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打造全市经济发展新引擎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12月上旬,财经委邀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部分财经委委员组成调研组,先后召开相关部门、部分物流集聚区座谈会和物流企业座谈会。听取了市发改委、经信委、交通运输局、港口管理局、商务局以及金港湾物流园、柘汪物流园、海州智慧物流园等单位的情况汇报,座谈了解连云港港物流控股公司、中哈物流基地、新为多式联运、外运陆桥、雅仕保鲜等10家物流企业发展状况、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及对我市物流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从调研情况来看,随着国家“五大战略”对连云港的定位,我市积极实施千亿物流产业助推工程,着力培育金港湾物流园等集聚区,强势推进中哈物流基地建设,现代物流特别是港口物流已成为我市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方向,但是在物流产业规划、产业规模培育、园区集聚创新发展、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还需要下大力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一)物流规模不断扩大,物流企业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物流需求不断增加,物流企业向规范经营和专业化服务延伸。2013年,港口运输新开国际集装箱航线6条,完成吞吐量过2亿吨,较2010年增长48%,集装箱运量548.8万标箱,较2010年增长41.8%;铁水联运完成25万标箱;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1.3亿吨,较2012年增长9%。今年上半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实现3244.6亿元,同比增长2.8%;列入统计的物流企业营业收入364亿元,同比增长1.5%;物流业完成增加值71.5亿元,同比增长2.3%。

(二)港口物流突飞猛进,联盟合作取得重大突破。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30万吨深水航道一期工程建成,赣榆、徐圩实现开港营运,各类码头强力推进,集疏运体系逐步完善;港口物流园区初显规模,金港湾物流园区成功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徐圩、灌南、柘汪等物流园区蓬勃兴起;多式联运体系加快构建,与苏北鲁南、陆桥沿线多地口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腹地货源市场不断拓展,通关效率显著增强。联盟合作取得突破,中哈物流基地作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首个实体项目,今年5月启动一期工程,目前已累计进出口集装箱5.3万TEU,拆装箱1.2万TEU,仓储货物15.7万吨,为中亚各国打开了“经济之窗”。港口焦煤、焦炭和铁矿石等期现货交割仓库异军突起,焦炭期货交割仓库获得大连商品交易所优秀期货交割仓库称号。

(三)行业物流开始起步,物流服务水平有所提升。全市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发展速度加快,服务新模式得到推广运用。快递企业迅猛发展,从业人员达6000名;菜篮子、指尖商城等本土电商初步兴起,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不断深入。冷链物流快速发展,全市冷链物流仓储能力已达到15万吨,位于海州智慧物流园的麦咖莎冷链物流规划建设仓储能力为25万吨,依托雅仕、家得福、天缘等冷链物流企业,一批城市农副产品生鲜直供平台正在加快发展。创新驱动活力增强,海通集团开展上下班交通定制服务、雅仕物流开展冷链溯源与全程监控等,促进了物流服务理念的创新;8家单位共同组建的连云港电子口岸信息发展有限公司,实行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模式,建设和运营连云港港口EDI 中心、连云港电子口岸等口岸公共信息平台,成为我市唯一的国际物流大通关信息平台。

(四)物流园区格局初具,集聚功能不断增强。近年来,江苏沿海开发、东中西区域合作、“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市独特区位优势不断凸显,被确定为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苏北唯一)和省级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南京、徐州、连云港市)。目前,我市新增市级重点物流基地5家,实现了零的突破,中哈物流基地、金港湾物流园区、海州智慧物流产业园等一批现代化智慧物流园区初现雏形,柘汪物流服务业集聚区、丁字路物流服务业集聚区、灌云临港物流服务业集聚区、灌南现代物流服务业集聚区等园区集聚功能不断增强。

二、我市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物流企业“弱小散乱”状况突出。我市物流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传统物流企业占到97.6%左右,主要由零散的小型配货、个体运输户以及提供仓储租赁的企业等构成,由于企业规模小、层次低、资金有限,物流服务多为简单的堆存、仓储和配送,企业管理大多松散粗放,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较低。第三方物流服务亟待提升,我市列入统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共计248家,其中营业收入超过2亿元的企业只有6家,占2.4%。第三方物流市场上存在着现实不足与潜在需求巨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企业物流与第三方物流不能有效融合,导致社会物流需求不足。不少企业内部运输车辆、上下班车辆、仓储等物流设施装备的保有率仍然较高,自理物流现象较多。另一方面,企业普遍认为自理物流成本较高,希望物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迫切需要具有现代物流理念和管理经验、能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和供应一体化方案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

