁启超。

24、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人间词话》 25、王国维词学理论核心是 “境界”说

26、王国维的文学思想除了受到中国古代一些传统的文学思想影响外,还受到西方哲学家、美学家康德、叔本华的影响

27、刘熙载在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作是《艺概》

28、“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这段文论出自刘熙载《艺概》

29、被教材视为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纲领、“小说界革命”宣言的是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政之关系》

30、提出小说理论“熏、浸、刺、提”说的清代或近代文论家是近代的梁启超 31、“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梁启超

32、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人间词话》 33、王国维词学理论核心是 “境界”说

34、“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我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这段著名词论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35、(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段文论出自于苏轼的《答谢民师书》

36、提出诗歌创作要有“神韵”因而提出“神韵”说的诗论家是王士禛

37、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作者

38、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 “仁政”理论

39、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40、《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41、《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

42、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庄子》较深的影

43、教材认为:司马迁通过分析屈原及其《离骚》的特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恶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

2

事迹,概括出了 “发愤著书”说 创作精神,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有深远的影响。

44、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 “实录”精神 53 、 《史记 •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 1、对“春秋笔法”的概括。2、提出“成一家之45、“《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46、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

47、《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

48、《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49、孔子的“论文”的观点: 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文艺。与后世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

50、孔子的“论诗”的观点: 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兴观群怨”。2、“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3、“思无邪”和“中和之美”

51、《毛诗序》是我国第一篇较完整的诗论,是两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篇章,可以看作是从先秦到汉代儒家诗论的总结

52、《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和传记文学的形式。是创造性的历史著作,其中许多人物传记又是富于独创性的传记文学作品。本文是《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一段,自述著作《史记》的动机,说明了自己的历史观,以及《史记》一书的

言”的观点。3、总结“发愤著书”说

54、《楚辞章句》是现在最早的《楚辞》完整注本,其中《楚辞章句序》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尤其值得重视。

55、陆机的《文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 56、作文之利害的几方面问题: 1、文章的层次结构。2、突出文章中心的重要性。3、文章意与辞贵在独创。4、文章的协调与剪裁。5、五种文病。

57、《神思》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第一篇,具有总纲性质。 58、《诗品序》是作者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诗品》写的序言

59、杜甫最著名、最集中最能反映他的诗歌理论见解的是《戏为六绝句》,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理论总结,第一个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具有广泛影响。《戏为六绝句》主要阐述诗歌遗产的学习和继承问题。

60、白居易在《与元九书》《新乐府诗》《秦中呤》《读张籍古乐府》中对现实主义诗歌作了充分阐述,提出了诗歌的作用、写作的原则,建立了现实主义诗歌理论。最系统完整、集中地体现他的诗歌理论的著作是《与元九书》。

61、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之一。他完整地提出了内容和形式的革新问题,即“文以明道”和创作较接近口语,内容上强调复兴儒学,形式上改革文体,尤其强调形式方面的改革,为古文的理论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文学理论主张见于他给朋友学生的书信和其他赠序、杂文等论述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答李翊书》。

3

62、《岁寒堂诗话》是针对江西诗派苏轼和黄庭坚以议论为诗,以理为诗,以才学入诗的文风而写的诗论著作。

63、《沧浪诗话》由五部分组成:《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是文艺理论史上著名的诗论专著,最主要的是《诗辨》。《诗辨》阐述古今诗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及学诗的方法是整个《诗话》的总纲,《诗辨》是严羽《沧浪诗话》中自诩最有独创性的著作。

64、《论诗三十首》是以绝句的的形式评论古今诗人和诗作,主张创作要自然、真实,反对虚伪,雕琢是其基本的文学思想,元好问创作这组诗的目的在于,以“疏凿手”自任,廓清诗歌的正伪,树立诗歌创作的标准。

65、《原诗》是一部较有完整体系的论诗诗著作,这里选录的一段,阐明诗的本源,是全书理论的核心。

66、《闲情偶寄》是一部杂著,戏曲理论只是其中一部分,分为《词曲部》和《演习部》。《词曲部》谈戏曲创作的理论技艺,《演习部》谈演出的理论技艺,现代人把这两部分合而为一,称为《李笠翁曲话》。

67、《人间词话》以词为论述对象,建立了颇有独创性的艺术理论,即《意境说》。 68、《诗品序》是作者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诗品》写的序言。

69、杜甫最著名、最集中最能反映他的诗歌理论见解的是《戏为六绝句》,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理论总结,第一个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具有广泛影响。《戏为六绝句》主要阐述诗歌遗产的学习和继承问题

70、《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较早的一篇重要的文学专论。 71、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72、《论语·阳货》:“《诗》可以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73、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 内 容 与 形 式 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74、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5、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

76、“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 气 论文的悠久传统。

77、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78、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 论其世 也。是尚友也。” 提出了“以意逆志” 说。

79、教材指出:《庄子》祟尚 自然 、反对 人为 ,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80、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 虚静 ”的精神状态。

81、《庄子·外物》篇中说“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 得意而忘言 ”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82、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 意在言外 ”的传统,并且为

4

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

1、诗言志:这是出自《尚书·尧典》的命题;“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其实质就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它总结出了诗歌的语言性和思想性两大特征,说明了两者的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

诗言志的观点: “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志”指意志和感情。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

2、以意逆志:这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命题;所谓“以意逆志”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以意逆志”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的批评原则。

3、知人论世: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命题;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4、知言养气: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的命题;孟子认为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钟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孟子的“知言养气”说

抓住了人的最本质的人格蕴涵,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引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5、得意忘言:“得意忘言”是庄子在《庄子·外物》中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的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的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胜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6、虚静:这是庄子在《大宗师》中提出的命题;所谓虚静就是要“心斋”、“坐忘”。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7、坐忘:这是庄子在《大宗师》中提出的命题。就是使人忘记一切存在,忘掉自己,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进入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创作者不再感到自己的存在,这是所谓“物化”境界,也叫做“以天合天”。

8、“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9、“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以意逆志”的“意”当是指读者之意,而“志”则是作者的思想意志。就是说读者要用自

5

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但是我们在理解“以意逆志”时要联系孟子说话的整个意思。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即是认为,解释诗的人,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意逆志”呢?这就要求“知人论世”了。即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可以说“知人论世”是“以意逆志”的前提,而“以意逆志”则是“知人论世”的结果。孟子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说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大量的诗话、词话等大抵都是运用这一原则进行文学评论和批评的。

10、“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是庄子提出的艺术创作论。他认为,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境地,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物化”说则要求主体的“自然”与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

11、“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庄子的“言不尽意”说,意即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则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南北朝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2、“神思”刘勰在文中第一句就做了解释:“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向在此而心在彼,自然是想象的作用,所以这里说的“神思”,的指的就是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和构思。

59、“思理为妙,神与物流”:这是刘勰想象论的重要纲领,一方面说明想象活动必须扎根于现实,脱离现实,想象活动就失去了依据,作者以布、麻为喻,说明了想象活动就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另一方面,“神与物流”也说明了作者的思维活动是与具体物象结合在一起的,就是形象思维。

60、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61、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62、孔子的“论文”的观点:孔子常说的“文”,一般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六艺。其概念和后世的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虽然也包括文学、文章在内。

孔子对这个包括文学在内的广义的文或文学是极为重视的。不但自己熟悉,而且还把这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6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对诗乐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孔子把诗、礼、乐相提并论,确立了文艺在礼冶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说在教授弟子诗、书、礼、乐的教育顺序上,应先从容易感动学生,情志的《诗经》开始,然后才是礼和乐。

