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电影与冯小刚

语文研究性学习

————浅谈中国电影与冯小刚 一 .电影与中国电影

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的产物。他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被称为“第七艺术。”电影也称映画。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以及还音),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以及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电影艺术: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复制放映。

跟随着世界电影发展的大潮流,中国电影也逐渐开始发展,并且开始在世界电影史上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中国电影诞生于1895年,次年即被输入。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获得发展。1979年10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艺路线基本是正确的,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纠正了过去提出的“文艺服从政治 、文艺从属政治”的偏颇提法 ,重申执行双百方针。1977年电影生产开始复苏,1980~1984年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人次平均在250亿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05年, 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摄制了戏剧纪录片《定军山》, 此为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 谭鑫培主演 1931年,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在上海诞生, 主演胡蝶 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1948年拍摄于上海的戏曲片《生死恨》, 由华艺影片公司出品, 费穆导演, 主演梅兰芳。中国电影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萌芽时期(1896-1930),从1896年到1930年是中国电影的萌芽和形成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以引进外国影片进行放映到与海外资本联合制作再到中国

人独立拍片的历史过程。并在此期间拍摄了近600部电影,其中较为著名的影片有《定军山》、《掷果缘》,《劳工之爱情》《花木兰从军》。

发展时期(1931-1936),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代表作有《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

凋敝时期(1937-1945),随着抗日战争爆发, 香港爱国电影工作者拍摄了抗战题材的影片。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进入上海租界为止, 上海被称为“孤岛”时期。在这时期里, 拍摄的有《马路天使》《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以及《民族万岁》等新闻纪录片。

复苏时期(1946-1949),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宣传部和国防部分别接管了上海、北平、长春、南京等地的电影产业。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 一部分革命和爱国的电影工作者进入由中央电影摄影场改组的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各厂利用国民党的电影基地,拍摄进步影片,另一部分参加进步电影的基本阵地昆仑影业公司,对文华、国泰、大同等民营影片公司也采取团结、支持、争取和协作的方针,使之拍出进步影片。这样,在1946-1949年间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松花江上》、《夜店》、《还乡日记》、《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等优秀影片。这一时期上海共有20多家小电影公司 拍摄了约40部影片 其中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在解放区,1946年成立延安电影制片厂。

持续稳定的发展(1950-2010)

在此期间, 经过一系列的电影爱好者的不懈努力, 使得中国电影得以持续稳定的发展, 使得中国电影逐步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的舞台。仅2008年一年就一共有270部次影片参加116个国际电影节, 其中有39部影片在23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68个奖项。在日本国际电影节期间举办的“2008东京中国电影展”上, 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会见了中国代表团并全程观看了中国影片《赤壁》。主办了中国东盟广播电视高峰论坛, 发表了推动中国与东盟广播电视领域更深入广泛合作的《北京声明》。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 培训了8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300多名广播

影视从业人员。抓住奥运契机, 加强了与境外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冯小刚,张艺谋,谢晋等导演是该期间支持中国电影发展的中坚力量,它们各具特色,不断地刷新中国电影发展的奇迹特别是冯小刚和张艺谋,他们分别开创了中国贺岁片的先河和中国的“大片时代。”

二. 中国电影的力量——冯小刚与张艺谋

张艺谋,中国著名电影导演,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总导演,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获得过美国波士顿大学、耶鲁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其拍摄的电影多次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是中国在国际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导演。早期他以执导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著称,艺术特点是细节的逼真和色彩浪漫的互相映照。2002年转型执导的武侠巨制《英雄》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他的电影风格勇于创新,且涉及题材广泛,每次上映都能引起国内舆论的高度关注。在电影人材的提携上,张艺谋捧红的“谋女郎”也是媒体和公众聚焦的对象。但是,他为了迎合国际市场,很少在电影中融入一些浅显易见的人文情感,他的电影总是大手笔,大场面,大特技,每一次都能带给我们视觉上的震撼,但当我们真正想从中去思考或者理解些什么的时候。真的很困难,但与之相反的是冯小刚的电影,通俗易懂,语言幽默,贴近生活,反映现实,能让我们在捧腹大笑的同时能思考人生,他的电影票房屡创奇迹,即使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低迷时期,他依然一次又一次的刷新中国电影票房史,所以我想,他是名副其实的“票房推手。”

冯小刚,中国电影导演,编剧。其导演过的电影总票房超过20亿,是中国内地最具有电影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擅长商业片、在业界享有贺岁片之父的美誉。获得过第十七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导演、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导演奖、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2011年上海电影节年度杰出贡献奖、第十九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导演、新中国60年文艺界十大影响力人物,它的主要作品有》《编辑部的故事》《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夜宴》《大腕》《天下无贼》《集结号》《唐山大地震》《1942》《手机》《非诚勿扰》等

三. “票房推手”的主要作品介绍

1. 在《甲方乙方》之前,中国观众的观念里,还从来不知道贺岁片是神马玩意儿。冯小刚和葛优开创了这个先河,当时,票房一举达到了3300万。故事的大致情节就是钱康、姚远、周北雁、梁子四个年轻人,在97年夏天开办了一项“好梦一日游”的业务,帮助消费者过一把“好梦成真”的瘾。他们甚至为了帮助别人圆梦,

捐出了自己的房子,后来房子被还回来了,但大家对于过去的一年无限感慨。

2. 《》是以、朝鲜战争及建国初期为题材的电影,改编自杨金远的小说《官司》,主要剧情为解放战争时期,连长谷子地率领九连47名战士在汶河岸执行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任务,团长下令以集结号为令撤退;惨烈的战争中,九连的战士死伤惨重,他们打退了敌人三次进攻,炸毁3辆坦克,歼敌无数,全连除连长谷子地,47人全部阵亡;这场战争改变了谷子地的人生;由于部队改了编号,九连牺牲的烈士们也被认定为失踪,谷子地开始了艰难的寻找,为九连的兄弟们讨个说法,也为了探明当年集结号的真相电影

3. 《》讲述了秦奋的天才发明被风险投资人天价买断。一夜暴富的这位“剩男”揣着家底开始了“征婚”旅程,一段“人间喜剧”就此出演。电影《非诚勿扰》的总票房为3.25亿。位列华语电影票房榜第5名。

4. 《天下无贼》影片讲述了王薄(饰)和王丽(饰)本是一对最佳贼拍档,在火车站遇到农村娃子傻根(王宝强饰)后,王丽被他的单纯打动,决定暗中保护不使他的辛苦钱失窃,王薄却寻思下手,但最终归入了王丽的阵营。不料傻根的钱早被以黎叔(葛优饰)为头目的另一著名扒窃团伙盯上,于是一系列围绕傻根书包里的钞票、在两个团伙之间展开的强强斗争上演。 5. 《手机》说的是《有一说一》的著名主持人严守一,在去电视台主持节目时,把手机忘在了家里,这一个小小的失误却让他的妻子于文娟发现了他与一个陌生女子间的秘密,回想丈夫 在电视上笑容满面,回到家却神情恍惚:外边滔滔不绝,对着她却一言不发,妻子似乎明白了一切。于是妻子就此提出离婚。故事以手机作为核心展开一系列都市情感故事

6. 谈起冯小刚必须推荐一下他拍摄的2010年上映的影片《唐山大地震》,该片无论从视听效果还是票房口碑上都获得了业内人士及观众的良好反馈。在逐渐繁荣的华语电影市场之下,《唐山大地震》融合了好莱坞灾难片式的震撼特效及主旋律影片感人至深的人文情怀,同时也是对类型电影展开了一种中国式的新尝试。值得注意的是:本片在灾难背景之下以人性光辉照及民族精神,从深层次挖掘中国人独特的情感表现和强大的内心力量,并以此来弘扬坚韧勇敢的民族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情感价值。优秀的电影就是一股最真挚的力量,而《唐山大地震》更是透过大片式的视听冲击让我们体味到了一种被升华了的情感支持:灾难的飓风过后,永远不会被摧毁的是人性的伟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和繁荣。

《唐山大地震》的故事围绕一个家庭在经历灾难之后的聚散别离,时间和地点的跨度沿着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轨迹延伸开来,堪称一部中国人的心灵史诗。剧情开始于唐山大地震灾难的23秒间,动摇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惨叫的人声,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着人的心灵,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震后的废墟中,水泥板的两端分别压着一对龙凤胎姐弟。救援者只有能力救活一人,这位年轻的母亲,将如何抉择?这是这部电影留给人性的一个难题。在“只能救一个”的万难抉择下,

徐帆扮演的母亲无助而绝望的喊出“救弟弟”几个字时,压在钢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泪,呢喃着喊出最后一句“妈妈”,同样也在黑暗中陷入了无助和绝望。23秒的地震灾难,引发了一个家庭32年的生死别离。对于母亲及姐弟二人来说,活下来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

关于《唐山的大地震》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公理自在人心,他6.5亿的票房就是最好的证明。

