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公报

近五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对比报告

我国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 900余个,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入海河流众多,流域范围广阔,有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1 500余条河流入海。海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已记录的海洋生物22 629种,分布有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草床、海岛、海湾、入海河口和上升流等多种类型海洋生态系统。海洋资源环境为沿海经济社会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了海洋环境质量、海洋功能区、入海污染源及海洋环境灾害监测工作,推进了全海域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专项监测工作。

2010年,在我国管辖海域开展了海水环境质量监测。各季节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夏季全海域海水中营养盐、酸碱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和重金属等指标的监测结果显示,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

2011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全海域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

2012年夏季,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监测要素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

2013年夏季,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要素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 2014年,全海域开展了春季、夏季和秋季三个航次的海水质量监测,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要素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近岸局部海域海水环境污染依然严重,近岸以外海域海水质量良好。

通过这几年的检测,可看出我国海域近几年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海域环境状况总体良好。并且通过检测可总结出近岸海域主要污染要素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但是,我国近岸海域环境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陆源排污压力巨大,近岸海域污染严重,赤潮灾害多发,局部区域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等灾害严重,海洋溢油等突发性事件的环境风险加剧等。

全海域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各类海域面积

海洋环境污染是我们不可逃避的现实,由此引发的海洋环境灾害更是我们值得重视的问题。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绿藻漂浮在水面会造成水中缺氧,从而导致鱼、虾、蟹等水中生物死亡,而叶绿素及绿藻类物质大量繁殖阻碍了江水的流动,,散发恶臭气味,对生态及生活环境造成污染。2010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69次,累计面积10 892平方公里。东海赤潮规模仍然最大,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分别为39次和6 374平方公里;南海为14次和223平方公里;黄海为9次和735平方公里;渤海为7次和3 560平方公里,南黄海海域发生浒苔绿潮灾害。2011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55次,累计面积6 076平方公里。东海发现赤潮次数最多,为23次;黄海赤潮累计面积最大,为4 242

平方公里。赤潮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为近5年来最低,5~8月,黄海沿岸海域发生绿潮。2012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73次,累计面积7 971平方公里。东海发现赤潮次数最多,为38次;渤海赤潮累计面积最大,为3 869平方公里。赤潮高发期集中在5~6月,3~8月在南黄海沿岸海域发生浒苔绿潮。2013年,全年共发现赤潮46次,累计面积4 070平方公里。东海赤潮发现次数最多,为25次;渤海赤潮累计面积最大,为1 880平方公里。赤潮高发期集中在5~6月,占全年赤潮发现次数的74%,3~8月在黄海沿岸海域发生浒苔绿潮。2014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56次,累计面积7 290平方公里。东海发现赤潮次数最多,为27次;渤海赤潮累计面积最大,为4 078平方公里。2014年赤潮次数和累计面积均较上年有所增加,与近5年平均值基本持平,4~8月在黄海沿岸海域发生绿潮。

下表是对比近几年赤潮与绿藻的污染状况。

近几年我国赤潮与绿藻海域覆盖面积折线图

我国对部分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进行了监测,从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推断我国海洋环境的一些数据。2010年,我国对66个海水增养殖区开展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基本满足养殖活动要求,综合环境质量等级为

优良、较好和及格的比例分别为55%、30%和15%。监测时段内,23个重点海水浴场中有12个浴场每日水质等级均为“优”或“良”。重点监测的滨海旅游度假区平均水质指数为4.3。监测时段内水质为良好及以上的天数占93%,水质为一般和较差的天数占7%,保护区的水质和沉积物质量基本满足功能区环境保护要求,主要保护对象或保护目标基本保持稳定。

2011年,对11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和17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开展了监测。其中大部分保护区水质和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主要保护对象或保护目标基本保持稳定。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基本满足增养殖活动要求。受检测的23个海水浴场水质为优和良的天数占98%,水质为差的天数占2%;17个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平均水质指数为4.4。水质为良好及以上的天数占94%,水质为一般和较差的天数占6%。

2012年,对全国63个海水增养殖区开展了监测。结果表明,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基本满足增养殖活动要求。23个海水浴场水质为优和良的天数占97%,水质为差的天数占3%。17个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平均水质指数为4.2,水质为良好及以上的天数占93%,水质为一般和较差的天数占7%。

