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有效的政府治理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2014-07-15

访谈嘉宾: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南开大学教授、副校长:朱光磊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孙晓莉

主持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最近,李克强总理强调,市场主体是“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这对于我们切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释放出怎样的信号?

朱教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两点,第一就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更加清晰。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提法实际上从80年代的中期就已经有了,当时主要是针对企业改革,企业改革之后企业过去承担的一部分职责要交给政府。到1995年前后,我们对于政府应该干什么这个问题,已经比较清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该怎么转?这次《决定》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可以说这是一体两面,标志着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第二,就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路线更加清晰。报告很多具体的规定也都很有操作性,这标志着我们告别了过去单一的、由政府主导的、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履职方式,转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孙教授:我觉得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可以说有很大的机遇,但同时也有非常多的瓶颈。比如说,经济发展当中有一些整体的压力,下行压力也好,外围周边市场的状况也好,客观上对(转变)中国的政府职能提出了要求。这次的《决定》是对政府和市场,这两大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当中非常重要的主体,它(们)关系的一次再梳理。

主持人: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我们目前还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

朱教授:我觉得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现在常说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第二是审批事项还是过多;第三就是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现象也还存在。在政府职责方面,五级政府特别是地方的四级政府之间的职责划分,还没有到位。

主持人: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或者说它相对滞后的原因是什么?

朱教授:我们通常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觉得最基础的原因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或者叫增长方式的转变,它是一直到最近这几年才真正提上日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际上从根本上决定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需要解决的很多问题也还没有完全提上日程,比如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从行政文化的角度,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一个特点,强调体制多,强调机制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

主持人:那么,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突破口在哪里?从哪里着手呢?

朱教授:突破口那就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调的是进一步简政放权,按照民主和法治的原则来规范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推进政府向市场,向社会放权,把市场、企业、社会、公民所固有的权利,和他们的行为空间交给他们,让政府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情。

主持人:减少了行政审批之后,政府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孙教授:行政审批也不完全是单纯的减少,也一定是有些要弱化,有些是要强化的。一般来说,经济性的领域进行审批是要弱化的,要充分的发挥市场主体本身应有的职责。另一方面,像社会性的(领域),它应该是政府在这方面承担更多的角色。

朱教授:这里面要做一些细化的区分,比如说我开一个小商店,主要是审批做减法,而大的工程现在比过去复杂了,比如环评(环境影响评价),以前就没有,可能还有其它方面的很多技术上的评价。但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审批总体上说做减法的成分要多一些。审批上做减法,监管上就要做加法,就是(加强)事后的监管。在这种情况下,对政府和公务员的要求实际更高了,这也是一个所谓圆心变了的工作,现在是按照整个社会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划(圆)。

主持人: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当中也提到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这个“健全”针对的是什么?

孙教授:宏观调控哪个国家的政府都需要履行这个基本的职责,确实它需要很强的政治智慧才能够把这个事情做好。宏观调控本身是有一些结构性矛盾需要加以克服;另一方面是本身调控政策的滞后性。有时候,我们政策出台了之后,问题可能已经演化成新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我们现在政策的研判、政策的预见性不够。所以我觉得首先要科学地界定宏观调控的目标。第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虑,使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更多的通过机制(化)来实现宏观调控的最优化。第三,宏观调控真正要达到效果,它一定会需要有一些配套制度,像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这种评价体系,纠正过去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速度作为考核的这样一种偏向。

主持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要加强哪些职责?

朱教授: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今后,地方政府会加强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等的职责,特别是在不远的将来,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会成为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

(本文摘编于江苏卫视播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大型系列访谈栏目《时代问答》原脚本)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2014-07-15

访谈嘉宾: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南开大学教授、副校长:朱光磊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孙晓莉

主持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最近,李克强总理强调,市场主体是“法无禁止即可为”,政府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这对于我们切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释放出怎样的信号?

朱教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两点,第一就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和处理更加清晰。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提法实际上从80年代的中期就已经有了,当时主要是针对企业改革,企业改革之后企业过去承担的一部分职责要交给政府。到1995年前后,我们对于政府应该干什么这个问题,已经比较清楚。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该怎么转?这次《决定》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可以说这是一体两面,标志着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第二,就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路线更加清晰。报告很多具体的规定也都很有操作性,这标志着我们告别了过去单一的、由政府主导的、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履职方式,转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孙教授:我觉得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可以说有很大的机遇,但同时也有非常多的瓶颈。比如说,经济发展当中有一些整体的压力,下行压力也好,外围周边市场的状况也好,客观上对(转变)中国的政府职能提出了要求。这次的《决定》是对政府和市场,这两大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当中非常重要的主体,它(们)关系的一次再梳理。

主持人: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我们目前还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

朱教授:我觉得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是现在常说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第二是审批事项还是过多;第三就是执法不严,有法不依的现象也还存在。在政府职责方面,五级政府特别是地方的四级政府之间的职责划分,还没有到位。

主持人: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或者说它相对滞后的原因是什么?