64、“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观点: “尽善尽美”:美指艺术形式,善指政治内容,说明孔子已懂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要从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衡量,是文艺

6

批评的一大进步。“文质彬彬”:完整表达了孔子的质文观,强调文学既要文采,又必须以达意为主,要恰到好处,不过又无不及。孔子这个文质并重,辞意兼顾的看法,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65、“思无邪”的观点: “思无邪”:孔子对诗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思想内容方面可以认为,孔子提出的“思无邪”的本意,未必就像汉儒、宋儒那样保守和偏狭。相反,他的尺度还是比较宽泛的。

66、了解关于《毛诗序》作者的不同看法:东汉郑玄《诗谱》认为《大序》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作,《小序》为子夏,毛公合作;宋代以来的学者,认为是东汉卫宏所作;今天看来,这篇文字很可能并非一时一人所作,而是大约完成于汉代学者之手的一篇结集成果,它应是汉儒综合先秦儒家和汉代有关的批评而写成的。

67、《毛诗序》论述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这说明诗歌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情和志是统一的。也就是说,诗歌既可以反映出人的思想认识,又表现出人的感情色彩。后人把情志分途,言志,缘情分立,与《毛诗序》大相径庭。

68、《毛诗充》阐述了诗歌感人化人的特征: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这说明诗歌的社会作用,强调其教化作用,与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荀子•乐论》中的论点,一脉相承。儒家这些观点,在封建社会中一直起指导作用。

69、理解《毛诗序》论述了诗歌与时代的关系: “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这说明诗歌反映着各个时代的不同的社会政治情况,从而产生了

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说明了诗歌反映时代的冶乱,兴衰的变化,基本正确。

70、《毛诗序》阐述了诗歌的分类和表现手法: 《毛诗序》提出“六义”说,这也是根据《周礼•春官》的旧说而来,但对六义的解释,却成为古代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六义”中的风、雅、颂是诗的体裁,赋、比、兴只是诗的表现手法。《毛》对风、雅、颂三类诗歌的区别和理解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71、理解作者司马迁对“春秋笔法”的概括: “春秋笔法”就是《春秋》的创作原则和写作方法,通过叙述历史而为现实政治服务,在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褒贬中,寄寓了作者的政治思想。“采善贬恶”,明辨是非,秉笔直书,爱憎分明。这就是司马迁从理论上对《春秋》创作原则和写作方法的概括,并且宣告他写作《史记》就是继承这种“春秋笔法”。

72、了解作者提出“成一家之言”的观点:司马迁非常重视言论的作用,本文中,他对《春秋》《诗》和《书》等的作用给予高度的评价,并把撰写《史记》当作终生奋斗的事业。司马迁在本文中强调写作《史记》是“成一家之言”,他认为要成一家之言,就是要考察和吸取大量的思想资料和历史资料,研究兴衰成败的道理,探讨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司马迁认为创作要有对历史、社会负责的责任感,以进步的政治思想,对黑暗现实进行大胆批判,敢于批判现实,抒发激愤的感情,既有胆,又有识,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尽管这样不能见容于当时,也要“藏之名山”,而不能发违心之论。

73、了解历史上对屈原的不同评价:历史上很多对屈原有不同的评价,汉代刘安,司马迁,杨雄,班固,王逸诸人对屈原的不同评价,构成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次重要的文艺论争,反映了两各不同的文艺思想。交锋的结果,肯定了屈原作品的历史地位,肯定了屈原作品的批判现实的精神,肯定了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但双方对屈原开拓的积极浪漫主

7

义传统都缺乏理论认识。

74、理解屈原作品的艺术性:屈赋文采珍奇,辞藻华美,为历代所师法,“取其要妙,窃其华藻”(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汉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来者矣。)

75、王逸对班固的驳斥:文章是直接对班固《离骚序》而发的,《离骚序》对屈原其人及作品进行了无端的诋毁和批评,基本否定了刘安和司马迁原来对屈原所作的崇高的评价,他所依据的是《五经》经义,作者“以子之矛,攻子这盾”引经据典,同样用《五经》经义批驳班固的错误论断。

“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古者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其标准在论语中“谋国之忠”“人臣之义”“杀身之勇”反对“怀道迷国”“逡巡避患”的可鄙。赞美屈原“直若砥失,言若丹表,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反对班固“露才扬己”“苟欲求进”“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是完全违背《五经》经义的。作者征引《诗•大雅•抑》中卫武公刺周厉王的诗句和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粟”的故事,驳斥了班固对屈原的诋毁和批评。

76、文学创作之难:首先重申了“非知之难,能之难。”指出要说出文学创作的规律也许并不难,难的是掌握并自如运用创作规律遣词造句。其次,精心创作出的作品,要得到知音的赏识并不是容易的事。再次,只有付出辛劳,才能使自己的作品“与天地乎并育”。最后,作者指出,文学创作是学无止境的,吸取好的创作经验,写出自己的新意。

77、创作中的灵感问题: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物感我应,或通或塞,其机会极其神妙莫测,不可理解,不易捕捉。“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灵感来去突然倏忽;“藏若景灭,行犹响起“,灵感隐现有踪有迹。创作灵感通塞,虽属于主观内在因素,但自己却感到无能为力。

78、陆机论述了文学的社会作用:①“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文学的作用在

于明理。②“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文学的作用是无限的,可以垂范后世,取法前修。③“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起风化教育作用,维持文武之道,意义深远,无所不包。④“配沾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可以感化人心,如春风化雨。⑤“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可以被之金石,流传不朽,施之管弦,传诵四方。总之,作用是极其巨大,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79、意象的提练:在想象飞驰以后:“神思方运,万涂竞萌”,头脑中各种意象纷至沓来,众多而纷杂,然而“暨乎篇成,半折心始”,最后描绘成篇时只有想象的一半。由各种纷杂的意象到构成艺术形象,其中有个提炼功夫,即形象思维过程中概括化、典型化的问题。

80、“虚静”说:刘勰认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进入艺术构思过程思想一定要高度集中,排除干扰,消除头脑中的杂念;但是他又反对劳累精神,苦思冥想,主要平时培养艺术创作的能力。

81、艺术构思能力的培养:平时培养艺术创作的能力应注意以下四种基本训练: ①“积学以储宝”强调通过学习来积累文博的学识; ②“酌理以富才”,强调培养分析批判能力;

③“研阅以穷照”,强调观察和体验生活,扩大眼界;

④“驯致以怿辞”,强调掌握和提高艺术表现能力,不断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文思就会开通。

82、“滋味说”:钟嵘在诗歌创作问题上提出了“滋味”说。

1、钟嵘重视诗歌的群、怨,他认为好的诗歌必须是有“滋味”的。 2、“滋味”:钟嵘认为应该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详,指描写的细致;切,指描写的深刻。在达到这个要求,必须赋、比、兴并重,做到言近旨远,形象鲜明,有风力、有藻采,感染力强,

8

才是“诗之至也”。 3、“滋味”说,主要强调文学作品形象性的特征。 4、诗歌形式上,不赞成采用“文约”的四言和“文繁”的骚体,而极务主张五言,因为“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5、“滋味”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杨万里、王士祯均得益于此。

83、掌握钟嵘反对片面追求声律的观点:钟嵘反对声病,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追求自然真美。有力的抨击了“永明体”,他认为“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如果一味追求声律,反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作者虽反对“伤其真美”的八病等的矫揉造作,但对诗歌自然的音乐美并不排斥。

