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鲁迅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反思与解构

谈鲁迅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反思与解构

——以《故事新编》为例

09汉文一班 覃小婷 [1**********]4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编定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集,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全书包括他不同时期的八篇作品,共六万余字。整部作品集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其中,属于神话题材的有《补天》、《奔月》,属于传说题材的有《理水》、《铸剑》、《起死》,属于历史题材的有《采薇》、《出关》、《非攻》。这些作品的语言秉承鲁迅先生一贯的风格,幽默风趣,婉而多讽,故事的内容虽然都来源于历史,但一经作者随意的点染,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副具有非凡情趣的画卷。《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显示出了鲁迅先生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先生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表明鲁迅先生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具有某种超前性。

关键字:故事新编;传统文化;反思;解构

一、历史的眼光和艺术的创作

鲁迅先生站在中国现实的土地上,用历史的眼光审视着远古年代祖先们留下灿烂的业绩。同时,他又跨越了历史的局限,突破了传统的俗套,用自己艺术的个性,把现代人的行为和言语穿插到作品中,使历史与现实的融合达到了惟妙惟肖的艺术境界。

鲁迅先生用极其机智的叙述、富于穿透力的眼光将这种后现代的困惑织入文本内部。鲁迅先生对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质疑渗透在《故事新编》的各个角落。比如《补天》取材于远古神话,以丰富的幻想和大胆的想象,创造出了既有原始洪荒的“奇异”场景,也有“造人”的“伟大”工程,更有“补天”的“辉煌“的业绩,甚至有禁将军在女娲的死尸的肚皮上扎了寨等让人匪夷所思的情节。《奔月》也取材于神话故事,但却打破了后羿嫦娥美妙爱情的一般情节和场面,而是富有深意地在现实困境中创造了后羿从“英雄”到“凡人”,从“辉煌”到“冷寂”乃至是学生的背叛,以及为生活苦恼而导致妻子离他而去的局面,自始至终都是一种极富“传奇性”的精神生存的考验和奇迹。《铸剑》取材于本身就有很强烈传奇色彩的传授故事,从眉间尺的复仇历程及行动上的不寻常,宴之敖神秘兮兮的举止,以及诡异的牺牲方式,都是典型的传奇要素,而当复仇的情节定格于鼎锅中的头颅的争斗的场面时,其诡异的传奇叙事达到了高潮。《非攻》和《理水》所取的人和事,更是一些“神话了的历史”,其塑造的“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等“中国的脊梁”,都是在“神化了的历史”中所创造的民间英雄形象,虽外在朴实但内里张扬,虽思想单纯却不失浪漫,整体叙事上都有鲜明的民间传奇性趣味。《出关》、《起死》与《采薇》中,小说叙事的奇异浪漫色彩更被一种“漫画式”的形式所取代,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传奇叙事的另一种风格和色彩——以喜剧人物为中心,创造出了具有“荒诞性”的传奇故事。《出关》和《起死》中到处都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喜剧人物和荒诞的兴的场面,老子、庄子本是人们心目中的文质彬彬的大学者,而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却始终狼狈地处在一种极端不和谐的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讽刺意味的“漫画化”的传奇叙事;《采薇》

中的伯夷和叔齐二人因“义不食周栗”而饿死在首阳山的“史实”的背后,同样也是以一个“漫画化”的结尾给人们深刻的印象——“好像看见他们蹲在石壁下,正张开白胡子的大口,拼命的吃鹿肉。”原本枯槁无味的历史故事,便增添了十分强烈的“故事色彩”,并因这种“作意好奇”的“另类”叙事,演化出了一段异常新颖的“新”的历史传奇。

鲁迅先生就是用历史的眼光,通过他个性的创作,透视出现代人的灵魂。尽管他写得是神话、传说和史实演义故事,但,我们从中不是常常能听到现代人的声音吗?比如在《理水》中,我们从哪些学者、政客身上,看到了国民党官僚以及御用文人祸国殃民的罪行。同时,鲁迅现在所造了大禹这种民间的英雄形象,“面目黧黑,衣服奇旧”、“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这都是人民大众的形象。鲁迅先生借传说中的人物来表达了自己对于人民群众及其代表着的赞颂,他从眉间尺、宴之敖、大禹等平民身上看到了民族的精华与脊梁。他从历史的沉思和现实的斗争中,充分认识到了“为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