2013年,开展监测的62个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基本满足增养殖活动要求。在游泳季节和旅游时段,23个重点海水浴场和17个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总体良好,其中水质为优和良的天数占98%,水质为差的天数占2%。17个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平均水质指数为4.4,水质为良好及以上的天数占97%,水质为一般和较差的天数占3%。

2014年,55个开展监测的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基本满足增养殖活动要求。在游泳季节和旅游时段,23个重点海水浴场和17个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总体良好,23个海水浴场水质为“优”和“良”的天数占98%,水质为“差”的天数占2%。17个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平均水质指数为4.4,水质为良好及以上的天数占96%,水质为一般和较差的天数占4%。

受监测旅游度假区水质状况

由以上信息可以得出,我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保持平稳,但是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变化,海水的有机统一性及其流动交换等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的有机联系,使海洋的整体性和组成要素之间密切相关,任何海域某一要素的自然的或认为的变化,都不可能仅仅局限在产生的具体地点上,都有可能对邻近海域或者其他要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作用。生物依赖于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五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对比报告

我国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 900余个,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入海河流众多,流域范围广阔,有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1 500余条河流入海。海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已记录的海洋生物22 629种,分布有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草床、海岛、海湾、入海河口和上升流等多种类型海洋生态系统。海洋资源环境为沿海经济社会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了海洋环境质量、海洋功能区、入海污染源及海洋环境灾害监测工作,推进了全海域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专项监测工作。

2010年,在我国管辖海域开展了海水环境质量监测。各季节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夏季全海域海水中营养盐、酸碱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和重金属等指标的监测结果显示,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

2011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全海域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

2012年夏季,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监测要素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

2013年夏季,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要素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管辖海域海水环境状况总体较好,但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依然严重。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5%。 2014年,全海域开展了春季、夏季和秋季三个航次的海水质量监测,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化学需氧量等要素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近岸局部海域海水环境污染依然严重,近岸以外海域海水质量良好。

通过这几年的检测,可看出我国海域近几年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海域环境状况总体良好。并且通过检测可总结出近岸海域主要污染要素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但是,我国近岸海域环境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陆源排污压力巨大,近岸海域污染严重,赤潮灾害多发,局部区域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海岸侵蚀等灾害严重,海洋溢油等突发性事件的环境风险加剧等。

全海域未达到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各类海域面积

海洋环境污染是我们不可逃避的现实,由此引发的海洋环境灾害更是我们值得重视的问题。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绿藻漂浮在水面会造成水中缺氧,从而导致鱼、虾、蟹等水中生物死亡,而叶绿素及绿藻类物质大量繁殖阻碍了江水的流动,,散发恶臭气味,对生态及生活环境造成污染。2010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69次,累计面积10 892平方公里。东海赤潮规模仍然最大,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分别为39次和6 374平方公里;南海为14次和223平方公里;黄海为9次和735平方公里;渤海为7次和3 560平方公里,南黄海海域发生浒苔绿潮灾害。2011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55次,累计面积6 076平方公里。东海发现赤潮次数最多,为23次;黄海赤潮累计面积最大,为4 242

平方公里。赤潮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为近5年来最低,5~8月,黄海沿岸海域发生绿潮。2012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73次,累计面积7 971平方公里。东海发现赤潮次数最多,为38次;渤海赤潮累计面积最大,为3 869平方公里。赤潮高发期集中在5~6月,3~8月在南黄海沿岸海域发生浒苔绿潮。2013年,全年共发现赤潮46次,累计面积4 070平方公里。东海赤潮发现次数最多,为25次;渤海赤潮累计面积最大,为1 880平方公里。赤潮高发期集中在5~6月,占全年赤潮发现次数的74%,3~8月在黄海沿岸海域发生浒苔绿潮。2014年,全海域共发现赤潮56次,累计面积7 290平方公里。东海发现赤潮次数最多,为27次;渤海赤潮累计面积最大,为4 078平方公里。2014年赤潮次数和累计面积均较上年有所增加,与近5年平均值基本持平,4~8月在黄海沿岸海域发生绿潮。

下表是对比近几年赤潮与绿藻的污染状况。

近几年我国赤潮与绿藻海域覆盖面积折线图

我国对部分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进行了监测,从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推断我国海洋环境的一些数据。2010年,我国对66个海水增养殖区开展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基本满足养殖活动要求,综合环境质量等级为