85、掌握钟嵘反对作诗大量用典的观点:作者反对作诗用典。认为诗歌是用来“呤咏情性”的,指出作诗一味引经据典,流弊其广,幽默的讽刺了一些诗人卖弄学问,但写作时援古证今,钟嵘也不一概排斥,认为“经国文符”“撰德驳秦”等适于用典,但作诗,就不适用了

86、掌握钟嵘关于写作动机被激发的观点:钟嵘认为写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有利于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继“四候之感诸诗”之后,又阐述了社会环境对诗人的感召,突出了“群”和“思”特别是“怨”的作用,主张人们通过诗歌来反映社会现实,并根据诗歌抒情的特征,通过个人的抒情以表达遭遇相同者的情绪,从而使诗者认识社会的面貌。

87、《词源》是张炎撰写的一部词论,分上下两卷。上卷详述音律兼及唱曲方法,末附《讴曲旨要》一篇,下卷论作词原则十五篇。

88、《词源》中评词的标准之一的“雅正”:雅正,是张炎评词的一个标准。他推崇周邦彦,认为他的词雄浑厚重,平和高雅,符合雅正的标准。但周词“意趣不高远”诗风不淳

厚,为情所役,“失雅正之音”。

89、《曲律》是明代戏剧论著中较突出的一部,作者王骥德重视戏剧的音乐格律,但同时也很注意戏剧作品的文学特征,特论比较公允。

90、“境界说”:王国维把意境的高低有无作为评价文学作品成就高低的艺术标准。 91、什么是境界:“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王国维所谓的意境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1、真实性2、情感性3、格调高。

92、(孔子的)“文质”说:《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93、(孔子的)“辞达”说: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94、(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

9

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95、(孟子的)“知人论世”说: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96、(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四、问答题

1】、简述《尚书·尧典》的主要内容?

答:《尚书·尧典》涉及的文艺思想主要有两点:第一,关于“诗言志”的提法。“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在先秦时期,“志”的含义有发展变化,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负,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言志说的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第二,还说明了早期的艺术是诗、舞、乐三者结合在一起的。

2】、简述孔子的主要文论思想?

答: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艺思想,大体以“诗教”为核心。其主要理论主张有:第一,阐述了文艺与道德的关系。《论语·泰伯》中孔子谈到关于人的道德品质时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就是看到了诗与乐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的巨大作用,也就是诗歌和礼乐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的巨大作用。第二,涉及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第三,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论语·为政》篇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提出“尽善尽美”的主张。第四,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了著名的“兴观群怨”说。第五,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论语·卫灵公》中说:“辞达而已矣。”《论语·雍也》中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强调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在中国文学理论中起着主导作用。第六,关于论雅乐民郑声的问题。这里所谓的“雅郑”,其实是高雅与通俗的问题,孔子是要求高雅之作的。这也可以说是孔子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的表现。

3】、简述“兴观群怨”的内涵是什么?

答:1、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2、所谓“兴”,宋代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孔安国说是“引譬连类”,意思是通过诗歌的想象引发人的思想情感。“观”是指诗歌的认识作用,汉代郑玄解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解释为“考见得失”,总的意思是通过诗歌可以见出社会的盛衰得失和诗人的主观方面。“群”是指文学作品的团结、协调作用。孔安国说是“群居相切磋”,即通过文学活动达到使人际关系和谐,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安国说是“怨刺上政”、朱熹说是“怨而不怒”。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广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4】、简述孟子的文艺思想是什么?

10

答: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的突出贡献在于:“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意逆志”

和“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知言养气”的创作修养论。具体如下:第一,“与民同乐”的文

艺美学思想。“与民同乐”是建立在孟子“民本”和“仁政”思想的基础上,也是孟子人性善的

具体表现。第二,“以意逆志”的阅读理论。 第三,知人论世说。第四,知言养气说。

5】、孔子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1、强调

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后世的

载道

的标准;3、文学的社会作用,即“诗可以兴、观、群、怨”说,尤其是“诗可以怨”,后世许

多诗人、作家正是接受了孔子的这一观点,写出了许多讽刺社会、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作

品,形成了我国文学“诗可以怨”的优良传统;4、 “辞达”说、“文质”说;5、“尽善尽美”说,

这一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6、总的来说,孔子的

文艺思想表现了其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入世品格。这种

经世致用的文艺观对后世在文学理论批评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

定了基础,对文学干预现实、干预社会提供了理论根据。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实践和文

学理论批评可以说无不受到孔子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理论的积极影响。

6】、试分析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答:1、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主要应该指《论语八佾》中的一句话,“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中提出的“尽善尽美”。就是说要求文

艺作品“尽善尽美”,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2、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3、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7】、试谈谈孟子“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的具体内涵? 答:1、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

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

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8】、作为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与先秦“赋诗言志”对于《诗》

的阅读、理解有何不同?

答:1、孟子“以意逆志”认为:解释诗的人,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

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2、

代背景。然而,先秦“赋诗言志”对于《诗》的阅读、理解与政治、外交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关系。孔子认为赋《诗》对于处理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有重要作用。人们为了达到政治、

外交的目的,可以断章取义,随意改动《诗》原本的意义。这就与孟子的“以意逆志”以及“知

人论世”大大不同了。

9】、浅述《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答:1、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创作原则的建立。《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天道自然观是老庄的主要思想。所谓“道法自然”,也就是“道”

取法其自成的意思。在老庄看来,天、地、人、万事万物,都是自生自成、自然而然的,

人类应该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而运行、变化和发展,而不应违背事物的天然本性和自身内

在的必然性。事物自身内在的必然性与客观规律本身就是合一的,是“道”的体现。老庄的

天道自然观对于后人祟尚本色天然之美、反对雕琢文饰的文艺自然观的确立起了重要的作

用。李白主张“清水出英蓉,天然去服饰”(《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

良宰》;,苏东坡推崇“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书黄于思诗集后》;,

正体现了上述审美理想。2、对外在的形、象、言的否定,对内在的情、道、意的重视,“意

在言外”的创作规范。庄子的

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

书的论述,也就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我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

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创作者不再感到主体自我存在,

便进入了所谓

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3、“物化”的思想,本来也是庄子提出的哲学认识论,

即主张作为主体的人在体认客观事物之“道”的过程中,在心灵“虚静”的状态下,最后要达

到、也能够达到一种物我同构、与道合一的最高境界,即彻底泯灭认识的主、客体之间的

界限。

12】、试谈谈《庄子》言意关系论对于诗歌意境论的启迪?

答:《庄子》认为文字语言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完全传达出来,

这就是所谓

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

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

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3】、什么是“诗可以怨”?它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产生过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答:1、“诗可以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来的。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

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

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2、“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即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许多批判黑暗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 14】、 曹丕的“诗赋欲丽”作为文体论的观点与以前的文论有何区别? 答:1、“诗赋欲丽”是指诗歌、赋体应该(文辞)华美。曹丕以前还没有独立的、真正意义上的“文论”,文学基本上还没有独立出来,如《诗经》是“经”,并被看作文学作品。与以前的文论相比,说明曹丕看到了文学作为艺术区别于其它体裁文章的美学特征(即“丽”),认识到文学应该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这对于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曹丕的《典论文》表明,魏晋时代文学已经逐步走向自觉的时代。2、这与以前“诗言志”的文论观点是不一样的。“诗言志”中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所谓“赋诗言志”是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某种政教怀抱。《左传》里常出现的“志”多指政治态度、理想抱负。到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逐渐扩大,其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感情的一般意义开始受到了重视。譬如《离骚》“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弥节”中“志”的内容除了屈原的政治理想 13

抱负,还包括了这种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以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

15】、 《典论论文》批评了当时文坛上哪些不良现象?

