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考卷[中学历史科目]
(满分为120分)
第一部分 历史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不定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2分。选错、少选均不得分。)
1.一堂好课,不仅要有良好的开端,也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好的结尾需要注意( )
D.升华主题,承上启下
2.历史教学资源包括与历史教学活动相关的诸多要素,一般分为( )
C.公共资源 D.私人资源
3.教师历史教学评价的方法主要有( )
B.测验法
4.教学评价可分为(
)
D.表现性评价
5.在设计有效的问题时,应注意( )
A.与教学目标相适应
二、填空题(10分,每空2分。)
6
7思考,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的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 历史专业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1.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
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
2.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
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
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
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慢
3.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
B.“地丁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鸦片战争前,外贸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
D.截至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
4. “价格革命”给16世纪的欧洲带来的变化有( )
①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 ②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
③封建主势力加强 ④劳动人民日益贫困
A.①②③ B.②③④
D.①③④
5.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
一政策的特点是(
)
B.解放广大农民
C.保护封建剥削 D.废除封建剥削
6.隋唐时期民族大融合导致了社会观念的诸多变化,在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是( )
①贵人御馔,尽供胡食 ②饮茶之风开始盛行
③喜吃胡瓜、核桃、甘薯 ④妇女盛行穿男装
A.①③ B.②③
D.②④
7.下列表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不符的是( )
B.发电机的问世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
C.无线电报的出现增强了各国的联系
D.内燃机的创制推动了石化工业的发展
8.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9.“亚洲的觉醒”时期,唤起亚洲各国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运动,除了下层人民的斗争
外,还有(
)
A.以土兵为主要力量的民族起义
B.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运动
C.以殖民者后裔为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
10.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
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
A.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11. 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
是因为(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12.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
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毗临港澳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13.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
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14.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
A.重视道德的意义
C.强调知识的作用
B.肯定人的价值 15.“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
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
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 )
B.专制主义者
C.自由主义者 D.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16.“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
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戊戌维新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17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发表诗篇。”歌曲《春天的
故事》中所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18.下列诗文中含有“中国”别称的是( )
①楚失华夏 ②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③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④长夜难明赤县天
⑤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19.《人民日报》:48年时间,67本日记。从1959年开始,河北省一位普通农民坚持每
天写日记,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记录了当年生活的点滴,见证了近半个世纪的农村历史。其
中1983年8月23日是这样记的“今早开会,上午下午分自留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废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
B.反映了建立农村乡镇管理体制的历史
D.该农民对“自留地”有所有权
20.20世纪初,中国偏远乡村出现了“穿洋装谒孔子”的现象。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B.启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濒临崩溃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二、材料分析题(20分,每小题10分。)
21.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大约已达百万,其中大部分是广东人。由
于他们的媒介作用,加上西方的商人和传教士频频东来,不少西方文化都是通过广东传入的。
例如,中国第一间西式学堂——马礼逊学堂是在1835年开始筹办并于1839年正式在澳门(当
时属广东管辖)成立的。容闳和中国第一位西医黄宽都出自这间学校。l827年至1829年间则
有西式医院先后在澳门、广州建立。种牛痘是1805年传入广州的。世界上第一部《华英字
典》则于l817—1823年间在广东编成和出版。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的三十年间,这种开放性没有发展成为当时岭南(主要指广东)文化
的主流。当时岭南文化的主流实质就是清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从鸦片战争结束至太平天国
覆灭、洋务运动兴起的二十多年中,岭南文化显示出难以想象的封闭性。正因为跳不出官方
的意识形态牢笼,在岭南文化圈内没有培育出杰出的思想家,也没有写出像《海国图志》那
样震撼人心的著作。岭南地区的文化基础本来就不深厚。岭南这个曾是中国唯一内外交通的
孔道不但没有成为现代化赖以起步的基地,反让排外情绪占了上风。
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一些岭南人,成了无愧于时代的文化巨子。在鸦片战争
结束半个世纪以后,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一颗颗启明星在岭南的地平线上接连升
起。
——以上材料均摘自《现代与传统》第一辑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前“西学”
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一段时间内岭南文化仍然表现出封闭性,原因主要有哪些?
