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解题导入,整体感知古诗

1、老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首诗,看:(屏幕出示《静夜思》、《泊船瓜洲》),你能来读一读吗?

学生1:(读《静夜思》)

老师:读得很正确。第二首谁会读?

学生2:(读《泊船瓜洲》)(“间”的字音读错。)

老师:“间”读jiàn,是间隔的意思,谁再来读?

学生3:(再读《泊船瓜洲》)

老师:很好,字正腔圆,我们一起来。

学生:(齐读《泊船瓜洲》)

2、揭题

老师:这两首诗都饱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李白的思乡之情就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的思乡之情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属于王维的思乡之情是——

学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3、释题:

老师:这里的“佳节”就是——

学生:九月九日重阳节。

老师:那是一个美好的、团圆的节日。在这样的节日里加倍地思念亲人,再齐读课题,读好它。

学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4、出示古诗

老师:这个课题出自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古诗卡片),你能来读准它吗?

学生1:(读古诗)(“山东”读破了)

老师:这里的“山东”不是我们现在行政区划的山东省,而是在华山的东面,这一片广大的区域,统称为“山东”。(边说边板画演示),谁再来读一读,读准每一个字,每一句诗。

学生2:(读古诗)

老师:你读得真好,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还读出了节奏。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出示标节奏后的古诗)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诗的节奏来。 学生:(齐读古诗)

老师:相信学习课文后你会吟诵得更好。

(评析:通过紧扣课题入手,到展示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感,达到读诗的第一层面,引出读诗的第二层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老师:人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快速默读)

老师: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学生1:一年一度重阳节又到了„„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学生2:我找到的是:以前在家乡时„„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老师:你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找准了。(出示文字两段)

2、体会过节习俗

老师: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人们是怎么欢度的。

学生1:重阳节要登高望远

学生2:重阳节还要头插茱萸。

老师:登高望远,头插茱萸,这就是重阳节的习俗,就像我们春节要吃年夜饭,要拜年一样。看:(屏幕出示茱萸图片),这就是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代的人认为重阳节戴上它可以驱邪避灾,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 (评析:初步读懂古诗的意思,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为理解“佳节”的热闹埋下伏笔。)

三、体会“热闹”

老师:你从哪里感受到重阳节过节的这种“热闹”呢?我们先来看第一段文字。

学生1:(指名朗读第2节第1、2、3句)

老师:我听到了你是那样的兴高采烈。(出示词卡:兴高采烈)“兴高采烈”是什么意思?

学生1:非常高兴。

老师:换个词儿说,就是:——

学生1:高高兴兴

学生2:喜气洋洋

学生3:喜出望外

老师:想不想看看人们欢欢喜喜欢度重阳的情景?(媒体显示人们欢度重阳节的情景) 大家上无处不有的热闹,每个人脸上都是——兴高采烈,男女老少都——

学生1:兴高采烈

老师:读得再快乐一些。

学生2:兴高采烈

老师:读得再热烈一些。

学生3:兴高采烈

老师:一起来。

学生:(齐读)兴高采烈

老师:还有哪个词也让你体会到了“热闹”?

学生:扶老携幼

老师:(出示词卡:扶老携幼)扶:搀扶;携:带着。看,这一家老老小小团聚着,一家几代人欢聚在一起,多么热闹,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谁来读出这种幸福的感觉?

学生1:扶老携幼

老师:人间最幸福的莫过于团圆了。谁再来读?

学生2:扶老携幼

老师:多么幸福啊!一起来

学生:(齐读)扶老携幼

老师:还有哪些词也让你体会到了热闹啊?

学生:登高游玩、欢度节日

老师:重阳节就是这样热闹啊!(出示:扶老携幼、登高游玩、欢度节日、兴高采烈)你能把这组词串读好吗?

学生1:(读词串)

老师:是呀,大街小巷到处都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到处都充满了人们的欢声笑语。重阳节就是这样热热闹闹的。

学生2:(齐读词串)

老师: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看一看?