四. 冯氏电影的特点及成功原因

在中国内地最近十年的电影市场,出现了广受观众欢迎的新类型电影,贺岁片。贺岁片主要指在元旦、春节期间上映的喜剧电影,鉴于滑稽、怪诞、嬉戏、喧闹的格调,加之在故事情境或言语动作中多多少少地涉及春初岁尾之事。寻求欢乐和放松,是观众在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期间普遍的心理需求,这就决定了贺岁片的风格:轻松,幽默,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如果说香港的喜剧之王是周星驰,内地的喜剧之王为冯小刚则是当之无愧的。“冯氏幽默”已是冯小刚电影一道亮丽的风景。

冯小刚的轻喜剧背景基本都是北京,都是城市题材;主角都是小人物,讲

述寻常百姓的故事;他的电影里面透着一种厚厚的平民主义、百姓情结,其特有的喜剧风格素材都来自于人们日常生活。而这些作品全由一个灵魂主角——葛优主打,采用冷幽默,寻常的言谈举止于不经意间爆出笑料,极似相声中的抖包袱,从不大轰大闹,自然朴素,令人回味。冯小刚的作品有一种讽刺性的幽默,对现实生活的各种不光彩层面进行暴露和嘲弄,而且时效性很强,当时的新闻热点以及焦点事件都有可能在冯小刚的电影中找到踪迹。

冯氏幽默是冯小刚贺岁电影的语言艺术中最大特色。冯小刚所导演的每一

部贺岁片都给我们留下了值得回味的经典台词,并且成为相当长时段的流行话语,无论是“中国演艺界已经集体补钙了”, “审美疲劳”, “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还是“二十一世纪,什么最值钱?人才”等等,这些被称为“冯氏幽默”的话语也成了影片中导演的签名。其实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影片中的经典语录其实都脱胎于我们典型的政治话语,正是由于政治话语的非政治使用,语言与身份的错位,才使这样的话语成为台词的点睛之笔。影片中的语言在给观众带来欢笑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思考,让观众得到娱乐的同时也使观众受到一些启迪,甚至是教育。

在当代中国电影中,冯小刚电影以其商业的成功却又不失其艺术特质, 独具

别样的风采。从早期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到最近的《集结号》,冯小刚电影无论是在电影语言、还是在叙事技巧方面都具有浓郁的个人化倾向。冯导电影中独特的表现角度、台词、人物性格塑造等方面都具有个人化的特质,并且打破了传统商业电影意识形态浅薄的观念,潜在地说明了商业电影其实也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最真实的情感,可具备深刻的内涵。

1997年,冯小刚推出由其导演的大陆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开始了其

贺岁片导演生涯,标志着其个人风格的形成。该片由冯小刚当时签约的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投资,当年票房即达3600万。1998年和1999年,冯小刚继续与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合作,推出贺岁片《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票房分别为

4000万和3000万。自此,冯小刚成为中国本土电影的票房旗帜,成为当年唯一能与好莱坞分市场的本土导演。2000年,冯小刚加盟王中军的华谊兄弟太和影视投资公司,并于2001年推出《一声叹息》,票房3000万。接下来的三年里,冯小刚拍摄了三部由华谊兄弟太和影视投资有限公司与美国好莱坞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共同投资的电影,分别是《大腕》、《手机》和《天下无贼》,票房分别为4500万、5000万和1.2亿,成功激活了本土电影市场。从1995年香港贺岁片《红番区》出现在大陆电影市场算起,贺岁片出现在大陆市场已有十年,而且已基本形成规模。

从票房来看,冯小刚的贺岁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和《天下无贼》的票房收入不但稳居当年国产贺岁片的头把交椅,而且也是当年国产影片票房收入的佼佼者,甚至击败了某些进口美国大片在中国内地的票房。但与此同时,大多数其他导演的贺岁片的票房成绩并不理想,有的还倍受冷遇。面对冯小刚交出的这份市场成绩单,影评人在媒体上展开口水战,赞扬者的吹捧与批评者的口诛笔伐趋于白热化。争论的焦点从本质上看仍是他电影中毫不掩饰的商业性,仍然关涉的是电影的本质问题。批评者说他的电影毫无艺术价值,充溢着庸俗的市井气;而赞扬者说他的电影符合大众的欣赏水平和消费口味,充满生活的温馨和生存的乐趣。

为什么冯小刚能在市场极度低迷的情况下,赢得了几百万观众并一度越过张艺谋、陈凯歌、张元等,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导演?冯小刚电影市场成功的文化生产模式是怎样的?这正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冯小刚自1997年推出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以来,每一部作品都能叫好有叫座,除了影片本身的魅力之外,成功的市场营销策略也在冯小刚电影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运用4Ps 组合理论分析冯小刚电影的市场营销策略,为目前走在产业化道路上的中国电影提供参考与借鉴。

众所周知,冯小刚自1997年推出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以来,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能够创造票房奇迹,不仅没有任何一部国产影片与之抗衡,甚至许多同期上映的外国进口大片也败下阵来。一提起冯小刚电影, 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冯氏幽默, 然后是影片中精彩搞笑的人物台词。的确, 从九十年代开始, 冯小刚连续推出的贺岁喜剧片, 不仅捕捉到了观众实实在在的笑声, 而且收获了电影市场上难得的殷实票房。这在国产电影普遍低迷的今天实在是一个奇迹。想想, 冯小刚电影不是那种以影像刺激我们的“现代电影”,不同于香港周星驰的无厘头与现代解构的《逃学威龙》、《大话西游》, 或者成龙式的激烈动作贺岁片《红番区》《警察故事》, 冯氏影片是动口不动手的, 是重台词不重画面的。在冯小刚电影中语言的密度非常大, 需要语言支撑的镜头占到百分之七十以上, 而且他影片中最出彩的也是台词。

然而每个剧本所要表达的主题都是不一样的,而电影人物台词也都存在自己独特的风格艺术,其属于特别的语言形式,也是和自然语言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人工语言,属于高度艺术化、规范化的口语形式。若概括冯氏喜剧人物的台词风格,则只需以“俗”与“活”两个字使可全面阐述。所谓“俗”,这种风格一般都是人物台词通俗化、平民化、生活化;所谓“活”,这种风格一般都是人物台词调侃化、趣味化、创新化。需要注意的是,此种“俗”与“活”的风格特征融合在冯氏喜剧电影中并非生搬硬套地嵌入,其主要是以遵循影片主流风格为基础,参照故事的表达主题、人物性格、对白背景等重点元素设计,把电影中人物的台词淳朴、机智、俚俗灵活地显现出来。现从语体风格和表现风格两大方面对冯小刚

的喜剧人物台词详细分析。

(1)淳朴大众的风格

“平民化”意味着影视创作在内容、题材、主题选择上的贴近(贴近生活、贴近观众) 性,在创作视角,表现视角、叙述视角上的平民意识(而非居高临下的贵族意识),在创作心态上的平民意识(不给予观众指导性的结论,而给予观众提供共享共思共乐的参与空间)。正因为如此,这种平民式的小人物形象更能被大众所接受、认同以至喜爱。一种“雅”和“俗”的契合。

雅俗共赏在电影作品中是极为重要的艺术元素,而导演们要发挥出雅俗共赏的效果,其重点创作方式则是运用人物台词。而台词的内容必须要与现实生活相近,这样才能保证观众听完之后很快理解其含义。且台词还具备深刻的思想韵味。带给观众们无穷的回味空间。与其他导演的喜剧相比,冯氏喜剧则更注重于用日常生活化的语言呈现出人生中不同的哲学智慧。经过对大量的资料分析后得出,冯氏喜剧电影人物台词淳朴生活化风格的形成,其多数是采取了大量的口语显现形式,且采取了特殊性的语句融合。口语运用的最大特征则是口语词运用普遍,且句式短、常跳脱,言语表达中的口气随和、语言亲密。电影属于大众化的娱乐范畴,由于观看电影的人们在文化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若使用高级语言表达电影主题则效果甚差,而口语化的人物台词则使得电影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更近了,这种言语会带给观众浓浓的兴趣,在广大群众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冯小刚回忆自己的导演生涯也说:“我是一个市民导演,我所拍的影片就是服务于人民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观看冯氏喜剧时,电影人物台词能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中的趣事。不仅仅只有这些,电影中配合使用方言也成了人物台词生活化的主要参考指标。有人说,看冯小刚的电影会有一种亲切感在里面,冯小刚走的是平民化道路,语言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那是再自然不过。

冯小刚的变化则在于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手中的喜剧影片是一种必须制造娱乐的手段,但他对所拍的电影亦有“很强的激情和表现欲”。也就是说,冯氏喜剧在自然流畅、令人愉快的情节和场景叙述中,并不有意回避现实,而是自然而然、合情合理地描述使观众作为普通人的梦想和烦恼,从而振奋观众的情思。冯小刚喜剧的第二个艺术特点是在作品中融入讽刺喜剧的成分。冯小刚根据自己的艺术积累和实践体验,在自己的轻松喜剧片中大胆地融入讽刺喜剧的元素。讽刺喜剧因是用幽默、诙谐的反讽方式揭示严肃的主题,其故事基调阴郁悲观,但冯氏喜剧只是吸收了普通大众将会非常乐意接受的幽默、诙谐的讽刺手法,并没让严肃悲观的氛围渗入。基于对现实的透彻观察,导演在故事主体的叙述中捎带性地讽刺了病态的世俗文化和贪婪的物质欲念。明星失宠、富人受罪等则反讽了现实中堂而皇之的乍富乍名的病态做派《(甲方乙方》) 。“白道”、“黑道”各路商家纷纷拥进“死人丧礼”是对世俗社会不择手段疯狂敛财的讽刺; 而王小柱的疯魔,精神病人的发癫无疑是对浮躁喧嚣、盲目追逐金钱的世俗大众的警戒《(大腕》) 。 从《甲方乙方》中的“活一结实”的北京方言,例如当姚远和北雁一起给父老乡亲送祝福的时候在公交车上有这样一段对话:

北雁(刘蓓):“这车开得真稳,跟坐奔驰似的。”

姚远(葛优):“比奔驰舒服,奔驰能直腰站着不碰头吗?” 北雁(刘蓓):“那不关这个呀,还有咱公交专线呢!”

