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陈凯歌电影

视与舞台艺术

浅析陈凯歌电影《和你在一起》

○余  苗

摘  要:《和你在一起》讲述了少年刘小春上北京比赛、学琴、回归故乡的人生经历,陈凯歌将这个温馨的故事讲述得娓娓动人的同时,更让影片带上了深刻的时代反思色彩。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城乡矛盾,成才与成功的矛盾,以及主流与边缘话语的矛盾三个方面阐述这部影片的独到价值。关键词:陈凯歌  《和你在一起》

这是一部有关音乐的电影,但故事的意义却不在音乐本身,贯穿于主人公刘小春上北京比赛、学琴、回归故乡的人生经历,至少体现了三对重要的矛盾冲突。也正是依靠对这三对矛盾的表现,陈凯歌在将这个温馨的故事讲述得娓娓动人的同时,更让影片带上了深刻的反思色彩。电影通过刘陈、刘小春串连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超越一般故事所带来的单纯的感动,而且成功引入了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理性解剖后的思想维度。

(一)城市与乡村的冲突

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冲突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早在上个世纪之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入侵,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为延续了几千年的农村文明的行将崩溃唱起了无奈的挽歌。由于现代城市的崛起,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资本因素对现代文明文化的介入,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紧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现代化城市对凋敝农村生存空间的逼迫和挤压。因此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从农村走出的知识分子,和对农村文明给予深刻同情与人文关怀的精英阶层,纷纷把注意力投向了对农村艰难生存和生活环境的思虑,并将城乡冲突引起的时代哀歌逐步奏向了高潮。

《和你在一起》这部影片中,陈凯歌也毫不避讳地将思想触角伸向了这个现代知识分子乐衷于表现和谈论的话题。影片从刘陈、刘小春家乡所在的一个江南小镇开始叙述,第一个镜头给向了13岁的刘小春在河边剃头的场景,然后就是一段图景快速变换的跟拍,刘小春穿过河边一条长长的走廊,沧桑的木桥,古朴的小镇街道……这几个场景转换得自然流畅,虽然占时不长,却在影片中具有重要地位。首先,它交待了主人公刘小春及其父亲刘陈的身份地位,并对各自的性格作出了初步的刻画。其次,它成功渲染出了一种颇具浪漫性的喜剧氛围,为故事叙述的铺展起了一个诗意的开

头。更重要的是,这几个镜头的剪辑利用高度浓缩的声像语言,充分表现了小镇的破旧、古朴而又生机勃勃、乡风淳厚的特点,为刘小春、刘陈打上了确切的阶级烙印,从而为二人进京后性格的逐步发展以及各种冲突的展开预设了伏笔。再者,对小镇纯朴生活的描绘本身就是针对浮躁都市的锐意反讽。

刘陈、刘小春在北京短暂的城市生活经历,寓含着丰富的城乡冲突意味,这主要通过以下情景昭示:

其一,刘小春在北京的小提琴比赛最终只取得了第五名,而按照江老师的说法,“他可以获得第一名”。显然,评奖操作受到了社会上层人物的粗暴干涉,而来自农村毫无背景可言的刘小春成了潜规则的受害者,这尖锐地指出了城乡两种身份表征之间,荣誉的获取是不存在公正待遇的可能的,新中国建设50年后的农村依旧是备受歧视的。

在向江老师求学的过程中,这种对比也得到了比较客观的展现。刘陈费尽辛苦才让江老师收取刘小春作学生;而在少年宫一个并不喜欢小提琴的胖小孩,却可以在江老师面前以“离最准的音还差半步”的拙劣技巧进行愁眉苦脸的“演奏”, 他那一身珠光宝气的母亲更是在一旁颐指气使地对着电话吆喝,“这不是艺术嘛”。有地位的城市人可以谄媚艺术,装点艺术,把附庸风雅当做生活的调味剂,来自乡村小镇的刘小春甚至连基本的受教育权利都难以得到保障。

其二,刘陈出现在电影中是一个很具喜剧性的人物,他身上既有底层小人物功利世俗、喜欢拐弯抹角的小性,也有普通老百姓善良无私、朴实忠厚的高尚人格,由于前者是出于后者的目的而被统筹消融其间,导演在处理其复杂的内层心理时更多地采取了赞赏的态度。在赞赏之外,也不乏善意的揶揄,这集中表现刘陈为儿子觅良师四处奔忙的全部过程,就其造型而言,则幽默地体现在那副带着一顶藏有入京旅费的圆顶红帽的滑稽模样。这样的人物塑造,从表面形象

2010.09

视与舞台艺术

和内在性格双重层面与现实中老道城府的都市人拉开了戏剧性的对比,更突显了刘陈在影片中的价值意义。

在帽子丢失以后,刘陈试图凭借一技之长谋个厨师的工作,却遭到了饭店老板的轻视,只能蹬着自行车送外卖,这是对外来人口入京艰难生存境遇的又一敏锐刻画。这种城乡矛盾的表现,在刘小春向余教授学琴的发展中达到高潮。刘陈好不容易让余教授收下刘小春,给儿子铺下了成功的坦途,但身为父亲的刘陈却在这个进程中一点一点地被排斥在儿子的生活之外,甚至承受着父亲的权利被逐渐剥夺后的屈辱与痛苦。所以他不但难以为儿子的行将成功感到高兴,反而为此尝到了失落和空虚的苦楚。

但在这部影片中,城乡之间的矛盾并不单纯表现为城市对乡村的挤兑,冲突之外也有交流,也有城市与乡村试图通过对话达成谅解的努力。如果说在冲突发生的过程中,是城市占据着主导地位的话,那么在进行交流与对话时,则恰恰是乡村反过来影响城市,在这场博弈中主动寻求自己的价值。