答:1、曹丕批评了

相轻

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以说,曹丕对

批评当时

的迷信。他通过批评,实际上肯定了今胜于古,肯定了文学的进步和进化,是一种文学进

化论的思想。肯定了今胜于古,这在当时也是一种难得的见解。

16】、如何理解陆机“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这一论断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答:1、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地肯定

了建安以来诗歌向抒情化发展的方向,比曹丕“诗赋欲丽”的提法更进了一步,更成为千古

名言。陆机只讲抒情不讲言志,实际上是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到“止乎礼义”的束缚的

巨大作用,它使得诗歌突破了经学的控制,使得诗歌真正回到了它本来的审美面貌,使得

诗真正为诗,文学真正为文学。尽管有少数封建正统文人对这一理论命题颇有微词,但是

绝大多数诗人和文论家都认同这一深刻而又精辟的著名诗学命题。2、“绮靡”并非“淫艳”、

“侈丽”之意,而是指“精妙之言”,是没有贬义的。刘勰《文心雕龙》讲“《九歌》、《九辩》,

绮靡以伤情”以及西晋文学“结藻清英,流韵绮靡”等,都没有贬斥含义。可以说陆机重视语

言表达的形式问题,儒家只说文辞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可是陆机第一个明确提出形式的重

要性,这一首创对于整个六朝文学重视语言艺术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7】、《文赋》是怎样阐述艺术构思的? 答:1、《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在正文之前,陆机写了一个序言提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2、构思准备:“伫中区以玄览”。指老庄那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它可以使人不受外物和各种杂念干扰,统观全局,烛照万物,思虑清明,心神专一。3、构思阶段:“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构思首先要进行丰富的艺术想象,而这种想象是可以超越时空局限的,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广阔性。这是高度活跃的、无定规的一连串想象与联想,可上重天,可下九泉,绝不是枯燥的理性思索。在艺术想象的过程中,作家的思维活动始终是与现实中的客观物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感情的逐渐鲜明与艺术形象的逐渐构成,是同步进行 18】、在结构和布局方面,《文赋》有什么主张和阐述? 答:创作中的艺术表现阶段,包括如何安排文意和文辞两个方面,即“选义按部”和“考辞就班”,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如何运用文辞来把握文意的问题。结构应当按照表达内容的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陆机十分重视意的主导作用,以内容为主干,以文辞为枝叶陆机论述了在艺术表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种种复杂情况,主张作家要因情适宜,妥善地谋篇布局,形诸笔墨。 19】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 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 的前身。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③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④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 20】“论诗”中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和系统总结。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 14

“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作用,从而

影响读者的意志。“兴”-孔子已经意识到诗在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但重点仍在理性上的启

发。

“观”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和得

失,也就是说诗能起到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观”-孔子把握到文艺反映现实

生活的实质,但落脚点仍在政治教化。

“群”说明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作用。

“怨”诗能起到讽刺时政,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起到表达民

情的作用。“群”“怨”-体现了孔子的礼冶思想。

“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

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21】“中和之美”说:

答:“中和之美”在诗的艺术标准方面,孔子很重视诗和乐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儒家追

求的审美理想。在孔子的言论中,则体现在“思无邪”一语。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实际上就

是“中和”的原则,孔子认识诗三百合乎这个标准,故立于范本,称之为“思无邪”。

孔子的美好思想把个休与社会联系起来,把内容与表现联系起来,把艺术与教化联系起来,

把文体与对象联系起来,因此尽管他关于艺术的审美的观点只是只言片语的,却有着内存

的逻辑性,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

22】“发愤著书”说:

答:这是司马迁文论最有价值的观点,是在“生活是创作源泉”探讨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把握住了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捕捉住了创作的根本动力。 在司马迁看来,作者对生活必须有特别的感受,要经历磨难,达到愁苦忧思,疾痛惨怛,蓄愤积于心胸,非发不可的地步,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这就是“发愤著书”(参看课本最后一段)。司马迁从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诗》三百篇以及自己的《史记》创作中,总结出作者“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概括了先秦以来中国文学的一种普遍现象,符合进步文学的创作规律,这曾经启示和鼓舞后世的进步作家。 “发愤著书”说,代表了古代进步创作动机的一个主要特征,“愤怒出诗人”“哀怨起骚人”。他们对黑暗社会怨愤越深,其气就越盛,作品内容就越丰富,其艺术价值就越高。 两千年,司马迁总结的创作批评,至今仍激励着中国的进步作家在创作中与社会保持密切的关系。 23】王逸对屈原的评价: 答:①王逸认为刘安对屈原的评价“大义粲然”,屈原的创作精神是满腔忠贞的爱国热忱,是关心国家人民命运的政治热情,是对丑恶势力至死不妥协的斗争意志,是坚持气节,杀身成仁的高贵品质。 ②作者对屈原作品的题材与艺术特色作出了自己的评论:把《离骚》的许多题材、用语同儒家经典一一对照,想以此肯定作品的价值。结果是牵强附会、窒碍难通。这是王逸受儒家思想局限的明显反映。 ③对屈原作品的艺术性,王逸也作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屈赋文采珍奇,辞藻华美,为历代所师法“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15

一、填空题

1、《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 “ 得意而忘言 ”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2、《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 意在言外 ”)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3、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 以意逆志”)与(“发愤著书”)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4、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知人论世”)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5、《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6、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 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7、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8、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9、“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

10、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 ” )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11、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又提出了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2、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模拟复古之风,提出了“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3、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4、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 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15、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16、王国维(《人间词话》)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17、教材指出:(《艺概》)以少总多,以点带面,史与论并重且能生发,在写作方法上显示出刘勰《文心雕龙》影响的痕迹。

18、“太白《忆秦娥》,声请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

1

词者,或转已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这段词论出自(刘熙载的《艺概·词曲概》)。

19、刘熙载在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作是《艺概》

20、“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一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 也。”这段词论出自刘熙载《艺概》

21、被视为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纲领、“小说界革命”宣言的是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22、提出小说理论“熏、浸、刺、提”说的清代或近代文论家是近代的梁启超 23、“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梁启超。

24、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人间词话》 25、王国维词学理论核心是 “境界”说

26、王国维的文学思想除了受到中国古代一些传统的文学思想影响外,还受到西方哲学家、美学家康德、叔本华的影响

27、刘熙载在文艺美学方面的代表作是《艺概》

28、“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故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矣。”这段文论出自刘熙载《艺概》

29、被教材视为近代改良主义小说理论纲领、“小说界革命”宣言的是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政之关系》

30、提出小说理论“熏、浸、刺、提”说的清代或近代文论家是近代的梁启超 31、“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这段话的作者是梁启超

32、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是《人间词话》 33、王国维词学理论核心是 “境界”说

34、“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我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这段著名词论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

35、(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段文论出自于苏轼的《答谢民师书》

36、提出诗歌创作要有“神韵”因而提出“神韵”说的诗论家是王士禛

37、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里的“其人”是指作者

38、教材指出,孟子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正是在其“仁政”与“民本”思想的前提下形成的。其哲学基础是孟子的 “仁政”理论

39、孟子“知言养气”说中的“养气”应该是指作家应该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40、《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41、《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意在言外