两人用调侃的预期将公交车和奔驰做了比较,道出了北京人那种小市民的幽默。这运用了表达技巧中的“对比”。所谓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十五、事件或情况,并列的举出来,使它们相互比较,相互衬托。这样可以更加突出某一方面,让人

在比较鉴别中感受更深。在将“公交车”和“奔驰”的比较中,突出了公交车的宽敞等特点,达到了喜剧效果。还有刘元装瞎是用诗一般的朗诵流露出深深的无奈和伤感,可是这一切却随着被揭穿后的一句:“我又看见了,这是爱情的力量”在强烈的对比中突出了庄谐相生的幽默。而“同志,我们今天大踏步地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进”、“首长好,为人民服务”更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善意而温和的揶揄。《甲方乙方》中川菜厨子“守口如瓶”的“打死我也不说”彻底消解了英雄的崇高含义。这部电影全片又是北京方言,北京人很风趣,很热情,有无奈却积极憧憬,甲方乙方体现的最好了。

到中期《手机》的四川口音(张国立) ,经典台词,比如“坐而论道”“审美

疲劳”“做人要厚道”等,赋予了人物很多喜剧色彩。以及《天下无贼》的河北、陕西、东北等各个方言的结合,都能够把不同的人物特点显现出来,给故事带来了浓厚的生活之感,且这也是间接参与整个幽默情境的建构的方法,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则是一种独特而别致的审美韵味。

(2)、机智有趣的风格

机智的言词能够保证语言体现出灵活、诙谐的状态,这是电影作品发挥出喜剧效果的主要因素。笑料对于喜剧电影则是主要命脉,而幽默的发生则往往源自于语言材料运用方式的巧妙而若是对语言编织残留了过多的痕迹,则难以发挥出理想的发笑效果,观众也难以体会到电影的喜剧性这些都说明了必须要把语言的机敏、灵活等特点完全显现出来才能让观众发自内心地笑出来,最好是在看完电影后还能在回顾中发笑一番,这才是喜剧电影的成功之处。机智的特点主要集中于人物台词语言材料使用的巧妙,以及对言语信息的补充或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在冯氏喜剧电影中,其一贯都把台词当成其喜剧的主要“看点”,也是渲染出喜剧效果的主要因素。作品中的台词有时机智,有时诙谐,有时奇妙,有时灵动,偶尔会渗透着讽刺和调侃意味,运用自身独特的技巧从各个方面来呈现出当代社会人群的生活百态,特别是北京市民们的机智诙谐化的语言风格。例如,电影《甲方乙方》中,(葛优)饰演的姚远看中由(刘蓓)扮演的周北雁,想对她表达爱意,却又怕被周北雁拒绝,而姚远则灵机一动将“求婚”戏说为“救个急”,而结果当周北雁拒绝姚远之后,其为了不丢失自己的面子,而巧妙地将“结婚”的理由改为了“房子”而并不是爱上周北雁。十分简单的话语,却将现代社会中的求婚过程变得极为平淡,其体现出来的诙谐、幽默往往会给观众看之一笑,不由自主地被影片吸引。

(3)、流露真情的风格

冯小刚能够从多元化的 艺术审美复合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电影形式,创作了《一声叹息》、《手机》和《天下无贼》三部悲喜剧风格的电影类型,这种多元化的审美主义符合大众的审美心 理,协调人类的精神生活。这些影片讲述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故事,甚至是自己 的故事。 接受美学认为,当一部作品与读者既有的期待视域符合一致时,它立即将读 者的期待视域对象化,使理解迅速完成。冯小刚的电影演绎的都是普通人的人生 故事,与观众的期待视域保持了一致,使观众在观看和理解时没有障碍,自然的 接受而产生共鸣。在影片《一声叹息》中,冯小刚将镜头直面情感的现实,揭开 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复杂的情感,面对真实而又残酷的生活现状,这使我们更加 逼真的看到了一幅现代都市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而真实的情感会让观众理解 和明了生活的真正涵义是什么,而回归家庭的结局也恰恰迎合了中国人的伦理道 德观念,符合传统的审美心理。

《手机》中风流惆镜的严守一最终远离世俗的喧嚣, 回归纯净的心灵家园,让主人公的心灵还乡得到实现。《天下无贼》是一个真诚而 温暖的情感故事,天真的愿望和爱情的力量最终完成了生命的洗礼,用生命的代 价完成了精神的解脱和板依。 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定势是和谐和圆融的思想。古老的礼乐文化和人生哲学 形成了中国人对人生的圆融、和谐和真善美的追求。这种审美倾向也成为民族文 化心理的历史积淀和稳定性要素,因此,冯小刚能够抓住中国老百姓的这种审美 潜意识,让镜头始终关注着普通人的人生和情感故事,用真情打动人心。让中国 老百姓在他的电影中完成观影的审美期待,也找到了自己的情感消费品牌。

情感和人性是艺术不变的主题,对 情感深度的表现和对人性的关怀是艺术

表现的核心要义。冯小刚能从普通人的视 角来反映现实生活中最牵动人心的东西,对普通人的关怀,对生存境遇的关注以 及用真情对他们心灵的抚慰。他开始进行人性的探索,解放人们在现实中被压抑 的想象欲、爱欲和生命本能等等,从沉重思考中体会生命的厚重感,表达出人类 心灵的护卫和精神的慰籍,这不仅体现出电影的艺术震撼力,引导了人对真与善 的向往和追求,也散发出纯真

的人性,更体现了具有生机活力的生命意义。这也 是冯小刚电影最可贵的特色。 纵观当今华语影坛,如单从主流电影和非主流电影两个方面来看,冯小刚的电影已经成了中国内地主流电影最有号召力的品牌。观众是市场的载体,电影要真正打开市场,就必须创造出民族特色的主流商业品牌。从冯小刚拍的《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等几部影片连续获得票房冠军来看,冯小刚的确是将民族特色和市场经济,将观众和电影融合得最好的一位导演。从普通人的视角来反映现实生活中最牵动人心的东西,是冯小刚电影最可贵的特色。

(4)、灵活善变的风格

从现代社会实际过程看,一个成功的电影作品必须要具备新颖性的词语和说法才能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而只有对普通表达的反叛才会让语言素材呈现出非同一般的光彩。在冯氏喜剧中,人物台词的灵活创造性使得影片播放中表现出了极为新颖的气息,增加了时代感,让语言材料潜在的言语作用充分发挥。而这类形式的“求新求奇、灵活善变”等组合的结构对冯氏喜剧电影人物台词而言更是经常出现的。其多数是利用对已有语言材料的调整、编制、创作等发挥出喜剧作用。如《甲方乙方》中尤老板与“好梦一日游”公司签订合同时,其内容为:

姚远(葛优):“协议书,甲方:尤万成先生,乙方:好梦一日游,简称梦游。甲乙双方经协商达成协议如下:

一. 甲方责成乙方为其实现吃苦受罪之梦想。

二. 乙方应不遗余力地,创造性地完成甲方之重托。

三. 如甲方未经乙方允许,单方终止之梦想,将被视为违约,括弧,如遇战争,自然灾害,及人力不可抗拒之因素,(尤插嘴:“天塌下来都有效!”),甲方应赔偿乙方一切损失。

四. „„”

尤老板:“甭四了,我给你签字不完了吗。我要反悔,瞧见没有,这球场,还有这奔,就全归你们了。”

将“好梦一日游”简化为“梦游”,这个词语就是创作者想象出来的“新点子”,若从语法上讲并非正规表达,其语义上也十分模糊,但喜剧电影需要的则是这类极为新颖的方式,打破常规求创新的台词,其为观众创造的喜剧效果是出乎意料的,能

