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的特性和知觉的特性

感觉的特性和知觉的特性

感觉:

1.感受性

感受性即感觉的能力。不同的人对同等强度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是不一样的。感受性高的人能感觉到的刺激,不一定能被感受性低的人感觉到。如,有经验的染色工人能辨别出几十种不同的黑色,而一般人则很难分辨。

一个人的感受性高低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刺激物的感受是有高低的。

2.感受性的变化

感受性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感觉的适应。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感受性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降低。通常,强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弱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此外,一个持续的刺激可引起感受性的下降。例如,当你从光亮处走进电影院时,起初感到伸手不见五指,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慢慢看清周围的东西,这是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反之,从暗处到光亮的地方,最初强光使人目眩,什么也看不见。但过一会儿视力就恢复正常,这是视觉感受性降低的明适应。除了视觉适应外,还有嗅觉、味觉等其他感觉的适应。古语说“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适应现象具有很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使人能在变化万千的环境中,做出精确的反应。

(2)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一般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变化也可以在几种感觉同时产生时发生,也可以在先后几种感觉中产生影响。一般的变化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如,轻微的音乐声可提高视觉的感受性,强烈的噪音可以引起对光的感受性降低。

感觉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发生在同一种感觉之间。最明显的就是对比现象。如,“月明星稀”,天空上的星星在明月下看起来比较稀少,而在黑夜里看起来就明显地增多;灰色的长方形放在黑色背景上看起来要比放在白色背景上更亮些。这些是同时性对比。在吃过甜点心之后再吃苹果,苹果变得发酸,而吃了酸苹果之后再吃甜点心,点心就显得格外甜。这是相继性对比。教师在使用直观教具和组织教学时,应充分考虑感觉的相互作用和对比规律。例如,浅色的教具可放在黑板前演示,深色的教具可放在白墙前演示。要使学生区分出地图上的不同部位,就可以着上红绿或黄蓝等对比色。在进行字词教学时,把不易分辨的形近字:辨、辫、辩的中间部分用红笔写,以示醒目。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自然现象、图片或阅读课文时,教师的讲解、提示的声音不宜过高,更不允许周围大声喧嚷,以免影响学习的效果。

(3)感受性与训练。前面提及的两种感受性的变化是暂时的,有一定的时限。要使个体感受性从根本上提高,则与实践活动的训练有关。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因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做长期的、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超过其他人。如,炼钢工人能够根据钢水的火花判断炉内温度的高低;染料工人能够分辨出几十种浓淡不同的黑色;有经验的面粉工人能够单凭触觉,摸出面粉的质量以及辨别出这种面粉是由哪个地区生产的麦子磨成的。此外,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丧失一种感觉能力的人,他们其他感觉能力会由于代偿而得到特殊的发展。如,聋哑人的视觉特别敏锐,盲人的听觉和触觉特别发达。受过专门训练的小学生,

能敏锐地辨别相差1/2音高的两个音,而没有受过专门乐器训练的小学生,就是对相差一个音阶的两个音都不易区分。所有这些事例说明,人的各种感觉能力都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经过专门训练可以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小学生的学习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感受性的提高。如音乐、朗读能发展儿童的纯音听觉和语音听觉能力,绘画能发展儿童的视觉能力,手工、泥塑能发展儿童的触觉能力,体育能发展儿童的运动觉、平衡觉的能力等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意识地对儿童的各种感觉能力加以训练和培养。

知觉:

人对于客观事物能够迅速获得清晰的感知,这与知觉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在于把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性、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它们的知觉格外清晰,被知觉的对象好像从其他事物中突出出来,出现在“前面”,而其他的事物就退到后面去了。与此相关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中一个兴奋中心占优势,同时皮层的其余部分受抑制。知觉的选择性揭示了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主动性。

知觉的选择性依赖于个人的兴趣、态度、需要以及个体的知识经验和当时的心理状态;还依赖于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活动性、对比)和被感知对象的外界环境条件的特点(照明度、距离)。

二、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表现为人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判断它,把它归入一定的事物系统之中,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它。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从事不同职业和有不同经验的人,在知觉上是有差异的。如工程师检查机器时能比一般人看到、听到更多的细节;成人的图画知觉与儿童相比,能更深刻地了解图画的内容和意义,知觉到儿童所看不到的细节。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条件有三个。

1.言语的指导作用

言语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应用。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中实现的,词的作用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使知觉更迅速、更完整。例如,天空中的云彩,自然景色中的巨石形状,在感知时加以词和言语的指导,很快就能知觉到。

2.实践活动的任务

当有明确的活动任务时,知觉服从于当前的活动任务,所知觉的对象比较清晰、深刻,任务不同对同一对象可以产生不同的知觉效果。比如,对天安门的素描和用文字的描写,任务不同,感知效果就不同。

3.对知觉对象的态度

如果对知觉对象抱着消极的态度,就不能深刻地感知客观事物;只有对知觉对象发生兴趣,抱积极的态度才能加深对它的理解。

三、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是人们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客观对象的许多部分形成的复合刺激物,大脑皮层对复合刺激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反映客观对象各种属性的关系,形成关于对象的完整映象。例如,走进教室,人们不是先感知桌椅,后感知黑板、窗户……而是完整地同时反映它们。

