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综合运用农业、生物学中许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一、作物栽培学的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面向农学专业的专业课程。是非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通过对作物栽培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先进实用的高产优质栽培理论和技术。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作物生产现状

2、作物的概念,指栽培植物中最主要的、最常见的、在大田里栽培的、种植规模较大的几十种植物。全世界作物大约有90种,我国大约有50种。

3、作物的分类 栽培学对农作物的分类方法是按作物的用途,结合植物学系统,将作物分为三大部分,八大类别。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及饲料作物。

4、作物的产量

①作物的产量概念:栽培农作物的目的是获取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所谓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育期间所生产和积累的干物质总量,叫做生物产量。经济产量是指做为栽培目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作物的经济产量是作物生物产量的一部分。

②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 作物的产量(经济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产量构成因素。作物的种类不同,其产量构成因素也不相同。例如,禾谷类作物的产量,取决于单位面积上的穗数、平均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平均粒重三个因素。

作物产量因素之间除了互相制约的一面以外,还有补偿的有力。

5、作物群体

(1)作物群体的概念:作物群体是指同一地块上的作物个体群。个体是群体的组成单位,群体是许多个体组成的整体。一种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单作群体,两各或两种以上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复合群体。

(2)作物群体的结构:作物群体结构是指组成这一群体的各个单株以及总叶面积、总茎数、总根重在空间分布和排列的动态情况。整个群体分为三个层次:光合层、支架层和吸收层。

第二章 小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小麦群体、个体生长发育规律,小麦产量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实现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 经济中的地位

2. 世界小麦生产概况与发展趋势

第二节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1. 栽培小麦的起源与分类

2. 小麦的一生:小麦的一生是指从种子萌发到新种子产生的整个生活周期。

3. 小麦的阶段发育:小麦从萌发到结实,植株内部在发生了一系列质的变化后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这些循序渐进的阶段性变过程就叫小麦的阶段发育。而小麦在完成其阶段发育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每一个质变的阶段,即称为小麦的发育阶段。

4. 春化阶段(感温阶段) 在适宜的光、水、养、气等综合外界环境条件下,小麦萌动的胚或幼苗幼嫩的茎生长点必须经过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的低温才能正常抽穗、结实。小麦的这种以低温为主导因素的发育阶段就称为春化阶段或感温阶段。根据冬小麦品种通过春化阶段对温度要求的高低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可把其分为3种类型。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春性品种。

5. 光照阶段(感光阶段) 小麦以光照为主导因素的发育阶段就称为光照阶段或感光阶段。根据小麦品种通地光照阶段对每日光照时间长短及光照持续日数的要求可把其分为3种类型:反应敏感型品种、反应中等型品种、反应迟钝型品种。

6. 阶段发育理论的应用

7. 种子的萌发与出苗

(1)种子的形态与构造

(2)影响种子萌发与出苗的因素

8. 分蘖成穗规律与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途径

小麦植株的分枝叫分蘖。发生分蘖是小麦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

(1) 分蘖的作用

(2) 分蘖的发生

(3) 叶蘖同伸规律及应用

(4) 影响分蘖力的因素及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途径

9. 穗的分化形成规律与促进穗大粒多的途径

(1)麦穗的形态与构造(略)

(2)穗的分化形成规律

(3)小穗与小花的退化现象

(4)影响穗分化的因素及促进穗大粒多的途径(略)

10. 子粒形成和灌浆成熟规律与提高粒重的途径

(1)抽穗、开花与受精(略)

(2)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规律

(3)影响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因素及提高粒重的途径(略)

第三节 小麦生产的基本条件 (略)

第四节 小麦栽培技术

一、因地制宜,合理密植

(一) 合理密植的增产原因

(二) 合理密植的主要内容

二、适期高质量播种

(一) 播前准备

(二) 确定适宜播种期

(三) 确定适宜播种量

(四) 高播种质量

三、冬前及冬季麦田科学管理

(一) 冬前及冬季小麦生长发育特点

1、冬前小麦生长发育特点

2、冬季小麦生长发育特点

3、壮苗的标准

(二) 冬前及冬季麦田管理的主攻方向

(三) 冬前及冬季麦田科学管理措施

1、查苗补种,疏苗移栽

2、耕镇压,防旱保墒

3、因苗制宜,分类管理

(1) 壮苗管理

(2) 旺苗管理

(3) 弱苗管理

4、适时冬灌,春旱冬防

5、防止冻害

6、防治病虫害

7、严禁畜禽啃青,断绝田间小路

四、春季(中期) 麦田科学管理

(一) 春季小麦生长发育特点

(二) 春季麦 主攻方向

(三) 春季麦田科学管理措施

1、因时因苗制宜,灵活运用肥水

(1)返青期肥水

(2)起身期肥水

(3)拔节期肥水

(4)挑旗期肥水

2、中耕、耙耱与镇压

3、防止倒伏

4、防治病虫害

5、继续禁止率畜禽啃青或人畜践踏

五、后期麦田科学管理

(一) 后期小麦生长发育特点

(二) 后期麦田管理的主攻方向

(三) 后期麦田科学管理措施

1、灌溉与排渍

2、叶面喷施与田间施肥

3、防御干热风与雨后青枯

4、防止倒伏

5、防治病虫害

6、雹灾后的补救措施

7、间套作时尽量避免损伤麦株及根系

六、适时收获,安全贮藏

1. 适时收获

2. 安全贮藏

(三)考核知识点

1. 栽培小麦的起源与分类

2. 小麦的阶段发育:春化阶段、光照阶段、阶段发育理论的应用

3. 小麦分蘖成穗规律与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途径

4. 岁分化形成规律与促进穗大粒多的途径

5. 子粒形成和灌浆成熟规律与提高粒重的途径

6. 小麦栽培技术

第三章 玉米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玉米群体、个体生长发育规律,玉米产量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实现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起源于美洲大陆,已有五千余年的栽培历史。世界上最适于种植玉米的有三大区域,即美国的中北部、欧洲的多瑙河流域及中国的华北和东北平原。根据我国的自然条件,玉米的种植制度和栽培特点,可将我国玉

米划分为六个种植区域:1、北方春玉米区;2、黄淮海平原夏玉米区;3、西南山区丘陵玉米区;4、南方丘陵玉米区;5、西北内陆玉米区;6、青藏高原玉米区

第二节 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玉米的类型

玉米属禾本科玉米属,根据子粒形状、淀粉品质和分布,玉米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硬粒型、马齿型、半马齿型、甜质型、糯质型、爆裂型。

根据玉米从播种到成熟所经历的时间长短,可将玉米的生育类型分以下三类:早熟种、中熟种、晚熟种。

根据玉米叶片在空间的配置状态,将玉米分为紧凑型、平展型和半紧凑型三类。

二、玉米的生活史

(一)玉米的一生:从播种至新的种子成熟为止,叫做玉米的一生。根据玉米的生长发育特点,其一生可划分为三个生育阶段,即苗期阶段(出苗-拔节)、穗期阶段(拔节-抽雄)和粒期阶段(抽雄-成熟)。

(二)生育时期:玉米从播种到新种子成熟所经历的天数称为生育期。生育时期是指某一新器官的出现,使植株形态发生生特征性变化的时期。常用的主要生育时期如下:出苗期、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限、抽雄期、开花期、吐丝期、成熟期。

(三)玉米雌雄穗的分化过程

(四)玉米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第三节 玉米栽培技术

一、合理密植的原则

1. 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密度

2. 根据肥水条件确定适宜密度

3. 根据当地气候因素确定适宜密度

4. 夏玉米早播增产原因

(1)早播气候条件好

(2)早播可以使玉米生长季节延长

(3)早播可以减轻病害

5、夏玉米早播的方法

(1)麦垄套种;(2)育苗移栽;(3)铁茬播种

二、加强田间管理

1. 苗期管理

2. 穗期管理

3. 花粒期管理

(三)考核知识点

1. 玉米的类型

2. 玉米的一生

3. 生育时期

4. 玉米栽培技术

第四章 水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稻群体、个体生长发育规律,水稻产量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实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

(一)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水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二、水稻的起源及栽培历史

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世界各大洲都有水稻栽培,但以亚洲为最多,播种面积为全世界的90%。

第二节 水稻的特征与特性

一、水稻的类型与品种

水稻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禾本科、稻属。其中有两个栽培种——普通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后者只在西非有少量栽培。

1、籼稻与粳稻

2、早、中稻和晚稻

3、水稻与陆稻

4、粘稻与糯稻

二、水稻的一生及其发育特性

(一)水稻的一生:栽培上通常把种子萌发到新种子成熟,称为水稻的一生。水稻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生长发育期,即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

(二)水稻产量的形成过程 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粒重构成的。

(二)水稻品种的发育特性

1、水稻三性的概念:感温性、感光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简称为“三性”。

(1)感温性;(2)感光性;(3)基本营养生长性

2、早、中、晚稻的“三性”特点,晚稻品种一般都具有基本营养生长性好,而感光性、感温性都强的特点。一般早稻品种都具有基本营养生长性较小、感光性弱、感温性较强的特点。中稻品种在“三性”特点上是晚稻和早稻的过渡类型。

3、水稻“三性”的应用

(1)栽培上的应用;(2)引种上的应用

4、分蘖 分蘖是水稻的重要特性,分蘖发生及成穗对穗数,从而对产量有很大影响。分蘖的发生是由下而上依次发生,一般分蘖的出现总是和主茎差三片叶子,即:

n 叶伸长≈n-3叶分蘖第一叶伸出

这就是叶蘖同生规律。

5、稻穗分化过程

(1)第一苞分化期;(2)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3)第二次枝梗原基及小穗分化期;(4)雌雄蕊形成期;(5)花粉母细胞形成期;(6)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7)花粉内容充实期;(8)花粉完成期。

米粒的成熟:

(1)乳熟期;(2)蜡熟期;(3)完熟期;(4)枯熟期

四、水稻高产的土、肥、水条件

1、稻田土壤特点 水稻田生长期灌水耕作下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一般旱地的特殊土类,叫做水稻土。

(1)水稻土的剖面特征: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

(2)水稻土的还原特性:有机质的变化;含氮物的变化;无机养分的变化;酸碱度的变化

(二)稻田施肥

1、水稻的需肥量:亩产稻谷1000kg ,约需自土壤中吸收氮素16.2-25.3kg ,磷酸7.6-11.5kg ,氧化钾21.2-30.1kg 。氮、磷、钾约成2:1:3的比例。其中粳稻比籼租,晚稻比早稻,北方比南方需氮较多而需钾较少。

水稻除三要素外,吸收硅的数量也很大,每收获1000kg 稻谷,需吸收硅175-200g 。故水稻有“硅酸植物”之称。

2、水稻的施肥技术

(1)高产稻田施肥量

稻田施肥量=计划产量需肥量 土壤供肥量

肥料利用率

(2)不同种类的施肥方法:攻前保后施肥法;前促中控施肥法;前保中促施肥法。

(三)稻田灌溉

1、 水稻需水特点

(1)水稻生理需水;(2)水稻的生态需水

2、稻田排灌技术

(1)深、浅—深、浅全期水层灌溉法;(2)水层为主,水层与晒田相结合的灌溉法;(3)前期旱长,中后期保水的灌溉法;(4)湿润灌溉法

第三节 水稻栽培技术

一、水稻育秧

(一)壮秧的作用和标准

1、 形态特征:根多而白;基部宽扁;苗挺叶绿;秧龄适中;均匀整齐

2、 生理特征:光合能力强;碳氮比适中;秧苗体内束缚水含量高;发根力强

(一) 育秧准备工作

1、播种前种子处理

(1)晒种;(2)选种;(3)消毒;(4)浸种;(5)催芽,高温破胸、增湿降温催芽、摊晾锻炼。

(三)播种

1、播种期 一般移栽日期减去秧龄,就是播种期。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粳稻播种才安全;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上,籼稻播种才安全。

2、播种量:4叶以下的小苗,每亩秧田可播种200公斤以上。4-5叶的中苗可播150公斤,6叶左右的苗播100公斤,7叶以上的老秧播50公斤。

(四)湿润秧田的管理

1、 灌水:立苗期、扎根期、成秧期

2、 追肥:秧田追肥可分三次

(1) 断乳肥;(2)提苗肥;(3)起身肥

(五)防止烂秧

烂秧是指种子、芽和秧苗在秧田中死亡。它包括烂种、烂芽和死苗三种类型。

二、合理密植与移栽

(一)合理密植是协调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达到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地肥力的关键措施。