(二)物流业发展规划亟需制定。全市综合物流发展、港口物流发展、城市配送和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和发展缺乏总体规划指导和行业发展引导目标定位。“十二五”期间,市发改委牵头制订了我市物流业发展规划上报市政府,市政府未印发。当前,国家、省对物流业发展特别是物流园区规划越来越重视,去年《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2013-2020年)》公布,今年《江苏省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出台,最近,国务院又印发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市港产城联动式发展正在启动推进,亟需组织编制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统筹港口物流和其它专业物流体系的协调发展,统筹各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

(三)港口物流竞争压力加大。铁路运价优惠取消、海运价上涨、阿拉山口过境运输路径变动等因素,加大了货源、航线开发的成本和难度。周边港口竞争日趋激烈,各地纷纷开通欧亚班列,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市陆桥运输主体的地位。我市港口码头泊位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大型泊位偏少,堆存能力不足,各港区仓储、运输设施管理存在条块分割现象,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尚未形成。以港口为核心的物流综合运输尚不健全,东陇海段铁路运力不足,北疏港公路尚在建设,东疏港公路对港口集卡车辆分流效果不明显,南疏港公路衔接大港路对城市居民生活干扰较大。连云港至淮安、盐城等疏港航道虽已贯通,但无法顺利通行1000吨级船舶,盐河段航道堵闸现象严重、水位低、沿途有浅点,造成内河集疏运通而不畅。同时海河联运短倒现象普遍存在,综合运输成本上升。

(四)物流业管理体制亟待改进。由于历史等多重原因,从国家至地方物流管理职能设置的部门各不相同。国家交通与物流部门的职能设在发改委,省到市现代物流工作职能设在经信部门。实际工作中,市发改、商贸、交通、港口等部门都对物流业有一部分管理职能,而物流业发展规划的实施、相关政策制定和发展中的重大协调在经信委,这种情况源于物流业统计纳入服务业,市发改部门牵头服务业发展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忽视了物流业的突出地位和重要性,各相关部门都从各自职能做起,客观上和主观上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全市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物流业发展政策扶持不足。我市尚无物流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只是按传统的方法将物流纳入服务业,现有政策大都是借鉴省里的、粗线条的政策,缺乏我市个性化的、体现连云港独特区域地位的政策,对物流企业设备设施配备、服务技术引进、土地财税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政策缺失,对园区的支持措施上往往存在政策难以落地、手续繁杂等困难。市级集装箱甩挂运输试点企业和市级龙头物流企业均无政策性扶持措施,不利于本土骨干物流企业做大做强。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对物流企业影响较大,虽然说有些成本可以抵扣增值税进项税,但由于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许多限制,导致增值税专用发票在运输过程中取得困难,无形中增加成本,物流企业对此需要大力扶持。

(六)金港湾物流园区发展遭遇瓶颈。金港湾国际物流园区对港口、临港产业、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目前开发主体和开发模式已经不能承担园区开发的需要。一是体制方面:以企业主体无法承担园区开发所涉及的政府行政职责,园区土地属性复杂,规划土地涉及多个行政区域和企业、土地权属、管理方式、政策环境、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开发事务中含有公共设施建设管理、内河岸线管理、交通及治安管理等大量行政性事务;开发模式以企业举债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由于资源注入与公司承担的建设任务极不匹配,债务总额达30多亿元,债务负担沉重,无力后续开发。且以企业为开发主体的园区无法申报省物流园区示范基地。二是规划方面:随着港口转型升级和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园区原有规划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发展需要,亟需进行修编。三是土地注入方面:物流园区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土地仅约16平方公里,已利用盐田及已取得指标的用地约4平方公里,剩余12平方公里基本为一般农用地,申请用地指标非常困难。

(七)物流人才培育工作有待加强。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管理标准化、物流业务信息化和智能化对物流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市还没有专门的物流培训考试机构,物流企业中高中级技术人员十分缺乏,尤其是较高层次的物流管理和经营人才短缺,不能满足有效市场需求。