知觉的整体性是多种感知器官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觉的整体性与感知的快慢,同过去经验和知识的参与有关,阅读速度就是随着人的阅读经验的积累及把较小的单元(词)组成较大的单元(句子)而逐渐加快的。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例如,对过去认识的人,决不会因为他的发型、服装的改变而变得不认识;一首熟悉的歌曲,不会因它高八度或低八度而感到生疏,或因其中个别曲子走调,就认为是别的歌曲;教师判断学生的错别字,如“尖瑞科学”,不会因“端”字写成了“瑞”字,而不去感知尖端科学。

知觉的恒常性对生活有很大的作用,正确地认识物体的性质比单纯地感知局部的物理刺激物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它可以使人们在不同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反映事物,从而能够根据对象的实际意义去适应环境。如果知觉不具有恒常性,那么个体适应环境的活动就会更加复杂,在不同情况下,每一认识活动,每一反应动作,都要来一番新的学习和适应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使适应变为不可能的了。

感觉的特性和知觉的特性

感觉:

1.感受性

感受性即感觉的能力。不同的人对同等强度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是不一样的。感受性高的人能感觉到的刺激,不一定能被感受性低的人感觉到。如,有经验的染色工人能辨别出几十种不同的黑色,而一般人则很难分辨。

一个人的感受性高低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刺激物的感受是有高低的。

2.感受性的变化

感受性的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感觉的适应。适应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感受性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降低。通常,强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降低,弱刺激可以引起感受性提高。此外,一个持续的刺激可引起感受性的下降。例如,当你从光亮处走进电影院时,起初感到伸手不见五指,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慢慢看清周围的东西,这是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反之,从暗处到光亮的地方,最初强光使人目眩,什么也看不见。但过一会儿视力就恢复正常,这是视觉感受性降低的明适应。除了视觉适应外,还有嗅觉、味觉等其他感觉的适应。古语说“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人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的适应。适应现象具有很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使人能在变化万千的环境中,做出精确的反应。

(2)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的相互作用一般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因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这种变化也可以在几种感觉同时产生时发生,也可以在先后几种感觉中产生影响。一般的变化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对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刺激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这种感受性。如,轻微的音乐声可提高视觉的感受性,强烈的噪音可以引起对光的感受性降低。

感觉的相互作用也可以发生在同一种感觉之间。最明显的就是对比现象。如,“月明星稀”,天空上的星星在明月下看起来比较稀少,而在黑夜里看起来就明显地增多;灰色的长方形放在黑色背景上看起来要比放在白色背景上更亮些。这些是同时性对比。在吃过甜点心之后再吃苹果,苹果变得发酸,而吃了酸苹果之后再吃甜点心,点心就显得格外甜。这是相继性对比。教师在使用直观教具和组织教学时,应充分考虑感觉的相互作用和对比规律。例如,浅色的教具可放在黑板前演示,深色的教具可放在白墙前演示。要使学生区分出地图上的不同部位,就可以着上红绿或黄蓝等对比色。在进行字词教学时,把不易分辨的形近字:辨、辫、辩的中间部分用红笔写,以示醒目。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自然现象、图片或阅读课文时,教师的讲解、提示的声音不宜过高,更不允许周围大声喧嚷,以免影响学习的效果。

(3)感受性与训练。前面提及的两种感受性的变化是暂时的,有一定的时限。要使个体感受性从根本上提高,则与实践活动的训练有关。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因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做长期的、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超过其他人。如,炼钢工人能够根据钢水的火花判断炉内温度的高低;染料工人能够分辨出几十种浓淡不同的黑色;有经验的面粉工人能够单凭触觉,摸出面粉的质量以及辨别出这种面粉是由哪个地区生产的麦子磨成的。此外,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丧失一种感觉能力的人,他们其他感觉能力会由于代偿而得到特殊的发展。如,聋哑人的视觉特别敏锐,盲人的听觉和触觉特别发达。受过专门训练的小学生,

能敏锐地辨别相差1/2音高的两个音,而没有受过专门乐器训练的小学生,就是对相差一个音阶的两个音都不易区分。所有这些事例说明,人的各种感觉能力都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经过专门训练可以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小学生的学习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感受性的提高。如音乐、朗读能发展儿童的纯音听觉和语音听觉能力,绘画能发展儿童的视觉能力,手工、泥塑能发展儿童的触觉能力,体育能发展儿童的运动觉、平衡觉的能力等等。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意识地对儿童的各种感觉能力加以训练和培养。

知觉:

人对于客观事物能够迅速获得清晰的感知,这与知觉所具有的基本特性是分不开的。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等特性。

一、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在于把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性、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对它们的知觉格外清晰,被知觉的对象好像从其他事物中突出出来,出现在“前面”,而其他的事物就退到后面去了。与此相关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中一个兴奋中心占优势,同时皮层的其余部分受抑制。知觉的选择性揭示了人对客观事物反映的主动性。