42、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庄子》较深的影

43、教材认为:司马迁通过分析屈原及其《离骚》的特点,揭示了一个真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真正伟大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理想和正确的政治主张,而遭到恶势力迫害后,为了抗争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并在《报任少卿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

2

事迹,概括出了 “发愤著书”说 创作精神,对我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有深远的影响。

44、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 “实录”精神 53 、 《史记 •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 1、对“春秋笔法”的概括。2、提出“成一家之45、“《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几句话,据教材注释是出自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46、教材指出:《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

47、《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

48、《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49、孔子的“论文”的观点: 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文艺。与后世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

50、孔子的“论诗”的观点: 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兴观群怨”。2、“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3、“思无邪”和“中和之美”

51、《毛诗序》是我国第一篇较完整的诗论,是两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理论篇章,可以看作是从先秦到汉代儒家诗论的总结

52、《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和传记文学的形式。是创造性的历史著作,其中许多人物传记又是富于独创性的传记文学作品。本文是《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一段,自述著作《史记》的动机,说明了自己的历史观,以及《史记》一书的

言”的观点。3、总结“发愤著书”说

54、《楚辞章句》是现在最早的《楚辞》完整注本,其中《楚辞章句序》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尤其值得重视。

55、陆机的《文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 56、作文之利害的几方面问题: 1、文章的层次结构。2、突出文章中心的重要性。3、文章意与辞贵在独创。4、文章的协调与剪裁。5、五种文病。

57、《神思》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第一篇,具有总纲性质。 58、《诗品序》是作者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诗品》写的序言

59、杜甫最著名、最集中最能反映他的诗歌理论见解的是《戏为六绝句》,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理论总结,第一个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具有广泛影响。《戏为六绝句》主要阐述诗歌遗产的学习和继承问题。

60、白居易在《与元九书》《新乐府诗》《秦中呤》《读张籍古乐府》中对现实主义诗歌作了充分阐述,提出了诗歌的作用、写作的原则,建立了现实主义诗歌理论。最系统完整、集中地体现他的诗歌理论的著作是《与元九书》。

61、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之一。他完整地提出了内容和形式的革新问题,即“文以明道”和创作较接近口语,内容上强调复兴儒学,形式上改革文体,尤其强调形式方面的改革,为古文的理论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文学理论主张见于他给朋友学生的书信和其他赠序、杂文等论述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答李翊书》。

3

62、《岁寒堂诗话》是针对江西诗派苏轼和黄庭坚以议论为诗,以理为诗,以才学入诗的文风而写的诗论著作。

63、《沧浪诗话》由五部分组成:《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是文艺理论史上著名的诗论专著,最主要的是《诗辨》。《诗辨》阐述古今诗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点及学诗的方法是整个《诗话》的总纲,《诗辨》是严羽《沧浪诗话》中自诩最有独创性的著作。

64、《论诗三十首》是以绝句的的形式评论古今诗人和诗作,主张创作要自然、真实,反对虚伪,雕琢是其基本的文学思想,元好问创作这组诗的目的在于,以“疏凿手”自任,廓清诗歌的正伪,树立诗歌创作的标准。

65、《原诗》是一部较有完整体系的论诗诗著作,这里选录的一段,阐明诗的本源,是全书理论的核心。

66、《闲情偶寄》是一部杂著,戏曲理论只是其中一部分,分为《词曲部》和《演习部》。《词曲部》谈戏曲创作的理论技艺,《演习部》谈演出的理论技艺,现代人把这两部分合而为一,称为《李笠翁曲话》。

67、《人间词话》以词为论述对象,建立了颇有独创性的艺术理论,即《意境说》。 68、《诗品序》是作者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诗品》写的序言。

69、杜甫最著名、最集中最能反映他的诗歌理论见解的是《戏为六绝句》,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理论总结,第一个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具有广泛影响。《戏为六绝句》主要阐述诗歌遗产的学习和继承问题

70、《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较早的一篇重要的文学专论。 71、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72、《论语·阳货》:“《诗》可以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73、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 内 容 与 形 式 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74、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5、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

76、“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 气 论文的悠久传统。

77、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78、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 论其世 也。是尚友也。” 提出了“以意逆志” 说。

79、教材指出:《庄子》祟尚 自然 、反对 人为 ,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80、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 虚静 ”的精神状态。

81、《庄子·外物》篇中说“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 得意而忘言 ”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82、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 意在言外 ”的传统,并且为

4

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

1、诗言志:这是出自《尚书·尧典》的命题;“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其实质就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它总结出了诗歌的语言性和思想性两大特征,说明了两者的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

诗言志的观点: “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志”指意志和感情。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

2、以意逆志:这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命题;所谓“以意逆志”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以意逆志”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的批评原则。

3、知人论世: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命题;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4、知言养气:这是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的命题;孟子认为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钟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作家要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孟子的“知言养气”说

抓住了人的最本质的人格蕴涵,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引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5、得意忘言:“得意忘言”是庄子在《庄子·外物》中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的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的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胜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6、虚静:这是庄子在《大宗师》中提出的命题;所谓虚静就是要“心斋”、“坐忘”。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7、坐忘:这是庄子在《大宗师》中提出的命题。就是使人忘记一切存在,忘掉自己,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进入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创作者不再感到自己的存在,这是所谓“物化”境界,也叫做“以天合天”。

8、“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9、“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以意逆志”的“意”当是指读者之意,而“志”则是作者的思想意志。就是说读者要用自

5

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但是我们在理解“以意逆志”时要联系孟子说话的整个意思。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即是认为,解释诗的人,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以意逆志”呢?这就要求“知人论世”了。即应当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作品的时代背景。可以说“知人论世”是“以意逆志”的前提,而“以意逆志”则是“知人论世”的结果。孟子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说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大量的诗话、词话等大抵都是运用这一原则进行文学评论和批评的。

10、“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是庄子提出的艺术创作论。他认为,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境地,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物化”说则要求主体的“自然”与客体的“自然”合而为一,这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

11、“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庄子的“言不尽意”说,意即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则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南北朝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2、“神思”刘勰在文中第一句就做了解释:“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向在此而心在彼,自然是想象的作用,所以这里说的“神思”,的指的就是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和构思。

59、“思理为妙,神与物流”:这是刘勰想象论的重要纲领,一方面说明想象活动必须扎根于现实,脱离现实,想象活动就失去了依据,作者以布、麻为喻,说明了想象活动就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另一方面,“神与物流”也说明了作者的思维活动是与具体物象结合在一起的,就是形象思维。

60、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61、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62、孔子的“论文”的观点:孔子常说的“文”,一般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六艺。其概念和后世的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虽然也包括文学、文章在内。

孔子对这个包括文学在内的广义的文或文学是极为重视的。不但自己熟悉,而且还把这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6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对诗乐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孔子把诗、礼、乐相提并论,确立了文艺在礼冶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说在教授弟子诗、书、礼、乐的教育顺序上,应先从容易感动学生,情志的《诗经》开始,然后才是礼和乐。

64、“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观点: “尽善尽美”:美指艺术形式,善指政治内容,说明孔子已懂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要从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衡量,是文艺

6

批评的一大进步。“文质彬彬”:完整表达了孔子的质文观,强调文学既要文采,又必须以达意为主,要恰到好处,不过又无不及。孔子这个文质并重,辞意兼顾的看法,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65、“思无邪”的观点: “思无邪”:孔子对诗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思想内容方面可以认为,孔子提出的“思无邪”的本意,未必就像汉儒、宋儒那样保守和偏狭。相反,他的尺度还是比较宽泛的。