刘小春初见的莉莉,是疯癫而迷狂的都市青年女子的代表,她将自己不多的钱全部用来添置时髦衣物,她可以在车站旁若无人地与男友亲吻,也能够放荡不羁地用口红在穿衣镜上记录陌生老板的电话号码。但就像刘小春对她的暧昧情感终于复归平静一样,莉莉也在经历几场并不传奇的恩怨纠葛后,在刘小春纯真善良的性情感召下,逐渐由起初的躁动轻浮变得娴静沉稳。

这种转变看似突兀,实则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第一次比较明显地露出迹象,是在莉莉简陋的生日宴会上。莉莉让刘小春帮她挑选穿着,刘小春就从莉莉的一堆衣服中捻出了最简朴“老土”的一套。莉莉虽然说“你挑的正是我最讨厌的”,但生日那天异常高兴的她还是接受了刘小春的建议。这大概是编剧向观众传递的一个温暖的信号,它意味着乡村对城市改造的开始,尽管这种改造放在现实意义里在相当程度上只耽于理想的姿态。

莉莉最彻底最内在的改变缘于刘小春为她卖琴送礼的行动,这对她来说实在是一份莫言的感动,她说,“从来没有人对我这么好过”。当得知刘小春为她做出了这样无畏的牺牲后,她立即寻到余教授,哭诉着请求余教授再给刘小春一个表现的机会。不久后她又凑齐5万块钱让刘陈去赎回那把旧琴,尽管那把琴卖出时只拿到2万7千块,但这不啻于一场“麦琪的礼物”,用真爱来拯救人间也成了本片的一大主题。

(二)成功与成才的矛盾

《和你在一起》由始至终都在讲述一个乡村少年欲求成功而不得的故事,成功与成才的矛盾渗透在影片的全部拍摄中,直到电影结束也没有得到解决。它既是对城乡矛盾从一个具体切入点深入挖掘的更细腻的刻画,也是对中国当代社

会广大人民群众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以及精神追求内在层面发生断裂的深刻揭露与反思。

2010.09

当刘小春在北京参加小提琴比赛后,有两次学艺的过程,分别师从江老师和余教授。两次拜师都经由刘陈恬着脸面说尽好话促成,只是其中的波折和两任老师的态度却各有不同:

刘陈请求江老师收下刘小春,但江老师拒绝了他的恳求,“坦白对你说吧, 你儿子能够得第一名”。江老师判定没有身份没有地位的刘小春跟着他“成不了”,故不愿意收下他,只是对此还涉足未深的刘陈却并不理解江老师的弦外之意。所以尽管后来江老师同意了教授刘小春,但矛盾的种子已经提前埋下,成功与成才的冲突以此为契机逐步展开。

事出偶然,刘陈在一次给音乐会送外卖的机会中,听到了余教授对自己弟子——音乐会小提琴演奏者的训话。余教授斥责弟子,“观众为你鼓掌,但那不是因为你的音乐,是因为你的名色”,并无奈自己在那样的情景中“也成了你的演员”。无意偷听到这场谈话的刘陈,此时才如梦初醒,真正意识到在现实社会中成功与成才之间横亘着的巨大矛盾,同时他也醒悟到没有足够身份地位的江老师可能没办法给儿子带来成功。于是他决定给儿子另择名师,辞退江老师。

为了表示对江老师教导儿子的感谢,也为了对辞退他表示歉意,刘陈把江老师请来家中吃饭,并借机袒露了心迹。江老师起初以为刘陈辞退他是因为钱的缘故,于是大方的表示自己愿意免费教导刘小春。但刘陈已经铁心想让余教授成为刘小春的新老师,此时刘陈的所作所为既诠释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也反映出了小人物望子成龙的挣扎心态。期间刘陈询问江老师能否给儿子带来成功,江老师反问“你是想让儿子真正学好音乐,还是想让他成功?”刘陈坚定的回答,“成功!”一切疑虑都消失了,江老师恍惚回到了初见刘小春的时候,面对残酷的现实,两个男人先后对潜规则作出了妥协。江老师给刘小春上了最后一堂课,这一次他终于换掉了那身几乎从来不变的脏衣服,并将房间和钢琴打扫得纤尘不染。江老师用钢琴伴奏,刘小春默默拉响小提琴,阳光透过窗户一角泄进屋内,酿成乳白色的光晕,这个狭小的房间第一次沉浸在悲戚中流动起的某种神圣肃穆的氛围中。

在莉莉的周旋帮助下,刘小春终于还是成了余教授的弟子。凭借着精彩的表演,刘小春又击败林雨获得了参加国际大赛的资格,一条成功大道平坦地涌向前方。然而眼见着马上就可以一步登天,一个秘密的暴露却改变了刘小春一生的走向。原来刘小春根本不是刘陈的亲生子,他是13年前被善良的刘陈从车站抱回来的,同刘小春一起被刘陈带走的,就是那把当时躺在无人照管的弃婴身边的小提琴。余教授向刘小春揭开这一真相,是为了帮助他唤起感恩的情感,让他的音乐绽放出打动灵魂的旋律。余教授成功了,可惜这样的音乐终究未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影片结尾,刘小春放弃了参加国际大赛的机会,他背着那把失而复得的破旧小提琴追向即将回家的养父刘陈,在偌大的车站广场上泪流满面地拉响了一生中最美的音乐。导演