生长期短、分蘖力弱、叶片短直、株型紧凑者应密植。肥地宜稀,瘦地宜密。春稻宜稀,麦茬稻宜密。高温多雨地区宜稀,低温干燥地区宜密。

(二)适时早栽,提高栽秧质量

日平均温度在15℃以上时,秧苗返青才正常,对插秧质量要求是浅、直、匀、稳。

三、稻田管理

(一)返青分蘖期的管理措施

1、 水浆管理: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

2、 早施分蘖肥:一般在插秧后10天就应追施分蘖肥,可占全部追肥的50-70%。

3、 及时中耕除草

4、 防治病虫害

(二)穗期的田间管理

1、 巧管水 土壤含水量达最大田间持水量的95-100%就足够了。

2、 巧施穗肥 穗肥用量不要太大,每次每亩不超过10公斤硫酸铵。

3、 防止病虫害

(三)结实期的田间管理

1、 间歇灌溉 乳熟期“干干湿湿,以湿为主”。收割前者7天停水。

2、 酌施粒肥 粒肥施用的原则是:早施、少施

3、 防治病虫害

4、 适期收获

三、考核要求

作物栽培学考核采取结构性考核的方法,其中闭卷考试占80%或90%,实验占10%或20%。考试内容主要以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集体判卷,流水作业。

第五章 甘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甘薯群体、个体生长发育规律,甘薯产量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实现甘薯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甘薯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甘薯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甘薯是较好的救灾作物。甘薯起源于美洲的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一带。

第二节 甘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甘薯的形态特征

甘薯属旋花科,甘薯属,甘薯种。为蔓生草本植物。用营养器官繁殖时,生出的均属不定根。

1、 须根(纤维根)

2、 梗根(牛蒡根)

3、 块根(贮藏根)

甘薯幼根发育成块根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初生形成层活动期,决定幼根的发展方向,为块根形成期;后期为次生形成层活动期,决定已形成的块根的膨大程度,为块根膨大期。

(一)初生形成层活动期

幼根初生形成层活动力强,中柱细胞木质化程度小,才能形成块根,初生形成层活动力弱,中柱细胞木质化程度大,只能形成须根;初生形成层活动力虽强,但中柱细胞木质化程度大,不能产生大量的薄壁细胞,便形成梗根。

(二)次生形成层活动时期

次生形成层活动力的强弱和分布范围的大小决定着块根的膨大速度。

三、茎叶生长与块根膨大的关系

甘薯茎叶与块根膨大的关系可用茎叶重量的比值(T/R)表示。甘薯茎叶生长与块根膨大的关系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茎叶生长不良,块根产量低

(二)茎叶徒长,块根产量低

(三)茎叶生长健壮,块根产量高

四、甘薯的生长时期

(一)发根分枝结薯期

(二)薯蔓并长期

(二) 薯块盛长期

第三节 甘薯栽培技术

一、育苗

(一)块根发芽出苗的习性,甘薯块根发芽出苗受品种和薯块质量影响。

1、 品种;2、种薯大小;3、块根部位;4、薯块来源

(二)育苗技术

1、 苗床形式;

2、 育苗形式

(1)回龙火炕育苗;(2)酿热温床覆盖塑料薄膜育苗;(3)室内高温催芽结合露地薄膜覆盖育苗

3、种薯准备上床

(1)精选种薯

(2)适时育苗,一般在春季气温稳定在7-8℃时,春甘薯即可育苗。

(3)填好床土:

(4)正确排种:排种一般采用斜排法,种薯头部朝上,薯块间头尾相压约1/4。

3、 苗床管理

(1)增温保温;(2)浇水;(3)晒苗;(4)追肥;(5)采苗

(四)烂床的原因及其防止方法

1、烂床的原因

(1)病烂;(2)热伤;(3)水烂或闷气缺氧

2、防止烂床的方法,是严格精选无病、不受冷害、涝害和不破皮受伤的种薯;其次是进行种薯消毒。防止苗床积水或床温过高。

二、大田栽培

(一)施肥:甘薯施肥应掌握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

(二)栽插

1、 栽插方式

(1) 插;斜插;水平插

2、 栽插技术

(1)选壮苗;消毒;科学栽插;施窝肥;使用化学调节剂

(三)田间管理

1、查苗补苗;中耕培土;早施追肥;灌溉与排水;翻蔓和提蔓;病虫害防治

三、安全贮藏

(一)贮藏期的生理生化特点

1、呼吸作用;愈伤组织的形成;营养物质的变化

(1)薯块烂窖的原因,温度、湿度,带病薯块或受伤、受冷的薯块在贮藏期

间都易发生腐烂。

2、贮藏期间的管理

(1)贮藏初期的管理,初期的管理应以通风散湿为主。使窖温不超过15℃,相对湿度保持在90%左右。

(2)贮藏中期的管理(入窖20-30天至翌年2月初)湿度应保持在12-14℃。湿度应保持在80-90%。

(3)贮藏后期的管理(2月初至出窖)温度保持在12℃左右,湿度不低于85%。

第六章 大 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大豆群体、个体生长发育规律,大豆产量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实现大豆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 述

大豆是我国传统的粮食油料兼用作物,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大豆是豆科作物,大豆起源于我国,栽培大豆已有5000年的历史。根据大豆的品种类型、耕作制度和自然条件大致可分为五个产区:即春大豆区、北方夏大豆区、南方夏大豆区、秋大豆区和冬大豆区。

第二节 大豆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大豆的形态特征

大豆属于豆科,蝶形花亚科,大豆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

(一)根及根瘤

1、 根 大豆的根是圆锥根系,由主根、侧根和不定根组成。

2、 根瘤 大豆的根瘤是由大豆根瘤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侵入根毛后

产生的。

(二)茎和分枝 按主茎生长形态不同,大豆可分为蔓生型、半直立型、直立型三种。

不同的大豆品种具有不同的结荚习性,一般可分为三种结荚习性。

1、 无限结荚习性

2、 有限结荚习性

3、 亚有限结荚习性

二、大豆的生长发育

大豆生长发育过程,可划分为六个时期:①萌发期,自种子萌发到幼苗出土;②幼苗期,自幼苗出土到花芽分化之前;③花芽分化期,自花芽开始分化到始花之前;④开花期,自开花始到开花终;⑤结荚鼓粒期,自终花后到黄叶之前;⑥成熟期,自黄叶开始到完全成熟。

(二)大豆的花荚脱落

大豆花荚脱落是由于在花柄基部形成离层而引起的。一般以落花率最高,占

40%左右,落荚率次之,约占35%左右,落蕾率最低,仅为1-3%。造成大豆花荚脱落的原因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第三节 大豆栽培技术

一、轮作倒茬

(一)大豆轮作倒茬的增产原因

1、 减轻病虫杂草危害

2、 调节土壤养分

3、 减少有毒物质积累

二、播前整地

三、科学施肥

每生产50公斤大豆,需要氮素2.5-2公斤、磷0.5-1.8公斤、钾0.7-4.9公斤。

(三)施肥技术

1、基肥 即在大豆播种前施肥,一般多用有机肥料加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混合后施入。一般用牧畜厩肥、猪圈肥、灰土粪做底肥每亩用量2000-3000公斤,加入30-40公斤磷肥沤制后于犁地时撒施或耙地前撒施耙入土壤。

2、种肥 种肥多以优质有机肥和速效氮、磷肥,于播种前开沟条施100-200公斤优质厩肥或2-3公斤尿素和20-30公斤过磷酸钙。

3、追肥

(1)根部追肥,一般每亩追施尿素7-10公斤为宜。

(2)叶面喷肥,人工喷洒,一般每亩喷洒肥液50-75%公斤。

四、合理灌溉

(一)灌溉技术,大豆播种到出苗要求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75%;出苗到开花为65-75%,开花到结荚为75-85%,结荚到鼓粒为70%左右。

五、播种

(一)种子处理

1、 晒种与选种

2、 浸种拌种

(1) 根瘤菌拌种

(2) 钼酸铵拌种

(3) 药剂拌种

(二)适期早播

六、田间管理

(一)查苗补种

(二)间、苗定苗

(三)中耕培土

(四)生长调节

(三) 防治病虫害

(四) 适时收获

第八章 棉花

一、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棉花群体、个体生长发育规律,棉花产量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实现棉花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知识点

1、概述

棉花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棉花在世界上分布很广泛,全世界有79个产棉国家和地区。我国是世界上主要产棉国之一。

我国棉区分布: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北部特旱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华南棉区。

2、棉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棉花的栽培种:陆地棉、海岛棉、亚洲棉、草棉

棉花的器官及其形成

研究棉花各器官的形态及其形成,了解棉花的生长习性,掌握其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规律,以期更有效地调节并控制棉花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的形成过程,对于提高棉花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的形成过程,对于提高棉花产量,改进品质具有指导意义,这是建立棉花高产栽培体系的生物学基础。

(1)棉花的根系

形态特点:棉花是直根系深根作物,其主根由胚根生长发育而成,垂直向下生长,一般深达100厘米以上/

生长规律:棉花根系的生长有一定规律,棉花现蕾前,根系是生长的主要器官,它的生长速度远较地上部分为快。棉花现蕾后,主根和侧根生长旺盛,到开花时,根系生长开始减慢,极系网络已基本建成,吐絮后根系有衰亡的趋势。

了解棉花根系的建成过程和发根特点,不仅对正确运用施肥、灌水、中耕措施具有指导意义,而且也有助于按照棉花发根规律,采取相应的促根、控根和保根措施,以利于培育地上部和地下部协调发展的健壮棉株。

(2)茎和分枝

主茎的形成 棉株的主茎是由胚轴及胚芽的生长锥延伸而成,主茎的长短以株高来表示。

主茎上的分枝 棉花的分枝是由主茎上的腋芽发育而成,分为叶枝和果枝,叶枝又称营养枝,其形态与主茎相似。果枝和叶枝的特征、生长习性都不相同。

(3)叶

棉花的叶子有子叶、先出叶和真叶三种。主茎生长真叶所需时间与温度有很大

的关系。叶序:棉叶在主茎上排列的顺序叫叶序,陆地棉一般8片真叶绕主茎转三圈,即第九片真叶在第一片真叶的正上方,这叫3/8叶序。

4、蕾与花

现蕾的标准及时间 当棉苗第一果枝出现约3毫米大小的三角形苞蕾时叫现蕾,春棉一般从出苗到现蕾约需45天左右的时间。一般棉苗出现6-8片真叶,日平均气温上升到19-20℃以上时即开始现蕾;夏棉则出苗后25-27天、苗有5叶左右时现蕾,我省大部分棉田在6月上、中旬现蕾。现蕾规律:出现第一果枝第一蕾后,以这个蕾为中心,向上向外不断出现新果枝、新果节、新幼蕾。相邻两果枝同一节位的幼蕾出现的时间相差2-4天,中期多为2.5天,叫做纵间期;同一果枝相邻两果节幼蕾出现的时间相差约5-7天,叫横间期。

花器构造 棉花的花在果枝上与叶片相对着生。花的最外层是苞叶,它除了保护花蕾外,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养分供蕾铃发育。再往里是花序、花冠、雄蕊和雌蕊。花冠有五片倒三角形的花瓣组成。

开花授精特点 棉花现蕾后,约经25天左右开花。花冠在开花前一天的下午急剧生长,顶部露出苞叶外面,一般在第二天上午的8-10时开放,授粉到受精约24-28小时,花粉的生力约法1天左右,雌蕊两天左右。花粉膨压很大,如空气湿度大,易吸收水破裂粘结,而影响授粉;如高温干旱,影响花粉的发芽。所以在开花盛期遇高湿高温或高温干旱多因影响了授粉受精而造成大量脱落,此外在开花期喷药治虫,如时间和方法不当,也会影响授粉而引起脱落。

棉花异花授粉率较高,可达5%-12%,所以棉花为常异花授粉作物。

5、棉铃的发育

棉铃的发育特点:授粉受精后的子房长大即成棉铃,俗称棉桃,植物学上属于蒴果。棉铃约经50-70天,便发育成熟,这时铃壳裂开,铃内露出蓬松的子棉即为吐絮。从开花到吐絮所需时间为该棉铃的铃期。棉铃发育从授粉到吐絮分为三个阶段:即体积增大、内部充实期、脱水成熟期。

三桃的划分 所谓三桃,就是指伏前桃、伏桃和秋桃,是按结铃时期来划分的,而秋桃又可分为早秋桃和晚秋桃。我省划分的时间标准是:7月15日之前所结的成铃为伏前桃;7月16-8月15日所结的成铃为伏桃;8月16-8月底所结的成铃为早秋桃;进入9月以后结的有效铃为晚秋桃。