66、了解关于《毛诗序》作者的不同看法:东汉郑玄《诗谱》认为《大序》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作,《小序》为子夏,毛公合作;宋代以来的学者,认为是东汉卫宏所作;今天看来,这篇文字很可能并非一时一人所作,而是大约完成于汉代学者之手的一篇结集成果,它应是汉儒综合先秦儒家和汉代有关的批评而写成的。

67、《毛诗序》论述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这说明诗歌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情和志是统一的。也就是说,诗歌既可以反映出人的思想认识,又表现出人的感情色彩。后人把情志分途,言志,缘情分立,与《毛诗序》大相径庭。

68、《毛诗充》阐述了诗歌感人化人的特征: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这说明诗歌的社会作用,强调其教化作用,与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荀子•乐论》中的论点,一脉相承。儒家这些观点,在封建社会中一直起指导作用。

69、理解《毛诗序》论述了诗歌与时代的关系: “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这说明诗歌反映着各个时代的不同的社会政治情况,从而产生了

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说明了诗歌反映时代的冶乱,兴衰的变化,基本正确。

70、《毛诗序》阐述了诗歌的分类和表现手法: 《毛诗序》提出“六义”说,这也是根据《周礼•春官》的旧说而来,但对六义的解释,却成为古代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六义”中的风、雅、颂是诗的体裁,赋、比、兴只是诗的表现手法。《毛》对风、雅、颂三类诗歌的区别和理解是比较符合实际的。

71、理解作者司马迁对“春秋笔法”的概括: “春秋笔法”就是《春秋》的创作原则和写作方法,通过叙述历史而为现实政治服务,在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褒贬中,寄寓了作者的政治思想。“采善贬恶”,明辨是非,秉笔直书,爱憎分明。这就是司马迁从理论上对《春秋》创作原则和写作方法的概括,并且宣告他写作《史记》就是继承这种“春秋笔法”。

72、了解作者提出“成一家之言”的观点:司马迁非常重视言论的作用,本文中,他对《春秋》《诗》和《书》等的作用给予高度的评价,并把撰写《史记》当作终生奋斗的事业。司马迁在本文中强调写作《史记》是“成一家之言”,他认为要成一家之言,就是要考察和吸取大量的思想资料和历史资料,研究兴衰成败的道理,探讨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司马迁认为创作要有对历史、社会负责的责任感,以进步的政治思想,对黑暗现实进行大胆批判,敢于批判现实,抒发激愤的感情,既有胆,又有识,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尽管这样不能见容于当时,也要“藏之名山”,而不能发违心之论。

73、了解历史上对屈原的不同评价:历史上很多对屈原有不同的评价,汉代刘安,司马迁,杨雄,班固,王逸诸人对屈原的不同评价,构成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次重要的文艺论争,反映了两各不同的文艺思想。交锋的结果,肯定了屈原作品的历史地位,肯定了屈原作品的批判现实的精神,肯定了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但双方对屈原开拓的积极浪漫主

7

义传统都缺乏理论认识。

74、理解屈原作品的艺术性:屈赋文采珍奇,辞藻华美,为历代所师法,“取其要妙,窃其华藻”(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汉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来者矣。)

75、王逸对班固的驳斥:文章是直接对班固《离骚序》而发的,《离骚序》对屈原其人及作品进行了无端的诋毁和批评,基本否定了刘安和司马迁原来对屈原所作的崇高的评价,他所依据的是《五经》经义,作者“以子之矛,攻子这盾”引经据典,同样用《五经》经义批驳班固的错误论断。

“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古者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其标准在论语中“谋国之忠”“人臣之义”“杀身之勇”反对“怀道迷国”“逡巡避患”的可鄙。赞美屈原“直若砥失,言若丹表,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反对班固“露才扬己”“苟欲求进”“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是完全违背《五经》经义的。作者征引《诗•大雅•抑》中卫武公刺周厉王的诗句和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粟”的故事,驳斥了班固对屈原的诋毁和批评。

76、文学创作之难:首先重申了“非知之难,能之难。”指出要说出文学创作的规律也许并不难,难的是掌握并自如运用创作规律遣词造句。其次,精心创作出的作品,要得到知音的赏识并不是容易的事。再次,只有付出辛劳,才能使自己的作品“与天地乎并育”。最后,作者指出,文学创作是学无止境的,吸取好的创作经验,写出自己的新意。

77、创作中的灵感问题: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物感我应,或通或塞,其机会极其神妙莫测,不可理解,不易捕捉。“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灵感来去突然倏忽;“藏若景灭,行犹响起“,灵感隐现有踪有迹。创作灵感通塞,虽属于主观内在因素,但自己却感到无能为力。

78、陆机论述了文学的社会作用:①“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文学的作用在

于明理。②“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文学的作用是无限的,可以垂范后世,取法前修。③“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起风化教育作用,维持文武之道,意义深远,无所不包。④“配沾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可以感化人心,如春风化雨。⑤“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可以被之金石,流传不朽,施之管弦,传诵四方。总之,作用是极其巨大,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79、意象的提练:在想象飞驰以后:“神思方运,万涂竞萌”,头脑中各种意象纷至沓来,众多而纷杂,然而“暨乎篇成,半折心始”,最后描绘成篇时只有想象的一半。由各种纷杂的意象到构成艺术形象,其中有个提炼功夫,即形象思维过程中概括化、典型化的问题。

80、“虚静”说:刘勰认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进入艺术构思过程思想一定要高度集中,排除干扰,消除头脑中的杂念;但是他又反对劳累精神,苦思冥想,主要平时培养艺术创作的能力。

81、艺术构思能力的培养:平时培养艺术创作的能力应注意以下四种基本训练: ①“积学以储宝”强调通过学习来积累文博的学识; ②“酌理以富才”,强调培养分析批判能力;

③“研阅以穷照”,强调观察和体验生活,扩大眼界;

④“驯致以怿辞”,强调掌握和提高艺术表现能力,不断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文思就会开通。

82、“滋味说”:钟嵘在诗歌创作问题上提出了“滋味”说。

1、钟嵘重视诗歌的群、怨,他认为好的诗歌必须是有“滋味”的。 2、“滋味”:钟嵘认为应该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详,指描写的细致;切,指描写的深刻。在达到这个要求,必须赋、比、兴并重,做到言近旨远,形象鲜明,有风力、有藻采,感染力强,

8

才是“诗之至也”。 3、“滋味”说,主要强调文学作品形象性的特征。 4、诗歌形式上,不赞成采用“文约”的四言和“文繁”的骚体,而极务主张五言,因为“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5、“滋味”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杨万里、王士祯均得益于此。

83、掌握钟嵘反对片面追求声律的观点:钟嵘反对声病,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追求自然真美。有力的抨击了“永明体”,他认为“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如果一味追求声律,反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作者虽反对“伤其真美”的八病等的矫揉造作,但对诗歌自然的音乐美并不排斥。

85、掌握钟嵘反对作诗大量用典的观点:作者反对作诗用典。认为诗歌是用来“呤咏情性”的,指出作诗一味引经据典,流弊其广,幽默的讽刺了一些诗人卖弄学问,但写作时援古证今,钟嵘也不一概排斥,认为“经国文符”“撰德驳秦”等适于用典,但作诗,就不适用了