让三个平行镜头齐头并进,循环切换,一面是刘小春在养父刘陈前拉琴的场景,一面是13年前刘陈在同一个车站里抱着刘小春穿梭于拥挤人群的黑白镜头,一面又是林雨身着紫色盛装站在华丽的国际舞台上比赛的鲜丽画面。三个镜头的相互交融、转换,弥合了时空的界隙,仿佛刘小春的小提琴从13年前一直拉到了今天,又似乎国际大赛上的背景音乐不仅是为林雨更是在给刘小春伴奏,所有的旅客以刘小春、刘陈以及送行的莉莉和江老师为中心自发围成了一个圆场,此时的刘小春就站在世界上最简陋又最阔大的舞台上演出,旅客是这场独奏最直接的观众。这是刘小春对刘陈一个人的倾诉,而听者竟恍惚成了全世界。在这极富浪漫气息的氛围中,电影完满谢幕。

“成功”在刘小春倾注全部情感演奏的音乐中远逝了,这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刘小春、刘陈一无所得的来,终于还是一无所得的去。收获呢?当然也是有的。但它究竟值不值,它对社会发展的价值意义何在?这成了需要观众深刻反思的问题。

(三)主流和边缘话语的冲突

当代中国的各个文化领域,知识分子内部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冲突。知识分子站在不同立场,从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出发,凭借话语行为去表达理念,宣扬自己的理想,这就不得不表现为一种话语权利的争夺,进而就演进成了主流话语和边缘话语的分化。这种话语权的分裂,与其说是知识分子内部的较量,毋宁说是随时代发展日益复杂的社会结构的裂变在语言系统方面的体现。它折射出不同阶层、不同地位的现代人面对畸形的社会文明时内心作出的痛苦抉择。城乡之间的矛盾,成功与成才的矛盾,在电影里都可以得到话语权层面的诠释。

江老师和余教授是影片中重要的两个知识分子形象,但两者的地位、生活环境和人生态度却截然不同。江老师虽然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并在少年宫担任音乐教师,但他较之余教授显然更贴近民间。所以他更容易接触到像刘陈、刘小春这样的社会下层人物,也能很自然地与他们相互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江老师能成为刘小春的第一任音乐教师(而不是余教授),并让刘小春为之付出忠诚和怀念,实际是建立在一定阶级基础之上的。

江老师的民间立场首先可以从其生活居所和环境看出端倪:老式的北京平房,并不宽敞的房子内时常散落着猫屎和臭袜子,狭小的院落甚至会因为邻居煤块的摆放位置导致争吵……这充分表现出江老师的落魄寒碜。但江老师虽然落拓不羁,却自有一份身为文化人的骄傲和固执,所以在少年宫他不堪忍受学生的麻木和家长的俗昧而大胆地驱走他们,并拒绝接受一分钱以维护自己的尊严。

作为一个不被广泛承认的知识分子,江老师也不得不更多地品尝到被边缘化的尴尬。一方面,他具有超出一般人的眼光和知识视野,并且谙知圈子内部的潜规则和暗操作,这

视与舞台艺术

使得他必定拥有高出平民大众的精神追求,以及获取话语权利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意悖理自己的高尚节操,去屈从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合理机制。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他顽固地坚守着内心的不合时宜,这就逼迫他逐渐远离了话语中心。

因而江老师既不属于一般民众,又不见容于把握着主流话语权的精英阶层,这份不上不下的尴尬和社会两极都难以体会到的痛苦,长期挤压着他,摧残着他,从而在深层心理界面上形成了他表面毫不在乎、嬉笑怒骂,实则颓废灰暗的生存哲学。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内省,江老师最初才拒绝手下刘小春,而在日后刘小春师从余教授后,他又只能苦涩地表示“他是一个好老师”。其实这对于像江老师这样的边缘人而言,他们既渴望能进入到主流体系当中,同时又对主流怀着蔑视和鄙弃。江老师之所以承认“他是一个好老师”,实际是出于不得不面对现实时的无奈心理。虽然他自己可以和现实社会作顽强的抗争,为此牺牲,为此殒身不恤;但当这种来源于主流话语和边缘话语之间的矛盾降临在刘小春身上时,面对天才小提琴少年刘小春——他希望的延续,江老师终于还是作出了妥协。

自己为之辛苦半生的抗争经历,江老师到底不忍再发生在下一代身上,从某种角度上讲,这本身就是对自己为之付出巨大牺牲的反抗行为的否定。这从客观上透露出一个认识,仅依靠个别边缘人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作出的不痛不痒的斗争,是绝不可能从根本上改造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究竟要怎样解决这些社会痼疾,影片也没有给出答案,这依然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究的问题。

而余教授作为精英阶层的典型代表,他有身份,有地位,有宽敞的住宅和富裕的家境。最重要的是他站在话语权利的中心,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成败;他在影片中是以与江老师完全对立的姿态出现的。虽然身处主流,余教授同样体现为一个矛盾统一体。他的名誉的获得,恰好是以对主流法则更多的屈服为代价的。私下里,余教授痛斥学生是在靠名声而不是音乐来演奏,但当表演结束时,他还是迎上台与学生进行了表面亲热的拥抱。尽管本意上也不满意这种“作秀”行为,可是如果需要他来圆场,他仍会“义无反顾”地走上前台。

对刘小春这样一个突然被发现的民间天才,余教授则展现出了奖掖后进和爱才的一面,他可以毫无偏见地对待刘小春和林雨,甚至给予了刘小春更多的关怀。陈凯歌充分挖掘出了这一人物身上人性美好的一面。只是这种人情味的表露却与江老师的真挚率性完全不同,它更多地与余教授的精明城府联系在一起,这也是符合其身份特征的。比如为了帮助刘小春重拾音乐的情感,他不惜泄露刘陈隐藏了13年的秘密;为了预备刘小春在国际大赛获取成功之后献上自己的祝福,他偷偷购回刘小春卖掉的旧琴而隐瞒不告;为了刘小春能够正常发挥,他又不顾刘陈身为父亲的感受,亲自送去火

