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案例 1

校本课程案例

线 描

一、课程目标

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基于《新课标》“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本思想,线描课程开设的主要理念为:通过线描,培养学生敏锐地观察生活,更深入地认识生活并创造性表现生活的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1、 感受大自然各种物象的美,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 欣赏大师线描作品,感受线条的独特美感和艺术魅力。

3、 学习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4、 学习用线造型和组织画面的基本方法。

5、 体验各种工具,方法线描的乐趣。

二、课程内容

1、欣赏交流

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收集中外大师线描作品,制成课件引导学生欣赏交流,充分利用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感悟如何使线条组织得有美感,从中感受线条的独特美感,理解线描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校园写生

写生是直接描绘,所以教师应尽量让学生现场对物画画,利用学校优美的环境,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使他们学会细心观察,学会构图的方法。学习初期为个体景物线描,后进行场面线描和主题性线描。

3、线描日记

准备速写本,学生根据一天的感受,用线描的方法记录下最值得留下的记忆,使学生逐渐养成从生活中发现美好事物的习惯,从而更深入地感受生活,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素材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4、经验与体会

做作品汇集展示,师生共赏。在学习过程中要观察、分析、体验、交流,画一幅画的过程也是应该是这样一个认识过程。

三、课程实施

1、主要利用每周星期三创意课三课时的时间,开展中年级的线描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优秀作品赏析,线描写生,作业评析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

2、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合理的插入线描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力,提高形象思维记忆能力,收集生活素材,让儿童画创作更有表现力,更有深度。

四、课程评价

1、过程性评价:活动表现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时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又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学习自评表

姓名__ __年级_班

内 容 好 良 加油

我能从整体对物体进行观察。

我的线条肯定而且变化丰富。

我的细节刻画很充分、精细。

我能将复杂物体组合得井然有序。

我的画很有创意。

我的经验:

2、阶段性评价

每隔一学月,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一次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关注自己的进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有针对地进行激励,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评价一学生自评为主,互评、师评为辅。学月评价表如下:

姓名__ __年级_班

本学月我最喜欢的一幅作品: 我为什么要选这幅画呢?

小组评议 教师评议

五、成果与体会

(一)成果

课程开展以来,教师和学生都各自有了一定的收获。学生接触到线描,再接触到写生,在低年级的感性基础上多了一些理性,通过对身边物体的描绘,引导着学生饱含感情去观察、去描绘,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为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培养了形象思维能力。在线描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他们的儿童画创作更有内容,更生动了,他们发现了生活中的美,更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了。敏锐观察力和表现能力,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是线描课程目标,这也是其它学科所需要的,对孩子们的一生都将非常有益。

(二)体会

二、三年级是学生从图示期转向写实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他们虽然还会带有图示期的尾巴,带他们希望能够把物体画象,所以写生能够顺应这一要求。

一般说来,学生的感觉是比较敏锐的,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是很认真很细致的,但是大都很少去考虑如何表现自己的观察结果,如何通过艺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的方法,按照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先对学生提出相对简单的要求,学生易于入门,让学生一步步的了解线描、初始写生,顺利发展到理解线描、熟悉写生,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快乐、体验成功,进而唤起学生对线描艺术的热爱,对写生的浓厚兴趣。这样,学生对学习更有热情,学习更加主动。

在欣赏优秀作品时,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在写生的基础上各有侧重,各有风格。作品应该是鼓励学生学习创新的镜子,而不是依葫芦画瓢的模子。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对个性突出、大胆的作业,应给予鼓励和表扬,营造宽松、自由而愉

悦的教学环境。其实,我国儿童受东方文化的熏陶,对线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加上他们幼稚的造型,使画面有一种生机,是很让人受感染的。

美术教学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学会画些物体,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以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素养为主,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较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要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

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美就在生活中。

校的课程创新始于1992年9月。试图形成以必修课进行分层教学、选修、活动课增加内容为标志的“三大板块”课程,改变学校以往单一学科教学——必修课的状态。但最终没有完全实现所有必修课的分层教学,仅是在英语科进行了有益的试点,同时,尝试开设了18门选修或活动课程。1997年以课程专家的介入和“学校课程开发”的理念确立为标志,我校的课程创新进入了“规范时期”。通过与课程专家的紧密合作,学校力求在学校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取得突破。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明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评估学生的需要,评估已有课程的合理性等,尝试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内容、实施与评价课程。

一、课程设计与组织实施

按照当时江苏省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考虑到学校的师资水平和教育现状,学校课程设计首先涉及“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范畴,并逐步渗透到必修课程领域。具体的技术路线如下所述。

(一)明晰学校的育人目标(教育哲学)。学校课程设计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需要一种明确的学校教育哲学,通过用培养目标或办学宗旨等来表示。我校的办学宗旨较早就已提出,即“一切为了培育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经过师生的讨论、选择,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的个性特征归纳为:自信心、民族性、创新、现代化、健康、坚毅。这种育人目标的明晰过程,真正体现了作为学校主人的教师与学生在学校教育哲学上的认同。

(二)评估学生的需求。我校与华东师大课程专家合作设计了6套问卷,采用其中的2套进行分析,通过问卷和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获取学校课程的设计与编制方面的信息并诊断这些信息,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写出调研报告。结果发现,我校高中学生的需要具有相当的一致性,按需要程度排列主要集中在这样几方面:学会与人交往和相处的能力;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评估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我校地处无锡郊区农村,学校已是社区的最高教育机构,社区的课程资源不是很理想。因此,学校课程开发主要基于学校自身课程资源的合理而充分的利用。如图书馆的建设与利用、计算机中心、科技馆、艺术馆、体育馆、学校ATM校园网的建设与利用等。同时,引导教师积极开发第二门课程,为教师提供充分的表现机会,而且,我们对已经开设的18门选修或活动课程进行了评估,结合评估的结果,经过审议,删除了5门课程。

(四)确定学校课程的总体目标。依据国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文件和学校的育人目标、学生的需求以及学校的传统与优势,经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集体审议,根据学校课程的性质定位,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学校课程的总体目标为:1、学会 交往,在合作中学习;

2、学会自信,养成自我认同感和坚毅的品质;3、学会探究,至少学习一门综合或探索性课程;4、掌握一项健身技能和一项闲暇技能;5、具有现代中国人的意识。

(五)拟定学校课程计划。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拟订了学校高中阶段三年的学校课程计划(如下所示),并从高一年级开始实施。

1999~2000学年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学校课程计划(简表)

〖XXZS-YX〗〖〗高一〖〗高二〖〗高三

〖BHDG16,FK2。2,K10ZQ*2,K3。3F〗

〖GP〗学校课程〖〗

〖ZB()〖BHDG8,K2〗〖GP〗限选课

〖BH〗〖GP〗任选课〖ZB〗〗〖〗

〖ZB()〖BHDG2,K10〗阅读技能

〖BH〗英语听力

〖BH〗心理辅导

〖BH〗研究性学习方法

〖BH〗人文素养类

〖BH〗科学素养类

〖BH〗身心健康类

〖BH〗生活职业技能类〖ZB〗〗〖〗

(六)组织实施计划。

1、教师培训。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而不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方面,教会教师自己拟定一门课程的《课程纲要》,澄清课程纲要与教科书的区别,学会运用合作模式与连续模式来开发学校课程。

2、申报与审议。需要申请开设学校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并附《课程介绍》),交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初审,初审通过后,列入《选 修课科目目录》,提供给学生选择,如果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少于10人,则这门选修课予以取消。目前我校一共开设了54门选修课。

3、撰写《课程纲要》。确定开设学校课程的教师,须按一般格式撰写所开设课程的详尽的《课程纲要》。

二、试验成果与体会

经过这几年不懈的探索和研究,我校在课程创新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

(一)目前已经取得的成果。

1、根据需要,成立由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教育哲学)和学生的需求评估等,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形成《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学校课程开发指南》,以明确目前学校在学校课程开发方面达成的共识。

2、制定《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形成与国家课程相结合的、对学校育人目标起支撑作用的、适应学校办学背景、满足学生需求的学校课程结构。

3、制定《学校课程管理细则》、《学分制试行条例》和《学校课程评价指南》,初步形成了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同时建立学校课程的决策程序与内部课程监督机制。

4、学校课程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开发,包括设施建设、场地安排、信息资料技术到位、经费保障、人员培训等。

5、所有已经开设的学校课程都有《课程说明》和《课程纲要》,有些教师已经开发出“单元包”。

学校课程开发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了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切实提高了教育质量,形成了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课程改革的效果已开始显现。

(二)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我们的思考。

1、校长要确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承担风险的勇气。

2、要敢于面对制度和思想上习惯势力的冲击。

3、要做好教师的课程知识和技能准备。

4、建立自律的校内评价机制。

5、课程专家队伍的培养和共享课程资源的建设。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的决策权力逐级下放,学校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议题。学校和教师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自行组织教材,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既实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又兼顾了每一个体的积极发展,达到了社会与个体的和谐统一。学校课程开发,受学校、地域、文化及经济环境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地方性,但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也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存在着普遍性和共性。

一、挖掘人文资源

构建校园人文环境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隐形课程,对学生良好情感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形式有:(1)

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人性化服务;(3)名人名言为主题:教室内挂名人名言条幅,走廊、过道作一些经典格言渲染,让学生耳濡目染;(4)实现学生自我价值主题:如艺术长廊(学生习作)、学生手抄报、黑板报、学生成长影集等;⑸其它主题:如司时播放音乐铃声、开办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有条件的学校制作雕塑等。这些形式都从不同层面反映着一种人文精神,突现了关爱每一位学生的人文理念,是学校课程开发的重要方面。

二、多渠道采集信息

构建学校课程资源库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资源的共建和开发利用非常重要,教师是学校课程开发的建设者、实践者,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关的学校课程内容。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形成具有学校特性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开发学校课程的潜在意识的能力,注重搜集和整理教学中的优秀课例,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学校教学案例资源;再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活动:如小型研讨会、新闻发布会、模拟法庭、班长竞选等形式,丰富学校课程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形成具有学校意义的资源库,再通过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

三、利用社区资源

构建学校特色课程学校课程“具有弹性,很容易融进最新出现的相关课题,而且鼓励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表达他们的教育观念和要求”,使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学校课程的多样化和乡土化。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学校课程的多向畅通的交流渠道和民主开放的教育氛围,学校课程开发的成果才会真正成为“以校为本”的课程,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方法有:(1)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利用烈士墓、纪念馆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利用地方名士的影响:请地方名士畅谈人生、漫话家乡变化、搞科学讲座等,培养学生了解、熟悉、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感悟人生哲理,反对迷信,崇尚科学;(3)利用社区人才资源:主动赢得社区的支持,组建学校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的相关兴趣小组,提高辅导质量,使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长得到彰显;(4)建实践活动基地:利用当地的工厂、企业、动物园和植物园等特色资源,建立学生实践活动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

总之,学校课程适应了学生不同性格发展的需要,更加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责任心和创造性,使学生合作意识、实践能力、思维品质得到提高。学校课程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升华,是课程改革追寻人的主体性的集中体现。当然,在学校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体现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层次化和一体化。要充分发挥学校管理、教师、家长、学生、社区在学校课程开发中的积极作用,使学校课程真正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社会。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一种计划教育管理体制,国家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地方和学校少有甚至没有自主进行课程开发的权力与空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不少地方和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了对学校课程开发的期待与热情,所有这些都给学校课程及其开发提出了迫切要求。目前,相关的探讨多在学校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存在条件及其特点等方面展开,较少涉及学校课程具体开发的研究。本文拟从学习策略的角度,对学校课程开发作一粗浅探讨,以期对学校课程的开发有所裨益,并就教于同行和方家。

一、学习策略是学校课程开发的时代选择

学校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它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1]学校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它以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社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凸现学校自身特色等为主要特征。笔者认为,学校课程开发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课程体系必须对此作出相应的调整与重构。学习策略正是学校课程首当其冲考虑开发的课程。这是由以下几方面情况决定的。

(一)现有课程体系的局限与弊端。现有课程体系,也即国家课程,它是以严密的知识逻辑体系建构起来的课程,这种课程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没有给学习策略教学应有的存在与发展空间,不能适应知识的快速更新与人的动态发展。这恰好在客观上给学校课程中学习策略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现实土壤和拓展时空。