棉子的发育:棉花的种子是由受精后胚珠发育而成,为无胚乳种子。

种子形成:棉子发育过程与棉铃发育相对应

种子萌发出苗特点:在适宜的条件下,种子吸水膨胀,内藏物质的分解,供胚吸收利用,胚细胞生长分化,从珠孔伸长出胚根,当胚根长达种子一半时叫发芽。

成熟棉子特征大小:成熟棉子的种壳为黑褐色而坚硬;不成熟的棉子种壳为红色而较软,后者出苗弱,应在选种时淘汰。棉子的大小常以成熟的百粒棉子重表示,称为子指,单位为克。陆地棉的子指为9-12克,每斤种子约4000-5000粒;海岛棉的子指多为11-12克,每斤种子约4000-4500粒。

(4)棉纤维的发育

棉纤维发育特点:棉纤维开始伸长到发育成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纤维细胞伸长期;纤维细胞加厚期;纤维脱水捻曲期。

棉纤维的品质指标:纤维长度,指纤维伸直后两端间的长度,通常以毫米来表示。纤维细度,是反映纤维粗细的指标,我国以往习惯用公制支数表示,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纤维气流仪测定细度,求得一定长度纤维的重量,用麦克隆值(Micronaire )表示,单位为麦克(Mic ),即微克/英寸。一般认为陆地棉气流仪读数的正常范围为3.5-4.9麦克。

纤维强度:指拉伸一根或一束纤维在行将断裂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一般以克表示。

纤维成熟度 是指纤维细胞壁加厚的程度,胞壁愈厚,成熟度愈高。

5、棉花的生育期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棉花的生育期 棉花的生育期可分为两个概念,一个是大田生育期,指从播种到收花结束所经历的天数,我省春棉一般是190-210天;另一个即我们栽培上所说的生育期,指从出苗到开始吐絮所经历的时间,一般中熟陆地棉品种为140天左右。

棉花整个生育期要经历以下几个生育时期: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和吐絮期。单株出苗以子叶展开为准;单株现蕾以第一个花蕾苞叶基部宽达3毫米为准;单株开花以第一果枝第一朵花开放为准;单株吐絮以有一铃各室露出棉絮为准。全棉田则以50%植株达到上述标准之日为准。

6、棉花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温度 棉花是喜温作物,其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在10℃以上,最适温度为25-30℃,高于40℃组织受损伤。

种子萌发 要求最低温度10.5-12℃。

现蕾 棉花开始现蕾最低温度要求19-20℃。

花铃发育 开花要求的适温一般为25-30℃,当≥15℃的活动积温在1300-1500℃时,棉铃可以正常吐絮;在20-30≥的范围内,温度愈高,纤维胞壁加厚愈快。当夜温低于21℃时,纤维素淀积受影响;15℃以下时纤维素淀积就会停止。

棉花生育期对积温的要求 棉花从播种到吐絮所需≥10℃的活动积温,早熟陆地棉品种为2900-3100℃,中熟陆地棉品种为3200-3400℃。

光照 棉花是短日照作物,要求日照时数为8-12小时,日照时数超过12小时,发育将延迟。但一般早熟和中熟陆地棉,在温带夏季日照下,可以自然现蕾、开花,因此它对日光时数反应很不敏感。棉花是喜光作物,要求的光照强度比一般作物高。棉花的光补偿点约1000-2000勒克斯,光饱和点为70000-80000勒克斯,在此范围内,棉叶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棉花对光照条件非常敏感,光照充足时,棉株生长健壮,节间紧凑、铃多、铃大,纤维品质好;光照不足时,茎枝细长,发育迟缓,蕾铃少而小。

对矿质养分的要求:一般每生产100公斤皮棉需氮13.13,磷4.57,钾13.13,其吸收氮、磷、钾的比例为3:1:3。

水分

出苗期,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较为适宜,不使之低于70%。

苗期(出苗至现蕾) 棉花在幼苗期土壤含水在田间持水量的55%以下,影响棉苗生育。一般以根系层土壤水分常保持在60-65%较为适宜,超过70%以上时对幼苗生育不利。

蕾期(现蕾到开花) 蕾期需水比苗期要多,这时田间持水量不能低于55%,一般保持0-40cm 根系层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70%为宜。

花铃期(开花至吐絮) 棉花进入开花开花结铃期,气温高,棉株生长旺盛,同时继发不断地开花,形成大量蕾铃。这一时期时间长,需水量最大,约占全生长期总耗水量的50%左右,土壤中必须经常保持适当的水分。一般需保持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如果土壤水分低于55%,会严重影响棉花的发育,引起蕾铃大量脱落,铃重减轻,产量降低。

吐絮期(吐絮以后) 棉花开始吐絮后进入成熟期,此时气温逐渐降低,棉株生长缓慢,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减少,一般不需灌溉。此期的土壤水分以保持在55-70%较为合适。

土壤 棉花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广泛,无论粘土、壤土或沙土地,无论是水浇地或旱薄地,也无论平原或丘陵地,甚至盐碱地都有丰产典型。但并不是所有的土壤或地形都对棉花生长、管理有利。

棉花蕾铃脱落的原因

(1)生理脱落

有机养料供应不足;棉株内有机养料运输、分配失调;棉株各器官内源激素的失调。

(2)病虫危害

(3)机械损伤

8、保蕾保铃的主要途径

(1) 改善水肥供应条件

(2) 调节好棉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3) 改革行株距的配置方式

(4) 采用光合效能高,结铃性强,脱落少的优良品种

(5) 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第三节 棉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

优良品种是指在当时当地同一生产条件下比其它品种表现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性强、早熟性好的品种。采用适合的优良品种是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的经济有效的手段。

2、合理密植,建立适宜的群体结构

合理密植是一项经济有效的增产技术,是增产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棉花花光能利用的主要措施之一。

(1)密度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 棉花单位面积上的皮棉产量是由亩株数、单株铃数、铃重和衣分四个因素构参展。

皮棉产量(公斤/亩)=每亩株数⨯单株铃数⨯铃重(克) ⨯衣分% 1000

(2)合理密植增产的机制

充分利用光能、充分利用地力、充分利用有效生长季节

(3)搞好株行距配置,建立适宜的群体结构。

宽窄行种植;等行距种植,中上等肥力棉田密度为3000-4000株,666.7m 2。

3、做好播前准备,力争一播全苗

实现一次播种获得全、齐、匀、壮的棉苗,是棉花生产的基础。种子质量、温度、水分和整地质量是影响出苗的主要限制因素。

深耕整地,施足底肥

灌水蓄墒,整地保墒,争取底墒足,口墒好

搞好种子处理,提高种子质量:选种、晒种、浸种、催芽

适期播种 大面积生产上为了稳拿全苗,一般掌握,以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4℃播种为宜。

加强棉田管理,协调好生育进程

4、苗期管理 从出苗到现蕾这一段时间,叫苗期,一般苗期约需40-50天。苗期长短及苗期生长好坏,温度是主要的因素。

苗期管理措施:苗期管理应立足于“早”,早管促早发,以中耕为主,结合追肥,增温通气,防病壮苗。具体要抓好以中耕为主的“五早”措施。

早中耕、早查苗补种、早间苗适时定苗、早追提苗肥、早治虫。

蕾期管理 从现蕾到开花这一段时间叫蕾期,一般蕾期有25-30天。当棉株第一果枝出现3毫米大小的三角形花蕾时,即叫现蕾,现蕾后,棉花进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并进,但仍以营养生长为主的时期,也就是搭好丰产架子的重要时期。

要求在壮苗早发的基础上,看苗管理、发棵搭架、稳长增蕾。发棵(即增长果枝和果节数)是高产的基础,稳长是高产的保证。一般大田要重视发棵搭架防早衰;丰产棉田要保促控结合实现蕾期稳长。

蕾期管理措施,以肥水为中心,搞好中耕治虫,促控结合看苗管理。

(1)追施蕾肥;(2)巧浇蕾水;(3)中耕培土;(4)早去叶枝 通常现蕾后及时将第一果枝以下的分枝去掉。(5)应用生长调节剂控制生长;(6)防治棉虫。

5、花铃期管理 从开花到吐絮这一段时间叫花铃期,约需50-60天,是棉花生长发育最旺盛、吸收肥水最多的时期。要求丰产田“控初花、促盛花”,实现“初花期稳长,结铃期旺盛”。

花铃期的管理措施:

1、看苗重施花铃肥;2、补施盖顶肥;3、灌水和排涝;4、精细整枝:打顶是棉花整枝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它的作用很大,第一,可以打破主茎顶端生长优势,使养分集中供应蕾铃,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第二,可以减少后期无效花蕾,充分利用有效生长季节,促进早熟,增铃增重增衣分;第三,控制株高,改变株型,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脱落。

打顶技术:我省一般年份8月10日以后的蕾和9月10日以后的花为无效蕾花,群众说“白露花,不还家”。所以打顶最晚不过8月5日。一般丰产田应在7月底以前打顶结束,一般棉田要适当提早打顶。打群尖、去赘芽、打老叶。中耕培土,防治棉虫。

2、吐絮期的管理 从开始吐絮到全田收花结束,叫吐絮期,一般要经过50天左右的时期。棉花吐絮以后,营养生长逐渐停止,棉株处在伏前桃吐絮,伏桃成熟,秋桃形成时期,正是棉铃发育成熟的最后阶段,营养中心转向棉铃,几乎90%以上的光合产物都供应棉铃的发育成熟,直接关系到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栽培上要求一管到底不放松、保根保叶保三桃、增铃增重增衣分,达到高产优质、增产增收。

吐絮期的管理措施:浇好吐絮水;作好后期整枝;后期进行叶面喷肥,增铃重,促早熟。应用乙烯利催熟。

第四节 棉花育苗移栽技术

一、花育苗移栽在棉田集约种植中的作用

1、保全苗、保密度。2、解决棉田集约种植两种作物争季节的矛盾。3、变晚播为早种,延长棉花生育期。4、节约种子,扩大良种繁殖系数。

二、育苗移栽棉花的生育特点

(一) 发育早,有效结铃期长

(二) 生长稳,株型紧凑

(三) 主根浅,侧根发达,吸肥力强,耐旱性差

三、棉花育苗移栽技术

(一)培育壮苗 育苗是移栽棉花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壮苗是早发的基础,只有培育出壮苗,才能达到移栽成活率高,缓苗缩短,生长发育好,早熟优质高产。

1、备料

(1)肥土 营养钵(块)一定要有丰富的营养,应配足有机肥料和磷肥。肥、土的配置比例,一般为1:9到2:8。磷肥以过磷酸钙为好,每制1亩大田用钵加

2.5-3公斤。

(2)保温覆盖物 每亩大田按4000-5000钵计算,需要农膜2.5-3公斤和适量的支撑物(白蜡条、杨柳条或竹片等)。

(3)备好制钵器 制钵器规格,钵体高10厘米,直径7厘米。

2、建床制钵

3、播种(盖膜)

(1)播期 春棉一般在3月中下旬,当日平均气温达10℃,床温达20℃左右时,即可播种。

(2)精选棉种,作好种子处理 棉种要精选,并进行晒种,使种子发芽率达到95%以上。

(3)浇透底墒水 为保证出苗前不浇水,出苗后少浇水,营养钵育苗,播种前浇水洇钵十分重要。要求连浇3遍,洇透钵体不烂钵。

(4)播种覆盖 一般每钵(块)播种子2-3粒,若是杂交种或繁育良种,种子严格精选,可单粒播种。

4、苗床管理 作好苗床管理,是培育壮苗的重要一环。春棉育苗移栽的苗床管理要做到“一控五防三及时”。即控制好苗床的温、湿度;防止高温烧苗,寒流冻苗,发病死苗,高脚旺苗和铁杆老苗等;及时通风炼功、间苗、定苗和防治病虫害,达到培育壮苗。

(二)提高移栽质量 棉苗移栽时,由于根系受损伤,加之环境条件的改变,使棉苗暂时停滞生长,出现“缓苗”过程。缓苗期的长短,是衡量育苗移栽技术好坏的重要标志,如果缓苗期过长,早苗不早发,就不能发挥育苗移栽的作用。

1、适时移栽:一般年份,4月下旬到5月初,气温可以回升到17-20℃,并且此时晚霜已过,棉苗也不致遭受霜冻危害。所以,4月下旬到5月初为春棉移栽的适期。夏棉移栽时间已进入6月,温度已不是影响发根的限制因素,应强调早腾茬,早移栽。

2、适龄移栽:掌握3-4片真叶时移栽为宜,尤以3叶1心壮苗移栽为好。

3、保证移栽质量

(1)浇水洇苗 ;(2)细心起运苗;(3)开沟栽苗;(4)施好“安家肥”;(5)栽好苗;(6)浇好“团结水”。

四、加强栽后管理

(一) 中耕松土,促苗早发

(二) 早施苗蕾肥,重施花铃肥

(三) 适时浇水

第五节 棉花地膜覆盖栽培

一、棉花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效果

二、棉花地膜覆盖的增产机理

(一)改善棉田生态环境 主要表现在增温、保墒提墒、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近地层空间光热条件等4方面。

