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点评[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

  银监会8月18日将《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发至各商业银行。《通知》明确规定,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以及限制互持次级债。      银行业面临融资需求      申银万国认为,交叉持有的次级债从附属资本中扣除将使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约0.8个百分点,银行将试图将次级债转让给非银行金融机构。截止2008年末上市银行发行次级债规模为2508亿元,对资本充足率的贡献为1.33%。依据银监会调研结果,有51%的次级债为银行间交叉持有,这部分扣除的次级债将使资本充足率下降0.68个百分点。考虑到2009年新发的次级债,次级债对资本充足率的贡献将进一步提高,如果全额扣除,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将从原先的12.1%下降0.8个百分点。由于交叉持有次级债无法避免行业风险,因此我们判断交叉持有的次级债全额从附属资本中扣除将是大概率事件。   资本充足率标准从8%提高至10%或12%的影响将更大,这两项政策都将给予宽限期逐步执行。先严格次级债,再逐步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概率较大。严格资本金是对于银行规模扩张和放贷的强有力约束,上市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将面临融资需求。股份制银行在总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方面都要低于国有银行和城商行,未来的融资压力最大,因此转让次级债的动力也会最强。国有银行目前资本充足率尚可,但也会有转让次级债的需求,虽然与大型保险公司有良好关系,但由于次级债的体量非常大,要保险公司在短期内承接将会比较困难,因此2010年末前后也将会考虑合适的股权融资计划。   严格资本充足率将改变资本市场对资金供求关系的预期,促使大盘调整,对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也构成轻微负面影响。但要相信,支持经济复苏、保障金融安全才是监管的终级目的,而不是单纯的控制信贷额度或者迫使银行从资本市场融资。在上半年大规模放贷的情况下,加强银行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银行对资产质量的把握,进行更加健康地扩张和发展。银行的估值优势、净息差回升、资产质量稳定等有利因素将在下半年更加明显。      使中型银行的股权融资迫在眉睫      齐鲁证券认为,按照新的巴塞尔协议,核心资本将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资本内容,监管对核心资本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所以股权融资和内部积累将是今后银行补充资本的主要渠道。   目前的规定是计入附属资本的次级债务和混合资本债务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而按照银监会的数据大约有51%的次级债为银行互持,不能有效降低银行整体的风险,所以限制次级债务在商业银行资本占比是长期趋势。   要求从附属资本中扣除持有其它银行的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将间接导致商业银行今后将向非银行机构发行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发债成本上升。如果持有其他银行的次级债全额扣减,短期对降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另外有关于银监会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提高至12%的可能性不大,即使监管标准要提高到12%,也不可能要求各商业银行在09年底达成,较为可能的做法是要求在2010年甚至2011年达标。所以我们测算了在CCAR(平均累积超额收益)不低于7%,CAR(累积超额收益)2009年不低于10%,2010年不低于12%的情形下,上市银行的资本缺口09年和10年合计超过850亿,如果剔除掉仍可发债补充的银行,股权融资资金缺口约700亿。   提高监管标准和资本项计入方法对商业银行的最终影响体现在杠杆倍数降低,杠杆的下降将导致长期ROE水平降低。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不消耗资本的中间业务以及发展消耗资本较低的零售业务可以有效提升ROA,长期ROE水平并不必然随着杠杆的降低而降低。   资本的计入方法影响远小于提高监管标准的影响,银监会是否会将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提升至7%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提升至12%需重点关注,也是影响商业银行杠杆运用的最关键因素。如果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标准仍维持在10%,则上市银行2010年的资金缺口不大,通过内生积累和风险资产结构调整完全可以应对。   今年的特殊环境(非贷款收益率低+上半年信贷激增)导致商业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增速普遍较高,平均风险权重也较往年有上升,但下半年贷款增速回落,银行的资产调节空间还是很大的,因此降低风险权重也是提升资本充足率的重要方式。   综合来看,政策新规对大型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影响较小,而对近几年未有效补充股权资本的几家中型股份制银行影响较大,若新规得以通过实施,则这些银行的股权融资迫在眉睫,短期对经营有一定影响。      次级债新老划断削弱了利空影响      大通证券认为,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以及限制互持次级债将对利率产品构成利多,商业银行存在信用债与利率产品转换的动机。但本次采取新老划断的形式,将削弱其对利率产品的间接利多,而有利于信用产品。8月,债市走势出现了结构性分化,利率产品走出一波反弹,而信用债受这一传闻影响表现欠佳。另外,未来影响信用债的因素当中,供给的增加也不容小觑。9月到期的350亿元短融资金难以弥补新发短融中票的资金缺口,而交易所方面,公司债、可转债发行相继重启,从一公布的发行计划来看,扩容提速目前还是一个开始。   宏观面,经济回暖大趋势下充满了曲折与反复,在此情况下,央行短期流动性回收将有所放缓,旨在降低银行系统风险的一系列措施有望使贷款回落到合理水平,这些都有利于债市。CPI同比降幅有望缩窄,环比来看甚至有望回升,但形成通胀风险仍有很大距离。如从更长时间来看,债市收益率仍是处于震荡上行趋势当中,企稳只是上行过程中的暂时休整。短期来看,宏观面的利多有利于债市反弹的延续,但风险也如影随形。      影响基本可控      市场比较关注的主要是银行次级债交叉持有的资本全额扣除问题。市场的担忧主要有几方面,一是银行体系的后续放贷能力,二是银行体系的融资压力,三是次级债转让可能带来的债券市场波动。   对此,联合证券的看法是,该措施对于信贷有所影响,但基本可控。判断依据主要有三个:1)在经济回暖基础尚不牢固之前,银监会似乎没有理由最终出台足以改变整个信贷环境的措施,银监会更多是希望在信贷整体能够支持经济的情况下,进一步夯实银行体系的抗风险能力,这是我们的总体判断;2)由于国有银行资本金问题不大,本次影响主要在于中小银行,扣除资本较为充足的中信银行,其他可能受影响的股份制银行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占比约为15%,按照下半年2.5万亿新增贷款计算,则最大影响约为3750亿;3)根据银监会的调查,银行间交叉持有的次级债大概2000亿,由于次级债基本由大银行持有,不妨假设全部由上市银行持有,按照6家(扣除中信)上市股份制银行相对于上市银行17%的资产占比推算,对这6家银行资本的影响大约340亿,按10%充足率计算,影响最终的潜在放贷能力3400亿。或者,更为谨慎的,假设大银行60%-70%的持有占比,则影响最终的潜在放贷能力6000-8000亿;4)可能的对冲因素:向非银行机构转让持有的次级债,将信贷业务作为理财产品转移到表外。   股份制银行融资压力有所上升,但总体可控。压力上升来自于:1)时间方面,有融资计划的银行,可能尽量加快进度,争取年底或明年初完成;2)额度方面,如按上面的假设推算,股份制银行可能增加融资额度340亿。   次级债的转让应不至于带来债券市场的大幅波动,银行间市场交叉持有次级债规模大致2000亿,如果短时间内向市场抛售,确实可能带来债券市场的较大波动。不过由于大行资本压力不大,短时内大幅折价抛售的可能性较小;银监会可能会给予一定的过渡期,即短时内有必要转让以释放资本的股份制银行,也有一定的时间可以争取以相对合理的价格进行转让。换言之,次级债的转让,对于债券市场的冲击也不至于失控。