三、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一带一路”建设赋予了我市新的使命,就是把连云港打造成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丝绸之路经济带陆海交汇枢纽、上合组织成员国共同出海口、服务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自由贸易港区,力争成为“一带一路”区域具有良好幅射带动作用的国际性海港中心城市。全市上下一定要抢抓机遇,强化措施,把现代物流特别是港口物流作为我市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助推连云港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相发展中取得新突破。

(一)坚持规划引领,加快制定物流业发展规划。一是紧扣国家战略定位。围绕国家战略对连云港的定位,结合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尽快制定全市物流业发展规划,推进资源整合,合理优化布局,引领物流产业发展。二是注重与各类规划的衔接。加强与“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全市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等衔接,形成整体合力。三是加快物流园区规划修编。根据国家和省关于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和建设标准要求,认真梳理全市物流园区建设发展现状,对全市重点物流基地进行规划修编,特别是加快金港湾物流园区规划修编,按照建设上合组织成员国共同出海口和国际物流仓储基地的定位,开展园区控规修编工作,拓展产业布局空间。

(二)突出核心资源,强势推进港口现代物流。把港口物流作为全市物流业的发展重点,加快使港口从吞吐转运港向贸易物流港转型。一是组建大型物流发展集团。充分挖掘港口集团自身现有物流资源,以资本为纽带,加大融合发展力度,引导县区政府与港口集团开展投资合作,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入驻。主动对接大陆桥沿线重要节点城市的大型物流企业,开展相互换股、交叉持股,创新业务合作模式,共同组建新丝路陆桥运输大型物流集团,构建有效应对西伯利亚大陆桥的竞争格局。二是打造国际物流基地。突出中哈物流基地建设,进一步挖掘与中西亚国家在资源、产业、技术等方面的合作空间,积极将金港湾物流园建成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统筹调整两翼港口物流园区,避免无序竞争、同质化发展,为临港产业发展打造功能完善、专业性强的物流服务基地。三是构建重大开放平台。加快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整合提升和联动发展,深化自由贸易港区、综合保税区等政策研究和申报争取工作。对我市上报省里的连云港口岸大宗散货(铁矿石)交易中心、东海县农产品(鲜切花)进口交易中心项目,要跟紧盯住。四是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把集疏运体系建设作为港口和全市发展的生命线来抓,对铁路、公路、疏港道路、内河航道等运输体系统筹安排,加快推进。特别是持续争取建设连徐客专,不断提升新亚欧大陆桥铁路运力。五是充分发挥上层协调机制作用。积极向上呼吁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尽早实现大陆桥物流全程信息系统互通互联。争取建立健全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国家的铁路运输协调机制,加强与铁路部门就运价、通关等政策的沟通协调,统一运费标准和调价机制,争取较多优惠政策。完善陆桥过境运输规范,推进陆桥运输统一单证工作,简化过境手续。

(三)培育龙头企业,搭建特色物流集聚区。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各物流园区要重点招引大型专业物流公司入驻,按照专业化、规模化的原则组织物流活动。二是鼓励重组整合。鼓励现有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和行业创新,通过参股、兼并、合资等多种形式重组整合,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物流业的投入,积极支持港口集团、海通集团等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中小企业联盟发展,培育一批能够提供综合性一体服务的龙头企业。三是加快品牌化、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品牌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鼓励物流企业申报国家物流与采购联合会A级资质和省、市重点物流企业,积极培育省、市重点物流基地和物流企业技术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运用先进管理理念,提升物流业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

(四)加大扶持力度,优化物流业发展环境。一是出台具体扶持政策。研究制定各行业物流在用地、税收、供水、供电、交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建立现代物流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持续航线营运、大宗物流项目引进、物流园区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电子商务发展、信息平台建设等。对国家已给的政策资金要认真研究,把钱用在“刀刃上”。二是完善城市配送交通管理。根据城市交通状况和物流业务发展情况,加强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研究,制定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有利于配送车辆在市区通行及停靠的具体措施和运作机制。三是创新金融服务。建立面向物流企业的专业担保机构,鼓励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联合开展代收货款、垫付货款、仓单质押等金融服务项目。引导民资、外资参与我市港口、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设施建设和运营,进一步完善物流项目融资渠道。四是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完善物流人才引进政策,着力引进物流领军人才。通过在职培训和职业教育等多种形式,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现代物流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集聚一批熟悉物流业务的专业人员。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智慧物流。一是打造开放式的全市物流枢纽信息系统。针对我市缺乏物流交易、信息公开、运力组织和监管公示的综合交易平台的状况,依托连云港电子口岸(EDI),积极建设集海运、铁路、公路、内河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标准化和资源共享共用。二是建设小微物流企业公共信息平台。面向小微物流企业研究集成化服务平台,促进小微企业资源的优化、动态组合与共享。三是健全口岸大通关体系,加强海关、国检、工商、税务等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积极开展“三互”(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和“三个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试点工作,提高口岸综合服务水平,提升通关效率。