优良、较好和及格的比例分别为55%、30%和15%。监测时段内,23个重点海水浴场中有12个浴场每日水质等级均为“优”或“良”。重点监测的滨海旅游度假区平均水质指数为4.3。监测时段内水质为良好及以上的天数占93%,水质为一般和较差的天数占7%,保护区的水质和沉积物质量基本满足功能区环境保护要求,主要保护对象或保护目标基本保持稳定。

2011年,对11个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和17个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开展了监测。其中大部分保护区水质和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主要保护对象或保护目标基本保持稳定。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基本满足增养殖活动要求。受检测的23个海水浴场水质为优和良的天数占98%,水质为差的天数占2%;17个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平均水质指数为4.4。水质为良好及以上的天数占94%,水质为一般和较差的天数占6%。

2012年,对全国63个海水增养殖区开展了监测。结果表明,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基本满足增养殖活动要求。23个海水浴场水质为优和良的天数占97%,水质为差的天数占3%。17个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平均水质指数为4.2,水质为良好及以上的天数占93%,水质为一般和较差的天数占7%。

2013年,开展监测的62个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基本满足增养殖活动要求。在游泳季节和旅游时段,23个重点海水浴场和17个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总体良好,其中水质为优和良的天数占98%,水质为差的天数占2%。17个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平均水质指数为4.4,水质为良好及以上的天数占97%,水质为一般和较差的天数占3%。

2014年,55个开展监测的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基本满足增养殖活动要求。在游泳季节和旅游时段,23个重点海水浴场和17个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总体良好,23个海水浴场水质为“优”和“良”的天数占98%,水质为“差”的天数占2%。17个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平均水质指数为4.4,水质为良好及以上的天数占96%,水质为一般和较差的天数占4%。

受监测旅游度假区水质状况

由以上信息可以得出,我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保持平稳,但是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变化,海水的有机统一性及其流动交换等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的有机联系,使海洋的整体性和组成要素之间密切相关,任何海域某一要素的自然的或认为的变化,都不可能仅仅局限在产生的具体地点上,都有可能对邻近海域或者其他要素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作用。生物依赖于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关文章

  • 中国海洋环境执法体制的弊端与重构
  • 中国海洋环境执法体制的弊端与重构 [摘要] 由于在执法职权分配.执法机构设置以及执法监督体系的设计方面存在弊端,中国现有的海洋环境执法体制已无法适应海洋环境执法的现实要求,这对中国海洋环境执法活动的顺利进行造成了严重阻碍.为了彻底消除上述弊 ...查看


  • 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 1
  • 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 (2004年1月16日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海洋资源,改善海洋环境,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 ...查看


  • 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
  • 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5号) <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已于2004年1月16日经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 2004年1月16日 浙江省海洋环 ...查看


  • 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规定
  • 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规定>的通知 (国海环字[2008]367号)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海洋厅(局): 为加强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 ...查看


  • 海洋工程环境保护设施管理办法
  • 海洋工程环境保护设施管理办法.txt54就让昨日成流水,就让往事随风飞,今日的杯中别再盛着昨日的残痕:唯有珍惜现在,才能收获明天.海洋工程环境保护设施管理办法 海洋工程环境保护设施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海洋工程环境保护设施管理,保证环境保 ...查看


  • 海洋环境科学
  • 海洋环境科学 海洋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活动引起的海洋环境的变化及造成的影响和保护海洋环境的学科.保护海洋环境是人类持续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前提和保证,是海洋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它是综合应用海洋科学各分支学科知识,结合社会.法律.经济因素 ...查看


  • 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
  • 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的根源,以及监测防治的措施. 2.了解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内涵,专属经济区的划分,以及如何处理好相邻国家间关于海洋权益的争端问题. 教学建议 1.关于海 ...查看


  • [法律法规]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
  • [阅读全文]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颁布施行<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的公告 闽常[2002]48号 <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已由福建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于2002年9月27日通过 ...查看


  • 中国海洋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 中国海洋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 摘要:随着陆地资源越来越贫瘠,不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发展海洋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海洋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海洋也在不断遭受污染,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基于此,文中笔者就当前海洋环境 ...查看


  •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_初
  •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海洋这个蓝色星空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是人类可持续利用的财富,是21世纪高新技术的内向拓展,是拥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新兴领域.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溃乏.环境恶化"三大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