     影响银行股估值水平      国泰君安认为,《通知》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促使银行补充核心资本;二是促使银行次级债、混合资本债转向银行系统外发行。   对银行的影响:1)主要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需求将增加44%;2)将增加银行补充股权资本的压力,从而对资本市场造成一定影响;3)上市银行股权融资800亿元可支撑5年;4)未来商业银行次级债、混合资本债只能到银行系统外发行,由此增加发行难度和成本,上市银行净利润减少1.1个百分点;5)对银行资金运用收益率的影响不大;6)银行资产扩张倍数下降;银行ROE理论值将下降29%,ROE实际值下降18%,即上市银行平均ROE由目前的17.5%下降到14.4%;7)上市银行PB估值合理水平至少应打9折。   对《通知》修改意见的预测:银监会促使银行次级债发行到银行系统外,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不过,商业银行计入附属资本的次级债、混合资本债占核心资本的比例由之前的100%下降到25%,降幅太大。这对本来就缺少补充资本渠道或工具的我国银行来说,将会构成较大的冲击。   我们预期银监会有可能将计入附属资本的次级债、混合资本债占核心资本的比例适当提高。另外,银行补充核心资本需要一定的时间,新规的实施还应给予一定的过渡期。      核心资本充足率成关键      中金公司认为,这项通知体现了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提高资本质量、降低财务杠杆的监管意图,本质上将最低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到了7%左右。首先,主要商业银行只有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7%才能发行次级债务,而且次级债务原则上应面向非银行机构发行,增加了次级债的发行难度和发行成本;其次,主要商业银行能够计入附属资本的次级债务从不能超过核心资本的50%降低到25%,这降低了商业银行使用财务杠杆的空间。如果资本充足率维持在10-12%之间,在旧规则下核心资本充足率最低可以达到6%-7.3%,而在新规则下最低只能达到7.2%-8.8%,银行所能应用的最大财务杠杆也会从25-26倍降低到21-22倍。从这个角度上看,10年预测核心资本充足率低于7%的银行将被迫降低财务杠根,从而降低ROE。   静态来看,从计入附属资本的次级债中全额扣除持有其他银行的次级债会降低银行体系资本充足率约0.6个百分点,影响贷款潜在发放能力约6000-7000亿。考虑到赎回因素,上市银行2009年底次级债余额约为3766亿元;而根据监管机构调查,大约有51%的次级债为银行互持,大约相当于1921亿元。不过,我们估计,60%-70%的次级债互持由四大银行持有,但这些银行资本充足率还保持在较高水平,因此影响主要体现在部分中小银行,因此对贷款潜在发放能力的影响约为6000-7000亿。   动态看,新老划断、次级债转让等方式可以降低新规对银行经营的冲击,因此对2009年/2010年新增贷款10万亿/8万亿不会产生严厉的资本约束。资本充足是银行监管最重要的方面,既要提高资本质量,也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银行要求新老划断和一定时期的宽限期是合情合理的。此外,银行还可以根据自身资本充足率、经营计划等,向非银行机构相机转让持有的次级债。我们估算,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只要发放贷款和投资债券的税后收益率差距在0.2%以上,银行就应当转让持有的次级债从而为发放贷款创造空间。   由于非银行机构议价能力增强,银行转让次级债每年会损失2-3%的利差(如果按照4.5年的久期计算,当年会实现交易损失约10-15%,但这部分损失是可以抵税的)。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由于1元资本金能支撑10元贷款(按照资本充足率10%估算),银行卖出持有的次级债10,000元,虽然会产生188元税收损失,但可支持贷款100,000元,而发放AAA级贷款的税后ROA(资产收益率)在0.省略