(六)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物流业管理体制机制。一是明确部门职责。明确物流业发展综合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牵头,加强部门之间相互沟通与协调,改善各部门之间职责交叉的现象。二是强化物流业协调机制。健全全市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着力解决物流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对金港湾物流园区、中外运陆桥墟沟库区拆迁和板桥综合物流园区项目等发展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要具体会办,采取有效措施落实。三是发挥物流行业协会作用。做好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信息分析,定期发布全市物流企业运行情况报告。积极开展物流专业人才培训活动,推进物流企业对外交流合作。四是建立考核督查机制。将发展现代物流业纳入政府经济发展任务目标责任制考核,开展定期督查。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12月上旬,财经委邀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部分财经委委员组成调研组,先后召开相关部门、部分物流集聚区座谈会和物流企业座谈会。听取了市发改委、经信委、交通运输局、港口管理局、商务局以及金港湾物流园、柘汪物流园、海州智慧物流园等单位的情况汇报,座谈了解连云港港物流控股公司、中哈物流基地、新为多式联运、外运陆桥、雅仕保鲜等10家物流企业发展状况、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及对我市物流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从调研情况来看,随着国家“五大战略”对连云港的定位,我市积极实施千亿物流产业助推工程,着力培育金港湾物流园等集聚区,强势推进中哈物流基地建设,现代物流特别是港口物流已成为我市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方向,但是在物流产业规划、产业规模培育、园区集聚创新发展、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还需要下大力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一)物流规模不断扩大,物流企业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物流需求不断增加,物流企业向规范经营和专业化服务延伸。2013年,港口运输新开国际集装箱航线6条,完成吞吐量过2亿吨,较2010年增长48%,集装箱运量548.8万标箱,较2010年增长41.8%;铁水联运完成25万标箱;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1.3亿吨,较2012年增长9%。今年上半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实现3244.6亿元,同比增长2.8%;列入统计的物流企业营业收入364亿元,同比增长1.5%;物流业完成增加值71.5亿元,同比增长2.3%。

(二)港口物流突飞猛进,联盟合作取得重大突破。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30万吨深水航道一期工程建成,赣榆、徐圩实现开港营运,各类码头强力推进,集疏运体系逐步完善;港口物流园区初显规模,金港湾物流园区成功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徐圩、灌南、柘汪等物流园区蓬勃兴起;多式联运体系加快构建,与苏北鲁南、陆桥沿线多地口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腹地货源市场不断拓展,通关效率显著增强。联盟合作取得突破,中哈物流基地作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首个实体项目,今年5月启动一期工程,目前已累计进出口集装箱5.3万TEU,拆装箱1.2万TEU,仓储货物15.7万吨,为中亚各国打开了“经济之窗”。港口焦煤、焦炭和铁矿石等期现货交割仓库异军突起,焦炭期货交割仓库获得大连商品交易所优秀期货交割仓库称号。

(三)行业物流开始起步,物流服务水平有所提升。全市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发展速度加快,服务新模式得到推广运用。快递企业迅猛发展,从业人员达6000名;菜篮子、指尖商城等本土电商初步兴起,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不断深入。冷链物流快速发展,全市冷链物流仓储能力已达到15万吨,位于海州智慧物流园的麦咖莎冷链物流规划建设仓储能力为25万吨,依托雅仕、家得福、天缘等冷链物流企业,一批城市农副产品生鲜直供平台正在加快发展。创新驱动活力增强,海通集团开展上下班交通定制服务、雅仕物流开展冷链溯源与全程监控等,促进了物流服务理念的创新;8家单位共同组建的连云港电子口岸信息发展有限公司,实行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模式,建设和运营连云港港口EDI 中心、连云港电子口岸等口岸公共信息平台,成为我市唯一的国际物流大通关信息平台。