(3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70年代后,岭南文化能孕育出“无愧于时代的文化巨子”的主
要原因有哪些?他们对清朝晚期的政治产生了那些重大影响?(4分)
22.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就整个来说,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
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
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零五年的历史,特别
是国民党当政以来的十八年的历史,清楚地把这个要点告诉了中国人民。一个不是贫弱的而
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
主的,不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连接的。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
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
一概幻灭了。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二: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
在若干年内逐步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如
无巩固的经济作它的基础,如无进步的比现实发达得多的农业,如无大规模的在全国经济比
重上占极大优势的工业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交通、贸易、金融等事业作它的基础是不能巩固的。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西柏坡是我们党进入北京、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
村指挥所,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1949年3月5
日到13日,我们党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这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关头
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
胡锦涛同志2002年12月6日在西柏坡的讲话
回答:
(1)材料一中,揭示了中国近代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概括起来是
哪两个方面?请以史实说明为什么“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3分)
(1)中国近代要解决的问题即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实现近代化,争取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史实: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
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等,虽取得过重大的成果,但最终都失败了。
(2)材料三中,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是为了完成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什么目
标?完成得怎样?西柏坡之前,我们党的“农村指挥所”还有哪里?是怎样建立的?(4分)
(2)目标: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获得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
通过决战,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东北、华北和华东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奠定了基础。 农村指挥所:陕北延安。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打开了。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3)材料二阐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材料三中,为什么说“七届二中全会是我们党在
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3分)
(3)主要问题:革命和建设的关系,革命胜利后应抓紧搞经济建设;经济对巩固新政权的重要性;革命胜利后中国人民的任务。
原因:当时中国革命处于全国胜利的前夜。我们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将由通过武装斗争
夺取政权转向掌握全国政权、领导人民建设国家,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转向城市。这
次会议规定了党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解决了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三、问答题(20分,每小题10分。)
23.1924年后,国共两党的关系始终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三四十年代的西安
事变和皖南事变就体现了两党的复杂关系,中国共产党处理这两次事变的策略方针不尽相
同。据此回答:
(1)中共处理这两次事变的策略方针有什么不同?(2分)
(2)结合两次事变发生的历史背景,说明运用上述不同策略的原因。(5分)
和平解决的原因:①日本不断扩大侵略,损害了英美和蒋介石的利益,蒋介石集团有转
向抗日的可能;②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中共的迫
切任务;③张杨发动西安事变也是为逼蒋抗日;④事变发生后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妄图置蒋于死地,夺取统治权,扩大内战,有利于日本的侵略。
坚决回击的原因: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的诱降,国民党政策重心由抗日转
向反共,但日本灭亡中国的政策没有改变,因而蒋介石集团虽想投降,又不能放弃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决裂;②国际上,无论苏联或英美都不希望国共合作破裂,都向蒋介石
施加压力;③在这种情况下,中共采取坚决回击的方针,既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气焰,又有利于维护国共合作,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中共对这两次事变不同的处理策略说明了什么?(3分) 说明的问题:①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③中共走向了成熟,能够灵活运用马列主义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中的突发事件。
24.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逐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期间有哪三个重
大事件对这一统治的确立起了最为重要的作用?(3分)指出各事件在其确立过程中的作用。 (7分)
加速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打破了各大洲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它不但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且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的到来。
步实行自由经营和竞争的贸易;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商品市场
和原料产地,在加剧当地贫困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
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因此,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四、教学技能(20分,每小题10分。)
25.请解析以下试题:
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发明的。B活字印刷术是北宋中期平民毕昇发明,时间与题干不符,予以排除,而C指南针,D火药与火器都是元朝13世纪才外传的,因此,符合题意的只有A项。
26.地点和时间、人物一样,是人类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历史演出舞台。不讲清楚历史发生发展的地点,形成历史空间概念,就无法形成正确的、完整的历史知识。作为一名历史老师,请举例说明,如何讲述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
在讲古代文明时,可以结合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的影响,推而广之,引导学生认识古代河流对于四大文明古国的作用,从而让学生认识地理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在讲世界近代史中新航路的开辟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发现新大陆、寻找新航线的探险家们多出自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意大利等国,引导学生认识这是与这些国家地处水陆要冲的自然条件有密切联系。