  银监会8月18日将《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发至各商业银行。《通知》明确规定,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以及限制互持次级债。      银行业面临融资需求      申银万国认为,交叉持有的次级债从附属资本中扣除将使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约0.8个百分点,银行将试图将次级债转让给非银行金融机构。截止2008年末上市银行发行次级债规模为2508亿元,对资本充足率的贡献为1.33%。依据银监会调研结果,有51%的次级债为银行间交叉持有,这部分扣除的次级债将使资本充足率下降0.68个百分点。考虑到2009年新发的次级债,次级债对资本充足率的贡献将进一步提高,如果全额扣除,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将从原先的12.1%下降0.8个百分点。由于交叉持有次级债无法避免行业风险,因此我们判断交叉持有的次级债全额从附属资本中扣除将是大概率事件。   资本充足率标准从8%提高至10%或12%的影响将更大,这两项政策都将给予宽限期逐步执行。先严格次级债,再逐步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概率较大。严格资本金是对于银行规模扩张和放贷的强有力约束,上市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将面临融资需求。股份制银行在总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方面都要低于国有银行和城商行,未来的融资压力最大,因此转让次级债的动力也会最强。国有银行目前资本充足率尚可,但也会有转让次级债的需求,虽然与大型保险公司有良好关系,但由于次级债的体量非常大,要保险公司在短期内承接将会比较困难,因此2010年末前后也将会考虑合适的股权融资计划。   严格资本充足率将改变资本市场对资金供求关系的预期,促使大盘调整,对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也构成轻微负面影响。但要相信,支持经济复苏、保障金融安全才是监管的终级目的,而不是单纯的控制信贷额度或者迫使银行从资本市场融资。在上半年大规模放贷的情况下,加强银行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有利于银行对资产质量的把握,进行更加健康地扩张和发展。银行的估值优势、净息差回升、资产质量稳定等有利因素将在下半年更加明显。      使中型银行的股权融资迫在眉睫      齐鲁证券认为,按照新的巴塞尔协议,核心资本将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资本内容,监管对核心资本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所以股权融资和内部积累将是今后银行补充资本的主要渠道。   目前的规定是计入附属资本的次级债务和混合资本债务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50%,而按照银监会的数据大约有51%的次级债为银行互持,不能有效降低银行整体的风险,所以限制次级债务在商业银行资本占比是长期趋势。   要求从附属资本中扣除持有其它银行的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将间接导致商业银行今后将向非银行机构发行次级债和混合资本债,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发债成本上升。如果持有其他银行的次级债全额扣减,短期对降低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另外有关于银监会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提高至12%的可能性不大,即使监管标准要提高到12%,也不可能要求各商业银行在09年底达成,较为可能的做法是要求在2010年甚至2011年达标。所以我们测算了在CCAR(平均累积超额收益)不低于7%,CAR(累积超额收益)2009年不低于10%,2010年不低于12%的情形下,上市银行的资本缺口09年和10年合计超过850亿,如果剔除掉仍可发债补充的银行,股权融资资金缺口约700亿。   提高监管标准和资本项计入方法对商业银行的最终影响体现在杠杆倍数降低,杠杆的下降将导致长期ROE水平降低。