够带给人无穷的幽默效果。此外,冯小刚在其作品《手机》中也采取了相似的台词方式,如严守一将“胡说八道”简化成“胡语”,虽语法不正常,但听上去颇有几分“笑”果。除了以上作品外,《大腕》中同样存在了相接近的台词方式,经过相关的对比调整后出现了新的词语,给观众带来的喜剧感觉效果较好。具体有:“搜狐一搜狗”“报喜鸟一报丧鸟”“博士伦一硕士伦”“可口可乐一可笑可乐”等,这些都是创作新颖的台词,能够让大家对某些名牌有所回忆,还可让本属于沉重的葬礼具备了不同的喜剧色彩。需要注意的是,冯氏喜剧的创新手法并非仅仅体现于人物台词的语法、语义方面,且在语体风格、人物情感、外在形象等多种元素里都出现了“突破”常规的方式,如《天下无贼》黎叔的台词“这次出来,一是锻炼队伍,二是考察新人”“有组织,无纪律””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等,从而将革命斗争时的经典语录转换为电影台词,这类表达方式词汇新颖,最终获得的喜剧效果可想而知。

(5)段子相声的风格

什么是段子?段子就是笑话,我与我们正在或曾经经历是生活息息相关,经人工杜撰出来的笑话。它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笑话区别之一,就在于它是直指当下的。曾几何时,“讲段子”成了当代中国文化景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流行纵然称不上绝后,也堪称空前。只要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在火车上,人们讲段子,在澡堂里,人们也讲段子;开车时,人们讲段子;开会时,人们也讲段子;在男人面前,人们讲段子;当着女人,人们也讲段子……段子无所不有,无处不在,“段子”这个东西在中国人现在的饭桌上简直成了一道必不可少的菜。段子几乎成了中国人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

讲段子最早起源于相声语言,在电影作品中积极运用相声语言也是现代电影艺术中的一大突破。电影里的段子和我们的生活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其主要都是源于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笑话。讲段子的惟一目标则是让听众笑出来,无论其用什么来打镲均并非真实,而是为了消磨时间或者取乐于人。据人们熟知最为有名的段子通常包括荤段子以及政治段子,这些都能够让人们发出笑声。而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段子,只要观众听了之后反应热烈,都可以将其作为一种娱乐素材。冯小刚也曾强调:“我是一个玩心比较重的导演,在拍戏时常常满怀着游戏的感觉,这对于我是一种极大的快乐,相信观众看了也会带来效果。”因而,在电影创作时,冯小刚常常会和编剧协商,从而将诸多生活中的笑料融合到电影里,这样既能够符合生活实际,也能够达到良好的喜剧效果,让观众看了之后有很多娱乐感受。从他的电影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冯小刚在得到社会群体的认可之后,对于影片创作有了更多的新意,而最大的法宝之一则是“讲段子”,很多电影都呈现出了这种喜剧变化。如《甲方乙方》里“打死我也不说”的段子,(“打死我也不说”“有种,那我们就打死你吧”),《不见不散》里刘元说的“改造青藏高原”的段子(刘元对女友说:“炸开喜马拉雅山,引印度洋暖湿气流来改造青藏高原。”),《没完没了》里阮大伟的“鸡下蛋”的段子,《手机》里沈雪讲的“练胸大肌”的段子(沈雪讲了一个笑话:“一个山西人,恨窝囊,出门老受欺负。就在家里拼命练俯卧撑。”爹问:“孩儿,干啥哩”儿说:“俺学电视上,在练胸大肌!”爹兜头一巴掌:“练也白练,再练也没你姐大!”),《非诚勿扰》里秦奋讲的“解决人类分歧”的段子,《大腕》中疯人院里那些“做生意而发疯了的病人”的可笑交谈,等等,这些都源自于我们的现实生活,都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总结的经典故事,作为影片的元素可以让整个喜剧情感变得更加深入,创造出更加丰富的艺术效果。

(6)俗语趣味的风格

冯小刚的电影不是以影像刺激我们感官的现代电影,也不同于香港黄百鸣的搞笑古怪,别样于周星驰的无厘头,或者成龙的动作贺岁片,冯氏电影是重口不动手,是重台词不重画面,在冯小钢的电影里语言的密度很大,不仅整部影片的发展和理解依赖台词,需要语言支撑的镜头占到一半以上,而且他的电影最出彩的地方也是台词,片中人物语言或机智或诙谐或奇妙,其中甚至还带有讽刺和调侃,比起陈佩斯戏剧中那些生龙活虎,充满乐观精神的主人公,冯氏影片的主角无不老成持重,属于青壮年应有的活力已退到了嘴边,他们说着满口的京片子,用京式的幽默体现当代市民,尤其是北京市民的独特的幽默感以及游戏态度及精神。

冯氏喜剧创作中常常会把日常生活中的俚俗言语运用于电影里,这样可以保证台词的“新鲜感”,使之接近俗白却又不失强烈的欣赏性。俚俗趣味化在冯氏喜剧里体现出来的台词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与百姓同乐。将一些源自于老百姓生活中的“耍贫…„讲段子”等言语词汇集中起来,给电影增加更多的色彩。冯小刚擅长运用市井老百姓的语言添加幽默,而“京油子”式的耍贫充分体现于其作品。如《不见不散》中的刘元说:“《北京人在纽约》那部片子就是他们拍的。那就更得帮他们了,本来他们智商就低,再不选点好看的景,不是更过不去了吗! 回头片子全世界都放,丢谁的人? 还是丢咱们中国人的脸,是不是?”这些大幅度的台词纯属“耍贫”,把拍戏与民族尊严联合,创造的效果不同一般。其次,生活言语。主要运用的则是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俚语、俗语。俚语、俗语主要是由百姓在生活中积累而来的语言成品,是社会最底层人民的心声,也能把老百姓的 生活志趣充分显现出来,若恰到好处地引用则能够加强人物台词的趣味性以及幽默感:如《不见不散》里李清嘲笑刘元时说:“吃着碗里的,还看着锅里的”等言语,这些都是来源于民间俚语、俗语的运用,而这类台词都是在市民阶层中慢慢收集到的,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给观众带来了无比的亲切之感。 五,畅想未来电影的发展

不管人们如何诟病电影不应该被技术左右, 技术仍然深刻影响着电影的发展. 好莱务大片中的特技就是这样一种技术, 连一些以往专心讲电影故事的导演都按耐不住, 先是徐克的蜀山传, 后李安的绿巨人, 然后张艺谋的英雄, 现在陈凯歌也有了他的无极.

我相信还是有很多的导演会坚守原来的表现方式, 但是更多的导演不会甘于廉颇老已, 即使喳了金子招牌, 也会继续尝试用特技来再造自己的电影画面. 这让我想起我的老爸, 叔叔们, 几近花甲也要QQ 一把.

然而特技只能改变电影的表现形式, 电影的叙事方式依旧, 电影胶片还是在导演手上去剪辑, 如果参考互联网的方式, 增加电影制作或者放映过程的互动, 让群众参与电影的情节, 甚至在观看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意志来左右情节的发展, 这还是不是电影呢? 我们知道超级女生在电视媒体上已经实现了表演着和观众的互动, 那么电影在技术上肯定也可以实现上述设想. 那未来是不是该出现一种所谓的互动电影呢? 当万人凝聚电影画面, 片中的男主角N 流浪王子被兄弟陷害, 被民众误解, 悲厂欲绝, 剧情正欲以悲剧结局END; 你的眼眶红润, 心潮起伏, 心想岂能坐视不管, 发动亲友SEND 出万千条手机短信, 要求男主角的爱人出现, 向世人澄清事实, 终于感动普通民众, 揭穿其黑心兄弟的阴谋,N 流浪王子重归王座. 这会不

会就是未来互动电影的一种情景呢? 我想,总有一天,会有互动电影的出现,根据观众的需求去设计情节,才是适合时代发展的好电影。

第六组

语文研究性学习

————浅谈中国电影与冯小刚 一 .电影与中国电影

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的产物。他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被称为“第七艺术。”电影也称映画。是由活动照相术和幻灯放映术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艺术。是一门可以容纳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电影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这种艺术性极强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而且影片可以大量复制放映。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以及还音),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以及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电影艺术: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复制放映。

跟随着世界电影发展的大潮流,中国电影也逐渐开始发展,并且开始在世界电影史上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中国电影诞生于1895年,次年即被输入。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获得发展。1979年10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艺路线基本是正确的,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纠正了过去提出的“文艺服从政治 、文艺从属政治”的偏颇提法 ,重申执行双百方针。1977年电影生产开始复苏,1980~1984年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人次平均在250亿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1905年, 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摄制了戏剧纪录片《定军山》, 此为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 谭鑫培主演 1931年,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在上海诞生, 主演胡蝶 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1948年拍摄于上海的戏曲片《生死恨》, 由华艺影片公司出品, 费穆导演, 主演梅兰芳。中国电影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萌芽时期(1896-1930),从1896年到1930年是中国电影的萌芽和形成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以引进外国影片进行放映到与海外资本联合制作再到中国

人独立拍片的历史过程。并在此期间拍摄了近600部电影,其中较为著名的影片有《定军山》、《掷果缘》,《劳工之爱情》《花木兰从军》。

发展时期(1931-1936),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代表作有《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

凋敝时期(1937-1945),随着抗日战争爆发, 香港爱国电影工作者拍摄了抗战题材的影片。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进入上海租界为止, 上海被称为“孤岛”时期。在这时期里, 拍摄的有《马路天使》《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以及《民族万岁》等新闻纪录片。