(二)促进棉花生长发育 由于地膜覆盖具有改善棉田生态环境的综合效应,因此能够明显地促进棉花“早播全苗、壮苗早发、早熟大桃、高产优质”。

1、 有利于棉花一播全苗

2、 生育进程提前

3、 根系发达,分布较浅

4、 叶面积增长快,光合效率高

5、 花芽分化早、进程快、芽体大

6、 单株生产力高

7、 纤维品质优

三、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为充分发挥地膜覆盖增温、保墒,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棉花生长发育等效应,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技术措施,棉花才能获得增产。

(二) 施肥整地

(三) 种植与覆盖方式的设计

1、种植方式

(1)平作;(2)垄作;(3)沟覆

2、覆盖方式

(1) 行间覆盖

(2) 根区覆盖

(3) 膜侧播种

3、播种与覆盖次序 根据播种和覆膜的先后次序,可分为以下两种。

(1) 先播种后覆盖

(2) 先覆盖后播种

(三)适时播种:5cm 地温稳定通过11℃,一般指露地直播提早5-10天。

(四)播种覆盖技术

1、 播种方法 地膜覆盖棉花有条播、穴播和深沟浅播3种方式

2、 播种深度 以2-3cm 为宜

3、 提高覆膜质量

(五)选用良种,合理密植 地膜覆盖棉花,生长发育快,有效结铃期长,为了充分发挥地膜覆盖的增产潜力,必须选用前期生长稳、后期长势强、丰产潜力大、抗病力强、品质好的良种。

地膜棉花前期生长快,地膜棉花的合理密植范围是:肥水地以每亩3000-3500株为宜,可采取宽等行种植;中等地以每亩4000-5000株为好,可采取宽窄行种植,有利于通风透光,增结蕾铃;旱薄地以每亩6000-8000株合适,以便发挥群体的增产优势,可采取宽窄行或等行种植。

(六)地膜覆盖棉田的管理技术

1、及时开孔放苗

2、适时揭膜,中耕培土

3、加强地膜棉花的肥水管理

(七)地膜棉花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

第七节 盐碱地棉花栽培特点

一、精细整地,增施肥料

(一)精细整地,抑制盐碱

(二)增施有机肥,配合磷肥

(四) 种植绿肥,改良土壤

二、播种保苗,促苗早发

(一) 开沟起埂、躲盐巧种

(二) 育苗移栽,抗盐保苗

(三) 灌水压盐,淡化耕层

(四) 钵苗围肥,壮苗早发

(五) 老沟种植,减轻盐害

(六) 地膜覆盖,抑盐上升

(七) 深翻压草,灌水淋盐

三、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棉花生育

盐碱地棉花有“发老不发小”的特点,所以,在施底肥的基础上,为了促苗早发,苗蕾期亩施优质农家肥1000公斤或饼肥40-50公斤。

第十章 油菜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理解油菜的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品种形成等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人为措施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掌握油菜的育苗技术,直播技术,优质油菜栽培技术。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油菜的生产意义

(二)油菜的生产现状

(三)油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油菜的生物学特性

(一) 栽培油菜的起源和类型

1. 白菜型

2. 芥菜型

3. 甘蓝型

(二)油菜的阶段发育与器官形成

1. 阶段发育和生育阶段

2. 发芽出苗和根的生长

3. 主茎与分枝生长

4. 叶的生长

5. 花蕾的发育及开花结果

6. 角果和种子的发育

7. 结角率和结籽率

(三) 油菜的产量构成和形成过程

1. 产量构成因素

2. 单产形成过程

3. 大田油菜的长势长相

第三节 油菜栽培技术

(一) 油菜育苗技术与直播栽培

1. 油菜育苗技术

2. 大田整地和移栽

3. 直播油菜的栽培技术要点

(二)油菜的需肥特性和施肥技术

(三)油菜田间管理技术

1. 合理密植

2. 田间管理

(四) 油菜收获与贮藏

(五) 油菜优质高产栽培进展

1. 优质油菜的生育特点

2. 优质油菜的高产栽培

三、考核知识点

(一)油菜的生产概况

1. 油菜的生产概况

2. 双低油菜的特点和双低油菜的含义

(二)油菜的各个种的亲缘关系及主要栽培类型的特点

1. 白菜型

2. 芥菜型

3.甘蓝型

(二) 油菜阶段发育特性

1. 感温特性

2. 感光特性

(三) 油菜的生育和各个生育阶段的特性

1. 苗期

2. 蕾薹期

3. 开花结角期

4. 角果成熟期

(四) 油菜根系和根颈的生长

(五) 叶片类型和功能

1. 不同类型油菜叶片的特征

2. 三种叶片的功能期

(六) 油菜的分枝习性和分枝类型

(七) 油菜角果、种子的发育和油分的形成

(八) 油菜的产量构成因素

(九) 大田油菜的长势长相

(十) 油菜落花落角、花而不实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十一) 油菜的需肥特性和施肥技术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四、考核要求 油菜缺硼症状及防治措施 油菜的育苗技术 油菜的田间管理技术 优质油菜的生育特点及田间管理技术

(一) 识记:油菜类型与特点;双低油菜与单低油菜;油菜角果和种子的发

育和油分形成;油菜对养分的要求。

(二) 领会:油菜的阶段发育特性;油菜的各生育时期的特点;油菜合理密

植的原则。

(三) 简单应用:油菜施肥技术;油菜种子处理技术;油菜的播种技术;油

菜的育苗技术。

(四) 综合应用:油菜的阶段发育及其应用;油菜生育阶段与器官建成及产

量构成的主要特点;油菜育苗移栽和直播栽培的主要技术;油菜优质

高产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措施。

第十一章 花生

三、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理解花生的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品种形成等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人为措施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掌握花生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四、课程内容

第一节 花生的起源分布生产现状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一)花生的起源和分布

(二)花生的生产现状

(三)花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第二节 花生的生物学特性

(一)花生的分类和类型

(二)花生器官的生育特点

1. 根和根瘤形成

2. 茎和分枝

3. 花序和花

4. 果针的形成和影响果针形成和入土的因素

5. 荚果的发育过程和影响荚果发育的因素

(三)花生的生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第三节 花生栽培技术

(一)花生的需肥特性和施肥技术

(二)花生对水分的要求和合理灌排水

(三)花生播种技术

(四)选用优良品种

(五)种子处理技术

1. 适期播种

2. 合理密植

3. 花生的田间管理技术

(六)花生高产栽培新技术

1. 花生地膜覆盖技术(包括果播膜技术)

2. 花生垄作培土技术(AnM 栽培法)

3. 夏直播花生技术

4. 麦田套种花生技术

三、考核知识点

(一)花生的生产现状、利用和贸易

1. 花生的生产概况

2. 我国花生的分区、我省花生的分区

3. 花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4. 花生的利用现状

(二)花生的分类和类型

1. 普通型

2. 龙生型

3.珍珠豆型

4. 多粒型

5. 中间型

(三)花生根瘤的形成和固氮特点

(四)花生的分枝型和株型

1. 密枝型、疏枝型

2. 株型、株型指数

3. 蔓生型、半蔓型、直立型

(五)花生的开花习性

1. 连续开花型

2. 交替开花型

(六)花生叶片的功能和特性

1. 功能:光合作用

吸收作用

2. 特性:感夜运动

向阳运动

(七)花生果针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1. 果针的形成

2. 影响因素:①花器发育不良,没有正常的授粉受精能力

②开花时气温过高或过低

③开花时空气湿度过低

(八)花生荚果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1. 形成过程:①荚果膨大阶段

②荚果充实阶段

2. 影响因素:①与光线的关系

②与水分的关系

③与通风的关系

④与温度的关系

⑤与结果层矿质营养的关系

⑥与有机营养的关系

⑦与机械刺激的关系

(九) 花生生产对土壤的要求

(十)花生的需肥特点和施肥技术

(十一)花生的需水特点和灌排技术

(十二)花生的合理密植

(十三)花生种子处理技术

(十四)花生的各生育时期的特点

1. 萌发出苗期

2. 幼苗期

3. 开花下针期

4. 结荚期

5. 饱果成熟期

(十五)花生的清棵技术

(十六)生长调节剂对花生的调控效应

(十七)花生地膜栽培要点

(十八)夏直播花生栽培特点

(十九)麦田套种花生栽培特点

四、考核要求

(五) 识记:花生的分类和类型;根瘤的形成和固氮特点;花生的株型,一

次分枝;花生的开花习性;花生果针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花生荚

果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花生的各生育时期的特点。

(六) 领会:花生的需肥特点;花生的需水特点和灌排技术;花生的合理密

植;AnM 栽培法的原理。

(七) 简单应用:花生施肥技术;花生种子处理技术;生长调节剂对花生的

调控效应;

花生清棵技术。

(八) 综合应用:在了解花生生长发育特性、与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描述花

生田间管理的主要技术;花生地膜栽培要点;夏直播花生栽培特点

第十二章 芝麻

第一节 概述

芝麻是我国古老的优质油料作物之一,世界芝麻种植面积常年约1亿亩左右,共中面积最大的是印度,其次是中国、苏丹和缅甸,每年种植面积均在1000万亩以上,我国芝麻分布主要集中在江淮和黄淮地区,河南、湖北、安徽、河南四省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0%,河南是全国芝麻的主要产区,常年种植面积400万亩,总产1亿公斤以下,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3,是全国芝麻油和食用芝林的主要供应省份。

第二节 芝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芝麻(Seasamum indicum DC.)属于胡麻科胡麻属,是一年生草本植物。

一、芝麻的器官及形成(略)

第三节 芝麻栽培技术

一、轮作倒茬

二、整地施肥

三、播种技术

1、种子准备

2、播种期 芝麻是喜温作物,应掌握适宜的播种期。抢时旱播是夏芝麻增加的关键,夏芝麻的适播期的下限,晚熟咱为6月5日,中熟种为6月10日,早熟品种为6月15日,超过下限播种其减产幅度均明显加大。

3、密度与播量 其密度为:普通分枝型品种每亩6000-7000株;少分枝型品种每亩8000株左右,单秆型品种每亩为10000-14000株。在播种晚或土壤瘠薄的条件下,应相应加大密度。

4、播种方法 芝麻的播种方法有条播、撒播、点播三种,以条播最佳,可以保证下籽均匀,浅深一致,出苗整齐,便于集中施肥,匀苗密植,中耕培土,排水灌水及机械化操作。

四、田间管理

1、间苗定苗

2、中耕培土

3、合理追肥

(1)苗期追肥

(2)蕾期追肥

(3)花蒴期追肥

4、及时排灌

5、化学调控

抑制型生长调节剂如矮壮素、缩节胺、多效唑、784-1等,可以促进种子萌发,用100ppm 多交行喷施,可降低子叶节高度16.38%,降低子叶至第一对真叶距离88.8%。

6、适时打顶 夏芝麻打顶尖的最佳时期为8月上旬,即成熟前25-30天。这样,既不减少单株蒴数,也可以有效地减少秕籽率,提高千粒重。打顶的方法很简单,用手指掐去顶端生长点即可。

三、考核要求

作物栽培学考核采取结构性考核的方法,其中闭卷考试占80%或90%,实验占10%或20%。考试内容主要以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集体判卷,流水作业。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是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等多学科为基础,综合运用农业、生物学中许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探索通过栽培管理、生长调控和优化决策等途径,实现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一、作物栽培学的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

作物栽培学是一门面向农学专业的专业课程。是非农学类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通过对作物栽培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作物栽培方面的基本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先进实用的高产优质栽培理论和技术。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 绪论

1、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作物生产现状

2、作物的概念,指栽培植物中最主要的、最常见的、在大田里栽培的、种植规模较大的几十种植物。全世界作物大约有90种,我国大约有50种。

3、作物的分类 栽培学对农作物的分类方法是按作物的用途,结合植物学系统,将作物分为三大部分,八大类别。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及饲料作物。

4、作物的产量

①作物的产量概念:栽培农作物的目的是获取较多的有经济价值的农产品。所谓生物产量是指作物在生育期间所生产和积累的干物质总量,叫做生物产量。经济产量是指做为栽培目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的数量。作物的经济产量是作物生物产量的一部分。

②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及相互关系 作物的产量(经济产量)可以分解为几个产量构成因素。作物的种类不同,其产量构成因素也不相同。例如,禾谷类作物的产量,取决于单位面积上的穗数、平均每穗实粒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平均粒重三个因素。

作物产量因素之间除了互相制约的一面以外,还有补偿的有力。

5、作物群体

(1)作物群体的概念:作物群体是指同一地块上的作物个体群。个体是群体的组成单位,群体是许多个体组成的整体。一种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单作群体,两各或两种以上作物组成的个体群体是复合群体。