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考卷[中学历史科目]
(满分为120分)
第一部分 历史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不定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2分。选错、少选均不得分。)
1.一堂好课,不仅要有良好的开端,也要有耐人寻味的结尾,好的结尾需要注意( )
D.升华主题,承上启下
2.历史教学资源包括与历史教学活动相关的诸多要素,一般分为( )
C.公共资源 D.私人资源
3.教师历史教学评价的方法主要有( )
B.测验法
4.教学评价可分为(
)
D.表现性评价
5.在设计有效的问题时,应注意( )
A.与教学目标相适应
二、填空题(10分,每空2分。)
6
7思考,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的教学内容。
第二部分 历史专业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1.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
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
2.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
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
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
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慢
3.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
B.“地丁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鸦片战争前,外贸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
D.截至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
4. “价格革命”给16世纪的欧洲带来的变化有( )
①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 ②新兴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
③封建主势力加强 ④劳动人民日益贫困
A.①②③ B.②③④
D.①③④
5.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这
一政策的特点是(
)
B.解放广大农民
C.保护封建剥削 D.废除封建剥削
6.隋唐时期民族大融合导致了社会观念的诸多变化,在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是( )
①贵人御馔,尽供胡食 ②饮茶之风开始盛行
③喜吃胡瓜、核桃、甘薯 ④妇女盛行穿男装
A.①③ B.②③
D.②④
7.下列表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不符的是( )
B.发电机的问世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
C.无线电报的出现增强了各国的联系
D.内燃机的创制推动了石化工业的发展
8.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9.“亚洲的觉醒”时期,唤起亚洲各国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运动,除了下层人民的斗争
外,还有(
)
A.以土兵为主要力量的民族起义
B.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运动
C.以殖民者后裔为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
10.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
器。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
A.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11. 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
是因为(
)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12.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
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毗临港澳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13.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
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14.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
A.重视道德的意义
C.强调知识的作用
B.肯定人的价值 15.“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
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
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 )
B.专制主义者
C.自由主义者 D.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16.“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
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戊戌维新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17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发表诗篇。”歌曲《春天的
故事》中所指的“诗篇”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哪一篇历史文献?(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18.下列诗文中含有“中国”别称的是( )
①楚失华夏 ②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③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④长夜难明赤县天
⑤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19.《人民日报》:48年时间,67本日记。从1959年开始,河北省一位普通农民坚持每
天写日记,用自己的亲身体验,记录了当年生活的点滴,见证了近半个世纪的农村历史。其
中1983年8月23日是这样记的“今早开会,上午下午分自留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废除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历史
B.反映了建立农村乡镇管理体制的历史
D.该农民对“自留地”有所有权
20.20世纪初,中国偏远乡村出现了“穿洋装谒孔子”的现象。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B.启蒙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C.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濒临崩溃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二、材料分析题(20分,每小题10分。)
21.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大约已达百万,其中大部分是广东人。由
于他们的媒介作用,加上西方的商人和传教士频频东来,不少西方文化都是通过广东传入的。
例如,中国第一间西式学堂——马礼逊学堂是在1835年开始筹办并于1839年正式在澳门(当
时属广东管辖)成立的。容闳和中国第一位西医黄宽都出自这间学校。l827年至1829年间则
有西式医院先后在澳门、广州建立。种牛痘是1805年传入广州的。世界上第一部《华英字
典》则于l817—1823年间在广东编成和出版。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的三十年间,这种开放性没有发展成为当时岭南(主要指广东)文化
的主流。当时岭南文化的主流实质就是清帝国官方的意识形态。从鸦片战争结束至太平天国
覆灭、洋务运动兴起的二十多年中,岭南文化显示出难以想象的封闭性。正因为跳不出官方
的意识形态牢笼,在岭南文化圈内没有培育出杰出的思想家,也没有写出像《海国图志》那
样震撼人心的著作。岭南地区的文化基础本来就不深厚。岭南这个曾是中国唯一内外交通的
孔道不但没有成为现代化赖以起步的基地,反让排外情绪占了上风。
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一些岭南人,成了无愧于时代的文化巨子。在鸦片战争
结束半个世纪以后,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一颗颗启明星在岭南的地平线上接连升
起。
——以上材料均摘自《现代与传统》第一辑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鸦片战争前“西学”
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一段时间内岭南文化仍然表现出封闭性,原因主要有哪些?