复苏时期(1946-1949),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宣传部和国防部分别接管了上海、北平、长春、南京等地的电影产业。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 一部分革命和爱国的电影工作者进入由中央电影摄影场改组的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各厂利用国民党的电影基地,拍摄进步影片,另一部分参加进步电影的基本阵地昆仑影业公司,对文华、国泰、大同等民营影片公司也采取团结、支持、争取和协作的方针,使之拍出进步影片。这样,在1946-1949年间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松花江上》、《夜店》、《还乡日记》、《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等优秀影片。这一时期上海共有20多家小电影公司 拍摄了约40部影片 其中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在解放区,1946年成立延安电影制片厂。

持续稳定的发展(1950-2010)

在此期间, 经过一系列的电影爱好者的不懈努力, 使得中国电影得以持续稳定的发展, 使得中国电影逐步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的舞台。仅2008年一年就一共有270部次影片参加116个国际电影节, 其中有39部影片在23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68个奖项。在日本国际电影节期间举办的“2008东京中国电影展”上, 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会见了中国代表团并全程观看了中国影片《赤壁》。主办了中国东盟广播电视高峰论坛, 发表了推动中国与东盟广播电视领域更深入广泛合作的《北京声明》。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 培训了8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300多名广播

影视从业人员。抓住奥运契机, 加强了与境外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冯小刚,张艺谋,谢晋等导演是该期间支持中国电影发展的中坚力量,它们各具特色,不断地刷新中国电影发展的奇迹特别是冯小刚和张艺谋,他们分别开创了中国贺岁片的先河和中国的“大片时代。”

二. 中国电影的力量——冯小刚与张艺谋

张艺谋,中国著名电影导演,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总导演,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获得过美国波士顿大学、耶鲁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其拍摄的电影多次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是中国在国际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导演。早期他以执导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电影著称,艺术特点是细节的逼真和色彩浪漫的互相映照。2002年转型执导的武侠巨制《英雄》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他的电影风格勇于创新,且涉及题材广泛,每次上映都能引起国内舆论的高度关注。在电影人材的提携上,张艺谋捧红的“谋女郎”也是媒体和公众聚焦的对象。但是,他为了迎合国际市场,很少在电影中融入一些浅显易见的人文情感,他的电影总是大手笔,大场面,大特技,每一次都能带给我们视觉上的震撼,但当我们真正想从中去思考或者理解些什么的时候。真的很困难,但与之相反的是冯小刚的电影,通俗易懂,语言幽默,贴近生活,反映现实,能让我们在捧腹大笑的同时能思考人生,他的电影票房屡创奇迹,即使是中国电影发展的低迷时期,他依然一次又一次的刷新中国电影票房史,所以我想,他是名副其实的“票房推手。”

冯小刚,中国电影导演,编剧。其导演过的电影总票房超过20亿,是中国内地最具有电影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擅长商业片、在业界享有贺岁片之父的美誉。获得过第十七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导演、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导演奖、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2011年上海电影节年度杰出贡献奖、第十九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导演、新中国60年文艺界十大影响力人物,它的主要作品有》《编辑部的故事》《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夜宴》《大腕》《天下无贼》《集结号》《唐山大地震》《1942》《手机》《非诚勿扰》等

三. “票房推手”的主要作品介绍

1. 在《甲方乙方》之前,中国观众的观念里,还从来不知道贺岁片是神马玩意儿。冯小刚和葛优开创了这个先河,当时,票房一举达到了3300万。故事的大致情节就是钱康、姚远、周北雁、梁子四个年轻人,在97年夏天开办了一项“好梦一日游”的业务,帮助消费者过一把“好梦成真”的瘾。他们甚至为了帮助别人圆梦,

捐出了自己的房子,后来房子被还回来了,但大家对于过去的一年无限感慨。

2. 《》是以、朝鲜战争及建国初期为题材的电影,改编自杨金远的小说《官司》,主要剧情为解放战争时期,连长谷子地率领九连47名战士在汶河岸执行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任务,团长下令以集结号为令撤退;惨烈的战争中,九连的战士死伤惨重,他们打退了敌人三次进攻,炸毁3辆坦克,歼敌无数,全连除连长谷子地,47人全部阵亡;这场战争改变了谷子地的人生;由于部队改了编号,九连牺牲的烈士们也被认定为失踪,谷子地开始了艰难的寻找,为九连的兄弟们讨个说法,也为了探明当年集结号的真相电影

3. 《》讲述了秦奋的天才发明被风险投资人天价买断。一夜暴富的这位“剩男”揣着家底开始了“征婚”旅程,一段“人间喜剧”就此出演。电影《非诚勿扰》的总票房为3.25亿。位列华语电影票房榜第5名。

4. 《天下无贼》影片讲述了王薄(饰)和王丽(饰)本是一对最佳贼拍档,在火车站遇到农村娃子傻根(王宝强饰)后,王丽被他的单纯打动,决定暗中保护不使他的辛苦钱失窃,王薄却寻思下手,但最终归入了王丽的阵营。不料傻根的钱早被以黎叔(葛优饰)为头目的另一著名扒窃团伙盯上,于是一系列围绕傻根书包里的钞票、在两个团伙之间展开的强强斗争上演。 5. 《手机》说的是《有一说一》的著名主持人严守一,在去电视台主持节目时,把手机忘在了家里,这一个小小的失误却让他的妻子于文娟发现了他与一个陌生女子间的秘密,回想丈夫 在电视上笑容满面,回到家却神情恍惚:外边滔滔不绝,对着她却一言不发,妻子似乎明白了一切。于是妻子就此提出离婚。故事以手机作为核心展开一系列都市情感故事

6. 谈起冯小刚必须推荐一下他拍摄的2010年上映的影片《唐山大地震》,该片无论从视听效果还是票房口碑上都获得了业内人士及观众的良好反馈。在逐渐繁荣的华语电影市场之下,《唐山大地震》融合了好莱坞灾难片式的震撼特效及主旋律影片感人至深的人文情怀,同时也是对类型电影展开了一种中国式的新尝试。值得注意的是:本片在灾难背景之下以人性光辉照及民族精神,从深层次挖掘中国人独特的情感表现和强大的内心力量,并以此来弘扬坚韧勇敢的民族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情感价值。优秀的电影就是一股最真挚的力量,而《唐山大地震》更是透过大片式的视听冲击让我们体味到了一种被升华了的情感支持:灾难的飓风过后,永远不会被摧毁的是人性的伟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和繁荣。

《唐山大地震》的故事围绕一个家庭在经历灾难之后的聚散别离,时间和地点的跨度沿着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轨迹延伸开来,堪称一部中国人的心灵史诗。剧情开始于唐山大地震灾难的23秒间,动摇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惨叫的人声,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着人的心灵,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震后的废墟中,水泥板的两端分别压着一对龙凤胎姐弟。救援者只有能力救活一人,这位年轻的母亲,将如何抉择?这是这部电影留给人性的一个难题。在“只能救一个”的万难抉择下,

徐帆扮演的母亲无助而绝望的喊出“救弟弟”几个字时,压在钢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泪,呢喃着喊出最后一句“妈妈”,同样也在黑暗中陷入了无助和绝望。23秒的地震灾难,引发了一个家庭32年的生死别离。对于母亲及姐弟二人来说,活下来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

关于《唐山的大地震》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公理自在人心,他6.5亿的票房就是最好的证明。

四. 冯氏电影的特点及成功原因

在中国内地最近十年的电影市场,出现了广受观众欢迎的新类型电影,贺岁片。贺岁片主要指在元旦、春节期间上映的喜剧电影,鉴于滑稽、怪诞、嬉戏、喧闹的格调,加之在故事情境或言语动作中多多少少地涉及春初岁尾之事。寻求欢乐和放松,是观众在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期间普遍的心理需求,这就决定了贺岁片的风格:轻松,幽默,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如果说香港的喜剧之王是周星驰,内地的喜剧之王为冯小刚则是当之无愧的。“冯氏幽默”已是冯小刚电影一道亮丽的风景。

冯小刚的轻喜剧背景基本都是北京,都是城市题材;主角都是小人物,讲

述寻常百姓的故事;他的电影里面透着一种厚厚的平民主义、百姓情结,其特有的喜剧风格素材都来自于人们日常生活。而这些作品全由一个灵魂主角——葛优主打,采用冷幽默,寻常的言谈举止于不经意间爆出笑料,极似相声中的抖包袱,从不大轰大闹,自然朴素,令人回味。冯小刚的作品有一种讽刺性的幽默,对现实生活的各种不光彩层面进行暴露和嘲弄,而且时效性很强,当时的新闻热点以及焦点事件都有可能在冯小刚的电影中找到踪迹。

冯氏幽默是冯小刚贺岁电影的语言艺术中最大特色。冯小刚所导演的每一

部贺岁片都给我们留下了值得回味的经典台词,并且成为相当长时段的流行话语,无论是“中国演艺界已经集体补钙了”, “审美疲劳”, “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还是“二十一世纪,什么最值钱?人才”等等,这些被称为“冯氏幽默”的话语也成了影片中导演的签名。其实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影片中的经典语录其实都脱胎于我们典型的政治话语,正是由于政治话语的非政治使用,语言与身份的错位,才使这样的话语成为台词的点睛之笔。影片中的语言在给观众带来欢笑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思考,让观众得到娱乐的同时也使观众受到一些启迪,甚至是教育。