因此,若说《呐喊》、《彷徨》以沉重和严肃体现了对于现实人生的深刻洞察与冷峻剖析;那么《故事新编》正是以它略带“油滑”的戏说,表现出另外一种深刻。

二、世俗化的解构和深刻的重建

鲁迅先生塑造的《故事新编》里的人物,上去远古的女娲、大禹,下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化山”的学者、考察大员。故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群雄争霸的史实演义,下到现代中国的军阀混战,日寇蚕食,民不聊生以及抗战的烽烟,可谓是数千年的历史风云。鲁迅先生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感觉和思想在数千年的时间内往返飞翔,他通过艺术形象,运用戏剧性的叙述模式,把读者的感受和思考既引向中国漫长的历史,又引向当时的现实,令人发省。他破坏了历史正常的秩序,史诗性全面解体,通过日常生活和精神的现代性转变,完成了历史的解构。

《补天》中的女娲不言而喻地被世俗化了,本来她是一位创造人类的“伟人”,然后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却是“我从来没有这么无聊过”这样寂寞无所事事的形象,她只好用补天这一神圣性的工程来排遣寂寞。鲁迅先生将女娲造人的过程进行了形象重建,意在将其重新解读成弗洛伊德的性转化为创造力的故事,打破了典籍中的“女娲”的神的形象。《奔月》英雄后羿成了为世俗婚姻而烦恼,当年射日神功也只能用来射麻雀乌鸦之类的连生计都不能维持的动物,而传说中美丽温柔的嫦娥也成了刁蛮任性的现代怨妇,连升天都是因为忍受不了和后羿生活的苦难。在这里的人物形象都变颠覆了,美丽善良变成了刁蛮任性,拥有神功英雄变成了懦弱的小男人。《理水》中的大禹,本是治水的能人,“三国家门而不入”,却成了妻子眼中“没良心的杀千刀”,使大禹圣贤的形象被世俗化了。《铸剑》以无聊的抓老鼠开头,进而转入严肃的复仇计划,尤其是宴之敖的出现,使复仇不再是伦理追求,而仅仅是为了复仇而复仇,复仇的意义被宿命解构了,结尾的人头鼎锅大战,更让人觉得有趣味性。它所表达的正是作者对儒家“温、良、恭、俭、让”的中庸思想的否定,鲁迅先生通过对《吴越春秋“、《列异传”等眉间尺复仇故事的重现,让读者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是“温、良、恭、俭、让”式的中庸士子,本来也有充满血性的“复仇”精神,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构。《采薇》中“义不食周栗”的伯夷和叔齐,却不知采薇也是周天下的食物,这就是他们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们沉浸在自己营造的精神家园里,

不断自我封闭。《出关》的老子出关是为了对抗这个荒诞的的世界,他的出走表明他对现存世界价值标准的人不同和批判,道标了他对于资深理想、个人价值的坚持,是一种新的理性标准的建立,同时也是他对新的世界的寻找。这种从个人独立的价值意义出发对理性重建的也正是对伟大、严肃、庄严进行结构的时代荒诞性的反驳。不管最后他有没有找到理想中的世界,但是他已经在开始寻找了,就会有找到希望的可能。《起死》所构建的其实是一个封建等级社会的缩影,楚王、庄子、警察局长、鬼魂、司命、巡士、杨大构成了这个等级社会里的关系图,鲁迅先生对历史的中国社会的整体解剖,以他特有的冷峻嘲讽了这个社会的人物,表现了他的生命之思和历史的忧患。《非攻》中的墨子提倡非攻,更是一个“埋头苦干”、“拼命硬干”式的英雄人物,而结果却是“力乏”、“脚痛“、“到得难关外,又遭着大雨”,躲雨又被巡兵赶开,不受重视,这是何等心寒。

鲁迅先生对《故事新编》的构建,直指的是儒家的“仁义道德”,正如他在《狂人日记》里写到的一样,“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采薇》在保持整个故事的框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用丰富的故事细节,将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的“圣迹”诠释成一系列偶然性的结果。比如华山小穷奇、阿金嫂等的偶然出现改变了故事的发展结果,从而将伯夷、叔齐饿死一事所寄寓的“忠”“仁”精神和崇高得以彻底消解。《非攻》中塑造了一个实干的、为着兼爱的理想而奔走的墨子的形象,正是对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构。《出关》是对一直被道家奉为最高经典的《道德经》的重构。他对这些传统文化的重新构建,借古讽今,古为今用,虽采用的是真人假事、假人真事的方法来叙述和描写,但达到了使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达到和谐的完美统一,从而使揭露的现实更加深刻,更具启迪性。