(四)物流园区格局初具,集聚功能不断增强。近年来,江苏沿海开发、东中西区域合作、“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市独特区位优势不断凸显,被确定为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苏北唯一)和省级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南京、徐州、连云港市)。目前,我市新增市级重点物流基地5家,实现了零的突破,中哈物流基地、金港湾物流园区、海州智慧物流产业园等一批现代化智慧物流园区初现雏形,柘汪物流服务业集聚区、丁字路物流服务业集聚区、灌云临港物流服务业集聚区、灌南现代物流服务业集聚区等园区集聚功能不断增强。

二、我市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物流企业“弱小散乱”状况突出。我市物流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微企业,传统物流企业占到97.6%左右,主要由零散的小型配货、个体运输户以及提供仓储租赁的企业等构成,由于企业规模小、层次低、资金有限,物流服务多为简单的堆存、仓储和配送,企业管理大多松散粗放,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较低。第三方物流服务亟待提升,我市列入统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共计248家,其中营业收入超过2亿元的企业只有6家,占2.4%。第三方物流市场上存在着现实不足与潜在需求巨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企业物流与第三方物流不能有效融合,导致社会物流需求不足。不少企业内部运输车辆、上下班车辆、仓储等物流设施装备的保有率仍然较高,自理物流现象较多。另一方面,企业普遍认为自理物流成本较高,希望物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迫切需要具有现代物流理念和管理经验、能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和供应一体化方案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

(二)物流业发展规划亟需制定。全市综合物流发展、港口物流发展、城市配送和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和发展缺乏总体规划指导和行业发展引导目标定位。“十二五”期间,市发改委牵头制订了我市物流业发展规划上报市政府,市政府未印发。当前,国家、省对物流业发展特别是物流园区规划越来越重视,去年《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2013-2020年)》公布,今年《江苏省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出台,最近,国务院又印发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市港产城联动式发展正在启动推进,亟需组织编制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统筹港口物流和其它专业物流体系的协调发展,统筹各现代物流园区的建设。

(三)港口物流竞争压力加大。铁路运价优惠取消、海运价上涨、阿拉山口过境运输路径变动等因素,加大了货源、航线开发的成本和难度。周边港口竞争日趋激烈,各地纷纷开通欧亚班列,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市陆桥运输主体的地位。我市港口码头泊位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大型泊位偏少,堆存能力不足,各港区仓储、运输设施管理存在条块分割现象,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尚未形成。以港口为核心的物流综合运输尚不健全,东陇海段铁路运力不足,北疏港公路尚在建设,东疏港公路对港口集卡车辆分流效果不明显,南疏港公路衔接大港路对城市居民生活干扰较大。连云港至淮安、盐城等疏港航道虽已贯通,但无法顺利通行1000吨级船舶,盐河段航道堵闸现象严重、水位低、沿途有浅点,造成内河集疏运通而不畅。同时海河联运短倒现象普遍存在,综合运输成本上升。

(四)物流业管理体制亟待改进。由于历史等多重原因,从国家至地方物流管理职能设置的部门各不相同。国家交通与物流部门的职能设在发改委,省到市现代物流工作职能设在经信部门。实际工作中,市发改、商贸、交通、港口等部门都对物流业有一部分管理职能,而物流业发展规划的实施、相关政策制定和发展中的重大协调在经信委,这种情况源于物流业统计纳入服务业,市发改部门牵头服务业发展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忽视了物流业的突出地位和重要性,各相关部门都从各自职能做起,客观上和主观上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全市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物流业发展政策扶持不足。我市尚无物流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只是按传统的方法将物流纳入服务业,现有政策大都是借鉴省里的、粗线条的政策,缺乏我市个性化的、体现连云港独特区域地位的政策,对物流企业设备设施配备、服务技术引进、土地财税等方面的引导和扶持政策缺失,对园区的支持措施上往往存在政策难以落地、手续繁杂等困难。市级集装箱甩挂运输试点企业和市级龙头物流企业均无政策性扶持措施,不利于本土骨干物流企业做大做强。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对物流企业影响较大,虽然说有些成本可以抵扣增值税进项税,但由于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许多限制,导致增值税专用发票在运输过程中取得困难,无形中增加成本,物流企业对此需要大力扶持。