2010.09

读书与评论

浅谈小说情节的偶然性因素

——以汪曾祺小说为例

○明卫红

摘  要:小说情节的设置常常包含因果关系,其中还包含一些偶然性因素,它是小说“逆转”美学因素的内部根据,汪曾祺的小说情节中常设置那些超出必然性的偶然性因素来揭示生活中的奥秘与神奇,这与“欧・亨利式的结尾”可谓是殊途同归。

关键词:汪曾祺  小说情节  偶然性

引言

所谓情节,就是作者精心结构起来的具有严密因果关系的故事。它是构成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说主题是否鲜明、人物形象是否丰满的重要保证。小说情节的鉴赏是有规律可循的,俄国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中说:“没有一件艺术品不是独创一个新天地”,情节因果关系的发展中最具魅力的往往体现在它的偶然性上,它是小说“逆转”美学因素的内部根据。历来我们都十分推崇欧・亨利在短篇小说中常常把人物或事件中最精彩的言行、情节放在最后,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现当代文学中,有很多作品都是通过设置那些超出必然性的偶然性因素来揭示生活中的奥秘与神奇,在这点上可谓是殊途同归。

一、小说情节因果关系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英国作家福斯特给小说情节下的定义是:“情节也是叙述事情,不过重点放在因果关系上。”福斯特强调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是被逻辑的线索贯穿起来的故事,体现着人类对这个世界和其间各种事件以及种种关系的理解,莫泊桑在《谈小说创作》中曾说过,小说“布局的巧妙在于那些表现作品明确意义的可信小事巧妙组合”,而这些小事又必须“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突出表现那些被迟钝的观察者所忽视的,然而对作品却有重要意义和整体价值的一切”。结构紧密的小说,其中必然事事相关因果关系。

为了形成小说情节的因果逻辑,小说家构思情节的时候,

车票要求刘陈提前离开……余教授举止言谈文雅庄重,可是当这些投射到具体的行为动机中时,却让观众越发感受到他的冷淡无情。于是文雅仿佛成了刻板的象征,庄重则化为僵硬横秋的外衣,社会上层死气沉沉的一面被暴露无遗。

边缘人江老师在夹缝中寻求生存,而精英人士余教授却甘愿受命运的摆布,可以说,陈凯歌在这部电影中给两种话语地位的知识分子作出了比较写实的描绘。值得称赞的是,在影片结束时,陈凯歌也并没有刻意弥合矛盾双方的间隙,刘小春与刘陈依然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种正视冲突存在的良知,才真正体现了一个优秀导演应有的素质。

但他试图用真爱来消解矛盾,用人道主义的温情来粉饰社会问题,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狭隘的理想主义。跳出电影来说,陈凯歌在影片中采取的宣扬或揭露态度,同样是一种现实话语形态。虽然他更多地采取了偏向民间的视角,也对边缘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投注了一定的关注和同情,但在表

批判。结尾的处理虽然没有规避冲突,但也同样可以视为他不表态的缄默选择,甚至可以说他是用温馨的感动掩盖了实质的悲哀情绪。因此当处于主流话语和边缘话语冲突的前沿阵地时,陈凯歌实际上陷入了身份犹疑的困惑中,既想给予一般民众反思意义上的关爱,又不敢动摇自己知识分子主流中心的地位,“和你在一起”的“你”究竟指向谁,对陈凯歌而言恐怕有着更大的疑虑。

参考文献:

[1]戚吟.和谁在一起?——陈凯歌新片《和你在一起》中的选择[J].当代文艺评论,2002,(6).

[2]宣雁.世俗与理想的张力或缝隙——《和你在一起》略评[J].当代电影,2003,(5).

[3]陈默.少年的诗章——对陈凯歌电影的一种读解[J].当代电影,2006,(1).

达立场时还是显得过分温婉。并且他自始至终都采取着一种自上而下的怜悯姿态,而未真正对社会阴暗层面做出深刻的

2010.09

(余苗  湖北省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438000)

视与舞台艺术

浅析陈凯歌电影《和你在一起》

○余  苗

摘  要:《和你在一起》讲述了少年刘小春上北京比赛、学琴、回归故乡的人生经历,陈凯歌将这个温馨的故事讲述得娓娓动人的同时,更让影片带上了深刻的时代反思色彩。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城乡矛盾,成才与成功的矛盾,以及主流与边缘话语的矛盾三个方面阐述这部影片的独到价值。关键词:陈凯歌  《和你在一起》

这是一部有关音乐的电影,但故事的意义却不在音乐本身,贯穿于主人公刘小春上北京比赛、学琴、回归故乡的人生经历,至少体现了三对重要的矛盾冲突。也正是依靠对这三对矛盾的表现,陈凯歌在将这个温馨的故事讲述得娓娓动人的同时,更让影片带上了深刻的反思色彩。电影通过刘陈、刘小春串连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超越一般故事所带来的单纯的感动,而且成功引入了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理性解剖后的思想维度。

(一)城市与乡村的冲突

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冲突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早在上个世纪之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入侵,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为延续了几千年的农村文明的行将崩溃唱起了无奈的挽歌。由于现代城市的崛起,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资本因素对现代文明文化的介入,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紧张,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现代化城市对凋敝农村生存空间的逼迫和挤压。因此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从农村走出的知识分子,和对农村文明给予深刻同情与人文关怀的精英阶层,纷纷把注意力投向了对农村艰难生存和生活环境的思虑,并将城乡冲突引起的时代哀歌逐步奏向了高潮。