学生1:(指名朗读句子)(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老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出长安街上的热闹吧。

学生:(齐读句子)

(评析:了解佳节的热闹。鸟鸣山更幽,节欢人更孤的感觉。通过画面,进入情境理解情境。)

四、老师:为什么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自由朗读全文,等会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1、交流

学生1:因为王维离家的时候年纪很小。

学生2:因为王维离开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

学生3:因为王维他看到别人过节时很快乐,幸福,合家团聚在一起,而自己很孤单,所以他特别思念亲人。

老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

2、(屏幕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老师:15岁,和我们现在上初一的孩子一样大,就已经离开家乡两年了,如果是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学生1:我会很孤独。

学生2:我感觉很寂寞,会很想家。

学生3:我会非常非常思念亲人,想早点回去和他们团聚。

3、老师:对,你们走进王维的心里去了。让我们把这一份思念送进语言文字中,用我们动情的朗读来表达吧。

学生1:(读第一节第2句)

老师:读得太好了,“已经两年了”:我听出了,那是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啊!分别的时间太长了,没有电话,没有网络,能不思念家乡吗?

学生2:(读第一节第2句)

老师:“两年”啊,这是孤独的两年,是充满思念的两年,这两年是何等的漫长。

学生3:(读第一节第3句)

老师:你离家的时间还不够长;你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还不够浓,不够深;漫长的时间让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学生4:(再指读)

老师:一起来。这一句中还有其它词语能让你读出思念的感觉来吗? 学生:还有“15岁”

老师:15岁,那么小,那么年幼,怪不得他“倍思亲”啊!

学生:(齐读)

老师:看——(板画):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以东,而15岁的他却孤身一人在华山以西的异地他乡长安。对于他来说,长安就是异乡,不是他的家乡,是另外的、别的地方。他自己就是到长安求学的一个客人,是一个异客。

老师:长安和王维的家乡隔着一座险峻的华山,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唐代,回家只能靠步行,不仅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而且过了华山还有走很长很长的路程才能走到自己的家乡。真正是千里迢迢啊,回一趟家不知要走多久呢,不是想回就能回的啊!王维不知有多想念他的亲人呢。

此刻的他,身处热闹的佳节,却是——

学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老师:看,这就是此刻的王维,他独自一人在书斋里,看着他,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学生1:背井离乡

学生2:举目无亲

学生3:冷冷清清

学生4:孤孤单单

学生5:孤独无依

老师:(屏显孤独的词串)谁来读一读。

学生1:(读词串)

老师:那份孤独还不够,引读——

学生:(跟读)

老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男学生读热闹的句子,女学生读王维孤独。

学生:(合作读第2节)

3、老师:同学们,你明白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原因了吗?是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谁来吟一吟?

学生1:(吟诗第一句)

学生2:(再吟第一句)

学生:(齐吟)

(评析:由刚才热闹的场景到现在的独思有一个情感转换的空间,有沉思默想的空间。通过一组“词串”的总结、诵读,使学生能很快走入孤独的内心之中,使得他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所在。在学生的情感已经到达这一层面的时候,切入诗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情吟诵,学生切切实实地走“近”了王维,体现文包诗的特点,诗文交融。)

五、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什么

1、老师:重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他孤独一人,不由伤感起来,此时王维在这美好的节日里在思什么?想什么呢?

学生1:(朗读第三节)

老师:其余同学静静地听,体会一下此刻王维的心情。

老师:你体会到了什么心情?从哪一句体会到的?

学生1:我体会到了一种思念。

学生2:我体会到了一种回忆过去美好学生活的快乐。

学生3:我体会到了王维的孤独和悲伤。

学生4:我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牵挂。

学生5:我体会到了他对过去美好学生活的一种回味。

老师:此时的王维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快乐学生活的回忆中,他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读读这段对过去学生活美好回忆的句子。

学生1:(读第3小节中第一、二句。)

老师: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读得真好,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一遍。

学生:(齐读第3小节中第一、二句)

老师:“手挽着手、登高远眺”也要读出那种亲热、幸福的感觉。 学生1:(再指名读这两句)

老师:那是以前的、曾经的、已经是很遥远的快乐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仔细听,老师读这两句是什么心情?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读?

(师范读)

学生:老师读得很伤心,一点也不快乐。

学生:我知道,那是因为这快乐的情景都是在回忆中,并不是现实学生活中的,所以老师读得很伤心。

老师:如今王维孤单一人身处长安(指板书)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两地隔着高高的华山,还有漫长的路途,相隔很远,有千里之遥。这就是——板书: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学生:(齐读板书的两个词语)

老师:现在,王维看到的是人家的快乐,人家的热闹和幸福,自己只能悄悄躲在书斋里,独自一人咀嚼着思乡的酸涩,独在异乡为异客啊!以前(曾经)的快乐和幸福只能留在回忆中,所以此时此刻读这样快乐的句子只能是一种含泪的微笑。

学生:(再回读第一、二句,指读,齐读。)

老师:文字能读出感情,这里的省略号也能读出情来呢,这里的省略号它包含着什么?