(2)作物群体的结构:作物群体结构是指组成这一群体的各个单株以及总叶面积、总茎数、总根重在空间分布和排列的动态情况。整个群体分为三个层次:光合层、支架层和吸收层。

第二章 小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小麦群体、个体生长发育规律,小麦产量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实现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1. 经济中的地位

2. 世界小麦生产概况与发展趋势

第二节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1. 栽培小麦的起源与分类

2. 小麦的一生:小麦的一生是指从种子萌发到新种子产生的整个生活周期。

3. 小麦的阶段发育:小麦从萌发到结实,植株内部在发生了一系列质的变化后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这些循序渐进的阶段性变过程就叫小麦的阶段发育。而小麦在完成其阶段发育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每一个质变的阶段,即称为小麦的发育阶段。

4. 春化阶段(感温阶段) 在适宜的光、水、养、气等综合外界环境条件下,小麦萌动的胚或幼苗幼嫩的茎生长点必须经过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的低温才能正常抽穗、结实。小麦的这种以低温为主导因素的发育阶段就称为春化阶段或感温阶段。根据冬小麦品种通过春化阶段对温度要求的高低及持续时间的长短,可把其分为3种类型。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春性品种。

5. 光照阶段(感光阶段) 小麦以光照为主导因素的发育阶段就称为光照阶段或感光阶段。根据小麦品种通地光照阶段对每日光照时间长短及光照持续日数的要求可把其分为3种类型:反应敏感型品种、反应中等型品种、反应迟钝型品种。

6. 阶段发育理论的应用

7. 种子的萌发与出苗

(1)种子的形态与构造

(2)影响种子萌发与出苗的因素

8. 分蘖成穗规律与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途径

小麦植株的分枝叫分蘖。发生分蘖是小麦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

(1) 分蘖的作用

(2) 分蘖的发生

(3) 叶蘖同伸规律及应用

(4) 影响分蘖力的因素及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途径

9. 穗的分化形成规律与促进穗大粒多的途径

(1)麦穗的形态与构造(略)

(2)穗的分化形成规律

(3)小穗与小花的退化现象

(4)影响穗分化的因素及促进穗大粒多的途径(略)

10. 子粒形成和灌浆成熟规律与提高粒重的途径

(1)抽穗、开花与受精(略)

(2)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规律

(3)影响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因素及提高粒重的途径(略)

第三节 小麦生产的基本条件 (略)

第四节 小麦栽培技术

一、因地制宜,合理密植

(一) 合理密植的增产原因

(二) 合理密植的主要内容

二、适期高质量播种

(一) 播前准备

(二) 确定适宜播种期

(三) 确定适宜播种量

(四) 高播种质量

三、冬前及冬季麦田科学管理

(一) 冬前及冬季小麦生长发育特点

1、冬前小麦生长发育特点

2、冬季小麦生长发育特点

3、壮苗的标准

(二) 冬前及冬季麦田管理的主攻方向

(三) 冬前及冬季麦田科学管理措施

1、查苗补种,疏苗移栽

2、耕镇压,防旱保墒

3、因苗制宜,分类管理

(1) 壮苗管理

(2) 旺苗管理

(3) 弱苗管理

4、适时冬灌,春旱冬防

5、防止冻害

6、防治病虫害

7、严禁畜禽啃青,断绝田间小路

四、春季(中期) 麦田科学管理

(一) 春季小麦生长发育特点

(二) 春季麦 主攻方向

(三) 春季麦田科学管理措施

1、因时因苗制宜,灵活运用肥水

(1)返青期肥水

(2)起身期肥水

(3)拔节期肥水

(4)挑旗期肥水

2、中耕、耙耱与镇压

3、防止倒伏

4、防治病虫害

5、继续禁止率畜禽啃青或人畜践踏

五、后期麦田科学管理

(一) 后期小麦生长发育特点

(二) 后期麦田管理的主攻方向

(三) 后期麦田科学管理措施

1、灌溉与排渍

2、叶面喷施与田间施肥

3、防御干热风与雨后青枯

4、防止倒伏

5、防治病虫害

6、雹灾后的补救措施

7、间套作时尽量避免损伤麦株及根系

六、适时收获,安全贮藏

1. 适时收获

2. 安全贮藏

(三)考核知识点

1. 栽培小麦的起源与分类

2. 小麦的阶段发育:春化阶段、光照阶段、阶段发育理论的应用

3. 小麦分蘖成穗规律与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途径

4. 岁分化形成规律与促进穗大粒多的途径

5. 子粒形成和灌浆成熟规律与提高粒重的途径

6. 小麦栽培技术

第三章 玉米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玉米群体、个体生长发育规律,玉米产量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实现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起源于美洲大陆,已有五千余年的栽培历史。世界上最适于种植玉米的有三大区域,即美国的中北部、欧洲的多瑙河流域及中国的华北和东北平原。根据我国的自然条件,玉米的种植制度和栽培特点,可将我国玉

米划分为六个种植区域:1、北方春玉米区;2、黄淮海平原夏玉米区;3、西南山区丘陵玉米区;4、南方丘陵玉米区;5、西北内陆玉米区;6、青藏高原玉米区

第二节 玉米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玉米的类型

玉米属禾本科玉米属,根据子粒形状、淀粉品质和分布,玉米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硬粒型、马齿型、半马齿型、甜质型、糯质型、爆裂型。

根据玉米从播种到成熟所经历的时间长短,可将玉米的生育类型分以下三类:早熟种、中熟种、晚熟种。

根据玉米叶片在空间的配置状态,将玉米分为紧凑型、平展型和半紧凑型三类。

二、玉米的生活史

(一)玉米的一生:从播种至新的种子成熟为止,叫做玉米的一生。根据玉米的生长发育特点,其一生可划分为三个生育阶段,即苗期阶段(出苗-拔节)、穗期阶段(拔节-抽雄)和粒期阶段(抽雄-成熟)。

(二)生育时期:玉米从播种到新种子成熟所经历的天数称为生育期。生育时期是指某一新器官的出现,使植株形态发生生特征性变化的时期。常用的主要生育时期如下:出苗期、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限、抽雄期、开花期、吐丝期、成熟期。

(三)玉米雌雄穗的分化过程

(四)玉米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第三节 玉米栽培技术

一、合理密植的原则

1. 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密度

2. 根据肥水条件确定适宜密度

3. 根据当地气候因素确定适宜密度

4. 夏玉米早播增产原因

(1)早播气候条件好

(2)早播可以使玉米生长季节延长

(3)早播可以减轻病害

5、夏玉米早播的方法

(1)麦垄套种;(2)育苗移栽;(3)铁茬播种

二、加强田间管理

1. 苗期管理

2. 穗期管理

3. 花粒期管理

(三)考核知识点

1. 玉米的类型

2. 玉米的一生

3. 生育时期

4. 玉米栽培技术

第四章 水稻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稻群体、个体生长发育规律,水稻产量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实现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

(一) 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水稻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二、水稻的起源及栽培历史

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世界各大洲都有水稻栽培,但以亚洲为最多,播种面积为全世界的90%。

第二节 水稻的特征与特性

一、水稻的类型与品种

水稻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禾本科、稻属。其中有两个栽培种——普通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后者只在西非有少量栽培。

1、籼稻与粳稻

2、早、中稻和晚稻

3、水稻与陆稻

4、粘稻与糯稻

二、水稻的一生及其发育特性

(一)水稻的一生:栽培上通常把种子萌发到新种子成熟,称为水稻的一生。水稻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生长发育期,即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

(二)水稻产量的形成过程 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粒重构成的。

(二)水稻品种的发育特性

1、水稻三性的概念:感温性、感光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简称为“三性”。

(1)感温性;(2)感光性;(3)基本营养生长性

2、早、中、晚稻的“三性”特点,晚稻品种一般都具有基本营养生长性好,而感光性、感温性都强的特点。一般早稻品种都具有基本营养生长性较小、感光性弱、感温性较强的特点。中稻品种在“三性”特点上是晚稻和早稻的过渡类型。

3、水稻“三性”的应用

(1)栽培上的应用;(2)引种上的应用

4、分蘖 分蘖是水稻的重要特性,分蘖发生及成穗对穗数,从而对产量有很大影响。分蘖的发生是由下而上依次发生,一般分蘖的出现总是和主茎差三片叶子,即:

n 叶伸长≈n-3叶分蘖第一叶伸出

这就是叶蘖同生规律。

5、稻穗分化过程

(1)第一苞分化期;(2)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3)第二次枝梗原基及小穗分化期;(4)雌雄蕊形成期;(5)花粉母细胞形成期;(6)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7)花粉内容充实期;(8)花粉完成期。

米粒的成熟:

(1)乳熟期;(2)蜡熟期;(3)完熟期;(4)枯熟期

四、水稻高产的土、肥、水条件

1、稻田土壤特点 水稻田生长期灌水耕作下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一般旱地的特殊土类,叫做水稻土。

(1)水稻土的剖面特征: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

(2)水稻土的还原特性:有机质的变化;含氮物的变化;无机养分的变化;酸碱度的变化

(二)稻田施肥

1、水稻的需肥量:亩产稻谷1000kg ,约需自土壤中吸收氮素16.2-25.3kg ,磷酸7.6-11.5kg ,氧化钾21.2-30.1kg 。氮、磷、钾约成2:1:3的比例。其中粳稻比籼租,晚稻比早稻,北方比南方需氮较多而需钾较少。

水稻除三要素外,吸收硅的数量也很大,每收获1000kg 稻谷,需吸收硅175-200g 。故水稻有“硅酸植物”之称。

2、水稻的施肥技术

(1)高产稻田施肥量

稻田施肥量=计划产量需肥量 土壤供肥量

肥料利用率

(2)不同种类的施肥方法:攻前保后施肥法;前促中控施肥法;前保中促施肥法。

(三)稻田灌溉

1、 水稻需水特点

(1)水稻生理需水;(2)水稻的生态需水

2、稻田排灌技术

(1)深、浅—深、浅全期水层灌溉法;(2)水层为主,水层与晒田相结合的灌溉法;(3)前期旱长,中后期保水的灌溉法;(4)湿润灌溉法

第三节 水稻栽培技术

一、水稻育秧

(一)壮秧的作用和标准

1、 形态特征:根多而白;基部宽扁;苗挺叶绿;秧龄适中;均匀整齐

2、 生理特征:光合能力强;碳氮比适中;秧苗体内束缚水含量高;发根力强

(一) 育秧准备工作

1、播种前种子处理

(1)晒种;(2)选种;(3)消毒;(4)浸种;(5)催芽,高温破胸、增湿降温催芽、摊晾锻炼。

(三)播种

1、播种期 一般移栽日期减去秧龄,就是播种期。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粳稻播种才安全;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上,籼稻播种才安全。

2、播种量:4叶以下的小苗,每亩秧田可播种200公斤以上。4-5叶的中苗可播150公斤,6叶左右的苗播100公斤,7叶以上的老秧播50公斤。

(四)湿润秧田的管理

1、 灌水:立苗期、扎根期、成秧期

2、 追肥:秧田追肥可分三次

(1) 断乳肥;(2)提苗肥;(3)起身肥

(五)防止烂秧

烂秧是指种子、芽和秧苗在秧田中死亡。它包括烂种、烂芽和死苗三种类型。

二、合理密植与移栽

(一)合理密植是协调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达到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地肥力的关键措施。

生长期短、分蘖力弱、叶片短直、株型紧凑者应密植。肥地宜稀,瘦地宜密。春稻宜稀,麦茬稻宜密。高温多雨地区宜稀,低温干燥地区宜密。

(二)适时早栽,提高栽秧质量

日平均温度在15℃以上时,秧苗返青才正常,对插秧质量要求是浅、直、匀、稳。

三、稻田管理

(一)返青分蘖期的管理措施

1、 水浆管理:深水返青、浅水分蘖、够苗晒田。

2、 早施分蘖肥:一般在插秧后10天就应追施分蘖肥,可占全部追肥的50-70%。

3、 及时中耕除草

4、 防治病虫害

(二)穗期的田间管理

1、 巧管水 土壤含水量达最大田间持水量的95-100%就足够了。

2、 巧施穗肥 穗肥用量不要太大,每次每亩不超过10公斤硫酸铵。

3、 防止病虫害

(三)结实期的田间管理

1、 间歇灌溉 乳熟期“干干湿湿,以湿为主”。收割前者7天停水。

2、 酌施粒肥 粒肥施用的原则是:早施、少施

3、 防治病虫害

4、 适期收获

三、考核要求

作物栽培学考核采取结构性考核的方法,其中闭卷考试占80%或90%,实验占10%或20%。考试内容主要以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集体判卷,流水作业。

第五章 甘薯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甘薯群体、个体生长发育规律,甘薯产量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实现甘薯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述