在当代中国电影中,冯小刚电影以其商业的成功却又不失其艺术特质, 独具

别样的风采。从早期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到最近的《集结号》,冯小刚电影无论是在电影语言、还是在叙事技巧方面都具有浓郁的个人化倾向。冯导电影中独特的表现角度、台词、人物性格塑造等方面都具有个人化的特质,并且打破了传统商业电影意识形态浅薄的观念,潜在地说明了商业电影其实也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最真实的情感,可具备深刻的内涵。

1997年,冯小刚推出由其导演的大陆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开始了其

贺岁片导演生涯,标志着其个人风格的形成。该片由冯小刚当时签约的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投资,当年票房即达3600万。1998年和1999年,冯小刚继续与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合作,推出贺岁片《不见不散》和《没完没了》,票房分别为

4000万和3000万。自此,冯小刚成为中国本土电影的票房旗帜,成为当年唯一能与好莱坞分市场的本土导演。2000年,冯小刚加盟王中军的华谊兄弟太和影视投资公司,并于2001年推出《一声叹息》,票房3000万。接下来的三年里,冯小刚拍摄了三部由华谊兄弟太和影视投资有限公司与美国好莱坞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共同投资的电影,分别是《大腕》、《手机》和《天下无贼》,票房分别为4500万、5000万和1.2亿,成功激活了本土电影市场。从1995年香港贺岁片《红番区》出现在大陆电影市场算起,贺岁片出现在大陆市场已有十年,而且已基本形成规模。

从票房来看,冯小刚的贺岁片《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和《天下无贼》的票房收入不但稳居当年国产贺岁片的头把交椅,而且也是当年国产影片票房收入的佼佼者,甚至击败了某些进口美国大片在中国内地的票房。但与此同时,大多数其他导演的贺岁片的票房成绩并不理想,有的还倍受冷遇。面对冯小刚交出的这份市场成绩单,影评人在媒体上展开口水战,赞扬者的吹捧与批评者的口诛笔伐趋于白热化。争论的焦点从本质上看仍是他电影中毫不掩饰的商业性,仍然关涉的是电影的本质问题。批评者说他的电影毫无艺术价值,充溢着庸俗的市井气;而赞扬者说他的电影符合大众的欣赏水平和消费口味,充满生活的温馨和生存的乐趣。

为什么冯小刚能在市场极度低迷的情况下,赢得了几百万观众并一度越过张艺谋、陈凯歌、张元等,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导演?冯小刚电影市场成功的文化生产模式是怎样的?这正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冯小刚自1997年推出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以来,每一部作品都能叫好有叫座,除了影片本身的魅力之外,成功的市场营销策略也在冯小刚电影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运用4Ps 组合理论分析冯小刚电影的市场营销策略,为目前走在产业化道路上的中国电影提供参考与借鉴。

众所周知,冯小刚自1997年推出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以来,他的每一部作品都能够创造票房奇迹,不仅没有任何一部国产影片与之抗衡,甚至许多同期上映的外国进口大片也败下阵来。一提起冯小刚电影, 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冯氏幽默, 然后是影片中精彩搞笑的人物台词。的确, 从九十年代开始, 冯小刚连续推出的贺岁喜剧片, 不仅捕捉到了观众实实在在的笑声, 而且收获了电影市场上难得的殷实票房。这在国产电影普遍低迷的今天实在是一个奇迹。想想, 冯小刚电影不是那种以影像刺激我们的“现代电影”,不同于香港周星驰的无厘头与现代解构的《逃学威龙》、《大话西游》, 或者成龙式的激烈动作贺岁片《红番区》《警察故事》, 冯氏影片是动口不动手的, 是重台词不重画面的。在冯小刚电影中语言的密度非常大, 需要语言支撑的镜头占到百分之七十以上, 而且他影片中最出彩的也是台词。

然而每个剧本所要表达的主题都是不一样的,而电影人物台词也都存在自己独特的风格艺术,其属于特别的语言形式,也是和自然语言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的人工语言,属于高度艺术化、规范化的口语形式。若概括冯氏喜剧人物的台词风格,则只需以“俗”与“活”两个字使可全面阐述。所谓“俗”,这种风格一般都是人物台词通俗化、平民化、生活化;所谓“活”,这种风格一般都是人物台词调侃化、趣味化、创新化。需要注意的是,此种“俗”与“活”的风格特征融合在冯氏喜剧电影中并非生搬硬套地嵌入,其主要是以遵循影片主流风格为基础,参照故事的表达主题、人物性格、对白背景等重点元素设计,把电影中人物的台词淳朴、机智、俚俗灵活地显现出来。现从语体风格和表现风格两大方面对冯小刚

的喜剧人物台词详细分析。

(1)淳朴大众的风格

“平民化”意味着影视创作在内容、题材、主题选择上的贴近(贴近生活、贴近观众) 性,在创作视角,表现视角、叙述视角上的平民意识(而非居高临下的贵族意识),在创作心态上的平民意识(不给予观众指导性的结论,而给予观众提供共享共思共乐的参与空间)。正因为如此,这种平民式的小人物形象更能被大众所接受、认同以至喜爱。一种“雅”和“俗”的契合。

雅俗共赏在电影作品中是极为重要的艺术元素,而导演们要发挥出雅俗共赏的效果,其重点创作方式则是运用人物台词。而台词的内容必须要与现实生活相近,这样才能保证观众听完之后很快理解其含义。且台词还具备深刻的思想韵味。带给观众们无穷的回味空间。与其他导演的喜剧相比,冯氏喜剧则更注重于用日常生活化的语言呈现出人生中不同的哲学智慧。经过对大量的资料分析后得出,冯氏喜剧电影人物台词淳朴生活化风格的形成,其多数是采取了大量的口语显现形式,且采取了特殊性的语句融合。口语运用的最大特征则是口语词运用普遍,且句式短、常跳脱,言语表达中的口气随和、语言亲密。电影属于大众化的娱乐范畴,由于观看电影的人们在文化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若使用高级语言表达电影主题则效果甚差,而口语化的人物台词则使得电影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更近了,这种言语会带给观众浓浓的兴趣,在广大群众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冯小刚回忆自己的导演生涯也说:“我是一个市民导演,我所拍的影片就是服务于人民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观看冯氏喜剧时,电影人物台词能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中的趣事。不仅仅只有这些,电影中配合使用方言也成了人物台词生活化的主要参考指标。有人说,看冯小刚的电影会有一种亲切感在里面,冯小刚走的是平民化道路,语言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那是再自然不过。

冯小刚的变化则在于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手中的喜剧影片是一种必须制造娱乐的手段,但他对所拍的电影亦有“很强的激情和表现欲”。也就是说,冯氏喜剧在自然流畅、令人愉快的情节和场景叙述中,并不有意回避现实,而是自然而然、合情合理地描述使观众作为普通人的梦想和烦恼,从而振奋观众的情思。冯小刚喜剧的第二个艺术特点是在作品中融入讽刺喜剧的成分。冯小刚根据自己的艺术积累和实践体验,在自己的轻松喜剧片中大胆地融入讽刺喜剧的元素。讽刺喜剧因是用幽默、诙谐的反讽方式揭示严肃的主题,其故事基调阴郁悲观,但冯氏喜剧只是吸收了普通大众将会非常乐意接受的幽默、诙谐的讽刺手法,并没让严肃悲观的氛围渗入。基于对现实的透彻观察,导演在故事主体的叙述中捎带性地讽刺了病态的世俗文化和贪婪的物质欲念。明星失宠、富人受罪等则反讽了现实中堂而皇之的乍富乍名的病态做派《(甲方乙方》) 。“白道”、“黑道”各路商家纷纷拥进“死人丧礼”是对世俗社会不择手段疯狂敛财的讽刺; 而王小柱的疯魔,精神病人的发癫无疑是对浮躁喧嚣、盲目追逐金钱的世俗大众的警戒《(大腕》) 。 从《甲方乙方》中的“活一结实”的北京方言,例如当姚远和北雁一起给父老乡亲送祝福的时候在公交车上有这样一段对话:

北雁(刘蓓):“这车开得真稳,跟坐奔驰似的。”

姚远(葛优):“比奔驰舒服,奔驰能直腰站着不碰头吗?” 北雁(刘蓓):“那不关这个呀,还有咱公交专线呢!”