学生1:包含着诗人对家乡无尽的思念。

学生2:包含着诗人许多的孤独与无奈。

学生3:包含着王维的遗憾。

老师:它多么像一声长长的叹息,读:

学生:如今我们„„

老师:这里的省略号也多么像一条长长的思念小溪,缠缠绵绵翻山越岭,带着诗人回他魂牵梦绕的家乡。可是此时,诗人只能长叹:

学生:如今,我们„„

老师:这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此时,不仅王维一个人在饱尝思亲之苦,他的兄弟们也正思念着王维。(出示图)当他们头插茱萸,登高西望,却发现独独少了王维,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要是王维在家就好了,可以和我们一起欢度重阳了。

老师: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我们来回味王维无尽的思绪吧。男学生读山这头的王维,女学生读山那头的兄弟,老师读两者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学生:(与师分句齐读)

老师:长长的思绪,深深的思念,就是“思绪万千”。这万千的思绪化作脍炙人口的诗句,就是——(出示古诗)。谁来有声有色的吟一吟。

学生1:(吟诵古诗)

老师:就让我们当一回小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 学生1:(配乐指读)

老师:多么动情呀!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就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

学生:(配乐齐背)

(评析:现在是走“进”内心。紧扣“思绪万千”,体会王维此时此刻的一种心路历程。通过学生个性化地读,老师放手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及时的点拨,真正走入王维内心世界,有一点感受就是一点收获。)

六、诗文对照

老师:同学们,15岁的王维孤身一人,作客他乡,这就是——

学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老师: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在一起去登高游玩的情景让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

学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老师: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王维想到兄弟们肯定和往年一样,头插茱萸,携手登高,嬉笑欢乐,可独独少了自己一个人,这就是——

学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老师:王维将自己浓浓的思念,凝于笔端,写下了这首思乡名诗,仅用28个字就简洁、凝练的表达的浓浓的情。

(评析:诗文对照,使学生顿悟“文包诗”的体裁的特点,文字和诗句可以一一对应,在比较、对照中有深切体验。)

七、拓展升华,体会“思”之深切

老师:王维仅仅在美好的重阳节思念亲人吗?不是,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想啊,念啊,曾经这样问过来自故乡的友人。(出示《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配乐师朗读)

老师:朋友啊,你从家乡来,应该知道家乡的事情。你来的那天,有没有看到我家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学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仅仅想问家乡的梅花吗?他还想问什么?

学生1:他还想问家乡的亲人们都还好吗。

学生2:他还想问家乡的朋友都好吗。

老师:一草一木总关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时,连家乡的梅花也深深地思念啊!轻轻地吟诵这首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

学生:(配乐指名朗读,齐读)

老师:所有的这些都凝成了一个字——板书:“思”,如今王维的这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了经典,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所有远离家乡的人都会这样深情地吟诵——

学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评析:通过拓展古诗,使学生对王维的思乡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再次对文题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受到强烈的熏陶和感染。)

八、布置作业(出示)

老师:今天的课就上大这里,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像王维这样的大诗人写的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准备来个赛诗会,好吗?

学生:好。

老师:下课。

一、解题导入,整体感知古诗

1、老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首诗,看:(屏幕出示《静夜思》、《泊船瓜洲》),你能来读一读吗?

学生1:(读《静夜思》)

老师:读得很正确。第二首谁会读?

学生2:(读《泊船瓜洲》)(“间”的字音读错。)

老师:“间”读jiàn,是间隔的意思,谁再来读?

学生3:(再读《泊船瓜洲》)

老师:很好,字正腔圆,我们一起来。

学生:(齐读《泊船瓜洲》)

2、揭题

老师:这两首诗都饱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李白的思乡之情就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的思乡之情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属于王维的思乡之情是——

学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3、释题:

老师:这里的“佳节”就是——

学生:九月九日重阳节。

老师:那是一个美好的、团圆的节日。在这样的节日里加倍地思念亲人,再齐读课题,读好它。

学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4、出示古诗

老师:这个课题出自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古诗卡片),你能来读准它吗?