朱教授:我们通常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觉得最基础的原因是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或者叫增长方式的转变,它是一直到最近这几年才真正提上日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际上从根本上决定了政府职能的转变。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需要解决的很多问题也还没有完全提上日程,比如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从行政文化的角度,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一个特点,强调体制多,强调机制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

主持人:那么,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突破口在哪里?从哪里着手呢?

朱教授:突破口那就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调的是进一步简政放权,按照民主和法治的原则来规范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推进政府向市场,向社会放权,把市场、企业、社会、公民所固有的权利,和他们的行为空间交给他们,让政府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情。

主持人:减少了行政审批之后,政府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孙教授:行政审批也不完全是单纯的减少,也一定是有些要弱化,有些是要强化的。一般来说,经济性的领域进行审批是要弱化的,要充分的发挥市场主体本身应有的职责。另一方面,像社会性的(领域),它应该是政府在这方面承担更多的角色。

朱教授:这里面要做一些细化的区分,比如说我开一个小商店,主要是审批做减法,而大的工程现在比过去复杂了,比如环评(环境影响评价),以前就没有,可能还有其它方面的很多技术上的评价。但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审批总体上说做减法的成分要多一些。审批上做减法,监管上就要做加法,就是(加强)事后的监管。在这种情况下,对政府和公务员的要求实际更高了,这也是一个所谓圆心变了的工作,现在是按照整个社会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划(圆)。

主持人: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当中也提到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这个“健全”针对的是什么?

孙教授:宏观调控哪个国家的政府都需要履行这个基本的职责,确实它需要很强的政治智慧才能够把这个事情做好。宏观调控本身是有一些结构性矛盾需要加以克服;另一方面是本身调控政策的滞后性。有时候,我们政策出台了之后,问题可能已经演化成新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我们现在政策的研判、政策的预见性不够。所以我觉得首先要科学地界定宏观调控的目标。第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虑,使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更多的通过机制(化)来实现宏观调控的最优化。第三,宏观调控真正要达到效果,它一定会需要有一些配套制度,像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这种评价体系,纠正过去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速度作为考核的这样一种偏向。

主持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要加强哪些职责?

朱教授: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今后,地方政府会加强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等的职责,特别是在不远的将来,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会成为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责。

(本文摘编于江苏卫视播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大型系列访谈栏目《时代问答》原脚本)


相关文章

  • 农村基层治理政府责任机制的模式创新与路径完善研究_彭澎
  • 2015年12月第28卷第6期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JournalofHunanPoliceAcademyDec.2015Vol.28No.6 农村基层治理政府责任机制的模式创新与路径完善研究 彭 澎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长沙410006)( ...查看


  • 农村社区权力关系建构
  • 农村社区权力关系建构 --一种善治的话语分析 汪小红 摘要]善治理论是21世纪的重要前沿理论.梳理善治基本内涵发现,我国乡村治理在迈向善治过程中存在困境:宏观层面表现为国家体制主导的错位,国家主导乡村治理的权力边界问题亟待厘清:微观表现为农 ...查看


  • 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辨析
  • 作者:王浦劬 社会学评论 2014年09期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①.为此,国家治理体系及 ...查看


  • 西方公共教育治理范式变革及其启示
  • [摘 要]公共教育治理范式是指在教育治理研究和实践中能够被人们广泛接受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理论架构或模式.西方公共教育治理范式经历了"规制型""市场型""服务型"三种治理范式的演变, ...查看


  •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
  •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副研究员 孙彩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第一次在党的纲领性 ...查看


  • 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及实现条件
  • 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及实现条件 [摘要]我国的公共行政模式,正经历由单向管理模式向参与治理模式的创新转变:社会治理主体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社会治理的手段由平面化向网络化转变,社会治理的目的由工具化向价值化转变.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生态下,构建这一 ...查看


  • 赋能领导力:地方治理中政府领导力结构的关键要素
  • 作者:罗章王蓓 领导科学 2015年04期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早期,治理思想在西方社会科学领域开始流行,以回应当代经济和社会的重大转型所催生的新的挑战.它强调合法.公正.透明.责任.民主的善治目标,提倡多元主体的参与和治理的网 ...查看


  • 政府治理现代化与政府治理改革
  • 政府治理现代化与政府治理改革 <行政科学论坛>2014年2期 作者:何增科 [内容提要] 政府治理在国家治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子系统.政府治理现代化是现代化整体性变迁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 ...查看


  • 社会治理_一个概念的社会学考评及其意义_陈成文
  • 社会治理:一个概念的社会学考评及其意义陈成文,赵杏梓 已成为当下中国最引人注目的术语之一.然而,学术界对"社会治理"这一概念至今尚未形摘要:"社会治理" 成一致的认识,已有的"政治动员论&q ...查看


  • 我国现代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治理研究
  •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政治改革等也将进入前所未有的关键期.在此大背景下,社会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改善社会治理意义重大.任重而道远.实现社会治理模式转换,推进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制度化建设,加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