(3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70年代后,岭南文化能孕育出“无愧于时代的文化巨子”的主
要原因有哪些?他们对清朝晚期的政治产生了那些重大影响?(4分)
22.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就整个来说,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
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
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零五年的历史,特别
是国民党当政以来的十八年的历史,清楚地把这个要点告诉了中国人民。一个不是贫弱的而
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
主的,不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连接的。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
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
一概幻灭了。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二: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
在若干年内逐步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如
无巩固的经济作它的基础,如无进步的比现实发达得多的农业,如无大规模的在全国经济比
重上占极大优势的工业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交通、贸易、金融等事业作它的基础是不能巩固的。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西柏坡是我们党进入北京、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
村指挥所,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指挥了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1949年3月5
日到13日,我们党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这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关头
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
胡锦涛同志2002年12月6日在西柏坡的讲话
回答:
(1)材料一中,揭示了中国近代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概括起来是
哪两个方面?请以史实说明为什么“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3分)
(1)中国近代要解决的问题即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实现近代化,争取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史实: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
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等,虽取得过重大的成果,但最终都失败了。
(2)材料三中,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是为了完成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什么目
标?完成得怎样?西柏坡之前,我们党的“农村指挥所”还有哪里?是怎样建立的?(4分)
(2)目标: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获得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
通过决战,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东北、华北和华东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奠定了基础。 农村指挥所:陕北延安。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打开了。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3)材料二阐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材料三中,为什么说“七届二中全会是我们党在
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3分)
(3)主要问题:革命和建设的关系,革命胜利后应抓紧搞经济建设;经济对巩固新政权的重要性;革命胜利后中国人民的任务。
原因:当时中国革命处于全国胜利的前夜。我们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将由通过武装斗争
夺取政权转向掌握全国政权、领导人民建设国家,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转向城市。这
次会议规定了党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解决了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三、问答题(20分,每小题10分。)
23.1924年后,国共两党的关系始终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三四十年代的西安
事变和皖南事变就体现了两党的复杂关系,中国共产党处理这两次事变的策略方针不尽相
同。据此回答:
(1)中共处理这两次事变的策略方针有什么不同?(2分)
(2)结合两次事变发生的历史背景,说明运用上述不同策略的原因。(5分)
和平解决的原因:①日本不断扩大侵略,损害了英美和蒋介石的利益,蒋介石集团有转
向抗日的可能;②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中共的迫
切任务;③张杨发动西安事变也是为逼蒋抗日;④事变发生后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妄图置蒋于死地,夺取统治权,扩大内战,有利于日本的侵略。
坚决回击的原因:①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的诱降,国民党政策重心由抗日转
向反共,但日本灭亡中国的政策没有改变,因而蒋介石集团虽想投降,又不能放弃抗日;既要反共、又不敢彻底决裂;②国际上,无论苏联或英美都不希望国共合作破裂,都向蒋介石
施加压力;③在这种情况下,中共采取坚决回击的方针,既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气焰,又有利于维护国共合作,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中共对这两次事变不同的处理策略说明了什么?(3分) 说明的问题:①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③中共走向了成熟,能够灵活运用马列主义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中的突发事件。
24.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逐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期间有哪三个重
大事件对这一统治的确立起了最为重要的作用?(3分)指出各事件在其确立过程中的作用。 (7分)
加速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打破了各大洲相对孤立的状态,使世界逐渐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它不但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且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的到来。
步实行自由经营和竞争的贸易;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商品市场
和原料产地,在加剧当地贫困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
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因此,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四、教学技能(20分,每小题10分。)
25.请解析以下试题:
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与火器
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发明的。B活字印刷术是北宋中期平民毕昇发明,时间与题干不符,予以排除,而C指南针,D火药与火器都是元朝13世纪才外传的,因此,符合题意的只有A项。
26.地点和时间、人物一样,是人类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历史演出舞台。不讲清楚历史发生发展的地点,形成历史空间概念,就无法形成正确的、完整的历史知识。作为一名历史老师,请举例说明,如何讲述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
在讲古代文明时,可以结合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的影响,推而广之,引导学生认识古代河流对于四大文明古国的作用,从而让学生认识地理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在讲世界近代史中新航路的开辟时,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发现新大陆、寻找新航线的探险家们多出自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意大利等国,引导学生认识这是与这些国家地处水陆要冲的自然条件有密切联系。