(二)开发学习策略课程,是现代社会对课程体系变革的迫切要求。学会学习、面向未来是当代教育的精髓,“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的现实追求。对发展中的个体——青少年学生而言,他们未来的生存质量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天的受教育状况,特别是他们会学习的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此前提下,课程体系必须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相应调整,以丰富、完善其结构、内容,确保受教育者充分利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在学习、掌握科学最重要的理论、概念、事实和法则的同时,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与策略,为人生的后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在校学习,知识的掌握是手段,而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进而生成自己的学习策略才是目的。同时,终身学习是个体主动的、积极的发展过程,学习策略的学习与掌握,是其存在的前提。

(三)学习策略是学校课程开发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领域。一方面,国家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无力在学法指导与策略教学方面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这恰恰是学校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也是当今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教会学生学习,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已被当前教育界视为提高学习效率及减轻学生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也能为学生的后继学习与潜能开发奠定基础。此外,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关于学习策略及其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目前已积累了丰富的相关成果。这些均为学习策略学校课程的开发准备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现实基础。学习策略不仅应该而且能够成为学校课程开发的重要领域。

二、开发学习策略学校课程的作用与意义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程序与步骤。学习策略是鉴别学习者会不会学的标志,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2]笔者认为,开发学习策略学校课本,主要有以下作用与意义。

(一)开发学习策略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及其迅速发展、拓展生存空间所

必备的素质结构。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今天,学习已是一种与生命具有共同外延并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具有连续性的人生活动。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可让其终身受用的科学、高效的学习策略,进而学会学习,奠定其终身发展基础。学习者一旦掌握并生成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习过程就变成一个积极的、主动的求索过程。

(二)学习策略课程的开发,可以使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系统的人类学习的成功经验。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并在此基础上生成自己的学习策略,是一切优秀学习者学习高效的重要原因。开发学习策略课程,可以集中人类成功的学习经验,并有目的地、系统地传授给学习者,从而增强学习活动的目的性、主动性,避免个体漫长的盲目探索,节约并集中学习者的智慧能量。已有实验表明,学生群体在学业成绩方面呈正态分布,即中等生占多数。学习策略的教学训练,可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别是中等生受益最大。[3]而中等生与优等生之间最主要的差异不是基础知识,而是解题方法与技巧,[4]即学习策略的差异。如果说,教学要面向大多数学生、大面积地提高、改善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开发学习策略课程,则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一条捷径。

(三)开发学习策略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所谓创新,即要求个体具备求异求新思维的能力。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学习策略的具体应用和深化,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策略,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对个体而言,要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首先得是一个会学习且高效运用学习策略的人,一个能生成自己的学习策略的人。创新从会学习、有策略开始。

三、学习策略课程的开发

(一)学习策略教程的编写

要进行学习策略教学,学校就需组织本校教师与有关专家在充分考察、了解本校各年级学生学习现状的基础上,编写、审定自己的学习策略教程。根据已有的文献和研究,在编写学习策略教程时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选择学习策略的原则。由于教学对象不同,再加上教学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策略。因此,如何选择并确定策略,是开发学习策略课程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学习策略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用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学习策略,既要考虑这些策略的潜在作用以及训练它们的努力程度,又要能够用一定的理论说明它们如何起作用以及怎样起作用。即所选策略既是学生可学、易学的,又具有一定价值。

(2)具体性与一般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学习策略,既要突出某类策略的教学,又要考虑教给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策略。一般说来,所选择的策略最好是既可用于特殊材料,又有较广阔的适用性。这类策略的教学可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特殊材料的学习,也可促进迁移。

(3)有效性与可教性相结合的原则。学习策略的选择,必须是学习活动所需的重要策略、常用策略,并能对这些策略的结构进行分析,能确定其心理成分及其联系和顺序,使策略教学的步骤具体化、操作化,具有便于教学等特点。

(4)知识内容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的原则。学习策略的选择,要有利于将知识内容与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策略教学,就是向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进行思维训练,但空洞的思维训练是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一方面,思维活动总是以一定的知识内容为凭借物,它离不开具体的知识;另一方面,思维活动本身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训练需要我们去提炼、去挖掘、去揭示凝结在知识背后的材料及内隐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要使策略训练有效,必须选择能展示某种思维过程的恰当材料,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2、学习策略教学应包括哪些成分。有人将只教个体使用策略,但不帮助他们理解策略为什

么有用以及什么时候能用的策略训练称为“盲训练”,即个体所获取的策略知识处于疆化状态。研究表明,讲明学习策略的意义,能提高学习者学习策略及使用策略的积极性;讲解策略使用的条件与范围能减小学生提取策赂的搜索空间,缩短他们盲目尝试过程,有助于学生迅速提取正确策略。笔者认为,策略教学应包括三种成分:(1)教策略并进行相应的巩固练习;(2)教元认知知识与技巧,使学习者能有效地监控策略的使用;(3)教“条件化知识”。所谓条件化知识,即包括知识使用的条件、范围及促进知识使用的相关知识,其教学目的就是使学习者明确为何、何时使用习得的学习策略。

(二)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

根据学习策略的运用范围,可将学习策略分为通用学习策略和学科学习策略。通用学习策略,即指适合任何课程和任何形式学习的学习策略,它不与特定知识领域相联系。如选择性注意学习策略、记忆学习策略、组织学习策略、精加工学习策略、元认知学习策略等。学科学习策略,即指与特定学科紧密结合,适合专门知识学习的策略。如应用题解题策略、朗读策略、英语学习策略、化学解题策略等。目前,学习策略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通用学习策略教学模式。这类训练内容不涉及任何特定领域的知识,通过单独开设学习策略课,训练学生学会学习的一般方法与技巧。如训练适合任何课程学习的复述策略、精读策略、组织策略等。这类训练模式因训练时不与专门知识相结合,对学生特定知识领域的学习帮助不很明显,所以常受到部分人士的批评。

2、学科学习策略教学模式。这类训练结合特定学科的学习内容进行,直接传授学科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如专门传授语文或数学学科学习方法与技巧的阅读理解策略和应用题解题策略就属于这种教学模式。有学者认为,这类训练由于学习策略内容来源于具体学科,学生可能会觉得适合某一特定学科的策略对另一学科用处不大,且会由于它与具体课业联系过紧,往往使学生难以把学科学习策略迁移并应用到新的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

3、交叉式学习策略教学模式。这类训练是先独立地教学习策略,包括学习策略的意义、适用范围、条件及具体操作程序等。简短的教学之后,将它与具体的学科内容结合起来,根据具体学习情景的差异,要求并提高学生把所学的策略运用于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这类训练模式虽然吸收了上述两种模式的长处,也舍弃了它们的短处,但它同样有自己的不足,如这类训练会减缓教学进度等。

从以上陈述可以看出,每种学习策略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因此,在具体的策略教学中,我们应该针对策略的内容,结合教学实际,尤其是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环保为主题:通过植树、种草,动物模型的合理放置,形成一种氛围,让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2)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为主题:学生平常饮用水、洗手器械等方面,

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真正使学习策略教程及其教学达到有效性与迁移性的完美结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与发展。注:===

[1]吴刚平:《学校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条件》,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年第3期。

[2]刘电芝:《国内外对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载《学科教育》1997年第2期。

[3][4]刘电芝:《解题思维策略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实验研究》,载《心理科学通讯》1989年第5期。学校课程开发的原则是指在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中,制约着开发活动的价值准则,是人们根据对课程开发过程的规律性认识而制定的用以指导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课程开发的原则规范着课程目标的性质、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标准以及课程评价的取向等问题。若使学校课程开发成功、有效,首先必须确定一个教育学意义上的原则,否则便会产生“未蒙其利,无受其弊”的后果。这一原则必须是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立足于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目的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所确立的具有概括性的原则规范。为学校课程开发确立原则,旨在规范学校课程开发的目标、方向、内容、性质和质

量等,为学校课程开发提供明确的原则导向,从而提高学校课程开发方案的合理性与学校课程开发过程的科学性,减少其随意性和盲目性,以充分发挥学校课程开发的效力。

学校课程开发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基于个性化和体现个性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上:一是学生层面。学校课程开发旨在满足资质不一的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二是教师层面。学校课程开发以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与专业自主权力为前提条件,这其实就是教师的专业个性化的反映。三是学校层面。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与教师个性化的形成会导致学校个性化的形成,会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另外,学校课程开发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办学宗旨均是学校课程开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因。这本身就是个性化问题。在这三个层面中,尊重学生的个性是最根本的。学校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要把教学主体的角色还给教师与学生,找回他们在大一统的课程体制中失去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是学校课程开发的核心思想与灵魂。这种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要贯穿或渗透于学校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人本化的教育思想是指导或规范学校课程开发的核心思想。根据这一核心思想,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现状,我们认为学校 课程开发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目标导向性原则

学校课程开发,必须以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为课程开发活动的准则与导向,以防止学校课程开发活动偏离国家的教育方针。该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1、学校课程目标的确定应以教育目标为基准

学校课程开发基于每一所学校,强调特殊性与差异性。但这一“个性”应该植根于整体的教育目标这一“共性”之中。具体的学校课程目标最终应该以更好地达成教育目标为归依。因此,学校要根据本校的特点,凸显本校的特色,将学校课程的目标建立在教育目标之上。虽然学校课程在各自的培养目标上有一定的侧重,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不能脱离整个教育目标,否则,学校课程的目标就会失去其达成的基础。因此,在设计学校课程时,应将学校课程的特殊目标与国家课程所应达到的一般目标结合起来,使学校课程的特殊目标在与一般目标发生联系的过程中得到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将学校课程的特殊目标与国家课程的一般目标相结合,也有利于学校课程与国家课程实施的密切配合。因此,无论是学校课程的设计,还是实施与评价都要以实现课程目标为最高原则与终极目的。

2、学校课程开发活动的展开应以教育目标为指向

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其开发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与教师的素质息息相关。而每所学校的师资水平是有差别的,即使是同一所学校的教师,其素养也是有差异的。为此,在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当用共同的教育目标来规范和引导整个开发活动,以减少开发中的随意性,增加其科学性。这是学校课程开发应然的选择与追求,可防止或避免学校课程开发沦为教师自编课程或教师本位的课程。这样,既保证了国家基础教育的质量,奠定了未来公民的基本素养,又充分展示了他们的个性特长,使他们真正成为充分发展的人。国外学校课程开发的经验也表明,没有共同的教育目标的宏观调控,是造成学校课程开发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协调性原则

学校课程开发,不仅会引起学校组织机构的某种程度的变革,而且还会触及到学校原有教育经验的方方面面。对于学校课程开发来说,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协调问题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但涉及学校课程开发的质量问题,也涉及到引入学校课程开发的方式等众多复杂的问题。为此,学校课程开发应该遵循协调性原则。该原则包括两层含义:

1、三级课程间的均衡协调

开发必须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立足于弥补国家课程之缺失的基点上,谋求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协调一致和均衡发展,以获取支持。有学者说,“学校课程开发倘若丧失了国家

层和地方层的主导权与支持,只能沦为„空洞的口号‟”。由于学校课程开发强调社区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需要,往往会忽视课程组织的共同、平衡原则。因此,在规划设计学校课程时应该处理好各个学习阶段的课程衔接问题,即不但要维持学校课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而且要兼顾学校课程开发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学校课程并不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割裂的,它们的内容无论从难度上,还是从选择与组织上都应该相互协调、相互平衡,成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有机整体,切不可抛开总的要求和目标另搞一套。那种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机械割裂开来的做法是错误的。

2、学校课程开发中所关涉的诸多因素的整体协调

就课程开发主体而言,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既包括教师、校长,也包括学生和课程理论工作者以及家长、社区人士等等。因此,在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中,这些人员应该秉持一种整体的观点,要尊重参与,相互调适,形成合力。从而既可避免彼此间的冲突与抗衡,也可避免将学校课程变为个人本位的课程,否则封闭的、缺乏交流的课程将有违于学校课程开发的旨趣,也会造成校内课程的不均衡与不连续。就课程实施而言,学校课程的实施与国家课程的实施无论是实施方法还是实施空间都有明显的差异。学校课程的实施突破了“学校-教室-课本”三位一体的封闭状态,而融入了社区、家庭等外在因素。因此,学校课程开发应该处理好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之间的整体性协调。这样,学校课程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持久力,才不至于被作为“异己”的力量或“花边”教育而受到排斥。

三、统整性原则

学校课程设计应采用横向组织的课程组织类型。这就要求将所选择出的各种课堂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出彼此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统整的重点在于对认知、技能、情意的统整与知识的统整。具体而言,该原则包括两个方面:

1、课程内容、方法和学生生活经验的统整

国家课程专注于给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体系,并不太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也不太关注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性。因此,这样的课程设计常以知识内容为纲。作为弥补国家课程缺陷的学校课程,应改变以学科知识为取向的课程组织形式,采取以学生的发展或社会问题为取向的课程组织形式,要把课程与学生身处的环境和个人经验联系起来。课程只有扎根于学生的经验,才能起到培育人的作用。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性向、能力是课程统整的焦点,借此要让所学的不同课程能够融入到学生的身心结构中,成为他自身的一部分。

2、学科间的统整

课程统整强调的是课程的横向联系,其目的是让特定的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以提高综合知识的能力,获得综合经验。为此,学校课程的编制应致力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让学生获得完整、一贯的经验,而非零散破碎的事实,以防止学生的知识体系窄化、僵化和脱离生活实际,促使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学校课程反对学科领域的严格划分,提倡按需要把跨学科的内容组织成教学主题。本着这种精神,学校课程开发的领域可以包罗万象,比如科学的、环保生态的、艺术的,或其他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有关的主题都可作为学校课程开发的内容。

四、多样性原则

学校课程开发,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课程实施与评价,必须自始至终以具体学校和具体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为出发点和归宿,才能凸显学校课程开发的个性化特征。该原则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指向学校。学校课程开发,其核心理念是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场所,是基于学校、立足于学校、为了学校。而所有这一切实际上都是针对每一所学校的不同情况而言的。比如不同的社区环境与课程资源,不同的师资水准,不同的办学条件以及不同的办学模式、办学

宗旨等,这一切均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特殊性之所在。也正是由于每一所学校均有其特殊性,才使得学校课程开发成为可能。因此,学校课程开发,必须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第二,指向社区。任何国家的学校课程设计,都有其世界性课题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有其国家性、社区性与乡土性课题的一面。许多课程学者强调,21世纪的学校课程需要强调“国际理解教育”与“乡土教育”。国家课程以追求基础性与统一性为目标,进而达成共同的理解。而学校课程则应注重社区性与乡土性。江苏锡山高级中学地处江南水乡,该校生物教师开发的“垂钓的技巧与实践”课,就很有现实意义,因而颇受学生欢迎。因此,学校课程的设计要立足于当地社区的特点,要充分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

第三,指向学生。学校课程开发是以学生获得学习的利益为终极目的的。学校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本身亦是为学生的学习而存在的。因此,如何适应学生的能力、性向、经验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来设计符合学生利益的课程,应是学校课程设计的最大原则。就学校课程的内容而言,应选取与学生现实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惟有如此,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作用。就学校课程的设计而言,应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切合每一个学生的性向、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的情境之中,成为真正有用的知识,进而内化为学生人格的一部分。此外,学校课程的设计还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巧为安排,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进行有效的学习。鉴于此,在学校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教学方式应新颖独特,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五、适宜性原则

学校课程开发,应因地、因时、因校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切忌盲目照搬。不同学校在地域特点、师资质量、学校经费、教学设备、社会物质环境及精神文化环境等方面不尽相同,而且不同区域的学校,学生的文化背景以及对学校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存在着差异。为此,进行学校课程开发时学校必须正确评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要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尽量突出学校的优势,以提高学校课程开发的成功率。比如学校课程的内容选择以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为前提,但同时又必须立足于学校、社区所能依托的教育资源,否则学校课程也就失去了“学校”的特色,其课程的适应性也就无从谈起。在具体设计阶段,学校应该考虑如何利用已有的条件,如何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如何最有效地创设进行学校课程开发的条件,而不是等待时机与条件。目前,依照我国教育的实际状况,可以本着先实验后推广的精神,首先搞好学校课程开发的试点,确定管理水平、师资水平和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进行实验。通过实验,作出示范,以便发挥带动、影响、辐射和催化的作用,促进学校课程的开发。

此外,学校课程的设置应当针对不同办学模式的学校,赋予不同的课时比例。目前,我国各地中小学的办学水平、师资水平、生源水平并不相同,尤其在普通高中阶段,差异更大。然而国家赋予各类学校的课程自主权则是“划一”的,课程计划的时数也是统一的,这就出现计划与实际状况的落差。因此,不同办学模式的学校,学校课程的课时比例应有所不同,执行学校课程的计划须有差异。这一点是进行学校课程开发时必须注意的。

学校课程开发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每个学校应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切忌一哄而上。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钟启泉先生“每一次课程教材改革几乎都匆匆上马而又匆匆退出,缺乏研究的积累,缺乏理论的武装,缺乏实证的验证,缺乏必要的评估。可以说这是一种游击式经验型的课程改革模式,这种模式不可能引起真正的课程变革。”综观教育改革的历程,那种不考虑具体的国情、文化背景与传统,盲目地移植、照搬外国的理论或实验的做法,曾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尤其是学校课程开发,对学校的物质条件、师资水平要求较高,更应立足于实际,适应学校和社区的现实状况作出适当的理性选择。

一、基于浓郁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这一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特点是学校在课程开发时,更多地关注学校外部的可用资源,利用地域特色来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

案例:萧山欢潭是大岩山云雾茶的故乡,是萧山有名的茶乡。欢潭小学就坐落于欢潭白竹湾的山坳里,与大岩山咫尺之遥,学生生活于此,耳濡目染到浓郁的茶文化之香。学校有劳动实践基地“四园一池一田”(茶园、果园、中草药园、竹园、养鱼池、试验田),其中茶园规模最大。学校因势利导,开发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把茶艺引入课堂,融入学生的生活,以此引导学生认识茶、了解茶、制茶、泡茶等,从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类课程开发最大的一个亮点是浓郁的地域特色,真正实现了“人无我有”的境界。它的开发成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充分挖掘了区域资源,让地域文化与学校教育融合在一起。他们既是社区资源,又是教育资源;既是经济,又是文化;既是课程资源,又是课程形态;既囊括了区域文化特征,又渗入了学校文化底蕴。

二、基于师生的草根式校本课程开发。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开发思路,学校给教师、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与能力,师生合作,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在实践中生成、发展。

案例:拱墅区大关苑第一小学在寻找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口时,教师推翻了学校的方案,提出了很有创意的主题,把开发定位在“还给孩子童年”上,最终形成了主题为“寻找童年乐事,还给童真童趣”的“非常生活”课程。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让学生参与课程开发;二是形成两大课题开发组织;三是建立以社团类活动为主的有效活动机制。学校探索的这条“自下而上”的实践模式之路,获得了各方的好评。这类校本课程开发有以下特点:一是强调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实践兴趣”。它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明确了课程、教师、学生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逐步把课程的生态系统直接指向学生对兴趣需要的满足和能力、德性的提高。二是强调通过“集体审议”来解决课程问题。从课程问题的提出到课程问题的解决,师生数次获得“集体审议”权利。

三、基于学校优势项目的校本课程开发。基于学校优势项目的校本课程开发,突出的是强化特色与优势课程。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地域特色不很明显;二是学校在某一方面有较深的积淀与优势,以此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

案例:拱墅区贾家弄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书画教育是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为使特色更有内涵、更具有人文性,他们把特色教育与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融合起来,开发以“书

画人生”为题的校本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课程以“学书画,学做人”为书画人文的活动主题,提出了五大主题,即我们眼中的世界、让童眸映五彩、书画与生活、心灵的成长、插上想象的翅膀,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书画飘香中文雅地成长。这类校本课程开发有以下好处:一是优势项目是学校的强项,在此基础上发展比较有把握;二是发挥学校优势项目可以创建特色。

四、基于学科拓展的校本课程开发。学科拓展性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些学校对于国家颁发的标准或大纲的重新诠释,是结合本校学生的需要对标准、大纲、通用教材进行调整、重组和拓展、延伸。

案例:萧山育才小学的领导及老师在分析学校当前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英语学科拓展的校本课程开发,名字为“ABC PARTY”,开展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会话、游戏、表演为主要形式的交往活动,把开发定位在学校英语课程的拓展与补充上。课程实施把学生兴趣作为首要原则,以游戏式活动为主,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语言实践能力。这类校本课程开发有以下优势:一是与学科课程有密切联系又不为学科课程所限制,可以为学生在学科学习领域中自主发展创造条件,更能为一些学有余力又喜欢某门学科的学生提供更深入学习的机会。二是使更多的学科教师有用武之地。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教师更喜欢开展学科领域中的课程开发。但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防止把课程开发变成应试教育的借口,妨碍学生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

五、基于学校目标取向的校本课程开发。这是以学校发展特色为导向的综合性校本课程开发,根据学校的办学哲学和学生多样化的需要,提出一类整合型的开发思路。其特点是体系庞大,主线鲜明。

案例:萧山三职是一所地处农村的职业高中,为树立自己的办学品牌,学校在对现有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发了“职业与创业”校本课程。它是从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培养职高学生创业能力这一办学目标,开发的跨学科、个性化、系统化的校本课程。学校探索了课程学习的基本模式,即自主定标—探究实践—交流展示—多元评价,提出了保证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即创设情景、组织资源、建立基地、搭建舞台、反思拓展。这类校本课程开发有以下特点:一是体现整合性。这是明确体现学校特色的整合性的校本课程开发,明确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二是具有综合性。它在课程开发中跨越了多种学科,涉及到方方面面。当然,如此庞大的系统,实施难度相对也大。艮山路小学校本课

程方案

点击数:734 2004年06月22日 作者:

杭州市艮山路小学 一、指导思想:

当前,面对时代的挑战,基础教育向学生的生活回归。密切学生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以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校的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和借助外来力量,积极研究开发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我校实施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

(一)理论基础

1、“教研—科研” 一体化

我们知道,统整的建构主义是研究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而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则成为全面更新与评估人的智力因素的理论依据。我们艮山路小学2001年立项的区A级课题《小学课堂教学“问题探究式学习”实施策略研究》是一个全校性的课题,其中统整的建构主义与成功智力学说是研究实施的理论依据。

在次课题的牵引下,全校教师都参与了课题研究。我们以课题为载体,进行了四次青年教师关于现代教育理论交流活动,开展了三次课题研究会。在历时两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老师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积累了一些教研、科研经验,为新课程全面实施的今天,奠定了较为厚实的理论基础。

2、“师训—科研” 一体化

我们学校的目标是“做文明师生,建精品学校”。作为江干区的校本培训试点学校,每个教研组都有自己的课题,围绕课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本学期,我们选择了课堂教学心理学系列丛书作为校本培训的教材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培养反思力;思维教学;自主课堂;自我调节学习;小学教学心理学;教学的创新策略;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二)实践基础

本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精神,我校除一贯重视素质教育立足于课堂之外,还十分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97年以来就开设了三级兴趣活动课。

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成立三级兴趣活动课,周五下午的两节课全校打通、年段(年级)打通,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和学校选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班的重组。如:校级:计算机特长班、舞蹈班、合唱队、田径队、书法班、科技班、朗诵班、小记者班、小博士班等;年级组:文学佳作欣赏(中高段)、古诗欣赏(低段)、折纸、口语训练班(英语)等;班级:读书读报、儿童画、硬笔书法、围棋班、象棋班等。每学期末,都安排兴趣活动展示周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综上,为我校实施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构建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一)关于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使教师在先进的课程开发思想指导下,掌握课程开发技能,开发出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具有艮小特色的一系列校本教材,同时,使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增强校本课程实施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独立自信;掌握搜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探究;使学生掌握一项体育保健技能和一项闲暇技能。

2、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1)校本课程的内容框架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及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并结合队部开展

“新三好”活动(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设计我校的校本课程的主题是“我爱我家”。闸弄口社区是杭州比较老的社区之一,有着一定的文化底蕴,我校充分利用这一良好的育人

资源,开展活动。请街道领导给同学们讲一讲社区的发展轨迹,讲一讲社区的名人,请社区的老者讲一讲社区过去的一些故事,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社区。开展主题队会请学生介绍自己的社区、自己的家、向社区介绍自己的学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搜集的过程中,发现老社区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了解社区。比如:发现多数店面的招牌有错别字、简体字等情况。根据这些问题及新课程的特点,开设“识字剧场”课。学校刚装修一新,如何打造精品化校园呢?全校开展环保活动,进行环保知识竞赛,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环保知识,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开展绿化小队活动,开展“爱绿、护绿”的知识讲座。

(2)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式

为保障校本课程顺利实施,特组成一年级综合教研组进行教材的开发教材,开发方式主要有课程整合、课程新编、课程选择三种。

课程整合:主要指不同学科间的整合,核心主题,融合贯通。(见表)

课程新编:根据校本课程主题及各板块内容自编校本教材,并设计出每月活

动主题:

9月:我爱艮小

10月:我爱我家

11月:智慧大比拼

12月:金色的收获

课程选择:选修课和活动课中,教师的教材以选择为主,尝试并开发出数学、语文、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融合的智慧题库,努力开发校园文化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教材。