学生1:(读古诗)(“山东”读破了)

老师:这里的“山东”不是我们现在行政区划的山东省,而是在华山的东面,这一片广大的区域,统称为“山东”。(边说边板画演示),谁再来读一读,读准每一个字,每一句诗。

学生2:(读古诗)

老师:你读得真好,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还读出了节奏。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出示标节奏后的古诗)要读得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诗的节奏来。 学生:(齐读古诗)

老师:相信学习课文后你会吟诵得更好。

(评析:通过紧扣课题入手,到展示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感,达到读诗的第一层面,引出读诗的第二层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老师:人们是怎么过这个节的呢?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快速默读)

老师: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句子?

学生1:一年一度重阳节又到了„„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学生2:我找到的是:以前在家乡时„„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老师:你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找准了。(出示文字两段)

2、体会过节习俗

老师: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人们是怎么欢度的。

学生1:重阳节要登高望远

学生2:重阳节还要头插茱萸。

老师:登高望远,头插茱萸,这就是重阳节的习俗,就像我们春节要吃年夜饭,要拜年一样。看:(屏幕出示茱萸图片),这就是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代的人认为重阳节戴上它可以驱邪避灾,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 (评析:初步读懂古诗的意思,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为理解“佳节”的热闹埋下伏笔。)

三、体会“热闹”

老师:你从哪里感受到重阳节过节的这种“热闹”呢?我们先来看第一段文字。

学生1:(指名朗读第2节第1、2、3句)

老师:我听到了你是那样的兴高采烈。(出示词卡:兴高采烈)“兴高采烈”是什么意思?

学生1:非常高兴。

老师:换个词儿说,就是:——

学生1:高高兴兴

学生2:喜气洋洋

学生3:喜出望外

老师:想不想看看人们欢欢喜喜欢度重阳的情景?(媒体显示人们欢度重阳节的情景) 大家上无处不有的热闹,每个人脸上都是——兴高采烈,男女老少都——

学生1:兴高采烈

老师:读得再快乐一些。

学生2:兴高采烈

老师:读得再热烈一些。

学生3:兴高采烈

老师:一起来。

学生:(齐读)兴高采烈

老师:还有哪个词也让你体会到了“热闹”?

学生:扶老携幼

老师:(出示词卡:扶老携幼)扶:搀扶;携:带着。看,这一家老老小小团聚着,一家几代人欢聚在一起,多么热闹,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谁来读出这种幸福的感觉?

学生1:扶老携幼

老师:人间最幸福的莫过于团圆了。谁再来读?

学生2:扶老携幼

老师:多么幸福啊!一起来

学生:(齐读)扶老携幼

老师:还有哪些词也让你体会到了热闹啊?

学生:登高游玩、欢度节日

老师:重阳节就是这样热闹啊!(出示:扶老携幼、登高游玩、欢度节日、兴高采烈)你能把这组词串读好吗?

学生1:(读词串)

老师:是呀,大街小巷到处都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到处都充满了人们的欢声笑语。重阳节就是这样热热闹闹的。

学生2:(齐读词串)

老师: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看一看?

学生1:(指名朗读句子)(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老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出长安街上的热闹吧。

学生:(齐读句子)

(评析:了解佳节的热闹。鸟鸣山更幽,节欢人更孤的感觉。通过画面,进入情境理解情境。)

四、老师:为什么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自由朗读全文,等会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1、交流

学生1:因为王维离家的时候年纪很小。

学生2:因为王维离开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

学生3:因为王维他看到别人过节时很快乐,幸福,合家团聚在一起,而自己很孤单,所以他特别思念亲人。

老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

2、(屏幕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老师:15岁,和我们现在上初一的孩子一样大,就已经离开家乡两年了,如果是你,心里是什么感受?

学生1:我会很孤独。

学生2:我感觉很寂寞,会很想家。

学生3:我会非常非常思念亲人,想早点回去和他们团聚。

3、老师:对,你们走进王维的心里去了。让我们把这一份思念送进语言文字中,用我们动情的朗读来表达吧。

学生1:(读第一节第2句)

老师:读得太好了,“已经两年了”:我听出了,那是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啊!分别的时间太长了,没有电话,没有网络,能不思念家乡吗?

学生2:(读第一节第2句)

老师:“两年”啊,这是孤独的两年,是充满思念的两年,这两年是何等的漫长。

学生3:(读第一节第3句)

老师:你离家的时间还不够长;你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还不够浓,不够深;漫长的时间让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学生4:(再指读)

老师:一起来。这一句中还有其它词语能让你读出思念的感觉来吗? 学生:还有“15岁”

老师:15岁,那么小,那么年幼,怪不得他“倍思亲”啊!