甘薯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甘薯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甘薯是较好的救灾作物。甘薯起源于美洲的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一带。

第二节 甘薯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甘薯的形态特征

甘薯属旋花科,甘薯属,甘薯种。为蔓生草本植物。用营养器官繁殖时,生出的均属不定根。

1、 须根(纤维根)

2、 梗根(牛蒡根)

3、 块根(贮藏根)

甘薯幼根发育成块根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初生形成层活动期,决定幼根的发展方向,为块根形成期;后期为次生形成层活动期,决定已形成的块根的膨大程度,为块根膨大期。

(一)初生形成层活动期

幼根初生形成层活动力强,中柱细胞木质化程度小,才能形成块根,初生形成层活动力弱,中柱细胞木质化程度大,只能形成须根;初生形成层活动力虽强,但中柱细胞木质化程度大,不能产生大量的薄壁细胞,便形成梗根。

(二)次生形成层活动时期

次生形成层活动力的强弱和分布范围的大小决定着块根的膨大速度。

三、茎叶生长与块根膨大的关系

甘薯茎叶与块根膨大的关系可用茎叶重量的比值(T/R)表示。甘薯茎叶生长与块根膨大的关系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茎叶生长不良,块根产量低

(二)茎叶徒长,块根产量低

(三)茎叶生长健壮,块根产量高

四、甘薯的生长时期

(一)发根分枝结薯期

(二)薯蔓并长期

(二) 薯块盛长期

第三节 甘薯栽培技术

一、育苗

(一)块根发芽出苗的习性,甘薯块根发芽出苗受品种和薯块质量影响。

1、 品种;2、种薯大小;3、块根部位;4、薯块来源

(二)育苗技术

1、 苗床形式;

2、 育苗形式

(1)回龙火炕育苗;(2)酿热温床覆盖塑料薄膜育苗;(3)室内高温催芽结合露地薄膜覆盖育苗

3、种薯准备上床

(1)精选种薯

(2)适时育苗,一般在春季气温稳定在7-8℃时,春甘薯即可育苗。

(3)填好床土:

(4)正确排种:排种一般采用斜排法,种薯头部朝上,薯块间头尾相压约1/4。

3、 苗床管理

(1)增温保温;(2)浇水;(3)晒苗;(4)追肥;(5)采苗

(四)烂床的原因及其防止方法

1、烂床的原因

(1)病烂;(2)热伤;(3)水烂或闷气缺氧

2、防止烂床的方法,是严格精选无病、不受冷害、涝害和不破皮受伤的种薯;其次是进行种薯消毒。防止苗床积水或床温过高。

二、大田栽培

(一)施肥:甘薯施肥应掌握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

(二)栽插

1、 栽插方式

(1) 插;斜插;水平插

2、 栽插技术

(1)选壮苗;消毒;科学栽插;施窝肥;使用化学调节剂

(三)田间管理

1、查苗补苗;中耕培土;早施追肥;灌溉与排水;翻蔓和提蔓;病虫害防治

三、安全贮藏

(一)贮藏期的生理生化特点

1、呼吸作用;愈伤组织的形成;营养物质的变化

(1)薯块烂窖的原因,温度、湿度,带病薯块或受伤、受冷的薯块在贮藏期

间都易发生腐烂。

2、贮藏期间的管理

(1)贮藏初期的管理,初期的管理应以通风散湿为主。使窖温不超过15℃,相对湿度保持在90%左右。

(2)贮藏中期的管理(入窖20-30天至翌年2月初)湿度应保持在12-14℃。湿度应保持在80-90%。

(3)贮藏后期的管理(2月初至出窖)温度保持在12℃左右,湿度不低于85%。

第六章 大 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大豆群体、个体生长发育规律,大豆产量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实现大豆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 概 述

大豆是我国传统的粮食油料兼用作物,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大豆是豆科作物,大豆起源于我国,栽培大豆已有5000年的历史。根据大豆的品种类型、耕作制度和自然条件大致可分为五个产区:即春大豆区、北方夏大豆区、南方夏大豆区、秋大豆区和冬大豆区。

第二节 大豆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大豆的形态特征

大豆属于豆科,蝶形花亚科,大豆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

(一)根及根瘤

1、 根 大豆的根是圆锥根系,由主根、侧根和不定根组成。

2、 根瘤 大豆的根瘤是由大豆根瘤细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侵入根毛后

产生的。

(二)茎和分枝 按主茎生长形态不同,大豆可分为蔓生型、半直立型、直立型三种。

不同的大豆品种具有不同的结荚习性,一般可分为三种结荚习性。

1、 无限结荚习性

2、 有限结荚习性

3、 亚有限结荚习性

二、大豆的生长发育

大豆生长发育过程,可划分为六个时期:①萌发期,自种子萌发到幼苗出土;②幼苗期,自幼苗出土到花芽分化之前;③花芽分化期,自花芽开始分化到始花之前;④开花期,自开花始到开花终;⑤结荚鼓粒期,自终花后到黄叶之前;⑥成熟期,自黄叶开始到完全成熟。

(二)大豆的花荚脱落

大豆花荚脱落是由于在花柄基部形成离层而引起的。一般以落花率最高,占

40%左右,落荚率次之,约占35%左右,落蕾率最低,仅为1-3%。造成大豆花荚脱落的原因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第三节 大豆栽培技术

一、轮作倒茬

(一)大豆轮作倒茬的增产原因

1、 减轻病虫杂草危害

2、 调节土壤养分

3、 减少有毒物质积累

二、播前整地

三、科学施肥

每生产50公斤大豆,需要氮素2.5-2公斤、磷0.5-1.8公斤、钾0.7-4.9公斤。

(三)施肥技术

1、基肥 即在大豆播种前施肥,一般多用有机肥料加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混合后施入。一般用牧畜厩肥、猪圈肥、灰土粪做底肥每亩用量2000-3000公斤,加入30-40公斤磷肥沤制后于犁地时撒施或耙地前撒施耙入土壤。

2、种肥 种肥多以优质有机肥和速效氮、磷肥,于播种前开沟条施100-200公斤优质厩肥或2-3公斤尿素和20-30公斤过磷酸钙。

3、追肥

(1)根部追肥,一般每亩追施尿素7-10公斤为宜。

(2)叶面喷肥,人工喷洒,一般每亩喷洒肥液50-75%公斤。

四、合理灌溉

(一)灌溉技术,大豆播种到出苗要求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75%;出苗到开花为65-75%,开花到结荚为75-85%,结荚到鼓粒为70%左右。

五、播种

(一)种子处理

1、 晒种与选种

2、 浸种拌种

(1) 根瘤菌拌种

(2) 钼酸铵拌种

(3) 药剂拌种

(二)适期早播

六、田间管理

(一)查苗补种

(二)间、苗定苗

(三)中耕培土

(四)生长调节

(三) 防治病虫害

(四) 适时收获

第八章 棉花

一、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棉花群体、个体生长发育规律,棉花产量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实现棉花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措施。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知识点

1、概述

棉花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棉花在世界上分布很广泛,全世界有79个产棉国家和地区。我国是世界上主要产棉国之一。

我国棉区分布: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北部特旱熟棉区、西北内陆棉区、华南棉区。

2、棉花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棉花的栽培种:陆地棉、海岛棉、亚洲棉、草棉

棉花的器官及其形成

研究棉花各器官的形态及其形成,了解棉花的生长习性,掌握其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规律,以期更有效地调节并控制棉花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的形成过程,对于提高棉花生物学产量和经济产量的形成过程,对于提高棉花产量,改进品质具有指导意义,这是建立棉花高产栽培体系的生物学基础。

(1)棉花的根系

形态特点:棉花是直根系深根作物,其主根由胚根生长发育而成,垂直向下生长,一般深达100厘米以上/

生长规律:棉花根系的生长有一定规律,棉花现蕾前,根系是生长的主要器官,它的生长速度远较地上部分为快。棉花现蕾后,主根和侧根生长旺盛,到开花时,根系生长开始减慢,极系网络已基本建成,吐絮后根系有衰亡的趋势。

了解棉花根系的建成过程和发根特点,不仅对正确运用施肥、灌水、中耕措施具有指导意义,而且也有助于按照棉花发根规律,采取相应的促根、控根和保根措施,以利于培育地上部和地下部协调发展的健壮棉株。

(2)茎和分枝

主茎的形成 棉株的主茎是由胚轴及胚芽的生长锥延伸而成,主茎的长短以株高来表示。

主茎上的分枝 棉花的分枝是由主茎上的腋芽发育而成,分为叶枝和果枝,叶枝又称营养枝,其形态与主茎相似。果枝和叶枝的特征、生长习性都不相同。

(3)叶

棉花的叶子有子叶、先出叶和真叶三种。主茎生长真叶所需时间与温度有很大

的关系。叶序:棉叶在主茎上排列的顺序叫叶序,陆地棉一般8片真叶绕主茎转三圈,即第九片真叶在第一片真叶的正上方,这叫3/8叶序。

4、蕾与花

现蕾的标准及时间 当棉苗第一果枝出现约3毫米大小的三角形苞蕾时叫现蕾,春棉一般从出苗到现蕾约需45天左右的时间。一般棉苗出现6-8片真叶,日平均气温上升到19-20℃以上时即开始现蕾;夏棉则出苗后25-27天、苗有5叶左右时现蕾,我省大部分棉田在6月上、中旬现蕾。现蕾规律:出现第一果枝第一蕾后,以这个蕾为中心,向上向外不断出现新果枝、新果节、新幼蕾。相邻两果枝同一节位的幼蕾出现的时间相差2-4天,中期多为2.5天,叫做纵间期;同一果枝相邻两果节幼蕾出现的时间相差约5-7天,叫横间期。

花器构造 棉花的花在果枝上与叶片相对着生。花的最外层是苞叶,它除了保护花蕾外,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养分供蕾铃发育。再往里是花序、花冠、雄蕊和雌蕊。花冠有五片倒三角形的花瓣组成。

开花授精特点 棉花现蕾后,约经25天左右开花。花冠在开花前一天的下午急剧生长,顶部露出苞叶外面,一般在第二天上午的8-10时开放,授粉到受精约24-28小时,花粉的生力约法1天左右,雌蕊两天左右。花粉膨压很大,如空气湿度大,易吸收水破裂粘结,而影响授粉;如高温干旱,影响花粉的发芽。所以在开花盛期遇高湿高温或高温干旱多因影响了授粉受精而造成大量脱落,此外在开花期喷药治虫,如时间和方法不当,也会影响授粉而引起脱落。

棉花异花授粉率较高,可达5%-12%,所以棉花为常异花授粉作物。

5、棉铃的发育

棉铃的发育特点:授粉受精后的子房长大即成棉铃,俗称棉桃,植物学上属于蒴果。棉铃约经50-70天,便发育成熟,这时铃壳裂开,铃内露出蓬松的子棉即为吐絮。从开花到吐絮所需时间为该棉铃的铃期。棉铃发育从授粉到吐絮分为三个阶段:即体积增大、内部充实期、脱水成熟期。

三桃的划分 所谓三桃,就是指伏前桃、伏桃和秋桃,是按结铃时期来划分的,而秋桃又可分为早秋桃和晚秋桃。我省划分的时间标准是:7月15日之前所结的成铃为伏前桃;7月16-8月15日所结的成铃为伏桃;8月16-8月底所结的成铃为早秋桃;进入9月以后结的有效铃为晚秋桃。

棉子的发育:棉花的种子是由受精后胚珠发育而成,为无胚乳种子。

种子形成:棉子发育过程与棉铃发育相对应

种子萌发出苗特点:在适宜的条件下,种子吸水膨胀,内藏物质的分解,供胚吸收利用,胚细胞生长分化,从珠孔伸长出胚根,当胚根长达种子一半时叫发芽。

成熟棉子特征大小:成熟棉子的种壳为黑褐色而坚硬;不成熟的棉子种壳为红色而较软,后者出苗弱,应在选种时淘汰。棉子的大小常以成熟的百粒棉子重表示,称为子指,单位为克。陆地棉的子指为9-12克,每斤种子约4000-5000粒;海岛棉的子指多为11-12克,每斤种子约4000-4500粒。

(4)棉纤维的发育

棉纤维发育特点:棉纤维开始伸长到发育成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纤维细胞伸长期;纤维细胞加厚期;纤维脱水捻曲期。

棉纤维的品质指标:纤维长度,指纤维伸直后两端间的长度,通常以毫米来表示。纤维细度,是反映纤维粗细的指标,我国以往习惯用公制支数表示,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纤维气流仪测定细度,求得一定长度纤维的重量,用麦克隆值(Micronaire )表示,单位为麦克(Mic ),即微克/英寸。一般认为陆地棉气流仪读数的正常范围为3.5-4.9麦克。