3、校本课程的实施:

(1)组织形式:打破单一固定行政班的组织形式,按学习内容、学习程度、教学目标等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以实施课程计划。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和学校选拔相结合的方式重新组班;也有是班内分组,按照学习内容、学习程度的不同分小组进行。

(2)课时安排

课程编制中对时间、内容模块进行分割,以保证校本课程的实施。3课时中,每周五下午有两课时是固定时间上校本课,进行“识字剧场、我与社区”的教学,由课任老师执教;每周三的一课时由班主任老师来上:内容为“我与自然”。

(二)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内容

3、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1)内容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的实践性课程,因而在实施过程中,要将研究性学

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个整体,不能简单把综合实践活动划分成相对独立的四门课程来教学。

做法是:核心主题,融合贯通。采取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某一个领域为主,构成核心主题。利用班队活动课设计活动方案:我校设计的有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核心的主题;有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核心的主题 (2)课时的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联系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定为“3+2”。

3节课中的两节为综合活动大课,每周两节,包括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等内容。这两节课的时间有以校级、年级、班级为单位集中安排在一个单位时间,列入课表;还有一节为主题队会活动课,主要以社会实践为主。

“2”是不列入课表,但每学年以校级或以年级为单位安排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年一度的校艺术节。

四、规范管理

1、提高认识、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提高认识:为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文件精神,开办讲座,学习有关理论,使教师在短时间内领会实施要领,掌握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开学第一周)

领导重视: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需要良好的组织保障。我校成立了领导小组:

组长:陈东法

组员;陈少敏 李育红 蔡健 袁海珍

万俊华 陈霞 张云云 王瑛芝 陈燕群

全员参与: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使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我校不仅将国家必修课纳入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范畴,而且拓展综合实践课,涉及的面广,内容丰富多彩,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因此我校动员全体教师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每月领导小组工作例会

教研组集体2制度

教科室、教导处检查制度:一周一检查,一学期一评比展示

3、考核评价

对学生实行档案袋评价:档案袋中搜集的材料由学生、老师、家长共同完成,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主要由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决定放入档案袋中的项目。教师定期对学生的档案袋进行反馈。学期结束,学校、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形成终结性评价,并对不足进行反思,制定改进计划。

竹庄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部《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为指导思想,紧密结合“创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合格加特长学生,努力促成每一位

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学校办学宗旨和育人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等手段和途径,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有效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力树学校品牌,争创学校特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二、开发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4、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三、开发原则

1、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自选组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2、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内容

1、基础性课程:《校史校规一览》、《公民基本道德修养》、《心理与健康》等

2、丰富性课程:《古诗词鉴赏》、《生活中的语文》、《数字与生活》、《作文与做人》、《听说英语》、《探索自然》、《智力数学》等

3 、发展性课程:《绿色环保教育》、《时政热点论坛》、《温瑞塘河调查与研究》等

五、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要求各任课教师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结合参考有关资料,通过大量的创造性劳动,自编

或选编校本课程教材,学校主要是审核、并资助教材的刊印,保证校本课程教材的科学、合理、有效(学校校本开发领导小组承诺对开发实施较好,且有推广价值的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者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六、校本课程的评价

1、教师评价

(1)教师执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教科室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通过五看即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看教师的教学案例、教案等方式)。

2、学生评价

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 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七、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1、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计划实施,教务处、教科室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2、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3、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4、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5、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等。

6、教务室、教科室要及时做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阶段的监控、测评工作,参与听、评课的指导,随时调控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情况。每学期至少要举行一次校本课程优秀教学案例评比或开展一次校本课程教学展示、研讨活动,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八、配套措施

1、教务处、教科室、年级段、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邀请市、区、教研部门领导到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4、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九、运作机制

1、管理网络

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主任、教科室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班主任、校本课程教师。

2、运作流程

学校规划→前期动员→师生自选→年段或学科编组→组织教师制定教学进度→研究教学模式→进行备课活动教学→实施课堂教学→完成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估→小结。

上海市文建中学校本课程方案(模板)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拓展型(学科拓展型、社团活动型)、研究型)

开课教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课程背景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对象与课时 课程计划 课程评价

范例:上海市文建中学《张爱玲研读》校本课程方案

课程名称:张爱玲研读

课程类型:研究型课程

开课教师:***

一、课程背景

在“血水侵染,烈火升腾”的年代,中国曾有过一个孤岛——上海。在上世纪的40年代,上海的文坛曾经出现过一颗炫眼的明珠,她就是张爱玲。但直到80年代初,张爱玲才如同“出土文物”浮出历史地表,静悄悄地受到大陆人们的关注。90年代前期的研究,中华大地几乎造就了一个“热潮”,文学史家给予张爱玲的关注越来越多,评价也逐级升高。“张爱玲热”在不断的文化生产中一层层地被剥去了本来丰富的内涵,塑造成了精致而易于消费的“精品”。

在广大的校园中同样存在着许多“张迷”,特别在今年,“张爱玲”已不仅仅是代表了一个作家,她更成为精致产品的经典象征,“小资”文化的集中再现。如何还一个真实而客观的张爱玲给大中学生,已成为语文学科课外阅读指导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本着以文本的形式——张爱玲作品为认识对象,研究她到底在寻找什么、她的思想感情的脉搏在哪里、她的作品风格究竟该如何正确定位等一系列问题,希望在高一、高二学生能在教科书以外,挖掘出研究小说世界的乐趣,形成文建中学语文学科课外阅读的一个研究专题。

三、课程内容

要想触摸到张爱玲最真实的意涵,就必须进入到张爱玲的人生传奇中,观察她的生命律动。学生研究张爱玲的作品之前,先了解介绍张爱玲的生平,特别是她的成长经历、其成长的家庭背景,继而可结合电影并参照张爱玲的爱情观,对张爱玲的思想感情作了深入研究,从而达到真正解读张爱玲的作品艺术的目的。具体安排如下:

1、心灵体验探索活动:走进张爱玲的世界,体验张爱玲的成长历程。

2、发展活动:结合电影了解张爱玲的爱情观及人生观。

3、小组讨论交流:张爱玲文学创作概况。

4、解读张爱玲的作品艺术:“苍凉美”的探索、细腻的心理描述写及意象的丰富。

四、课程对象与课时

1、学期:本课程拟在高一、二年级开设,计划一学年完成课程学习。

2、课时:本课程拟需要每学期15个课时,包括课堂学习、电影片段欣赏、讨论交流及写专题论文等。

五、课程形式

1、学习方式

本课程围绕着“张爱玲作品研读”而进行。基于选课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张迷”,对张爱玲的作品在课外都有所涉猎,为了能对张爱玲有全面的了解,可开出一张书目单,包含张爱玲的著名代表小说,以及她的若干篇散文,期望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张爱玲。

选取一些精彩片段,组织阅读原著,进行比较分析,写出一些有研究性的小论文。

限定学生人数,使得本课程可以以一种较为宽松的气氛作为学生背景。将采取沙龙式漫谈、小组交流活动的形式,为学生的课程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研究环境与氛围。

2、学习组织

本课程将于图书馆联系,希望能提供所需要的张爱玲有关作品,以及网上进行资料查询。也将与学校影视社团进行共同策划、组织、进行“张爱玲专题影视作品”的观摩活动。形式以沙龙、专题讲座、活动为主。

六、课程计划

第一讲:走进张爱玲的世界(生平介绍、成长经历介绍)

第二讲:张爱玲生命中的三个男人(张爱玲的父亲、第一任丈夫胡兰成、第二任丈夫赖雅)

第三讲:张爱玲的早期创作(学生时代作品)

第四、五讲: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第六、七讲:张爱玲的长篇小说(《连环套》、《十八春》、《半生缘》等) 第八讲:张爱玲的散文(《我的天才梦》、《留言》、《余韵》等)

第九讲:张爱玲的电影作品(《太太万岁》等)

第十讲:“出土文物”张爱玲(大陆张爱玲研究的历程回顾及成就)

第十一讲:张爱玲的“商业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所在)

活动一:我所认识的张爱玲

活动二:银幕上的“张爱玲”

活动三:比较电影改编与原著之间的差异性

七、课程评价

1、评价方式:

本课程将采取学生与教师、文本与活动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评价。前者主要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与教师的评价;后者主要指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文本(研究小论文、模拟写作、电影评论等)。

2、学分制评价:优秀学员(3——5个学分)、合格:2学分、不合格:重修

课程教学部

2009.4.1

上海市文建中学《围棋》校本课程方案

课程名称:围棋

课程类型:社团活动课程

开课教师:***

一、课程背景

围棋是我国的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相当普遍,至隋唐而盛极一时,并传到国外。而今我国围棋水平已与日本、韩国形成三强鼎立之势。日本围棋爱好者占日本人口的十分之一,韩国围棋爱好者占韩国人口的八分之一,而我国的围棋爱好者只有一千万左右。我国是围棋的发源地,我们的围棋活动完全可以开展的更普及、更蓬勃、更有后劲。

目前、渴望学围棋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希望通过学围棋来开发智力和增加知识。本着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开设围棋对弈与欣赏。在学习围棋,增加兴趣爱好的同时锻炼思维,开发学生的思维,更增添乐趣。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生了解围棋的发展历史,掌握围棋的基础知识,围棋布局的基本方法,围棋中盘攻防战术,围棋官子的技巧,以及围棋的裁判方法。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基本的围棋术语、基本着法、围棋的死活、基本的布局为手段,以掌握和如何应用为目标,采取多种趣味性的练习方式、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课堂以介绍、讲解为导、课上课下以学生的实战和创新练习为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兴趣、训练思维,感受文化,引导健康生活方式。

三、课程内容

1、围棋入门到基本知识、吃子技巧、围地的知识、死活的常识、对杀的基本技巧。

2、常用布局法,基本定式。

四、学习方式

以学生练习为主体,结合教师演示讲解对弈的基本方法,组织学生观看比赛录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五、课程实施

1、学生活动情况

(1) 成员组织:高一学生组成(选择)

(2) 组织形式:正常的课堂教学形式

2、教师活动形式:教师在教学中,以辅导为主。解决学生在练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思考,勇于创新。

六、课时安排(略)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

七、课程评价和考核

1、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学习的态度

2、学生在与其他同学交流过程中的态度。

3、学生在对弈过程中的创新情况、

4、教师的考题等等

课程教学部

2009.4.1

完成2010课程的总体要求

整理近三年开设的拓展课、研究型课程,经过整合、精选,共梳理出51门课程,根据学校对2010课程的要求与规定,现列出课程这一块的工作思路:

1、51门课程全部拿出教案、根据学校的课程方案模板编写好课程方案,其中备注为“精品课程”的课程则除了上述的要求还需要拿出自编校本教材,同时所有的材料要上质量。以上工作完成时间节点:6月15日之前完成。

2、6月15日——7月15日学校层面进行审核等工作。

3、8月份、9月份进行精磨。

4、9月份完成文建中学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系列丛书。

校本课程案例

线 描

一、课程目标

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基于《新课标》“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本思想,线描课程开设的主要理念为:通过线描,培养学生敏锐地观察生活,更深入地认识生活并创造性表现生活的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1、 感受大自然各种物象的美,培养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 欣赏大师线描作品,感受线条的独特美感和艺术魅力。

3、 学习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4、 学习用线造型和组织画面的基本方法。

5、 体验各种工具,方法线描的乐趣。

二、课程内容

1、欣赏交流

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收集中外大师线描作品,制成课件引导学生欣赏交流,充分利用作品进行分析比较,感悟如何使线条组织得有美感,从中感受线条的独特美感,理解线描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校园写生

写生是直接描绘,所以教师应尽量让学生现场对物画画,利用学校优美的环境,培养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使他们学会细心观察,学会构图的方法。学习初期为个体景物线描,后进行场面线描和主题性线描。

3、线描日记

准备速写本,学生根据一天的感受,用线描的方法记录下最值得留下的记忆,使学生逐渐养成从生活中发现美好事物的习惯,从而更深入地感受生活,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素材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

4、经验与体会

做作品汇集展示,师生共赏。在学习过程中要观察、分析、体验、交流,画一幅画的过程也是应该是这样一个认识过程。

三、课程实施

1、主要利用每周星期三创意课三课时的时间,开展中年级的线描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优秀作品赏析,线描写生,作业评析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

2、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合理的插入线描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力,提高形象思维记忆能力,收集生活素材,让儿童画创作更有表现力,更有深度。

四、课程评价

1、过程性评价:活动表现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时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又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学习自评表

姓名__ __年级_班

内 容 好 良 加油

我能从整体对物体进行观察。

我的线条肯定而且变化丰富。

我的细节刻画很充分、精细。

我能将复杂物体组合得井然有序。

我的画很有创意。

我的经验:

2、阶段性评价

每隔一学月,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一次评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关注自己的进步,尊重学生个性特点,有针对地进行激励,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评价一学生自评为主,互评、师评为辅。学月评价表如下:

姓名__ __年级_班

本学月我最喜欢的一幅作品: 我为什么要选这幅画呢?