《和你在一起》这部影片中,陈凯歌也毫不避讳地将思想触角伸向了这个现代知识分子乐衷于表现和谈论的话题。影片从刘陈、刘小春家乡所在的一个江南小镇开始叙述,第一个镜头给向了13岁的刘小春在河边剃头的场景,然后就是一段图景快速变换的跟拍,刘小春穿过河边一条长长的走廊,沧桑的木桥,古朴的小镇街道……这几个场景转换得自然流畅,虽然占时不长,却在影片中具有重要地位。首先,它交待了主人公刘小春及其父亲刘陈的身份地位,并对各自的性格作出了初步的刻画。其次,它成功渲染出了一种颇具浪漫性的喜剧氛围,为故事叙述的铺展起了一个诗意的开

头。更重要的是,这几个镜头的剪辑利用高度浓缩的声像语言,充分表现了小镇的破旧、古朴而又生机勃勃、乡风淳厚的特点,为刘小春、刘陈打上了确切的阶级烙印,从而为二人进京后性格的逐步发展以及各种冲突的展开预设了伏笔。再者,对小镇纯朴生活的描绘本身就是针对浮躁都市的锐意反讽。

刘陈、刘小春在北京短暂的城市生活经历,寓含着丰富的城乡冲突意味,这主要通过以下情景昭示:

其一,刘小春在北京的小提琴比赛最终只取得了第五名,而按照江老师的说法,“他可以获得第一名”。显然,评奖操作受到了社会上层人物的粗暴干涉,而来自农村毫无背景可言的刘小春成了潜规则的受害者,这尖锐地指出了城乡两种身份表征之间,荣誉的获取是不存在公正待遇的可能的,新中国建设50年后的农村依旧是备受歧视的。

在向江老师求学的过程中,这种对比也得到了比较客观的展现。刘陈费尽辛苦才让江老师收取刘小春作学生;而在少年宫一个并不喜欢小提琴的胖小孩,却可以在江老师面前以“离最准的音还差半步”的拙劣技巧进行愁眉苦脸的“演奏”, 他那一身珠光宝气的母亲更是在一旁颐指气使地对着电话吆喝,“这不是艺术嘛”。有地位的城市人可以谄媚艺术,装点艺术,把附庸风雅当做生活的调味剂,来自乡村小镇的刘小春甚至连基本的受教育权利都难以得到保障。

其二,刘陈出现在电影中是一个很具喜剧性的人物,他身上既有底层小人物功利世俗、喜欢拐弯抹角的小性,也有普通老百姓善良无私、朴实忠厚的高尚人格,由于前者是出于后者的目的而被统筹消融其间,导演在处理其复杂的内层心理时更多地采取了赞赏的态度。在赞赏之外,也不乏善意的揶揄,这集中表现刘陈为儿子觅良师四处奔忙的全部过程,就其造型而言,则幽默地体现在那副带着一顶藏有入京旅费的圆顶红帽的滑稽模样。这样的人物塑造,从表面形象

2010.09

视与舞台艺术

和内在性格双重层面与现实中老道城府的都市人拉开了戏剧性的对比,更突显了刘陈在影片中的价值意义。

在帽子丢失以后,刘陈试图凭借一技之长谋个厨师的工作,却遭到了饭店老板的轻视,只能蹬着自行车送外卖,这是对外来人口入京艰难生存境遇的又一敏锐刻画。这种城乡矛盾的表现,在刘小春向余教授学琴的发展中达到高潮。刘陈好不容易让余教授收下刘小春,给儿子铺下了成功的坦途,但身为父亲的刘陈却在这个进程中一点一点地被排斥在儿子的生活之外,甚至承受着父亲的权利被逐渐剥夺后的屈辱与痛苦。所以他不但难以为儿子的行将成功感到高兴,反而为此尝到了失落和空虚的苦楚。

但在这部影片中,城乡之间的矛盾并不单纯表现为城市对乡村的挤兑,冲突之外也有交流,也有城市与乡村试图通过对话达成谅解的努力。如果说在冲突发生的过程中,是城市占据着主导地位的话,那么在进行交流与对话时,则恰恰是乡村反过来影响城市,在这场博弈中主动寻求自己的价值。

刘小春初见的莉莉,是疯癫而迷狂的都市青年女子的代表,她将自己不多的钱全部用来添置时髦衣物,她可以在车站旁若无人地与男友亲吻,也能够放荡不羁地用口红在穿衣镜上记录陌生老板的电话号码。但就像刘小春对她的暧昧情感终于复归平静一样,莉莉也在经历几场并不传奇的恩怨纠葛后,在刘小春纯真善良的性情感召下,逐渐由起初的躁动轻浮变得娴静沉稳。

这种转变看似突兀,实则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第一次比较明显地露出迹象,是在莉莉简陋的生日宴会上。莉莉让刘小春帮她挑选穿着,刘小春就从莉莉的一堆衣服中捻出了最简朴“老土”的一套。莉莉虽然说“你挑的正是我最讨厌的”,但生日那天异常高兴的她还是接受了刘小春的建议。这大概是编剧向观众传递的一个温暖的信号,它意味着乡村对城市改造的开始,尽管这种改造放在现实意义里在相当程度上只耽于理想的姿态。

莉莉最彻底最内在的改变缘于刘小春为她卖琴送礼的行动,这对她来说实在是一份莫言的感动,她说,“从来没有人对我这么好过”。当得知刘小春为她做出了这样无畏的牺牲后,她立即寻到余教授,哭诉着请求余教授再给刘小春一个表现的机会。不久后她又凑齐5万块钱让刘陈去赎回那把旧琴,尽管那把琴卖出时只拿到2万7千块,但这不啻于一场“麦琪的礼物”,用真爱来拯救人间也成了本片的一大主题。