(六)金港湾物流园区发展遭遇瓶颈。金港湾国际物流园区对港口、临港产业、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目前开发主体和开发模式已经不能承担园区开发的需要。一是体制方面:以企业主体无法承担园区开发所涉及的政府行政职责,园区土地属性复杂,规划土地涉及多个行政区域和企业、土地权属、管理方式、政策环境、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开发事务中含有公共设施建设管理、内河岸线管理、交通及治安管理等大量行政性事务;开发模式以企业举债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由于资源注入与公司承担的建设任务极不匹配,债务总额达30多亿元,债务负担沉重,无力后续开发。且以企业为开发主体的园区无法申报省物流园区示范基地。二是规划方面:随着港口转型升级和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园区原有规划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发展需要,亟需进行修编。三是土地注入方面:物流园区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土地仅约16平方公里,已利用盐田及已取得指标的用地约4平方公里,剩余12平方公里基本为一般农用地,申请用地指标非常困难。

(七)物流人才培育工作有待加强。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物流业管理标准化、物流业务信息化和智能化对物流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市还没有专门的物流培训考试机构,物流企业中高中级技术人员十分缺乏,尤其是较高层次的物流管理和经营人才短缺,不能满足有效市场需求。

三、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一带一路”建设赋予了我市新的使命,就是把连云港打造成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丝绸之路经济带陆海交汇枢纽、上合组织成员国共同出海口、服务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自由贸易港区,力争成为“一带一路”区域具有良好幅射带动作用的国际性海港中心城市。全市上下一定要抢抓机遇,强化措施,把现代物流特别是港口物流作为我市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助推连云港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竞相发展中取得新突破。

(一)坚持规划引领,加快制定物流业发展规划。一是紧扣国家战略定位。围绕国家战略对连云港的定位,结合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尽快制定全市物流业发展规划,推进资源整合,合理优化布局,引领物流产业发展。二是注重与各类规划的衔接。加强与“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全市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等衔接,形成整体合力。三是加快物流园区规划修编。根据国家和省关于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和建设标准要求,认真梳理全市物流园区建设发展现状,对全市重点物流基地进行规划修编,特别是加快金港湾物流园区规划修编,按照建设上合组织成员国共同出海口和国际物流仓储基地的定位,开展园区控规修编工作,拓展产业布局空间。

(二)突出核心资源,强势推进港口现代物流。把港口物流作为全市物流业的发展重点,加快使港口从吞吐转运港向贸易物流港转型。一是组建大型物流发展集团。充分挖掘港口集团自身现有物流资源,以资本为纽带,加大融合发展力度,引导县区政府与港口集团开展投资合作,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入驻。主动对接大陆桥沿线重要节点城市的大型物流企业,开展相互换股、交叉持股,创新业务合作模式,共同组建新丝路陆桥运输大型物流集团,构建有效应对西伯利亚大陆桥的竞争格局。二是打造国际物流基地。突出中哈物流基地建设,进一步挖掘与中西亚国家在资源、产业、技术等方面的合作空间,积极将金港湾物流园建成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统筹调整两翼港口物流园区,避免无序竞争、同质化发展,为临港产业发展打造功能完善、专业性强的物流服务基地。三是构建重大开放平台。加快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整合提升和联动发展,深化自由贸易港区、综合保税区等政策研究和申报争取工作。对我市上报省里的连云港口岸大宗散货(铁矿石)交易中心、东海县农产品(鲜切花)进口交易中心项目,要跟紧盯住。四是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把集疏运体系建设作为港口和全市发展的生命线来抓,对铁路、公路、疏港道路、内河航道等运输体系统筹安排,加快推进。特别是持续争取建设连徐客专,不断提升新亚欧大陆桥铁路运力。五是充分发挥上层协调机制作用。积极向上呼吁加强信息化体系建设,尽早实现大陆桥物流全程信息系统互通互联。争取建立健全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国家的铁路运输协调机制,加强与铁路部门就运价、通关等政策的沟通协调,统一运费标准和调价机制,争取较多优惠政策。完善陆桥过境运输规范,推进陆桥运输统一单证工作,简化过境手续。