小组评议 教师评议

五、成果与体会

(一)成果

课程开展以来,教师和学生都各自有了一定的收获。学生接触到线描,再接触到写生,在低年级的感性基础上多了一些理性,通过对身边物体的描绘,引导着学生饱含感情去观察、去描绘,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为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培养了形象思维能力。在线描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他们的儿童画创作更有内容,更生动了,他们发现了生活中的美,更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了。敏锐观察力和表现能力,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是线描课程目标,这也是其它学科所需要的,对孩子们的一生都将非常有益。

(二)体会

二、三年级是学生从图示期转向写实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他们虽然还会带有图示期的尾巴,带他们希望能够把物体画象,所以写生能够顺应这一要求。

一般说来,学生的感觉是比较敏锐的,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是很认真很细致的,但是大都很少去考虑如何表现自己的观察结果,如何通过艺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的方法,按照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先对学生提出相对简单的要求,学生易于入门,让学生一步步的了解线描、初始写生,顺利发展到理解线描、熟悉写生,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快乐、体验成功,进而唤起学生对线描艺术的热爱,对写生的浓厚兴趣。这样,学生对学习更有热情,学习更加主动。

在欣赏优秀作品时,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在写生的基础上各有侧重,各有风格。作品应该是鼓励学生学习创新的镜子,而不是依葫芦画瓢的模子。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对个性突出、大胆的作业,应给予鼓励和表扬,营造宽松、自由而愉

悦的教学环境。其实,我国儿童受东方文化的熏陶,对线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加上他们幼稚的造型,使画面有一种生机,是很让人受感染的。

美术教学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学会画些物体,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以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素养为主,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较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要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

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美就在生活中。

校的课程创新始于1992年9月。试图形成以必修课进行分层教学、选修、活动课增加内容为标志的“三大板块”课程,改变学校以往单一学科教学——必修课的状态。但最终没有完全实现所有必修课的分层教学,仅是在英语科进行了有益的试点,同时,尝试开设了18门选修或活动课程。1997年以课程专家的介入和“学校课程开发”的理念确立为标志,我校的课程创新进入了“规范时期”。通过与课程专家的紧密合作,学校力求在学校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取得突破。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明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评估学生的需要,评估已有课程的合理性等,尝试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内容、实施与评价课程。

一、课程设计与组织实施

按照当时江苏省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考虑到学校的师资水平和教育现状,学校课程设计首先涉及“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范畴,并逐步渗透到必修课程领域。具体的技术路线如下所述。

(一)明晰学校的育人目标(教育哲学)。学校课程设计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需要一种明确的学校教育哲学,通过用培养目标或办学宗旨等来表示。我校的办学宗旨较早就已提出,即“一切为了培育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经过师生的讨论、选择,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的个性特征归纳为:自信心、民族性、创新、现代化、健康、坚毅。这种育人目标的明晰过程,真正体现了作为学校主人的教师与学生在学校教育哲学上的认同。

(二)评估学生的需求。我校与华东师大课程专家合作设计了6套问卷,采用其中的2套进行分析,通过问卷和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获取学校课程的设计与编制方面的信息并诊断这些信息,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写出调研报告。结果发现,我校高中学生的需要具有相当的一致性,按需要程度排列主要集中在这样几方面:学会与人交往和相处的能力;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学习方法的指导。

(三)评估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我校地处无锡郊区农村,学校已是社区的最高教育机构,社区的课程资源不是很理想。因此,学校课程开发主要基于学校自身课程资源的合理而充分的利用。如图书馆的建设与利用、计算机中心、科技馆、艺术馆、体育馆、学校ATM校园网的建设与利用等。同时,引导教师积极开发第二门课程,为教师提供充分的表现机会,而且,我们对已经开设的18门选修或活动课程进行了评估,结合评估的结果,经过审议,删除了5门课程。

(四)确定学校课程的总体目标。依据国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文件和学校的育人目标、学生的需求以及学校的传统与优势,经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集体审议,根据学校课程的性质定位,初步确定我校现阶段学校课程的总体目标为:1、学会 交往,在合作中学习;

2、学会自信,养成自我认同感和坚毅的品质;3、学会探究,至少学习一门综合或探索性课程;4、掌握一项健身技能和一项闲暇技能;5、具有现代中国人的意识。

(五)拟定学校课程计划。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拟订了学校高中阶段三年的学校课程计划(如下所示),并从高一年级开始实施。

1999~2000学年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学校课程计划(简表)

〖XXZS-YX〗〖〗高一〖〗高二〖〗高三

〖BHDG16,FK2。2,K10ZQ*2,K3。3F〗

〖GP〗学校课程〖〗

〖ZB()〖BHDG8,K2〗〖GP〗限选课

〖BH〗〖GP〗任选课〖ZB〗〗〖〗

〖ZB()〖BHDG2,K10〗阅读技能

〖BH〗英语听力

〖BH〗心理辅导

〖BH〗研究性学习方法

〖BH〗人文素养类

〖BH〗科学素养类

〖BH〗身心健康类

〖BH〗生活职业技能类〖ZB〗〗〖〗

(六)组织实施计划。

1、教师培训。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而不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方面,教会教师自己拟定一门课程的《课程纲要》,澄清课程纲要与教科书的区别,学会运用合作模式与连续模式来开发学校课程。

2、申报与审议。需要申请开设学校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并附《课程介绍》),交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初审,初审通过后,列入《选 修课科目目录》,提供给学生选择,如果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少于10人,则这门选修课予以取消。目前我校一共开设了54门选修课。

3、撰写《课程纲要》。确定开设学校课程的教师,须按一般格式撰写所开设课程的详尽的《课程纲要》。

二、试验成果与体会

经过这几年不懈的探索和研究,我校在课程创新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

(一)目前已经取得的成果。

1、根据需要,成立由专家、校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教育哲学)和学生的需求评估等,在多次研讨的基础上形成《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学校课程开发指南》,以明确目前学校在学校课程开发方面达成的共识。

2、制定《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形成与国家课程相结合的、对学校育人目标起支撑作用的、适应学校办学背景、满足学生需求的学校课程结构。

3、制定《学校课程管理细则》、《学分制试行条例》和《学校课程评价指南》,初步形成了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同时建立学校课程的决策程序与内部课程监督机制。

4、学校课程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开发,包括设施建设、场地安排、信息资料技术到位、经费保障、人员培训等。

5、所有已经开设的学校课程都有《课程说明》和《课程纲要》,有些教师已经开发出“单元包”。

学校课程开发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了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切实提高了教育质量,形成了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课程改革的效果已开始显现。

(二)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我们的思考。

1、校长要确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承担风险的勇气。

2、要敢于面对制度和思想上习惯势力的冲击。

3、要做好教师的课程知识和技能准备。

4、建立自律的校内评价机制。

5、课程专家队伍的培养和共享课程资源的建设。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的决策权力逐级下放,学校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议题。学校和教师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自行组织教材,灵活机动地进行教学,既实现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又兼顾了每一个体的积极发展,达到了社会与个体的和谐统一。学校课程开发,受学校、地域、文化及经济环境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地方性,但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也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存在着普遍性和共性。

一、挖掘人文资源

构建校园人文环境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隐形课程,对学生良好情感意识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形式有:(1)

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人性化服务;(3)名人名言为主题:教室内挂名人名言条幅,走廊、过道作一些经典格言渲染,让学生耳濡目染;(4)实现学生自我价值主题:如艺术长廊(学生习作)、学生手抄报、黑板报、学生成长影集等;⑸其它主题:如司时播放音乐铃声、开办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有条件的学校制作雕塑等。这些形式都从不同层面反映着一种人文精神,突现了关爱每一位学生的人文理念,是学校课程开发的重要方面。

二、多渠道采集信息

构建学校课程资源库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资源的共建和开发利用非常重要,教师是学校课程开发的建设者、实践者,最能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关的学校课程内容。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搜集、整理相关信息,形成具有学校特性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开发学校课程的潜在意识的能力,注重搜集和整理教学中的优秀课例,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学校教学案例资源;再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活动:如小型研讨会、新闻发布会、模拟法庭、班长竞选等形式,丰富学校课程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形成具有学校意义的资源库,再通过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

三、利用社区资源

构建学校特色课程学校课程“具有弹性,很容易融进最新出现的相关课题,而且鼓励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表达他们的教育观念和要求”,使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促进学校课程的多样化和乡土化。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学校课程的多向畅通的交流渠道和民主开放的教育氛围,学校课程开发的成果才会真正成为“以校为本”的课程,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其方法有:(1)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利用烈士墓、纪念馆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2)利用地方名士的影响:请地方名士畅谈人生、漫话家乡变化、搞科学讲座等,培养学生了解、熟悉、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感悟人生哲理,反对迷信,崇尚科学;(3)利用社区人才资源:主动赢得社区的支持,组建学校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的相关兴趣小组,提高辅导质量,使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长得到彰显;(4)建实践活动基地:利用当地的工厂、企业、动物园和植物园等特色资源,建立学生实践活动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

总之,学校课程适应了学生不同性格发展的需要,更加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责任心和创造性,使学生合作意识、实践能力、思维品质得到提高。学校课程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升华,是课程改革追寻人的主体性的集中体现。当然,在学校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体现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层次化和一体化。要充分发挥学校管理、教师、家长、学生、社区在学校课程开发中的积极作用,使学校课程真正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社会。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一种计划教育管理体制,国家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地方和学校少有甚至没有自主进行课程开发的权力与空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不少地方和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了对学校课程开发的期待与热情,所有这些都给学校课程及其开发提出了迫切要求。目前,相关的探讨多在学校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存在条件及其特点等方面展开,较少涉及学校课程具体开发的研究。本文拟从学习策略的角度,对学校课程开发作一粗浅探讨,以期对学校课程的开发有所裨益,并就教于同行和方家。

一、学习策略是学校课程开发的时代选择

学校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中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与国家课程开发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它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涉及学校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1]学校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它以充分考虑到教师的积极参与、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所处社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凸现学校自身特色等为主要特征。笔者认为,学校课程开发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课程体系必须对此作出相应的调整与重构。学习策略正是学校课程首当其冲考虑开发的课程。这是由以下几方面情况决定的。

(一)现有课程体系的局限与弊端。现有课程体系,也即国家课程,它是以严密的知识逻辑体系建构起来的课程,这种课程重知识传授,轻学法指导,没有给学习策略教学应有的存在与发展空间,不能适应知识的快速更新与人的动态发展。这恰好在客观上给学校课程中学习策略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现实土壤和拓展时空。

(二)开发学习策略课程,是现代社会对课程体系变革的迫切要求。学会学习、面向未来是当代教育的精髓,“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的现实追求。对发展中的个体——青少年学生而言,他们未来的生存质量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天的受教育状况,特别是他们会学习的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此前提下,课程体系必须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相应调整,以丰富、完善其结构、内容,确保受教育者充分利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在学习、掌握科学最重要的理论、概念、事实和法则的同时,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与策略,为人生的后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在校学习,知识的掌握是手段,而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进而生成自己的学习策略才是目的。同时,终身学习是个体主动的、积极的发展过程,学习策略的学习与掌握,是其存在的前提。

(三)学习策略是学校课程开发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领域。一方面,国家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无力在学法指导与策略教学方面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这恰恰是学校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也是当今时代赋予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教会学生学习,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已被当前教育界视为提高学习效率及减轻学生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也能为学生的后继学习与潜能开发奠定基础。此外,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关于学习策略及其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目前已积累了丰富的相关成果。这些均为学习策略学校课程的开发准备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现实基础。学习策略不仅应该而且能够成为学校课程开发的重要领域。

二、开发学习策略学校课程的作用与意义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程序与步骤。学习策略是鉴别学习者会不会学的标志,是衡量个体学习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决定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2]笔者认为,开发学习策略学校课本,主要有以下作用与意义。

(一)开发学习策略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及其迅速发展、拓展生存空间所

必备的素质结构。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今天,学习已是一种与生命具有共同外延并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具有连续性的人生活动。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习者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可让其终身受用的科学、高效的学习策略,进而学会学习,奠定其终身发展基础。学习者一旦掌握并生成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习过程就变成一个积极的、主动的求索过程。