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不消耗资本的中间业务以及发展消耗资本较低的零售业务可以有效提升ROA,长期ROE水平并不必然随着杠杆的降低而降低。   资本的计入方法影响远小于提高监管标准的影响,银监会是否会将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提升至7%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提升至12%需重点关注,也是影响商业银行杠杆运用的最关键因素。如果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标准仍维持在10%,则上市银行2010年的资金缺口不大,通过内生积累和风险资产结构调整完全可以应对。   今年的特殊环境(非贷款收益率低+上半年信贷激增)导致商业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增速普遍较高,平均风险权重也较往年有上升,但下半年贷款增速回落,银行的资产调节空间还是很大的,因此降低风险权重也是提升资本充足率的重要方式。   综合来看,政策新规对大型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影响较小,而对近几年未有效补充股权资本的几家中型股份制银行影响较大,若新规得以通过实施,则这些银行的股权融资迫在眉睫,短期对经营有一定影响。      次级债新老划断削弱了利空影响      大通证券认为,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以及限制互持次级债将对利率产品构成利多,商业银行存在信用债与利率产品转换的动机。但本次采取新老划断的形式,将削弱其对利率产品的间接利多,而有利于信用产品。8月,债市走势出现了结构性分化,利率产品走出一波反弹,而信用债受这一传闻影响表现欠佳。另外,未来影响信用债的因素当中,供给的增加也不容小觑。9月到期的350亿元短融资金难以弥补新发短融中票的资金缺口,而交易所方面,公司债、可转债发行相继重启,从一公布的发行计划来看,扩容提速目前还是一个开始。   宏观面,经济回暖大趋势下充满了曲折与反复,在此情况下,央行短期流动性回收将有所放缓,旨在降低银行系统风险的一系列措施有望使贷款回落到合理水平,这些都有利于债市。CPI同比降幅有望缩窄,环比来看甚至有望回升,但形成通胀风险仍有很大距离。如从更长时间来看,债市收益率仍是处于震荡上行趋势当中,企稳只是上行过程中的暂时休整。短期来看,宏观面的利多有利于债市反弹的延续,但风险也如影随形。      影响基本可控      市场比较关注的主要是银行次级债交叉持有的资本全额扣除问题。市场的担忧主要有几方面,一是银行体系的后续放贷能力,二是银行体系的融资压力,三是次级债转让可能带来的债券市场波动。   对此,联合证券的看法是,该措施对于信贷有所影响,但基本可控。判断依据主要有三个:1)在经济回暖基础尚不牢固之前,银监会似乎没有理由最终出台足以改变整个信贷环境的措施,银监会更多是希望在信贷整体能够支持经济的情况下,进一步夯实银行体系的抗风险能力,这是我们的总体判断;2)由于国有银行资本金问题不大,本次影响主要在于中小银行,扣除资本较为充足的中信银行,其他可能受影响的股份制银行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占比约为15%,按照下半年2.5万亿新增贷款计算,则最大影响约为3750亿;3)根据银监会的调查,银行间交叉持有的次级债大概2000亿,由于次级债基本由大银行持有,不妨假设全部由上市银行持有,按照6家(扣除中信)上市股份制银行相对于上市银行17%的资产占比推算,对这6家银行资本的影响大约340亿,按10%充足率计算,影响最终的潜在放贷能力3400亿。或者,更为谨慎的,假设大银行60%-70%的持有占比,则影响最终的潜在放贷能力6000-8000亿;4)可能的对冲因素:向非银行机构转让持有的次级债,将信贷业务作为理财产品转移到表外。   股份制银行融资压力有所上升,但总体可控。压力上升来自于:1)时间方面,有融资计划的银行,可能尽量加快进度,争取年底或明年初完成;2)额度方面,如按上面的假设推算,股份制银行可能增加融资额度340亿。   次级债的转让应不至于带来债券市场的大幅波动,银行间市场交叉持有次级债规模大致2000亿,如果短时间内向市场抛售,确实可能带来债券市场的较大波动。不过由于大行资本压力不大,短时内大幅折价抛售的可能性较小;银监会可能会给予一定的过渡期,即短时内有必要转让以释放资本的股份制银行,也有一定的时间可以争取以相对合理的价格进行转让。换言之,次级债的转让,对于债券市场的冲击也不至于失控。