所以说,《故事新编》从神话、传说与史实等具体典籍入手,实际利剑所指的乃是中国传统文化整体。咋而则结构中,既有彻底的否定,也有怀疑、重估和建设。鲁迅先生所做的就是从这些“旧文本”中释放出新的能量,企图撬开中国传统文化早已“僵硬”的土地,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改造中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故事新编》讲的是中国的故事,它的生命,是中国悠久的历史;它的灵魂,是鲁迅先生艺术个性;它的血液,是生活之水的喷泉。中国人们只有吸取了其中的精华,才能使中沉睡已久的中国觉醒过来!

谈鲁迅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反思与解构

——以《故事新编》为例

09汉文一班 覃小婷 [1**********]4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编定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集,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全书包括他不同时期的八篇作品,共六万余字。整部作品集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其中,属于神话题材的有《补天》、《奔月》,属于传说题材的有《理水》、《铸剑》、《起死》,属于历史题材的有《采薇》、《出关》、《非攻》。这些作品的语言秉承鲁迅先生一贯的风格,幽默风趣,婉而多讽,故事的内容虽然都来源于历史,但一经作者随意的点染,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副具有非凡情趣的画卷。《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显示出了鲁迅先生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先生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表明鲁迅先生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具有某种超前性。

关键字:故事新编;传统文化;反思;解构

一、历史的眼光和艺术的创作

鲁迅先生站在中国现实的土地上,用历史的眼光审视着远古年代祖先们留下灿烂的业绩。同时,他又跨越了历史的局限,突破了传统的俗套,用自己艺术的个性,把现代人的行为和言语穿插到作品中,使历史与现实的融合达到了惟妙惟肖的艺术境界。

鲁迅先生用极其机智的叙述、富于穿透力的眼光将这种后现代的困惑织入文本内部。鲁迅先生对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质疑渗透在《故事新编》的各个角落。比如《补天》取材于远古神话,以丰富的幻想和大胆的想象,创造出了既有原始洪荒的“奇异”场景,也有“造人”的“伟大”工程,更有“补天”的“辉煌“的业绩,甚至有禁将军在女娲的死尸的肚皮上扎了寨等让人匪夷所思的情节。《奔月》也取材于神话故事,但却打破了后羿嫦娥美妙爱情的一般情节和场面,而是富有深意地在现实困境中创造了后羿从“英雄”到“凡人”,从“辉煌”到“冷寂”乃至是学生的背叛,以及为生活苦恼而导致妻子离他而去的局面,自始至终都是一种极富“传奇性”的精神生存的考验和奇迹。《铸剑》取材于本身就有很强烈传奇色彩的传授故事,从眉间尺的复仇历程及行动上的不寻常,宴之敖神秘兮兮的举止,以及诡异的牺牲方式,都是典型的传奇要素,而当复仇的情节定格于鼎锅中的头颅的争斗的场面时,其诡异的传奇叙事达到了高潮。《非攻》和《理水》所取的人和事,更是一些“神话了的历史”,其塑造的“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等“中国的脊梁”,都是在“神化了的历史”中所创造的民间英雄形象,虽外在朴实但内里张扬,虽思想单纯却不失浪漫,整体叙事上都有鲜明的民间传奇性趣味。《出关》、《起死》与《采薇》中,小说叙事的奇异浪漫色彩更被一种“漫画式”的形式所取代,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传奇叙事的另一种风格和色彩——以喜剧人物为中心,创造出了具有“荒诞性”的传奇故事。《出关》和《起死》中到处都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喜剧人物和荒诞的兴的场面,老子、庄子本是人们心目中的文质彬彬的大学者,而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却始终狼狈地处在一种极端不和谐的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讽刺意味的“漫画化”的传奇叙事;《采薇》

中的伯夷和叔齐二人因“义不食周栗”而饿死在首阳山的“史实”的背后,同样也是以一个“漫画化”的结尾给人们深刻的印象——“好像看见他们蹲在石壁下,正张开白胡子的大口,拼命的吃鹿肉。”原本枯槁无味的历史故事,便增添了十分强烈的“故事色彩”,并因这种“作意好奇”的“另类”叙事,演化出了一段异常新颖的“新”的历史传奇。