86、掌握钟嵘关于写作动机被激发的观点:钟嵘认为写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有利于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继“四候之感诸诗”之后,又阐述了社会环境对诗人的感召,突出了“群”和“思”特别是“怨”的作用,主张人们通过诗歌来反映社会现实,并根据诗歌抒情的特征,通过个人的抒情以表达遭遇相同者的情绪,从而使诗者认识社会的面貌。

87、《词源》是张炎撰写的一部词论,分上下两卷。上卷详述音律兼及唱曲方法,末附《讴曲旨要》一篇,下卷论作词原则十五篇。

88、《词源》中评词的标准之一的“雅正”:雅正,是张炎评词的一个标准。他推崇周邦彦,认为他的词雄浑厚重,平和高雅,符合雅正的标准。但周词“意趣不高远”诗风不淳

厚,为情所役,“失雅正之音”。

89、《曲律》是明代戏剧论著中较突出的一部,作者王骥德重视戏剧的音乐格律,但同时也很注意戏剧作品的文学特征,特论比较公允。

90、“境界说”:王国维把意境的高低有无作为评价文学作品成就高低的艺术标准。 91、什么是境界:“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王国维所谓的意境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1、真实性2、情感性3、格调高。

92、(孔子的)“文质”说:《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93、(孔子的)“辞达”说: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94、(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提出了以意逆志说。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

9

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95、(孟子的)“知人论世”说: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知人论世说 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96、(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四、问答题

1】、简述《尚书·尧典》的主要内容?

答:《尚书·尧典》涉及的文艺思想主要有两点:第一,关于“诗言志”的提法。“诗言志”主要是说诗歌表达人的抱负和情感。在先秦时期,“志”的含义有发展变化,一是指政治上理想抱负,二是指人的思想、感情。言志说的实质是把诗歌看作人的心灵的表现。第二,还说明了早期的艺术是诗、舞、乐三者结合在一起的。

2】、简述孔子的主要文论思想?

答: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艺思想,大体以“诗教”为核心。其主要理论主张有:第一,阐述了文艺与道德的关系。《论语·泰伯》中孔子谈到关于人的道德品质时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就是看到了诗与乐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的巨大作用,也就是诗歌和礼乐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的巨大作用。第二,涉及文艺与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第三,确立了文学批评的标准。《论语·为政》篇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提出“尽善尽美”的主张。第四,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了著名的“兴观群怨”说。第五,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论语·卫灵公》中说:“辞达而已矣。”《论语·雍也》中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强调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在中国文学理论中起着主导作用。第六,关于论雅乐民郑声的问题。这里所谓的“雅郑”,其实是高雅与通俗的问题,孔子是要求高雅之作的。这也可以说是孔子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的表现。

3】、简述“兴观群怨”的内涵是什么?

答:1、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2、所谓“兴”,宋代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孔安国说是“引譬连类”,意思是通过诗歌的想象引发人的思想情感。“观”是指诗歌的认识作用,汉代郑玄解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解释为“考见得失”,总的意思是通过诗歌可以见出社会的盛衰得失和诗人的主观方面。“群”是指文学作品的团结、协调作用。孔安国说是“群居相切磋”,即通过文学活动达到使人际关系和谐,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安国说是“怨刺上政”、朱熹说是“怨而不怒”。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广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4】、简述孟子的文艺思想是什么?

10

答: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的突出贡献在于:“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意逆志”

和“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知言养气”的创作修养论。具体如下:第一,“与民同乐”的文

艺美学思想。“与民同乐”是建立在孟子“民本”和“仁政”思想的基础上,也是孟子人性善的

具体表现。第二,“以意逆志”的阅读理论。 第三,知人论世说。第四,知言养气说。

5】、孔子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1、强调

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后世的

载道

的标准;3、文学的社会作用,即“诗可以兴、观、群、怨”说,尤其是“诗可以怨”,后世许

多诗人、作家正是接受了孔子的这一观点,写出了许多讽刺社会、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作

品,形成了我国文学“诗可以怨”的优良传统;4、 “辞达”说、“文质”说;5、“尽善尽美”说,

这一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6、总的来说,孔子的

文艺思想表现了其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入世品格。这种

经世致用的文艺观对后世在文学理论批评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

定了基础,对文学干预现实、干预社会提供了理论根据。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实践和文

学理论批评可以说无不受到孔子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理论的积极影响。

6】、试分析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答:1、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主要应该指《论语八佾》中的一句话,“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中提出的“尽善尽美”。就是说要求文

艺作品“尽善尽美”,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2、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但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3、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和也。”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7】、试谈谈孟子“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的具体内涵? 答:1、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

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

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8】、作为文学批评方法,孟子“以意逆志”以及“知人论世”,与先秦“赋诗言志”对于《诗》

的阅读、理解有何不同?

答:1、孟子“以意逆志”认为:解释诗的人,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理解,也不能以

个别词句影响对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2、

代背景。然而,先秦“赋诗言志”对于《诗》的阅读、理解与政治、外交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关系。孔子认为赋《诗》对于处理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有重要作用。人们为了达到政治、

外交的目的,可以断章取义,随意改动《诗》原本的意义。这就与孟子的“以意逆志”以及“知

人论世”大大不同了。

9】、浅述《庄子》崇尚自然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文学史上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答:1、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创作原则的建立。《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天道自然观是老庄的主要思想。所谓“道法自然”,也就是“道”

取法其自成的意思。在老庄看来,天、地、人、万事万物,都是自生自成、自然而然的,

人类应该按照客观事物的规律而运行、变化和发展,而不应违背事物的天然本性和自身内

在的必然性。事物自身内在的必然性与客观规律本身就是合一的,是“道”的体现。老庄的

天道自然观对于后人祟尚本色天然之美、反对雕琢文饰的文艺自然观的确立起了重要的作

用。李白主张“清水出英蓉,天然去服饰”(《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

良宰》;,苏东坡推崇“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书黄于思诗集后》;,

正体现了上述审美理想。2、对外在的形、象、言的否定,对内在的情、道、意的重视,“意

在言外”的创作规范。庄子的

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

书的论述,也就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我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

这样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也最为旺盛。而创作者不再感到主体自我存在,

便进入了所谓

样的创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3、“物化”的思想,本来也是庄子提出的哲学认识论,

即主张作为主体的人在体认客观事物之“道”的过程中,在心灵“虚静”的状态下,最后要达

到、也能够达到一种物我同构、与道合一的最高境界,即彻底泯灭认识的主、客体之间的

界限。

12】、试谈谈《庄子》言意关系论对于诗歌意境论的启迪?

答:《庄子》认为文字语言都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完全传达出来,

这就是所谓

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

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文学作品

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3】、什么是“诗可以怨”?它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产生过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答:1、“诗可以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来的。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

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

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2、“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后世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现实社会不良倾向的内容,而屈原、杜甫、白居易等人更是在主观或客观上把“诗可以怨”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或主要追求目标。即使到了现代,许多进步诗人,如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许多批判黑暗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诗歌作品都可以说或多或少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而在文学批评史上“诗可以怨”也成为批评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成为文学理论批评的一个重要理论。 14】、 曹丕的“诗赋欲丽”作为文体论的观点与以前的文论有何区别? 答:1、“诗赋欲丽”是指诗歌、赋体应该(文辞)华美。曹丕以前还没有独立的、真正意义上的“文论”,文学基本上还没有独立出来,如《诗经》是“经”,并被看作文学作品。与以前的文论相比,说明曹丕看到了文学作为艺术区别于其它体裁文章的美学特征(即“丽”),认识到文学应该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这对于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曹丕的《典论文》表明,魏晋时代文学已经逐步走向自觉的时代。2、这与以前“诗言志”的文论观点是不一样的。“诗言志”中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所谓“赋诗言志”是指借用或引申《诗经》中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某种政教怀抱。《左传》里常出现的“志”多指政治态度、理想抱负。到战国中期以后,由于对诗歌的抒情特点的重视,以及百家争鸣的展开,“志”的含义逐渐扩大,其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感情的一般意义开始受到了重视。譬如《离骚》“屈心而抑志”,“抑志而弥节”中“志”的内容除了屈原的政治理想 13

抱负,还包括了这种理想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愤激之情,以及对谗佞小人的痛恨之情在

15】、 《典论论文》批评了当时文坛上哪些不良现象?