知觉的选择性依赖于个人的兴趣、态度、需要以及个体的知识经验和当时的心理状态;还依赖于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活动性、对比)和被感知对象的外界环境条件的特点(照明度、距离)。

二、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表现为人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判断它,把它归入一定的事物系统之中,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知它。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从事不同职业和有不同经验的人,在知觉上是有差异的。如工程师检查机器时能比一般人看到、听到更多的细节;成人的图画知觉与儿童相比,能更深刻地了解图画的内容和意义,知觉到儿童所看不到的细节。

影响知觉理解性的条件有三个。

1.言语的指导作用

言语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应用。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中实现的,词的作用有助于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使知觉更迅速、更完整。例如,天空中的云彩,自然景色中的巨石形状,在感知时加以词和言语的指导,很快就能知觉到。

2.实践活动的任务

当有明确的活动任务时,知觉服从于当前的活动任务,所知觉的对象比较清晰、深刻,任务不同对同一对象可以产生不同的知觉效果。比如,对天安门的素描和用文字的描写,任务不同,感知效果就不同。

3.对知觉对象的态度

如果对知觉对象抱着消极的态度,就不能深刻地感知客观事物;只有对知觉对象发生兴趣,抱积极的态度才能加深对它的理解。

三、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是人们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是客观对象的许多部分形成的复合刺激物,大脑皮层对复合刺激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反映客观对象各种属性的关系,形成关于对象的完整映象。例如,走进教室,人们不是先感知桌椅,后感知黑板、窗户……而是完整地同时反映它们。

知觉的整体性是多种感知器官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觉的整体性与感知的快慢,同过去经验和知识的参与有关,阅读速度就是随着人的阅读经验的积累及把较小的单元(词)组成较大的单元(句子)而逐渐加快的。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例如,对过去认识的人,决不会因为他的发型、服装的改变而变得不认识;一首熟悉的歌曲,不会因它高八度或低八度而感到生疏,或因其中个别曲子走调,就认为是别的歌曲;教师判断学生的错别字,如“尖瑞科学”,不会因“端”字写成了“瑞”字,而不去感知尖端科学。

知觉的恒常性对生活有很大的作用,正确地认识物体的性质比单纯地感知局部的物理刺激物有较大的实际意义,它可以使人们在不同情况下,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反映事物,从而能够根据对象的实际意义去适应环境。如果知觉不具有恒常性,那么个体适应环境的活动就会更加复杂,在不同情况下,每一认识活动,每一反应动作,都要来一番新的学习和适应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使适应变为不可能的了。


相关文章

  • 第三节 感觉与知觉试题(含答案)
  •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知识考点 P42 一.单项选择题: 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 A )属性的反映. A. 个别 B. 整体 C. 外部 D. 本质 2.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的肌动觉属于(D ) A. 远距离感觉 ...查看


  • 太极拳推手听劲揭秘
  • 有位外国大学生非常爱好中国的武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学习太极推手时非常诚恳礼貌地请教什么是听劲.师父通过翻译向他讲解了传统听劲理论,外国朋友听后满脸疑惑,绞尽脑汁还是似懂非懂.不得要领,十分不理解地说:"劲力怎么能听见呢?我的耳 ...查看


  • 第三节 认识过程
  • 第三节 认识过程 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理咨询科 黄铎香 讲授 第一单元 感 觉 一.感觉及其种类 ▲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分类: (一)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等. ( ...查看


  • 『眼中之竹』与『胸中之竹』
  • 古时候,有个画家叫郑板桥,他画的竹子很有名.一次,他给别人说起画竹的情景:"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 ...查看


  • 心理学试题[1]
  • 宝鸡文理学院命题专用纸 1 科目: 心理学 适用年级: 2003 级本科 考试时间: 2005 年 7 月 试卷类型: A A 多血质 B 胆汁质 C 黏液质 D 抑郁质 10 "一叶知秋"属于知觉的(). A 理解性 ...查看


  • 感觉和知觉 练习题
  • 感觉和知觉 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感觉 2.知觉 3.错觉 4.差别感受性 5.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6.知觉的理解性 7.知觉的恒常性 8.知觉的选择性 9.知觉的整体性 10.时间知觉 二.填空题: 1.感觉是人脑对()于感觉 ...查看


  •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 心理学期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二.心理学的几种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心理实验法 3.相关法 4.实验法 5.个案法 三.心理学产生标志: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查看


  • 营销心理学案例
  • 案例库 学习情境一营销心理学概述 [案例一] 速溶咖啡与营销心理 20世纪40年代后期,速溶咖啡作为一种方便饮料刚刚进入美国市场.生产者和经营者深信这种方便.省时.省力.快捷,价格适中的新产品一定会受到市场欢迎.但是销售结果让他们颇为惊讶- ...查看


  •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 2008--2009学年度心理学考试 1.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在19世纪以前,心理学还处于哲学的襁褓中,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大多采用思辨的方法研究心理学问题.19世纪以后,心理学转向用科学方法研究心理现象. 概括而言,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以下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