(二)成功与成才的矛盾

《和你在一起》由始至终都在讲述一个乡村少年欲求成功而不得的故事,成功与成才的矛盾渗透在影片的全部拍摄中,直到电影结束也没有得到解决。它既是对城乡矛盾从一个具体切入点深入挖掘的更细腻的刻画,也是对中国当代社

会广大人民群众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以及精神追求内在层面发生断裂的深刻揭露与反思。

2010.09

当刘小春在北京参加小提琴比赛后,有两次学艺的过程,分别师从江老师和余教授。两次拜师都经由刘陈恬着脸面说尽好话促成,只是其中的波折和两任老师的态度却各有不同:

刘陈请求江老师收下刘小春,但江老师拒绝了他的恳求,“坦白对你说吧, 你儿子能够得第一名”。江老师判定没有身份没有地位的刘小春跟着他“成不了”,故不愿意收下他,只是对此还涉足未深的刘陈却并不理解江老师的弦外之意。所以尽管后来江老师同意了教授刘小春,但矛盾的种子已经提前埋下,成功与成才的冲突以此为契机逐步展开。

事出偶然,刘陈在一次给音乐会送外卖的机会中,听到了余教授对自己弟子——音乐会小提琴演奏者的训话。余教授斥责弟子,“观众为你鼓掌,但那不是因为你的音乐,是因为你的名色”,并无奈自己在那样的情景中“也成了你的演员”。无意偷听到这场谈话的刘陈,此时才如梦初醒,真正意识到在现实社会中成功与成才之间横亘着的巨大矛盾,同时他也醒悟到没有足够身份地位的江老师可能没办法给儿子带来成功。于是他决定给儿子另择名师,辞退江老师。

为了表示对江老师教导儿子的感谢,也为了对辞退他表示歉意,刘陈把江老师请来家中吃饭,并借机袒露了心迹。江老师起初以为刘陈辞退他是因为钱的缘故,于是大方的表示自己愿意免费教导刘小春。但刘陈已经铁心想让余教授成为刘小春的新老师,此时刘陈的所作所为既诠释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也反映出了小人物望子成龙的挣扎心态。期间刘陈询问江老师能否给儿子带来成功,江老师反问“你是想让儿子真正学好音乐,还是想让他成功?”刘陈坚定的回答,“成功!”一切疑虑都消失了,江老师恍惚回到了初见刘小春的时候,面对残酷的现实,两个男人先后对潜规则作出了妥协。江老师给刘小春上了最后一堂课,这一次他终于换掉了那身几乎从来不变的脏衣服,并将房间和钢琴打扫得纤尘不染。江老师用钢琴伴奏,刘小春默默拉响小提琴,阳光透过窗户一角泄进屋内,酿成乳白色的光晕,这个狭小的房间第一次沉浸在悲戚中流动起的某种神圣肃穆的氛围中。

在莉莉的周旋帮助下,刘小春终于还是成了余教授的弟子。凭借着精彩的表演,刘小春又击败林雨获得了参加国际大赛的资格,一条成功大道平坦地涌向前方。然而眼见着马上就可以一步登天,一个秘密的暴露却改变了刘小春一生的走向。原来刘小春根本不是刘陈的亲生子,他是13年前被善良的刘陈从车站抱回来的,同刘小春一起被刘陈带走的,就是那把当时躺在无人照管的弃婴身边的小提琴。余教授向刘小春揭开这一真相,是为了帮助他唤起感恩的情感,让他的音乐绽放出打动灵魂的旋律。余教授成功了,可惜这样的音乐终究未能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影片结尾,刘小春放弃了参加国际大赛的机会,他背着那把失而复得的破旧小提琴追向即将回家的养父刘陈,在偌大的车站广场上泪流满面地拉响了一生中最美的音乐。导演

让三个平行镜头齐头并进,循环切换,一面是刘小春在养父刘陈前拉琴的场景,一面是13年前刘陈在同一个车站里抱着刘小春穿梭于拥挤人群的黑白镜头,一面又是林雨身着紫色盛装站在华丽的国际舞台上比赛的鲜丽画面。三个镜头的相互交融、转换,弥合了时空的界隙,仿佛刘小春的小提琴从13年前一直拉到了今天,又似乎国际大赛上的背景音乐不仅是为林雨更是在给刘小春伴奏,所有的旅客以刘小春、刘陈以及送行的莉莉和江老师为中心自发围成了一个圆场,此时的刘小春就站在世界上最简陋又最阔大的舞台上演出,旅客是这场独奏最直接的观众。这是刘小春对刘陈一个人的倾诉,而听者竟恍惚成了全世界。在这极富浪漫气息的氛围中,电影完满谢幕。

“成功”在刘小春倾注全部情感演奏的音乐中远逝了,这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刘小春、刘陈一无所得的来,终于还是一无所得的去。收获呢?当然也是有的。但它究竟值不值,它对社会发展的价值意义何在?这成了需要观众深刻反思的问题。

(三)主流和边缘话语的冲突

当代中国的各个文化领域,知识分子内部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冲突。知识分子站在不同立场,从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出发,凭借话语行为去表达理念,宣扬自己的理想,这就不得不表现为一种话语权利的争夺,进而就演进成了主流话语和边缘话语的分化。这种话语权的分裂,与其说是知识分子内部的较量,毋宁说是随时代发展日益复杂的社会结构的裂变在语言系统方面的体现。它折射出不同阶层、不同地位的现代人面对畸形的社会文明时内心作出的痛苦抉择。城乡之间的矛盾,成功与成才的矛盾,在电影里都可以得到话语权层面的诠释。