(二)学习策略课程的开发,可以使学习者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系统的人类学习的成功经验。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并在此基础上生成自己的学习策略,是一切优秀学习者学习高效的重要原因。开发学习策略课程,可以集中人类成功的学习经验,并有目的地、系统地传授给学习者,从而增强学习活动的目的性、主动性,避免个体漫长的盲目探索,节约并集中学习者的智慧能量。已有实验表明,学生群体在学业成绩方面呈正态分布,即中等生占多数。学习策略的教学训练,可在较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别是中等生受益最大。[3]而中等生与优等生之间最主要的差异不是基础知识,而是解题方法与技巧,[4]即学习策略的差异。如果说,教学要面向大多数学生、大面积地提高、改善学生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开发学习策略课程,则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一条捷径。

(三)开发学习策略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所谓创新,即要求个体具备求异求新思维的能力。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学习策略的具体应用和深化,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策略,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对个体而言,要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首先得是一个会学习且高效运用学习策略的人,一个能生成自己的学习策略的人。创新从会学习、有策略开始。

三、学习策略课程的开发

(一)学习策略教程的编写

要进行学习策略教学,学校就需组织本校教师与有关专家在充分考察、了解本校各年级学生学习现状的基础上,编写、审定自己的学习策略教程。根据已有的文献和研究,在编写学习策略教程时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选择学习策略的原则。由于教学对象不同,再加上教学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策略。因此,如何选择并确定策略,是开发学习策略课程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学习策略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用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学习策略,既要考虑这些策略的潜在作用以及训练它们的努力程度,又要能够用一定的理论说明它们如何起作用以及怎样起作用。即所选策略既是学生可学、易学的,又具有一定价值。

(2)具体性与一般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学习策略,既要突出某类策略的教学,又要考虑教给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策略。一般说来,所选择的策略最好是既可用于特殊材料,又有较广阔的适用性。这类策略的教学可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特殊材料的学习,也可促进迁移。

(3)有效性与可教性相结合的原则。学习策略的选择,必须是学习活动所需的重要策略、常用策略,并能对这些策略的结构进行分析,能确定其心理成分及其联系和顺序,使策略教学的步骤具体化、操作化,具有便于教学等特点。

(4)知识内容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的原则。学习策略的选择,要有利于将知识内容与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策略教学,就是向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进行思维训练,但空洞的思维训练是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一方面,思维活动总是以一定的知识内容为凭借物,它离不开具体的知识;另一方面,思维活动本身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训练需要我们去提炼、去挖掘、去揭示凝结在知识背后的材料及内隐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要使策略训练有效,必须选择能展示某种思维过程的恰当材料,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

2、学习策略教学应包括哪些成分。有人将只教个体使用策略,但不帮助他们理解策略为什

么有用以及什么时候能用的策略训练称为“盲训练”,即个体所获取的策略知识处于疆化状态。研究表明,讲明学习策略的意义,能提高学习者学习策略及使用策略的积极性;讲解策略使用的条件与范围能减小学生提取策赂的搜索空间,缩短他们盲目尝试过程,有助于学生迅速提取正确策略。笔者认为,策略教学应包括三种成分:(1)教策略并进行相应的巩固练习;(2)教元认知知识与技巧,使学习者能有效地监控策略的使用;(3)教“条件化知识”。所谓条件化知识,即包括知识使用的条件、范围及促进知识使用的相关知识,其教学目的就是使学习者明确为何、何时使用习得的学习策略。

(二)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

根据学习策略的运用范围,可将学习策略分为通用学习策略和学科学习策略。通用学习策略,即指适合任何课程和任何形式学习的学习策略,它不与特定知识领域相联系。如选择性注意学习策略、记忆学习策略、组织学习策略、精加工学习策略、元认知学习策略等。学科学习策略,即指与特定学科紧密结合,适合专门知识学习的策略。如应用题解题策略、朗读策略、英语学习策略、化学解题策略等。目前,学习策略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通用学习策略教学模式。这类训练内容不涉及任何特定领域的知识,通过单独开设学习策略课,训练学生学会学习的一般方法与技巧。如训练适合任何课程学习的复述策略、精读策略、组织策略等。这类训练模式因训练时不与专门知识相结合,对学生特定知识领域的学习帮助不很明显,所以常受到部分人士的批评。

2、学科学习策略教学模式。这类训练结合特定学科的学习内容进行,直接传授学科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如专门传授语文或数学学科学习方法与技巧的阅读理解策略和应用题解题策略就属于这种教学模式。有学者认为,这类训练由于学习策略内容来源于具体学科,学生可能会觉得适合某一特定学科的策略对另一学科用处不大,且会由于它与具体课业联系过紧,往往使学生难以把学科学习策略迁移并应用到新的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

3、交叉式学习策略教学模式。这类训练是先独立地教学习策略,包括学习策略的意义、适用范围、条件及具体操作程序等。简短的教学之后,将它与具体的学科内容结合起来,根据具体学习情景的差异,要求并提高学生把所学的策略运用于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这类训练模式虽然吸收了上述两种模式的长处,也舍弃了它们的短处,但它同样有自己的不足,如这类训练会减缓教学进度等。

从以上陈述可以看出,每种学习策略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因此,在具体的策略教学中,我们应该针对策略的内容,结合教学实际,尤其是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环保为主题:通过植树、种草,动物模型的合理放置,形成一种氛围,让学生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2)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为主题:学生平常饮用水、洗手器械等方面,

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真正使学习策略教程及其教学达到有效性与迁移性的完美结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与发展。注:===

[1]吴刚平:《学校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条件》,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年第3期。

[2]刘电芝:《国内外对学习策略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载《学科教育》1997年第2期。

[3][4]刘电芝:《解题思维策略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实验研究》,载《心理科学通讯》1989年第5期。学校课程开发的原则是指在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中,制约着开发活动的价值准则,是人们根据对课程开发过程的规律性认识而制定的用以指导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课程开发的原则规范着课程目标的性质、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的标准以及课程评价的取向等问题。若使学校课程开发成功、有效,首先必须确定一个教育学意义上的原则,否则便会产生“未蒙其利,无受其弊”的后果。这一原则必须是遵循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在立足于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目的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所确立的具有概括性的原则规范。为学校课程开发确立原则,旨在规范学校课程开发的目标、方向、内容、性质和质

量等,为学校课程开发提供明确的原则导向,从而提高学校课程开发方案的合理性与学校课程开发过程的科学性,减少其随意性和盲目性,以充分发挥学校课程开发的效力。

学校课程开发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基于个性化和体现个性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上:一是学生层面。学校课程开发旨在满足资质不一的学生的不同需求,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二是教师层面。学校课程开发以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与专业自主权力为前提条件,这其实就是教师的专业个性化的反映。三是学校层面。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与教师个性化的形成会导致学校个性化的形成,会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另外,学校课程开发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办学宗旨均是学校课程开发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因。这本身就是个性化问题。在这三个层面中,尊重学生的个性是最根本的。学校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要把教学主体的角色还给教师与学生,找回他们在大一统的课程体制中失去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个性化”的教育理念是学校课程开发的核心思想与灵魂。这种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要贯穿或渗透于学校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人本化的教育思想是指导或规范学校课程开发的核心思想。根据这一核心思想,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现状,我们认为学校 课程开发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目标导向性原则

学校课程开发,必须以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为课程开发活动的准则与导向,以防止学校课程开发活动偏离国家的教育方针。该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1、学校课程目标的确定应以教育目标为基准

学校课程开发基于每一所学校,强调特殊性与差异性。但这一“个性”应该植根于整体的教育目标这一“共性”之中。具体的学校课程目标最终应该以更好地达成教育目标为归依。因此,学校要根据本校的特点,凸显本校的特色,将学校课程的目标建立在教育目标之上。虽然学校课程在各自的培养目标上有一定的侧重,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不能脱离整个教育目标,否则,学校课程的目标就会失去其达成的基础。因此,在设计学校课程时,应将学校课程的特殊目标与国家课程所应达到的一般目标结合起来,使学校课程的特殊目标在与一般目标发生联系的过程中得到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将学校课程的特殊目标与国家课程的一般目标相结合,也有利于学校课程与国家课程实施的密切配合。因此,无论是学校课程的设计,还是实施与评价都要以实现课程目标为最高原则与终极目的。

2、学校课程开发活动的展开应以教育目标为指向

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其开发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与教师的素质息息相关。而每所学校的师资水平是有差别的,即使是同一所学校的教师,其素养也是有差异的。为此,在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当用共同的教育目标来规范和引导整个开发活动,以减少开发中的随意性,增加其科学性。这是学校课程开发应然的选择与追求,可防止或避免学校课程开发沦为教师自编课程或教师本位的课程。这样,既保证了国家基础教育的质量,奠定了未来公民的基本素养,又充分展示了他们的个性特长,使他们真正成为充分发展的人。国外学校课程开发的经验也表明,没有共同的教育目标的宏观调控,是造成学校课程开发质量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协调性原则

学校课程开发,不仅会引起学校组织机构的某种程度的变革,而且还会触及到学校原有教育经验的方方面面。对于学校课程开发来说,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协调问题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但涉及学校课程开发的质量问题,也涉及到引入学校课程开发的方式等众多复杂的问题。为此,学校课程开发应该遵循协调性原则。该原则包括两层含义:

1、三级课程间的均衡协调

开发必须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立足于弥补国家课程之缺失的基点上,谋求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协调一致和均衡发展,以获取支持。有学者说,“学校课程开发倘若丧失了国家

层和地方层的主导权与支持,只能沦为„空洞的口号‟”。由于学校课程开发强调社区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需要,往往会忽视课程组织的共同、平衡原则。因此,在规划设计学校课程时应该处理好各个学习阶段的课程衔接问题,即不但要维持学校课程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而且要兼顾学校课程开发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学校课程并不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割裂的,它们的内容无论从难度上,还是从选择与组织上都应该相互协调、相互平衡,成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有机整体,切不可抛开总的要求和目标另搞一套。那种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机械割裂开来的做法是错误的。

2、学校课程开发中所关涉的诸多因素的整体协调

就课程开发主体而言,学校课程开发的主体既包括教师、校长,也包括学生和课程理论工作者以及家长、社区人士等等。因此,在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中,这些人员应该秉持一种整体的观点,要尊重参与,相互调适,形成合力。从而既可避免彼此间的冲突与抗衡,也可避免将学校课程变为个人本位的课程,否则封闭的、缺乏交流的课程将有违于学校课程开发的旨趣,也会造成校内课程的不均衡与不连续。就课程实施而言,学校课程的实施与国家课程的实施无论是实施方法还是实施空间都有明显的差异。学校课程的实施突破了“学校-教室-课本”三位一体的封闭状态,而融入了社区、家庭等外在因素。因此,学校课程开发应该处理好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之间的整体性协调。这样,学校课程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持久力,才不至于被作为“异己”的力量或“花边”教育而受到排斥。

三、统整性原则

学校课程设计应采用横向组织的课程组织类型。这就要求将所选择出的各种课堂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出彼此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统整的重点在于对认知、技能、情意的统整与知识的统整。具体而言,该原则包括两个方面:

1、课程内容、方法和学生生活经验的统整

国家课程专注于给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体系,并不太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也不太关注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性。因此,这样的课程设计常以知识内容为纲。作为弥补国家课程缺陷的学校课程,应改变以学科知识为取向的课程组织形式,采取以学生的发展或社会问题为取向的课程组织形式,要把课程与学生身处的环境和个人经验联系起来。课程只有扎根于学生的经验,才能起到培育人的作用。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性向、能力是课程统整的焦点,借此要让所学的不同课程能够融入到学生的身心结构中,成为他自身的一部分。

2、学科间的统整

课程统整强调的是课程的横向联系,其目的是让特定的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以提高综合知识的能力,获得综合经验。为此,学校课程的编制应致力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综合运用,让学生获得完整、一贯的经验,而非零散破碎的事实,以防止学生的知识体系窄化、僵化和脱离生活实际,促使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学校课程反对学科领域的严格划分,提倡按需要把跨学科的内容组织成教学主题。本着这种精神,学校课程开发的领域可以包罗万象,比如科学的、环保生态的、艺术的,或其他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有关的主题都可作为学校课程开发的内容。

四、多样性原则

学校课程开发,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课程实施与评价,必须自始至终以具体学校和具体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为出发点和归宿,才能凸显学校课程开发的个性化特征。该原则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指向学校。学校课程开发,其核心理念是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场所,是基于学校、立足于学校、为了学校。而所有这一切实际上都是针对每一所学校的不同情况而言的。比如不同的社区环境与课程资源,不同的师资水准,不同的办学条件以及不同的办学模式、办学