     影响银行股估值水平      国泰君安认为,《通知》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促使银行补充核心资本;二是促使银行次级债、混合资本债转向银行系统外发行。   对银行的影响:1)主要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的需求将增加44%;2)将增加银行补充股权资本的压力,从而对资本市场造成一定影响;3)上市银行股权融资800亿元可支撑5年;4)未来商业银行次级债、混合资本债只能到银行系统外发行,由此增加发行难度和成本,上市银行净利润减少1.1个百分点;5)对银行资金运用收益率的影响不大;6)银行资产扩张倍数下降;银行ROE理论值将下降29%,ROE实际值下降18%,即上市银行平均ROE由目前的17.5%下降到14.4%;7)上市银行PB估值合理水平至少应打9折。   对《通知》修改意见的预测:银监会促使银行次级债发行到银行系统外,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不过,商业银行计入附属资本的次级债、混合资本债占核心资本的比例由之前的100%下降到25%,降幅太大。这对本来就缺少补充资本渠道或工具的我国银行来说,将会构成较大的冲击。   我们预期银监会有可能将计入附属资本的次级债、混合资本债占核心资本的比例适当提高。另外,银行补充核心资本需要一定的时间,新规的实施还应给予一定的过渡期。      核心资本充足率成关键      中金公司认为,这项通知体现了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提高资本质量、降低财务杠杆的监管意图,本质上将最低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到了7%左右。首先,主要商业银行只有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7%才能发行次级债务,而且次级债务原则上应面向非银行机构发行,增加了次级债的发行难度和发行成本;其次,主要商业银行能够计入附属资本的次级债务从不能超过核心资本的50%降低到25%,这降低了商业银行使用财务杠杆的空间。如果资本充足率维持在10-12%之间,在旧规则下核心资本充足率最低可以达到6%-7.3%,而在新规则下最低只能达到7.2%-8.8%,银行所能应用的最大财务杠杆也会从25-26倍降低到21-22倍。从这个角度上看,10年预测核心资本充足率低于7%的银行将被迫降低财务杠根,从而降低ROE。   静态来看,从计入附属资本的次级债中全额扣除持有其他银行的次级债会降低银行体系资本充足率约0.6个百分点,影响贷款潜在发放能力约6000-7000亿。考虑到赎回因素,上市银行2009年底次级债余额约为3766亿元;而根据监管机构调查,大约有51%的次级债为银行互持,大约相当于1921亿元。不过,我们估计,60%-70%的次级债互持由四大银行持有,但这些银行资本充足率还保持在较高水平,因此影响主要体现在部分中小银行,因此对贷款潜在发放能力的影响约为6000-7000亿。   动态看,新老划断、次级债转让等方式可以降低新规对银行经营的冲击,因此对2009年/2010年新增贷款10万亿/8万亿不会产生严厉的资本约束。资本充足是银行监管最重要的方面,既要提高资本质量,也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银行要求新老划断和一定时期的宽限期是合情合理的。此外,银行还可以根据自身资本充足率、经营计划等,向非银行机构相机转让持有的次级债。我们估算,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只要发放贷款和投资债券的税后收益率差距在0.2%以上,银行就应当转让持有的次级债从而为发放贷款创造空间。   由于非银行机构议价能力增强,银行转让次级债每年会损失2-3%的利差(如果按照4.5年的久期计算,当年会实现交易损失约10-15%,但这部分损失是可以抵税的)。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由于1元资本金能支撑10元贷款(按照资本充足率10%估算),银行卖出持有的次级债10,000元,虽然会产生188元税收损失,但可支持贷款100,000元,而发放AAA级贷款的税后ROA(资产收益率)在0.省略