学生:(齐读)

老师:看——(板画):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以东,而15岁的他却孤身一人在华山以西的异地他乡长安。对于他来说,长安就是异乡,不是他的家乡,是另外的、别的地方。他自己就是到长安求学的一个客人,是一个异客。

老师:长安和王维的家乡隔着一座险峻的华山,在交通很不发达的唐代,回家只能靠步行,不仅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而且过了华山还有走很长很长的路程才能走到自己的家乡。真正是千里迢迢啊,回一趟家不知要走多久呢,不是想回就能回的啊!王维不知有多想念他的亲人呢。

此刻的他,身处热闹的佳节,却是——

学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老师:看,这就是此刻的王维,他独自一人在书斋里,看着他,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学生1:背井离乡

学生2:举目无亲

学生3:冷冷清清

学生4:孤孤单单

学生5:孤独无依

老师:(屏显孤独的词串)谁来读一读。

学生1:(读词串)

老师:那份孤独还不够,引读——

学生:(跟读)

老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男学生读热闹的句子,女学生读王维孤独。

学生:(合作读第2节)

3、老师:同学们,你明白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原因了吗?是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谁来吟一吟?

学生1:(吟诗第一句)

学生2:(再吟第一句)

学生:(齐吟)

(评析:由刚才热闹的场景到现在的独思有一个情感转换的空间,有沉思默想的空间。通过一组“词串”的总结、诵读,使学生能很快走入孤独的内心之中,使得他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所在。在学生的情感已经到达这一层面的时候,切入诗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感情吟诵,学生切切实实地走“近”了王维,体现文包诗的特点,诗文交融。)

五、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什么

1、老师:重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他孤独一人,不由伤感起来,此时王维在这美好的节日里在思什么?想什么呢?

学生1:(朗读第三节)

老师:其余同学静静地听,体会一下此刻王维的心情。

老师:你体会到了什么心情?从哪一句体会到的?

学生1:我体会到了一种思念。

学生2:我体会到了一种回忆过去美好学生活的快乐。

学生3:我体会到了王维的孤独和悲伤。

学生4:我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牵挂。

学生5:我体会到了他对过去美好学生活的一种回味。

老师:此时的王维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快乐学生活的回忆中,他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读读这段对过去学生活美好回忆的句子。

学生1:(读第3小节中第一、二句。)

老师: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读得真好,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一遍。

学生:(齐读第3小节中第一、二句)

老师:“手挽着手、登高远眺”也要读出那种亲热、幸福的感觉。 学生1:(再指名读这两句)

老师:那是以前的、曾经的、已经是很遥远的快乐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仔细听,老师读这两句是什么心情?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读?

(师范读)

学生:老师读得很伤心,一点也不快乐。

学生:我知道,那是因为这快乐的情景都是在回忆中,并不是现实学生活中的,所以老师读得很伤心。

老师:如今王维孤单一人身处长安(指板书)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两地隔着高高的华山,还有漫长的路途,相隔很远,有千里之遥。这就是——板书: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学生:(齐读板书的两个词语)

老师:现在,王维看到的是人家的快乐,人家的热闹和幸福,自己只能悄悄躲在书斋里,独自一人咀嚼着思乡的酸涩,独在异乡为异客啊!以前(曾经)的快乐和幸福只能留在回忆中,所以此时此刻读这样快乐的句子只能是一种含泪的微笑。

学生:(再回读第一、二句,指读,齐读。)

老师:文字能读出感情,这里的省略号也能读出情来呢,这里的省略号它包含着什么?

学生1:包含着诗人对家乡无尽的思念。

学生2:包含着诗人许多的孤独与无奈。

学生3:包含着王维的遗憾。

老师:它多么像一声长长的叹息,读:

学生:如今我们„„

老师:这里的省略号也多么像一条长长的思念小溪,缠缠绵绵翻山越岭,带着诗人回他魂牵梦绕的家乡。可是此时,诗人只能长叹:

学生:如今,我们„„

老师:这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此时,不仅王维一个人在饱尝思亲之苦,他的兄弟们也正思念着王维。(出示图)当他们头插茱萸,登高西望,却发现独独少了王维,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要是王维在家就好了,可以和我们一起欢度重阳了。

老师: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我们来回味王维无尽的思绪吧。男学生读山这头的王维,女学生读山那头的兄弟,老师读两者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学生:(与师分句齐读)