两人用调侃的预期将公交车和奔驰做了比较,道出了北京人那种小市民的幽默。这运用了表达技巧中的“对比”。所谓对比,就是把两种对立的十五、事件或情况,并列的举出来,使它们相互比较,相互衬托。这样可以更加突出某一方面,让人

在比较鉴别中感受更深。在将“公交车”和“奔驰”的比较中,突出了公交车的宽敞等特点,达到了喜剧效果。还有刘元装瞎是用诗一般的朗诵流露出深深的无奈和伤感,可是这一切却随着被揭穿后的一句:“我又看见了,这是爱情的力量”在强烈的对比中突出了庄谐相生的幽默。而“同志,我们今天大踏步地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进”、“首长好,为人民服务”更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善意而温和的揶揄。《甲方乙方》中川菜厨子“守口如瓶”的“打死我也不说”彻底消解了英雄的崇高含义。这部电影全片又是北京方言,北京人很风趣,很热情,有无奈却积极憧憬,甲方乙方体现的最好了。

到中期《手机》的四川口音(张国立) ,经典台词,比如“坐而论道”“审美

疲劳”“做人要厚道”等,赋予了人物很多喜剧色彩。以及《天下无贼》的河北、陕西、东北等各个方言的结合,都能够把不同的人物特点显现出来,给故事带来了浓厚的生活之感,且这也是间接参与整个幽默情境的建构的方法,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则是一种独特而别致的审美韵味。

(2)、机智有趣的风格

机智的言词能够保证语言体现出灵活、诙谐的状态,这是电影作品发挥出喜剧效果的主要因素。笑料对于喜剧电影则是主要命脉,而幽默的发生则往往源自于语言材料运用方式的巧妙而若是对语言编织残留了过多的痕迹,则难以发挥出理想的发笑效果,观众也难以体会到电影的喜剧性这些都说明了必须要把语言的机敏、灵活等特点完全显现出来才能让观众发自内心地笑出来,最好是在看完电影后还能在回顾中发笑一番,这才是喜剧电影的成功之处。机智的特点主要集中于人物台词语言材料使用的巧妙,以及对言语信息的补充或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在冯氏喜剧电影中,其一贯都把台词当成其喜剧的主要“看点”,也是渲染出喜剧效果的主要因素。作品中的台词有时机智,有时诙谐,有时奇妙,有时灵动,偶尔会渗透着讽刺和调侃意味,运用自身独特的技巧从各个方面来呈现出当代社会人群的生活百态,特别是北京市民们的机智诙谐化的语言风格。例如,电影《甲方乙方》中,(葛优)饰演的姚远看中由(刘蓓)扮演的周北雁,想对她表达爱意,却又怕被周北雁拒绝,而姚远则灵机一动将“求婚”戏说为“救个急”,而结果当周北雁拒绝姚远之后,其为了不丢失自己的面子,而巧妙地将“结婚”的理由改为了“房子”而并不是爱上周北雁。十分简单的话语,却将现代社会中的求婚过程变得极为平淡,其体现出来的诙谐、幽默往往会给观众看之一笑,不由自主地被影片吸引。

(3)、流露真情的风格

冯小刚能够从多元化的 艺术审美复合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电影形式,创作了《一声叹息》、《手机》和《天下无贼》三部悲喜剧风格的电影类型,这种多元化的审美主义符合大众的审美心 理,协调人类的精神生活。这些影片讲述的都是老百姓身边的故事,甚至是自己 的故事。 接受美学认为,当一部作品与读者既有的期待视域符合一致时,它立即将读 者的期待视域对象化,使理解迅速完成。冯小刚的电影演绎的都是普通人的人生 故事,与观众的期待视域保持了一致,使观众在观看和理解时没有障碍,自然的 接受而产生共鸣。在影片《一声叹息》中,冯小刚将镜头直面情感的现实,揭开 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复杂的情感,面对真实而又残酷的生活现状,这使我们更加 逼真的看到了一幅现代都市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而真实的情感会让观众理解 和明了生活的真正涵义是什么,而回归家庭的结局也恰恰迎合了中国人的伦理道 德观念,符合传统的审美心理。

《手机》中风流惆镜的严守一最终远离世俗的喧嚣, 回归纯净的心灵家园,让主人公的心灵还乡得到实现。《天下无贼》是一个真诚而 温暖的情感故事,天真的愿望和爱情的力量最终完成了生命的洗礼,用生命的代 价完成了精神的解脱和板依。 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定势是和谐和圆融的思想。古老的礼乐文化和人生哲学 形成了中国人对人生的圆融、和谐和真善美的追求。这种审美倾向也成为民族文 化心理的历史积淀和稳定性要素,因此,冯小刚能够抓住中国老百姓的这种审美 潜意识,让镜头始终关注着普通人的人生和情感故事,用真情打动人心。让中国 老百姓在他的电影中完成观影的审美期待,也找到了自己的情感消费品牌。

情感和人性是艺术不变的主题,对 情感深度的表现和对人性的关怀是艺术

表现的核心要义。冯小刚能从普通人的视 角来反映现实生活中最牵动人心的东西,对普通人的关怀,对生存境遇的关注以 及用真情对他们心灵的抚慰。他开始进行人性的探索,解放人们在现实中被压抑 的想象欲、爱欲和生命本能等等,从沉重思考中体会生命的厚重感,表达出人类 心灵的护卫和精神的慰籍,这不仅体现出电影的艺术震撼力,引导了人对真与善 的向往和追求,也散发出纯真

的人性,更体现了具有生机活力的生命意义。这也 是冯小刚电影最可贵的特色。 纵观当今华语影坛,如单从主流电影和非主流电影两个方面来看,冯小刚的电影已经成了中国内地主流电影最有号召力的品牌。观众是市场的载体,电影要真正打开市场,就必须创造出民族特色的主流商业品牌。从冯小刚拍的《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天下无贼》等几部影片连续获得票房冠军来看,冯小刚的确是将民族特色和市场经济,将观众和电影融合得最好的一位导演。从普通人的视角来反映现实生活中最牵动人心的东西,是冯小刚电影最可贵的特色。

(4)、灵活善变的风格

从现代社会实际过程看,一个成功的电影作品必须要具备新颖性的词语和说法才能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而只有对普通表达的反叛才会让语言素材呈现出非同一般的光彩。在冯氏喜剧中,人物台词的灵活创造性使得影片播放中表现出了极为新颖的气息,增加了时代感,让语言材料潜在的言语作用充分发挥。而这类形式的“求新求奇、灵活善变”等组合的结构对冯氏喜剧电影人物台词而言更是经常出现的。其多数是利用对已有语言材料的调整、编制、创作等发挥出喜剧作用。如《甲方乙方》中尤老板与“好梦一日游”公司签订合同时,其内容为:

姚远(葛优):“协议书,甲方:尤万成先生,乙方:好梦一日游,简称梦游。甲乙双方经协商达成协议如下:

一. 甲方责成乙方为其实现吃苦受罪之梦想。

二. 乙方应不遗余力地,创造性地完成甲方之重托。

三. 如甲方未经乙方允许,单方终止之梦想,将被视为违约,括弧,如遇战争,自然灾害,及人力不可抗拒之因素,(尤插嘴:“天塌下来都有效!”),甲方应赔偿乙方一切损失。

四. „„”

尤老板:“甭四了,我给你签字不完了吗。我要反悔,瞧见没有,这球场,还有这奔,就全归你们了。”

将“好梦一日游”简化为“梦游”,这个词语就是创作者想象出来的“新点子”,若从语法上讲并非正规表达,其语义上也十分模糊,但喜剧电影需要的则是这类极为新颖的方式,打破常规求创新的台词,其为观众创造的喜剧效果是出乎意料的,能

够带给人无穷的幽默效果。此外,冯小刚在其作品《手机》中也采取了相似的台词方式,如严守一将“胡说八道”简化成“胡语”,虽语法不正常,但听上去颇有几分“笑”果。除了以上作品外,《大腕》中同样存在了相接近的台词方式,经过相关的对比调整后出现了新的词语,给观众带来的喜剧感觉效果较好。具体有:“搜狐一搜狗”“报喜鸟一报丧鸟”“博士伦一硕士伦”“可口可乐一可笑可乐”等,这些都是创作新颖的台词,能够让大家对某些名牌有所回忆,还可让本属于沉重的葬礼具备了不同的喜剧色彩。需要注意的是,冯氏喜剧的创新手法并非仅仅体现于人物台词的语法、语义方面,且在语体风格、人物情感、外在形象等多种元素里都出现了“突破”常规的方式,如《天下无贼》黎叔的台词“这次出来,一是锻炼队伍,二是考察新人”“有组织,无纪律””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等,从而将革命斗争时的经典语录转换为电影台词,这类表达方式词汇新颖,最终获得的喜剧效果可想而知。

(5)段子相声的风格

什么是段子?段子就是笑话,我与我们正在或曾经经历是生活息息相关,经人工杜撰出来的笑话。它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笑话区别之一,就在于它是直指当下的。曾几何时,“讲段子”成了当代中国文化景观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流行纵然称不上绝后,也堪称空前。只要稍加留心就不难发现,在火车上,人们讲段子,在澡堂里,人们也讲段子;开车时,人们讲段子;开会时,人们也讲段子;在男人面前,人们讲段子;当着女人,人们也讲段子……段子无所不有,无处不在,“段子”这个东西在中国人现在的饭桌上简直成了一道必不可少的菜。段子几乎成了中国人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