宗旨等,这一切均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特殊性之所在。也正是由于每一所学校均有其特殊性,才使得学校课程开发成为可能。因此,学校课程开发,必须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第二,指向社区。任何国家的学校课程设计,都有其世界性课题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有其国家性、社区性与乡土性课题的一面。许多课程学者强调,21世纪的学校课程需要强调“国际理解教育”与“乡土教育”。国家课程以追求基础性与统一性为目标,进而达成共同的理解。而学校课程则应注重社区性与乡土性。江苏锡山高级中学地处江南水乡,该校生物教师开发的“垂钓的技巧与实践”课,就很有现实意义,因而颇受学生欢迎。因此,学校课程的设计要立足于当地社区的特点,要充分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

第三,指向学生。学校课程开发是以学生获得学习的利益为终极目的的。学校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本身亦是为学生的学习而存在的。因此,如何适应学生的能力、性向、经验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来设计符合学生利益的课程,应是学校课程设计的最大原则。就学校课程的内容而言,应选取与学生现实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惟有如此,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作用。就学校课程的设计而言,应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切合每一个学生的性向、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的情境之中,成为真正有用的知识,进而内化为学生人格的一部分。此外,学校课程的设计还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巧为安排,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进行有效的学习。鉴于此,在学校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教学方式应新颖独特,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五、适宜性原则

学校课程开发,应因地、因时、因校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切忌盲目照搬。不同学校在地域特点、师资质量、学校经费、教学设备、社会物质环境及精神文化环境等方面不尽相同,而且不同区域的学校,学生的文化背景以及对学校课程的价值取向也存在着差异。为此,进行学校课程开发时学校必须正确评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要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尽量突出学校的优势,以提高学校课程开发的成功率。比如学校课程的内容选择以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求为前提,但同时又必须立足于学校、社区所能依托的教育资源,否则学校课程也就失去了“学校”的特色,其课程的适应性也就无从谈起。在具体设计阶段,学校应该考虑如何利用已有的条件,如何挖掘潜在的课程资源,如何最有效地创设进行学校课程开发的条件,而不是等待时机与条件。目前,依照我国教育的实际状况,可以本着先实验后推广的精神,首先搞好学校课程开发的试点,确定管理水平、师资水平和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进行实验。通过实验,作出示范,以便发挥带动、影响、辐射和催化的作用,促进学校课程的开发。

此外,学校课程的设置应当针对不同办学模式的学校,赋予不同的课时比例。目前,我国各地中小学的办学水平、师资水平、生源水平并不相同,尤其在普通高中阶段,差异更大。然而国家赋予各类学校的课程自主权则是“划一”的,课程计划的时数也是统一的,这就出现计划与实际状况的落差。因此,不同办学模式的学校,学校课程的课时比例应有所不同,执行学校课程的计划须有差异。这一点是进行学校课程开发时必须注意的。

学校课程开发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每个学校应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切忌一哄而上。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钟启泉先生“每一次课程教材改革几乎都匆匆上马而又匆匆退出,缺乏研究的积累,缺乏理论的武装,缺乏实证的验证,缺乏必要的评估。可以说这是一种游击式经验型的课程改革模式,这种模式不可能引起真正的课程变革。”综观教育改革的历程,那种不考虑具体的国情、文化背景与传统,盲目地移植、照搬外国的理论或实验的做法,曾使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尤其是学校课程开发,对学校的物质条件、师资水平要求较高,更应立足于实际,适应学校和社区的现实状况作出适当的理性选择。

一、基于浓郁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这一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特点是学校在课程开发时,更多地关注学校外部的可用资源,利用地域特色来开展校本课程的开发。

案例:萧山欢潭是大岩山云雾茶的故乡,是萧山有名的茶乡。欢潭小学就坐落于欢潭白竹湾的山坳里,与大岩山咫尺之遥,学生生活于此,耳濡目染到浓郁的茶文化之香。学校有劳动实践基地“四园一池一田”(茶园、果园、中草药园、竹园、养鱼池、试验田),其中茶园规模最大。学校因势利导,开发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把茶艺引入课堂,融入学生的生活,以此引导学生认识茶、了解茶、制茶、泡茶等,从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类课程开发最大的一个亮点是浓郁的地域特色,真正实现了“人无我有”的境界。它的开发成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充分挖掘了区域资源,让地域文化与学校教育融合在一起。他们既是社区资源,又是教育资源;既是经济,又是文化;既是课程资源,又是课程形态;既囊括了区域文化特征,又渗入了学校文化底蕴。

二、基于师生的草根式校本课程开发。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开发思路,学校给教师、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与能力,师生合作,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在实践中生成、发展。

案例:拱墅区大关苑第一小学在寻找校本课程开发的切入口时,教师推翻了学校的方案,提出了很有创意的主题,把开发定位在“还给孩子童年”上,最终形成了主题为“寻找童年乐事,还给童真童趣”的“非常生活”课程。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让学生参与课程开发;二是形成两大课题开发组织;三是建立以社团类活动为主的有效活动机制。学校探索的这条“自下而上”的实践模式之路,获得了各方的好评。这类校本课程开发有以下特点:一是强调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实践兴趣”。它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明确了课程、教师、学生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逐步把课程的生态系统直接指向学生对兴趣需要的满足和能力、德性的提高。二是强调通过“集体审议”来解决课程问题。从课程问题的提出到课程问题的解决,师生数次获得“集体审议”权利。

三、基于学校优势项目的校本课程开发。基于学校优势项目的校本课程开发,突出的是强化特色与优势课程。它有两个特点:一是地域特色不很明显;二是学校在某一方面有较深的积淀与优势,以此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

案例:拱墅区贾家弄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书画教育是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为使特色更有内涵、更具有人文性,他们把特色教育与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融合起来,开发以“书

画人生”为题的校本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课程以“学书画,学做人”为书画人文的活动主题,提出了五大主题,即我们眼中的世界、让童眸映五彩、书画与生活、心灵的成长、插上想象的翅膀,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书画飘香中文雅地成长。这类校本课程开发有以下好处:一是优势项目是学校的强项,在此基础上发展比较有把握;二是发挥学校优势项目可以创建特色。

四、基于学科拓展的校本课程开发。学科拓展性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些学校对于国家颁发的标准或大纲的重新诠释,是结合本校学生的需要对标准、大纲、通用教材进行调整、重组和拓展、延伸。

案例:萧山育才小学的领导及老师在分析学校当前英语教学所面临的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英语学科拓展的校本课程开发,名字为“ABC PARTY”,开展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会话、游戏、表演为主要形式的交往活动,把开发定位在学校英语课程的拓展与补充上。课程实施把学生兴趣作为首要原则,以游戏式活动为主,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语言实践能力。这类校本课程开发有以下优势:一是与学科课程有密切联系又不为学科课程所限制,可以为学生在学科学习领域中自主发展创造条件,更能为一些学有余力又喜欢某门学科的学生提供更深入学习的机会。二是使更多的学科教师有用武之地。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教师更喜欢开展学科领域中的课程开发。但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防止把课程开发变成应试教育的借口,妨碍学生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

五、基于学校目标取向的校本课程开发。这是以学校发展特色为导向的综合性校本课程开发,根据学校的办学哲学和学生多样化的需要,提出一类整合型的开发思路。其特点是体系庞大,主线鲜明。

案例:萧山三职是一所地处农村的职业高中,为树立自己的办学品牌,学校在对现有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发了“职业与创业”校本课程。它是从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需要出发,紧紧围绕培养职高学生创业能力这一办学目标,开发的跨学科、个性化、系统化的校本课程。学校探索了课程学习的基本模式,即自主定标—探究实践—交流展示—多元评价,提出了保证课程实施的保障措施,即创设情景、组织资源、建立基地、搭建舞台、反思拓展。这类校本课程开发有以下特点:一是体现整合性。这是明确体现学校特色的整合性的校本课程开发,明确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宗旨。二是具有综合性。它在课程开发中跨越了多种学科,涉及到方方面面。当然,如此庞大的系统,实施难度相对也大。艮山路小学校本课

程方案

点击数:734 2004年06月22日 作者:

杭州市艮山路小学 一、指导思想:

当前,面对时代的挑战,基础教育向学生的生活回归。密切学生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以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而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校的办学特色和育人目标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和借助外来力量,积极研究开发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我校实施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

(一)理论基础

1、“教研—科研” 一体化

我们知道,统整的建构主义是研究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而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则成为全面更新与评估人的智力因素的理论依据。我们艮山路小学2001年立项的区A级课题《小学课堂教学“问题探究式学习”实施策略研究》是一个全校性的课题,其中统整的建构主义与成功智力学说是研究实施的理论依据。

在次课题的牵引下,全校教师都参与了课题研究。我们以课题为载体,进行了四次青年教师关于现代教育理论交流活动,开展了三次课题研究会。在历时两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老师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积累了一些教研、科研经验,为新课程全面实施的今天,奠定了较为厚实的理论基础。

2、“师训—科研” 一体化

我们学校的目标是“做文明师生,建精品学校”。作为江干区的校本培训试点学校,每个教研组都有自己的课题,围绕课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本学期,我们选择了课堂教学心理学系列丛书作为校本培训的教材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培养反思力;思维教学;自主课堂;自我调节学习;小学教学心理学;教学的创新策略;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二)实践基础

本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精神,我校除一贯重视素质教育立足于课堂之外,还十分重视第二课堂的建设。97年以来就开设了三级兴趣活动课。

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成立三级兴趣活动课,周五下午的两节课全校打通、年段(年级)打通,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和学校选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班的重组。如:校级:计算机特长班、舞蹈班、合唱队、田径队、书法班、科技班、朗诵班、小记者班、小博士班等;年级组:文学佳作欣赏(中高段)、古诗欣赏(低段)、折纸、口语训练班(英语)等;班级:读书读报、儿童画、硬笔书法、围棋班、象棋班等。每学期末,都安排兴趣活动展示周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综上,为我校实施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构建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一)关于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1)使教师在先进的课程开发思想指导下,掌握课程开发技能,开发出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具有艮小特色的一系列校本教材,同时,使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增强校本课程实施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独立自信;掌握搜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探究;使学生掌握一项体育保健技能和一项闲暇技能。

2、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1)校本课程的内容框架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及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并结合队部开展

“新三好”活动(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设计我校的校本课程的主题是“我爱我家”。闸弄口社区是杭州比较老的社区之一,有着一定的文化底蕴,我校充分利用这一良好的育人

资源,开展活动。请街道领导给同学们讲一讲社区的发展轨迹,讲一讲社区的名人,请社区的老者讲一讲社区过去的一些故事,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社区。开展主题队会请学生介绍自己的社区、自己的家、向社区介绍自己的学校。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搜集的过程中,发现老社区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了解社区。比如:发现多数店面的招牌有错别字、简体字等情况。根据这些问题及新课程的特点,开设“识字剧场”课。学校刚装修一新,如何打造精品化校园呢?全校开展环保活动,进行环保知识竞赛,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环保知识,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开展绿化小队活动,开展“爱绿、护绿”的知识讲座。

(2)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式

为保障校本课程顺利实施,特组成一年级综合教研组进行教材的开发教材,开发方式主要有课程整合、课程新编、课程选择三种。

课程整合:主要指不同学科间的整合,核心主题,融合贯通。(见表)

课程新编:根据校本课程主题及各板块内容自编校本教材,并设计出每月活

动主题:

9月:我爱艮小

10月:我爱我家

11月:智慧大比拼

12月:金色的收获

课程选择:选修课和活动课中,教师的教材以选择为主,尝试并开发出数学、语文、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融合的智慧题库,努力开发校园文化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教材。

3、校本课程的实施:

(1)组织形式:打破单一固定行政班的组织形式,按学习内容、学习程度、教学目标等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以实施课程计划。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和学校选拔相结合的方式重新组班;也有是班内分组,按照学习内容、学习程度的不同分小组进行。

(2)课时安排

课程编制中对时间、内容模块进行分割,以保证校本课程的实施。3课时中,每周五下午有两课时是固定时间上校本课,进行“识字剧场、我与社区”的教学,由课任老师执教;每周三的一课时由班主任老师来上:内容为“我与自然”。

(二)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2、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内容

3、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1)内容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的实践性课程,因而在实施过程中,要将研究性学

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个整体,不能简单把综合实践活动划分成相对独立的四门课程来教学。