纤维强度:指拉伸一根或一束纤维在行将断裂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一般以克表示。

纤维成熟度 是指纤维细胞壁加厚的程度,胞壁愈厚,成熟度愈高。

5、棉花的生育期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棉花的生育期 棉花的生育期可分为两个概念,一个是大田生育期,指从播种到收花结束所经历的天数,我省春棉一般是190-210天;另一个即我们栽培上所说的生育期,指从出苗到开始吐絮所经历的时间,一般中熟陆地棉品种为140天左右。

棉花整个生育期要经历以下几个生育时期: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和吐絮期。单株出苗以子叶展开为准;单株现蕾以第一个花蕾苞叶基部宽达3毫米为准;单株开花以第一果枝第一朵花开放为准;单株吐絮以有一铃各室露出棉絮为准。全棉田则以50%植株达到上述标准之日为准。

6、棉花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温度 棉花是喜温作物,其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在10℃以上,最适温度为25-30℃,高于40℃组织受损伤。

种子萌发 要求最低温度10.5-12℃。

现蕾 棉花开始现蕾最低温度要求19-20℃。

花铃发育 开花要求的适温一般为25-30℃,当≥15℃的活动积温在1300-1500℃时,棉铃可以正常吐絮;在20-30≥的范围内,温度愈高,纤维胞壁加厚愈快。当夜温低于21℃时,纤维素淀积受影响;15℃以下时纤维素淀积就会停止。

棉花生育期对积温的要求 棉花从播种到吐絮所需≥10℃的活动积温,早熟陆地棉品种为2900-3100℃,中熟陆地棉品种为3200-3400℃。

光照 棉花是短日照作物,要求日照时数为8-12小时,日照时数超过12小时,发育将延迟。但一般早熟和中熟陆地棉,在温带夏季日照下,可以自然现蕾、开花,因此它对日光时数反应很不敏感。棉花是喜光作物,要求的光照强度比一般作物高。棉花的光补偿点约1000-2000勒克斯,光饱和点为70000-80000勒克斯,在此范围内,棉叶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棉花对光照条件非常敏感,光照充足时,棉株生长健壮,节间紧凑、铃多、铃大,纤维品质好;光照不足时,茎枝细长,发育迟缓,蕾铃少而小。

对矿质养分的要求:一般每生产100公斤皮棉需氮13.13,磷4.57,钾13.13,其吸收氮、磷、钾的比例为3:1:3。

水分

出苗期,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较为适宜,不使之低于70%。

苗期(出苗至现蕾) 棉花在幼苗期土壤含水在田间持水量的55%以下,影响棉苗生育。一般以根系层土壤水分常保持在60-65%较为适宜,超过70%以上时对幼苗生育不利。

蕾期(现蕾到开花) 蕾期需水比苗期要多,这时田间持水量不能低于55%,一般保持0-40cm 根系层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70%为宜。

花铃期(开花至吐絮) 棉花进入开花开花结铃期,气温高,棉株生长旺盛,同时继发不断地开花,形成大量蕾铃。这一时期时间长,需水量最大,约占全生长期总耗水量的50%左右,土壤中必须经常保持适当的水分。一般需保持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如果土壤水分低于55%,会严重影响棉花的发育,引起蕾铃大量脱落,铃重减轻,产量降低。

吐絮期(吐絮以后) 棉花开始吐絮后进入成熟期,此时气温逐渐降低,棉株生长缓慢,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减少,一般不需灌溉。此期的土壤水分以保持在55-70%较为合适。

土壤 棉花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广泛,无论粘土、壤土或沙土地,无论是水浇地或旱薄地,也无论平原或丘陵地,甚至盐碱地都有丰产典型。但并不是所有的土壤或地形都对棉花生长、管理有利。

棉花蕾铃脱落的原因

(1)生理脱落

有机养料供应不足;棉株内有机养料运输、分配失调;棉株各器官内源激素的失调。

(2)病虫危害

(3)机械损伤

8、保蕾保铃的主要途径

(1) 改善水肥供应条件

(2) 调节好棉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3) 改革行株距的配置方式

(4) 采用光合效能高,结铃性强,脱落少的优良品种

(5) 加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第三节 棉花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

优良品种是指在当时当地同一生产条件下比其它品种表现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性强、早熟性好的品种。采用适合的优良品种是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的经济有效的手段。

2、合理密植,建立适宜的群体结构

合理密植是一项经济有效的增产技术,是增产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棉花花光能利用的主要措施之一。

(1)密度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 棉花单位面积上的皮棉产量是由亩株数、单株铃数、铃重和衣分四个因素构参展。

皮棉产量(公斤/亩)=每亩株数⨯单株铃数⨯铃重(克) ⨯衣分% 1000

(2)合理密植增产的机制

充分利用光能、充分利用地力、充分利用有效生长季节

(3)搞好株行距配置,建立适宜的群体结构。

宽窄行种植;等行距种植,中上等肥力棉田密度为3000-4000株,666.7m 2。

3、做好播前准备,力争一播全苗

实现一次播种获得全、齐、匀、壮的棉苗,是棉花生产的基础。种子质量、温度、水分和整地质量是影响出苗的主要限制因素。

深耕整地,施足底肥

灌水蓄墒,整地保墒,争取底墒足,口墒好

搞好种子处理,提高种子质量:选种、晒种、浸种、催芽

适期播种 大面积生产上为了稳拿全苗,一般掌握,以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4℃播种为宜。

加强棉田管理,协调好生育进程

4、苗期管理 从出苗到现蕾这一段时间,叫苗期,一般苗期约需40-50天。苗期长短及苗期生长好坏,温度是主要的因素。

苗期管理措施:苗期管理应立足于“早”,早管促早发,以中耕为主,结合追肥,增温通气,防病壮苗。具体要抓好以中耕为主的“五早”措施。

早中耕、早查苗补种、早间苗适时定苗、早追提苗肥、早治虫。

蕾期管理 从现蕾到开花这一段时间叫蕾期,一般蕾期有25-30天。当棉株第一果枝出现3毫米大小的三角形花蕾时,即叫现蕾,现蕾后,棉花进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并进,但仍以营养生长为主的时期,也就是搭好丰产架子的重要时期。

要求在壮苗早发的基础上,看苗管理、发棵搭架、稳长增蕾。发棵(即增长果枝和果节数)是高产的基础,稳长是高产的保证。一般大田要重视发棵搭架防早衰;丰产棉田要保促控结合实现蕾期稳长。

蕾期管理措施,以肥水为中心,搞好中耕治虫,促控结合看苗管理。

(1)追施蕾肥;(2)巧浇蕾水;(3)中耕培土;(4)早去叶枝 通常现蕾后及时将第一果枝以下的分枝去掉。(5)应用生长调节剂控制生长;(6)防治棉虫。

5、花铃期管理 从开花到吐絮这一段时间叫花铃期,约需50-60天,是棉花生长发育最旺盛、吸收肥水最多的时期。要求丰产田“控初花、促盛花”,实现“初花期稳长,结铃期旺盛”。

花铃期的管理措施:

1、看苗重施花铃肥;2、补施盖顶肥;3、灌水和排涝;4、精细整枝:打顶是棉花整枝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它的作用很大,第一,可以打破主茎顶端生长优势,使养分集中供应蕾铃,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第二,可以减少后期无效花蕾,充分利用有效生长季节,促进早熟,增铃增重增衣分;第三,控制株高,改变株型,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脱落。

打顶技术:我省一般年份8月10日以后的蕾和9月10日以后的花为无效蕾花,群众说“白露花,不还家”。所以打顶最晚不过8月5日。一般丰产田应在7月底以前打顶结束,一般棉田要适当提早打顶。打群尖、去赘芽、打老叶。中耕培土,防治棉虫。

2、吐絮期的管理 从开始吐絮到全田收花结束,叫吐絮期,一般要经过50天左右的时期。棉花吐絮以后,营养生长逐渐停止,棉株处在伏前桃吐絮,伏桃成熟,秋桃形成时期,正是棉铃发育成熟的最后阶段,营养中心转向棉铃,几乎90%以上的光合产物都供应棉铃的发育成熟,直接关系到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栽培上要求一管到底不放松、保根保叶保三桃、增铃增重增衣分,达到高产优质、增产增收。

吐絮期的管理措施:浇好吐絮水;作好后期整枝;后期进行叶面喷肥,增铃重,促早熟。应用乙烯利催熟。

第四节 棉花育苗移栽技术

一、花育苗移栽在棉田集约种植中的作用

1、保全苗、保密度。2、解决棉田集约种植两种作物争季节的矛盾。3、变晚播为早种,延长棉花生育期。4、节约种子,扩大良种繁殖系数。

二、育苗移栽棉花的生育特点

(一) 发育早,有效结铃期长

(二) 生长稳,株型紧凑

(三) 主根浅,侧根发达,吸肥力强,耐旱性差

三、棉花育苗移栽技术

(一)培育壮苗 育苗是移栽棉花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壮苗是早发的基础,只有培育出壮苗,才能达到移栽成活率高,缓苗缩短,生长发育好,早熟优质高产。

1、备料

(1)肥土 营养钵(块)一定要有丰富的营养,应配足有机肥料和磷肥。肥、土的配置比例,一般为1:9到2:8。磷肥以过磷酸钙为好,每制1亩大田用钵加

2.5-3公斤。

(2)保温覆盖物 每亩大田按4000-5000钵计算,需要农膜2.5-3公斤和适量的支撑物(白蜡条、杨柳条或竹片等)。

(3)备好制钵器 制钵器规格,钵体高10厘米,直径7厘米。

2、建床制钵

3、播种(盖膜)

(1)播期 春棉一般在3月中下旬,当日平均气温达10℃,床温达20℃左右时,即可播种。

(2)精选棉种,作好种子处理 棉种要精选,并进行晒种,使种子发芽率达到95%以上。

(3)浇透底墒水 为保证出苗前不浇水,出苗后少浇水,营养钵育苗,播种前浇水洇钵十分重要。要求连浇3遍,洇透钵体不烂钵。

(4)播种覆盖 一般每钵(块)播种子2-3粒,若是杂交种或繁育良种,种子严格精选,可单粒播种。

4、苗床管理 作好苗床管理,是培育壮苗的重要一环。春棉育苗移栽的苗床管理要做到“一控五防三及时”。即控制好苗床的温、湿度;防止高温烧苗,寒流冻苗,发病死苗,高脚旺苗和铁杆老苗等;及时通风炼功、间苗、定苗和防治病虫害,达到培育壮苗。

(二)提高移栽质量 棉苗移栽时,由于根系受损伤,加之环境条件的改变,使棉苗暂时停滞生长,出现“缓苗”过程。缓苗期的长短,是衡量育苗移栽技术好坏的重要标志,如果缓苗期过长,早苗不早发,就不能发挥育苗移栽的作用。

1、适时移栽:一般年份,4月下旬到5月初,气温可以回升到17-20℃,并且此时晚霜已过,棉苗也不致遭受霜冻危害。所以,4月下旬到5月初为春棉移栽的适期。夏棉移栽时间已进入6月,温度已不是影响发根的限制因素,应强调早腾茬,早移栽。

2、适龄移栽:掌握3-4片真叶时移栽为宜,尤以3叶1心壮苗移栽为好。

3、保证移栽质量

(1)浇水洇苗 ;(2)细心起运苗;(3)开沟栽苗;(4)施好“安家肥”;(5)栽好苗;(6)浇好“团结水”。

四、加强栽后管理

(一) 中耕松土,促苗早发

(二) 早施苗蕾肥,重施花铃肥

(三) 适时浇水

第五节 棉花地膜覆盖栽培

一、棉花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效果

二、棉花地膜覆盖的增产机理

(一)改善棉田生态环境 主要表现在增温、保墒提墒、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近地层空间光热条件等4方面。

(二)促进棉花生长发育 由于地膜覆盖具有改善棉田生态环境的综合效应,因此能够明显地促进棉花“早播全苗、壮苗早发、早熟大桃、高产优质”。

1、 有利于棉花一播全苗

2、 生育进程提前

3、 根系发达,分布较浅

4、 叶面积增长快,光合效率高

5、 花芽分化早、进程快、芽体大

6、 单株生产力高

7、 纤维品质优

三、棉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为充分发挥地膜覆盖增温、保墒,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棉花生长发育等效应,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技术措施,棉花才能获得增产。