鲁迅先生就是用历史的眼光,通过他个性的创作,透视出现代人的灵魂。尽管他写得是神话、传说和史实演义故事,但,我们从中不是常常能听到现代人的声音吗?比如在《理水》中,我们从哪些学者、政客身上,看到了国民党官僚以及御用文人祸国殃民的罪行。同时,鲁迅现在所造了大禹这种民间的英雄形象,“面目黧黑,衣服奇旧”、“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这都是人民大众的形象。鲁迅先生借传说中的人物来表达了自己对于人民群众及其代表着的赞颂,他从眉间尺、宴之敖、大禹等平民身上看到了民族的精华与脊梁。他从历史的沉思和现实的斗争中,充分认识到了“为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

因此,若说《呐喊》、《彷徨》以沉重和严肃体现了对于现实人生的深刻洞察与冷峻剖析;那么《故事新编》正是以它略带“油滑”的戏说,表现出另外一种深刻。

二、世俗化的解构和深刻的重建

鲁迅先生塑造的《故事新编》里的人物,上去远古的女娲、大禹,下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化山”的学者、考察大员。故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群雄争霸的史实演义,下到现代中国的军阀混战,日寇蚕食,民不聊生以及抗战的烽烟,可谓是数千年的历史风云。鲁迅先生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感觉和思想在数千年的时间内往返飞翔,他通过艺术形象,运用戏剧性的叙述模式,把读者的感受和思考既引向中国漫长的历史,又引向当时的现实,令人发省。他破坏了历史正常的秩序,史诗性全面解体,通过日常生活和精神的现代性转变,完成了历史的解构。

《补天》中的女娲不言而喻地被世俗化了,本来她是一位创造人类的“伟人”,然后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却是“我从来没有这么无聊过”这样寂寞无所事事的形象,她只好用补天这一神圣性的工程来排遣寂寞。鲁迅先生将女娲造人的过程进行了形象重建,意在将其重新解读成弗洛伊德的性转化为创造力的故事,打破了典籍中的“女娲”的神的形象。《奔月》英雄后羿成了为世俗婚姻而烦恼,当年射日神功也只能用来射麻雀乌鸦之类的连生计都不能维持的动物,而传说中美丽温柔的嫦娥也成了刁蛮任性的现代怨妇,连升天都是因为忍受不了和后羿生活的苦难。在这里的人物形象都变颠覆了,美丽善良变成了刁蛮任性,拥有神功英雄变成了懦弱的小男人。《理水》中的大禹,本是治水的能人,“三国家门而不入”,却成了妻子眼中“没良心的杀千刀”,使大禹圣贤的形象被世俗化了。《铸剑》以无聊的抓老鼠开头,进而转入严肃的复仇计划,尤其是宴之敖的出现,使复仇不再是伦理追求,而仅仅是为了复仇而复仇,复仇的意义被宿命解构了,结尾的人头鼎锅大战,更让人觉得有趣味性。它所表达的正是作者对儒家“温、良、恭、俭、让”的中庸思想的否定,鲁迅先生通过对《吴越春秋“、《列异传”等眉间尺复仇故事的重现,让读者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是“温、良、恭、俭、让”式的中庸士子,本来也有充满血性的“复仇”精神,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重构。《采薇》中“义不食周栗”的伯夷和叔齐,却不知采薇也是周天下的食物,这就是他们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们沉浸在自己营造的精神家园里,

不断自我封闭。《出关》的老子出关是为了对抗这个荒诞的的世界,他的出走表明他对现存世界价值标准的人不同和批判,道标了他对于资深理想、个人价值的坚持,是一种新的理性标准的建立,同时也是他对新的世界的寻找。这种从个人独立的价值意义出发对理性重建的也正是对伟大、严肃、庄严进行结构的时代荒诞性的反驳。不管最后他有没有找到理想中的世界,但是他已经在开始寻找了,就会有找到希望的可能。《起死》所构建的其实是一个封建等级社会的缩影,楚王、庄子、警察局长、鬼魂、司命、巡士、杨大构成了这个等级社会里的关系图,鲁迅先生对历史的中国社会的整体解剖,以他特有的冷峻嘲讽了这个社会的人物,表现了他的生命之思和历史的忧患。《非攻》中的墨子提倡非攻,更是一个“埋头苦干”、“拼命硬干”式的英雄人物,而结果却是“力乏”、“脚痛“、“到得难关外,又遭着大雨”,躲雨又被巡兵赶开,不受重视,这是何等心寒。