做法是:核心主题,融合贯通。采取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某一个领域为主,构成核心主题。利用班队活动课设计活动方案:我校设计的有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核心的主题;有以劳动与技术教育为核心的主题 (2)课时的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的课时安排应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联系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定为“3+2”。

3节课中的两节为综合活动大课,每周两节,包括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等内容。这两节课的时间有以校级、年级、班级为单位集中安排在一个单位时间,列入课表;还有一节为主题队会活动课,主要以社会实践为主。

“2”是不列入课表,但每学年以校级或以年级为单位安排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年一度的校艺术节。

四、规范管理

1、提高认识、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提高认识:为提高教师对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文件精神,开办讲座,学习有关理论,使教师在短时间内领会实施要领,掌握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开学第一周)

领导重视: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需要良好的组织保障。我校成立了领导小组:

组长:陈东法

组员;陈少敏 李育红 蔡健 袁海珍

万俊华 陈霞 张云云 王瑛芝 陈燕群

全员参与: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使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我校不仅将国家必修课纳入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范畴,而且拓展综合实践课,涉及的面广,内容丰富多彩,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因此我校动员全体教师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每月领导小组工作例会

教研组集体2制度

教科室、教导处检查制度:一周一检查,一学期一评比展示

3、考核评价

对学生实行档案袋评价:档案袋中搜集的材料由学生、老师、家长共同完成,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主要由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决定放入档案袋中的项目。教师定期对学生的档案袋进行反馈。学期结束,学校、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形成终结性评价,并对不足进行反思,制定改进计划。

竹庄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教育部《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为指导思想,紧密结合“创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合格加特长学生,努力促成每一位

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学校办学宗旨和育人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等手段和途径,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积极有效地发展,并以此为契机,力树学校品牌,争创学校特色、大力提升教学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

二、开发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生活,适应社会。

4、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三、开发原则

1、自愿性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自选组别,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2、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多给学生想象、创造空间。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灵活的作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四、校本课程的开发内容

1、基础性课程:《校史校规一览》、《公民基本道德修养》、《心理与健康》等

2、丰富性课程:《古诗词鉴赏》、《生活中的语文》、《数字与生活》、《作文与做人》、《听说英语》、《探索自然》、《智力数学》等

3 、发展性课程:《绿色环保教育》、《时政热点论坛》、《温瑞塘河调查与研究》等

五、校本课程教材编写要求

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要求各任课教师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结合参考有关资料,通过大量的创造性劳动,自编

或选编校本课程教材,学校主要是审核、并资助教材的刊印,保证校本课程教材的科学、合理、有效(学校校本开发领导小组承诺对开发实施较好,且有推广价值的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者予以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六、校本课程的评价

1、教师评价

(1)教师执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教科室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主要是通过五看即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看教师的教学案例、教案等方式)。

2、学生评价

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方式的考试或考查,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 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七、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1、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计划实施,教务处、教科室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2、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3、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4、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5、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案例,及时总结反思等。

6、教务室、教科室要及时做好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阶段的监控、测评工作,参与听、评课的指导,随时调控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情况。每学期至少要举行一次校本课程优秀教学案例评比或开展一次校本课程教学展示、研讨活动,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八、配套措施

1、教务处、教科室、年级段、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教学,邀请市、区、教研部门领导到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与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4、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九、运作机制

1、管理网络

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主任、教科室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班主任、校本课程教师。

2、运作流程

学校规划→前期动员→师生自选→年段或学科编组→组织教师制定教学进度→研究教学模式→进行备课活动教学→实施课堂教学→完成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估→小结。

上海市文建中学校本课程方案(模板)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拓展型(学科拓展型、社团活动型)、研究型)

开课教师:***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课程背景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对象与课时 课程计划 课程评价

范例:上海市文建中学《张爱玲研读》校本课程方案

课程名称:张爱玲研读

课程类型:研究型课程

开课教师:***

一、课程背景

在“血水侵染,烈火升腾”的年代,中国曾有过一个孤岛——上海。在上世纪的40年代,上海的文坛曾经出现过一颗炫眼的明珠,她就是张爱玲。但直到80年代初,张爱玲才如同“出土文物”浮出历史地表,静悄悄地受到大陆人们的关注。90年代前期的研究,中华大地几乎造就了一个“热潮”,文学史家给予张爱玲的关注越来越多,评价也逐级升高。“张爱玲热”在不断的文化生产中一层层地被剥去了本来丰富的内涵,塑造成了精致而易于消费的“精品”。

在广大的校园中同样存在着许多“张迷”,特别在今年,“张爱玲”已不仅仅是代表了一个作家,她更成为精致产品的经典象征,“小资”文化的集中再现。如何还一个真实而客观的张爱玲给大中学生,已成为语文学科课外阅读指导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本着以文本的形式——张爱玲作品为认识对象,研究她到底在寻找什么、她的思想感情的脉搏在哪里、她的作品风格究竟该如何正确定位等一系列问题,希望在高一、高二学生能在教科书以外,挖掘出研究小说世界的乐趣,形成文建中学语文学科课外阅读的一个研究专题。

三、课程内容

要想触摸到张爱玲最真实的意涵,就必须进入到张爱玲的人生传奇中,观察她的生命律动。学生研究张爱玲的作品之前,先了解介绍张爱玲的生平,特别是她的成长经历、其成长的家庭背景,继而可结合电影并参照张爱玲的爱情观,对张爱玲的思想感情作了深入研究,从而达到真正解读张爱玲的作品艺术的目的。具体安排如下:

1、心灵体验探索活动:走进张爱玲的世界,体验张爱玲的成长历程。

2、发展活动:结合电影了解张爱玲的爱情观及人生观。

3、小组讨论交流:张爱玲文学创作概况。

4、解读张爱玲的作品艺术:“苍凉美”的探索、细腻的心理描述写及意象的丰富。

四、课程对象与课时

1、学期:本课程拟在高一、二年级开设,计划一学年完成课程学习。

2、课时:本课程拟需要每学期15个课时,包括课堂学习、电影片段欣赏、讨论交流及写专题论文等。

五、课程形式

1、学习方式

本课程围绕着“张爱玲作品研读”而进行。基于选课学生中绝大多数是“张迷”,对张爱玲的作品在课外都有所涉猎,为了能对张爱玲有全面的了解,可开出一张书目单,包含张爱玲的著名代表小说,以及她的若干篇散文,期望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张爱玲。

选取一些精彩片段,组织阅读原著,进行比较分析,写出一些有研究性的小论文。

限定学生人数,使得本课程可以以一种较为宽松的气氛作为学生背景。将采取沙龙式漫谈、小组交流活动的形式,为学生的课程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研究环境与氛围。

2、学习组织

本课程将于图书馆联系,希望能提供所需要的张爱玲有关作品,以及网上进行资料查询。也将与学校影视社团进行共同策划、组织、进行“张爱玲专题影视作品”的观摩活动。形式以沙龙、专题讲座、活动为主。

六、课程计划

第一讲:走进张爱玲的世界(生平介绍、成长经历介绍)

第二讲:张爱玲生命中的三个男人(张爱玲的父亲、第一任丈夫胡兰成、第二任丈夫赖雅)

第三讲:张爱玲的早期创作(学生时代作品)

第四、五讲: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第六、七讲:张爱玲的长篇小说(《连环套》、《十八春》、《半生缘》等) 第八讲:张爱玲的散文(《我的天才梦》、《留言》、《余韵》等)

第九讲:张爱玲的电影作品(《太太万岁》等)

第十讲:“出土文物”张爱玲(大陆张爱玲研究的历程回顾及成就)

第十一讲:张爱玲的“商业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所在)

活动一:我所认识的张爱玲

活动二:银幕上的“张爱玲”

活动三:比较电影改编与原著之间的差异性

七、课程评价

1、评价方式:

本课程将采取学生与教师、文本与活动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评价。前者主要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与教师的评价;后者主要指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文本(研究小论文、模拟写作、电影评论等)。

2、学分制评价:优秀学员(3——5个学分)、合格:2学分、不合格:重修

课程教学部

2009.4.1

上海市文建中学《围棋》校本课程方案

课程名称:围棋

课程类型:社团活动课程

开课教师:***

一、课程背景

围棋是我国的文化遗产之一,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相当普遍,至隋唐而盛极一时,并传到国外。而今我国围棋水平已与日本、韩国形成三强鼎立之势。日本围棋爱好者占日本人口的十分之一,韩国围棋爱好者占韩国人口的八分之一,而我国的围棋爱好者只有一千万左右。我国是围棋的发源地,我们的围棋活动完全可以开展的更普及、更蓬勃、更有后劲。

目前、渴望学围棋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希望通过学围棋来开发智力和增加知识。本着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开设围棋对弈与欣赏。在学习围棋,增加兴趣爱好的同时锻炼思维,开发学生的思维,更增添乐趣。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生了解围棋的发展历史,掌握围棋的基础知识,围棋布局的基本方法,围棋中盘攻防战术,围棋官子的技巧,以及围棋的裁判方法。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基本的围棋术语、基本着法、围棋的死活、基本的布局为手段,以掌握和如何应用为目标,采取多种趣味性的练习方式、方法。

2、过程与方法:课堂以介绍、讲解为导、课上课下以学生的实战和创新练习为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兴趣、训练思维,感受文化,引导健康生活方式。

三、课程内容

1、围棋入门到基本知识、吃子技巧、围地的知识、死活的常识、对杀的基本技巧。

2、常用布局法,基本定式。

四、学习方式

以学生练习为主体,结合教师演示讲解对弈的基本方法,组织学生观看比赛录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五、课程实施

1、学生活动情况

(1) 成员组织:高一学生组成(选择)

(2) 组织形式:正常的课堂教学形式

2、教师活动形式:教师在教学中,以辅导为主。解决学生在练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思考,勇于创新。

六、课时安排(略)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

七、课程评价和考核

1、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学习的态度

2、学生在与其他同学交流过程中的态度。

3、学生在对弈过程中的创新情况、

4、教师的考题等等

课程教学部

2009.4.1

完成2010课程的总体要求

整理近三年开设的拓展课、研究型课程,经过整合、精选,共梳理出51门课程,根据学校对2010课程的要求与规定,现列出课程这一块的工作思路:

1、51门课程全部拿出教案、根据学校的课程方案模板编写好课程方案,其中备注为“精品课程”的课程则除了上述的要求还需要拿出自编校本教材,同时所有的材料要上质量。以上工作完成时间节点:6月15日之前完成。

2、6月15日——7月15日学校层面进行审核等工作。

3、8月份、9月份进行精磨。

4、9月份完成文建中学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系列丛书。


相关文章

  • 基于案例的教师校本研修的行动研究
  • 基于案例的教师校本研修的行动研究 一. 研究的缘起 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有效的途径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改革的前途如何,能否真正成为推动师生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契机,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教师角色的转型.职业生活方式的变革和教 ...查看


  • 初中"历史与社会"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 校本课程<邓州历史名人故事>的开发研究结题报告 "邓州历史名人故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组 执笔人:赵渊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整个教育体制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尤其是基础教 ...查看


  • 学校校本培训总结
  • 篇一:小学校本培训总结 校本培训工作总结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新课改向我们展示的全新的理念,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新学生观.质量关.人才观.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校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工作.本学期,我校校本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 ...查看


  • 根据本校情况设置校本研修的目标和内容
  • 根据本校情况设置校本研修的目标和内容,并写出论证报告 我所在的中学是一所充满活力的年轻学校,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切实可行的校本研修的内容和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根本,以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为重点, ...查看


  • 艺术学科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艺术学科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 题 研 究 方 案 石狮市实验小学艺术组 吴旭华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艺术学科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的关键词:"艺术学科" ." ...查看


  • 校本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 校本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黑旺中心小学 2014.8.12 校本引领学校特色发展 黑旺中心小学 摘要:学校的各项工作,最重要的是教学工作.为走出一条适合农村教育发展的创新之路,黑旺中心小学以科研为先,课改为根,把创特色作为兴校之策,常抓不懈,建 ...查看


  • **学校校本培训方案
  • 一.培训宗旨 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推广的进程,立足校本,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 ...查看


  • 小学学校本教研制度
  • 小学校本教研制度 我校本着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边发展的原则, 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提升学校办学理念,培养教师科研素质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多元发展,逐步凸现我校的办学特色.特制订以下制度: 一.加强校长教 ...查看


  • 唐村中心小学2011年度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方案
  • 唐村社区唐村中心小学 2011年度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方案 二〇一一年二月 唐村社区唐村中心小学 2011年度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校新课程改革,深化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特制定 ...查看


  • 研究报告主要内容
  • 目 录一.课题的提出与界定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