相关文章

  • 干货 | 新三板持续督导参考实务
  • 免责申明:我们发布的信息,除署名外,均来源于互联网等公开渠道,版权归原著作人或机构所有.我们尊重版权保护:如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谢谢! 上市公司发布更正公告,这在资本市场并不鲜见,A股上市公司时有更正公告发布,新三板市场同样也有更正公告,只 ...查看


  • 各类债券发行条件
  • 2016年更新:各类债券发行条件 一.银行间市场各类债券发行条件 (一)一般责任债券 1.法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二号) (2)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 (3)关于印 ...查看


  • 新三板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新三板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word 格式, 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此文档为 作为与主板.创业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共同构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核心市场之一,新三板现在正在处于发展阶段,而正是因为新三板处于我们资本市场的发展阶段, ...查看


  • 影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 42 影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因素及对策 张力 长春税务学院金融系"长春#!$%%&#' 摘 要 分析了目前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 和经理激励机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报酬结构单一"决现存问题的关键是建立 ...查看


  • 证券法论文材料
  • 证券交易信用的法律规制 摘要 证券信用交易,又称融资融券交易.作为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信用交易制度在西方国家已经有了一段很长的发展历史,并在刺激消费者投资.活跃证券市场和调节证券供需平衡等方面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查看


  • 关于新三板的学习报告
  • 关于新三板的学习报告 一.新三板概念 新三板是国务院批准的服务于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它利用股份转让系统解决中小企业股份的转让和交易,为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 新三板是金融创新.促进科技创新的重 ...查看


  • 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现状及发展建议
  • 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现状及发展建议 内 容 摘 要 融资融券业务是指证券公司向客户出借资金供其买入证券或出具证券供其卖出证券的业务.由融资融券业务产生的证券交易称为融资融券交易.融资融券交易分为融资交易和融券交易两类,客户向证券公司借资金买证券 ...查看


  •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解读
  •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 第一章.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概况 ........................................................ 2 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现状分析.......... ...查看


  •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投资银行直投业务
  • 作者:聂峰 金融管理与研究(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08年09期 投资银行是资本市场上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介机构.我国投资银行业是伴随着金融市场改革而产生的,其业务是从满足证券发行与交易的需要而不断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