鲁迅先生对《故事新编》的构建,直指的是儒家的“仁义道德”,正如他在《狂人日记》里写到的一样,“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采薇》在保持整个故事的框架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用丰富的故事细节,将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的“圣迹”诠释成一系列偶然性的结果。比如华山小穷奇、阿金嫂等的偶然出现改变了故事的发展结果,从而将伯夷、叔齐饿死一事所寄寓的“忠”“仁”精神和崇高得以彻底消解。《非攻》中塑造了一个实干的、为着兼爱的理想而奔走的墨子的形象,正是对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构。《出关》是对一直被道家奉为最高经典的《道德经》的重构。他对这些传统文化的重新构建,借古讽今,古为今用,虽采用的是真人假事、假人真事的方法来叙述和描写,但达到了使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达到和谐的完美统一,从而使揭露的现实更加深刻,更具启迪性。

所以说,《故事新编》从神话、传说与史实等具体典籍入手,实际利剑所指的乃是中国传统文化整体。咋而则结构中,既有彻底的否定,也有怀疑、重估和建设。鲁迅先生所做的就是从这些“旧文本”中释放出新的能量,企图撬开中国传统文化早已“僵硬”的土地,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改造中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故事新编》讲的是中国的故事,它的生命,是中国悠久的历史;它的灵魂,是鲁迅先生艺术个性;它的血液,是生活之水的喷泉。中国人们只有吸取了其中的精华,才能使中沉睡已久的中国觉醒过来!


相关文章

  • 文学的意义和"意义剩余"
  • 作者:杨春时 文史哲 2003年07期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3)03-0047-06 文本的阐释,以获得意义为目的,传统的文学阐释也往往如此.但文学的内涵并不能仅仅归结为意义,因为在意义之 ...查看


  •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 第10卷第4期 2007年12月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Jimei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Vol.10,No.4Dec.,2007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 ...查看


  • 现当代文学考研笔记
  • 中国现当代文学 绪论 中国历史的分期和中国文学的分期 历史分期: 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远古.中古.近古 近代:1840-1919 现代:1919-1949 当代:1949年至今 文学分期: 中国文学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 古代 ...查看


  •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读
  •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读(一) 文 章 标 题 名 称 著 者 批判声浪强烈冲击文学批评现状 贺绍俊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需要真正的学理批评 --为炮制悼词者出示红牌:致葛红兵 红孩 爱国.性压抑......与文学 --致葛红......兵先生的公开 ...查看


  • 解析拉维莱特公园
  • 大学城栏目:居民空间消息快播 | 空间栏目:大地作品 收藏到我的学习空间 收藏到我的课堂魔方 全屏 发表时间:2011-12-13 10:46:35 浏览:956 评论:0 "解构不是拆毁或破坏,我不知道解构是否是某种东西,但如果 ...查看


  • 鲁迅的异化翻译理论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鲁迅的异化翻译理论 作者:崔永禄 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06期 [摘 要]鲁迅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异化的翻译理论,但随后曾受到多方批 ...查看


  • 圣坛上的鲁迅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圣坛上的鲁迅 洪烛 1936年,一面以"民族魂"命名的旗帜覆盖着鲁迅的遗体.在剩下的大半个世纪里,他并没有死去,反而获得了新的生命.他以影子的形式继续存活,以至人们忘却他的真身.一个完美的鲁迅 ...查看


  • 推开生活和历史之门守望春天
  • 春天的脚步渐近,就像渴望一场悄然而至的春雨,给还略显荒芜的世界带来更多青翠,或是走在路边无意间发现迎春花开,温暖了我们的眼睛和心灵,我们对2012年春天的小说同样满怀期待,愿小说带给世界和生活更多色彩.馨香和力量. 一.面对弱者的温情与疼痛 ...查看


  • 当代女性主义的意义综述_倪志娟
  • 2009年11月第36卷第6期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xi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Nov.2009Vo.l36 No.6 当代女性主义的意义综述 倪志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