讲段子最早起源于相声语言,在电影作品中积极运用相声语言也是现代电影艺术中的一大突破。电影里的段子和我们的生活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其主要都是源于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笑话。讲段子的惟一目标则是让听众笑出来,无论其用什么来打镲均并非真实,而是为了消磨时间或者取乐于人。据人们熟知最为有名的段子通常包括荤段子以及政治段子,这些都能够让人们发出笑声。而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段子,只要观众听了之后反应热烈,都可以将其作为一种娱乐素材。冯小刚也曾强调:“我是一个玩心比较重的导演,在拍戏时常常满怀着游戏的感觉,这对于我是一种极大的快乐,相信观众看了也会带来效果。”因而,在电影创作时,冯小刚常常会和编剧协商,从而将诸多生活中的笑料融合到电影里,这样既能够符合生活实际,也能够达到良好的喜剧效果,让观众看了之后有很多娱乐感受。从他的电影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冯小刚在得到社会群体的认可之后,对于影片创作有了更多的新意,而最大的法宝之一则是“讲段子”,很多电影都呈现出了这种喜剧变化。如《甲方乙方》里“打死我也不说”的段子,(“打死我也不说”“有种,那我们就打死你吧”),《不见不散》里刘元说的“改造青藏高原”的段子(刘元对女友说:“炸开喜马拉雅山,引印度洋暖湿气流来改造青藏高原。”),《没完没了》里阮大伟的“鸡下蛋”的段子,《手机》里沈雪讲的“练胸大肌”的段子(沈雪讲了一个笑话:“一个山西人,恨窝囊,出门老受欺负。就在家里拼命练俯卧撑。”爹问:“孩儿,干啥哩”儿说:“俺学电视上,在练胸大肌!”爹兜头一巴掌:“练也白练,再练也没你姐大!”),《非诚勿扰》里秦奋讲的“解决人类分歧”的段子,《大腕》中疯人院里那些“做生意而发疯了的病人”的可笑交谈,等等,这些都源自于我们的现实生活,都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总结的经典故事,作为影片的元素可以让整个喜剧情感变得更加深入,创造出更加丰富的艺术效果。

(6)俗语趣味的风格

冯小刚的电影不是以影像刺激我们感官的现代电影,也不同于香港黄百鸣的搞笑古怪,别样于周星驰的无厘头,或者成龙的动作贺岁片,冯氏电影是重口不动手,是重台词不重画面,在冯小钢的电影里语言的密度很大,不仅整部影片的发展和理解依赖台词,需要语言支撑的镜头占到一半以上,而且他的电影最出彩的地方也是台词,片中人物语言或机智或诙谐或奇妙,其中甚至还带有讽刺和调侃,比起陈佩斯戏剧中那些生龙活虎,充满乐观精神的主人公,冯氏影片的主角无不老成持重,属于青壮年应有的活力已退到了嘴边,他们说着满口的京片子,用京式的幽默体现当代市民,尤其是北京市民的独特的幽默感以及游戏态度及精神。

冯氏喜剧创作中常常会把日常生活中的俚俗言语运用于电影里,这样可以保证台词的“新鲜感”,使之接近俗白却又不失强烈的欣赏性。俚俗趣味化在冯氏喜剧里体现出来的台词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与百姓同乐。将一些源自于老百姓生活中的“耍贫…„讲段子”等言语词汇集中起来,给电影增加更多的色彩。冯小刚擅长运用市井老百姓的语言添加幽默,而“京油子”式的耍贫充分体现于其作品。如《不见不散》中的刘元说:“《北京人在纽约》那部片子就是他们拍的。那就更得帮他们了,本来他们智商就低,再不选点好看的景,不是更过不去了吗! 回头片子全世界都放,丢谁的人? 还是丢咱们中国人的脸,是不是?”这些大幅度的台词纯属“耍贫”,把拍戏与民族尊严联合,创造的效果不同一般。其次,生活言语。主要运用的则是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俚语、俗语。俚语、俗语主要是由百姓在生活中积累而来的语言成品,是社会最底层人民的心声,也能把老百姓的 生活志趣充分显现出来,若恰到好处地引用则能够加强人物台词的趣味性以及幽默感:如《不见不散》里李清嘲笑刘元时说:“吃着碗里的,还看着锅里的”等言语,这些都是来源于民间俚语、俗语的运用,而这类台词都是在市民阶层中慢慢收集到的,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给观众带来了无比的亲切之感。 五,畅想未来电影的发展

不管人们如何诟病电影不应该被技术左右, 技术仍然深刻影响着电影的发展. 好莱务大片中的特技就是这样一种技术, 连一些以往专心讲电影故事的导演都按耐不住, 先是徐克的蜀山传, 后李安的绿巨人, 然后张艺谋的英雄, 现在陈凯歌也有了他的无极.

我相信还是有很多的导演会坚守原来的表现方式, 但是更多的导演不会甘于廉颇老已, 即使喳了金子招牌, 也会继续尝试用特技来再造自己的电影画面. 这让我想起我的老爸, 叔叔们, 几近花甲也要QQ 一把.

然而特技只能改变电影的表现形式, 电影的叙事方式依旧, 电影胶片还是在导演手上去剪辑, 如果参考互联网的方式, 增加电影制作或者放映过程的互动, 让群众参与电影的情节, 甚至在观看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意志来左右情节的发展, 这还是不是电影呢? 我们知道超级女生在电视媒体上已经实现了表演着和观众的互动, 那么电影在技术上肯定也可以实现上述设想. 那未来是不是该出现一种所谓的互动电影呢? 当万人凝聚电影画面, 片中的男主角N 流浪王子被兄弟陷害, 被民众误解, 悲厂欲绝, 剧情正欲以悲剧结局END; 你的眼眶红润, 心潮起伏, 心想岂能坐视不管, 发动亲友SEND 出万千条手机短信, 要求男主角的爱人出现, 向世人澄清事实, 终于感动普通民众, 揭穿其黑心兄弟的阴谋,N 流浪王子重归王座. 这会不

会就是未来互动电影的一种情景呢? 我想,总有一天,会有互动电影的出现,根据观众的需求去设计情节,才是适合时代发展的好电影。

第六组


相关文章

  • 冯小刚影视
  • 冯小刚影视 学号:[1**********]4 专业:软件工程 姓名:杨海青 上课时间:周五9-10节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冯小刚的电影艺术风格及其特点,通过对冯小刚的介绍和其作品的赏析进而了解他在导演上的风范.冯小刚的贺岁喜剧片历来受到观 ...查看


  • 冯小刚这20年
  • 20年前的冯小刚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担任美工,之前的工作是在城建公司工会做文体干事,那会儿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可谓处于黑暗当中,几乎没人去看电影,电视台有台带小品的晚会看就欣喜若狂了,冯导还没拍过电影,和王朔联合编剧的<编辑都的故事> ...查看


  • 明月照沟渠
  • 去电影院看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一九四二>.按理说,这是一部悲情悲苦的影片,记录一个民族的苦难记忆,但奇怪的是,电影中的某些桥段,那些看似笑点其实是令人心酸的桥段,在黑暗的电影院里,总是能响起一些不合时宜的笑声. 循着声音看去,那些 ...查看


  • 春晚语言类节目只剩5个埋葬了冯小刚
  • 央视马年春晚进入最后两天的倒计时阶段,28日进行了最后一次联排.昨日傍晚,@2014央视春节晚会官方微博公布了春晚的完整节目单---本届春晚节目总数达到了42个,但语言类节目只剩5个(4个小品,1个相声),歌舞类节目达31个.(<南都 ...查看


  • 从冯小刚到赵本山:春晚到底唱哪出?
  • 一个小品演员不演小品,干上导演了:一个拍电影的,也改拍春晚了,这是什么节奏? 春节尚早,但春晚已经先行,尤其是明年的央视春晚,似乎更比往年来得更早.就在这个炎炎的夏日,人们还在为避暑降温操心的时候,央视春晚却早就将绸缪变成了行动.除了前几天 ...查看


  • 中国电影现状
  •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 2012 届) 设计(论文)题目 中国电影产业的飞跃--<唐山大地震>.<非诚勿扰>.<建国大业>.<让子弹飞>.<山楂树之恋>的成功之道探研 作 者 ...查看


  • 21世纪历年华语电影全球票房排行榜一览
  • 21世纪历年华语电影全球票房排行榜一览: 年份--排名--片名--全球票房--投资--导演/主演 (单位美金) 2000年 01--卧虎藏龙----$2.13亿---$1700万---李安/周润发 02--生死抉择----$1400万 03 ...查看


  • 中国电影前期营销 十大成功案例
  • 独家解读:中国电影前期营销 十大成功案例 [前言]电影不仅能够成为娱乐新闻的头条,也能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话题.2002年上映的<英雄>成为中国电影走进市场营销的第一版本,自此以后中国电影业逐步步入一个电影营销初步阶段.当电影制造 ...查看


  • 冯小刚成全了谁恶心了谁
  • 就好像张艺谋用<满城尽带黄金甲> 练了排奥运的舞美一样,春晚导演冯小刚用<私人订制>练了仨小品一朗诵,练也就练了,关键是,您就一春晚彩排,已经植入了满天乱飞的商业广告赚得钵满,然后影片半价还要45块!这事儿您家里人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