老师:长长的思绪,深深的思念,就是“思绪万千”。这万千的思绪化作脍炙人口的诗句,就是——(出示古诗)。谁来有声有色的吟一吟。

学生1:(吟诵古诗)

老师:就让我们当一回小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 学生1:(配乐指读)

老师:多么动情呀!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就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

学生:(配乐齐背)

(评析:现在是走“进”内心。紧扣“思绪万千”,体会王维此时此刻的一种心路历程。通过学生个性化地读,老师放手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及时的点拨,真正走入王维内心世界,有一点感受就是一点收获。)

六、诗文对照

老师:同学们,15岁的王维孤身一人,作客他乡,这就是——

学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老师: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在一起去登高游玩的情景让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

学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老师: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王维想到兄弟们肯定和往年一样,头插茱萸,携手登高,嬉笑欢乐,可独独少了自己一个人,这就是——

学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老师:王维将自己浓浓的思念,凝于笔端,写下了这首思乡名诗,仅用28个字就简洁、凝练的表达的浓浓的情。

(评析:诗文对照,使学生顿悟“文包诗”的体裁的特点,文字和诗句可以一一对应,在比较、对照中有深切体验。)

七、拓展升华,体会“思”之深切

老师:王维仅仅在美好的重阳节思念亲人吗?不是,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想啊,念啊,曾经这样问过来自故乡的友人。(出示《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配乐师朗读)

老师:朋友啊,你从家乡来,应该知道家乡的事情。你来的那天,有没有看到我家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学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仅仅想问家乡的梅花吗?他还想问什么?

学生1:他还想问家乡的亲人们都还好吗。

学生2:他还想问家乡的朋友都好吗。

老师:一草一木总关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时,连家乡的梅花也深深地思念啊!轻轻地吟诵这首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

学生:(配乐指名朗读,齐读)

老师:所有的这些都凝成了一个字——板书:“思”,如今王维的这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了经典,成了千古流传的名句,所有远离家乡的人都会这样深情地吟诵——

学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评析:通过拓展古诗,使学生对王维的思乡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再次对文题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受到强烈的熏陶和感染。)

八、布置作业(出示)

老师:今天的课就上大这里,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收集像王维这样的大诗人写的思念家乡、亲人的诗,准备来个赛诗会,好吗?

学生:好。

老师:下课。


相关文章

  • 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
  •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第五册第八单元第23课,它是一篇文包诗. 文章主要讲述了大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他对 ...查看


  • 中秋节手抄报:每逢佳节倍思亲
  • 1.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的极其珍贵,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何况是这象征着团圆美满的中秋佳节. 2.中秋节强调的是团圆,他符合中华民族的伦理观,对构建和谐社会是很有意义一个节日. ...查看


  • 21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3.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身在外地在重阳节思 ...查看


  • 元宵佳节逢新春元宵佳节逢新春
  •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元宵佳节逢新春元宵佳节逢新春>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元宵佳节到,心儿乐陶陶:元宵为你包,口味任你挑:快乐味?平安味?幸福味?如意味?吉祥味?好运味?健康味?还是财富味?如果你全要,日子更美好! ...查看


  • 重阳节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 ...查看


  • 每逢佳节倍思亲 游子中秋短信祝福语
  • 中秋节 月是中秋分外明,我把问候遥相寄;皓月当空洒清辉,中秋良宵念挚心;祝愿佳节多好运,月圆人圆事事圆! 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想说,无论我身在何处,无论我人在何方,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一年中秋又来到,远在他乡的我,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祝 ...查看


  • 想念的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
  •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要到了,我思念我的亲人,我怀念我的爷爷和姥爷.因为,他们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2.我怀念姥爷,他那亲切的话语使我久久难忘.姥爷经常对我说:"小胖墩儿,奶奶孙,小胖墩儿,奶奶孙.&q ...查看


  • 重阳节手抄报:每逢佳节倍思亲
  •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秋高气爽,菊花怒放的季节迎来了今年10月19日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也是中国传统的老人节.在这一天是让老人们登高休闲更是为了让人们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我的奶奶是一位退休老师, ...查看


  • 中秋节黑板报:每逢佳节倍思亲
  • 万里长城永不倒,向你问声中秋好;春风已过玉门关,祝你工资翻一番;每逢佳节倍思亲,月月多拿点奖金;桂林山水甲天下,钞票都在枕头下;中秋节快乐! 往往感动的时刻,来自被朋友想起.常常美好的时刻,源于想起了朋友.即使没有约定,却有默契的祝愿,衷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