(三)培育龙头企业,搭建特色物流集聚区。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各物流园区要重点招引大型专业物流公司入驻,按照专业化、规模化的原则组织物流活动。二是鼓励重组整合。鼓励现有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和行业创新,通过参股、兼并、合资等多种形式重组整合,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物流业的投入,积极支持港口集团、海通集团等企业做大做强,扶持中小企业联盟发展,培育一批能够提供综合性一体服务的龙头企业。三是加快品牌化、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品牌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鼓励物流企业申报国家物流与采购联合会A级资质和省、市重点物流企业,积极培育省、市重点物流基地和物流企业技术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运用先进管理理念,提升物流业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

(四)加大扶持力度,优化物流业发展环境。一是出台具体扶持政策。研究制定各行业物流在用地、税收、供水、供电、交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建立现代物流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持续航线营运、大宗物流项目引进、物流园区建设、龙头企业培育、电子商务发展、信息平台建设等。对国家已给的政策资金要认真研究,把钱用在“刀刃上”。二是完善城市配送交通管理。根据城市交通状况和物流业务发展情况,加强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研究,制定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有利于配送车辆在市区通行及停靠的具体措施和运作机制。三是创新金融服务。建立面向物流企业的专业担保机构,鼓励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联合开展代收货款、垫付货款、仓单质押等金融服务项目。引导民资、外资参与我市港口、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设施建设和运营,进一步完善物流项目融资渠道。四是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完善物流人才引进政策,着力引进物流领军人才。通过在职培训和职业教育等多种形式,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现代物流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集聚一批熟悉物流业务的专业人员。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智慧物流。一是打造开放式的全市物流枢纽信息系统。针对我市缺乏物流交易、信息公开、运力组织和监管公示的综合交易平台的状况,依托连云港电子口岸(EDI),积极建设集海运、铁路、公路、内河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标准化和资源共享共用。二是建设小微物流企业公共信息平台。面向小微物流企业研究集成化服务平台,促进小微企业资源的优化、动态组合与共享。三是健全口岸大通关体系,加强海关、国检、工商、税务等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积极开展“三互”(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和“三个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试点工作,提高口岸综合服务水平,提升通关效率。

(六)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物流业管理体制机制。一是明确部门职责。明确物流业发展综合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牵头,加强部门之间相互沟通与协调,改善各部门之间职责交叉的现象。二是强化物流业协调机制。健全全市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着力解决物流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对金港湾物流园区、中外运陆桥墟沟库区拆迁和板桥综合物流园区项目等发展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要具体会办,采取有效措施落实。三是发挥物流行业协会作用。做好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信息分析,定期发布全市物流企业运行情况报告。积极开展物流专业人才培训活动,推进物流企业对外交流合作。四是建立考核督查机制。将发展现代物流业纳入政府经济发展任务目标责任制考核,开展定期督查。


相关文章

  • 向东看:当好参谋助手 推动跨越发展
  • 来源:芜湖新闻网-芜湖日报 记者:赵丹丹 导读 "十三五"的恢弘篇章徐徐开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以更充沛的激情.更务实的态度谋大事.解难事,为城市发展当好"参谋助手"?"向东看.往东比 ...查看


  • 十二五规划解读
  •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发布时间:2011-01-26 稿件来源:长春晚报 规划综述篇-- 32000字绘就"十二五"发展宏伟蓝图 24日,长春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长春市国民 ...查看


  • 揭阳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
  • 为打造粤东发展极建设幸福新揭阳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揭阳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1年12月6日) 陈绿平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揭阳市第五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市顺利开启"十二五"发展航程,朝着&qu ...查看


  • 跨越崛起的2013系列报道③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 2013-12-23 08:40:45 |作者: 李佩佩|来自: 南阳日报 摘要: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 ...查看


  •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市信息化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 京政发[2011]56号附件: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市信息化及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二○一一年九月 序 言 1999年,我市提出并推动"数字北京"建设,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查看


  • 太仓党代会报告
  • 坚持科学发展 共创美好生活 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太仓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陆留生 2011年6月26日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太仓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太仓市第十二次 ...查看


  • 河源现代服务业: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 河源现代服务业: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2011-04-26 14:45:36 新闻来源: 河源日报 核心阅读 经济学家把现代服务业称为"催发剂".这个"催发剂"正是河源着力培育的经济新增长点,物流和商业中 ...查看


  • 青岛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 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3月25日张新起)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第十四届政府工作回顾 2008年市第十四届人民政府组成以来,在中共青岛市委的坚强领 ...查看


  • 2012年滨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2年2月27日在滨州市第十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长 张光峰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以来的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自2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