答:1、曹丕批评了

相轻

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以说,曹丕对

批评当时

的迷信。他通过批评,实际上肯定了今胜于古,肯定了文学的进步和进化,是一种文学进

化论的思想。肯定了今胜于古,这在当时也是一种难得的见解。

16】、如何理解陆机“诗缘情而绮靡”的观点?这一论断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答:1、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明确地肯定

了建安以来诗歌向抒情化发展的方向,比曹丕“诗赋欲丽”的提法更进了一步,更成为千古

名言。陆机只讲抒情不讲言志,实际上是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到“止乎礼义”的束缚的

巨大作用,它使得诗歌突破了经学的控制,使得诗歌真正回到了它本来的审美面貌,使得

诗真正为诗,文学真正为文学。尽管有少数封建正统文人对这一理论命题颇有微词,但是

绝大多数诗人和文论家都认同这一深刻而又精辟的著名诗学命题。2、“绮靡”并非“淫艳”、

“侈丽”之意,而是指“精妙之言”,是没有贬义的。刘勰《文心雕龙》讲“《九歌》、《九辩》,

绮靡以伤情”以及西晋文学“结藻清英,流韵绮靡”等,都没有贬斥含义。可以说陆机重视语

言表达的形式问题,儒家只说文辞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可是陆机第一个明确提出形式的重

要性,这一首创对于整个六朝文学重视语言艺术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7】、《文赋》是怎样阐述艺术构思的? 答:1、《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在正文之前,陆机写了一个序言提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2、构思准备:“伫中区以玄览”。指老庄那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它可以使人不受外物和各种杂念干扰,统观全局,烛照万物,思虑清明,心神专一。3、构思阶段:“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构思首先要进行丰富的艺术想象,而这种想象是可以超越时空局限的,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广阔性。这是高度活跃的、无定规的一连串想象与联想,可上重天,可下九泉,绝不是枯燥的理性思索。在艺术想象的过程中,作家的思维活动始终是与现实中的客观物象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感情的逐渐鲜明与艺术形象的逐渐构成,是同步进行 18】、在结构和布局方面,《文赋》有什么主张和阐述? 答:创作中的艺术表现阶段,包括如何安排文意和文辞两个方面,即“选义按部”和“考辞就班”,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如何运用文辞来把握文意的问题。结构应当按照表达内容的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陆机十分重视意的主导作用,以内容为主干,以文辞为枝叶陆机论述了在艺术表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种种复杂情况,主张作家要因情适宜,妥善地谋篇布局,形诸笔墨。 19】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 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 的前身。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③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④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 20】“论诗”中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和系统总结。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 14

“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作用,从而

影响读者的意志。“兴”-孔子已经意识到诗在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但重点仍在理性上的启

发。

“观”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和得

失,也就是说诗能起到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观”-孔子把握到文艺反映现实

生活的实质,但落脚点仍在政治教化。

“群”说明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作用。

“怨”诗能起到讽刺时政,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起到表达民

情的作用。“群”“怨”-体现了孔子的礼冶思想。

“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

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21】“中和之美”说:

答:“中和之美”在诗的艺术标准方面,孔子很重视诗和乐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儒家追

求的审美理想。在孔子的言论中,则体现在“思无邪”一语。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实际上就

是“中和”的原则,孔子认识诗三百合乎这个标准,故立于范本,称之为“思无邪”。

孔子的美好思想把个休与社会联系起来,把内容与表现联系起来,把艺术与教化联系起来,

把文体与对象联系起来,因此尽管他关于艺术的审美的观点只是只言片语的,却有着内存

的逻辑性,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

22】“发愤著书”说:

答:这是司马迁文论最有价值的观点,是在“生活是创作源泉”探讨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把握住了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捕捉住了创作的根本动力。 在司马迁看来,作者对生活必须有特别的感受,要经历磨难,达到愁苦忧思,疾痛惨怛,蓄愤积于心胸,非发不可的地步,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这就是“发愤著书”(参看课本最后一段)。司马迁从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诗》三百篇以及自己的《史记》创作中,总结出作者“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概括了先秦以来中国文学的一种普遍现象,符合进步文学的创作规律,这曾经启示和鼓舞后世的进步作家。 “发愤著书”说,代表了古代进步创作动机的一个主要特征,“愤怒出诗人”“哀怨起骚人”。他们对黑暗社会怨愤越深,其气就越盛,作品内容就越丰富,其艺术价值就越高。 两千年,司马迁总结的创作批评,至今仍激励着中国的进步作家在创作中与社会保持密切的关系。 23】王逸对屈原的评价: 答:①王逸认为刘安对屈原的评价“大义粲然”,屈原的创作精神是满腔忠贞的爱国热忱,是关心国家人民命运的政治热情,是对丑恶势力至死不妥协的斗争意志,是坚持气节,杀身成仁的高贵品质。 ②作者对屈原作品的题材与艺术特色作出了自己的评论:把《离骚》的许多题材、用语同儒家经典一一对照,想以此肯定作品的价值。结果是牵强附会、窒碍难通。这是王逸受儒家思想局限的明显反映。 ③对屈原作品的艺术性,王逸也作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屈赋文采珍奇,辞藻华美,为历代所师法“取其要妙,窃其华藻”。 15


相关文章

  •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说明
  •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说明 1. 语言学概论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语言学概论>是南京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语言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释,为学生学习其 ...查看


  • 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专业课程说明
  • 汉语言文学(师范方向)专业课程说明 1. 语言学概论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 <语言学概论>是南京电大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语言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阐释, ...查看


  • 北京大学中文系考研基本参考书目推荐
  • 北京大学中文系考研基本参考书目推荐 古代文学书目 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 褚斌杰等<中国文学史纲要>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 周先慎<中国文学十五讲> 上海 ...查看


  • 练习题无答案及历年考卷
  • 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 2004.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与"- ...查看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_试题
  •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材指出:孟子的""和""确实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2.教材认为,<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乎情,止乎礼仪 &quo ...查看


  • 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2014年10考前亲自整理,包过)
  • 第一章 先秦文学理论(萌芽期) 儒家重"政教",道家重"审美".墨家"尚质""尚用""非乐""言有三表" 一.诗言志 & ...查看


  • 北京大学中文系考研专业课考试内容
  • 北京大学中文系2010年考研专业课考试内容一览表 http://www.zwkao.com 2009年11月11日 05:43 中文考研网 备注: 一.大综合 1.含义:"大综合"特指50分的客观题(填空题.选择题).除 ...查看


  •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江苏自考汉语言文学)
  •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江苏自考汉语言文学) 一.先秦 1.<尧典> <尚书>:<书>.<书经>是中国民族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历史文献,是< ...查看


  • 中国古代文论
  •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1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2010-07-23 14:48:31 阅读5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一讲 先 秦 一.填空题 1. 孔子.孟子 2.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quo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