江老师和余教授是影片中重要的两个知识分子形象,但两者的地位、生活环境和人生态度却截然不同。江老师虽然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并在少年宫担任音乐教师,但他较之余教授显然更贴近民间。所以他更容易接触到像刘陈、刘小春这样的社会下层人物,也能很自然地与他们相互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江老师能成为刘小春的第一任音乐教师(而不是余教授),并让刘小春为之付出忠诚和怀念,实际是建立在一定阶级基础之上的。

江老师的民间立场首先可以从其生活居所和环境看出端倪:老式的北京平房,并不宽敞的房子内时常散落着猫屎和臭袜子,狭小的院落甚至会因为邻居煤块的摆放位置导致争吵……这充分表现出江老师的落魄寒碜。但江老师虽然落拓不羁,却自有一份身为文化人的骄傲和固执,所以在少年宫他不堪忍受学生的麻木和家长的俗昧而大胆地驱走他们,并拒绝接受一分钱以维护自己的尊严。

作为一个不被广泛承认的知识分子,江老师也不得不更多地品尝到被边缘化的尴尬。一方面,他具有超出一般人的眼光和知识视野,并且谙知圈子内部的潜规则和暗操作,这

视与舞台艺术

使得他必定拥有高出平民大众的精神追求,以及获取话语权利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他又不愿意悖理自己的高尚节操,去屈从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合理机制。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他顽固地坚守着内心的不合时宜,这就逼迫他逐渐远离了话语中心。

因而江老师既不属于一般民众,又不见容于把握着主流话语权的精英阶层,这份不上不下的尴尬和社会两极都难以体会到的痛苦,长期挤压着他,摧残着他,从而在深层心理界面上形成了他表面毫不在乎、嬉笑怒骂,实则颓废灰暗的生存哲学。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内省,江老师最初才拒绝手下刘小春,而在日后刘小春师从余教授后,他又只能苦涩地表示“他是一个好老师”。其实这对于像江老师这样的边缘人而言,他们既渴望能进入到主流体系当中,同时又对主流怀着蔑视和鄙弃。江老师之所以承认“他是一个好老师”,实际是出于不得不面对现实时的无奈心理。虽然他自己可以和现实社会作顽强的抗争,为此牺牲,为此殒身不恤;但当这种来源于主流话语和边缘话语之间的矛盾降临在刘小春身上时,面对天才小提琴少年刘小春——他希望的延续,江老师终于还是作出了妥协。

自己为之辛苦半生的抗争经历,江老师到底不忍再发生在下一代身上,从某种角度上讲,这本身就是对自己为之付出巨大牺牲的反抗行为的否定。这从客观上透露出一个认识,仅依靠个别边缘人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作出的不痛不痒的斗争,是绝不可能从根本上改造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究竟要怎样解决这些社会痼疾,影片也没有给出答案,这依然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究的问题。

而余教授作为精英阶层的典型代表,他有身份,有地位,有宽敞的住宅和富裕的家境。最重要的是他站在话语权利的中心,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成败;他在影片中是以与江老师完全对立的姿态出现的。虽然身处主流,余教授同样体现为一个矛盾统一体。他的名誉的获得,恰好是以对主流法则更多的屈服为代价的。私下里,余教授痛斥学生是在靠名声而不是音乐来演奏,但当表演结束时,他还是迎上台与学生进行了表面亲热的拥抱。尽管本意上也不满意这种“作秀”行为,可是如果需要他来圆场,他仍会“义无反顾”地走上前台。

对刘小春这样一个突然被发现的民间天才,余教授则展现出了奖掖后进和爱才的一面,他可以毫无偏见地对待刘小春和林雨,甚至给予了刘小春更多的关怀。陈凯歌充分挖掘出了这一人物身上人性美好的一面。只是这种人情味的表露却与江老师的真挚率性完全不同,它更多地与余教授的精明城府联系在一起,这也是符合其身份特征的。比如为了帮助刘小春重拾音乐的情感,他不惜泄露刘陈隐藏了13年的秘密;为了预备刘小春在国际大赛获取成功之后献上自己的祝福,他偷偷购回刘小春卖掉的旧琴而隐瞒不告;为了刘小春能够正常发挥,他又不顾刘陈身为父亲的感受,亲自送去火

2010.09

读书与评论

浅谈小说情节的偶然性因素

——以汪曾祺小说为例

○明卫红

摘  要:小说情节的设置常常包含因果关系,其中还包含一些偶然性因素,它是小说“逆转”美学因素的内部根据,汪曾祺的小说情节中常设置那些超出必然性的偶然性因素来揭示生活中的奥秘与神奇,这与“欧・亨利式的结尾”可谓是殊途同归。

关键词:汪曾祺  小说情节  偶然性

引言

所谓情节,就是作者精心结构起来的具有严密因果关系的故事。它是构成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说主题是否鲜明、人物形象是否丰满的重要保证。小说情节的鉴赏是有规律可循的,俄国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中说:“没有一件艺术品不是独创一个新天地”,情节因果关系的发展中最具魅力的往往体现在它的偶然性上,它是小说“逆转”美学因素的内部根据。历来我们都十分推崇欧・亨利在短篇小说中常常把人物或事件中最精彩的言行、情节放在最后,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现当代文学中,有很多作品都是通过设置那些超出必然性的偶然性因素来揭示生活中的奥秘与神奇,在这点上可谓是殊途同归。