(二) 施肥整地

(三) 种植与覆盖方式的设计

1、种植方式

(1)平作;(2)垄作;(3)沟覆

2、覆盖方式

(1) 行间覆盖

(2) 根区覆盖

(3) 膜侧播种

3、播种与覆盖次序 根据播种和覆膜的先后次序,可分为以下两种。

(1) 先播种后覆盖

(2) 先覆盖后播种

(三)适时播种:5cm 地温稳定通过11℃,一般指露地直播提早5-10天。

(四)播种覆盖技术

1、 播种方法 地膜覆盖棉花有条播、穴播和深沟浅播3种方式

2、 播种深度 以2-3cm 为宜

3、 提高覆膜质量

(五)选用良种,合理密植 地膜覆盖棉花,生长发育快,有效结铃期长,为了充分发挥地膜覆盖的增产潜力,必须选用前期生长稳、后期长势强、丰产潜力大、抗病力强、品质好的良种。

地膜棉花前期生长快,地膜棉花的合理密植范围是:肥水地以每亩3000-3500株为宜,可采取宽等行种植;中等地以每亩4000-5000株为好,可采取宽窄行种植,有利于通风透光,增结蕾铃;旱薄地以每亩6000-8000株合适,以便发挥群体的增产优势,可采取宽窄行或等行种植。

(六)地膜覆盖棉田的管理技术

1、及时开孔放苗

2、适时揭膜,中耕培土

3、加强地膜棉花的肥水管理

(七)地膜棉花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

第七节 盐碱地棉花栽培特点

一、精细整地,增施肥料

(一)精细整地,抑制盐碱

(二)增施有机肥,配合磷肥

(四) 种植绿肥,改良土壤

二、播种保苗,促苗早发

(一) 开沟起埂、躲盐巧种

(二) 育苗移栽,抗盐保苗

(三) 灌水压盐,淡化耕层

(四) 钵苗围肥,壮苗早发

(五) 老沟种植,减轻盐害

(六) 地膜覆盖,抑盐上升

(七) 深翻压草,灌水淋盐

三、加强田间管理,促进棉花生育

盐碱地棉花有“发老不发小”的特点,所以,在施底肥的基础上,为了促苗早发,苗蕾期亩施优质农家肥1000公斤或饼肥40-50公斤。

第十章 油菜

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理解油菜的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品种形成等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人为措施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掌握油菜的育苗技术,直播技术,优质油菜栽培技术。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概述

(一)油菜的生产意义

(二)油菜的生产现状

(三)油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油菜的生物学特性

(一) 栽培油菜的起源和类型

1. 白菜型

2. 芥菜型

3. 甘蓝型

(二)油菜的阶段发育与器官形成

1. 阶段发育和生育阶段

2. 发芽出苗和根的生长

3. 主茎与分枝生长

4. 叶的生长

5. 花蕾的发育及开花结果

6. 角果和种子的发育

7. 结角率和结籽率

(三) 油菜的产量构成和形成过程

1. 产量构成因素

2. 单产形成过程

3. 大田油菜的长势长相

第三节 油菜栽培技术

(一) 油菜育苗技术与直播栽培

1. 油菜育苗技术

2. 大田整地和移栽

3. 直播油菜的栽培技术要点

(二)油菜的需肥特性和施肥技术

(三)油菜田间管理技术

1. 合理密植

2. 田间管理

(四) 油菜收获与贮藏

(五) 油菜优质高产栽培进展

1. 优质油菜的生育特点

2. 优质油菜的高产栽培

三、考核知识点

(一)油菜的生产概况

1. 油菜的生产概况

2. 双低油菜的特点和双低油菜的含义

(二)油菜的各个种的亲缘关系及主要栽培类型的特点

1. 白菜型

2. 芥菜型

3.甘蓝型

(二) 油菜阶段发育特性

1. 感温特性

2. 感光特性

(三) 油菜的生育和各个生育阶段的特性

1. 苗期

2. 蕾薹期

3. 开花结角期

4. 角果成熟期

(四) 油菜根系和根颈的生长

(五) 叶片类型和功能

1. 不同类型油菜叶片的特征

2. 三种叶片的功能期

(六) 油菜的分枝习性和分枝类型

(七) 油菜角果、种子的发育和油分的形成

(八) 油菜的产量构成因素

(九) 大田油菜的长势长相

(十) 油菜落花落角、花而不实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十一) 油菜的需肥特性和施肥技术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四、考核要求 油菜缺硼症状及防治措施 油菜的育苗技术 油菜的田间管理技术 优质油菜的生育特点及田间管理技术

(一) 识记:油菜类型与特点;双低油菜与单低油菜;油菜角果和种子的发

育和油分形成;油菜对养分的要求。

(二) 领会:油菜的阶段发育特性;油菜的各生育时期的特点;油菜合理密

植的原则。

(三) 简单应用:油菜施肥技术;油菜种子处理技术;油菜的播种技术;油

菜的育苗技术。

(四) 综合应用:油菜的阶段发育及其应用;油菜生育阶段与器官建成及产

量构成的主要特点;油菜育苗移栽和直播栽培的主要技术;油菜优质

高产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措施。

第十一章 花生

三、学习的目的与要求

理解花生的生长发育、产量构成、品种形成等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人为措施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掌握花生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四、课程内容

第一节 花生的起源分布生产现状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一)花生的起源和分布

(二)花生的生产现状

(三)花生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第二节 花生的生物学特性

(一)花生的分类和类型

(二)花生器官的生育特点

1. 根和根瘤形成

2. 茎和分枝

3. 花序和花

4. 果针的形成和影响果针形成和入土的因素

5. 荚果的发育过程和影响荚果发育的因素

(三)花生的生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第三节 花生栽培技术

(一)花生的需肥特性和施肥技术

(二)花生对水分的要求和合理灌排水

(三)花生播种技术

(四)选用优良品种

(五)种子处理技术

1. 适期播种

2. 合理密植

3. 花生的田间管理技术

(六)花生高产栽培新技术

1. 花生地膜覆盖技术(包括果播膜技术)

2. 花生垄作培土技术(AnM 栽培法)

3. 夏直播花生技术

4. 麦田套种花生技术

三、考核知识点

(一)花生的生产现状、利用和贸易

1. 花生的生产概况

2. 我国花生的分区、我省花生的分区

3. 花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4. 花生的利用现状

(二)花生的分类和类型

1. 普通型

2. 龙生型

3.珍珠豆型

4. 多粒型

5. 中间型

(三)花生根瘤的形成和固氮特点

(四)花生的分枝型和株型

1. 密枝型、疏枝型

2. 株型、株型指数

3. 蔓生型、半蔓型、直立型

(五)花生的开花习性

1. 连续开花型

2. 交替开花型

(六)花生叶片的功能和特性

1. 功能:光合作用

吸收作用

2. 特性:感夜运动

向阳运动

(七)花生果针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1. 果针的形成

2. 影响因素:①花器发育不良,没有正常的授粉受精能力

②开花时气温过高或过低

③开花时空气湿度过低

(八)花生荚果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1. 形成过程:①荚果膨大阶段

②荚果充实阶段

2. 影响因素:①与光线的关系

②与水分的关系

③与通风的关系

④与温度的关系

⑤与结果层矿质营养的关系

⑥与有机营养的关系

⑦与机械刺激的关系

(九) 花生生产对土壤的要求

(十)花生的需肥特点和施肥技术

(十一)花生的需水特点和灌排技术

(十二)花生的合理密植

(十三)花生种子处理技术

(十四)花生的各生育时期的特点

1. 萌发出苗期

2. 幼苗期

3. 开花下针期

4. 结荚期

5. 饱果成熟期

(十五)花生的清棵技术

(十六)生长调节剂对花生的调控效应

(十七)花生地膜栽培要点

(十八)夏直播花生栽培特点

(十九)麦田套种花生栽培特点

四、考核要求

(五) 识记:花生的分类和类型;根瘤的形成和固氮特点;花生的株型,一

次分枝;花生的开花习性;花生果针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花生荚

果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花生的各生育时期的特点。

(六) 领会:花生的需肥特点;花生的需水特点和灌排技术;花生的合理密

植;AnM 栽培法的原理。

(七) 简单应用:花生施肥技术;花生种子处理技术;生长调节剂对花生的

调控效应;

花生清棵技术。

(八) 综合应用:在了解花生生长发育特性、与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描述花

生田间管理的主要技术;花生地膜栽培要点;夏直播花生栽培特点

第十二章 芝麻

第一节 概述

芝麻是我国古老的优质油料作物之一,世界芝麻种植面积常年约1亿亩左右,共中面积最大的是印度,其次是中国、苏丹和缅甸,每年种植面积均在1000万亩以上,我国芝麻分布主要集中在江淮和黄淮地区,河南、湖北、安徽、河南四省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0%,河南是全国芝麻的主要产区,常年种植面积400万亩,总产1亿公斤以下,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1/3,是全国芝麻油和食用芝林的主要供应省份。

第二节 芝麻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芝麻(Seasamum indicum DC.)属于胡麻科胡麻属,是一年生草本植物。

一、芝麻的器官及形成(略)

第三节 芝麻栽培技术

一、轮作倒茬

二、整地施肥

三、播种技术

1、种子准备

2、播种期 芝麻是喜温作物,应掌握适宜的播种期。抢时旱播是夏芝麻增加的关键,夏芝麻的适播期的下限,晚熟咱为6月5日,中熟种为6月10日,早熟品种为6月15日,超过下限播种其减产幅度均明显加大。

3、密度与播量 其密度为:普通分枝型品种每亩6000-7000株;少分枝型品种每亩8000株左右,单秆型品种每亩为10000-14000株。在播种晚或土壤瘠薄的条件下,应相应加大密度。

4、播种方法 芝麻的播种方法有条播、撒播、点播三种,以条播最佳,可以保证下籽均匀,浅深一致,出苗整齐,便于集中施肥,匀苗密植,中耕培土,排水灌水及机械化操作。

四、田间管理

1、间苗定苗

2、中耕培土

3、合理追肥

(1)苗期追肥

(2)蕾期追肥

(3)花蒴期追肥

4、及时排灌

5、化学调控

抑制型生长调节剂如矮壮素、缩节胺、多效唑、784-1等,可以促进种子萌发,用100ppm 多交行喷施,可降低子叶节高度16.38%,降低子叶至第一对真叶距离88.8%。

6、适时打顶 夏芝麻打顶尖的最佳时期为8月上旬,即成熟前25-30天。这样,既不减少单株蒴数,也可以有效地减少秕籽率,提高千粒重。打顶的方法很简单,用手指掐去顶端生长点即可。

三、考核要求

作物栽培学考核采取结构性考核的方法,其中闭卷考试占80%或90%,实验占10%或20%。考试内容主要以简答题和论述题为主,重点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集体判卷,流水作业。


相关文章

  • 农学[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1011101 适用专业:适用于农学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课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总 学 时:116学时 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100学时,实验课学时16学时,实践课学时120学时 一.编写说明 ...查看


  • 作物栽培技术教学大纲
  • <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作物栽培技术 课程类别:职业技术课 总 学 时:60,其中理论环节学时数:40,实验实践环节学时数:20 适用对象:种子专业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占总 ...查看


  • 第五章 农作物的基本栽培技术-教案
  • <第五章 农作物的基本栽培技术>教案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职业技术学校 吴立新 教材简介: 取自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发布的<农艺工>培训教材.本章共分四讲:农作物的生长与环境.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农作物的土壤耕作.农作物栽 ...查看


  • 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实践课程总结报告--ok
  • 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实践课总结报告 摘要: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实践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市场调查.制定实施方案.农 事操作.产品经销.总结报告等,培养我们动手.自学.组织.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吃苦耐劳.学农爱农的思想品德,树立竞争 ...查看


  • 无土栽培理论教学大纲[1]
  • <无土栽培>教学大纲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1.课程的性质 <无土栽培技术>是研究无土栽培技术原理.栽培方式和管理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他是现代农业新技术与生物科学.作物栽培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 ...查看


  • 蔬菜学大纲
  • <蔬菜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蔬菜学 开课学期:第5-6学期 适用专业: 园艺 课程编码:02407216 总学时:94学时 学分:6学分 面向专业:园艺专业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园艺专业学 ...查看


  • 农作物的栽培与管理
  • 黑龙江省安达市育才高中 翟贵君 生物科学的研究与农业生产及其发展密切相关,高中生物课本中许多知识都与农作物的栽培与管理有关,如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植物的激素调节.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变异.生物工程等内容.高考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 ...查看


  • 2016年农学专业就业方向就业前景分析
  • 2016年农学专业就业方向就业前景分析 农学是研究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因涉及农业环境.作物和畜牧生产.农业工程和农业经济等多种科学而具有综合性,其中林业科学和水产科学有时也包括在广义的农业科学范畴之内.下面小编分享2016年 ...查看


  • 营养学实习报告
  • 药用植物营养与施肥 实习报告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实习地点: 实习性质:教学实习 实习目的: 通过教学实习,•了解有机肥工厂化生产方法和流程:基本掌握我省主要农作物.药用植物生产中存在的施肥问题,掌握常见元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