一、小说情节因果关系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英国作家福斯特给小说情节下的定义是:“情节也是叙述事情,不过重点放在因果关系上。”福斯特强调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情节是被逻辑的线索贯穿起来的故事,体现着人类对这个世界和其间各种事件以及种种关系的理解,莫泊桑在《谈小说创作》中曾说过,小说“布局的巧妙在于那些表现作品明确意义的可信小事巧妙组合”,而这些小事又必须“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突出表现那些被迟钝的观察者所忽视的,然而对作品却有重要意义和整体价值的一切”。结构紧密的小说,其中必然事事相关因果关系。

为了形成小说情节的因果逻辑,小说家构思情节的时候,

车票要求刘陈提前离开……余教授举止言谈文雅庄重,可是当这些投射到具体的行为动机中时,却让观众越发感受到他的冷淡无情。于是文雅仿佛成了刻板的象征,庄重则化为僵硬横秋的外衣,社会上层死气沉沉的一面被暴露无遗。

边缘人江老师在夹缝中寻求生存,而精英人士余教授却甘愿受命运的摆布,可以说,陈凯歌在这部电影中给两种话语地位的知识分子作出了比较写实的描绘。值得称赞的是,在影片结束时,陈凯歌也并没有刻意弥合矛盾双方的间隙,刘小春与刘陈依然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种正视冲突存在的良知,才真正体现了一个优秀导演应有的素质。

但他试图用真爱来消解矛盾,用人道主义的温情来粉饰社会问题,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狭隘的理想主义。跳出电影来说,陈凯歌在影片中采取的宣扬或揭露态度,同样是一种现实话语形态。虽然他更多地采取了偏向民间的视角,也对边缘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投注了一定的关注和同情,但在表

批判。结尾的处理虽然没有规避冲突,但也同样可以视为他不表态的缄默选择,甚至可以说他是用温馨的感动掩盖了实质的悲哀情绪。因此当处于主流话语和边缘话语冲突的前沿阵地时,陈凯歌实际上陷入了身份犹疑的困惑中,既想给予一般民众反思意义上的关爱,又不敢动摇自己知识分子主流中心的地位,“和你在一起”的“你”究竟指向谁,对陈凯歌而言恐怕有着更大的疑虑。

参考文献:

[1]戚吟.和谁在一起?——陈凯歌新片《和你在一起》中的选择[J].当代文艺评论,2002,(6).

[2]宣雁.世俗与理想的张力或缝隙——《和你在一起》略评[J].当代电影,2003,(5).

[3]陈默.少年的诗章——对陈凯歌电影的一种读解[J].当代电影,2006,(1).

达立场时还是显得过分温婉。并且他自始至终都采取着一种自上而下的怜悯姿态,而未真正对社会阴暗层面做出深刻的

2010.09

(余苗  湖北省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438000)


相关文章

  • 浅析陈凯歌_道士下山_中的隐喻和象征_郎杰
  • 视听解读 浅析陈凯歌<道士下山>中的隐喻和象征 □郎杰 摘要:电影<道士下山>作为陈凯歌导演的第二部奇幻类型电影,一上映便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本文运用电 影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从影像和对白的角度对电影中具有代表性 ...查看


  • 陈凯歌[赵氏孤儿]中程婴的人物形象浅析
  • 陈凯歌<赵氏孤儿>中程婴的人物形象浅析 摘要:<赵氏孤儿>是一部有别于西方悲剧的.具有明显民族特征的历史悲剧,其中所富含的伦理道德精神,以及主人公的忠孝节义,成就了作品的崇高性.悲剧性.电影<赵氏孤儿>的 ...查看


  • [幼儿园]纪录影评
  • 丢失的本真 ---浅析纪录片<幼儿园>之纪实手法 "人性本真的丢失",正是导演张以庆借<幼儿园>意在凸显的主题,而对于人性本真的成功探讨.纪录片创作的完美演绎与驾驭,正是该影片荣获<第十届上 ...查看


  • 中国电影的帝国大厦
  • 作者:刘树生 电影创作 2000年03期 一 中国电影已然走入低谷,这肯定是个不争的事实.八十年代那红火场面已经被疲软和低迷所替代.进入九十年代,我国的九个有拍片权的制片厂,几乎无一例外地完不成拍摄指标.因为现在的电影厂,拍一部赔一部!像北 ...查看


  • 中国电影发展历史
  • 中国电影发展历史 一.中国电影发展总概述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 ...查看


  • 由电影[梅兰芳]看开来
  • 摘要:本文由电影<梅兰芳>引出,通过对电影的介绍分析,论述了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以及艺术中所表现出来真实和不真实的缘由,艺术中"真实"的真正意义. 关键词:梅兰芳: 生活真实:艺术真实: 又去看了陈凯歌执导的 ...查看


  • [小时代4][栀子花开]暑期电影大作战
  • <小时代4 ><栀子花开>暑期电影大作战 今年选择在7月上映的电影至少有33部,平均下来每天至少有一部上映,8月上映的电影也在陆续,这疲劳轰炸的架势再爱看电影也受不了.为了眼睛更为了荷包,自然要挑挑拣拣一番.今天我们 ...查看


  • 影评霸王别姬
  • 影评霸王别姬 化工学院魏文杰 0501100210 一位导演我们不能对他苛求太多.一位导演的代表作只有一部.一位导演的艺术颠峰只有一座.普通的电影观众是如此,电影爱好者也应当如此,更当如此已一颗宽容的心来来看待一部电影,一位导演.当提到陈凯 ...查看


  • 中外电影史
  • 1. 张艺谋 第五代电影人的代表 名誉指数:10 票房指数:9 投资指数:9 潜力指数:9 年薪:1亿 在中国,张艺谋似乎是电影界的一个神话,他从来不拍电视剧,只拍电影:而他的电影.不论是城市题材还是农村题材,不论是现代还是当代,总是令人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